ZKIZ Archives


七月鬼節習俗多兩岸三地陽間搞邊科?

1 : GS(14)@2016-08-16 06:11:11

傳說陰司地府在農曆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盂蘭節的日期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七月十五日佛教定為「盂蘭盆會」,而道教則稱為「中元普渡」。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譯來的,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兩岸三地市民有不同方式在盂蘭節祭拜,都有其獨特之處:香港香港盂蘭勝會是始於中國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們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從中國大陸來到香港,聚居於銅鑼灣、上環、西營盤、深水埗、尖沙咀等地,並將他們在家鄉流行的盂蘭勝會也一併帶來,以聯繫同鄉感情、紀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香港的盂蘭勝會分為潮式、鶴佬和廣府式,當中潮州公和堂是全港首屆盂蘭勝會主辦者,早於1897年舉辦,仍保留「請孤魂」的習俗,即是到乘車迎請區內各路神明,再到墳場外圍請「好兄弟」的香火,才返回會場。盂蘭勝會舉行的目的,為布施僧眾,為先人作進行超渡,與大街小巷的鬼節民間風俗不能混為一談。香港民眾會集中在農曆七月十四在街上拜祭,相傳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當天,是管理陰間鬼魂的地官,下降判定人間善惡的日子,鬼門關會在七月十五日午夜子時大開。祭祀者會預備白飯、豆腐、芽菜、花生、白酒、茶、香燭、生果等祭品,用作「燒街衣」之用,甚至在街上將1、2毫撒在馬路上,買通牛頭馬面和小鬼,以求帶走霉運,保祐一家平安。台灣香港的盂蘭節,在台灣叫中元節,相傳是從清朝初年福建漳州、泉州移民將風俗帶到台灣,在農曆七月的黃昏後,向神壇下拋灑食物羹飯,稱為「普施」,以好好招呼從地府回到陽間、稱為「好兄弟」的鬼魂。當地民眾相信鬼門關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到七月三十,又稱為鬼月,各地都會輪流舉行祭祀,將每一天都填滿。家家戶戶都會在自家門前拜祭,希望全年過得平平安安。全台各地的廟宇都會舉行中元法會,除讓民眾上香,祭祀好兄弟。民眾都會準備大量祭品拜祭,三牲、飯菜、茶、酒之外,不少民眾都會準備糕餅、罐頭、即食麵、零食(如乖乖、旺旺)、汽水之類,亦有人供奉香煙、檳榔等等,焚燒大量紙錢、冥鏹(號稱「金山」、「銀山」),據說,這樣可以送「好兄弟」回到地府。乖乖、旺旺在台灣走紅,因為相傳新竹科學園一名電腦工程師,將乖乖留在電腦主機房內,希望機器可以「乖乖不當機」,之後便在網上傳出「阿飄,乖乖給你,不要來嚇我」的傳聞;旺旺則是取其名字,「希望能夠越來越旺」。各地的廟宇都會舉行法會,雖然南北各地廟宇各有風俗,但大致都是請僧人誦經、盆羅百味,供養僧眾,同時亦會舉行「搶孤」、「放水燈」、「立燈蒿」等藝文活動。部份亦會請道士、法師或戲班的人來跳鍾馗,希望籍鍾馗力量而將鬼魂趕走。內地自1949年中共建政後,內地的宗教活動受到極大限制,直至近十多年內地民間宗教「大復興」,特別是中國南方,越來越多人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前後,公開祭祀及燒紙錢,悼念逝去的親人或超渡孤魂野鬼,但有關活動只限於個別民眾,並沒有像香港般由某個宗族組織或商會舉辦大規模的祭祀儀式。以四川達州市為例,每逢中元節,居民紛紛湧到城區沿河兩岸燃燒祭祀物品,火光與嗆人的煙霧混成了一片,當地居民將燒紙祭祀場景戲稱為「火燒赤壁」。甚至有地方政府在每年的中元節,公開呼籲民眾減少燒衣紙或祭品,以避免造成空氣污染。正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中國各地的中元節的習俗,亦各有不同。如福建永福縣,已嫁之女中元節當天須回家祭祖,並要事前準備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紗籠之,名為「紗箱」,送到父母家。而廣東曲江縣猺族人農曆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頭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至於山東長島漁民以木板秫稽製成小船,上貼一紙條「供XX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裝上食物、衣帽、鞋襪等用具,然後點燃蠟燭,由已婚的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沾化縣各各家採麻柯及新鮮草葉搭棚子,稱為「麻屋」,請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獨陵縣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家家吃粗茶淡飯。而湖南邵陽人於農歷七月十二前後「接老客」(即好兄弟),於農歷七月十五晚焚化紙包、燒香拜祖,曰「送老客」。紙包內包有寸厚紙錢,紙包正面書祖上名諱,包好後須在背面書「封」字。十五當晚,焚燒封包越多,火勢越大,表示家族越發興旺。綜合報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815/1973699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