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26177429407.html
電子商務是個騙局嗎?
前不久,某垂直B2C電商企業創始人在公開演講中發表了一系列言論,比如電子商務是浮躁的,生意的本質其實就是要賺錢,不賺錢的生意其實就是故事,就是泡沫等。激起了電商行業許多投資者的討論和創業者的感同身受,故選摘兩篇知乎上業內人士的文章以饗讀者。
簡江|文
「不 賺錢的生意就是泡沫」這句話沒錯,如果需要加一個定語,我會加上「長期」兩字。電子商務公司的確大部分不賺錢,甚至大部分長期也看不到賺錢希望,但是並不 意味著電子商務是個騙局、都是泡沫。這是個邏輯問題,有嚴重誤導傾向,這也是我在微博上和一些電商行業的朋友討論,並特別在知乎詳細回答這個問題的主要原 因。
大多數電商都是一種零售形式。核心是零售,遵循基本的零售邏輯。有人說「生意就是低買高賣」,這句話也沒錯,但低買高賣僅是生意邏輯的一小部分,是一個表象。照這個邏輯,我也可以說「生活就是吃吃睡睡」。而背後更重要的是:「你有什麼能力能夠讓你長期低買高賣」。
因 此,電商企業核心的造血能力並非來自「是否有錢賺」,而是來自於「是否可以持續低成本獲得購買客戶並維持合理毛利」。單靠不停投放廣告當然做不到這一點! 搞零售的都知道,拋開具體品類談零售就是放空炮。大部分零售品類在線下很難獨立形成聚客能力,在線上也一樣。一兩年前業內就開始叫囂「電商的機會在垂直領 域」害了不少人,連賣毛巾拖鞋都想搞個垂直B2C小平台,簡直是在胡鬧。在線下商業中,不依賴商超或地面人流就無法獨立開店的零售業態,憑什麼搬到線上就 可以呢?
早先很多電商創業團隊都是互聯網出身。把線上零售想得過於簡單,似乎就是低價進過來,稍微加點價賣出去就行了。而做一個長久的好生 意,還必須考慮「毛利-市場成本」是一個什麼樣的變化曲線。如果競爭導致毛利率越來越低,市場成本越來越高,那麼這個生意肯定持續不下去。 電商公司更應該考慮的是,你為客戶創造了什麼長期價值、為行業創造了什麼長期價值、如何變現這些價值以及如何構築長期壁壘。我們應該研究的不僅僅是如何低 價買流量,如何提高轉化率,如何打折拉高銷售額。而更多的應該是如何通過電子化改善用戶體驗、改善傳統零售業的效率。這需要對客戶、對傳統零售業和供應鏈 有充分的瞭解、理解和尊重!這裡面的機會很多,空間很大,可惜這個階段的電商公司大部分對此知之甚少。
電商是不是「騙局」?這要看是否能夠 走到有規模效益那天——你的生意是「規模經濟」還是「規模不經濟」。比方說A公司重複購買率比較高,可以有效攤平推廣成本,持續的銷售額增長能夠在核心品 類上形成規模壁壘和採購優勢,導致競爭對手很難進入,那麼即便在成立初期需要持續不停投入,一旦堅持到壁壘期就有盈利能力。這就是貝索斯在Amazon剛 上市時候說過的,「我們是一個固定成本很高,而成本隨銷量變化很小的行業」,所以要花很長時間走到盈利,一旦開始盈利,後面就有可持續性。
但也有一些垂直電商沒有認真考慮過這個邏輯。他們的思路似乎是「有足夠多的銷售額和購買客戶」,就幻想著能做成平台,就可以盈利。結果錢燒得差不多了還不見起色,反過來罵「電商是騙局」,究竟是被騙了?互相騙?還是自己騙自己?
零 售就是零售,就算你是再牛的團隊,如果不尊重零售邏輯,搞不清零售本質,最後走到死胡同幾乎就是必然的。遺憾的是這一輪垂直電商創業者大多數是互聯網出 身,對零售的本質缺少瞭解,對看起來土得掉渣的零售的邏輯也不足夠尊重。見過太多靠譜的團隊在把握著不靠譜的方向。可以預見,還會有一批電商倒掉。但之後 的路還很長,機會還很多,這批泡沫培養的團隊,會在下一輪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對後泡沫時代的市場依然始終樂觀,亦非常讚賞吳聲老師說的話:「電商 的春天還沒到,何談冬天」。謹與各位共勉!
(作者現從事天使投資)
韓冰|文
電商必須能自己造血,而不是完全通過外部輸血。
這兩年都在說電子商務比較火,而遊戲的熱潮已經過去,但很奇怪,遊戲還真的是不斷有新的大賣的產品,一直創造驚人的現金流和盈利,而電子商務卻一直在創造驚人的廣告費,沒有一個電商企業是以自己的淨利潤和淨利率稱霸武林的。
也 有很多人喜歡把B2C電子商務人為地分為淘寶裡的和淘寶外的,認為淘寶裡的都是溫室裡的花朵,被溫水煮著的青蛙,出了淘寶就命運多舛,而待在淘寶裡則是充 當養料,同樣前途暗淡。同時認為在淘寶外獨立做是血統高貴的,前途是光明,困難是暫時的,卻不覺得如果沒有了資本的給養,最先死掉的往往是淘寶外邊的。
資 本不是做慈善,資本是逐利的,在目前中國的投資市場環境下,凡是拿了投資的企業,退出機制就這麼幾個, 退出方式的狹窄決定了眾多企業運營方式和價值評價標準的趨同,規模比盈利重要,速度比基礎重要,知名度比美譽度重要。當投資者的話語權超出了創業者,上市 退出就成為了終極目標,這個終極目標就是所有杯具的開始。
一個企業從零開始走到上市,通常需要5~8年,互聯網行業或許更短,但是電子商務 不是個互聯網行業,它是貫穿了互聯網和傳統企業的雜交型行業,涉及的面更廣,企業的發展道路更複雜,也許比通常的時間還要長。這個時間跨度很難全部處在一 個資本的黃金期,依靠資本的力量固然可以高速發展,但是當資本趨於謹慎,企業的發展速度就會減緩,甚至停滯。任何人想在一個很短的商業週期裡,完全通過資 本的力量極速衝擊上市,都是帶有投機性質的。
能夠在一次資本的狂歡中順利沖上市的固然是勝利者,但是強大如新浪搜狐網易者,若不是後來紛紛 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估計早就退市了。而2005年前後那一波以百度和盛大為代表的企業,均發跡於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恢復期,能夠上市,有幸運也有實力, 終歸自身的造血能力異常強大,百度上市融來的資金一直趴在賬上都沒機會用。
造血能力不強卻上了市的幸運兒如麥考林,如果沒有沈南鵬先生掛帥,還真不知道鹿死誰手。如果以上市套現為終極目標,或許規模、口碑、品牌形象還能忽悠一下投資者,但是如果沒有賺錢的能力,上了市也只能和麥考林現在的股價一樣一落千丈。
想起當初做優衣庫時,老闆一句話就把我批得體無完膚,徹底從電子商務的慣性思維中警醒過來,「不賺錢還做什麼,比線下賺得少還做什麼線上。」
(作者現就職於天使投資機構險峰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