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問對職場】雜家VS專家 誰在職場上更有價值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019

我們在職場上,應該見過幾個雜家,也就是「多面手」,會很多方面的業務,在公司需要時隨時能出手;也遇到過專家,專注一個領域的事務,同事們一遇到事情就找他準能得到有效指導。我們肯定糾結過,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做「雜家」,還是「專家」。

 

問對網顧問Aldous在這問題上,提出了精闢的見解——

從現代社會分工的角度來看,更加強調專業領域中知識、技能和經驗的積累。學一樣東西需要長時間的沉澱,時間少了,基礎知識都不夠,更別說實踐經驗 了。當你向別的領域擴展的時候,原有的知識經驗由於不紮實,很容易在短時間被丟棄得一乾二淨,而新的又沒怎麼學好。最後落個邯鄲學步的下場。

從目前的招聘情況來看,擁有在某個領域中長時間工作經驗和專業技能的人更受歡迎,也更易獲得高薪;而萬金油型的人不怎麼受歡迎,除非工作時間夠久, 級別夠高——但這樣的機會太少,空降兵都不怎麼受待見。至於說創業、自己當老闆,雜家型的不怎麼靠譜,在創業的戰場上也就是炮灰的角色。

什麼都懂點,是比較容易開頭,但走不了多遠。猶如身上背著十幾雙鞋子,都是不合腳的,走個一公里路就不行了。所以專家比雜家能走得更遠。

而專家是非常不易煉出來的。如果給自己定位要當專家,嘴上也說要一個領域精深,但實踐時,攢的都是一些淺顯、同一級別的知識和經驗,並沒能真正深研下去,所以即便十年二十年過去,跟經驗兩三年的人相比也不過是多了幾個案例,只有量的差別,沒有質的區別,成不了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642

投資札記【432】投資於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時間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nb.html
投資於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時間

選摘自:微刊《投資者文摘》http://kan.weibo.com/con/3488311302283604?_from=title

    《塔木德》中寫道:「金錢能夠儲蓄,而時間不能儲蓄。金錢可以從別人那裡借,而時間不能借。人生這個銀行裡還剩下多少時間也無從知道。因此,時間更重要。」

  投入多少不能用金錢來衡量,而是要用時間來計算。而且在時間和金錢這兩項資產中,時間是最寶貴的。當你認識到時間的寶貴和時間亦有價格的那一刻開始,你將變得更富有。許多人努力工作,並想通過節儉來儲蓄更多的錢,但他們卻浪費了很多時間。比如在百貨商店裡,很多購物的人,他們花了很多小時僅僅就是為了節約幾塊錢。他們可能節約了一點點錢,但卻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你能夠通過節儉來變富,你也可以通過吝嗇來變富,但這要花很長的時間。比如,花2個小時和320美元坐飛機或2天時間和48美元乘火車都可以從美國東海岸到達加州。窮人用金錢衡量價值,而富人用時間衡量價值所在,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窮人選擇乘火車的原因。

  生活中有許多很有錢的窮人。他們之所以有很多錢,是因為他們把錢看得太重,而且緊緊抓住不放,就像金錢有什麼神奇的價值一樣。所以,他們雖然有很多錢,但還是像沒錢時一樣窮。   聰明的猶太人僅僅把錢看作一種交易的媒介。在現實生活中,錢本身沒有多大的價值。所以,精明的猶太人一有錢,他就想用它去換點有價值的東西。可笑的是,把錢看得越重的人,花錢買的東西越是沒有價值。這也許就是他們為什麼變窮的原因。他們說這些東西就跟存在銀行裡的錢一樣安全,其實當他們花掉他們的血汗錢買這些東西時,他們是在糟蹋他們的錢。

  在很多情況下,窮人和中產階級之所以整日要為生活而苦苦奮鬥,就是因為他們把金錢看得太重了。他們緊緊握住手中的錢,為錢努力地工作著,勤儉地過著日子,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到處尋找買打折商品,儘可能地省錢。很多這樣的人想通過吝嗇變得富有。但是最終有一天,他們有可能會變得有很多錢,但他們依然很吝嗇。

  當然,節約和勤儉應該提倡,但變富的計劃的關鍵是價值。而且,很多人都認為價值是用金錢來計算的。實際上,價值是要用時間來計算的,因為時間比金錢更重要。很多人都想致富或去做富人進行的投資,但他們都不願意投資時間。這就是為什麼一百個美國人中只有三個富人的原因,而這三個人中還有一個人是因為繼承遺產而富有的。

  你可以用一種自動的體系或投資計划來實現安全和舒適的生活。很多人只需要工作,然後把錢交給專業經紀人或機構去管理,由他們代為進行長期投資。以這種方式投資的人,可能要比自認為是華爾街高手的人強。遵循一個計劃有步驟地用錢投資,對大多數人來講是最好的投資方式。

  但是如果想獲得財富,就必須投資於比金錢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就是時間。大多數人想變得富有,但他們不願意首先投資時間。他們寧願去經營一些當前的熱點投資項目或熱衷於迅速致富的計劃。或者,他們想匆忙地開始一項業務,而又沒有任何的基本業務知識。然後,你就不會奇怪為什麼95%的小企業會在5~10年之內以失敗告終了吧。他們匆匆忙忙地去掙錢,最後反而失去了金錢和時間。他們只想靠自己去幹一番事業,而從未想過先投資學一些東西,或者按照一個簡單的長期計劃進行。如果一個人能簡單地遵循一個長期計劃的話,幾乎每個人都很容易成為百萬富翁,但還是有很多人不願去投資時間,他們只想一夜暴富。相反地,他們會說:「投資是有風險的」,或「要先有錢才能賺到錢」或「我沒時間去學投資,我太忙了,我要工作還要付賬單。」

  這些常見的觀點和藉口,就是為什麼只有少數的人能抵達充滿財富的世界的原因。這些觀念,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90%的人都有缺錢的財務問題,而不是錢太多的財務問題。正是這些關於金錢和投資的有偏差觀念,導致了他們的財務問題。他們要做的就是改變一些說法、改變一些觀念,這樣他們的財務狀況就會像變戲法一樣發生變化。但大多數人工作太忙了,根本沒有時間去思考他們究竟在忙些什麼。他們經常說:「我對學習投資不感興趣,這個題目也不吸引我。」他們這樣說著,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實現富有的機會。他們成為了金錢的奴隸,整日為金錢所累,錢控制著他們的生活,他們勤儉節約,過著量入為出的生活。他們寧願這樣做,也不願去投資一點時間,制訂一個計劃,讓錢為他們工作。

  如果你想進入富有的投資階層,你就應該打算投資更多的時間。很多人不能超越安全和舒適這兩個生活層次,就是因為他們不願投資時間,然而這是我們都必須做出的個人決定。一個人至少應該有一個安全穩定或舒適寬裕的財務計劃。一個人沒有這個基本計劃,而致力於富有這個計劃,真的是很危險的。當然也會有極少數人取得成功,但大多數人不會。你可以看到在他們晚年的生活裡,他們窮困潦倒,儲蓄已耗盡,只能沉溺於他們過去的輝煌,談論他們曾經幾乎要成功的交易和曾經擁有的金錢。當他們的一生結束時,既沒有金錢也沒有時間。

  時間的價值就像金錢的價值一樣:完全體現在如何使用上。捨不得花費時間去獲取更多的幸福,去使更多的人幸福的人,就是虛度年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02

《管理力》壹電視行政總裁王子云 冒險體驗 更有同理心包容老闆與員工

2013-02-11  TWM
 
 

 

《管理力》壹電視行政總裁王子云冒險體驗 更有同理心包容老闆與員工壹電視行政總裁王子云,過去在雅芳AVON總經理任內,上了一堂「體驗學習」課程,對她日後的職場生涯影響深遠,讓她更有同理心包容老闆與員工的難處。

撰文‧賴琬莉

「加油!Karen(王子云的英文名),加油!跳啊,跳啊。」底下的學員不斷鼓譟,但站在五層樓高木樁的王子云,依然瑟縮蹲著,捱到天色昏暗,王子云才撐著身體站起來,咬牙往前跳。沒抓住繩索的她,下到地面後,又委屈又害怕,眼淚鼻涕狂飆。

坐在壹電視辦公室,王子云談起這堂課,比手畫腳激動的描述著,彷彿昨天才上過課;事實上,這是十年前,她剛接任雅芳總經理時,公司安排她與業務部上的「體驗學習」課。

親身體會狀況 印象最深刻之前在外商工作,王子云上過國內外百種以上課程,但從沒有一堂課像「體驗學習」,讓她如此印象深刻。

所謂「體驗學習」是利用情境塑造、遊戲與工具,在參與一連串的活動中,不是老師告訴你答案,而是讓學員體驗、反省、歸納分享,最後應用到工作或生活上。

例如考驗膽識的「老鷹之柱」,是要學員爬上五層樓高的木樁,往前躍身拉住繩索,然後滑到地面。該遊戲的英文名稱是Pamper Poll,因為站在那根柱子往下跳,會嚇出尿,應該穿幫寶適(pampers)尿布上去。

其實「老鷹之柱」是選修活動,但同去的主管拱王子云:「Karen,你去玩,我今年多幫你衝兩億元業績。」從業務處長初接總經理的王子云,只好硬著頭皮上場,她望著高聳的木樁,第一個念頭是好高,爬不上去。

由於木樁有凸出、凹進之處,王子云攀爬時曾害怕摔倒,爬到一半,她覺得自己既上不去、也下不來,進退兩難,「我第一次腿軟哭了。」她不得已使出吃奶力氣抖著雙腿往上爬,但一到頂,才發現風大天冷,木頭晃動,聽到底下主管加油聲,她頓時體悟:「原來當老闆是孤單的,高處不勝寒。」在爬木樁過程中,王子云對每個下一步,都充滿害怕,她經驗到如何克服恐懼,體會到很多時刻,領導者必須獨自決定、承擔後果,「你也可以說我不要跳, 讓我下來。」她大笑的說:「尤其主管都想看我出糗,我當下驚覺,當老闆一定沒有朋友。」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廖炳煌記得,那天,王子云是最後一個玩Pamper Poll的,當她跳下時,許多同事恭喜她、對她歡呼,廖炳煌發現這一瞬間,王子云不但戰勝了自我,也拉近了與團隊的距離。

各項挑戰活動 皆有不同體悟「修復計算機」遊戲也讓王子云記憶猶新,至今,她仍牢記遊戲規則,因為過程中,老師至少覆誦十次以上。

這個遊戲是所有學員先到起始線,當計時開始,學員進到數字活動區,在不違反規則下,依序踩完一到三十三的數字,每隊有五次機會,挑最少秒數的那次計分,每次中間有一分鐘討論時間,而每次數字位置都不同。

活動規則是:一、必須依照數字大小順序進行;二、一次只可以有一個人在數字區;三、所有人都必須從起始線出發,結束後回到起始線;四、每犯規一次加十秒。

遊戲開始,大家七嘴八舌,不知道誰要當第一棒,接下來輪誰;也有人提問:「一次只能一個人嗎?能不能一個人從頭到尾?……」但是老師惜話如金,僅說:「你是在問我嗎?」只重複把題目與規則講一遍,就不再回應。

第一次團隊群龍無首,慌亂成一團,第二次就有人跳出來發號施令指揮,先把人員排序再進去,但還是狀況百出,不是有人恍神,其他人急得大喊:「誰是九號,你、你、你快一點。」就是場內的人未出來,下一個就急著衝進被加十秒。

遊戲結束後的分享會,有人提出:「主帥無能,累死三軍。」也有人說:「浪費時間問老師。」有人則沉溺遊戲的情境中。王子云體認到,身為老闆,如果不做決定,團體會是一盤散沙;透過這個遊戲,下屬能體驗做決定很辛苦, 主管也能體會不做決定,組織的慌亂與不安。

之後,回到公司開會,就有人提出,玩計算機遊戲時,若是同一個人在裡面跑,可以縮減時間,但那個人會很累,最後的效益也會遞減,花的時間反而多。「直銷業比較講英雄主義,過去雅芳就是鞭策業務高手衝業績;但公司要成長,應該是團隊合作,而且要人人聚精會神,只要有人恍神,就拿不到好成績。」王子云率領的經營團隊,因此建立了要有凝聚力,才走得長久的共識。

另一個「矇眼走繩索」活動則又有不同的刺激與體會。學員用布矇眼走低空繩索,靠著其他人「左一點、右一點」的指引前進,過程中,有人堅持走完,有人覺得自己走太慢,怕影響團隊成績,決定退場換人走。

從活動中,讓學員了解在不知未來的狀況下,需要人指引,就像老闆做決定,若下屬提供的訊息越少,風險就越高,若訊息越足夠,老闆就愈有膽子做決定;同時也讓學員體認老闆做決定那一剎那的恐怖。

放諸各領域 受用無窮

這十年,王子云從台灣雅芳總經理、再接任香港雅芳、韓國雅芳總經理,兩年前她從雅芳退休,轉戰電視圈,接手壹電視行政總裁一職,「體驗學習」課程對她影響深遠。

由於「體驗學習」是由學員學了之後去做,過程中,不僅參考其他人作法,也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然後把經驗與下一個隊友分享,拿到好成績;雅芳要教直銷商如何化妝、賣產品,也需要經歷這個過程,王子云與團隊因此發展出一套「學(方法)、做(事情)、教(別人)」最後完成任務的教育訓練系統。

另一個影響是,王子云在「體驗學習」中,知道老闆要做決定有多麼困難,因此能夠體諒各自的難處。「現在回想起來,我很少抱怨老闆,因為將心比心,知道他做決定有很多痛苦 ,不可能胡搞瞎搞自己的公司,確信這一點,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王子云慶幸自己在當總經理第一年,就接觸到該課程,她話鋒一轉談到壹傳媒交易案,「我能體諒黎智英賣壹傳媒的決定,他有他的困難,很多人說他愛錢,但你不是黎先生,怎能知道他的狀況。」王子云的職場生涯中,「體驗學習」課程的確讓她獲益匪淺,是實用且關鍵的一堂課。

王子云

出生:1964年

現職:壹電視行政總裁

經歷:台灣、韓國雅芳總經理

學歷:成大企管系

王子云 冒險體驗學習心得大膽嘗試、小心執行。

因時、因地、因人,隨時調整。

讓步也是一種贏。

體驗學習課程哪裡找?

開課機構 課程名稱 課程簡介救國團探索教育中心 人際溝通技巧課程 透過探索體驗活動,察覺溝通的障礙與問題,並藉由傾聽技巧的實務操作,達到真誠的溝通。

中華體驗學習發展協會 團隊建立課程 設定目標、建立溝通模式、衝突管理、焦點建立,整合凝聚團隊共創願景。

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 海洋獨木舟體驗課程 學員被要求兩兩乘坐一艘獨木舟,在過程中學習領導與被領導的態度。

台灣外展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廖炳煌

「冒險╱探索教育」是藉由體驗式的學習,從過程中重新體察自我與團隊的關係,以信任感來建構團隊,乃至重塑共識。類似課程內容多以企業文化與需求來加以客製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95

吳曉靈:民營銀行從互聯網金融嫁接重組更有希望

http://www.infzm.com/content/94474

我還在央行工作時,有一次央行開座談會,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承諾。

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哪個企業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金融機構為自己搭建融資平台,注定會失敗。

1980年代,城市信用社向民營資本敞開了大門;三十年後,是否允許設立民營銀行成為熱議的話題。

2013年6月19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探索設立民間資本發起的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和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頒佈的《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再次明確了上述提法。從此各地民間資本申辦民營銀行漸成燎原之勢。

2013年9月16日,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應孫冶方基金會之邀,在貴州進行了一場題為《試析民營銀行的發展前景》的講座,並接受了南方週末記者的獨家專訪。

吳曉靈給民營資本的「銀行」衝動潑了一瓢冷水,她提醒「辦銀行是很難的」。2004年,作為央行副行長,吳曉靈親自處理了德隆系坍塌引發的一系列金融風險,訪談中,她以過往的事實說明,民營資本曾獲得數次機會,但並未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最近不少地方、不少企業傳出申請民營銀行牌照的消息,各路資本競相爭辦民營銀行,您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吳曉靈:這是可以理解的。首先,企業最樸實的目的就是為了融資方便。計劃經濟時期,銀行是壟斷的,服務對象是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對於改革開放以後產生的民營企業,貸款供給不足。很多人在想能不能辦民營銀行,為民營經濟服務。

中小企業融資比較難,既然大銀行不給我們好好服務,我們是不是辦一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科技、教育要發展,過去國家的扶持不夠多,是不是可以辦科技銀行、教育銀行,為科技和教育融資?

南方週末:民營銀行的興辦能夠真正滿足這些融資需求嗎?

吳曉靈:這麼多的呼籲都不太能夠實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銀行有特定的規律,不是說哪個領域缺錢,哪個領域就要辦一家銀行。

銀行吸收公眾存款來放款,為了保證公眾資金的安全,在放款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流動性、可償還性,因此銀行資產運用必須是分散的,不能集中在某一個領域。

除了政策性銀行之外,很少有專門為某一產業服務的銀行。銀行可以有不同的經營特色,但不可以有專門為某一特定人群服務的銀行。

事實上,任何時候想滿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不是說要增加銀行來滿足,而是要改革資本市場,間接融資已經太多了,現在銀行的競爭已經白熱化。

可投資的金融機構還有很多,如消費金融公司和租賃公司、第三方理財等等,不要都以銀行為目標。民營銀行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必須走跟別人不一樣的道路,否則很難成功。眼睛應該看得廣闊。辦銀行是很難的。

南方週末:金融業的高額利潤也是吸引各路資本的原因之一。

吳曉靈:我這裡有份數據,2012年三季度的數據顯示,滬深兩市,銀行業上市企業資本回報率是16.59%,非金融企業的資本回報率是4.43%,但從資產利潤率來看,上市銀行資產利潤率是0.99%,非金融資產利潤率3.16%。

銀行是高槓桿的行業,資本利潤率很高,但要獲得高額的資本回報率就要做大資產。很多銀行不遺餘力地擴大資產負債表,就是在追逐高額利潤,但從資產回報來說,銀行並不是最高的。

民營企業應該通過增加金融服務供給,促進經濟發展,把金融業作為服務業,來投資獲取回報。這是我們應該鼓勵的。

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南方週末:對於民營銀行,各方呼吁了多年,但監管方的態度則慎之又慎,您認為其中的顧慮何在?

吳曉靈:1990年代初到現在,除了德隆系對個人債權進行過打折處理,都是政府對個人債權進行全部兌付。政府承擔這麼多責任,對控制權就格外關注。

從1980年代開始,特別是新興的金融機構對民資完全開放,但結果並不好,還出了很多風險。當時,發起成立城市信用社沒有任何身份的限制,街道企業、私人企業都可以發起設立城市信用社,後來城市信用社出了很多風險和壞賬。

當時考慮了兩種辦法,一是讓信用社破產,存款人承擔風險。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市場經濟的理念還沒有確立起來,老百姓沒有自擔風險的思想準備。一旦有一家城市信用社破產,就可能形成連鎖反應,擠兌所有的城市信用社,這是政府最擔心的。

第二種處置方法,就是進行改制,規範管理,改組成城市商業銀行。把城市信用社的獨立法人地位取消,風險包起來。在城市信用社改製成城市商業銀行的過程中,處置了一部分的不良資產,也掩蓋了不良資產。

城商行改制由地方政府主導,各地的地方財政或國有企業入股,保證對金融機構的控制,想通過這種方式改善城市信用社的治理機構。

另外還有合作基金會,它能夠處置集體財產遺留下來的問題,用經濟的方法解決農村社隊的債權債務問題,是一個好的發明。

當時缺錢的企業就到合作基金會借錢,合作基金會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銀行,但沒有銀行牌照,也沒有按照銀行管理。到了1998年,重慶發生擠兌,政府介入,必須要給市場以警示,於是中央決定關閉所有的合作基金會。

還有一些人藉著供銷社入股的方式,募集活期股金、定期股金變相吸收存款,也出現了很多風險,當時地方政府向中央銀行借款1200億處置風險,相當於現在一萬多億。

南方週末:2003年前後,也曾有一輪開放民營銀行牌照申請的熱烈討論,當時看上去條件頗為成熟,為何最終功虧一簣?

吳曉靈:當時,我還在央行工作。央行開座談會的時候,在場的有經濟學家,也有想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就問誰敢簽訂承諾,投資民營銀行之後,不從這家銀行貸款。到最後在座的只有一家企業敢做這樣的承諾。

為什麼要簽訂承諾,就是有太多的人進入銀行不是為社會公眾服務,而是要為自己縫個錢口袋。一個能夠投資銀行的企業,實力是很好的,不在自己辦的銀行貸款,完全可以從其他銀行貸款,為什麼不敢承諾?

與此同時,德隆系出現了,在組建城市商業銀行和整頓信託投資公司的過程中,監管當局允許民資入股,德隆集團向13家金融機構入股,包括城商行、信託、租賃、證券公司,總股本92億元,德隆系控制42億元,佔到股本的62%。

由於沒有很好地運用好控制權,建立良好的金融機構治理,把參股控股的金融機構當做本集團的融資平台,把資金調取打莊股,用高額的股金抵押貸款,支持實業的擴張。到了2004年,股價下跌,不倒的莊股也倒下去了,資金鏈斷裂也拖累了13家金融機構。

事實上,在歷次給了民營資本機會後,並沒有出現很好的經營結果。

唯獨一個例外就是民生銀行,但是民生銀行的背景是工商聯,所有的經營管理者都是由工商聯推薦,最開始去的都是人民銀行的副行長、大區行長,到董文標,股東並沒有經營的實際權力。

由此對民營資本有一種不信任感,這其中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歷史的原因。體制的原因在於,政府過多承擔金融機構經營的風險。歷史的原因在於,民營資本以比較散、比較小的方式進入金融機構,並沒有發揮好民營資本在治理結構中的表率作用。

銀行不是那麼好辦的

南方週末:從目前看,民營資本做銀行要想獲得成功,您有何建議?

吳曉靈: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不管是大銀行還是股份制銀行都感覺到經營的壓力,也都在向中小企業傾斜。

在這樣的形勢下,民營資本要進入銀行業首先要面對爭奪存款市場的信譽挑戰。現在,存款市場已經白熱化,各家銀行用各種金融產品沖時點,各種資金掮客拉存款。一個儲戶走到街上,看到國有銀行和民營銀行,他會選擇誰?

我調查過很多村鎮銀行,從允許設立到現在已經有5年的時間,全國才七百多家,原來設想到1000家,他們最大的困惑就是吸收資金。

第二,單一銀行服務功能有限的挑戰。發起成立一家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有分支機構。銀行的核心業務是存款、放款和結算。單個的銀行沒有暢通的結算渠道,企業就不會去開戶。

新設立的銀行不可能一開始就具備銀行的所有功能,當其他銀行都有這些功能,你是一家單一的銀行,怎樣去競爭?

第三,股權與真實控制權的挑戰。如果進入銀行是尋求控制權,股權是可以集中,拿著大股份,但是不懂經營,未必能夠真正落實控制權。

第四,人才的挑戰和競爭。所有想進入金融業的企業家都不是經營銀行的行家裡手,不懂的時候就要聘請職業經理人。現在各家銀行都在擴張,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向國有商業銀行挖人,薪金就跳了一個台階。新成立的民營銀行,要想從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再往出挖人,可見人力成本之高。

有人拿台州商業銀行和泰隆銀行舉例,這兩家都是百分之百民資,幹得那麼好,為什麼我幹不好?

這兩家都是從城市信用社發展起來的。1980年代的環境,老百姓對城市信用社像對國有銀行一樣信任,他們都經歷過農信社和城信社的經營管理,有網點和信譽的歷史積累。

南方週末:競爭很激烈,困難很多,所以您不太看好民營銀行的發展?

吳曉靈:我認為,在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上,嫁接重組成民營銀行是有希望的。

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應該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工傳遞金融信息,辦理金融業務。構建渠道,完成資金的融通。

過去傳統銀行是點對點蒐集信息,只是用了信息技術的彙集加工,沒有多頭開放的信息源。互聯網金融運用社交網站、移動支付、搜索引擎、云計算,基於新技術完成信用評估。

現在互聯網企業可以開展基於第三方支付的結算,基於電商信息的小微貸款,基於支付賬戶的簡單金融產品的銷售。這些都是金融的單項業務,存款、貸款、結算,三者結合才叫銀行。而基於第三方支付的互聯網金融服務,有望成為民資進入的新通道。

第三方支付有上億的客戶積累,但仍會面臨吸收存款的挑戰。互聯網可以解決小額個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的融資問題,難以解決大額個性化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此基礎上變成銀行,還需要網上和網下的結合,但這是民資進入銀行業成功率比較高的渠道。

個人建議收購兼併,在互聯網金融基礎上的重新申請牌照,比重新設立單一的銀行更有前途。

一旦符合條件,就該一視同仁

南方週末:目前,對於如何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的相關細則尚未面世,但從監管的總原則上,您認為哪些問題需要注意?

吳曉靈:銀行是有外部效應的社會企業,民營資本發起設立銀行,首先要對投資人的資格進行考量,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投資金融。不誠信的企業、不乾淨的錢不能進來。

政府應該把好這個關,一旦符合這些條件,就應該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投資者。

民營企業進入銀行不是給自己搭建融資平台,哪個企業集團想利用設立銀行和辦理金融機構為自己集團搭建融資平台,肯定就會有關聯交易、挪用資金、各種虛假行為。這些對於金融業來說都是非常忌諱的。

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一定要以服務社會為宗旨,以服務贏取合理利潤,而不要以融資平台為宗旨,但凡以融資平台的心態進入銀行業注定要失敗。

南方週末:在沒有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前提下,民營銀行所謂的風險自擔,有人理解為民營銀行股東承諾在發生流動性風險時進行救助,並應承諾風險兜底。您如何看待?

吳曉靈:本來就應該風險自擔,但社會上說讓投資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我認為是不行的。投資人應該承擔有限責任,合規管理,嚴格要求。同時,監管層應該盡快出台存款保險制度和銀行破產條例,這兩個條例,從技術上來講,沒那麼複雜,一年足矣。一家銀行從批準到籌建,一年之內還不至於到破產。單獨針對民營銀行設置差別退出機制,有失公平,就不國民待遇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28

不差錢的硅谷創業者新苦惱:拿誰的錢更有價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969.html

2012年末,Trustlook的創始人張亮(Allan Zhang)決定辭職創業之前,和他從前的老闆Lane Bess吃了一個飯。第二天,Lane Bess開給了他一張十萬美元的支票。張亮在互聯網安全領域已經有12年經驗,創業前所在的Palo Alto Networks是互聯網安全公司。而Bess曾經是Palo Alto Networks的CEO。

更令張亮出乎意料的投資者出現在Trustlook產品上線前一週。那是2013年7月,張亮在他San Jose的辦公室裡和奇虎360創始人、CEO周鴻擦肩而過,幾分鐘後他倆才互相認識。而周鴻在那裡出現就是因為奇虎360想要投資TrustLook。

在幾年前難以想像,一家在紐交所上市不到兩年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能比硅谷其它投資者開出更誘人的價碼。在他們見面當天,奇虎360和Trustlook幾乎完成了所有談判:周鴻禕承諾不管Trustlook估值如何,奇虎360都願意佔其25%的股份,而且不帶其它VC常會要求的繁複條款。隱含的更多好處在於,奇虎360能幫助Trustlook這家誕生於硅谷的公司立刻面向整個中國市場

儘管Trustlook團隊中幾乎所有人都為這一邀約所動心,但張亮最後卻拒絕了。能支持他拒絕的原因之一在於,錢並不是他最擔心的事情。即使拒絕周鴻,他依然能獲得足夠多的投資人支持—在產品上線第一週之內,他就完成種子輪140萬美元的融資。

「錢不是問題,做一家創業公司需要的錢比以前少很多。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張亮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你依然需要他們(創業者)的想像力和能量,但他們已不那麼需要你的錢了。」在2013年7月面向投資者的會議PreMoney上,Y Combinator的創始人Paul Graham對台下的投資者們這麼說。

這就是硅谷正在發生的:對正在在創業初期的創業者而言,困擾之一已不再是「誰願意投資」,而是「拿誰的錢更有價值」。

爭奪張亮這樣創業者的投資者隊伍不斷擴大。來自中國的投資者是其中之一—騰訊、百度和盛大這樣大公司的投資人也都出現在了硅谷並尋找獵物;而更多的是天使和孵化器,他們是整個環境發生變化時最敏銳的一群人;另外,大公司的投資部門讓人無法小覷:根據道瓊斯Venture Source的數據,Google Venture是2013年第二季度的第四大投資者(按照交易數量計算)。

「由於微型風險投資公司、加速器、天使投資人、眾籌網站、AngelList這樣的網站以及二級交易市場的興起,風險投資的環境已經出現了非常大的變化。」Fenwick&West律所的合夥人Barry J. Kramer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他在1970年代末就開始在硅谷生活,此後為許多創業公司提供法律服務。他還從10年前開始撰寫《硅谷風險資本調查》等和投融資相關的報告。在最近幾年,他所在的律所除了和傳統VC保持良好關係之外,越來越多地開始和其它種類的投資者打交道。

可以預見的是,各種投資者會不斷地湧入硅谷,並專注於早期投資。在7月,三星在Palo Alto的大學路(University Avenue)上開始一個新的孵化器項目;另一個消息是Ronny Conway離開Andreessen Horowitz並募得3000萬美元開始自己的一個投資基金,這個基金專注於早期技術公司的投資;Twitter前高管Satya Patel和Google前高管Hunter Walk也在2013年用4個月時間籌集了3500萬美元成立了「家釀投資」(Homebrew,取此名是向1970年代的硅谷計算機愛好者協會「家釀俱樂部」致敬),以投資尚且在「種子期」的創業者。

「很多新的情況在這兩年發生,但在2010年前後就已有趨勢。」500 Startups的合夥人Christine Tsai說。她在那一年離開Google後於8月份加入500 Startups,這個孵化器於2011月成立。創立者Dave McClure最初始的想法就是要給這個行業帶來點不同。同樣在那段時期在灣區成立的孵化器還有AngelPad和Kicklabs。

Tsai、McClure以及其它諸多投資者所共同看到的趨勢之一在於,創業者創業需要的錢不再那麼多。如果開發一款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創業者們盡可以使用Amazon Web Service、Prototype工具和數據分析工具—這些幫助開發者的工具通常使用Premium的模式,在確定需要更多儲存空間或者功能之前,開發者儘管可以使用免費版本。(相關報導請見《第一財經週刊》2013年第17期特寫《讓創業變簡單》)

「在10年前,你如果創辦一個創業企業可能需要上百萬美元,但現在你甚至幾萬美元就能做出一個原型來。」Kramer說。

但創業者依然需要幫助,這些幫助已不是那些有著MBA學位的VC們能提供的,而是那些在行業內有充分經驗,甚至自己曾經是創業者的人

最敏銳意識到這個趨勢的是Y Combinator。創立者保羅·格雷厄姆在2005年創辦這家孵化器。他自己是個技術領域的創業者,所創辦的Viaweb在1998年被Yahoo收購,獲得的錢足以讓他成為一名天使投資人。但保羅·格雷厄姆用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幫助創業者。他挑選創業者,讓他們加入YC訓練營,並在三四個月的時間裡給予他們從技術到市場等各個方面的幫助,敦促他們迅速搭建原型並上線運營進而實現快速增長。這個階段YC給學員們提供的幾萬美元啟動資金通常夠用,但等到YC學員畢業後,天使投資人和風險投資機構都會蜂擁而至,讓這些創業公司的估值瘋漲。

這些指導變得比錢更為重要。「Y Combinator會請來馬克·扎克伯格和拉里·佩奇這樣的聰明人來給我們做演講,而且因為談話不公開,所以通常他們知無不言,讓我們獲益匪淺。」DrChrono的創始人和CEO Michael Nusimow說。他是Y Combinator 2011年的冬季學員,在2012年初得到了首輪風險投資。

有著連續創業經驗的天使們也受到創業者們的青睞。「我的幾位天使投資人在Facebook和Google工作,技術背景都很強,他們給我的建議比給的錢更有價值。」張亮說。

甚至一種現象變得更為常見,即創業者為了得到某個經驗豐富者的長期建議而主動要求獲得他們象徵性的投資。「當他們成為你的投資者,他們會時不時關心你在做的事情,主動給你幫助。」Nusimow說。在2013年9月末一個面向創業者的活動中,他將此作為建議分享給了其它創業者。

在硅谷這樣的地方,通常許多這樣的經驗豐富者通過出售公司或售出公司股票變得富有。

即使是在招聘等方面,天使投資人相比傳統VC也對創業早期的企業更有用。「VC們可能在尋找高管方面更有資源,但是天使卻對行業更瞭解,更能幫創業企業找到合適的程序員或者合夥人。」李強(Larry Li)說,他在硅谷20多年,於2012年在硅谷創辦了Zpark Venture,主要進行種子期的投資,其合夥人大多在硅谷有多年的技術背景。

與Nusimow在同一期YC中畢業的Eric Migicovsky的經歷則更能說明和此前的創業者相比,現在的創業者在獲得投資方面可選項更多。

他的項目是智能手錶Pebble,在他於2011年獲得了Tim Dreaper等一些投資者37.5萬美元融資後,就再也籌集不到更多錢。2012年4月11日,Migicovsky開始在眾籌平台Kickstarter上開始了目標10萬美元的融資。兩個小時之內,他就實現了其設定的目標;在之後的30天內,他募集到了470萬美元,最後他於2012年5月18日結束募集,屆時他已獲得來自6.8928萬人的超過1000萬的投資。

這一表現足以讓VC重新審視Pebble的價值。在2013年5月,Pebble完成了A輪1500萬美元的融資。

「現在很多投資者都會關注我們這樣的眾籌平台,雖然我們不會和他們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在我們平台上很多項目都在完成目標之後立刻獲得了VC的青睞。」眾籌平台Indiegogo負責硬件市場拓展的Kate Drane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說。

而對於投資者而言,不斷有新的平台出現,可以成為他們的工具,也在改變他們的投資方式。

「你應該去看看AngelList,我想它是在這個行業中最具顛覆和創新的。」500 Startups的Tsai在接受《第一財經週刊》採訪時這樣說。AngelList作為一個創業企業,給需要融資的創業企業和有資質的投資人提供了免費的平台,以及一些模塊化的條款,使他們可以在這個平台上更方便高效地完成投融資。500 Startups已使用AngelList作為申請入口。和AngelList類似的還有FundersClub等平台。

更可能具有顛覆意義的是AngelList剛宣佈的新功能「Syndicate」,這個功能允許看好一個創業企業的投資人讓其它個人投資人加入進來進行聯合投資。加入進來的投資者大體看好領投人的判斷力並願意與之一起承擔風險。這某種程度上打破了投資者此前屬於某個投資公司的限制,而讓他們彼此之間建立起鬆散的聯盟。

「現在這一切才剛剛開始。」Tsai說。

她所在的500 Startups在6月27日召開面對投資者的「PreMoney」會議。他們的初衷在於覺得「風險投資在危機之中」,是時候討論一下這個行業在面臨什麼了。

「我很驚訝那麼多老牌風投都同意我們的觀點,承認變化正在發生。儘管也依然有一些風投認為早期投資風險太大還是不要介入的好。」Tsai說。

在以前,創業者需要穿得像模像樣,然後拿著商業計劃書跑到SandHill Road去打動投資者。「但現在投資人都得放下身段,下來和創業者聊天。現在大家往往約在Palo Alto某個交通方便的咖啡館,談完,創業者幾步路就回去接著寫代碼。你甚至可以看到Palo Alto Downtown的房價在不斷升高。」Larry Li說。

在之前,VC們並不屑於如此早期投資的原因在於,他們募集到的資金數額龐大,而這樣的投資金額少風險大,這意味著他們要投入更多的精力看更多的公司,但可能得到的回報未必成正比。

「但VC現在面臨一個困境是:他們在最近10年的回報並不好,看看美國財政狀況、歐債危機,以及IPO上市公司縮減,這些都讓他們覺得宏觀情況並不樂觀,他們得更加謹慎;但微觀情況下,早期投資如火如荼,回報不錯。他們如果不更冒險一點,會覺得自己錯過賺錢的好機會。」Kramer說。

Cambridge Association用風險投資整個基金回報的近30年的數據做成指數,和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等進行比較,發現在1999年之後,風險投資表現一直沒有股票行情好。

這一機構的數據還表明,風險投資最近三年在早期階段的投資回報都要高於其整體的平均回報。

Y Combinator通常會要創業者5%的股份。這看起來並不算多。直到Y Combinator學員面對蜂擁而來的投資者和驚人的估值時,他們才會知道用少量錢換得的5%股份意味著什麼。例如,Y Combinator在最初期給Airbnb投入了2萬美元,此後它不斷受到風險投資者的追捧,2011年完成B輪融資時,它已經獲得大約1.2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20億美元。

更早期的介入也意味著更早退出。一些早期投資可以做到在B輪融資時就退出,這時一些公司已估值頗高。

即使在美國IPO前景依然不樂觀,但雅虎等大公司的收購也讓早期投資的風險看上去降低了不少。在過去一年,雅虎收購了十多家創業企業,其中為輕博客Tumblr付出的價格是11億美元。

傳統風險投資因此也開始進入這個更早期投資的領域。為了讓自己更有競爭力,這些希望有所突破的風險投資開始在內部進行一些創新。Andreessen Horowitz和紅杉內部會有在公共關係、市場或者招聘方面經驗豐富的人員,來為自己所投資的公司服務。

「這也只有大風險投資公司能夠做到。他們有著足夠大的基金,因此管理費足夠支持這些人員費用。」Edith Yung說。

在Andreessen Horowitz最新募集到的15億美元新基金中,有5%被作為管理費,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招聘專家團隊來為投資的企業提供輔助服務。而通常管理費用在每年2%至2.5%。

First Round Capital則致力於用技術解決為創業者提供服務的問題。這包括一個類似Quora的問答網站,讓其所投資的公司互相幫助解惑;一個類似Yelp的網站來讓創業企業查找服務提供商並做出評價;另一個即將上線的平台叫做HackPR,想讓記者和創業者能夠直接在這個平台上互相聯繫,讓記者得到自己想要的故事,而創業者得到想要的曝光。

First Round Capital說他們更加願意將更多人手放在這樣的平台上而不是招聘更多的投資合夥人。

風險投資不約而同的新做法還包括像一個媒體一樣提供資訊以幫助自己投資的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最近聘用了《連線》編輯Michael Copeland來領導其內容策略;紅杉在今年早些時候聘請了《華爾街日報》的Ben Worthen,將一些「如何創業」的內容呈現在網站上;First Round Capital則在最近上線了First Round Review博客網站。

數據挖掘也成為風險投資們希望能有所作為的領域。Google Venture成為這個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一家,它依靠自己所擁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數據,以及在搜索引擎領域的技術來挖掘創始人從大學論文到工作經驗等各方面的數據。此後KPCB、紅杉、Y Combinator都期望能在數據挖掘方面有所突破,好帶來更靠譜的判斷。

在這些聰明投資者的競爭中,得到最大好處的是創業者。

「和VC談特別費時間,但對於創業者而言時間非常寶貴。天使能夠非常快地給我們錢和其它幫助,還能保持條款乾淨。」張亮說。他說的條款乾淨指的是不會有過多束縛創業企業的條款。

「不同的創業者可以有不同選擇,進而得到不同的幫助。」Edith Yeung說,她是一位天使投資人,「對於毫無經驗的創業者而言,孵化器能夠幫他們在三四個月間就對創業的每個環節都有概念;連續創業者會更加願意得到專注於某個行業的天使投資人的投資,這意味著能夠得到更多來自技術方面的建議和行業內的人脈;成熟一點的公司,需要請管理人員時,傳統VC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我們更希望A輪融資的時候能夠得到Google Venture的投資,因為我們希望投資我們的是更加有活力的VC。」張亮說。當然他的另外一個考慮來自於他的很大一部分市場來自於Android操作系統,Google作為Android操作系統的所有者也許能帶來更多的資源。

Google Venture還有一個平台能讓自己投資的公司查找到Google內部的專家資源,使得在必要的時候Google的人才庫也能為這些創業公司所用。

無論是哪種投資人都在試圖讓自己更加適應這樣的投資環境。在PreMoney的會上,不論是YC的創立者Paul Graham還是AngelList的創立者Naval Ravikant都說投資者應該更快地做決策,並減少在所投資公司中所佔的股份。

「但你也會看到A-Round Crunch,」Kramer說。A-Round Crunch的意思是,雖然得到種子輪融資的公司很多,但是進入到A輪的公司卻很少。

「這未必是壞事,這意味者從失敗中學到東西的人更多了。」Kramer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44

如果沒有《私人定製》,我會對馮小剛更有期待 裝睡的人

http://xueqiu.com/9098093748/26692596
(本文原創,轉載註明;內含劇透,謹慎閱讀。)

首先要實話實說,如果沒有12月18日華誼兄弟(SZ300027)的放量跌停板,我大概不會於當晚22點20分進入萬達影城,花上60元去看這樣一部將來在CCTV-6鐵定來回播出的國產賀歲喜劇片。我承認這是一種「成全自己」的心理,但我在走進影院時確信自己並不想「噁心別人」。

整個119分鐘的觀影過程,我不能昧著良心說「冗長乏味」或是「坐如針氈」,但也著實沒有了那種笑料和包袱層層疊疊的緊迫感。但我必須承認,對於0.5042元/分鐘的觀影成本來說,至少有那麼20來分鐘我是願意換上幾個肉串外加一瓶啤酒來著的。

對於「馮氏幽默」,就我個人從其先前的電影來理解,應是一種接著地氣、在充滿無聊理想主義的同時又「俗而不落俗套」的「壞東西」。至少在過去的歲月裡,《甲方乙方》裡的那種青春狂想,《不見不散》裡的那種片刻溫存,《大腕》裡的那種京式無厘頭,《非誠勿擾2》裡的那種中年情懷,都曾讓我煞有介事的思考過那麼幾分鐘人生什麼的。

但是,這部生於2013年的《私人定製》,或者確切的說,這部生於《一九四二》之後馮小剛導演再次「回歸喜劇」之作,卻少了些「回歸」的勇氣,少了些「時不我待」的壓力和智慧。雖然我仍不懷疑馮導替老闆「賺點錢」誠意,但這一次,我不得不說:尊敬的馮導,你可以不學《小時代》的低三下四和腦殘劇情,你也可以不學《讓子彈飛》的「站著就把錢賺了」的牛掰,但你不可以不進步,你必須推陳出新。

談點細節吧,把那些留下點印象的記錄一下:

1)劇本是小品的結構,有點微博化的意思。三個故事加最後一段「道歉」,這種結構更適合讓搜狐去拍短視頻,《屌絲男士》之類的東西,結構上不很適合大螢幕來表現(當然你要說賀歲劇可以這麼玩,我也無話可說)。王朔現在是個好爸爸,但已經離「好編劇」有距離了,台詞感覺基本是以前用剩下的,那句「成全別人,噁心自己」雖然有點馮導內心獨白的意思,但多次重複感覺必要不大,略顯生澀。對了,建議王朔去參加《爸爸去哪兒》,想聽他在節目裡罵娘。

2)葛大爺的表演保持了一貫的水準,但劇本讓他發揮的餘地真的不算多。整部電影就是讓葛大爺換衣服換口音的過程,雖然葛大爺自己說喜歡這樣的玩法,但其實我理解也是無奈——如果沒有好的故事,他的意思是,不如讓他多去秀角色。但好演員其實更渴望好故事。

3)范偉的表演是亮點。比起《天下無賊》裡的「劫個色」,這次的角色更有深度。一個「鎮級市」的領導,演出了中南海領導的氣場。在泳池邊,和李小璐那段戲,明顯是帶著小璐在走,好演員,逐漸超越了小品範疇,甚至超越了《馬大帥》裡的電視劇級別,對得起觀眾了。

4)談談兩個女主角:李小璐其實壓根就不適合馮氏的喜劇風格,她是海派的那種「作」,《奮鬥》裡那種小家碧玉的鬧騰。色誘領導的水平也只夠及格,感覺裡更多的是導演說戲,然後她演出來的東西, 少了點靈動。白百合其實是適合馮小剛的,這是一個典型的80後北京丫頭,但這部戲裡表現的機會明顯少了,都是表情化的笑料,想起了她在《被偷走的那五年》的表演,明顯強過本片不是一個檔次。

5)鄭愷可能要靠這部電影火一把。這事對年輕演員來說,不算壞。宋丹丹演出的很賣力。

6)植入廣告比較直接和唐突,但我倒真不反感,甚至是觀影的過程就在尋找哪些產品被植入了——可能是沒把片子當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吧。十多個植入品牌,超過8000萬的植入收入(可能不止這個數),馮小剛和華誼再次刷新了國產大片商業合作的新紀錄。酒啊水啊銀行神馬的就一筆帶過了,給我印象深的是一架直升機上打的一家北京的通航公司,當時我在電影院裡就百度了,接下去的幾分鐘就是瞭解這家公司了,發現低空開放後的通航市場的確很大。要大力關注$中信海直(SZ000099)$

7)最後那個網絡笑話講的簡直太失敗了。不明白導演為什麼要安排這麼一個眾所周知的笑話來做結尾,是要再次噁心自己一下?

8)票房我不會預測,但從我觀影的場次來看,前一場9點30分的是滿座的,我這場大概上座率5成。關於票房過10億的說法,我個人存疑。不是因為片子質量一般,而是吃不準這一次大眾審丑心理是否還會和《小時代》一樣強烈。

9)機構投資者首日觀影后一致差評。這個事有點像炒作。但股價和他們的差評真的關係不大。

10)對於300027的股價未來表現,個人看法是:來回拉鋸,築頂無疑。(這不代表說,華誼不是一家好公司)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影感受。總體來說,如果沒有這部片子,我會對馮導更有期待。另外,不知道徐帆的感受如何,我很想知道她這次給自己的丈夫打幾分。順便說一句,本人目前未持有$華誼兄弟(SZ300027)$ 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487

電池廠龍頭在美、日投資興建發電廠 林坤禧:生存者 更有本錢 新日光要做太陽能界台積電

2014-01-27  TWM
 
 

 

邁向創業第九年之際,由老台積電人林坤禧掌舵的太陽能電池大廠新日光,除了產能已成為國內第一,同時積極布局下游電廠事業,投資在美國、日本興建太陽能發電廠,轉型動作廣泛。

撰文‧周岐原

太陽能產業走過漫長調整期,當市場自二○一三年下半年露出曙光,產能名列前茅的新日光,也開始感到暖意。財報數據顯示,太陽能電池大廠新日光,自一三年第二季轉虧為盈以來,前三季累計已開始獲利,跑在景氣之先的股價,一三年因此大漲一三○%。展望未來,董事長林坤禧對太陽能產業有正面期待。

「八年前,進入業界的一張門票,是產能要達到MW(千瓩);現在,一張門票是GW(百萬瓩)。」林坤禧說。資金與技術門檻連年提升,是太陽能業者無法迴避的淘汰賽,經過一輪洗牌,留下來的生存者,才有本錢角逐更大市場。

邁向創業第九年之際,新日光除了整合旗下產能,還投資在各地興建太陽能發電廠,積極展開一輪轉型步伐。然而,不論是前些年的烏雲罩頂,或是近年來的曙光乍現,林坤禧片刻都沒有或忘,他當年投入太陽能產業的初衷。

引進台積電管理文化 度過產業黑暗期○五年,林坤禧自台積電資訊長任內退休,轉任新日光執行長。當得知他準備投身太陽能產業時,身旁不少好友還告誡他:「太陽能產業快要泡沫化了!」然而,林坤禧直截了當地宣示他的企圖心:要把新日光打造成太陽能界的台積電。

為了引進台積電重視執行力、精密的管理風格,林坤禧特別重視以身作則的示範作用。例如有一次,在經理人會議上,林坤禧就表演了一齣行動劇。他先走出會議室,再回到室內時,林坤禧問員工,自己有什麼不同。大家都察覺,董事長臉上多了一粒米;林坤禧的用意,就是要求所有人,都得將管理落實到細節,「把自己臉上的米移除」。

「我帶來很重要的是企業文化,師承台積電正派的文化;我們認為,股價長期一定反映公司的基本面。」林坤禧強調:「我們也很重視人才,每天都在找人才,大家都有好的設備,但要有好的人才,才能把東西轉換成價值。」回顧景氣高峰,新日光連兩年交出每股稅後純益(EPS)五元上下的成績;但在一一年與一二年,也因為產業供過於求,連兩年每股稅後虧損逾七元。但林坤禧樂觀地分析,一三年全球太陽能安裝量,年成長率約二○%;到了一四年,安裝量預期仍增加二七%,成長力道頗為強勁。

林坤禧之所以對市場的發展感到樂觀,主要基於三點理由:「第一,日本、中國、美國,市場都正在成長;第二,太陽城(SolarCity)標榜的免費安裝模式,對提高用戶接受度有相當突破;第三,中國官方與業者,對於擴充產能目前還是很保守。」林坤禧分析,在中國,不少太陽能業者過去以高資金槓桿來支持營運,然而經過不景氣洗禮,負債太高的業者,如今多半倒閉或停工。加上中國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介入,積極管控過剩的太陽能產能;因此,中國業者對擴產態度目前較為保守,不容易像往年一樣,成為價格的破壞者。

市場升溫 新日光積極布局電廠論規模,新日光的年產能已達二.一GW,這個規模,不僅略高於核三廠裝置容量,也已經超越中國的京奧太陽能、台灣大廠茂迪。然而,新日光除了衝刺產能,另一條經營路線也清楚定位,就是跨足太陽能電廠。

林坤禧指出,目前新日光透過子公司,在美國、日本與台灣分別投資興建太陽能電廠。以美國為例,在印地安納州首府機場的發電設備,規模是北美洲機場發電案的第一大;去年第四季,該電廠第一期已完工並投入運轉。同時,在日本九州、和歌山等地,也都有工程正在興建。

「太陽能系統對我們有很重要的意義,第一,它是我們cell(太陽能電池)語模組的出海口;第二,促進系統安裝量的增加。」林坤禧如此解釋公司的策略布局,「更重要的意義是,透過興建太陽能電廠,我們才能體會客戶心裡在想什麼,這對我們制定產品規格時很有幫助。」由於新日光近年陸續投資電廠工程,穩定挹注收益的效應,大約在一五年開始就會陸續有顯著的貢獻。在產能的規模效益與獲利預期下,有券商法人認為,新日光相對於同產業個股,可望有領先表現。

新日光

創立:2005年

董事長:林坤禧

資本額:76億元

林坤禧

出生:1949年

現職:新日光董事長

經歷:台積電資深副總

學歷:美國肯塔基大學企管博士、交大企管碩士、交大電子工程學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82

多大市值的公司更有投資價值? 江怡曼Emay

http://xueqiu.com/3423164541/29277617
前段時間,和一個投資人聊天,他跟我說,會比較喜歡從50億元——100億元的市值、,年淨利潤在2——10億元的公司中尋找投資機會。
之前我看市值這個指標比較少,其實有蠻多人會用這個指標來作為估值判斷,而相對於PE,市值也有市值的優勢。

市值估值法的由來

以前分析一些市場牛股的時候,發現小盤股特別容易炒作起來,今年以來受關注度比較高的LED板塊,我採訪的一位私募就沒選白馬股,而是選擇了一隻小盤股,也是一隻小市值股,事後證明這只小市值股的市場表現果然明顯超越了白馬股。

如果僅僅認為這些小市值股票股價的上漲是由於資金炒作更容易使然,顯然不夠全面。

投資人在投資小市值股票的時候往往有這樣的邏輯:這只股票現在業績不怎麼樣,但是面對的是上千億元的行業空間,那麼作為行業龍頭,市值起碼有多少多少。

影響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有很多,但概括起來,無外乎兩大因素:一是內因,為財務因素,即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二是外因,為非財務因素,即市場對上市公司內在價值的發現、認同,甚至溢價。

做估值很不容易,給成長股做估值更加不容易。母雞還沒開始下蛋,業績還在虧損,PE都還是負的。而這個時候一些投資人選擇了用市值來給成長股做估值。

鼎鋒投資張高告訴記者,市值是成長股重要估值法之一,有幾種方式評估市值:一是評估公司未來的利潤成長空間,考慮合理的PE值後,市值應該有多大,二是對比行業的標竿企業或者類似企業的市值。

他認為,市盈率估值是經過時間檢驗的估值方式之一,不會過時,在90年代科技股泡沫時也曾經被質疑。但對於部分非線性增長的,商業模式獨特的互聯網公司或生物製藥公司,不能用簡單的市盈率進行估值,應綜合評估公司未來的市值空間和產品技術價值或商業模式價值,對於偏製造業的線性增長公司,市盈率依然是很好的方法。一些科技股符合報酬遞增的經濟規律,市值空間是主要的估值方式。

牛股們市值的高速成長期

我想查閱一些股票在歷史上的市值變化規律,於是就統計了近十年來市值增長最快的幾個領域。仔細一看,發現市值增長排名靠前的公司中,好多都不靠譜,因為不少公司都是重組而來,以券商尤其多,此類可遇不可求的事件,就不討論了。

真正在這十年靠著「內功」而非「外力」實現市值增長的,還是白酒、中藥,以及特殊的製造業,分別以貴州茅台(600519.SH)、云南白藥(000538.SZ)以及格力電器(000651.SZ)為代表。

2004年初,茅台的市值為76.84億元,到了第二年翻一番為144億元,到了2006年初,為215.28億元。

查看原图
而其市值真正的「高歌猛進」從2006年開始,當年年初市值為215.28億元,到了2007年初則達到了800億元以上,到了2008年超過了2000億元。

所以,對貴州茅台而言,其市值的快速成長期是從200億元——2000億元這個區間,大概花了三年的時間(2006年—2008年)。

格力電器的快速成長期是從50億元——500億元,大概花了四年的時間(2006——2010年)。

云南白藥的市值要小,走得也更加平穩。其市值的快速成長期是從30億元到300億元,花了五年左右的時間(2005年——2010年)。


由此可見,不同的行業內的公司,市值的高速成長階段並不同。

市值選股法,或許可以避開一些風險

市值選股法,說到底不過是考量一隻股票的眾多方法之一,並不能指望單純依靠這一指標就讓一隻好股票「脫穎而出」。

但是,正如有時候用市盈率指標可以避開一些風險,用市值來考量股票也可以起到「避險」的作用。

比如說銀行股便宜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不到1倍的PB讓其看起來多少還是挺「誘人」的。但是參照中國的GDP在世界的佔比以及銀行股市值的佔比,會發現國內的銀行股總體市值還是太大。

而國內的一些公司的市值也會有點高,尤其是在對比美股之後,如湯臣倍健(300146.SZ)目前的總市值為200億元,而美股市場上的保健品龍頭GNC目前的市值為35.11億美元。

湯臣倍健是一家好公司,但是它的市值比肩國際保健品龍頭GNC是否合理呢?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59

施比授更有福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4/05/blog-post_27.html

我從小就聽到這, 為了怕別人不認同我, 我一直沒有反對它. 但其實我內心從來不明白它的意義. 不是說我不明白這意思, 但我內心實際上沒有什麼感應. 那只是招義工的口號. 而大家做義工, 都係有不同目的, 一齊趁熱鬧, just for fun.

然而, 人越大, 便開始越來越有D feel. 當759一大包通粉只賣$3, 而ipad遊戲是免費, 政府綜援收入+秘撈炒iphone/走水貨收入高過打工之後, 全民基本上已有即時退休保障. 當生存已不是問題的時候, 人的生命還要做什麼呢? 那麼多的壓力與痛苦, 所為何事?

是的, 你看自然界的動植物, 它們都很忙碌, 為的只是生存, 以及為子女生存. 沒什麼多餘的可以做.人是奇怪的動物, 可以很忙, 卻不是為生存, 又不是為子女生存. 走來走去, 有時甚至傷及生命, 傷及子女. 人類像是高智慧的動物, 卻可以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人在資源上如此富足, 但心靈上我們可能還比不上其他動植物. (動植物會失眠嗎?)

人就是有慈心. 看見別人餓, 自己有餘的, 自然也想幫助別人. 不是為了別人的多謝, 或回報, 而是兩個生命活下來, 比一個生命活下來, 來得更有意義. 這種意義有時甚至可以讓人犧牲自己, 來換趣更高的生命意義. 例如父母願意為孩子付出自己的一生.

當人感到不足, 當然是想獲得更多資源, 更有保障. 當人感到富足, 自然想幫得就幫, 讓生命更有意義. 富不富足, 有時在天, 有時在人. 旋比受更有福, 自然因人而異. 既不能讓不足多施, 也不能讓富足者多受.

獻出少少資源換上心靈的富足, 或者是一個值得的交易. 最後, 誰是施者, 誰是受者, 這個倒難說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90

企業家一個人英明神武的時代慢慢過去,80 後創業者更有分享精神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2/144647.html

2014 年以來,我見過數十位 80 後創業者,和其中的近十位深入交流過,有朋友問我,你覺得 80 後創業者有哪些特質?這些年我採訪的企業家,明顯可以分為兩個時代的人,一撥是 50 後、60 後,一撥是 70 後、80 後。

現今,80 後已經是創業的新生力量了,朝氣蓬勃,正在努力改寫中國的商業格局。他們是顛覆者,不過,50 後、60 後的企業家們,當年創業的時候何嘗不是顛覆者?雖然這兩代人做的事不相同,但都是代表著那一代人最具活力、勇氣的商業精英。

要說 80 後和他們的前輩之間的差異,我覺得在氣質上明顯表現出來的是,他們更具有分享精神。是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基本過去了,現在是依靠團隊開拓事業的創業時代。

自然,他們的前輩也有團隊,哪一代的企業家都是需要團隊來執行戰略、紮紮實實地建立起自己的商業世界。我採訪過的老一輩企業家也會強調團隊,但始終是和 80 後的創業團隊是有差異。前者是自上而下的,企業家是這個公司唯一的權威,比如我曾經採訪過的柳傳志、張近東、黃怒波等企業家,中國社會數千年父權文化在他們身上有明顯的體現。他是這個團隊的大家長,他幾乎沒有可與他平等對話的合夥人——即使是他的兄弟在公司中,也明顯地與他有著因權力帶來的等級差異。

我在採訪的時候明顯在一些細節上感受到。2013 年我在南京待了 20 多天,對蘇寧的高管層進行過全方位的採訪,他們對張近東永遠是非常的尊敬,張近東每天晚上 1 點才睡覺,第二天 6 點就起床開始工作了,他的高管們也始終和他保持步調一致,一年 360 天基本無休息。我四年前採訪黃怒波的時候,採訪公司的高管,一開始那位副總總是說一些套話,顧左右而言他,翻來覆去就是黃總多麼好,我急了,一拍桌子就對他說:某總,黃總告訴我,讓你講真實的故事。這下他才放鬆下來,擠了一些故事出來。

在 50 後、60 後的企業家那裡,你明顯感覺得到,企業家比起他的高管、他的員工更敢講,更真實、更鮮明。你也會發現,講到公司的發展,總是歸功於企業家一個人的英明神武。

但是,在 80 後那裡,稍微深入瞭解一下公司,你就會發現,公司能夠取得一點成就,與身為 CEO 的創始人本人能力緊密關聯,同時他的創業夥伴、這家公司的合夥人扮演的角色恰好彌補了 CEO 本人的短板。

因為這些地位更為平等的創業夥伴們,也會更為坦率地分享公司發展的故事,包括內部發生的衝突、矛盾。CEO 也不會諱言自己犯的錯誤,也會坦率談起其他合夥人對這家公司的貢獻。

我在《豌豆莢的秘密》一文裡,談到了豌豆莢三位合夥人之間出現過的矛盾,為著估值 10 億美元的豌豆莢賣還是不賣,1985 年出生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王俊煜在沒有溝通的前提下公佈了不賣。這讓負責技術的聯合創始人馮鋒生氣,他覺得不溝通是不對的。王俊煜後來鄭重向馮鋒道歉,深入交流之後,豌豆莢的三位合夥人再次達成了一致,做一家獨立的公司。我怎麼知道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聯合創始人崔瑾給我講的。

就像王俊煜後來在發給我的微信裡所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講一個更真實的故事,對自己的回憶也更珍貴一些。

豌豆莢不是個例。滴滴打車的創始人兼 CEO、1983 年出生的程維,直率地承認他創業的時候對技術一竅不通,也沒有任何熟知的工程師。滴滴打車的軟件一開始是外包給別人做的,據說是一家中專教軟件的老師帶著學生做的。這個技術短板直到他後來找到張博——滴滴打車聯合創始人兼技術負責人,才解決掉。張博也為這個外包而來的軟件擦了很久的屁股。張博也詳細談到當初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甚至你會在中層、基層員工那裡聽到真實的故事和看法。他們沒有那麼強烈的「為尊者諱」意識,而這種意識在 50 後、60 後的公司裡是常見的。

管中窺豹。這種明朗、自信、認為很多事情可以攤在陽光下談的氣質,從根子來說,是因為公司不是 CEO 一個人的公司,公司是你的、我的、他的公司。只有一個真正相信團隊精神、相信分享、相信共贏的創業團隊,才能造就這樣坦率、明朗的公司。

為何 80 後更相信分享?相信共贏?從外部原因來說,中國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已經很多年,股權激勵經過這些年的資本市場教育,至少在關心創業的人這裡都普及得差不多了。當下的創業者想吸引人才放棄在大公司的優渥待遇,冒著風險加入一家創業公司,必須在長期激勵上給予足夠的吸引力。不同於過去創造財富的模式來自於佔有多少資源(例如礦產、地皮或者政府關係),當下創業者創造財富的源頭來自於知識型人才,優秀人才是稀缺資源,來自創業公司的機會那麼多,你不樂意分享自有別人樂意。

而這些創業者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豌豆莢創業不過 4 年,滴滴打車也不過 2 年,估值都是 10 億美元上下。像他們一樣年輕的公司,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裡,會達到前輩們可能花費 10 年才能達到的高度。變化劇烈的市場,機會稍縱即逝。簡單算算,從 2005 年之後,有多少波創業浪潮?視頻、微博、社交網站、LBS、團購、O2O、在線教育、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有的創業公司默默無聞地消失了,有的創業公司爆紅也暴跌。市場並未給與這些創業者足夠的緩衝空間去學習成長,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抓住機會、站穩腳跟,他們必須有得力的夥伴快速捏合成精幹的團隊,彌補他們的短板。

不過,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我覺得,80 後創業者更具有分享精神,因為這是他們的本心,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能夠共贏的世界,而非零和遊戲。

畢竟,這些年輕創業者生長在最安穩的時代,物質豐裕,也沒有經過殘酷的政治鬥爭,他們內心安全感更足,對人性持有更積極的看法。他們也是看著安徒生童話、看著日本熱血漫畫、看著好萊塢電影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與世界的普遍價值觀更融合。而在學校裡接受的教育,也是去階級鬥爭、去政治化的,主張科學、主張理性,他們更相信世界有其通行的規律。如果說 60 後的企業家的公司治理帶有權謀學的氣息,在 80 後企業家這一帶,他們更相信管理是一門科學,而非是帝王心術,而非是權謀。

這樣成長起來的 80 後創業者,他們沒有前輩們那麼強烈的政治抱負、家國情懷,他們的驅動力更多來自於,踐行自己對這個世界本質的認知,實現自我價值。

我和王俊煜有一場對話,他說: 和上一代企業家相比,他們做事的專注和面臨競爭時的快速反應值得我學習,但是,可能我們這一代人相對更單純一點,負擔也會少一點,比如說我們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真的去打贏某場仗,也不是為了去成為一個什麼樣的霸主,我們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我們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比別人要好,這樣才是我們給這個社會,給這個世界創造的新的價值。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年輕的創業團隊,多為同事、同學結合起來的,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說,能夠在長期的穩定關係中深入瞭解、結成信任關係,那基本就是同事、同學。有的創業者甚至通過互聯網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而成為創業夥伴。過去基於血緣、姻親建立起來的信任關係,漸漸被基於共同價值觀和理念而取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