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改革 可借鏡Nasdaq
1 :
GS(14)@2016-05-17 03:36:16【明報專訊】港交所旗下有主板及創業板兩大股票現貨市場,當中創業板於1999年成立時的初衷,是希望成為像美國Nasdaq一樣的科技股搖籃。雖然該板過去近17年未能如Nasdaq一般壯大,但將來若做到的話,料可為港交所帶來豐厚盈利。今期封面故事專訪Nasdaq上市服務高級副總裁Bob McCooey,以及有「香港創業板之父」之稱的鷹君(0041)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羅嘉瑞和城市大學管理科學系特約教授曾淵滄就此出謀獻策。
明報記者 葉創成、蘇樂恩
今年以來創業板炒風四起,最為矚目的是藝人黃翠如父親黃永華任大股東兼行政總裁的聯旺集團(8217),該股上月12日掛牌後,股價如坐火箭飛升,第一口價已報2元,較招股價0.26元勁升6.7倍,跟?在首3個交易日內大漲小回,最高報14.2元,較招股價?C升近54倍,市值高達177億元。該股上周收報7元。
曾淵滄分析,根據目前的機制,公司擬在創業板上市,一般以全配售方式招股,不設首次公開發售(IPO)予散戶認購,故貨源可能集中在極少數大戶手上,街貨不多,令其上市後較容易炒作。他指出,港交所本身於2000年6月上市,也是以介紹方式進行,讓持有經紀牌照的會員將牌照按比例轉換為股份,不設IPO,「好像阿當及夏娃食了禁果一樣,港交所犯了原罪,自己以全配售上市,又怎能禁止其他公司全配售上市呢?」他慨嘆,由於全配售的機制等原因,目前創業板已淪為莊家俱樂部。
羅嘉瑞:轉主板機制是個錯誤
創業板另一為市場詬病之處是轉主板的機制。港交所於2008年就創業板的發展向市場諮詢後,簡化了創業板轉主板的程序,故過去8年像威高股份(1066)、同仁堂科技(1666)及東江環保(0895)等昔日創業板股王紛紛轉到主板上市。羅嘉瑞接受訪問時便批評上述決定錯誤:「我們做錯了一件事,就是讓創業板公司可以升級去主板,這樣的話,上市公司一旦賺多?蠵?N走?髐W去主板,令創業板永遠都係一個垃圾板。」
曾淵滄則分析,微軟於1986年在Nasdaq上市以來,至今股價上升逾5000倍,曾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正因如此,紐約證券交易所亦要爭?招攬微軟到該所掛牌,讓該股在兩大交易所雙重上市。他認為,此個案值得創業板參考,「一間初創科技公司在創業板上市後快高長大,成長為藍籌股,繼續留在創業板並沒有問題。目前創業板的上市公司可輕易轉去主板,反而令他們覺得留在創業板便等於『無料』,擔心留在創業板整壞個招牌,你看Nasdaq的招牌幾好!」
Nasdaq上市服務高級副總裁Bob McCooey接受訪問時指出,美國零售投資者的確可以參與該所新股上市的IPO,而日後這些上市公司亦可以在Nasdaq及紐交所雙重上市。換言之,這個全球科技股的搖籃,在新股上市及轉板機制均與本港創業板有根本性的分別;而目前Nasdaq上市公司數目達2568間,總市值達7.65萬億美元(約60萬億港元);而創業板至4月底上市公司數目為231間,總市值為2665億元,分別是Nasdaq的9%及0.44%。
McCooey不評論本港創業板的情?,但他指出,Nasdaq已連續14個季度成為企業優先選擇作為IPO的美國交易所,在醫療股、生物科技股、金融股及科技股的上市平台中,是備受信任的市場領袖。截至上周四Nasdaq共有2568間上市公司,當中565間屬科技股,佔比達22%;他將Nasdaq的成功歸功於三大要素(見表)。
散戶可參與Nasdaq新股集資 免貨源歸邊
正正由於本港創業板過去近17年發展呆滯,未能成為亞洲的Nasdaq,期內不少中資企業、特別是科網龍頭企業便轉到美國Nasdaq上市,令港交所失去不少大生意。McCooey指出,在Nasdaq上市的2568間上市公司中,111間屬中國公司,當中41間屬科技公司,其中3間中國企業,包括百度、京東及網易都是Nasdaq 100指數的成分股。
[封面故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516/news/eb_ebd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