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宏盛溃败路径 洪其华  郑碧帆

From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s/20080324/08464658086.shtml

)溃败路径回溯:从“重组明星”到“出口迷局”

和大多数落败的资本玩家一样,龙长生也经历了从“重组明星”到“资本黑手”的过程。 经多日停牌,上海宏盛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817.SH,下称“宏盛科 技”)已在3月20日被实施其他特别处理,改称为“ST宏盛”。前一日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业务急剧萎缩,预计三个月内难以恢复正常”。而一个多月 前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扣留的宏盛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龙长生也在3月12日因涉嫌逃汇、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三项罪名被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正式逮捕。

1998年末到2000年,由上海宏普实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宏普实业”,系 宏盛科技的控股股东)重组宏盛科技前身上海良华实业时,一度造成市场疯狂,股价飙升,成为耀眼的“重组明星”。直到2007年,宏盛科技还入围由北京某杂 志社和国际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司联合主办的“2007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评选50强”。

然而2008年初“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信保”)诉宏普实业”这笔牵涉8亿多元人民币的案子,一夜间将宏盛科技头上“明星企业”的光环击碎。

随着媒体披露宏盛科技的两大美国经销商IRC、INT(为龙长生母、妹控制),出口商、经销商实为一家、自买自卖,且极有可能隐瞒销售收入、虚报业绩,这家家族公司导演的“出口骗局”逐渐还原在公众面前。

但这场骗局是公司高层为个人利益一开始就精心预谋欺骗了公众十年,还是公司半途遭遇瓶颈的不得已而为之?细溯宏盛科技的发展历程,其今日溃败也不是无迹可循。

从“实业经营”到“概念玩家”

宏盛科技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重组期、实业经营期、概念经营期。

1998年9月4日,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的宏普实业在上海正式成立,两个 月后介入重组于1994年挂牌上市、主营业务业绩不佳且负债连连的良华实业,以29.8%股权(后又增持至 45.29%)收购之。2000年7月,良华实业正式更名为宏盛科技,主营业务也由粮油及房地产为主进入到光电产品及集成电路行业。

2000年到2003年,实业经营为主期:进入高科技领域的宏盛科技主要由子公 司上海凯聚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宏盛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宏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进行IT、家电产品的生产制造,并通过子公司宏普国际发展(上海)有限公司 将产品销往国外,产品占据了北美、南美、欧洲等地的沃尔玛等大型超市。

2005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上海浦东参加的一场国际采购会上,曾亲眼见过“宏盛”品牌的液晶屏、数码相机等产品,从宏盛科技之后爆出的问题来看,宏盛科技确实经历了从实业经营到玩概念的过程。

记者从宏盛科技内部一位销售人员处获悉,“宏盛科技在2003年以前业务是不错的,国外市场不断在扩展,公司曾在2003年有过一个进军国内市场的计划,当时方案都已经成型,但后来却放弃了。”

宏盛科技为什么要放弃国内市场,宏盛科技一位前独立董事向《第一财经日报》回忆:“宏盛科技之前一直从事的是传统的代工贴牌(OEM)生意,龙长生在公司开会时强调得最多的也是贴牌,但就是到了2003年年末,龙长生开始捣腾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在宏盛科技2004年年报上,记者发现,宏盛科技所称的“供应链管理”的模式首次得到强调,年报中称这种模式能够“充分挖掘价值链细分价值,实现对产业链条相当的控制力并获取利润”。

从这以后,宏盛科技开始了其“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经营期。也就是在这一年,宏盛科技成立了一家专门从事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子公司,也就是此次向中信保欠下巨额贷款的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从媒体最新爆出的信息来看,安曼电子和龙氏家族控制的另外几个海外公司共同构成了龙长生“概念经营”的平台,而立身之本的实业经营被放在了一边。

龙长生曾对外大力宣传,这种模式既不同于自己开工厂生产,也不同于纯贸易方式,宏盛科技走的是“贸、技、工”之路,做到先有市场,先有技术,后有工厂。

据液晶数码行业的业内人士分析,龙长生的这种模式类似于耐克的“虚拟工厂”,更 强调了市场的主导。“为什么龙会倾向于这种模式,有一个原因是2003年开始,这个行业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几大巨头纷纷低价抢占市场,贴牌工厂毛利率不 断被压缩。而龙的企业在技术上并没有优势。”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龙长生自然更青睐于玩概念,这之后的龙长生更像一个“概念玩 家”,把一个“虚拟工厂”的概念玩得出神入化。但事实上,从所谓的虚拟工厂开始,龙长生的企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个最优质的壳资源,龙长 生不得不开始在国内外设计自己可控的“产销回路”来继续取得银行的信任,并保持股价稳定。

这也体现在宏盛科技之后的财务报表上销售收入增长迅速上。宏盛还对外宣称宏盛品牌(NORCENT)的移动存储卡也远销海外的沃尔玛、史泰博、百思买等著名零售商,在美国移动存储卡的市场份额接近5%,具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而在宏盛科技宣称其采用“虚拟工厂”的模式后,即有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模式存在着相当的应收账款与汇率风险,并质疑宏盛科技的业绩。宏盛科技2004、2005、2006年的应收账款逐年上升,审计师报告指出其存在13.5亿元左右的境外应收账款,未能在合同期内收回。

始终脆弱的资金链

记者发现,在)靓丽的成绩单下,始终埋伏着一条脆弱的资金链。宏盛科技的现金流状况很不理想,在公司历年财报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公司面临着“自有资金短缺,限制束缚业务发展”的瓶颈。

事实上,与董事长龙长生虚虚实实的绯闻相似的是宏盛科技大大小小的财务危机。2001年,宏盛科技就曾“因无力还贷而向)开出五张空头支票”一事闹得满城风雨;在龙长生事发前几个月,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因与宏盛科技的买卖合同纠纷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就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在“空头支票”事件发生之时,龙长生曾向媒体“诉苦”,称宏普实业重组良华实业时,“资金只有几十万元”,在宏盛科技1999年年报中,提到公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匮乏;向银行贷款分散,还款时间集中,期限短”。

上述独立董事对记者回忆说:“2003年左右,宏盛科技总是在不断抵押,不断贷款,然后又不断对外担保,可以说资金链非常紧张。”体现在宏盛科技2003年的年报中,宏盛科技为子公司和关联公司抵押、担保贷款项目多达12项。

“资金链紧张”这个痛处不断被人触及,宏盛科技亦急着打消人们的疑虑,对外宣称 用两种方式规避应收账款与汇率风险:其一为选择沃尔玛、百思买这些知名连锁巨头,整个供应链企业成员共享这些优质终端零售商的商业信用,从源头上保证公司 应收账款的回收具有较高的信用保证;其二则为宏盛科技宣称的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利用出口信用保险方式控制国际结算风险。

这第二种方式也是此次中信保诉宏普实业的缘由所在。由于宏盛科技与上游供货商如ORIGON、上工投等都是通过信用证来结算,而中信保是宏盛科技能取得信用证的关键。

从公开资料看,中信保是我国唯一承办政策性信用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2001年 12月18日成立,资本来源为出口信用保险风险基金,由国家财政预算安排。中信保的主要任务是积极配合国家外交、外贸、产业、财政和金融等政策,通过政策 性出口信用保险手段,支持货物、技术和服务等出口,特别是高科技、附加值大的机电产品等资本性货物出口,支持中国企业向海外投资。

据悉,获得中信保保单对进出口企业来说是比较荣幸的一件事情,因为借此可以从银行获得信用证融资。长期以来,宏盛科技即通过中信保在其中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才能顺利从银行开得信用证。

案情疑团

但显然无论是选取优质终端,还是通过中信保的作保,都不能从根本上改观宏盛科技的资金紧张情况,其“自买自卖”的产业链条可能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迫不得已”形成的。

据财经网报道,宏盛科技在美国的两大经销商IRC成立于1997年9月12日,INT成立于2000年11月9日,董事长均为龙长生之妹龙长虹。而两家公司的母公司诺盛成立最晚,至2005年8月6日才成立,龙母鞠淑芝在其中担任董事。

2007年底,INT及其母公司诺盛因侵犯飞利浦的知识产权却无法支付赔偿金申请破产,这可能致使他们无力将货款支付给宏盛科技,而导致后者出口链条断裂未能偿还中信保一笔2005年的贷款。

另一种可能是,经销商与出口商实为一家,这使宏盛科技有了作假的方便与嫌疑,据业内人士分析,这种“自买自卖”的情况,使得宏盛科技无论是伪造业绩来获取贷款和融资,还是在美国操纵经销商故意隐瞒销售收入以达到逃汇、逃税和抽逃货款的目的,都将极为方便。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中信保既然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没有理由对宏盛科技这样一条自 买自卖的产业链条的风险置之不理,依然为其作保。据报道在此案中,中信保也有四名“有决策权”的职员“涉嫌收受回扣”。但《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几次致电中 信保并正式发出采访函申请采访,均遭到拒绝。

在此案中为宏盛科技开立信用证的)(601998.SH) 也被牵出了“多名职员涉嫌违规贷款”的事件。3月19日该行曾发布公告作出了两点澄清,称“最后一笔信用证于2008年1月2日按期对外支付,该行上海分 行已经与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结束了所有业务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未有任何损失”,且其上海分行“对安曼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的授信符合流程要求,不 存在违规行为”。

中信银行关于“结束业务和债权关系”的说法与宏盛科技在2008年1月3日公告 中的陈述“2007年11月30日,公司与国内开证银行债务付清”相吻合。从公告看,这笔1.2亿美元贷款的最终债权人应为中信保无疑。但由于中信银行与 中信保均拒绝接受采访,这个说法无法得到当事人的证实。

蹊跷揽债

宏普实业在龙长生被捕前一个月的“揽债行动”目前也成了个谜。2008年1月3 日宏盛科技发布公告宣布,宏普实业为“支持公司的发展,降低公司资产负债率,优化公司资产结构而无条件等额受让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债权债务”。所涉及由安曼 电子与宏普国际转让给宏普实业的债权债务总额约2.46亿美元。

公告显示,宏普实业希望通过这次关联交易使宏盛科技“大幅减少应收应付账款,降低资产负债率,并冲回由涉及本次转让相关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而产生的费用”。

而宏普实业也未能及时还款的结果却使这次“大义揽债”的行为看起来更像一出做给 人看的“缓兵之计”。而更为蹊跷的是,就在龙长生因涉嫌“合同诈骗”被拘留之前的2月13日与2月14日两天,宏普实业向二级市场抛售了手中的 1045.2万股,占交易总量的50%,占公司总股本的8.12%,占其可抛售股份的比重更高达84.5%。按照宏盛科技2月13日、2月14日两天的加 权平均价11.91元计算,宏普实业此次套现总额约为1.24亿元。

这不禁让人心疑,宏普实业之前为宏盛科技债务债权双双“瘦身”是否另有目的?是否为刻意制造宏盛科技“无债一身轻”的形象,从而达到向市场放出利好消息的效果,为其之后的大额套现做好准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3

別了,搜搜!搜搜失敗是MBA式大潰敗!

http://www.xcf.cn/alk/201309/t20130918_496621.htm
但未來真如此樂觀嗎?被「犧牲」掉的搜搜又有怎樣的教訓。以下為鈦媒體作者柳華芳來稿,搜搜大潰敗也成為企業管理上的經典案例。

  

  騰訊以搜搜和數億美金投資搜狗,並佔股36.5%,大事件,大家都在談,我來說說搜索市場和搜搜失敗的經典案例,我個人認為搜搜失敗是MBA書呆子式的大潰敗,機械的模塊+金錢+大大大戰略比不過王小川的務實和漸進。

  

  

  

  搜索市場不可能長期三足鼎立,百度之外只有一張門票

  

  國內搜索市場不可能三足鼎立下去,百度牢牢地把持著70%多的可貨幣化市場份額,剩下的30%份額不足以支撐兩個搜索引擎的規模貨幣化,我不相信搜狗或360能打敗百度或者強奪百度很多的市場份額,新搜狗是要和360搜索強奪搜索市場的老二,老三即使長時間活著也不會太賺錢。

  

  由於搜索市場的穩定,搜索技術和運營成本高,獲取用戶成本高,開拓廣告渠道成本高,搜索市場裡不會長期存在三足鼎立狀況,搜索不是新聞,不會再有四大門戶式的故事了。

  

  搜狗、搜搜合併,搜搜的高價值差異化產品是街景、問問、移動搜索;搜狗相對於搜搜來說,廣告銷售渠道更完善,聯盟體系相對完善,搜狗瀏覽器給搜狗一些相對低成本的流量。

  

  搜狗最需要直面的不是百度,而是360搜索,360公司有一個狼性十足的老闆和彪悍的執行力,同時,周鴻禕對搜索廣告銷售渠道等也瞭如指掌,因為他是曾經的搜索老大,新搜狗要對象一個殘忍的現實:與360搜索強奪搜索貨幣化的唯一一張門票。

  

  作為通用搜索,用戶規模決定算法質量,算法質量決定廣告精準度,搜索生態閉環的構建是必須完成的工作,而新搜狗需要和360搜索強奪市場份額和搜索貨幣化的時間。

  

  搜搜併入搜狗,整合會是巨大挑戰

  

  兩個大公司合併,公司文化、技術構架、公司政治、市場渠道等等都需要進行整合,整合不好就會出現離職潮,產品整合是最大的難題。搜狗過去是基於搜狐用戶體系構建的,一些子產品還在用搜狐的子域名,搜狗企業郵箱爛的要死,接入騰訊巨額投資後,搜狗用戶體系如何與騰訊大平台用戶體系接入或融入將是雙方合作能夠取得最後成功的重要部分。

  

  百度已經進化到中間頁戰略階段了,和搜狗、360搜索不是在一個維度,360已經借助瀏覽器瘋狂擴張註冊用戶規模,而搜狗在這方面是明顯弱勢的;搜狗品牌借助輸入法實現了大眾知曉度,但是輸入法安裝渠道不得而知,裝機附帶安裝的比例不得而知,這個影響到品牌的真實到達率;搜搜問問是相對完整和成熟的知識類產品,可以直接利用起來,搜搜圖片搜索做的也不錯,搜搜問問可補齊搜狗的知識搜索,搜搜百科也可以補齊搜狗百科,從產品的完整性來看,搜搜很多產品做的其實很不錯。搜狗網頁搜索、視頻搜索比較好一些,新聞搜索方面搜搜依舊強於搜狗。

  

  搜搜失敗反思:人性因素、市場營銷、品牌公關、有創新沒創意

  

  人性因素:搜搜技術好,但沒性格,在大騰訊的懷抱裡,找不到搜搜的存在感,騰訊集群式管理如何面對下面的團隊創造力、個性化與集團文化風格的衝突或外洩,騰訊有錢,但搜搜是否具有一個獨立創業的生存飢餓感,搜搜團隊是否在生存目標的倒逼下成長?優勢市場裡,富二代能快速成功,劣勢市場裡,需要窮人的玩命精神。

  

  市場營銷:馬化騰在採訪中說搜搜技術好,卻賣不出,為什麼賣不出呢?騰訊有輸入流量的能力,有技術能力,有用戶規模,但是搜搜的市場營銷沒有在搜索生態閉環鏈條中有效運行。拿搜搜聯盟來說吧,幾年來做的還跟爛白菜一樣,搜索廣告賣的不足量可以用騰訊遊戲廣告來補充,聯盟不是用來賺錢或分錢的,而是用戶市場營銷的,20萬個站陪你玩,就是20萬個口碑宣傳員。

  

  品牌公關:從來沒感到搜搜品牌公關的存在。在邢宏宇時代的搜搜裡,至少還知道搜搜更懂你,現在搜搜品牌的差異化已經完全被淹沒和消失了,搜搜的公關就像綿羊一樣柔軟,搜索各種大戰,連中搜都想進來刷刷存在感,卻幾乎見不到搜搜的影子。搜搜公關部門沒有釋放出搜搜的獨特性和存在感,這是搜搜失敗的重大原因,外界瞭解搜搜和搜搜團隊只有這麼一個通道。

  

  有創新無創意:為什麼這麼說,是不是馬後砲?搜搜在地圖、街景等產品上有多創新地方,但是整體搜搜產品和品牌戰略結合方面毫無創意,當然,有網友會說你柳華芳是個鳥、懂個屁,那我再說兩句屁話吧:

  

  1、充分競爭的市場裡,我認為刷存在感是產品和品牌的共同使命,在網民心智中不存在了,再多流量也是浪費。2、搜搜沒推出@soso.com郵箱:由於騰訊有@qq.com完善的郵箱平台和企業郵箱平台,@soso.com當做騰訊郵箱的第二後綴品牌,可以讓搜搜天天刷存在感。3、大平台綁住了搜搜的手:收購discuz,附帶了當時康盛開發的一個統計系統吧(應該是這樣),網站統計是和網盟最貼近的產品,因為他們都面向站長和publisher,奇怪的是統計綁在社交平台裡,而且功能雞肋化。統計是應該交給搜搜來做的事情,也是搜搜可以借助進行規模營銷的重要媒介。4、搜搜畫地為牢不可思議:我無法想像搜搜聯盟推出那麼早,發展那麼慢,策略那麼死板,即便是自己的競價廣告賣不出去,也可以把拍拍網商家等廣告資源拉進來做,阿里媽媽不就是這麼幹的,搜狗不就是靠阿里系廣告資源迅速提高了競價銷售業績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77

數碼相機大戰智能手機 是否徹底潰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450

隨著自拍族的隊伍壯大,松下、富士等中端數碼相機生產商如今面臨來自智能手機的強力挑戰。普通數碼相機已成為昨日黃花,相機廠商們如今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微單相機。

由於目前的手機拍照功能日漸強大,小型數碼相機的市場受到嚴重擠壓,根據研究機構IDC的預計,在剛過去的2013年中小型數碼相機銷量同比下滑可能超過40%至5900萬台或更少。

微單相機介於低端的便攜數碼相機與高端的單反相機之間,曾被寄予厚望,但如今銷量一直不見起色。因為現在更多的用戶注重照片的分享而不是質量。

根據IDC的數據,松下相機整體銷量在今年2、3季度下滑了40%,根據公司的中期規劃,至2016年3月還不能盈利的部門只能轉型或者被砍。

瑞信影像市場分析師Yoshida Yu表示:"數碼相機市場目前正面臨洗牌,只有擁有強大的品牌和價格優勢的少數幾家企業可以存活下來,目前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佳能、尼康、索尼三家企業。

松下相機的市場佔有率從年初的3.8%降至三季度的3.1%,而佳能、尼康、索尼三巨頭瓜分了數碼相機60%的市場。

佳能和尼康目前統治著單反相機市場,而索尼受惠於其在影像傳感器上的強大技術力量,目前為多個品牌供應這一核心部件,包括與自己手機部門的強強聯合。

松下、富士、奧林巴斯試圖通過瞄準細分市場來穩固自己的陣地。比如潛水相機,或者利潤率較高的微單相機。

如松下的Lumix GM系列微單相機,取消了光學取景器的設計,換成了直接電子成像,由此可以在大大縮小體積的情況下達到單反相機的成像質量,並且可以更換鏡頭的設計使微單的可玩性得到擴展。


富士光學部門負責人Hiroshi Tanaka認為:傳統的單反相機笨重且聲響大,但是微單則克服了這兩個缺點。雖然有些人認為單反相機擁有更好的成像質量,但是微單也一直在改進,即使有些方面還沒有超越單反,但差距也已小到可以忽略的地步。

有些批評人士認為LCD屏幕永遠不可能比光學取景器更加清晰,並且微單的拍攝速度受限於電子處理器,在高速運動畫面的處理上遠不及單反。

但是不管批評者怎麼說,微單相機在日本受到熱捧,根據CIPA的數據,自2008年松下發售第一款微單相機G1以來,他們已經在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微單相機市場上佔領了36%的份額。

但是微單相機在美國和歐洲並不受到市場待見,其銷量只佔到可更換鏡頭相機的10.5%和11.2%,因為,歐美的消費者普遍認為只有更重更大的相機才能拍出質量更好的照片。

松下、奧林巴斯、富士還不能決定未來的終極產品到底是什麼。有分析師指出其實很多顧客並不想把相機連接到手機上,他們需要的是一款可以快速上傳照片至社交網絡(Facebook,Twitter)的單一設備。

索尼對此作出的妥協是今年晚些時候發佈的QX系列鏡頭,這些鏡頭使用了索尼自己生產的感光元件和處理器,他們可以夾在智能手機的背後,通過無線連接至手機,藉此拍出接近單反相機的高質量的圖片。雖然此產品看起來有些古怪,但推出以後在市場上受到的歡迎程度遠超索尼的想像。

IDC數字影像部門研究總監Chris Chute表示,市場上有很多索尼忠實的粉絲在期待著索尼的新產品,因為索尼總是能生產出一些革命性的創新產品,比如Walkma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832

橡膠多頭防線全面潰敗 價格大跌至五年低點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15

kaucuk_agaci

橡膠期貨大幅下跌,至五年多最低水平。全球最大消費國中國庫存不斷增長、世界最大出口國泰國供應過剩憂慮加大均令價格承壓。

周二,滬膠1501主力合約盤中重挫5%,創下2009年3月以來最低13475元/噸,收盤報每噸13530元,全天跌幅達4.62%。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橡膠期貨主力合約收報190.8日元/千克,跌幅達2.9%,為2009年7月以來最低。

Geojit Comtrade Ltd.分析師Anu Pai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全球市場供應過剩,需求增速未能企及供應增長。上周的中國倉儲數據顯示該國庫存仍在增加。對中國需求的憂慮難消。而泰國拋售國儲膠增加了供應過剩的擔憂。

近期,泰國軍政府拋售10萬噸橡膠,且將在9月底前再出售10多萬噸,引發本就過剩的供應再度加劇憂慮。泰國橡膠重植援助基金會(Office of the Rubber Replanting Aid Fund)代理主任Prasit Meadsen曾在9月4日提及,泰國計劃在第四季度加大砍伐33%的老樹,以此減少6.4萬公頃的種植面積。這項工程為期七年,預計將每年削減供應2.7萬噸。

近年來,天然橡膠市場一直處於供過於求狀態。截止9月4日,上期所橡膠庫存攀升1.6%至166328噸,為四個月最高水平。國際橡膠研究集團(International Rubber Study Group)上個月曾預測,全球產量今年將超過需求371000噸。此前,國際橡膠協會認為,2014年供大於求約30萬噸左右。

此外,國際原油價格近期不斷走低,已跌破100美元重要心理關口。昨日布倫特原油期價收盤報每桶99.16美元,創17個月新低。但美元表現強勢,昨日觸及14個月高位,打壓以美元計價的橡膠主產國泰國橡膠價格不斷下跌。

昨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講話時承認,中國進口近幾個月負增長意味著出口將來也會受影響。用電量、貨運量、貸款供應量出現一些波動,“但依然在合理區間。”他還提前透露,8月末中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速只有12.8%,而去年全年增速為13.6%。

年初至今,滬膠價格累計下挫25%,東京橡膠跌幅更是高達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32

“避稅天堂”歐洲潰敗 瑞銀或被法國罰63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989

瑞士,UBS,瑞銀,避稅天堂,逃稅

繼美國政府大力懲罰海外逃稅後,歐洲國家也開始重拳出擊以“避稅天堂”聞名的瑞士銀行業。瑞士媒體今日爆料,該國最大銀行瑞銀可能因做了富有客戶避稅的幫兇被法國罰款63億美元。

法國法院已經判決,瑞銀應存款11億歐元,作為逃稅案調查可能被罰的擔保。瑞士報紙Le Temps今日報導,該報得到的法律文件顯示,法方對瑞銀的罰款可能高達63億美元。若報道屬實,這一罰金約相當於今年二季度瑞銀盈利的七倍之多。

Le Temps的報道稱,文件寫道,“瑞銀的商業模式是向客戶提供有違法國財政機構規定的銀行保密服務。”

瑞銀聲稱,任何可能罰款的估算都是捏造和猜測。該行聲明稱:

“我們無法控制不負責任地披露機密文件及對其選擇性的解讀。”“此事目前尚在正式調查階段,我們將繼續為自己強力辯護。”

雖然瑞銀矢口否認上述瑞士媒體報道,但今日下午瑞銀股價跌幅一度達到3.2%,歐洲銀行股平均漲幅1.1%。

自瑞士1934年制定西方首部銀行保密法以來,瑞士銀行業就將“為客戶保密”奉為立業之本。但近兩年隨著歐美徹查偷稅漏稅,全球最大離岸金融中心、避稅天堂瑞士已經在保密方面節節退讓。

在美國近年打擊海外逃稅的行動中,管理2.2萬億美元離岸資產、且多為“隱秘賬戶”的瑞士私人銀行業首當其沖。美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瑞士政府施壓,要求瑞士放棄其私人銀行業的保密傳統。

去年,瑞士與美國達成了稅務信息共享的政府間協議,該協議在去年9月得到瑞士議會批準。

今年7月初,美國嚴打海外避稅的許多法條開始生效。多家瑞士銀行當時警告,要求美國客戶證明合法納稅,否則凍結其賬戶。

今年第二季度,瑞銀盈利7.92億瑞士法郎(約合8.76億美元)。7月公布二季度財報時,瑞銀宣布,已就稅務相關訟訴與德國監管機構和解,相關費用約合3億歐元。

除了法國的逃稅調查,瑞銀現在還身負操縱匯率的指控。本周該行在確認正協商相關和解後警告,可能面臨新的罰款。(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38

新興市場大潰敗:多國貨幣暴跌 資金大規模流出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03

currency-contagion-emerging-markets-2014-crash-dollar-option-trading-technical-analysis-sentiment-etf-education-forex-currency-sector-active-investor

繼俄羅斯盧布、馬來西亞林吉特等新興市場貨幣創下多年新低後,印尼盾/美元周一盤中創下十六年新低。

路透數據顯示,印尼盾/美元周一一度報12,685印尼盾,為1998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以該匯價計算,印尼盾日內跌幅為1.9%,年內跌幅為4.3%。

彭博社報道稱,隨著美國開始加息的概率增加,抑制了投資者對新興市場資產的需求。印尼財政部的數據顯示,截止12月11日,海外投資者本月已拋售了10.09萬億印尼盾(約7.95億美元)的印尼國債。

瑞穗銀行亞洲和新興市場交易團隊首席交易員Shigehisa Shiroki告訴彭博社,“企業年末對美元的需求,加之近期債券市場的拋售,拖累了印尼盾的表現。”

印尼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Bank Mandiri 的公債部門主管Royke Tumilaar告訴路透社:

美國繼續發布正面經濟數據,這進而打壓了印尼盾匯率,由於外資在印尼資本市場中的占比較高,導致我們真真切切曝露於美元走強的風險。

印尼10年期政府公債收益率周一升到8.203%,上周五報8.087%。

大崩潰

不僅是印尼盾,近期新興市場貨幣幾乎全線崩潰。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彭博追蹤20種新興市場貨幣關鍵匯率的指數於上周一跌至2003年4月以來最低點,今年跌幅達10.2%,以此速度繼續下滑可能創2008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彭博調查策略師的預測結果顯示,23種新興市場貨幣之中明年有15種下跌,其中領跌的是阿根廷比索和捷克克朗。

管理1.6萬億美元資產的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駐倫敦新興市場債券主管Pierre-Yves Bareau 12月初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

新興市場正遭受增長放緩、大宗商品價格走低和出口疲弱之苦。我們預計(新興市場貨幣下跌)不會改變。

俄羅斯央行上周四晚宣布加息100個基點至10.5%,屬於市場預期範圍之內。然而,盧布不僅未漲,反而暴跌,並創下歷史新低。當前美元/盧布交投於58.3的歷史高位:

QQ圖片20141215141708

同樣受累近幾個月油價暴跌的還有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馬來西亞是亞洲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出口國收入減少。投資者擔心不斷走低的油價損及該國出口收入,林吉特本月初的跌幅創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之最。

印度盧比周一盤中下跌0.7%,至62.7100,刷新10個月新低。

實際上,自中國央行11月下旬宣布降息後,人民幣的貶值壓力也在凸顯。上周三人民幣開盤價格偏離定盤價達1.1%,為6月來最大跌幅。上周四,央行公布人民幣中間價為6.1153,升至2月20日以來最高,連續第5個交易日上漲;但當日美元/人民幣即期匯率收盤在6.1886,創出5個月收盤新高(人民幣的5個月新低)。

截止上周四,2014年人民幣對美元貶值2%,為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 人民幣兌美元今日收盤報6.1912,為7月25日以來最低,較上周五收盤價格6.1869下跌0.05%。

匯豐貨幣策略師Ju Wang上周表示,“中國並不想介入貨幣戰爭之中,因此選擇較強的人民幣定盤價。但是市場認為,在一系列基本面數據疲軟的情況下,中國最終還是將被迫選擇人民幣貶值。”

資本外流

華爾街見聞網站10月介紹過,國際金融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IIF)的數據顯示,10月份里投資者(非本國居民)從非洲、拉美、東歐、亞洲股市合計撤出90億美元。

因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及美國貨幣刺激政策臨近結束,投資者對全球增長失衡的緊張情緒增加,對新興市場的熱情也逐漸降溫。

FTSE新興市場指數包括中國、巴西、印度等國,自9月初以來下跌了超過10%。

“總體來說,新興市場流入資金停滯,”IIF首席經濟學家Charles Collyns稱,“最近幾天市場有逐漸穩定的跡象,但是我們預計因美聯儲加息預期的存在,市場避險行為將繼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90

中國四季度GDP數據或引發新一輪大宗商品潰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209

中國將在1月20日公布2014年四季度的GDP數據,分析師警告,如果數據不及預期,大宗商品可能會遭遇新一輪的暴跌潮。

“銅價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銅價近日的暴跌讓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經濟增速不僅是在放緩,而且是在超預期地放緩。”IG公司市場策略分析師Evan Lucas在一份紀要中提到。

他說,如果下周二的數據糟糕,那就等著商品市場新一輪潰敗吧。

本周三銅價暴跌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華爾街見聞曾報道,當天亞市早盤銅價斷崖式下跌,最高跌幅達到8.7%,觸及5353.25美元/噸,刷新2009年7月以來新低。稍早前世界銀行下調了全球經濟的預期。

中國在大宗商品市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多種能源和金屬的最大消費國,其中也包括銅。

“我們認為,銅價近期承受著如此大的壓力意味著,要麽是(中國)需求顯著放緩,要麽是其影子銀行系統出現了問題,要麽就是兩個因素同時顯現。” 美銀美林中國股市策略師崔偉周三在給客戶的報告中寫到。

按照彭博的預期,中國四季度GDP同比增速將從三季度的7.3%滑落至7.2%,這一水平僅僅高於2009年一季度,當時因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經濟增速降至6.6%。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和策略師Dariusz Kowalczyk認為,如果中國經濟下滑的速度超過預期,可能引發市場對商品需求愈加低迷的擔憂,市場會做出反應。

但即便是數據符合預期,商品市場可能也會出現拋售。Kowalczyk稱,中國經濟增速降至5年新低對商品市場來說也不是什麽好消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85

橡膠產業因何大潰敗? 海濱政經述-橡谷智庫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8e1afd0102vmok.html

    我一直對橡膠圈有感情,這點其實很多業內是知道的,但因為我性格不好,說話比較直接,不太顧及別人面子,得罪人不少。大多數前輩了解我,就笑笑不計較,少數則恨得很。

    到去年,我問橡膠業的朋友,如果忽略我的態度,接受我的觀點,能多活下來多少人?

    不語。

    我最早得罪的業界是輪胎業,因我一片文章,曾導致橡膠跌停,輪胎業一些企業甚至翻印我的文章在董事會傳閱。但是,輪胎業卻是最受益的,因為我後來有一兩篇文字,提及只要不做太多原材料庫存,就能維持高收益。

    這也是我幾年來推薦大家買輪胎股的原因。

    所以,我刻意規避了兩年沒去東營,後來遇到輪胎業的人,人家已經很客氣。

    我記得我有一篇文字,提及未來幾年內,橡膠業的貿易商會死傷大片,只剩下寥寥無幾。這篇文字是很傷人的,但我沒辦法欺騙自己。

    在不遠的經濟史上,歐美日韓都沒有多少傳統意義的貿易商,原因是什麽?

    可能我今天又要得罪一下輪胎業,未來的中國經濟版圖里,輪胎企業也剩不下多少。

    兩年多以前,我就給我的客人列了一個循環圖,去年我把這張圖寫在了博客里。今天再細化一下,橡膠業的發展就是這樣走的:中國制造業崛起---輪胎業興起---橡膠貿易商興起---貨幣泛濫----橡膠大漲---貿易商繼續增加---采購需求過剩---形成海內外負基差---貨幣收縮---貿易泡沫崩塌---橡膠價格持續下跌---輪胎價格下跌緩慢---輪胎業獲利豐厚---輪胎業盲目擴張產能----生產過剩---價格競爭---庫存積壓---海外因此貿易壁壘興起---輪胎業惡性競爭---輪胎產業大量倒閉----兼並---橡膠繼續下跌---橡膠上遊惡性競爭---膠農破產---新的上下遊格局形成。

     未來的趨勢是巨頭遊戲:少量的輪胎業巨頭,少量的橡膠上遊巨頭,少量的橡膠投資公司。

     昨天,我在偉波的群里開了句玩笑,因為老黃說,股票圈里人聲鼎沸,商品群無人講話。我說,膠圈不需要言傳了。順著上下文,你也知道這是句玩笑,意思是我們膠圈都無語了。

     結果一位貿易商前輩說我不尊重別人,因此我這種自以為是的人也就得不到尊重。

     好吧,我今天寫這篇文章是告訴大家,我自以為是很久了,但在橡膠上倒閉的不是我。我無論如何都是對大家好心好意,忠言逆耳。這句玩笑話也沒什麽涵義,只是一句苦笑。別人逃離橡膠的時候,我還在堅守。希望山東的老鄉們不要再計較王海濱的態度問題了,你覺得場面上的虛套能有用嗎?

    與諸君共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502

有色金屬黑色系大潰敗 滬鎳跌停

周一早盤國內商品市場開盤後全線重挫,黑色系和有色金屬暴跌,截至發稿,滬鎳跌停,滬鋅跌7%逼近跌停,滬鉛跌6.53%,焦炭跌5.45%,橡膠跌逾6%、熱卷跌逾5%、螺紋跌近5%,焦煤、玻璃、鐵礦石、棉花、雞蛋等泥沙俱下。

申萬有色金屬行業的首席分析師徐若旭表示,商品本身進入淡季,天然難以漲價。另外債市造成的流動性危機和央行持續中性的貨幣政策是這輪商品下跌的預期外的邊際負面因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29

國產手機圍攻之下,三星在印度會重演“諾基亞”式大潰敗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01/164410.shtml

國產手機圍攻之下,三星在印度會重演“諾基亞”式大潰敗嗎?
歪思妙想 歪思妙想

國產手機圍攻之下,三星在印度會重演“諾基亞”式大潰敗嗎?

盲目自大的企業特點,往往是身在其中難自知,三星可以算得上是這方面的“典範”。

來源 | 歪思妙想(ID:wddtalk)

文 | 歪道道

近日,三星發布了截至6月30日的2017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季度總營收為61萬億韓元,較上年同期的50.94萬億韓元增長19.7%;營業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4.07萬億韓元,較上年同期的8.14萬億韓元增長72.9%;凈利潤達到創紀錄的10.8萬億韓元,較上年同期的5.8萬億韓元增長89%。

4

經歷Note7爆炸、掌門人身陷囹圄等公司重大危機之後,三星這種高歌猛進的狀態似乎和很多人預期的有所不同,尤其是移動設備業務,第二季度利潤僅僅比去年的4.3萬億韓元略有下降,產品危機帶來的輿論質疑好像已經隨時間煙消雲散,這種情況下,或許只能說李健熙對三星的布局切中了近十年來的市場命脈。

不過與這份“進擊”的財報相反,國內倒是抓住了三星不少的“小辮子”,一則,在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中,國產品牌強硬地將三星踢出了銷量前五的排名,二則,在有可能實現下一個“中國式”增長的印度市場上,三星同樣被一眾國產品牌包圍,霸主地位難穩。

而對於智能手機格局的未來走向,中國和印度早已是至關重要,如果在喪失國內市場主導地位之後,印度的制高點同樣被攻陷,很難想象韓國狹窄的市場還能否撐起巨頭的野心。

五年前,三星曾以亞洲市場的包圍之勢,步步蠶食,給處在動蕩局勢中的諾基亞一番重擊,從而搶得了被霸占14年之久的龍頭老大地位,然而時過境遷,當三星在兩大市場逐漸經歷諾基亞的過往,是否意味沖破格局的量變積累將很快到達質變的爆發點,促使三星重蹈諾基亞的覆轍?

繼中國市場之後,底氣越來越足的國產手機紛紛發力,在印度展開了對三星的強勢圍攻,但最終的結果依舊難以預料。

後顧之憂仍在,國產手機在印未必能稱王爭霸

近來,因為國產手機在海內外市場的利好消息接二連三地傳來,輿論在這種宣揚國威的情懷熏陶之下,漸趨湧動出一種國產品牌趕超三星、蘋果指日可待的氛圍。尤其是在印度這塊兵家必爭之地,小米、藍綠兄弟和聯想一年時間內就擠占了本土品牌原來的位置,在整體格局上又形成了對三星一家的包圍之勢,這種發展勢頭確實暗含了無限可能。

只是,前景其實並不如想象般樂觀。

一則,如今輿論過多地渲染國產品牌在全球範圍內沖擊三星、蘋果的整體實力,這似乎也極其符合國人對集體力量的推崇,但實際上我們理應清楚,這幾大廠商從來都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更談不上所謂的圍剿。

因為盡管可以將它們共同稱為國產,但彼此之間的競爭關系並不會因為轉換了區域,就有所改變,甚至可以說,國產品牌的敵對情緒要比對三星的“仇視”更為強烈,畢竟中印市場的變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自的地位。也就是說,在超越三星之前,超越另一個國產品牌更為實際。

二則,國內的後顧之憂是影響印度局勢最大的因素,就比如小米,雖然現在在印度喜氣洋洋,但國內局勢的不利依舊令輿論對其不甚看好,照此情況來看,這點或許也是國產手機對抗三星的一大障礙。畢竟一方面,三星電子的深厚基礎是其移動業務的堅實後盾,基本上不會存在資金、人力資源等要素的缺失,而且多年來深耕印度市場,已經具備了完善的線下渠道體系和產品信譽。

另一方面,國產品牌近兩年在國內市場的格局一直變動較大,尤其藍綠兄弟如今的地位和影響力,和當初小米的異軍突起情況類似,很難說兩三年後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而小米、聯想更不必細說,如果喪失了國內市場的主流地位,印度業務的擴展必將會受到牽連,也就是說,現在的勢頭未必能維持長久狀態。

三則,印度智能機和功能機的交替,因為其具體國情,很難有當初我國手機市場上風雲變幻的更叠之速,這對於只憑智能機打入印度的國產手機來講,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根據IDC給出的數據,印度手機市場上功能機在2016年第3季度的出貨量占比為55.2%,智能手機占比為44.8%。其預測稱,即使在智能手機快速普及的當下,2017年智能手機用戶在印度總人口中的占比也只有20.8%。而且IDC的相關數據還表明,2016年度功能機銷量降幅在減緩,占據人口主流的廣大農村地區和小城鎮,還是功能機的天下。

再者,近日印度媒體爆料,電信運營商巨頭Reliance Jio將於本月底推出一款基於4G網絡的功能手機,並配有低價流量套餐和手機補貼。此舉意味著功能機智能化也將是智能機普及的一大阻礙,而運營商的做法無疑透露出市場的整體動向。   

總而言之,急速擴張和模式複制確實令國產手機風光無限,但遠遠沒到萬無一失的地步。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三星

對於印度市場,國產手機的憂慮更多的來自內部,而於三星而言,市場環境的變化才是根結。從2012年三星逆襲諾基亞開始,其實印度本土手機品牌的相對弱勢,給了原本就具有先機優勢的三星更大機會,這或許是其五年來一直能保持霸主地位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今這種局勢被國產手機打破了,原本三星能為印度市場提供的超高性價比手機,國產品牌同樣可以供應,原本三星采用的機海戰術,國產手機更是深諳此道。換句話說,國產品牌的進入,為印度消費者提供了更多樣的選擇,與此同時,目前取代本土品牌的事實正是說明,這種吸引力已經構成了國產手機的優勢。

至於最後能否超越三星,其實倒可以從當年三星、諾基亞在印度的爭鬥中看出一些端倪,畢竟除了缺少智能機更叠的外部環境要素,在某些方面,三星現狀和諾基亞曾經的頹敗有幾分相像。

其一,市場份額的萎縮,和當年諾基亞的情況如出一轍。在三星成為印度霸主和國產手機湧入印度之間的這段時間,除了本土手機曾在某個季度超越過三星之外,以很大差距領先於第二名才是三星的常態,甚至在2015年其市場份額還突破過40%的重大關口,而這個數字正是諾基亞衰落之前在印的最高份額。

不過從2016年開始,這個差距在逐漸縮小,第二季度三星在印度市場智能手機出貨量中的份額為25.1%,排名第二的Micromax為12.9%;2017年第一季度,三星占據了22%的市場份額,智能手機發貨量從去年四季度的620萬部下跌到了600萬部,而小米份額攀升了3個百分點,達到14%,第二名和三星的差距降到了個位數。這種漸趨萎縮的情況對三星來講,不得不說是一個警示。

其二,中國市場的地位滑落曾是諾基亞衰落的一個前兆,三星如今卻面臨著相似的局面。2012年是諾基亞被三星趕超的時間點,在此之前,2011年第二季度諾基亞在中國的手機出貨量為1130萬臺,不到上季度的一半,同期下滑了41%。第四季度諾基亞在中國的銷量達1089萬部,市場份額16.1%,已經被三星超越,也由此奠定了2012年第一季度全球市場份額超越諾基亞的基礎。

在此之後,諾基亞曾經企圖借助Windows Phone挽回局面,而作為其最大單一市場,中國的成敗再次成了檢驗的關鍵。由此可見,在諾基亞下滑和挽救的過程中,中國市場一度是最重要的一環,而現在三星卻逐漸丟失這一市場,這或許也算是可能重蹈諾基亞覆轍的另一個警示。

其三,產品危機是壓倒駱駝的一根稻草。Lumia900曾經是諾基亞和微軟尋求轉機的一個押註,然而開局風光卻擋不住產品缺陷,也由此成為了諾基亞晚節不保的一個失敗案例。據悉,當時包括Lumia 900在內的原有產品不能升級為WP8系統,同時諾基亞也證實由於Lumia900手機存有缺陷,導致部分早期用戶無法登陸互聯網,由此這一產品慘淡收場。

三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甚至比諾基亞的產品缺陷要嚴重的多,而且所造成的信譽危機其實並沒有被光鮮的財報湮沒,S8就是一個例子。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三星曾經以掠奪者的姿態贏得了市場混戰最後的勝利,而五年過後,當三星站在被侵略的位置,似乎已經失去了當年睥睨天下的實力。

產能和渠道,國產手機和三星的又一戰

為了追趕“印度制造”的商機,投資建廠已是大勢所趨,繼富士康、三星之後,國產手機也將勢力觸及到升級產能。

小米是最早宣布在印度生產手機的中國手機廠商,2015年就開始委托富士康,首次在印度生產手機,隨著市場份額擴大,今年三月份富士康在安德拉邦建設了第二座工廠。據消息人士透露,兩者合作的智慧型手機新產線,每季產能可望達到200萬支,這將使小米在印度市場產能倍增,僅落後於三星、Micromax及Intex等廠,且未來產能還有成長空間。

照相

OPPO雖然是後來者,但它的野心顯然不滿足於屈居小米之下,去年年底,副總裁兼印度公司總裁李炳忠對外宣布,將投資16億人民幣在印度建造工業園區,預計在2至3年內建成。按照制定計劃,該園區初期年產能目標是5000萬部手機,而最終目標是年產1億部。由此可見,小米和OPPO在產能問題上的決心,已經代表了強勢推進印度市場擴展的進一步努力。

但是和盤根錯節、實力依然雄厚的三星電子相比,即使依靠富士康,產能可能也未必能短時間超越三星,尤其是在三星遭受不斷擠壓的情況下,已經決定在印擴大產能。據悉,三星將在3年內斥資7.64億美元擴建工廠,把手機和冰箱的產能提高一倍。也就是說,在2018年將手機月產能提高至1000萬部,比OPPO的最終目標數字還要高出一部分,而且時間上三星的目標實現也比國產手機要快。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場爭奪戰還是富士康和三星在手機制造上的對決,於國產手機不失為一個機遇。

當然產能問題並不足以成為國產手機逆襲的決定性因素,與其相比,渠道建設才是切關長遠利益的關鍵,這點也極有可能成為打破三星多年來渠道防線的一個突破口。

000064782_piclink

一方面,OPPO和VIVO深耕於國內三四線城市的成功模式,不免成為攻克印度廣大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經驗之談。雖然國別差異不可能允許單純複制就能獲得最大利益,但是兩者在印從零到一的崛起速度之快,足以證實當初選擇拋棄省級代理模式、全盤複制國內打法的決定,更富有創新性。

而另一方面就是線上渠道的潛力。印度手機銷售渠道根基於線下,但不可否認這是受本國互聯網普及率的限制,最關鍵的是,三星之所以長期維持地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的線下實體店體系,甚至比這些本土手機品牌還要完善。因而從這個角度來講,國產品牌要想逆襲三星,不得不找尋渠道的其他優勢,也就是線上,起碼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滲透,站在同一起點的時候更有可能實現後來者居上。

盲目自大的企業特點,往往是身在其中難自知,三星可以算得上是這方面的“典範”,就像當初的諾基亞,沈浸於功能機的輝煌之中,嗅不到智能機的真實價值,從而錯失良機、萬劫不複,相信這樣的事情不可能是單例。

三星 國產手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