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方正改制考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9/100336499_all.html

 2011年6月29日,加入方正集團十週年那天,李友什麼也不做,靜靜待了一天。

  十年前,方正集團是北京大學旗下的校企驕子;李友是資本江湖的浪裡白條。兩者相距何其遠,卻有了這個離奇的結合。當年的「資本玩家」李友,企圖 撬動北大這個中國一流的金字招牌,會發生什麼?

  一般認為,不是李友玷污北大這塊招牌,就是北大這個不同的江湖終結掉老虎吃天的李友。十年過去,這兩者都還沒有發生。

  2003年,方正集團改制,李友團隊實現持股,李友本人出任集團CEO。到2011年,財務上有輝煌成就:方正集團從淨資產1.5億元、總資產 100億元,增長到淨資產230億元、總資產530億元。

  北大是滿意的。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對財新《新世紀》說,作為北大旗下絕對控股的13家校企之一,方正集團的資產和利潤均佔到北大資產經營公司的 90%。

  「數字說明一切,業績是最好的答覆。」幾位方正集團的元老和董事如此說。

  數字沒有消除另一種疑惑。6月23日,上海《第一財經日報》發出一組調查報導,稱方正集團被李友及其關係人控制,方正集團的改制是一場「侵佔國 有資產」的「灰色私有化」。這正是多少人預言過的淘空故事,它已在無數家校企國企發生。

  瞭解方正改制史,便知道光看光鮮數字太過簡單,而淘空故事不合邏輯。

  李友與方正集團結合十年。從李友的角度看,是把個人的能力、財富與命運綁在一個難以駕馭的槓桿之上,打開了無盡的可能,但依據的是另一種力學。 他要清理自己的過往,洗滌但又不能洗盡灰色,因為廟堂不過是另一種江湖;他要為自己及團隊找到可在此安身立命的邏輯,也要為北大、方正集團及其老人們創造 寬容新貴的理由。這遊戲是多贏還是零和,不全在他控制之內。此路多艱,騎虎固難,難而不下,他進二退一,層層蛻皮,甘苦自知。

  從北大的角度看,這是一個市場能人與校辦企業結合的成功案例。十年前,北大有資源、青鳥、未名、方正四大校企,現在方正一騎絕塵,年年戰勝淨資 產收益率考核指標,十年來為北大貢獻現金總額已達20億元。今天,全國80%校企倒閉,而方正集團佔全國校企總資產的50%、利潤的70%。對予取予求的 錢袋子,北大還能有什麼意見?更何況,經由教育部-北大-集團董事會層層鏈條,北大對掌控方正深具信心。

  只是,李友也好,北大也好,都只是在盡力抓住歷史的尾巴,貪戀眼前的時光。大學直接興辦企業集團,始於全民創收那個年代,早已證明並非好模式。 十年間,中國校企數量從超過5000家降到1000餘家。大辦校企的時代過去了,校產管理的時代應到卻未到。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不在有產。無論美國中國,大學有產的理由,是以可永續的財務資產,創造穩定的收益,為學校教學研究及其擴展提供補充性資 金。大學首先應有使命,由此界定教學研究的方向與規模,催生長期資金需求規劃,倒推校產收益率目標,並形成基本制度:管理要專業化、資產配置要多元化,要 追求給定收益目標下的風險最小化,治理結構要最大限度透明化。

  李友、方正與北大,在各自的角度上,都離這個方向很遠,也還沒看到向這個方向走的努力。他們不會看不到學校直接興辦企業集團帶來的商業風險和聲 譽風險,但這不是他們眼下最關心的問題。李友與方正的十年結合,今時今日在中國校企中是碩果僅存,不是不幸福,只是再不足法。

李友前傳

審計生涯十餘年、資本玩家、張海夥伴

  李友今年47歲,1986年畢業於鄭州航空學院(下稱鄭航)工業會計系。同學多在航空部下屬國企的財務部門供職,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開始聚 合,成立以李友為核心的創業團隊。日後在方正集團29人的總辦擴大會上,有5個是李友的同學;在總裁日常辦公會11人中,有3個同學。

  1986年,李友畢業後分配至河南省審計廳,也曾借調至審計署辦案。

  公務之餘,在鄭州繁華街道,李友下了班和三弟李泉一起擺過攤、開過飯店。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李友拆了鄭航的學校南牆,建售門面房,亦參與了 1992年上映的兒童科幻劇《小龍人》的經營。「那可能是最早的植入式廣告。」現為方正首席財務官(CFO)、高級副總裁的余麗說。進方正之前,同樣畢業 於鄭航的余麗,在河南省計經委工作過七年。現為方正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的方中華,曾供職於中航技深圳分公司多年。現為北大國際醫院CEO的馮七評,畢業留 校任教逾十年。

  1994年4月,李友成立第一傢俬人公司河南森威,兩年後組建河南心智。李友很早即從實業轉向股市,屢有大手筆動作,雖不高調,但市場動員能力 很強。1999年,他在香港成立慧德基金,同年收購銀鴿投資(600089.SH)。

  1999年底,李友從河南省審計廳正式離職。2000年2月,李友收購中國高科(600730.SH),出任總裁。

  在這個階段,張海是李友的合作夥伴。當時的媒體上,張海、李友並稱。無論是河南心智還是慧德基金、東方時代、中國高科,同期的董事長均是張海。

  張海是世紀之交一神人。張比李友年少近十歲,十歲即「開天眼」,弱冠變身「資本大鱷」,最終幻滅。2005年,張海因健力寶案職務侵佔和挪用資 金而入罪十年,今年4月獲得減刑出獄。

  如今,李友淡處理與張海的合作關係。「那時還沒有從政府正式辭職,下海開公司,需要有人在前台。」李友這樣解釋雙方合作的緣由。他也不諱言,張 海在河南曾頗受推崇,自己當時也被這個善於宣揚佛法、口若懸河、心思縝密的年輕人打動過。

  雙方的合作,持續到李友進入方正後的早期。健力寶曾經是中國第一飲料品牌。在創始人與當地政府關係交惡後,地方政府急於出手股權。張海從方正集 團騰挪約1億元股票,通過國債質押交付了首期款,最終拿下健力寶。

  雙方分手,也是因為健力寶。僅僅六個月後,2002年8月間,張海驅逐了方正派往健力寶的中層幹部,稱可引入外部資金,逼退方正集團。兩人就此 分手。

  多年後,談起健力寶一案上為何向張海讓步,李友說,「那個年代有的是收購機會。他要,我就讓了。」

  這個時候,李友有了更大的舞台。

方正改制

關鍵一躍,走了一半

  方正總部大廈正對北大東門,大部分高管的辦公室可眺見整個北大校園,提醒著這家校辦企業歸屬北大的烙印。

  迄今成立25週年的方正集團,以王選教授發明的激光照排技術起家,曾極盡輝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方正在激光照排上至少掙了一二十億。」一 位方正集團元老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1998年後,好景結束,方正日漸衰敗。截至2003年3月底,方正集團資產百億元,賬面淨資產20多億元,但審計評估後僅1.5億元。幾位方 正集團的董事承認,賬面應收款居高不下,財務管理鬆散混亂、盲目多元化製造的爛賬,吃掉了這家校企的大部分淨資產。方正集團下屬企業諸侯割據,總部則每隔 兩三年就發生一次高層動盪。

  動盪為李友進入方正創造了契機。2001年,方正科技(600601.SH)爆發股權之爭。原方正科技管理層試圖擺脫方正集團,引入新控股股 東。李友其時收購中國高科不久,任董事兼總裁。北大是中國高科36家高校股東之一,當時亦執董事一席,兩者有些淵源。李友持有相當多數量的方正科技股權, 支持了方正集團一方。事畢,李友接受方正集團董事長魏新之邀,加入方正。

  今年56歲的魏新,1999年從北大教育學院加入方正集團,2001年11月從原北大黨委書記閔維方處接任董事長一職至今。

  加入方正集團兩年後,李友成為改制主角。

  在原中關村三大企業中,方正集團改制較晚。1998年,四通集團啟動管理層收購(MBO)。同年,中科院下屬的聯想集團啟動改制。作為校企,方 正集團到2001年11月國務院頒發了「58號文」後,才啟動改制。「58號文」全稱為「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規範校辦企業管理體制試點問 題的通知」,要求明晰校企產權關係,完善管理體制。

  「方正改制,每一步都是根據國家文件和規定來的。」在2003年方正改制時期擔任校長助理、協管過校產的原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對財新《新世 紀》記者說。

  2003年12月,教育部批覆了北大方正改制方案,准許將評估淨資產的35%以溢價方式轉讓給社會股東;將評估淨資產的30%以淨資產價格轉給 管理層持股公司北京招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招潤),北大繼續持股35%。

  招潤註冊資金1000萬元。魏新等曾替其他高管和員工共100多人代持股權。2007年方正證券上市前,根據擬上市公司終極個人股東不能超過 200人、不能存在代持等規定,方正集團清理了招潤的股權。今年4月,招潤的股份全部落實到個人名下,均來自方正現任高管。李友持股319.2萬,折算持 有方正集團約10%股權;余麗持股271.5萬;方中華持股241.2萬;馮七評持股64.8萬。其他董事中,張兆東持股55.5萬,魏新持股47.8 萬。

  另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瞭解,創始人王選的持股退出後全部捐獻給了王選基金會;現任董事肖建國的持股在2003年退出;董事張旋龍一直希望增加 持股,但因其外資身份,終因不符合方正證券上市的股東要求而退出。

  這些還是枝節。另外35%股權以溢價方式轉讓給社會股東,才是這輪改制的核心。

  2004年3月,北大批覆了方正集團向社會股東的股權轉讓——向成都市華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轉讓18%,向深圳市康隆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轉讓 17%。與管理層持股公司招潤以淨資產入股不同,兩家社會股東的入股價格是審計後淨資產的6倍,共計3.15億元。這兩家社會股東不是別人,正是李友及其 一致行動人:華鼎在2007年2月之前,是李友的私人公司,康隆則由李友團隊成員共同所有。

  如果改制以此結構完成,2004年3月起,李友及管理團隊控股方正集團50%以上,方正集團就成為一傢俬人控股公司。

  但是,2004年底的工商資料顯示,向「社會股東」溢價出售的這35%股權,以「零對價」回到北大名下。最新工商資料顯示,方正70%的股權仍 由北大資產經營公司持有。

金字招牌

2003年到2006年,北大校產的擔保鏈危機重重,改制後的方正風雨飄搖

  北大金字招牌的價值,不僅為方正集團在各地「揀破爛」、重建產業架構的信用背書,在當時更直接決定銀行的態度。當方正不再是北大控股,在當時北 大校產擔保鏈危機爆發的背景下,不少銀行當時反應強烈,甚至停了授信。

  「我很快意識到,如果這家企業不再是北大控股,就喪失了它的一切價值。」多年後,李友說,當時他主動要求北大繼續控股方正,並達成協議。

  時任集團CFO的余麗稱,2003年-2004年是方正比較困難的時候,曾面臨十天之內還10多億元貸款的局面,爭取寬限未果,竭盡全力才補 上。

  從2004年到2006年,方正集團剛剛收購的幾大實業均處投入期,能創造的現金流亦有限。加之宏觀調控、股市萎靡,繃緊了資金鏈。

  2006年的危機對方正來說幾乎是致命的。「當時我主要的精力都花在再融資上。」李友稱,「最難的一次,一家股份制銀行在三天之內要逼還8億元 貸款。最後我們把股權抵押給一個福建商人融資2億元,又壓應付款,才準時償還了貸款。」

  但這次危機的導火索,仍為其他北大校辦企業引起的擔保鏈危機。以原北大資源集團為例,該公司從推倒北大南牆起步,後發展為總資產超過20億元的 集團。但2005年北大資源的董事長、總裁葉麗寧出逃。2010年初,北京海淀檢察院反貪部門證實,葉麗寧等五人涉嫌私分國有資產。

  魏新稱,2005年銀行逼債方正,只因方正對北大資源擔保近20億元。幾經周折後,2008年2月方正控股北大資源,持股60%。

  半年後,為不併表拖累集團當年業績,方正分別轉讓了北大資源35%和5%的股份給利德科技和北京新奧特集團有限公司。又過了三年,北大資源的虧 損才得以初步解決。

  2006年間,方正集團的董事們多次找到學校,希望北大給予支持。

  「有北大支持,我們自己也全線調整經營資金,確保還貸。」余麗說。最難的時候,李友、余麗等高管從個人財產中拿出6000多萬元給集團當流動資 金。集團董事、總裁張兆東,董事張旋龍,均對財新《新世紀》記者確認了這一細節。

  到2007年春,股市回暖,前期收購的方正證券等開始創造巨量利潤,方正緩了過來。此後,方正才有資源開始新一輪投資。這包括2009年正式投 產的方正微電子芯片廠近18億元的投資、2008年底破土動工的西南合成水土新廠20多億元的投資,也包括2008年投資逾40億元北大國際醫院的正式上 馬。

資產膨脹

方正的淨資產中,45%來自利潤貢獻;20%來自併購的貢獻;20%多來自資產增值的影響。利潤有 一半左右依賴一次性非經營性收入

  2007年以來,方正集團的收入與資產規模大幅提高。

  「方正終於不會垮了。」2008年2月,李友在集團年會上說。

  總體來看,方正近年來快速的資產升值,主要是因在重建產業架構、低成本併購中伴隨的資源增值——牌照、土地、包括「小非」在內的股權投資等。李 友分析,方正的淨資產中,45%來自利潤貢獻;20%左右來自併購的貢獻;20%多來自資產增值。而利潤有一半左右依賴一次性非經營性收入。如2007年 方正證券因泰陽證券債務重組利得7.8億元;2008年轉讓了泰陽證券的部分股權,獲得投資收益19.63億元。

  2003年,方正5000萬元收購蘇鋼、3億收購西南合成、4億收購武漢正信。在當時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方正如何完成了多項收購和再投資?

  「我剛來的時候,方正的賬上只有200萬元,卻有32億元的負債,資產負債率超過95%。」李友回憶2003年6月剛到集團時的情景。但前述幾 項收購實際出資並不大,且多以增資擴股方式收購目標公司的母公司以達成控股,資金可回流集團,統一調配。

  「那幾年蘇鋼貢獻了25億元現金流,比現在的100億元都管用。」李友稱。2006年後,蘇鋼才投資15億元重啟特鋼生產線。西南合成亦在原財 務基礎上自我整合,無論是技改還是新廠房建設,均不依靠方正集團投入。武漢正信則主要是打官司保全資產,一度脫離方正,後又回歸北大資源下屬管理,直到 2007年後開始有收益流入。

  改制後的方正集團,致力從財務、人事、品牌、投資、內控方面建立垂直型的管理制度,內部稱「五統一」。其中,財務和資金管理統一是核心。集團總 部內設資金中心,獨立於財務部,所有子公司現金流都放在同一平台上使用,資金利用最大化。

  自2005年到2007年,資金中心實行集團內資金統貸統還,循環使用。「對集團來說,資金運作是一盤棋。」當時負責資金中心的余麗說。除大宗 交易業務外,方正集團目前的資金年度進出在2000億元左右。方正的負債率一直保持在65%以下,流動比率1.34。至2009年末,方正集團負債 212.09億元,年度財務費用約10億元。

  在2003年至2006年間,方正曾大量使用票據進行短期資金周轉。李友未披露當年票據融資的具體規模,他稱:「票據融資現在僅佔集團融資總額 的20%左右,因為票據期限只有六個月,且現在貼現率高達15%。但票據相對靈活,不能全放棄。」

  2010年2月18日,方正集團的財務公司開業,增資後資本金為20億元,資金中心的作用相應轉弱,並調整了以往可能與公司治理原則不符的做 法。加之五大集團成立獨立法人,集團的資金中心逐漸退回到負債戰略和合規性的監控,職責轉為安排下屬企業的負債結構,細到負債的銀行、區域、品種等。

  和國資委考核央企類似,年淨資產收益率不低於6%,是北大對校企考核的最低指標,高管年薪的60%與此掛鉤。2003年-2005年,方正淨資 產收益率均不到9%,2006年達到9.95%。2007年淨資產收益率達到峰值約20%,之後幾年維持在10%左右。集團董事、總裁張兆東認為,三年到 五年後,等集團的戰略佈局調整到位,方正主業的盈利實力才能充分體現。

清賬

李友清理自己的過往,但尚未完全理清

  李友並不諱言,投身方正,是自己結束江湖的草莽時代,復歸體制的自我選擇,「就是不想再幹個體戶了」。這條路並非坦途。

  方正董事長魏新、幾朝元老張兆東、肖建國、張旋龍等均強調,對李友的要求是「淨身入戶」,即外面不能有自己的公司,但給他一段時間處理相關公司 的股權。

  清賬在2007年完成,時間則推算到2001年6月30日。李友為此專門向董事會列表報告清理的情況。其間不少公司直接納入方正系統,如河南心 智更名為河南方正,東方時代持有的浙江國投、浙江證券的股權亦直接併入方正。「我個人沒有任何外圍公司。我個人和親屬,也決不和方正做生意。」李友說。

  對於管理團隊和方正之間是否存在輸送利益的關聯交易,外界持懷疑態度。2011年2月,方正以5億元收購中國高科24.37%的股份時,質疑更 加發酵。

  中國高科是李友進入方正科技前擔任總裁的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是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36家中國高校。在進入方正集團之前,李友將原東方時代所持中 國高科股份轉讓給了康隆公司,這是一家由李友團隊中如方中華、余麗、馮七評等高管的親友持股的私人公司,但李友及其親屬不在其中持有股份。

  「當時我已經決定先行來方正,但一幫哥們本來是衝著我來,大多放棄了原來在國企的職位,對『被招安』的看法也不一。我就把自己在高科的股份分給 了他們。」李友如此解釋。

  從法律上看,中國高科和方正集團不存在股權關係,在2005年後,其董事、監事、高管和方正不關聯。但中國高科從業務到管理模式,多年來游離於 方正集團周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中國高科的核心資產,是2000年在深圳南山保稅區購入的幾處保稅倉。高科主要業務之一,是用這一綠色通道給方正科技的零件採購報關,每年獲幾 百萬元的淨收入;高科和方正科技存在互保協議,每年的金額在1億多元;高科進入和退出房地產業及近年來的大宗交易業務,均背靠方正。方正集團目前計劃將部 分物產業務注入中國高科,並將後者的房地產業務剝離至北大資源。

  為何遲至2011年2月,才以市價5億元收購康隆持有的中國高科的股權?李友的解釋是,原康隆有個別股東意見不一,有些如李文革、冉茂平等已經 離開方正。有關收購協議自2009年就開始商議,直到2011年才基本達成,至今還有個別小股東表示不滿。

  中國高科早年由多家校辦企業合併成立,在李友2000年進入前有多達65家分公司,之後進行了清理,一些公司被保留下來並出現在了日後的運作 中,如利德科技。在2007年以前,利德科技是方正集團持股約11%的方正科技銷售公司的股東,又是中國高科的客戶,與方正集團存在不少業務來往。利德科 技也是方正證券的第二大股東,持股6.5%。方正證券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利德科技現註冊資本3億元,在股權幾經變動後,工商資料顯示,2007年2月後, 利德的股東變成了華鼎,無論是利德或是曾參加改制後退出的華鼎,終極所有權均轉向了北京沃美科貿有限公司。後者是央視廣告的最大代理商。

  不過,如何確定高科和方正之間是否存在實質性的關聯關係,確實存在困擾,尤其是在一些內部舉報出現後。8月10日,中國高科公告,兩天前收到上 海證管辦稽查局的立案稽查通知書,對中國高科2010年業績的真實性進行調查,至今結論尚未出爐。方正集團對中國高科的資產重組隨之懸擱。

理亂

倔強如魏亞峰,也在舉報信中承認,李友的利益已與方正集團高度一致,「不必再通過暗地私有化的方式 牟利」

  「五年之內,方正的高管,要讓『60後』減少到10%。到時我的同學就都會把位子讓出來。」李友說。

  「各級高管中必須得有『70後』、『80後』的梯隊儲備,這是老闆的要求。」方正科技副總裁胡金栓說。

  這些年,也有不少「李友的人」因各種原因離開,李友稱這個比例在三分之一。如方正科技原財務總監李文革、中國高科原財務總監冉茂平等,還有一些 更走向了反目。

  2005年,曾為方正科技搭橋收購珠海多層的張大創,因在蘇鋼私分了50萬元小金庫,被迫離開方正系統。他是李友的同學之一。

  2010年,李文軍因上市公司虛假信息披露罪、挪用資金罪,被判入獄五年。李文軍與李友在大學同宿舍,因均出身寒貧而私交頗好。李文軍先後在中 國高科、方正科技、珠海多層工作,2005年後離開方正集團,在武漢收購武漢國藥、春天生物(600421.SH)、云中製藥等,2007年被司法調查。 根據雙方的互保合同,李文軍名下除上市公司外的資產最終轉讓給了方正集團。

  2010年12月,方正集團在武漢收購的正信公司常務副總裁魏亞峰,因挪用資金罪被判20年。今年40歲的魏亞峰,十年前供職於中國高科的投資 管理部,2002年進入方正集團。

  身為湖北人的魏亞峰十分看重正信,希望能以武漢為基地,搭建一個金融控股平台,設立長江發展銀行。他克己、精明、善謀,通曉併購、法律和財務, 對正信在武漢的資產處置錙銖必較。按照魏亞峰離職前的估計,方正集團在正信運作近七年的時間,成本5億元左右,獲得的各項有效資產的價值不少於20億元。

  2005年後,魏在一些資產的處置上開始和方正集團發生分歧,認為自己「勝算超過當年與集團叫板最終獲得現金補償的祝劍秋(2001年方正科技 總裁)」。在他辭職一年多交涉未果後,北大和方正一起啟動了司法程序。2010年12月,武漢中級人民法院二審以挪用資金等罪判魏亞峰20年有期徒刑。

  魏亞峰則堅持以正信資產處置及早年運作不規範等瑕疵不斷舉報,其中即包括中國高科和方正之間存在「實質性關聯關係」。但即使倔強如魏亞峰,也在 舉報信中承認,在現行機制下,李友的利益已與方正集團高度一致,「不必再通過暗地私有化的方式牟利。」

  在方正集團的內網上,九個副總裁可以看到彼此的費用狀況。方正集團的內審部門負責對重大項目的專項審計等,直接向李友負責。最近的一次,是在一 項數億元的招標項目中發現了問題,有關直接責任人員全部退職,集團主管副總裁用人失察,負領導責任,扣一個半月的績效工資,相當於近80萬元的處罰,其人 亦為李友的同學。

懸念

方正改制下一步如何啟動?

  在這家著名校企工作了近十年後,李友在方正和北大之間,盡力保持著低調的角色。在幾位北大校領導和董事長魏新接受採訪的場合,他微笑自若但寡 言。在過去公開接受採訪中,他自命為這家校企的「保姆」:勤懇、看住攤子、不上桌。

  自居保姆但李友非保姆。在管理層持股公司招潤中,李友持有約30%的股份,相當於公開持有方正集團約10%的股份。從中國高科到方正,李友稱均 是因看中其高校背景。在方正內部,李友被下屬稱做「李老闆」,而不是按照方正傳統不分級別稱呼的「老師」。

  「要給管理層股份以激勵,讓他們的利益和集團一致。」一位方正集團的元老說。但方正的前途仍隱藏著巨大的不確定性:2004年的改制退回了半 步,如何了局?

  第一步改制,建立了相對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新機制,方正從100%的校辦企業變成管理層持股30%。

  「從管理架構上講,北大校辦產業管理委員會是校產的最高管理機關,日常管理校企的行政機構是校辦產業管理辦公室。」北京大學校長助理、校產辦主 任、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黃桂田稱,「北大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相當於北大的國資委,履行出資人的職責,負責北大在下屬企業股權的保值增值。下屬 企業的重組、變更等都需要上報資產經營公司審議批准,報教育部審批備案,形成了資產經營公司-校產辦-管理委員會三級管理體制。」

  在方正目前的七人董事會上,魏新來自教育學院、廖陶琴原為北大財務部長,他們和張旋龍、肖建國、張兆東等方正創業元老一起,被看做北大的代表, 李友和余麗則是管理層代表。

  「董事會一年開20多次,我們都覺得太多了。」張旋龍直稱李友太保守,事事要上董事會。董事會討論過要給高管更多授權,但李友並不接受。目前, 李友獲得的董事會授權,限於年度總額2000萬元的對外投資,且每個季度要上報,個人借款額度200萬元。

  對於中層以上骨幹和高管的激勵,方正集團自2007年開始,實施了虛擬的股權激勵制度,即可自主選擇方正旗下上市公司,按內部價格認購股份,但 由集團持有相應股份,在預訂期限內收益和股票差價掛鉤。2010年成立五大產業集團後,方正有意對相應管理層給予不高於30%的股份,對中層骨幹繼續實施 虛擬股權激勵制度,並轉為對口二級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

  改制以來,方正集團給北大以「預分紅」方式正式上繳的利潤總額在8億元左右。「企業還要發展,分光吃盡不行。」北大副校長劉偉這樣解釋。

  根據方正集團的統計,預分紅加上每年以獎學金、各類捐款、贊助等形式給予的現金和支持,過去十年總計給學校的現金貢獻在20億元左右。

  「兒子和父親的賬算不清。只能等兒子做大了,過去的賬就不算什麼了。」張旋龍打了這個比方。

  北大的品牌價值被充分挖掘並提供「庇護」,方正成為北大重要的錢袋子,這並非校產管理或企業經營的最佳模式,卻是雙方自願達成的均衡。但校產需 要穩定、分散、安全,其資產特點取決於學校賦予校產的使命。國外校產一般不直接投資企業,多採取基金形式。中國校產走企業之路多失敗,方正的成功有其偶然 性。

  未來,北大是否有必要長期控股方正這樣一家日趨龐大的投資控股集團?何時是變現的時機?

  「北大可以繼續保持控股地位,但持股比例不需要這麼高。在產業上升期,吸引投資者進入,股權轉讓的收入可用以充實北大的校產基金,何樂而不 為?」一位瞭解方正集團的知情人士稱。第二步改制的理想狀態,是將方正集團的股權變成北大相對控股40%,管理層持股30%,外資等外部股東持股在30% 左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