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文化籽】爭議作品下周展出 大藏家:願M+百無禁忌

1 : GS(14)@2016-02-18 00:38:34

李立偉屬博物館行內大師級人物,超過30年經驗,辭任M+行政總監的他認為是個困難決定,轉任M+專業顧問仍會關注香港的言論自由。



【文化籽:藝文沙龍】常被質疑為超支「大白象」的西九文化區重點建設M+博物館最快2019年才開幕,但欣賞M+藏品不用呆等,由瑞士大藏家Uli Sigg半捐半賣給香港、共值13億港元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其中80件極具爭議性的作品下周起將於太古坊ArtisTree展出,當中包括艾未未、方力鈞等創作,均深藏政治隱喻。曾有人惡言指M+豪買「垃圾」,剛辭任M+行政總監的李立偉(Lars Nittve)呼籲外界親臨參觀,自我定斷,「這展覽將會是一次使人信服的自我表述。」他離別感言,指滿意自己任內貢獻,也替香港文化景願把脈。


「2011至2012年期間,港府與我商討捐贈及收購計劃時,特別標榜中港兩地言論自由的分別,對我而言這的確是關鍵論據,因當時商議對象還包括上海和北京的美術館。」最享負盛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家Uli Sigg呷着咖啡recap,三年前香港還爭贏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阿布扎比興建中的古根漢美術館,得到他收藏半生、一批反映中國近40年當代藝術和社會變遷的重要「藝術文獻」。不過,甲的熊掌往往是乙的砒霜,縱使他捐出1,463件收藏,不少人仍質疑港府「綑綁式」花1.7億元另購其47件藝術品是「被搵笨」和黑箱作業,甚至有人惡言指M+豪買「垃圾」,當事人又如何看待指摘?「從來沒有所謂完美的收藏,我期待有比這批質量更好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出現。這些藏品沒有一件曾公開展示過,批評的人憑甚麼論斷呢?」負責促成購贈的李立偉呼籲外界親來參觀,理解西方何以把這全球五大藝術品捐贈計劃評為年度藝壇盛事。「我想這展覽將會是一次使人信服的自我表述。」


「一座國際級美術館不單是硬件、政府機構,它本身必須是茁壯成長的有機生物(organism)。」──Uli Sigg

擇地香港 因仍有言論自由

李立偉形容「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希克即Sigg,為館方中譯)為「全面且極度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是M+發展重要里程碑。他強調從千多幅作品中選80件,沒有考慮政治因素,純粹以藝術質素(artistic quality)和歷史重要性作為揀選標準。展覽作品正分批由Sigg位於瑞士琉森小島的莊園城堡運送來港,與此同時,由今日開始,其另外約150件收藏品,更以《中國耳語》(Chinese Whisper)為主題,於瑞士兩家美術館展出。
Sigg生於瑞士,是蘇黎世大學法律學院博士,做過記者,在中國成立中外合資公司,當過四年外交官,出使中國、北韓與蒙古。在中國生活多年,Sigg七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與不少藝術家亦伯樂亦友,鷹眼禿頭的Sigg經常被入畫,他不僅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更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部份。李立偉任內曾購入不少具爭議的政治作品,「希克藏品」系列中,有艾未未向天安門豎中指照片《透視研究:天安門》、改畫六四現場的油畫《新北京》等,曾被建制派批評。他重申,收藏是以作品重要性先行,從不考慮政治,亦強調不續約與政治無關,但承認在「熱廚房的工作極度辛苦,這五年是人生最具挑戰性、也最有成功感的工作。」另外,Sigg重申當初選擇香港作為藏品「歸宿」,全因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言論自由,他留意香港政治環境轉變,每次來港均向不同人士反映自己對日後其收藏會否不受干預地展示的關注,並祝願M+一直百無禁忌。



身心難負荷 M+一哥不續約

自比為「破冰船」(ice breaker)、在鞭撻聲中披荊斬棘的李立偉,闡釋西九管理層的密集式「跳船」事件時,一樣如履薄冰。「每個人離開各有因由,西九行政總裁連納智(Michael Lynch)提早退休的原因與我不同,與較早前離職的管理層也有別,所謂『跳船』只是偶然事件。」他說續約五年身心難以負荷,多做兩三年離職,又距離開幕時間太短,影響下屆管理層接棒,故寧願早點退位。「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他轉職為M+專業顧問,每月抽時間駐足M+和他深愛的香港。李立偉有信心M+能找到合適人選當管理角色,更誇下海口「M+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之一」。問及政治氣候會否影響M+未來購藏或策展方針,他說得斬釘截鐵:「社會最危險的是對未來盲猜,令自己變得默守。當代藝術從來討厭守舊,藝術家創作從不保守或妥協。」究竟2019年M+開幕後會有甚麼光景,沒人知。但Sigg對中國仍有很深的感情,「過去我在中國學到的、所遇見的,都是一生中獨特而難忘的。」他對香港的感情雖不及中國,但還是關心香港的未來,因為他大半生珍藏,都押在這土地上,將屆古稀的他最大的心願,是這些藝術歷史,最終能回歸中國展示。



2004年陽江組創作的《書法花園》,是Sigg另一件得意收藏。作品源自水墨畫中的桃花源景象,陽江組將之轉化成立體雕塑,顛覆了傳統展示方式。

與一般收藏家不同,Sigg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眼中是藝術發展一部份。

已動工興建的M+花費了4.9億港元,吸納近5,000件館藏,為2019年開幕打好基礎。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

日期:2月23日至4月5日開放時間:11:00-20:00地點:鰂魚涌太古坊康和大廈1樓ArtisTree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重點解碼

是次展品涵蓋油畫、水墨、雕塑、攝影、錄影和裝置等不同媒介,出自曹斐、張培力、張曉剛等30多位藝術家之手,風格多樣,充份反映社會時代變遷:從文革後期自發藝術群體「無名畫會」及「星星畫會」等的邊緣個性、九十年代西方消費主義衝擊下「玩世現實主義」(cynical realism)及「政治波普」激進實驗,到奧運時代藝術家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等二元關係及社會介入等理念的反思。高級策展人皮力形容展覽「反映中國藝術家在本土國際、政治社會的拉扯中,如何繼續追求藝術自由」的狀況。




張偉《福綏境公寓》 1975年

這小型風景畫透視了畫家為爭取平常的自由而畫,在室內黑暗一隅向外探視,暗示「無名畫會」的地下角色,作品與當時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狀態形成強烈對比。




張培力《X系列:第四號》 1987年

開了中國當代繪畫走向抽象的道路。張培力的手套系列對於當時社會是一種調侃和惡作劇。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17號》 1998年

畫家自1993年起創作《血緣》系列,畫中形象在中國當代藝壇極具標誌性,作品靈感來自一批攝於建國後的全家福。畫中男女人物的面部細節幾乎一模一樣,暗示缺乏個性。




方力鈞《無題》 1995年

方力鈞被譽為九十年代初「玩世現實主義」的先鋒人物。在這自畫像中,站在前景的畫家凝望着遠方幾位老人,代表老中國,重複出現的光頭人像,象徵不受個人主義及社會集體主義制度所束縛的狀態。




張洹《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1995年

一群來自北京東村的自由藝術家,連袂創作了這作品,不僅成為了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中國攝影史上更留有深遠影響。




艾未未《靜物》 1995-2000年

艾未未向來喜以古代文物為作品素材,他將3,600件石斧排列展示,藉此質疑古代文物的價值,探索中華文化遺產及與當今地理政治的聯繫。



記者:鄭天儀攝影:梁志永、伍慶泉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藝術家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17/194934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1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