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個人投資取向: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個人投資取向

錯誤得少,就會在投資上成功。因此,重點除了要找什麼,更重要的是要小心什麼。

1配股紀錄不良
2管理層有龐大額外業務
3CB
4內線減持
5核樓師不明
6同系紀錄不良
7沒有合理解釋的高利潤率
8關連交易金額龐大
9流動資金緊拙,現金流乾涸
10槓桿過高
11進入非核心業務
12注入私人資產
13供股
14長期龐大的現金儲備,低派息率
15管理層濫於樂觀,目標不對現
16上市紀綠不足
17合潮流的公司改名
18傳媒曝光率急增,推介頻現,股價急升
19炒作基金持股
20更改報告列表方法
21資本密集及全行業高利潤率
22PE>40
23大量不良客戶反饋
24Buy:Sell Opinion > 9
25管理層留意股價,受市場影響
26公司主動改造盈利,減少重要投入
27不尋常的成交量跟流動量比
28管理層不承認問題,向外推卸,甚至隱暪
29低ROE,高資本開支,同質化競爭
30依賴政治保護

過了以上各項,之後我喜歡選擇
1對手眾多而積弱
2客戶及供應商眾多
3重覆消費(Recurring Consumption)
4策略性的競爭態度(e.g. Judo Strategy)
5獨特而高效的商業模式
6沒有機構持股及分析員報吉
7企業家精神
8現金流強勁,低資本開支,派息比率>80%
9壟斷(地區,網絡,資源,渠道,價值)
10創造大量無形資產(品牌價值、渠道、資訊、人才、客戶群)
11難以模仿
12困難行業中一支獨秀
13困境中勇於改變
14增長中勇於前期投資
15高成本意識

最後如果能通過我的定價考慮,再比較現有組合的吸引力,那就會可以考慮買入了。之後,記下投資重點、觀察因素以及最壞情況,之後便可跟根據組合的weighted expected value及目標Cash Level去配置。不時update。之後便一邊等,一邊尋找下一個目標。直至到達賣出的機會,視乎需要。

很多地方有好的主意:
1內線買入及公司回購
2股價下跌>50%
3競爭對手虧損、停產或關閉
4宏觀因素不好的行業
5表現好的投資朋友
6一直留意的優秀公司股價下跌或長期橫行
7Quantitative Screening
8日積月累研究的行業
9被對手、客戶或供應商稱讚的公司
10非金融類商業媒體廣泛稱讚(e.g. 2002年時的蒙牛)

通過”不買條件”,加上我明白及喜歡的,真的不多。然而,這不代表其他都不會做得好,只是玩蘋果棋,我還是喜歡由角到邊,由邊到外吧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

個人投資取向 味皇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71406年,朋友借左本書比我,好似叫"巴菲特的實戰法則",於是開始對股票感興趣,並開始看巴 菲特及相關的書,在書中得知巴菲特有個老師叫葛拉罕,於是連葛拉罕d書都睇埋,比起巴菲得,費沙等等,我反而更認同葛拉罕的取向,葛拉罕對股票的歷史本質 --投資股票就是為了分紅;我對這一點相當受落,其他人以資本利得優先的取態違背健康的商業原則,人人都熱衷炒賣,仲有邊個生產?每張股票是代表有人為持 有人工作,生產所得才是回報,而炒作並不會產生任何額外的東西

巴菲特選股的取向以盈利能力優先,而葛拉罕選股的取向以資產質量優先,對企業的資產定義,前者認為一間有強大賺錢能力的公司,尤其係同有形資產不成 比例的強大賺錢能力,背後存在必然存在一種為公司帶來超額利潤的資產,例如人事,銷售網絡,知名度,聲譽,壟斷性,知識等無形資產,巴菲特願意為無形資產 估值,並以低於估值的價錢買入;後者認為一間體質良好的公司,好難賺唔到錢,而一間企業體質由有形資產決定,冇負債的大金主冇咁易執粒,而盈利能力係同有 形資產成比例的,即增加有形資產例如廠房,設備等就大慨可以増加盈利,由於無形資產不能客觀的量化,因此無形資產是不可靠的東西,買入一隻股票不應為或然 的東西出價;以可口可樂為例,巴菲特會看到可口可樂的配方是生金蛋的鵝,因此樂意為可口可樂的無形資產出價,葛拉罕會看到可口可樂配方一旦比人偷左公司就 大劑,因此不願意為不可靠的無形資產出價

可能會有人立即彈出黎話葛拉罕的一套過時,買股票唔係買有形資產,係買前景,而且要咁離譜的價錢先買會浪費機會成本云云...不過想一想,葛拉罕時 什麼年代的人,當時美國係工業國,上市公司大多都係工業公司,因此其投資法說是針對工業股亦不足為過,當時美股的回報率平均一直只有幾%,為了那低微的回 報,更加不能冒上風險,而且巴菲特相關的書不是本人寫的,是別人寫他"爭勝"的方法,葛拉罕的是他寫給一般大眾看的,寫的是"求不敗",為左令別人唔蝕錢 而提出更苛刻的條件,是負責任的人品表現,比那些財演高尚得多

看書學的是別人的知識,改良自己的一套,而唔係死跟,葛拉罕分享了他的分析方法,我樂於接受並採用,而持股亦相當重視工業股等一類老土過時靠有形資產支撐盈利的股票,因為我是傾向眼見為實的類型,但是我都有自己的主張,而且港股唔同美股,因此執行起來並不完全遵照其指引

如果說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而改良了我策略,會是:

1.投資奇怪行業,不投資邪惡行業

2.投資於兩種公司:公司出現危難,沒有什麼明顯缺陷,應可以從危機中恢復並成長的破爛公司;沒有什麼明顯缺陷之餘,盈利穩步成長的一般公司

3.採用葛拉罕式的分析,選出沒有什麼明顯缺陷的及有足夠有形資產支持的公司,盡量以合理以下的價錢買入,無形資產盡量免費獲得

4.即使是打算短期持有的公司亦必須具有長揸十幾年的價值

5.冇目的就唔賣出,一旦賣出的同時盡量要準備好另一個買入目標

6.買股為收息

7.唔可以犯同樣的錯兩次

8.我係傻瓜,否則天下人都係傻瓜,要傻就要堅持傻落去,不受外人影響

9.唔好推介,唔好陰人

10.不能減少家用,要保有起碼幾個月餘糧,剩低的最大限度用於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5

嘉禾(1132)投資價值及市值大小的取向

greenleaves:
湯兄:1132看三年圖似乎很不錯,PE不足五倍。伍克波的增持,與李首富、陳殼王甘願退出,箇中有沒有甚麼玄機?他們有何考慮?
此外,有一點想請教的,是否這些規模細小的公司,巿值愈低像1132只有五億多),投資價值愈高呢?因為我看湯兄幾次對提問者的答覆,皆指出公司巿值過大,不宜投資。我估計可能是指股價較難進一步上升,是不是如此呢?


P/E 不足5倍的原因在上文已有提及(稍後會在湯財,是因為出售了嘉禾在馬來西亞的電影院線賺得1億1千萬,所以扣除此款項,實際上是虧損的,但是公司的股本現時只是約1億股,因這股是冷門股,之前又經過10合1,製造大量碎股,加上大股東出價頗進取,看來真的為賺大錢來,可以留意。

市值過大不是不投資的原因,如公司盈利有相應的配合,市值過大不是問題。但是無盈利,甚至有大虧損/資產的公司,若市值過大,如現時的天下媒體(8167),市值已逾60億,但公司根本無實質的業務,可能之後發股買個礦,但是該礦可能沒有盈利能力的,因股票價值始終由其盈利來定的,所以它根本不值甚麼錢,我們以購入公司的角度看,以60億的價值來買一堆接近零(可能有幾千萬殼價)的資產,根本不合算。但有部分人貪圖小利,無人想過這個問題,所以他們虧錢的機會是很大的。

相關公司公告:
橙天購入嘉禾股權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8/LTN20080528414_C.pdf

橙天購入李陳兩人嘉禾股權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01/LTN20080601009_C.pdf

嘉禾上年業績公告及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17/LTN2007101736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29/LTN20071029376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2

關於地產——政策取向的大拐點!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11

關於地產——政策取向的大拐點!
作者:王涵

摘要

政策近期在對地產需求增加金融支持的同時,加快不動產登記、對公租房也采取新的態度,意味著地產政策大基調開始出現變化。具體來說。

1)政府地產政策的重心從“促投資”轉向“保價格”;
2)“保價格”,一方面意味著 “保需求”;
3)“保價格”,另一方面意味著“控供給”(PS:對2015年地產投資莫期望太高);
4)“控供給”必然導致賣地收入下降,因此加快不動產登記的舉措也就可以理解了;

詳細討論

2014年930地產新政推出,標誌政府對地產態度轉向溫和。寬貨幣、松信貸、限購放開,政策組合拳使商品房交易略有回溫,也使得市場上對地產樂觀的人也逐漸變多。而另一方面,近期政府又開始加快不動產登記的舉措,表面上看,這似乎與前期地產支持政策相矛盾。但事實上,我們認為,“信貸支持地產需求”與“加快不動產登記”的組合並不矛盾,且說明十多年以來地產政策的大方向開始發生變化。

地產市場供需拐點:住房稀缺性下降。

從90年代房改價格始,人口因素、城鎮化以及城市居民對住房條件改善的訴求使住宅成為一種稀缺品。為滿足需求的大量釋放,政府鼓勵地產開發商增加房屋供給有其必要性。附帶的效應是帶來了地產相應產業鏈的發展,並拉動了GDP的增長。在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後,統計局數據顯示當前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已近33平方米,疊加上人均5平米左右的在建面積,意味著一個三口之家的住房面積已超過110平米。因此,拋開人口、家庭結構和居民收入(這些均非1-2年間能出現大幅變化)來看,中國住宅的相對稀缺性正在下降。

保價格變成主要矛盾。

與其他投資品一樣,一旦當地產稀缺性喪失之後,價格“只漲不跌”的情況就會開始發生變化。過去地產供給不足時,由於價格沒有下行壓力,因此“促供給拉動投資”就是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願意看到的格局。然而,如果說地產投資影響的是GDP(流量)的話,則地產價格則影響的是全社會的資產負債表(存量)。中國地產市場的存量規模非常龐大。粗略按城鎮人均住宅33平米、城鎮人口7.5億人、住宅銷售價格5900元/平米計,城鎮存量住宅價值將近150萬億,已是GDP的2倍以上。一旦地產價格出現大幅調整(資產負債表收縮),則對於經濟的沖擊要遠大於投資下滑(流量)。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保價格“就變成了當前中央政府必然的地產工作重心。




地產調控思路轉變:已有端倪。

如果我們從”保價格“的角度來理解近期的地產政策,則本文開頭所提到的”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保價格“,主要思路是:1)促需求、2)控供給。因此,繼930新政要求加快MBS發展、住建部《意見》中積極推動REITS等手段之外,1月14日住建部《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指導意見》中提到“各地可以通過購買方式,把適合作為公租房或者經過改造符合公租房條件的存量商品房,轉為公共租賃住房。”這類看似與傳統“托地產”政策格格不入的措施,也就可以從“控供給、保價格”的角度來理解了。

存量持有結構調整:“保價格”能夠成功的原因。

由於中國存量地產持有結構不均衡,因此盡管總量供給已經較為充裕,但“剛需”並未被完全滿足。同時,此前金融對購地需求的支持力度也有限。因此,隨著當前政府這種“控供給、金融促需求”的政策組合浮出水面,我們認為存量房交易量保持穩定、進而使得房價穩定的可能性仍然很高。當然,中期來看,這種存量房持有結構的調整,就像小川行長講的“只是給經濟轉型爭取時間”,地產市場中長期的長治久安,仍然依賴於其他經濟領域的改革與創新。




不動產登記:地方財政的重塑,土地財政→征收保有稅。

如前所述,以前房地產沒有“保價格”的問題,因此 “促供給、拉投資”必然導致賣地收入成為了地方政府穩定的資金來源。而隨著政策轉向“促需求、控供給、穩房價”,意味著地產投資(土地出讓)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就意味著地方政府財政也需要進行調整。而如前所述,盡管流量數據(地產銷售、土地出讓)增長潛力有限,但存量地產規模已經很大。同時,由於房地產稅收本地屬性較強,並非流轉稅,作為地方稅種而言較為適合。因此,無論是從反腐、還是從中長期地方政府稅制改革的角度來說,當前加快不動產登記,都變得容易理解了。

(來自興業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880

李克強:穩定宏觀政策取向 加強相機調控和預調微調

7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就科學研判經濟形勢、做好經濟工作聽取專家和企業家的看法建議。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出席。

會上,姚洋、高善文、劉洪玉等專家和沈陽機床、弘毅投資、優客工場的負責人分別圍繞結構調整與需求管理、經濟運行與風險、房地產市場、智能制造、轉型發展、創業創新談了觀點。大家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平穩,新經濟、消費、服務業成為重要動力,經濟轉型初見成效,但周期性和結構性矛盾交織,需要把握好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李克強與大家深入交流。

李克強指出,做好當前經濟工作首先要科學把握形勢。今年以來,面對困難增多、挑戰嚴峻的國內外環境,通過實施有效的宏觀政策,我國經濟運行基本平穩、符合預期、結構向好。二季度經濟延續了一季度平穩增長的態勢,國內需求起到了頂梁柱作用,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各項改革取得積極進展,新經濟等快速發展,帶動城鎮新增就業超過700萬人,一些傳統企業也通過發展新技術新模式,走上升級發展新路,成績實屬不易。同時,也要對面臨形勢的複雜性有充分估計,世界經濟和全球市場需求仍然低迷,國際環境中新的不確定因素仍在增加,後續影響難以預料。國內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深層次矛盾的解決還要一個過程和付出很大努力,下行壓力還在持續,多重自然災害也給經濟運行和群眾生活帶來較大影響要堅定信心、迎難而上,穩定宏觀政策取向,加強相機調控和預調微調,積極防範和穩妥化解各類風險,通過促改革、調結構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在合理區間運行。

李克強說,要持續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堅持穩中求進,依靠改革開放創新,適度擴大總需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針對市場主體期盼,著力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發揮好營改增等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推動“三去一降一補”落到實處。采取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和綜合性措施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處理好去產能和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平衡,創造條件實現富余人員轉崗不下崗。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抓手,更大激發市場活力,依托“互聯網+”,促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蓬勃興起,促進新就業形態發展,促進新動力成長,帶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培育新的經濟結構,使新經濟在優化供給、支撐增長、吸納就業、改善民生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積極釋放新型城鎮化帶動擴大有效需求的潛力,加強防洪工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基礎設施薄弱環節建設,加快補上經濟發展和民生領域的短板,惠及人民群眾,增強發展後勁。

李克強說,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機遇和困難並存,希望各位專家和企業家圍繞國家改革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突出難點,多謀良策、多創實績。各方面共同努力,時不我待、幹字當頭、攻堅克難,奮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任務,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劉延東、汪洋、馬凱、楊晶、王勇參加座談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81

定了!中國對原產於日韓歐盟進口取向電工鋼征反傾銷稅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2016年7月23日,商務部發布終裁公告,裁定原產於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產品存在傾銷,中國國內取向電工鋼產業受到了實質損害,並且傾銷與實質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決定自2016年7月23日起,對原產於上述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取向電工鋼產品征收反傾銷稅,稅率為37.3%-46.3%,實施期限為5年。

應中國國內取向電工鋼產業申請,商務部於2015年7月23日發布公告,決定對原產於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

2016年4月1日,商務部初步認定,原產於日本、韓國和歐盟的進口取向電工鋼存在傾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719

機場第三跑道 造價料700億 數月內諮詢 融資至少3大取向

1 : GS(14)@2010-10-11 22:02:59



機場第三跑道 造價料700億
數月內諮詢 融資至少3大取向

港府在未來數個月內,將展開可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機場第三條跑道諮詢工作。

據了解,新跑道造價高達約700億港元,料政府不會透過機管局發債集資,建新跑道的財務安排,至少有三個選擇,包括政府全資、機管局自行借貸,或政府及機管局合資。

保競爭力及創大量職位

香港銳意成為亞太區航空樞紐,但面對廣州及深圳機場的競爭,包括廣州白雲機場已落實建第三條跑道,深圳寶安機場亦有此計劃。據悉,港府早已認為本港有興建新跑道的必要,長遠保住競爭力外,亦可直接及間接創造大量就業。

據悉港府及機管局計劃今年底至明年初,展開興建第三條跑道的諮詢工作,預料新跑道將會建於離東涌市區較遠、現有北跑道旁邊,因工程涉及填海及掘海底污泥,故造價或高達700億元。

不傾向機管局發債集資

建新跑道造價高昂,如何融資?據悉,政府不會透過機管局自行發債集資,資金來源至少有3個選擇,最簡單是由港府全資興建,即仿效高鐵及沙中綫;其次是由財政健全的機管局自行向銀行借貸,做法就如前九鐵借貸興建鐵路;第三個方法是由政府及機管局合資承擔造價。

中文大學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上月發表文章指出,約3年前完成的研究發現,本港機場很大可能於2017年飽和,興建新跑道需時約10至12年,建議政府及早策劃第三條跑道。

事實上,英國有前車之鑑。英國對是否於倫敦希斯路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已討論逾10年,其間出現不少爭拗,於去年前工黨政府落實計劃,但及後保守黨與自民黨合組的新政府上台後,有報道指計劃可能被擱置。

據了解,本港有關當局在研究興建第三條跑道時,曾參考歐洲經驗,包括英國團體British Chambers of Commerce(BCC)去年發表的研究報告,指過去20年希斯路機場因為沒有第三條跑道,客運量已由歐洲原來的領導地位跌至第5,被荷蘭阿姆斯特丹及德國法蘭克福取代歐洲航空樞紐地位。

研究又指出,希斯路機場興建第三條跑道,會為英國增加約370億港元之經濟效益;單計經濟利潤約250億港元,較興建一條歐洲之星(英國往歐洲國家)高鐵的效益,高約4倍。

撰文:黃勁文
2 : GS(14)@2010-10-11 22:03:11

如果上市就好啦
3 : GS(14)@2011-06-15 22:07:3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42654
許漢忠談機場擴建 指通脹推高成本
「新跑道越早上馬越平」
2011年06月15日
4 : GS(14)@2011-06-15 22:07:44

賺近 40億
機管局全年盈利創新高
2011年06月15日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34265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0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