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股壇校長 - 李福兆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275821

早一陣子,有關香港共濟會成員的傳言滿天飛,輿論更指共濟會滲透了警界及司法界,其中香港早年顯赫的李氏家族,據聞是共濟會的決策機關光明會十三家族的其中之中!從事船運業的李石朋是這個家族的祖宗,當時它是與何東家族、許愛周家族、羅文錦家族,並稱為香港四大世家」。事實上,1997回歸以前,李氏由於門第顯赫、富甲一方,可說為香港最有影力的家族,其網絡橫跨行政、立法、司法、學術、金融各個界別,家族成員亦非富則貴,他們的財富是非常天文的數字若言沒有共濟會」的話題,新一代的港人沒有幾個有興趣想知道誰是李福兆,他是李石朋的孫子 是本港華商帶進資本市場的大功臣,在老一脫行家之中,李福兆仍然是他們心目中的股檀校長,沉默了多年的校長最近終於開腔,評擊港交所延長交易時間是「狗屁不通」!我貓王奇怪的看到這位年過八十的長老,穩居多年,洗盡鉛華心裡仍然點著無名之火,這點火照耀著香江股市!那為何當年他被莫名其妙 - 莫須有的罪狀點控時,顯現得何冷淡、低姿態,鎯鐺階下囚的生活似乎是他自己的選擇,對於審訊的判決他沒有抗爭到底,只道是政治因素:“好多事我不想講畀公眾知道當年我見他的樣子非常落寞及無助,真怕他屈屈...,私底下,我亦敬重校長,多年來我經常追尋他的消息!出獄後的他,多年穩居於泰國而非常低調,不過,最近他語言的豪邁返回了,而且談笑風生,字字透玄機,最近以下蘇軾的詩詞自喻回應記者: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我貓王想李福兆為香港經濟及華人經濟的貢獻不能少窺,沒有李福兆,我們可能沒有機聽到李嘉誠、李兆基等名字!有分析認為李福兆憑藉著其家族的勢頭,得以加入英美的政經界特權貴族組織 - 金融共濟會,並繼香港利氏家族利銘澤之成為香港共濟會最高級別的壇主」。1969年,李福兆牽頭成立了遠東證券交易所」,這是一個關鍵時刻,它打破交易所壟斷的情況,為華商上市鋪平道路,改變香港資本市場的面額遠東交易所成立六個月,成交額已超過香港交易所使到股票成為普羅大眾的投資工具,上市公司的數目增加至二百多家198642日,香港遠東金銀九龍四會宣布正式停業,取而代之是新成立的「香港聯合交交易所(下稱「聯交所」)其實這標誌著香港資本市場劃時代的轉變,證券交易所合併後透過電腦系統進行證券交易,並解決了很多營運上的難題,更帶來更好的監管,1986922日,聯合所獲國際證券交易所聯會(The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s Bourse de Valeurs, 簡稱 FIBV) 接納正式成為會員,這亦標誌著港股國際化的里程,外資金融機此後相繼倒登陸到港但與此同時李福兆在交易所的權重似乎不合乎外資的利益!
Picture
「企業融資」是投資銀行弄出金蛋的業務,有評論指出:當時「聯交所上市委員會在批核申請過程中,有權就建議上市的股價與申請公司磋商,委員往往可在獲得先配股,即從中分金。這從中剝奪了經常牽頭進行國際包銷的投資銀行的中間利益!有評論並指李福兆更通過種種手段以維護華資券商的利益,這包括拖延電腦化的進程,外資經紀必須與華資瓜分佣金收入,並使很多交易機密流出市場,1987年10月股災4停市,惹來公眾質疑,李福兆指出停市是希望公眾冷靜一下,以及有時間清理積壓的交收,不然的話,買家有可能不認賬,很多華資經紀都要破產。事實上,這憂慮是正確的,某些新興市場的確發生過股災後買家不認賬的事宜,這使其交易所名譽掃地,國家的資本市場一缺不震!但卻另有譴責指出當時福兆當時是有放生以本地投資者為主的期指好倉!

當年恩怨情仇是千頭萬緒的,我們普羅市民真的難以分辨,有評論指當時聯交所,全由以李和 「七君子」為首的一小撮人掌控,李福兆長期擔任主席或副主席。李氏和「七君子」關係密切,共同買賣股票,就以涉嫌交收問題配售股票的新寶城財務公司為例, 李福兆是大股東,其他上市小組的委員:如黃啟銘、冼祖昭、湛兆霖、鍾立雄、胡伯熙等均是股東,組織有如一個私人會所。另外,李的兩名兒子分別擔任聯交所法 律及醫務顧問,女婿則為聯交所的物料承辦供應商等等在中國人的情理上,李福兆並不犯上什麼十惡不赦大罪,且有挫強扶弱的善念,在法理上李氏的行徑的確存在很多灰色地帶,問題是1988年1月李福兆被控非法收受熊谷組建築集團一百一十萬配股,作為批准該公司發行六千七百萬新股的報酬,違反《防止賄賂條例》第9條。經過一年多的審理,法庭最終確認李福兆的受賄金額為80萬港元左右,我們質疑李福兆身為香港富豪、世家子弟,身價不下40億港元,怎麼會為80萬港元而起貪念!
Picture
至於講到李福兆與「共濟會」的瓜葛如何,我貓王覺得過於喧染了!縱使李氏是「共濟會」也不過是很低層的成員,我想他當時作為一個地區的龍頭,亦不知道猶太財閥在世上的影響力,關鍵是他處處維護自己一手培育的證券界從業員,這似乎不合日漸龐大的外資集團胃口,再說當時在港最大勢力的是蘇格蘭大班們,他們正密鑼緊鼓的籌措所屬企業遷策的事宜,若言不趁機攆走李福兆,恐怕節外生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