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分段撈底 首選中資電力 林少陽

1 : GS(14)@2015-07-06 16:20:5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d0_ed0e1.htm
【明報專訊】上期本欄提及,截至6月26日止的港股,投資者的心態仍然未夠熊;到了上周五(7月3日),情看來開始變得非常有趣,因為真正的恐慌性拋售,終於出現了。

在金融市場浸淫時間稍長的投資者,都應明白一條很簡單的市場定律,就是後市的表現,是永遠無法測得準的。不過有一點基本投資常識很重要,跌市並不可怕,升市才最可怕,因為只有升得高的市,才會為股災創造條件,而跌市反而是擠風險必經的過程;跌市過後入市的投資者,往往有較大的機會,獲得異乎常人的投資回報。

上周五股份「實際」跌幅達6.2%

上周五恒指的單日跌幅並不顯著,全日指數跌幅不足1%,但在1775隻有成交的股份當中,上升股份的數量只得100隻,下跌股份卻達1618隻,升降比率達到極之超賣的6:94的水平。另外,有熟悉IT的朋友自己用電腦程式計算過,當日所有上市股份的平均跌幅其實高達6.2%。論市場的平均跌幅而言,上周五的跌市其實是2009年以來最大的單日跌幅,比2011年那一輪跌市猶有過之,可見市場恐慌情緒的激烈程度,本欄亦樂見有財經雜誌,終於肯以《股災》作為今期的雜誌封面,稍為美中不足者,是至今八卦報章及八卦雜誌,仍然未有將上周五的跌市,變成他們的封面或頭條新聞。

上周五港股的沽盤,頗有孖展逼倉的味道。一般的孖展逼倉盤,通常是為求清貨,會不問價錢的沽售以求盡快套取現金,以減低債權人所承受的損失。

恒指較為平穩的表現,或反映資金只是集中清洗二三線股份,同時顯示這批股份做股票按揭的金額佔相關股份流通市值的比率不高,事實上,絕大部分未受沽壓的股份,均是不受內地炒家青睞,業務重心來自本港及國際市場藍籌股及純正港股,反之,早前受到國內人氣炒股網站《格隆匯──港股那點事》點評的所謂港A股,以至一眾所有較多內地投資者關注的中資概念股,上周五股價表現基本上是全線崩盤。

對務虛概念股 小心為妙

從悲觀的角度看,這次崩盤才剛出現不久,內地投資者在A股以至透過部分中資券商在港股上的融資額度究竟有多大,現在沒有人能說得準。因此,現在打算入市的投資者,在下決定之前,為免誤中陷阱,對於一些務虛的什麼互聯網+、O2O、大數據、大健康,以至一帶一路等概念股,還是小心為妙。

然而,今次最有趣的股份,很可能是純粹因為內地投資者亦有持倉,他們很可能因為將整個投資組合按予中資券商的香港分行,結果火燒連營,由其內地持倉的A股帶頭,連帶本港所有概念股及優質股份,只要一律在其按揭戶口之內,其存倉股份皆同遭斬倉。

內地投資者遭斬倉 火燒連營

這個情,經歷過九七年金融金融風暴及1997至2003年樓市調整周期的讀者,應該仍然記憶猶新。股票的孖展倉要斬倉一般需時較快,讀者聽得較多報紙的報道,應該是物業的斬倉盤──銀主盤。由2001年底開始,作為債權人的銀行,由於業主欠債未還斷供樓按,久不久就一批批地抬出來供公眾拍賣。有經驗的樓市老手,往往就在此時出手執廉貨。一次大型的財富轉移,亦由此而生。

資金充裕者入市良機

內地實際炒股按揭額度有多大,市場信息一直不透明,投資者的恐慌,亦由此而起。然而,假如投資者對個別行業的前景有信心,他們大可以因應自己對相關股份應有的價值下個判斷,再看看現時的市價,與自己心目中最高願意付出的價錢,差距究竟有多大。

假如現時市價已較自己認為值得買入的價錢打了個六折,即使對市是否很快見底仍未有足夠的信心,亦應強迫自己分段入市。因為只有克服自己恐慌心魔的投資者,才有較大機會獲得超額的利潤。由於未能判斷跌市歷時的時間,分段入市亦可減低一旦看錯市所帶來無可挽回損失的風險。

然而,只要投資者入市的資金不是借回來的,而短期內又不是急需這筆資金周轉,以及在入市時只揀有實質業務及盈利基礎的股份分段入市,只要有足夠耐性長線持有,我很肯定,最近這次港股的調整,事後回看將是另一次良佳的入市時機。

那麼,什麼是有實質業務、有盈利基礎,同時又在這次的調整中被殺下馬來的中資股份呢?當中最明顯的,應該首選一批市盈率仍在單位數或接近十倍的中資電力股。

金融中介股 或重現價值

另外,認同本欄觀點,相信港股仍然處於慢牛形態的投資者,亦可能會對最近急挫的金融中介股份,包括保險、證券及基金管理行業,我們亦認為其股價已開始重現價值。

不過,由於這批股份的慣性波幅較大,這批股份尤其需要分段入市,同時不宜佔投資組合過重的比重,當中以心血較少承受不起投資組合太大波幅的投資者尤甚。

當然,假如閣下打算買入的,是那些建基於空中樓閣的港A股,究竟現在是否就是入市的機會,我自問就沒有這個能力下判斷了。

港A股仍有水分 擠風險過程未完

經驗所及,中國人的賭性,實在是大得任何人均沒法理解,就算我作為這個十三億社群的一分子,亦一樣覺得這個民族太過難以理解。就本人按常理所能理解的估值模式,這批所謂的港A股,當中仍有不少仍然存在不少水分,擠風險的過程或仍未圓滿結束。

以立投資董事總經理

[email protected]

[林少陽 細味.投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2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