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0xexr.html
最近去江蘇的一家特種鋼絲製造商看,感觸頗多。工業企業的「週期性」,就在於規模的效應、信息不對稱、投資-達產的滯後。
這種模式是這樣的:行業高度景氣—行業內企業盈利良好觸發擴產衝動(有錢,且擴產後能分攤成本費用,帶來規模效應)—行業外企業進入(資本都是逐利的)— 幾年後項目紛紛投產達產—供需逆轉(如果需求週期同時疊加,到達低谷,則波動更為劇烈)—價格大戰導致盈利能力劇降—淘汰產能直到供需平衡甚至失衡—新的 景氣週期到來。
關鍵就在於中國的製造業普遍缺乏「核心技術」,無法構築抵禦競爭者和潛在競爭者的壁壘。例如鋼簾線為例,這是種金屬加工中難度很高的業務。以前中國主要依 靠進口,全球都比較依賴比利時的貝爾卡特公司。90年代貝卡在中國設廠後,技術和人才逐步被國內企業所熟悉挖掘,因此慢慢模仿類似技術產品。十多年後,中 國企業已經能生產出足以媲美貝卡的產品。但是,即便這個行業中最優秀的企業,也都僅僅是在忙活一件事:擴充產能。技術的成熟和人才的流動,導致領先企業都 無法保持技術優勢。於是在2010年中期行業毛利率達到30%時,競爭就開始了,不到兩年時間,相關的投資產能計劃高達75萬噸(子午鋼簾線)。而需求方 面每年也就增長15萬噸左右,加上汽車銷量放緩,供需在未來2年後必然失衡。
在寶佳公司,老總都在笑話恆星科技。的確,這個公司有什麼競爭力呢?鋼簾線已經逐步轉型了(才幾萬噸才能,不足龍頭的15%,要技術沒技術,要規模沒規 模),炒作的超細切割線項目(恆星定增方案中這麼預測的:單位售價10萬元/噸,毛利率高達50-60%)呢?切割線已經進入惡性價格競爭了,貝卡率先在 上半年大幅降價40%,接著是瘋狂的降價。寶佳公司稱現在是一個月一個價,不斷向下降。最新的價格已經是5萬元了。毛利率在50%以下。老總估計未來會到 30%甚至更低,主要是相關技術國內已經成熟,沒啥壁壘了。從中也可看出,所謂的國內「先進製造業」是什麼狗屁玩意!在這個行業即將陷入洗牌的時候,可愛 的國內投資者還在為這家公司付出高貴的估值。其實在味精行業也是如此,行業龍頭阜豐集團從年初已經跌去50%多了,目前靜態市盈率降到5倍左右了,而另一 個行業龍頭梅花集團,在國內還有30多倍的市盈率。而這個行業和鋼簾線一樣,需求變化不大,供給端將在2013年前後大幅增長,第二輪洗牌(上一次是08 年)即將開始。
本質上,這些行業都沒有什麼「核心技術」,買些生產線(都是公開的)、從對手那裡挖點人才就可以複製對手的優勢。這些企業都是「暴發戶」,沒有什麼底蘊。 例如鋼簾線廠,國內最先進的公司也就是94年開始的,而貝卡呢?已經好幾十年了,光是全球的研究所就幾十家,那不是一個層次的。
因此,中國的製造業,更多仍然是「製造中心」,獲取曲線的低端利潤,技術和設計、品牌和渠道都在外資手中。這種現狀真的不是一兩天可以改變的。中國的優勢 不是創新,不是技術,而是模仿能力和低成本競爭優勢。這種優勢仍然存在,轉型在過去兩年更多只是操作股票的噱頭,這是條漫長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