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門大開:河蟹搖滾 添馬男
1 :
GS(14)@2013-06-25 01:29:32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624/18310058
最近陳可辛及關錦鵬參與的電影上演,一套是陳當導演的《中國合伙人》,另一套是關做監製的《致青春》,在內地都是幾億人仔票房之作,大受歡迎也有口碑,但在香港少有談論,票房恐怕過不了千萬。
陳可辛電影曾幾何時是有濃厚的香港人情懷,由《甜蜜蜜》中新移民情侶奮鬥故事,到兩集《金雞》,回望香港浮華歲月,觸動過不少中產港人。仲記得上一套觸動你心的港產片是邊一套嗎?《寒戰》?《十月圍城》?《無間道》?大家唔好講笑啦!
97亞洲金融風暴後,加上盜版及電腦下載,電影業陷入低潮。03年沙士,電影院四個月內空空如也,4月明星張國榮自殺,香港一片愁雲慘霧。03年7.1前夕正式簽訂CEPA後,香港電影可以不限配額進入內地院線上畫,中港合拍片模式也放寬,十年內電影人大舉北上,曾幾何時建構香港人身份的港產片,也因遷就內地審查制度及觀眾口味,離香港人越來越遠!
周星馳也由本土市井小人物英雄,變成了內地電影投資者,拍成內地口味的《西遊.降魔篇》,我們只有在有線電影台不斷重溫他北上前的舊作,在《國產零零漆》中揶揄內地貪官文化那個周星馳已成絕響,只有通過不斷惡搞再現網絡。
為人仔服務 不為港人發聲
港產片變味,令香港人感到抑鬱,也反思中港融合在經濟得益外,在文化、身份認同等意識形態層次的損失,雞冇雞味,飯冇飯味,港產片冇港味、港星冇人味,成為年輕人集體焦慮。由於主流媒體均或多或少要考慮內地市場,由電視台、電台、電影、音樂等曾構成香港人獨特身份認同的文化內容,都溝淡甚至變味。十年來香港人對主流媒體及文化工業「河蟹化」,失去批判性,日益憤怒。CCTVB、巨蛋維穩Show,RubberBand變Robber band、Mr.變Mentally Retard,只是冰山一角。
今天年輕人在網上紛紛悼念Beyond主音黃家駒,只因為在音樂上找尋代表年輕憤怒批判聲音,已搵唔到,09年六四廿周年,大家齊唱抗戰廿年,2014,中環又再會大合唱《海闊天空》。
河蟹藝人、河蟹音樂、河蟹新聞,十年間早已變成主流,在人仔萬歲下,香港文化為人民幣服務,要為香港人發聲?儍啦。7.1維穩show,正好揭示了香港流行文化工業的政治功能,成為人心回歸工程部份。國教搞唔成,唔使怕。美國有progressive rock、英國有punk rock、日本有visual rock、台灣有folk rock,7.1十年、CEPA十年,香港終於有自己嘅Crab Rock!人家rock友反建制,我哋rock友係親建制!
(7.1遊行十周年系列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