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精確分析業績 需熟讀歷史 擴闊眼界 黃國英
1 :
GS(14)@2012-08-28 14:59:34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1661
港股又屆業績高峰期,分析員會議多不勝數。雖然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的例行公事,但有兩類公司,會議卻相當有火花,一種是公司一時虎落平陽,業績因故停滯或倒退;另一種則是谷底翻身,業績超出預期。前者中,分析員「估值模型」被破,原本看好夢碎,隨即化身苦主,在答問環節大放厥詞,有些向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謂周圍環境如何惡劣,公司應睇路云云;更有甚者,竟敢向管理層「面授機宜」,打幾萬蚊工者,教幾十億身家(已是「落難」後市值)者應如何做生意,笑死街坊。當然,一旦公司重出生天,也不會客氣,趁分析員又再一地眼鏡碎,多會借題發揮,恥笑台下成班唔識計數,責成眾人乖乖回家,提升報告評級。兩套戲碼輪番上演,不失為沉悶市況中,苦中作樂之道,大前提是閣下不在苦主之列。
出錯因思想偏狹
不論是全職還是業餘,投資者難免一如上文分析員,被看似突如其來的變動,弄得團團轉,具體表現為高追低斬。出錯的主因,是思想上過分偏狹,沒有想過實際情況,會與自己原本設想的劇本大相逕庭。犯這個毛病者,大多依循直線思維,即昨天好,便當作今天會更好;昨天差,便當作今天會更差。前者可以中國增長故事為例,連年好景之後,強勁增長變成預設模式,當一旦放緩,由於落差太大,加上沒有後備情景,就算只是正常的經濟週期循環,在心理上也會有恍如末日浩劫的效果。至於後者,可以金融海嘯時期為例,當時人們一度將歐美大行財困,無限引伸至以為所有銀行,不論老幼良賤,盡皆行將倒閉,甚至連賓架都忍唔住,將成副身家換成現金、黃金,提回家中放落床下底,最終當然證明是過了火。
要解決上述問題,是可以透過多回顧歷史,開闊眼界來改善。例如去年起玩轉港股的造假問題,並非中國「首創」。本世紀之初,美國也曾出現一堆篤數大股,例如安隆、世界通訊等。當地投資者頓時信心大挫,情緒自然走向極端,演化成逢股當賊辦,可是最終發現,爆煲的股份數目,就係先前咁多,同樣也有優質股大拍賣。大約一年左右,美股便見底回升。盲目隨意延伸,只會錯失投資機會,如果瞭解這段歷史,去年以來中資股的假數狂潮,應該看成加強研究力度的動力,按部就班去尋寶,而非純粹慨嘆逢中必假。
對主流意見抱戒心
就算下定決心,打死不讀歷史,也請謹記:對於愈來愈多人相信,漸漸變成類近真理的主流意見,要保持強烈戒心。當然不是盲目相反理論,飛身對賭,但是如果相信事物不論好壞,均有循環,那麼廣受注目的因素,應該已癒來愈多地反映在價格上;又或該因素逆轉的機會愈來愈高。長期有這種心理準備,才不致誤墮長牛、長熊的思維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