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上市院線第一股

1 : GS(14)@2012-08-25 16:28:20

http://www.csrc.gov.cn/pub/zjhpu ... 627552897961348.pdf
又是搞地產分間公司來上...
1132好似同佢有業務關係
2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1:49:44

http://xueqiu.com/7893461820/22161609
最近看了@天天靜心課 寫的關於金逸的招股書整理,以及@魔都圓 @歲寒知松柏 @郭曉平 等前輩的討論,收穫非常大。恰好近期自己也做了一點電影產業方面的粗淺的研究,借此機會與大家交流一下。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1、電影市場的驅動因素:消費結構的改變
若把票房拆分成:人均消費性支出*文娛支出佔消費性支出比例*票房佔文娛消費支出比例,可以發現後兩個比例在2002年之後都是逐步升高的。


查看原圖特別是後一項,即票房/文娛消費比例,我覺得可以看作電影消費在文娛消費中重要性的體現(相對於KTV或逛公園之類),這種重要性提升直接反映在觀影人次的上升之上:

查看原圖說明:在2000年之前的觀影人次數是用"總觀影人次/6"估算的城鎮觀影人次數,高華的報告裡貌似忽略了這一點。
值得注意的有兩點:1)觀影人次僅在票價出現大幅躍升的時候會有小幅下降,第二年很快又恢復上升;2)當前觀影人次數與歷史上比還差得很遠(當然2000年之前估計也沒有DVD,網絡視頻神馬的,不可比)。
2、一線城市的潛力已經不大(從人均觀影次數、銀幕密度、票房/GDP比重等指標說明)
@郭曉平 前輩說得很對,這麼大的人口基數,城鄉平均看沒有意義,可惜賣方報告裡鮮有人指出這一點(如果哪位分析員的報告裡已經強調過了請告訴我)。
首先用各省的票房數據進行簡單回歸,對比使用「城鎮人口為基數」和「總人口為基數」計算的人均票房,可以看到城鎮的人均票房的回歸係數已經接近同等收入國家水平(人均GDP 4K美元左右)。參考的係數是高華給出來的。

查看原圖如果從城市的層面看,已經有8個城市票房/GDP超過了富裕國家水平(中國人就是愛看電影!)。

查看原圖換兩個指標,從銀幕密度和人均票房觀察前十大城市,也趕上了國際同行,甚至達到了歐洲國家水平:

查看原圖3、票房高度集中在排名靠前的城市,以及票房過億的電影。

查看原圖感覺每年統計局公佈的製作500-600部故事片這個指標對投資人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上影比例波動很大,而且真正上映的小製作也難有好的票房表現(當然也有33天這樣的黑馬,但至今也就這個一個黑馬...)。

查看原圖說明:電影投資比例和票房收入分佈來自藝恩的報告。

查看原圖說明:2008-2011四列統計的部數,最後一列合計是票房(億),合拍片算0.5部。
從這個統計看,$華誼兄弟(SZ300027)$真是國產片的帶頭大哥。
4、預計今年年底銀幕數會超過1.2萬塊,可能會超過市場預期。
首先11年12月藝恩數據庫導出的30條院線的銀幕數合計已經達到了1.07萬塊,遠超官方9200塊的數據,這還沒算最後9條院線&沒加入院線的影院。

查看原圖其次,前十大院線11年都公佈了不同程度的快速擴張計劃,即使今年看到銀幕太多、擴張放緩,個人覺得已經開建的影院也不會馬上停工。感覺大地院線的二三線城市擴張策略還是很成功的,也符合前面判斷的發展趨勢,$金逸影視(PRE284)$反而沒有很鮮明地向中小城市開影院的計劃?(或者是我看得不仔細?)

查看原圖5、若三年後票房在1-3線城市之間能夠趨於平均,票房總額可能會達到250億元左右。
當然時間長度很難說,2014也好,2015也罷都是拍的...
感覺券商拍300億有點過於樂觀了,另外我對在縣級市開影院比較沒有信心,覺得近期(3-5年)深入到地級市就不錯了,不知各位怎麼看?

3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1:50:10

魔都圓:
回覆@段郎: 藝恩的數據和電影放映協會的數字的確有些出入,不過我覺得不影響結論。這個行業無疑是會繼續高速增長的,但行業內各個公司是否盈利卻說不定。人傻錢多的日子應該已經過了,要開始比拚投資和運營效率了。[微笑] 萬達院線套著好些PE,資本界在豪賭這個行業呢。
20分鐘前
回覆
william頭盔:
看了你的分析,是老老實實地研究過的,有參考價值。不過,我對電影產業還是比較失望的。

我在想,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從商業的角度,文化產業受眾最多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電影吧。那麼電影是將什麼東西輸出出去才有它的價值呢?美國電影輸出了美國的文化,那中國電影也應該是輸出中國文化吧。

投資者投資文化產業當然是衝著盈利去的,現在及未來只有電影產業兼具市場大和利潤高。中國的電影企業誰能輸出中國的文化,誰就最有價值。但我到現在也沒有看到一家中國的電影企業真正在傳播中國文化、傳播國民精神。原因啊,我看是電影人素質太差,修養太差,說到底自己就沒有文化傳播個屁文化啊。華誼的畫皮在傳播什麼文化,那是中國文化嗎!狗屁東西!還票房過多少多少億,是不是真的啊,如果是,你害了多少人!

這樣看投資文化產業中最具商業價值的電影產業也是扯淡了。對不住,不是我說的過份,這就是中國電影的現狀,還處於電影的早期階段,投資風險很大。
9分鐘前
回覆
段郎:
回覆@魔都圓: 您指的高速增長是指電影產業整體麼?我個人粗略的感覺是影院放映已經相當紅海了,電影的內容製作這一塊還是挺看好的,呵呵
8分鐘前
回覆
段郎:
回覆@william頭盔: 分兩個角度看:
1、藝術的角度:對國產電影整體我自己也是比較失望的,但不排除時不時會有「讓子彈飛」或者「鋼的琴」這樣的優秀作品,所以,失望而不絕望,呵呵
2、投資的角度:畫皮2雖然奇葩,但宣傳營銷做得好,明星大腕人氣高,一樣堆得出高票房。電影只是娛樂行業下面的一個分支,賺不賺得到錢看來不僅僅跟文藝青年們的評分(根據我的觀察,用豆瓣評分預測小成本電影還比較準,大製作就不靠譜了)有關,還得按照娛樂業的規則辦事。
2分鐘前
回覆
魔都圓:
回覆@段郎: 嗯電影產業整體。製作這塊兒的公司倒是有幾家,但沒怎麼仔細看過,感覺風險大而且股價太貴...
3秒前
回覆
4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2:06:11

http://xueqiu.com/4818651187/22156592
話說這兩年文化產業,特別是跟電影相關的上下游產業的投資特別旺盛,這是為什麼呢?我想這當然離不開政策的推動了,資本的嗅覺都是很靈敏的,但有的時候也是一窩蜂的就衝了過去。今兒我帶著好奇心期望從 $金逸影視(PRE284)$ 的招股書來看看院線的投資,當然看院線投資之前不妨先看看國家的政策引導和行業這幾年的大發展。
一、產業政策&大躍進

    自 2009 年
《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出台後,中國文化產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09 年底電影局出台的《關於對影院安裝 2K和1.3K 數字放映設備補貼的通
知》推進了中小城市的數字影城建設進程。2010年,國務院和九部委再次出台指導意見,為中國電影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國務院在 2010 年 1 月提出具體針對電影行業發佈《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在宏觀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同年底,又明確提出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政策導向。
後續出台的政策有:
 《關於促進電影產業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
 《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
政策刺激下的影院投資的大躍進
    從
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近年來火熱的電影產業大發展格局刺激著終端建設——院線與影院以舉世矚目的速度發展著。我能看到的是影院和院線呈現著「蓬勃發展」的態
勢,如下圖圖1所示,02年至09年基本保持每年100家影院的速度穩步增長,10年起進入了一個大躍進的增長速度,11年增長幅度達到40%
圖1:全國影院和屏幕數變化量數據

查看原圖
    作
為一個潛在投資人的角度我認為電影產業長期靠投資擴張的外延性增長發展模式已近瓶頸,至少是在一線城市我的感覺是這樣的。其中蘊含的風險也是不容忽視的,
目前影院的高速增長意味著我們常說投資人對未來需求的樂觀而投資推動產能的迅速擴張。而要面對的問題是需求或者說觀影人數是否能夠達到這個增速,我們看一
看這幾年票房收入的變化(參見圖2),整體票房增速明顯下滑了(當然10年有一個阿凡達自己就捲走了13億人民幣的票房,可能對11年的票房增速有拖累)
圖2:近年來票房收入的變化

查看原圖
    再說說我作為一個消費者對身邊的觀察,2010年底的時候離家較近的影院大概只有三家,可以選擇的:西北方向的UME (阿凡達在那看的,缺點就是人多) 東邊小西天附近的中影集團影院 南部西直門內的青年宮(主要是人很少,離的近,交通比較方便)
圖3: 10年 附近影院分佈

查看原圖
    最近兩年新增了2家,一家是大鐘寺王府井尚客開了一家新華國際影城(尚客本身經營不是很好,開業幾年來人氣一直很冷清,目前影城的情況可想而知),四道口附近開了一家17.5影院(價格便宜,環境確實不好,實體考察了一下果斷決定不去那裡看電影)
圖4: 12年年中 家庭住址附近影院分佈

查看原圖
    如果按增量計算,這兩年我周邊的影院增量就達到了66%,這還不包括可能我還沒統計到的數據

,說完行業的情況和我的感受,下面回到招股書本身看看影院這個行業到底是個什麼現狀?
二、從金逸影城招股書看單體影院生命週期
    先簡單統計一下金逸影城成熟影院的簡單數據,下面數據(圖5)為金逸影城上市前較為成熟早期門店基本數據(備註:這個表的重點在於開業時間統計)
圖5: 金逸影城自有影院信息表

查看原圖
    那麼實際影院的財務數據如何呢?是不是受到影院擴張太快的讓我們看看金逸國際影城招股書中披露的上座率及平均票價數據情況。如下圖圖6所示
圖6: 金逸國際影城成熟院線上座率及平均票價統計數據

查看原圖
    從圖5數據可以看出,金逸旗下成熟影院基本票價近年基本保持穩定態勢有些可以用穩中有升來形容(部分原因是3D技術的推廣帶動了平均票價的提升),但是不少成熟院線上座率數據明顯出現了下滑。
    同樣的趨勢也體現在了影院利潤貢獻數據上,如下圖圖7所示:
圖7: 金逸影城成熟門店利潤貢獻統計

查看原圖(備註:圖表中的利潤數據為稅前利潤)
    從這個圖可以感受到成熟影院的增量利潤貢獻較少,到後期基本上屬於一個現金牛,但是他的產奶量是在逐漸衰退(至少這幾年的數據是這樣的)
    而一般新開業門店絕大多數在第二年開始扭虧,並逐步貢獻利潤
    結合門店經營週期大概可以推斷出以下結論 - 為簡單理解,可參考下圖圖8
圖8: 影院生命週期

查看原圖
以下內容為個人主觀判斷:
     一
般影院新成立需要第1-2年的的市場培育期(例如09年開業的廣州百信金逸、東莞金逸);第3-4年進入成長期;一般在5-6年進入成熟期(例如:05
年、06年開業的廣州金逸、深圳金逸、武漢金逸,考慮到未來新增院線的衝擊,利潤應呈現出小幅下滑的態勢)至於能否創造第二春,就考驗
    一般影院簽約年限為10-15年,理論上難以認定為永續經營企業,可以簡單計算生命期內現金流及投資回報率或投資收回週期。當然這些都是毛毛估

一般院線的投資動態回收週期是6-7年(在不運用財務槓桿的前提下,其實週期蠻長的)
三、金逸國際影城成長性來源
1、院線結構支撐未來成長性
    金
逸影城自2004 年成立以來,公司一直致力於在中國各級城市進行電影院投資經營管理。截至目前已開業影院75 家,在建影院30 余家,經營區域跨北
京、上海、廣州等30 余個城市。金逸院線共有103 家影院,包括金逸股份直接投資的75 家影院以及28 家加盟影院。
圖9:金逸影城影院數量變化圖

查看原圖
    院
線結構上看,金逸影城的未來可貢獻利潤的儲備還是蠻多的,截止2011 年12 月31 日已開業的55 家影院中有約30 家系2010 年7 月以後
開業的影院,上述仍處於市場培育期的影院在票房收入較低的情況下扣除可變成本後無法完全覆蓋職工薪酬、折舊攤銷等非可變成本,多數毛利額較低,部分影院甚
至毛利額為負。
    這意味著2012年起或許有55家院線度過培育起開始貢獻正利潤,有35家正在從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至少暫時的粗放式的發展能夠貢獻利潤,基本的成長性可以保證(當然這種成長來自於資本推動的利潤堆積)。
    我
比較擔心的就是公司下一步的募投計劃,招股書裡披露公司計劃募集資金81,035 萬元將用於在全國投資建設40 家電影院,進一步提高公司市場份額,增
強盈利能力。這種粗放式的擴張方式我們在前幾年的很多行業都看到過。。。希望這樣的故事不要在院線行業重演!
2、金逸影城的改善空間
    其實金逸院線的問題不在規模而是在效率,從09年和10年數據來看隨著規模的擴張,運營效率則呈現出單一指標數負增長態勢,備註11年有所好轉,單屏幕票房達到184萬,優於10年但仍低於09年單銀幕票房,主要跟擴張節奏過快有關。如下圖:
圖10: 金逸影城運營效率對比圖(摘自中國影院發展研究報告)

查看原圖
    整
體格局呈現出單影院銀幕數增長迅速,但是單銀幕票房並沒有跟上銀幕數的增長速度,也就是我們說的產能利用率不足,影院建設較快,但是後續經營活動有待改
善,未來觀察金逸影城的角度可以主要放在對其運營策略的觀察,能否改善運營效率,即所謂的投資者常說的量價齊升。
    對於院線而言粗放式增長模式已難以長期維持。未來院線的經營必須有新的思路,才能創出更好的效益。
    以上內容為我粗看招股書後大致的印象,想與各位討論一下關於院線的投資機會
----------------------------
我的問題來了  各位請接招
1、中國的院線還有多大的擴張空間?
2、影院這活兒有規模效應嗎?各個影院貌似也沒啥協同性,靠比拚資本力量直到撞南牆?
3、各位選擇看電影如何確定哪家影院?位置?價格?服務?或者品牌?有看品牌的麼?
4、什麼樣的NB影院可以讓我們不遠萬里跑過去看場電影?除了IMAX 除了團購
5、看電影是否也會買一些影院提供的食品飲料?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讓影院獲得更好的門票外收入?比如開個遊戲機廳

6、你是否願意投資院線類上市公司?為啥?
@ 誰呢?各位關注文化產業&院線投資的來聊聊吧
@ 誰呢?各位關注文化產業&院線投資的來聊聊吧
5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2:06:42

Mordenkainen:
想看的電影國內上不了,上的全是爛片。好片審查太慢,要麼過度剪輯。還是在家下高清看吧。基本不去電影院,更不要提投資了。
08-24 16:07
回覆
炒飯鍋鍋:
雪球上關注文化產業的人不多啊...
08-24 16:14
回覆
魔都圓:
[微笑]又有關心這個行業的,贊!
我的回答如下:
1) 這是這個行業最大的難題,簡單將美國或者韓國甚至港台的情況作對比都會掉進坑裡。我承認我們每千人銀幕數還很低,我們人均觀影量還很低,但是只要我們還存在比國外要晚2個月看大片或者我們的國產電影除了武俠就是惡搞,我覺得我們的整個電影行業都被束縛了。院線可以建,而且這兩年肯定會繼續大規模擴張到二三線城市。

2)我認為規模效應是有的,但只存在於行業成長階段,大院線靠規模擠掉或者吞併小院線。等到行業只剩10條院線這種情況的時候,規模效應就不重要了。

3)看電影在中國依然是一個社交性娛樂行為,取決於社交活動本身——比如家庭觀影可能會就近,朋友一起看片就選交通方便的大商圈。

4)恐怕只有頂級商圈的影院有可能,但我覺得票價、影院設施以及社交性質是最重要的因素

5)開遊戲廳美國很喜歡干,但就目前看來,中國的影院坐落在商圈為主。優點是人流量大,消費力強,但缺點就是無法靠其他途徑來盈利了。國外院線除票房外的收入可以有30%。

6)萬達影院的確不錯,但如果上市一定非常非常貴。資本界早已關注這個行業,我可以跟你透露我最近看這個行業是受一位非常大的私募客戶所托。萬達也早有多家PE入股。
08-24 16:20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Mordenkainen: 你說的沒錯,想看的看不了 放的都是不想看的 不過換個角度說市場還是很大的,放開是遲早的
08-24 16:51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炒飯鍋鍋: 炒飯鍋鍋關注文化產業麼 [哈哈] 除了遊戲產業
08-24 16:51
回覆
李雪 [雪球財經旗下i美股分析師李雪] :
文章中的小結「一般影院新成立需要第1-2年的的市場培育期(例如09年開業的廣州百信金逸、東莞金逸);第3-4年進入成長期;一般在5-6年進入成熟期(例如:05年、06年開業的廣州金逸、深圳金逸、武漢金逸,考慮到未來新增院線的衝擊,利潤應呈現出小幅下滑的態勢),院線的投資動態回收週期是6-7年(在不運用財務槓桿的前提下,其實週期蠻長的)「——這個還請一線院線從業者@郭曉平 老師談下。
08-24 17:02
回覆
李雪 [雪球財經旗下i美股分析師李雪] :
2009年到2010年成熟門店的上座率和利潤增長很明顯,2011年這兩項普遍下降了,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此外,你說」一般影院簽約年限為10-15年,理論上難以認定為永續經營企業「是指影院加盟院線的時間嗎?理論上是可以續簽或者簽別家院線,經營時間應該不是問題。
08-24 17:04
回覆
Mordenkainen:
回覆@天天靜心課: 另一個制約因素是價格,國內的電影票價太貴了。哪怕銀幕數量上來了,價格不降依然沒前途。
08-24 17:07
回覆
郭曉平:
回覆@李雪: 有人發問,就有人接。影院投資選址最為重要,位置好的,當年財務盈利也是有可能。選址錯誤的,年年虧損均有可能。影院投資過了跑馬圈地期。當然做投資回報預算,我們都是按照五年以內回本來做,影院個體差異較大。影院的營銷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快成熟,隨著宣傳渠道的增多,成熟期相信會縮短。
08-24 17:13
回覆
郭曉平:
回覆@李雪: 先釐清一個概念,院線是院線,投資公司是投資公司,影院投資市場上活躍的是投資公司,不是院線。比如博納就是一影院投資公司,而非院線。
08-24 17:15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魔都圓: 回覆@魔都圓: 一線城市的影院我感覺已經是飽和了,你的觀察新影聯大量開業對觀眾分流有多嚴重?還有就是租金成本現在佔運營成本多大比例?
至於二線城市甚至三線城市的擴張現在感覺很快
未來院線進入成熟期後併購擴張就會成為主要的思路,美國貌似就是這麼過來的
08-24 17:17
回覆
郭曉平:
回覆@李雪: 問題較多,不編長博客來答覆,就簡短闡述,不正確的地方也請各位專家指正。
1.中國院線還有多大的擴張空間。影院是隨著商業地產走的,商業地產走到哪,影院走到哪。
2.影院這活兒的規模效應。規模效應是品牌效應的一個表現。品牌需要同一地點,多店,成規模。目前市場上,萬達是個品牌,UME也是品牌,大地也是品牌。院線倒是顯得不那麼有品牌了,除了萬達、大地。
08-24 17:19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郭曉平: 請教 影院投資公司 和 院線 是什麼關係?華宜兄弟在影院上的投資是否也屬於影院投資公司的形式
08-24 17:20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Mordenkainen: 前兩年北京影院40元兩個人 還送可樂 這個價格真心不貴[呵呵]
很多院線在培育期的時候會有很多活動
08-24 17:22
回覆
郭曉平:
回覆@李雪: 3)北京耀萊看價格,重慶UME看品牌,長沙萬達看IMAX,UME華星看位置。
4)你會跑2個小時去花100塊錢嗎?
08-24 17:22
回覆
郭曉平:
回覆@李雪: 5)影院是個高利潤零售業態,電影將觀眾吸引過來,人來了,賣啥,買啥靠的是經營能力和場地。
6)這個問題不說了吧,每個人想法都不一樣,自行判斷。利潤率在那,可選性在那,不提供參考建議。
@ 誰呢?類似問題可以@郭曉平 ,哈哈。
08-24 17:25
回覆
李雪 [雪球財經旗下i美股分析師李雪] :
回覆@魔都圓 @郭曉平: 1,市場容量:中國人均屏幕數還是很低的,隨著人均消費的提高,未來二三四線城市的影院建設會增強。

2,影院規模效應:隨著影院的增多,院線(目前39條)也不斷增加,但未來肯定會整合,肯定只有不到十條院線的競爭格局,整合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協作效率會大大提升。

3,選擇影院:地理位置、影院觀影體驗和綜合服務會比較影響選擇,目前影院票價不會差距太大,所以在地理位置具有排他性的情況下(一個優良商圈一般來說只容納一家影院),影院能提升的就是提供更好的觀影體驗(包括屏幕、音響和座椅等的質量)和服務(包括售票流程優化、副食銷售等)。

這裡提到IMAX,它牛X的地方在於為電影冠名為「IMAX電影」,所以具有不可替代性。

4,影院衍生收入:目前國外衍生收入估計佔到2/3以上,對於國內影院來說,廣告經營、副食銷售和影視衍生品銷售等途徑均可嘗試。 @旭PE文化投資
08-24 17:27
回覆
郭曉平:
回覆@天天靜心課: 簡單理解,影投公司投資了一影院,影院要賣影片,影片打哪兒來?從影片代理商院線來。華誼兄弟也一樣,他也只是個影院投資公司,選擇一個拿貨的院線點拿貨就是了。
08-24 17:28
回覆
憤怒會計:
院線是發行方,抽成的,影院這活是有規模效應的,比如萬達影院做的好,它可以往上游產業鏈做的,另外,影院現在站票房收入能抽到4成多,但是給商業地產業主的也不少,這就是為什麼萬達做了業主也想做影院的,既能吸金又能吸人流,未來影院的核心競爭力主要看:1、上游院線的發行能力,未來肯定進口拍照的也不會只有中影和華夏。2、影院所在地產本身是否優質。
另外,開影院准入門檻也不低的,不是說你想開個遊戲廳就能開的,要麼影院所在地產有遊戲業態,比如萬達的大玩家,要麼就是你開,但是政府不允許開,甚至連影院買食品也需要申請食品經營許可證的,要不就只能賣和超市一樣的已包裝好食物,利潤空間不大。
未來影院的評價不會單獨評價這個影院本身怎樣,肯定是要結合影院所在地產一起進行評價,我看完電影還能在這個綜合體如何消費。
所以,我預計未來院線也會跨界玩商業地產,這是由中國土地金融的經濟本質決定的。
08-24 17:30
回覆
郭曉平:
回覆@李雪: 剛整了篇行業謊言說,解釋這幾個問題,在博客中,參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c5d7e3010117k3.html
08-24 17:33
回覆
6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2:07:09

魔都圓:
回覆@天天靜心課: 觀眾分流的情況我缺乏數據來判斷,根據幾年來院線與影院的數據,票房在向大院線集中,但具體到影院,明星影院的票房增速大部分是低於行業增速的,甚至有同比減少的情況。說明新開影城確實在分流不少的新增票房。
租金比例是個我相當關心的指標,但是目前除了金逸沒有其他中國院線的數據,就金逸而言,招股書裡看,許多影院的租金2011年與2010年相比沒有太大變化。
併購擴張會對資金造成相當大的壓力,最後院線就要為債權人打工,而且股票也變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債券」,比如RGC就要固定派股利。不知道在中國這種金融市場,會變成什麼樣,好在萬達已經先行一步併購了AMC,以後可以在國際上融資了。
08-24 17:36
回覆
李雪 [雪球財經旗下i美股分析師李雪] :
回覆@郭曉平: 哈哈,馬上打開學習~
08-24 17:38
回覆
魔都圓:
回覆@郭曉平: 看了博客,學習了!
08-24 17:47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郭曉平: 感謝您精彩的評論!我看您提到了耀萊看價格 耀萊團購弄得比較多,它去年票房很火,是不是一年就把設備投資成本收回來了?請教他的這種經營思路可持續嗎?
08-24 17:49
回覆
郭曉平:
回覆@魔都圓: 呵呵,就一想到就落下的活兒,貼出來也是為了和同行交流,文章簡單了點,只想能看全面一些。
08-24 17:49
回覆
郭曉平:
回覆@天天靜心課: 我和同行交流時有這麼一句話,北京耀萊只有一家,耀萊那麼一個大體量店存活很難。耀萊能活著,因為他所處的地段能出1億以上票房,競爭較少。是否收回了設備投資成本,需要看其財務報表。地段定了,需要看餘下經營,那個地段,競爭少不了。
08-24 17:52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郭曉平: 感謝郭總的精彩點評~~學到了很多![赞]
08-24 17:54
回覆
魔都圓:
回覆@憤怒會計: 兄弟說的真對啊,各種經營許可證!賣包裝食品和製作食品都是兩張證,還得有個批發零售證!自家貼個海報還需要搞張文案設計製作證!
08-24 17:54
回覆
郭曉平:
回覆@天天靜心課: 多交流,互相學習。
08-24 17:55
回覆
魔都圓:
回覆@郭曉平: 請教博納目前影院選址有啥基本原則?城市級別?商圈質量?其他?
08-24 17:56
回覆
william頭盔:
正準備研究一下電影行業,天天兄的大作就出來了,很好!收藏了學習中
08-24 17:57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魔都圓: 嗯 這個行業資本消耗還是蠻大,特別是後期併購
關於租金,招股書裡有這麼一句:租賃合同中無論採用固定租金模式抑或「保底+提成」孰高模式,未來公司租金均將隨著租賃年限或影院票房的提升有所增長。所以租金佔比基本上變化不大 大致的租金在成本中的佔比的行業數據不知道 @郭曉平 老師能否提供一下
08-24 18:01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憤怒會計: 學習了!我忽略了天朝無處不在的管制[汗] 你提到的未來院線也會跨界玩商業地產,我一直理解的是商業地產會發展院線,你為什麼說院線也會玩商業地產呢?請教!![握手]
08-24 18:04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william頭盔: 我也是剛看完招股書 歡迎指正
08-24 18:04
回覆
李雪 [雪球財經旗下i美股分析師李雪] :
回覆@郭曉平:  郭老師提出來一個很好的觀察點即院線品牌和影院品牌,萬達和金逸是屬於既有院線又有影院的,而其他院線如果品牌沒有其下面加盟的影院強勢的話,未來強勢影院應該會組成新的院線或者取代原來的院線,金逸院線取代珠江院線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
08-24 18:09
回覆
william頭盔:
回覆@天天靜心課: 不敢當。研究文化產業有眼光。有心得互相交流。
08-24 18:12
回覆
魔都圓:
回覆@天天靜心課: 租金與院線選址也有一定影響,金逸目前佔比是從2009年7.3%左右上升到了2011年接近9%,2012Q1是9.3%。美國三大院線AMC是18,19%左右,RGC是14%左右,CNK是12%左右。
08-24 18:19
回覆
天晚來秋:
回覆@李雪: 都是有文化情結的有錢銀(地產為主)消遣的
08-24 18:23
回覆
炒飯鍋鍋:
回覆@天天靜心課: 互聯網。買什麼公司就研究什麼。以前有買過bona,研究了一段時間電影公司。自己也喜歡看電影。電影院的現金流很不錯,每天都有收入...
08-24 18:45
回覆
憤怒會計:
回覆@天天靜心課: 我覺得就是大家互相跨界,其本質就是這個東西賺錢,自有物業內建設自有影院,慢慢向全產業鏈擴張,最後必然是混業洗牌。
08-24 18:58
回覆
7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2:07:50

唸唸繼轉:
感恩轉發。
08-24 19:56
回覆
JackZhang:
幾個淺見供指正
1.開發商做影院主要為提升整個商業地產的價值
2.影院收入結構中如果票房外收入(飲食等)佔整體15%以上越高越好,估計超過20%的不多;飲食的毛利很高
3.越高檔影院回收期越長,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
4.規模效應主要體現在品牌上
5.平均上座率是重要指標,國內平均好像是18%左右,記不清了,其他指標還有容積率啥的,得問專家
6.影院效益和進口片的品質和數量成正比,起碼近期如此,最近基本都是國產片,估計有些影響;如果國產片品質上去了,這個關係會弱化
7.票房分賬、房租、人力、水電、飲食材料依次是成本中較大的幾塊,沒算稅
8.神馬全國人均指標沒啥意義,應該分三類:特大城市、一線、二三線,分別考量
9.正常情況下開業一到兩年經營現金流能打平
10.在線看片和影院看片如果拋開震撼效果,主要區別兩方面吧,3D和社交(泡妞或全家福),以後3D基本是影院標配了,看如何在更好地滿足社交需求

前言不搭後語 我是外行 請拍磚
08-24 19:57
回覆
歲寒知松柏:
我懷疑金逸影城的招股書嚴重做假,因為它的影院中有三分之一上座率沒有15%,這些影院是不可能盈利的。20%以下的佔到一半,這一半的影院應該是沒什麼利潤的。另外,我發現有些影院前幾年的上座率和平均票價竟然比2012年高,這也不合理。
08-24 21:07
回覆
段郎:
回覆@郭曉平: 郭老師相當給力!
08-24 21:32
回覆
GUIBY:
個人看電影的習慣:周圍餐飲配套比較齊全,購物方便的影院優先。影音效果其實現在大部分影院都挺好的。
08-24 21:43
回覆
GUIBY:
所以影院的效益應該和他的位置關係很大。
08-24 21:44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憤怒會計: 我感覺這兩方在資本實力上差距還是很大的[疑问] 從院線切入商業地產南都更大一些
08-24 22:42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歲寒知松柏: 財務細節我還沒看,我是先看行業和公司
至於歲寒兄說的上座率的問題,他很多影院都是這兩年剛開的,還沒度過培育期 應該是因為這個因素吧 基本上上座率超過15%左右基本就能盈利了
另外:前幾年的上座率和平均票價比2012年高 可以理解,比如大規模新開院線或多或少會分流(去年很多排名靠前的影院利潤與10年比能打平就不錯了)以及放映片子的結構也有差,比如10年阿凡達3D和imax拉高平均票價   @郭曉平  我這個解釋靠譜不?
08-24 22:53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JackZhang: 你這還算外行?比我瞭解的多[微笑]
票房外收入一般10%左右,這塊應該是未來可提高利潤的環節
其實這行跟酒店挺像,對管理者的水平要求應該挺高
另外以後如果進口片的選擇多了,包括國內對內容的管控放開,好的片源多了,那時更考驗院線方對片子的判斷能力  那時競爭才真正開始,現在只是跑馬圈地階段 可否這麼理解?
08-24 22:58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GUIBY: 嗯!這行最重要的是地段;第二重要的是地段;第三重要的是地段 呵呵
08-24 22:59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天天靜心課: 你看它上座率不到15%的影院,基本都不虧損,有虧金額也非常少,我認為這完全不正常。
08-24 22:59
回覆
年糕:
轉發//
08-25 06:33
回覆
雙子天下:
院線衰落是遲早的事情,音響,屏幕,環境什麼的都是一樣,每隔幾年就要投資翻新,這個資金量很大,但是還不容易維持,最重要的是消費習慣改變了,選擇多了不是好事,看電影開始還是很高興,後來就不願意去了,當然有了孩子不一樣
08-25 07:48
回覆
老僧:
回覆@歲寒知松柏: 現在的電影院可能與我們經常看電影時完全不是一回事了。以前的人進影院是為看電影,上座率挺高的。現在大概是為找一個清淨沒人看得見的地方幹點特殊的事情吧!所以現在的經營模式是高票價,低上座率。但是我也聽朋友說院線不怎麼賺錢,也不排除有粉飾的可能。我不知道國內民營企業上市前三年造假的比例有多大,按說這麼高的發行估值,造假的動力應該不大吧。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也是不好說啊。
08-25 07:53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老僧: 幹啥特殊的事情?我看到別人都全神貫注看電影啊。我一看金逸的上座率就知道它的利潤不真實,票價和地段之類的都是次要招標。
08-25 08:20
回覆
sunshineyy:
回覆@歲寒知松柏: 在上海,金逸基本靠團購活著
08-25 10:25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sunshineyy: 我剛才把招股書看了一遍,原來樓主只貼了2010年以前成立的19家自有影院的數據,之後新建的41家自有影院沒有貼上來。

這19家中有6家今年一季度上座率仍未到15%,所以我懷疑其它41家的連上座率數據都可能虛增,這41家影院今年一季度月平均虧5萬也偏小。並且它今年一季度的上座率和毛利率,明顯比去年要好,今年以前毛利率是逐年下滑的,所以今年一季度的數據不合理。

看金逸的平均票價,只有37塊錢,說明它定位只是中低檔而已,但招股書上說自己的單位影院和螢幕產出值在全國僅次於萬達,我認為這不可能。

金逸的大股東是玩地產的,最三年才大肆新建影城,這些影院至今未盈利,如果經營得好,可能明年單年能盈虧平衡,再過2年才可以彌補完之前的虧損,然後才能開始收回投資。而現在再新建影城,我認為3年內難現實單年盈利,5年內難盈虧平衡,之後能否收否投資都很難說,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好投資。

金逸的負債率高達80%,其中貸款佔總資產的一半,我認為它現在上市,可能只是為圈錢解困,這個票是不值得投資的。
08-25 11:33
回覆
sunshineyy:
回覆@歲寒知松柏: 37元就是團購平均價格,沒有超過40的時候,你可以上團購網看下價格。效果也不行,地段也不行。經常看電影的人看到這個股票上市看都不會看。
08-25 12:14
回覆
胡龍飛 [雪球運營] :
回覆@歲寒知松柏: @魔都圓 @郭曉平 @憤怒會計 三位怎麼看?
08-25 13:23
回覆
憤怒會計:
回覆@天天靜心課: 嗯,院線影院向商業地產跨界規模化還是很難的,但是手上持有一兩個賺錢又有人氣的大項目倒也不是不可以。
08-25 13:29
回覆
8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2:08:53

歲寒知松柏:
回覆@sunshineyy: 補充一下,我懷疑這37塊錢的平均票價都是虛高的,我知道的幾家金逸,位置並不好,比如深圳就有4家在關外,市內只有1家。實際上,凡是近二年新建的影院,也不可能搶到很好的位置了。
08-25 13:33
回覆
憤怒會計:
回覆@胡龍飛: 同意,大量的負債將總資產做大,有利於上市前估值,最後通過募投資金注入降低負債率降低debt ratio並緩解資金壓力,這是房地產企業上市的標準流程,現在看來房地產股東竟然將同樣的操盤手法用到了院線,如果不上市恐將出現資金鏈斷裂。
08-25 14:09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歲寒知松柏: 我貼上來的是我認為基本上度過培育期的影院 他還有很多剛開也得影院我沒有列出來 去年全國票房前十的影院上座率大概百分之四十 影院的上座率大致就是這麼個水平 部分院影院可能會採取低票價來保證高上座率 北京耀萊採取的是這個策略
08-25 14:39
回覆
香草子:
回覆@天天靜心課: 今年整體票房到目前為止,不如去年。
08-25 14:40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天天靜心課: 前幾年電影院少,09年到現在銀幕數和影院已經翻了一倍,這些新開的影院目前都是虧損的,2015年能累計盈虧平衡就不錯了。如果今年及以後再開新影院,我看就是送錢,或者是洗錢。
08-25 14:46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老僧: 大規模造假應該不會吧 調劑一下倒是有可能 國內沒有可對比的公司 @李雪 知道國外同行的數據麼
08-25 14:48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歲寒知松柏: 年輕人去影院當然是談戀愛了 哇咔咔⊙o⊙ 嘿嘿
08-25 14:53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歲寒知松柏: 一季度上座率高會不會跟賀歲檔期有關 我看沒年的票房分佈賀歲檔佔比很大 至於負債,金逸的負債率確實是太高了 我最出的感覺是這麼快的擴張不如提升現有影院的競爭力
08-25 14:58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憤怒會計: 高槓桿是有利於給高估值 萬一上不了市不就慘了 他的擴張太激進了
08-25 15:01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sunshineyy: 金逸有那麼差麼 我印象裡去過北京中關村的影院 感覺人氣還行 下周我去實地調研一下
08-25 15:02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天天靜心課: 賀歲檔確實有影響,但我看一影院朋友的財報,一季度的上座率明顯不如二季度,因為片子的好壞比時間更重要,今年3月份的票房只有平常水平的一半,奇差。一季度主要靠年初的諜中諜4,二季度要好一些,因為鐵達尼3D這一個片子可以抵2個月的總票房。到7月份,畫皮還可以。
08-25 15:22
回覆
wfleoli:
基於國內影院與商場的運營是相輔相承的,商場的管理能力也是一個影響因素之一。地點再好,商場管理能力不行遲早也沒落。這方面香港的管理公司做得不錯。1132HK橙天嘉禾與新昌管理公司2340HK和新世界發展公司0017HK的合作也是基於這個因素。
08-25 15:42
回覆
李雪 [雪球財經旗下i美股分析師李雪] :
回覆@歲寒知松柏: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天天靜心課 : 的確,由於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不同,新建影院的投資回報週期要高於此前投資的,而且有對比價值。

關於擴建影院的,影院地址對影院的運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並且有排他性,現在規模較大的影院投資方主要側重於在二三乃至四線城市搶建影院,因為相對於一線較為飽和的狀態,二三線影院覆蓋率還是不足。

擴建影院的基礎在於票房繼續增長整體趨勢判斷,而在票價(刨去CIP上漲因素)上漲動力不大的前提下,重要的是提高一線觀眾的觀影次數和培育二三線的觀影習慣。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引進片和、合拍片以及民營企業發行等、影片審批等各方面逐漸放開的態勢來看,觀影習慣和票房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08-25 15:46
回覆
sunshineyy:
回覆@天天靜心課: 上海的確實差,北京的不清楚,可以去看看,另外到團購網站看看也有參考價值
08-25 19:11
回覆
魔都圓:
回覆@歲寒知松柏: 回覆@歲寒知松柏 @李雪 @憤怒會計 : 我覺得目前基本已經把這個票討論地比較細緻了,目前這個行業屬於商業地產——跑馬圈地的階段,一線城市已開發完畢,現在在往二三線擴張,搶佔有利的物業位置。這對於自建影院的任何企業來說資金壓力都很大,會顯著提高現金流風險。
金逸的平均票價、單影院單螢幕產出按照放映協會的數據確實是前三名的,在自建影院的院線中僅次於萬達。但必須看到的是,只有萬達目前是最接近世界級水平的院線,單影院銀幕8.5塊,觀影人次、院線平均上座率都是全國最高,平均票價將近44元領先金逸6元多。所以我的總結就是,目前行業內自建影院為主的院線公司,幾乎不存在能與萬達的資源相抗衡的公司。要我選,我會選萬達。
但按照目前中國資本市場的現狀,假定金逸萬達能上市肯定都會非常貴,肯定是沒法買的價格!
08-25 22:08
回覆
郭曉平:
回覆@胡龍飛: 在招股書中,金逸列出了60家影院的上座率,2011年55家影院平均上座率:16.37%,26家影院上座率超15%。2012年第一季度,60家影院平均上座率15.91%,26家影院上座率超過15%。請勿斷章取義。@魔都圓 @憤怒會計
08-25 22:34
回覆
湯貓:
回覆@魔都圓: 最後一句說對了。 而且上市時間也很沒勁,無風險擴張期實際上已過。
08-25 22:59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魔都圓: 金逸在2010年前才19家自有影院,由於廣州、武漢和福州的效益好,所以有可能把平均水平拉得比較高,不排除確實能排到全國第二的貢獻,但近3年規模擴大到3倍以上,位置明顯要差很多,並且這新增的41家到今年一季度合計起來也是虧損的,單家季均虧15萬,所以現在的票價、單影院銀屏平均水平肯定不高了。

我發了一條微博,已經被電影行業的人轉載了,待我收集一些信息後再向各位匯報。
08-25 23:44
回覆
江濤 [雪球運營] :
回覆@歲寒知松柏: 嗯,繼續等歲寒兄揭秘
08-25 23:51
回覆
魔都圓:
回覆@歲寒知松柏: 同意,這些指標在12Q1都在下降。之前我也說過,這麼個擴張法,對金逸最近幾年的盈利能力肯定會有很大影響,趁著這種影響還不明顯的時候抓緊上市圈到錢可能是金逸急著提交申請的最大原因。
08-25 23:52
回覆
9 : greatsoup38(830)@2012-08-26 12:09:09

歲寒知松柏:
回覆@魔都圓: 我看它不上市的話,可能銀行要逼債了。負債率80%,銀行貸款是淨資產的2.5倍呢。
08-25 23:54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江濤: 我從沒做過電影行業的財務或業務,只是瞎慘和一下,呵呵。
08-25 23:55
回覆
魔都圓:
回覆@歲寒知松柏: [思考] 確實是的。融不到這筆錢就有點麻煩了。之前大地院線,中影集團都曾經傳聞要上市,現在都沒新聞了,萬達院線說過會了在落實意見也沒下文了,整個行業都出現這種停滯,肯定不是什麼好消息。
08-25 23:59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魔都圓: 這公司若是上市了,那又不知道有多少小散要做炮灰,唉。
今天 00:06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魔都圓: 沒去萬達看過電影 它為啥那麼厲害?受益於萬達廣場本身的人氣還是自己有獨特的競爭優勢?
今天 10:05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郭曉平: 郭總 有沒有一個指標可以幫助投資者判斷單個影院的盈虧平衡點 比如上座率 單座位營收等等 一般上座率達到多少可以收支可以打平 請教
今天 10:10
回覆
天天靜心課:
回覆@歲寒知松柏: 期待歲寒的情報
今天 10:11
回覆
魔都圓:
回覆@天天靜心課: 萬達選址真心令人佩服,上海五角場萬達是我見過最牛逼的商業地產項目,一個以前普遍認為「很窮」的地區,楞是搞成了新的商業、消費中心。五角場萬達影院也是逐年進步,2011年已經進全國前十了,而且這是在萬達影院在一條馬路對面還有一家百聯影城的情況下,如果這個商圈只有萬達影院一家,估計進全國前三毫無壓力。
今天 10:39
回覆
greatsoup:
規模是用來圈錢的,盈利能力擺次要。
10分鐘前
修改刪除回覆
10 : GS(14)@2012-08-27 11:21:23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2161934
剛才@李雪: 給了我一份2011年全國各影院的票房數據,我把金逸的影院篩選了出來,和招股書做了一些對比,發現與招股書上的數據基本匹配,也就是說我之前推斷它招股書做假的結論應該是錯誤的。

我自己計算了一下平均票價,因為沒有上座率數據,我按招股書上披露的金逸院線7.8萬個座位,463塊銀幕估算,平均一個銀幕168個座位(如果168個座位屬實),我估算了一個平均上座率,為17.6%,比招股書上2011年的19%略少,和招股書上2012年1季度的18%差不多。

我把年票房2000萬以上的影院,和不足2000萬的做了個區分,發現2000萬票房以上的共12家影院,其收入佔2011年全部55家影院收入的53%,另外的43家合計只佔收入的47%。

這前12名的利潤,佔到全部55家影院利潤的164%,即剩下的43家合計虧損64%。排在後43名的影院中,2010年以前成立的8家,有762萬的毛利,佔55家毛利潤的15%;2010的新建的14家影院(北京朝陽店除外),合計虧損1012萬元,佔比-20%;2011年新建的21家影院,合計虧損3091萬元,佔比-59%。

也就是說,開業第三年,當年基本可以實現盈虧平衡(只算毛利),估計到開業第5年時,可以實現累計盈虧平衡。由於2010年和2011年全國的影院和銀幕幾乎增長了一倍,2012年仍在急劇增長,所以我估計現在剛建或即建的新影院,開業第三年當年盈虧平衡和開業第5年累計盈虧平衡今後未必能現實。

金逸的前12名影院的平均票價是42.4元,後43名的平均票價是32.8元,平均37.35元(今年1季度下降到37.06元)。前12名的平均上座率是25.7%,後43名為13.8%(我之前估計15%上座率將盈虧平衡應該基本正確,因為除票價外,還有賣品、廣告和金逸院線的收入和利潤),平均17.6%,怪不得我看它近兩年新建的影院地址,感覺檔次中低,原來2010年以前的幾家影城,即2010年以前在廣州、武漢、福州、廈門、北京、深圳開的影院,位置比較好,估計都是市中心比較好的商業圈內,它們的檔次相對較高,對平均票價和上座率的上拉作用非常大。

我在想,對影院的地理位置而言,級差地租1比級差地租2應該要重要得多,想建好後慢慢培育市場,只怕不是那麼容易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金逸2010年以前成立的19家影院中,今年仍有6家影院上座率不到15%,即仍在虧損,我估計應該是位置不好的原因。其中無錫和天津金逸分別是06年9月和07年3月成立的,至今運營已經超過5年了。

金逸目前共1.26億股,2.7億的淨資產,0.34億的淨利潤,每股淨資產為2.16元,每股利潤為0.26元。計劃發行4200萬股,希望籌資8.1億元(未定價,只是招股書說投資資金需求8.1億,如果融資不夠的話,貸款解決)。

那麼發行後的股本為1.68億股,看2012年1季度的利潤數據才866萬元,即2012年全年也就0.35億元。那麼發行後的EPS為0.21元。如果籌資8.1億元,發行PE為93倍,發行PB為3.2倍(發行前擬向原始股東分配歷史利潤6000萬元)。

參照整個A股的平均PE水平,我想給25倍的PE,按5塊錢一股應該算是不低的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金逸就只能圈到2.1億元。

金逸目前的負債率高達80%,其中銀行貸款6.8億,佔到總資產的一半,是淨資產的2.5倍。並且,它有40家影院在建中,這些在建的影院資金的需求巨大,按金逸自己的計劃是需要8.1億的資金來輸血,如果只能圈到2.1億元,那肯定是不夠的。

如果能圈到8.1億,那小散就慘了,2011年至今新建的近40家影院今年還在虧損,明年也不可能盈利,2010年新建的15家影院利潤貢獻又很少,而目前在建的40家影院未來三年都是虧損的,也就是說,在2015年以前,金逸的淨利潤很難有大幅的提升。即2015年前,若IPO按93倍的PE融資8.1億元,金逸的PE基本會落在50-100倍之間。

就算金逸IPO的定價調低,由於未來3年它的利潤都不會有大幅的增長(2011年利潤只有2010的一半,大幅倒退,2012年1季度的利潤和2011水平差不多),我覺得這個股至少在未來3年內也是不值得投資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2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