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有機代工王 郭台銘農場找他管

2011-6-27  TCW




才四天不在,作物都長得不一樣了!」炎熱的六月天,台南巨農有機農場主人周俊吉,剛從大陸談合作計畫回來,面對著他的農場,驚訝於今年作物生長情況,「整個亂掉,遠超過以前經驗!」

這裡是全台灣第三大的有機農場(以面積計算),放眼望去,占地十六公頃的巨農農場,蓋了六十一棟溫室,還有網室、露天耕作區、生態蓄水池……,生產高麗 菜、小白菜、地瓜葉等葉菜類,以及根莖瓜果共四十多種,銷往全台最大有機商品店的里仁、主婦聯盟、統一生機等通路,平均年蔬菜產量四百二十噸,去年光是作 物營收就達三千萬元。

不想只做有機通路 他離開大企業,直接投入有機耕作

乍見周俊吉,黝黑的臉龐,看似歷經風吹日晒,充滿濃厚的農夫味。但仔細了解,你會發現,他是位全然不同的農夫。

他一面重新規畫生產排程,另一面安排著接下來幾天的行程:「明天要面試農場的一位新同事,下午要去社區大學上課,後天有一場演講,星期天還要陪郭董宴客……。」

他口中的郭董,就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

周俊吉不只有自己的農場,他還是郭台銘旗下的另類大將。鴻海集團兩年前在高雄興建的「永齡杉林有機農業園區」,占地五十四公頃,現為全台第二大有機農業專區,郭台銘特地請來周俊吉,從園區整體規畫籌備開始,並委託他負責經營與管理此農場。

從經營的規模與角色來看,周俊吉是今日台灣最大的有機農業CEO。

為何能讓代工大王郭台銘都委託他經營管理?因為周俊吉是一位走入田間的科學家。

出身於台南新市農家的周俊吉,父母皆是務農出身,小時候父親曾經因噴灑農藥而不小心中毒,「從事農業就一定要用農藥嗎?」這樣的疑問一直留在他心裡面。

擁有中興大學植物病蟲害博士學位、美國北卡大學博士後研究高學歷的他,原是永豐餘生技副總經理,年薪超過百萬元,負責管理公司的有機農場和健康食品等業務,他表示,雖然當時公司算是國內很早經營有機農場的企業,但因希望快速商業化且獲利,把重心放在消費者通路端。

而周俊吉則希望能從頭做起,確實掌握農作物生產流程,因為他認為從事有機最重要的就是和消費者間建立牢靠的信任關係,而「農場本身就是最好的說明,再多的認證都比不上,」他說。

「既然要做,就要從頭做起,」為了堅持這樣的理念,即使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二度慰留,他仍執意離開。

除了現實面的趨勢和商機考量外,會投入有機農業,周俊吉還有一個理想,「我一直覺得,農業是一個大怪物!」周俊吉說,一塊地是有很多生物鏈在裡面的,可是一旦變成農地,就只剩下栽種的那一種作物,其他生物好像變得不應該存在。

看見「大農」的未來 一開始就決定把生意、規模做大

他認為,農業是破壞生態的兇手,這塊地發展農業,雖然提供糧食,卻犧牲更多東西,但人類又非吃不可,所以,如果是有機耕作,就會有更多包容性,「像鳥會來吃我的番茄,老鼠也會來咬我的玉米。」他說,這樣一來,至少某種程度上能維持生物多樣性。

離開永豐餘後,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五年籌資一千八百萬元成立農場。頂著博士光環卻回到鄉下種田,周俊吉的父親對他說:「早知道你要回來作實(台語:種田工作),冊(書)就不用讀這麼高了!」

周俊吉看到的卻不是辛苦的「作實」,而是「大農」的未來。

他在美國念書時,就注意到有機農產品商機,但台灣的有機農都屬於個體戶、規模小而不成氣候,他決定投入有機農場經營時,一開始就決定要把生意做大。

「把生意做大」,除了指農場要具有一定規模外,周俊吉想實現的是「大農」理想目標,他覺得傳統農業之所以弱勢,就是因小農們不懂得團結和團隊合作,他希望未來巨農能有更多合作農場和衛星農場,不但能藉此達成規模經濟,更能分散風險。

不過,事情並沒有他想得這麼簡單。農場所在地是向台糖公司承租的土地,原來只能種植耐旱的甘蔗、西瓜,而且使用傳統化學肥料,不算是理想耕地。貧瘠的土壤導致作物生長速度慢,長得矮小又不好看,品質很差,連股東看了都質疑周俊吉:「你不是博士嗎?怎麼會種不出來?」

「當時我們把土壤送檢驗分析,有機質竟然只有○‧四五%,」周俊吉說,台灣標準值是三%有機質,面對這塊荒地,他曾一度沮喪,「再種不出來,農場就要解散 了。」為改善土質貧瘠的狀況,周俊吉不嫌麻煩,用玉米葉、苜蓿餵食的乳牛的牛糞,再加入菜園裡被淘汰的葉菜,並添加自己研發的菌種,經過半年發酵,才成為 深黑色有機肥。

採用企業化管理 電腦分析採收,還發激勵獎金

在周俊吉「特調」的有機肥灌溉下,一年後農場的有機質就增加了一倍,再過一年就超過了標準值。

身為一個新農夫,周俊吉不接受農民只能看天吃飯,他以具體的行動建立起農業企業化經營的管理模式,把農場打造成一個具生產效率的工廠。以生產面為例,半年 前就預先排定生產時程,作物從播種栽種開始,所有的田間工作、作畦、防治,一直到採收,每項工作用多少人力、花多少工時,都一一記錄下來,如此一來,不但 可以精準計算每位員工的工時與績效,也可同時製作所有農作物的生產履歷,再利用電腦分析採收日期與產量,完全掌握所有生產狀況。

另外,農場的員工管理也有企業化做法,周俊吉設計了一套類似業務員的獎勵機制,在單位面積產量和作物良率上設定目標值,只要超越就有生產獎金,周俊吉說,人性是需要激勵的,有了這套機制,每個人都把這裡當作自己的田來耕作,產量和良率也年年提高。

走在田間,周俊吉順手從玉米株上摘下一根金黃色甜玉米,撕去淺綠色外皮、剝成兩段給我們品嚐,他說,這玉米不用水洗,也不用烹調,原汁原味最好吃,我們就 這樣在現場吃起來,很驚人,看起來索然無味的玉米,一口咬下不但水分飽滿,吃起來竟比蘋果還香甜。周俊吉說,兩年前郭台銘來參觀農場時,就一連吃了兩根。

「實施有機農法雖然辛苦,只要聽到人家說好吃,吃得健康,一切就值得了,」周俊吉表示。

病蟲害則是另一個問題,農場成立第一年,就曾經因為蚜蟲防治未妥善,三十幾間溫室全部受害,不但當期作物無法收成,溫室還要淨空一段時間,以徹底清除蟲害,「那個時候帳面上都是紅字,」周俊吉苦笑。

建立儲備人才庫 實現良心事業夢,著重找到對的人

後來,他想出「以雞治蟲」的方法,當溫室菜圃收成後,把雞群趕進溫室,讓雞吃菜梗、小蟲,而雞爪扒土,同時又翻動了土壤,一舉兩得。而有機雞的養殖,也意 外帶來商機。因為雞活動力旺盛,肉質特別好,雖然養雞主要目的是為了除蟲,但這些有機雞和有雞蛋在市場上意外受歡迎,一隻雞可以賣到八百元,一顆雞蛋賣十 五元,價格雖高,但因限量供給,一個月三百隻雞,一天一百多顆雞蛋,始終供不應求。

有機雞和有機蛋的熱賣,再度印證了有機市場的商機無限,但他擔心的是人力不夠的問題。

除了人力缺乏,現在缺的還有人才,周俊吉說,他現在花最大時間的,就是在人才培訓,農場甚至還要應徵「儲備幹部」,因為巨農在經營上有很多專業和管理部 分,未來還希望把這套流程標準化、商業化,推廣到更多地方,像鴻海集團的農場,就是按照巨農標準打造,統一、東元等企業也都來觀摩過。

「農業是良心事業,人則是耕作的主體。」周俊吉說,農業變數大,沒有辦法建立SOP(標準作業程序),頂多只是取個最大公約數的基本原則,舉例來說,巨農的土壤是沙質,杉林則是黏性土質,澆水和施肥的狀況就大不相同,所以人才更為重要。

其實周俊吉剛投入有機產業時,不太有信心,他說,以前的他就像植物醫生,各種病蟲害都能用不同農藥來解除。投入有機耕作後不能用農藥,過去所學大半失效,突然間像被綁手綁腳,「常感覺沒藥醫了,很無力。」

但為了堅持有機,為了找回兒時在田間就可以抓泥鰍、釣青蛙那場景,他向大自然重新學習,「大自然裡有一物剋一物的定律,再不然,只要培養包容性,偶爾被蟲、鳥吃吃菜葉也無所謂。」過去這位植物醫生,現在更變身成大自然的好朋友。

不像傳統農夫可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俊吉每天晚上有一堆報表要看,還有推廣計畫擬定、生物實驗規畫等,但是他卻樂在其中,他指著農場湖邊的一隻紅 面水雞說,五年前農場剛成立時,這裡只有一對,現在有了三對,最近剛下了六顆蛋,偶爾在低窪的田間還可以看到青蛙和蚯蚓,「證明這裡的自然生態越來越好 了!」他欣慰的說。

博士種田,種出另一片天來。周俊吉說,他現在比過去更忙,但卻更快樂。

【延伸閱讀】1.農業不能只是看天吃飯,環境無法變,就要改變技術。

2.蓋生態池來濾水 農場灌溉水來自地下20米深的地下水,先經自然曝氣沉澱,再透過池內布袋蓮、浮萍等植物,淨化水質。

3.農場也講零庫存 農場每天約產1公噸蔬菜,從採收到分裝完,只要2小時,隔天早上送抵全國有機商店,成功做到零庫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