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Wintel的背影

http://www.nbweekly.com/news/business/201109/27565.aspx

已經30年穩如泰山的微軟—英特爾聯盟,在9月13日這天突然有了鬆動:這一天英特爾CEO保羅·歐德寧,將手伸向谷歌 Android主管安迪·魯賓,微軟CEO斯蒂夫·鮑爾默則破天荒地手持了一部非英特爾芯片的平板電腦,展示最新的Windows8系統。整個IT行業似 乎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局。

68_2

記者_ 王宏宇 北京報導

你知道「安迪-比爾定律」嗎?

直到2011年9月13日之前,這條英特爾和微軟聯手推動整個IT行業發展的商業合作定律—軟件升級推動硬件換代,即大名鼎鼎的「安迪給什麼,比爾 拿走什麼」(What Andy Gives,Bill Takes It Away,安迪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比爾指微軟前任CEO比爾·蓋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Wintel聯盟」,已經牢不可破地運轉了超過30 年。

但當英特爾第五任CEO保羅·歐德寧,在這一天微笑著將手伸向谷歌Android主管安迪·魯賓,而微軟CEO斯蒂夫·鮑爾默,在同一天手持一部並 非英特爾芯片的平板電腦,將最新的Windows8展示給公眾時,他們究竟在為終於打破了「安迪-比爾定律」而感到興奮,還是沮喪?

沒有人知道。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未來IT史的書寫者一定會大書特書這一天:彷彿一夜之間,它讓整個IT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局。

遠去的Wintel

事實上,從1980年負責IBM PC的唐·埃斯特利奇,在推出IBM第一台兼容個人電腦時將英特爾和微軟撮合到一起開始,一直到現在,英特爾和微軟都從未公開承認過,存在一個堅不可摧的 「Wintel聯盟」。這當然是考慮到反壟斷的原因。多年以來,儘管AMD一度在價格和性能上超過英特爾,但從未真正撼動過後者與微軟事實上的「金牌合 作」關係。

但這次真的不同。蘋果自2008年推出的3G版iPhone,和此後推出的iPad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移動互聯時代,短短幾年時間,這家本已被微 軟徹底擊敗的公司,市值已經超越微軟和英特爾之和,達到3816 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第30大經濟體。而自2008年起,微軟和英特爾的股價,就再也沒有達到過當年的價格。

不僅如此。根據IDC的統計,在過去一年的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中,谷歌的Android已經佔據市場38.9%的份額,蘋果占據18.2%,諾基亞佔據20.6%,微軟只有區區3.8%,與當年盛極一時大於半數市場份額形成鮮明對比。

而英特爾在移動市場的進展更是可以用用微不足道來形容。儘管英特爾去年專門成立了上網本及平板電腦新事業部,並以14億美元併購了手機芯片廠商英飛 凌的無線業務,但遠水實在難解近渴。由於能耗比處於絕對劣勢,過去的2010年售出的所有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超過95%均採用ARM公司授權的CPU 架構,採用英特爾和AMD為代表的X86架構的移動設備,幾乎為零。

這樣的局面短期內幾乎完全沒有改變的可能。儘管年初英特爾針對平板電腦發佈的新處理器功耗只有5W,但這仍是ARM架構處理器的4-5倍,而後者的價格只有前者的1/4。英特爾真正可供商用的22納米芯片,最快也要到明年才能推出。

儘管微軟最大的優勢,是數十年來基於Wintel平台開發的數以千萬計的應用軟件,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無法不經移植直接在ARM平台上運行,但微 軟實在已經等不及了。在去年獲得ARM授權後,微軟僅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在今年初展示了基於ARM架構運行Windows的平板電腦。在9月13日當 天,微軟甚至免費送出了5000台預裝Windows8的三星平板電腦,它們採用的CPU,統統是基於ARM架構。

幾乎完全是一種應激反應,英特爾選擇了針鋒相對,在同一天宣佈與谷歌結盟,推出基於X86架構的Medfield手機芯片平台,並拋出3億美元推廣 費用,推廣一款基於最新芯片設計技術和節能技術的「超極本」(Ultrabook)筆記本電腦平台,可以「24小時運行,10天聯網待機」,以期借此「重 新發明筆記本」,未來仍可借道殺入移動市場。

不過,輿論對此的預期並不像英特爾那樣樂觀。有分析指出,英特爾手機平台的製造工藝仍基於現有的32納米製程,發熱量相比現在英特爾可以做到的,恐 怕不會有太大改觀。另外,儘管有分析機構認為「超極本」明年將佔據40%以上的筆記本電腦市場份額,但媒體仍質疑,英特爾分三步走到2013年才可以正式 出貨的這項發明,兩年後是否還能應付市場的激烈競爭?

68_3

9月13日,英特爾CEO歐德寧(右)與谷歌移動產品工程部副總裁安迪·魯賓在2011英特爾發展論壇的主題演講中握手。在微軟牽手ARM後,英特爾開始與谷歌「攀親」。

「AA」的煩惱

微軟的境況,也並非如想像中那樣樂觀。儘管鮑爾默在發佈會上宣稱Windows8開發版一夜之間下載量超過50萬份,但人們注意到,這份開發版並不 支持ARM架構。更讓人疑慮重重的是,鮑爾默在發言中提到,「雖然Windows 8操作系統的大部分工作已經準備就緒,但公司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公司正努力使新操作系統支持ARM。」

事情果然變得更糟。僅僅在一週後,多個IT網站就爆出消息,稱發佈會上負責Windows8項目的微軟高級副總裁史蒂夫·辛諾斯基在Windows 財經分析師會議上確認,運行在ARM設備上的Windows8,無法像此前人們想像的那樣,直接兼容現有成千上萬個基於X86的應用程序。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蕾妮·詹姆斯就曾在一次投資者會議上暗示過這一點,這位英特爾高級副總裁在解釋英特爾為何破壞「Wintel聯盟」時說,微 軟和ARM的聯姻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樣甜蜜,「舊版應用程序目前無法借助Windows8的支持,運行在我們的競爭對手(指ARM)的平台上,將來也不 會。」

這對ARM來說,並不是個好消息。沒有誰比ARM更希望複製「Wintel」模式,並在其中分一杯羹了。早在1980年代, ARM的前身,Acorn Computer,就曾向英特爾申請過80286處理器的授權,但卻被無情地拒絕了,同樣被拒絕兼容的還有另外一個Loser,蘋果。

同蘋果的境遇相似,對被排除在Wintel之外的ARM來說,過去30年的絕大部分時光,幾乎都在重組和淒惶中度過,一方面對英特爾大投入大產出的 通用處理器策略無計可施,一方面又要獨自面對小規模細分芯片設計市場的不景氣,即便是和蘋果合作得最早的平板電腦Newton項目,最後也被喬布斯親手裁 撤。

無奈之下,ARM只好一直堅持低能耗和小成本差異化競爭,除此之外,與英特爾包攬芯片設計製造一條龍不同,ARM在芯片市場採取了利潤微薄的IP授 權模式,這令它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市值始終未超過英特爾的一個零頭—ARM全球員工只有1900名,年營收為6億美元;英特爾在全球有8.2萬名員工,營 收保持在350億美元以上。

機會終於來了。英特爾X86架構的高功耗缺陷和高研發投入,無法適應移動互聯設備低能耗和多樣化的需求,技術戰勝了兼容,財報顯示,ARM第二季度 的營收達到1.90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了27%,而截至二季度末,該公司已經簽訂了29份處理器授權協議,合作的公司包括蘋果、高通、飛思卡爾、谷 歌等移動互聯巨頭。僅去年在中國就售出了2億顆芯片,按每台手機內含2.7個ARM處理器計算,這意味著售出了超過7000萬部ARM手機,是PC出貨量 的2倍。

但ARM始終存在的一個短板是,無法與過去30年Wintel模式培養的應用軟件積累,以及數十億消費者的使用習慣兼容,這也令它即便在移動市場如 日中天時,也難以進入同樣巨大的PC市場,尤其是商用PC市場半步。儘管高通在基於ARM處理器的平板電腦上,成功在桌面版IE10上運行了新的 Flash插件,但業界都知道,Flash只不過是眾多Windows應用中,最容易解決的一個。

到目前為止,ARM與Android的「AA組合」,儘管在市場上呼風喚雨,但聯盟的默契程度,遠不如Wintel。ARM多多益善的授權策略,讓 市場上的平台過於多樣化,造成Android系統的開發遠落後於硬件發展,也帶來了市場相當程度的混亂,以至於面對iOS的挑戰不得不收縮防線。換句話 說,這還遠未達到「安迪-比爾定律」定義的程度。

此外,沒錯,習慣,是谷歌Android和蘋果iOS的最大痛腳,實際上也是Wintel留給微軟和英特爾的最大遺產和機會。儘管IDC預計 2015年Android將佔據43.8%的移動市場份額,但iOS將比現有份額有所下降,而微軟的Windows Phone,預期仍將奪回相當份額的市場,IDC估計將會達到20.3%。

英特爾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正如美國《巴倫週刊》在建議買入英特爾的股票時所分析的,雖然英特爾短期內依舊無法在移動市場挑戰ARM,但該公司「仍將牢牢掌控桌面市場」。

68_1

誰是安迪,誰是比爾

Wintel和AA忙於合縱連橫之際,最困惑和苦惱的,莫過於下游的硬件廠商了。

過去的數十年來,按照「反摩爾定律」,安迪和比爾拿走利潤中的大頭,而每過18個月,硬件廠商要保持現有的利潤率,就要多賣出一倍的產品。這在Wintel時代搞得每家硬件廠商苦不堪言,也是PC廠商紛紛轉型放棄的根本原因。

在後Wintel時代,誰是安迪和比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難以為繼的寡頭髮展模式仍將繼續嗎?今年6月,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曾斷 言,Wintel時代已經結束,再也沒有處理器或者係統廠商像Wintel之前那樣能夠統治PC、平板電腦和手機市場,這三個市場的界限已比較模糊。

華碩並非惟一一家希望打破這個怪圈的公司。9月10日,因為與英特爾授權產生糾紛,英偉達宣佈退出芯片組業務,其CEO黃仁勳在投資者會議上表示公 司將圍繞移動處理器和顯卡進行重組。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前段時間也曾表示,手機工業沒有Wintel聯盟的壟斷,是一個開放的市場。

但對絕大多數下游廠商來說,一個安迪-比爾統治的市場,仍然要比混亂成一團的市場好得多。大公司正在待價而沽:戴爾投靠微軟,Acer綁定 Wintel,聯想則採用高通Android組合,但更多的中小公司,正在危險的懸崖邊緣抉擇—在Android平板市場,已經出現了同質化嚴重的競爭傾 向,更麻煩的是軟件開發者必須為越來越多的平台重複開發同一款軟件。

這也許只是杞人憂天,後Wintel時代的「安迪-比爾」結構也很有可能很快塵埃落定。正如NetScape創始人,馬克·安德森在《為什麼軟件正 在佔領全世界》一文中所說的,儘管今天的股票市場仍然討厭科技,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大企業和行業開始依靠軟件運行,從書店、唱片業、電影業、遊戲業、電信 業、零售業,到石油業、金融業、衛生教育業甚至國防日益以軟件為基礎。換句話說,誰是安迪和比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軟件公司終將戰勝硬件,接管我們這 個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