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炮製暢銷書

1 : GS(14)@2011-03-20 18:24:05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8/xNMDAwMDIyNzQxNA.html

  
  
從編輯到市場到發行,一共十餘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亨通堂(VCI)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亨通堂)一年可以操作七八十本書,
年收入達千萬級別。曾在《三聯生活週刊》、《經濟觀察報》做過主筆的陸新之是亨通堂的創始人。他坦言,一家成功的圖書公司,人少一樣能造出有數量、有質量
的貨。
那麼,「重資產」的出版行業,民營出版機構怎麼玩?
在亨通堂,一本書的產品製造週期大體是這麼定義的:拿到書稿,先經
由編輯審稿,再進行排版,然後與出版社合作,包括內容的終審,隨後可以出片印刷。成品書出來後,市場部進行宣傳推廣,發行部再通過各種渠道進行分銷。「這
樣一個生產週期過去可能要半年甚至一年,我現在縮短到一個半月或者是兩個半月。」陸新之說,前提是書稿的內容已然成型,「客觀來講,你策劃一本專著操作難
度大,做得差不多了,你再澆一杯水,再施點肥做起來比較容易。」
書稿來源方面,大致可分為主動策劃和作者拿原稿上門聯繫兩種。主動策劃可能
是通過其已發表文章找到有實力的作者再策劃內容,也可能是先發現一個有價值、具可操作性的主題,再考慮作者,進行創作;若公司口碑佳,名聲在外,自有作者
主動上門。無論何種方式,都得熟悉文化圈子,有人脈資源。而拍板過程,考驗的便是決策者的水平、經驗以及對市場的把握。
具體到不同的書有不
同的標準,陸新之個人原則是,「首先要具有一定的信息量;其次要符合圖書的結構與節奏,要有內在的主邏輯和分邏輯而不是羅列與堆砌;另外還需要考慮閱讀趣
味、市場需求等等。」相比傳統出版要通過重重審批的決策機制,亨通堂的決策效率快得多,基本兩三天內就能拍板。
到審稿過程,編輯要提煉出營銷的「賣點」,將樸素原材料包裝成一盤「色香味俱全的菜」。這些重點將在接下來的排版、封面、文案等各方面中反映出來,具體到字號、字間距、行間距等都會經過細緻考慮。

一個細節對於書的成功來說都是非常關鍵的,封面與裝幀設計尤為重要。例如陸新之提到亨通堂策劃的《性別戰爭》,主題為借動物講人類兩性的博弈,原版書名直
譯文為《Dr.Tatiana給全球生物的性忠告》,2003年有出版社引進國內,取名為《動物性趣》,封面是一公一母兩獅子溫情相依,賣得不理想,而亨
通堂不僅換了主標題,還採用亮眼的明黃色封面,並創新性地以同樣的明黃色刷邊,非常引人注意。另一個例子,《中國企業家黑皮書》,黑色封面,左下方「官
商」兩字上仿似被撕開了一角,輔之以十個商人關注的關鍵詞,醒目又特別,市場效果很不錯。「企業家朋友看了說不雅,不夠雅這種感覺就對了。」陸新之笑談,
素雅未見得是好賣的設計風格。
圖書大規模印刷後,根據書的種類與內容具體安排,要針對性選擇推廣渠道,主要的宣傳渠道有網絡,比如在各大網
站發佈書評與推介,開放部分在線連載等;還有傳統媒體、移動媒體,以及一些現場活動如作者簽售會。另外也可能通過與銀行、保險公司與開發商等機構合作,做
客戶禮品等多種促銷方式。一切正常產品的宣傳促銷渠道都可以做,但重點在於如何平衡成本與收益。圖書單本貨值低,沒有廣告收入,只有銷售收入,因此營銷成
本不能太高。
進入銷售階段,渠道首先會有所選擇,不同渠道受眾也不一樣,有的書適合在民營銷售渠道,有的如經典著作、學術類或社科類圖書則
可能在新華書店銷售更佳。推書的力度,也要與渠道商多溝通。就亨通堂而言,一般熱門書網絡銷售佔25%,這個比重比普通書的15%-20%要高一些。在線
下銷售渠道,新華書店系統約佔60%,民營書店約佔40%。出書回款賬期基本很長,半年是很常見的。亨通堂2008年10月註冊成立,如今累計投入的資金
也是千萬級規模,也包括部分外來資本。
亨通堂的出版書目,從財經書籍到網絡小說,品類紛繁複雜,不過,陸新之認定其定位很精準,讀者群指向很清晰——就是CBD人群、城市白領。他的整體策略是,先將消費人群鎖定,然後使產品形態儘量滿足讀者的不同的閱讀需求。

圖書策劃多年來,陸新之親自操刀過大賣二三十萬冊的暢銷書策劃,一般成功的暢銷書的年回報率能達到30%到40%。他也坦誠,如今出版業粗放式增長時代已
經過去,市場需求增長放緩,優秀資源爭奪加劇,這些因素都加大了盈利的難度。現在高端的財經書,兩三萬的銷量都已算是不錯。未來,除了引入資本擴充規模,
亨通堂也將更細分產品線與公司業務,併力求更精準地發行,更精準地定製,更精準地推廣。
「策劃和出版是一門藝術,感知市場、評估書的成功係數、分配投入等各方面都是考驗。」陸新之說,一個成功出版人,對選題的把握基本要達到成功率八成以上,
「這個出版圈子,還是生意人多,文化人都活不下去了,都被淘汰掉了,能夠活下來的文化人也是會做生意的人,我就是個正學著做生意的文化人。」
2 : GS(14)@2011-03-20 18:25:03

對話CEO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8/xMMDAwMDIyNzQxMg.html
王 斌 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中華 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分社總經理

徐智明 快書包董事長

1.目前,整個出版業的格局如何,出版社的盈利情況怎麼樣?

王斌:中國出版業規模其實不大,總共大概800億人民幣的規模,其中,大眾零售大概350億元的規模,其中財經品種不到10%,大概20億左右的規模。中信社能建立品牌影響力,與中國社會正經歷商業轉型,經濟學家、企業家擁有話語權的背景有關,長遠看,財經出版是一個窄眾市場,因此我們也在延伸出版品類。

周中華:華章的碼洋大約兩個多億。傳統的出版行業的利潤大概是在8%,可能有一些更高,像教育(出版社)、高教(出版社)這些,都會有兩位數。像國外的教材,一本書能夠賣到500美金,他有收入的模塊組合,一些產品不僅有版權收入,還有數字化開發的收益,中國的出版行業利潤結構太過單一,風險是非常大的。

徐智明:一般的圖書銷售市場規模,除教材教輔,300億左右。噹噹根據它的營業額,說它佔10%以上市場份額。我認為:這三百億,在未來5年,應該不萎縮,但增幅可能很小很小,甚至於不增。

2.出版社目前給付作者的預付金和版稅怎麼算?

周中華:所謂預付金實際上是版稅中的一部分,相當於後端銷售提成得提前支付,如果賣得好,後續還得給作者支付版稅,風險放在了出版社,如果沒有達到預期的銷量,出版社不僅要賠錢的,有可能要賠大錢。

因為國內的競爭比較厲害,會導致這種預付的方式,要有一個先期的投入;後續的版稅實際上大家的操作都差不多,按照實際的銷量或者是按照業績。在國內,還有一個業績版稅,在國外都是銷售版稅,我們還是有中國特色的東西。

3.目前,移動終端發展很快,尤其是電子書的市場,您怎麼看待這一塊市場對傳統出版行業的影響?自己的計劃怎樣?

王斌:中國數字出版市場格局,現在沒有看出個端倪,也許最終水落石出,還要大量的時間。這和中國分散的出版市場格局也是有關係的。

中信出版成立了新媒體事業部,也在推「中信飛書」這樣的產品,不過主要是鍛鍊隊伍。未來這些產品形態或許都會改。做E-book,除了把書搬上來,是否還有其他形式?現在不知道,或許價值未必在版權,可能在渠道和服務。我覺得,現在數字出版,還是缺產品突破,一個好的東西打通以後,整個產業格局可能會改變。現在,移動互聯、數字出版,都是谷歌、蘋果、中移動、中電信這些公司在做,而不是出版社,產業鏈的突破很大可能出在外部力量,而不是出版圈內部。

周中華:華章現在也有數字出版的團隊,我們一直都在嘗試,包括網絡出版、手機閱讀,也與移動有合作,我想,或許是三年,或許是五年,數字出版肯定是有未來的。至於紙質媒體,會不會消亡?我自己看,書可能比較難一點,報和刊有可能。我們在做自己的客戶端產品,也計劃做好與書相關的專業網站,當然它可以是平台業務,怎麼利用好自己的品牌和現有資源,這是出版社都要考慮的問題。

徐智明:我認為未來幾年必須解決兩個問題,才能保證數字出版有比較好的發展:第一是版權問題,第二是民眾的消費習慣。這兩方面將如何發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數字出版只是會巨頭的遊戲。比如蘋果、Kindle,國內的移動、盛大等。原先的出版公司不管大小,也能成為內容供應商,但賣內容這件事,跟民營書店、新華書店通通都沒關係。

數字內容現有的市場規模也就是一二十億,基本是給大學做數字圖書館的收益,還沒形成B2C市場。中國與美國的格局完全不同,所以我的預測是紙質書在未來五年內仍然是主流。但八年、十年後,是數字書超過紙質書,或者紙質書像音樂行業一樣被數字化摧毀,這些都不知道。但我認為五年內,不會變。

4.未來,出版行業應該往哪個方向去發展?

周中華:產業鏈一定要多樣化,出版社還是要去做加法,比如一些空白市場。就華章而言,比如能不能擴張到華章教育、華章科技,或者其它的東西?還有,就是如何利用互聯網的平台。文化產業,應該有一種相關多元化的結構和商業化模式,將各種資源聚集起來,尋求利潤的多元化。

王斌:下一輪出版的大繁榮或許在20年以後。出版業不是壟斷、資源性產業,還是創造性產業。現在3-5年,由於政策之類的推動,資本市場比較熱鬧的階段,接下來,會是誰死誰活的階段。中國出版業,先給政策讓出版社變成市場主體,如果不行,國家給政策撮合在一起,還不行,給資金、上市支持,最後市場競爭一輪下來,總有行的。

湯姆森併購路透,其實能給出版業的變遷提供一些借鑑。湯姆森本是加拿大一個報業集團,後併購出版社,打造教材體系、專業體系,進入專業體系後發現最掙錢的是數據庫服務,最掙錢的還是金融。20年時間,前後百億美金,將一個小報社打造成湯姆森路透。

5.您如何看待出版行業上市的問題?

周中華:會有這方面的考慮,但考慮得比較少,也要取決於投資方和體制環境。無論上市與否,核心能力還是特別重要的,如果你沒有這種內生的競爭力和價值,不能創造收益,資本來的時候也是沒有用的。

王斌:現在大家上市,我自己感覺都沒想清楚,錢在出版業務中的去處。現在是,大錢進來發不出力,只能擴充品種,這沒什麼意義,總體市場蛋糕不大,品種上漲,只會加劇市場衰退速度。只有拚殺過後,有些人能幹,資本才能讓他長起來,當然也有人拿錢放進來,做投資,搞房地產。錢可以進來,但關鍵是,能否吸引更多人才,讓核心業務長起來。

(採訪:陳曉平 整理:陳潔 陳曉平 許夢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51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