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ST松辽重组七年账上仅存万元 周天宝腾挪京西重工欲借壳?


http://www.21cbh.com/HTML/2009-6-3/HTML_OQ5MXSWUV89B.html


ST松辽(600715.SH)的重组大戏或将再次上演,充当“白马王子”的则可能是北京市未来的汽车工业巨擘——北京京西重工有限公司(下称京西重工)。

5月21日,美国纽约南部破产法院通过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全球制动及悬挂系统的协议。这意味着,京西重工将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汽车底盘制动及悬挂系统的最新技术和现有业务。

“这下ST松辽也许真能起死回生”,一位与ST松辽有过密切接触的上海本地券商并购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

股权超值质押

市场传言并非空穴来风。

2月18日,天宝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下称天宝汽车)将6704万股限售流通股全部解除质押后,随即质押给北京腾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北京腾祥),作为天宝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天宝集团)向北京腾祥3亿元借款的担保。

北京腾祥是北京市房山区政府所属企业。

上海一位资深会计人士告诉记者,“股权质押贷款不可能按票面进行质押贷款,一般都是根据这些股权的净资产或二级市场价格打折后贷款。”

2月18日,该股收报2.77元,6704万股对应净资产价值为5363.20万元,市值也不过1.86亿元,怎能获得3亿元借款?

如前所述,此类怪事已非第一回。

2008年12月28日,天宝汽车与自然人董文亮签署《借款协议》,并将上述6704万股ST松辽质押给董作为借款担保,质押期限一年。

天宝汽车寻求质押借款的日期颇耐人寻味。

去年12月17日,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曾向法院提出索偿申请,要求天宝汽车实际控制人周天宝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北泰创业(02339.HK)偿还3.266亿元的预付款、相关费用和利息。

而此时北泰创业已进入临时清盘程序,根本无力偿还巨额债务。

2008年11月,ST松辽二股东、周天宝旗下的上海中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1.86元/股,在大宗交易平台一次性转让2242.56万股,套现4171.16万元。

“这笔钱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前述上海本地并购人士分析,周天宝拿ST松辽的股权质押借款正好是3亿元,应该是为还北泰创业的预付款。

上述专业并购人士认为,“这绝不仅是一笔单纯的借钱交易,否则天宝汽车没必要中途解除质押,再找人借钱”。

据本报记者了解,董文亮乃沈阳鼓风机有限公司旗下财务公司人士,而当时市场普遍认为,董借款给天宝汽车可能是沈阳鼓风机借壳ST松辽的前奏。

然而,不到两个月,这笔股份被迅速质押给北京腾祥。这一系列怪异举动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为何是腾祥?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腾祥成立于2006年11月17日,由北京房山区良乡经济开发区实业总公司独资成立,经营范围为投资管理、项目投资、投资咨询、企业信息咨询、房地产信息咨询等。

这家国有独资公司冒险借钱给“落难”的民营企业,或许要从天宝汽车老板周天宝与北京汽车工业战略说起。

北京市房山区政府网站3月30日登出的一则消息显示,京西重工注册资本8亿元,注册地房山区窦店镇。

其中,首钢出资4.08亿元,占股51%,房山区资产经营公司出资2亿元,占股25%,宝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宝安投资)出资1.92亿元,占股24%。

而宝安投资的控股股东正是周天宝。

一位接近天宝集团高层的私募人士称,京西重工收购德尔福旗下资产,基本都是由宝安投资的控股公司天宝集团操控完成,“实际上,他们对德尔福的收购行动已酝酿很久。”

本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为收购德尔福资产已成立以主管工业的副市长为核心的专门领导班子,并为该项目落地房山区准备了5平方公里土地,土地拆迁款约40亿元,拆迁工作现已展开。

本报记者拿到的一份项目进度报告显示,除合资成立京西重工,房山区政府还与周天宝旗下天宝集团签订《投资意向书》,计划将北泰创业平移至房山区。而北京腾祥与天宝集团签订总金额3亿元的《借款合同》,则是为推动ST松辽平移至房山区。

据上述接近京西重工的市场人士透露,《关于提请审议以区政府信用贷款担保方式落实北京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开发建设资金的议案》已通过房山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然而,房山区政府打造高端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与ST松辽何干?区属企业为何愿意冒风险借款3亿元,仅为推动一个几乎只剩空壳的上市公司“平移”至区内?

记者就此致电ST松辽被告知,“我们还不清楚上市公司平移的事,大股东与北京腾祥之间就是普通股权质押借款。”ST松辽董事会办公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

对于大股东入股京西重工,上述工作人员称并不知情,“近期董事会没有讨论相关重组事项。”

“不排除政府想把上市公司引进来,德尔福项目运作成熟,直接放到上市公司,毕竟汽车行业是典型的高投入行业,依靠资本市场融资做大不失为一条捷径。”前述接近天宝集团的私募人士分析。

北泰创业是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及出口商,而ST松辽又能使其借助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京西重工的计划不可谓不周全。

ST松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ST松辽前世今生

亏损、扭亏、再亏损,戴帽、摘帽、再戴帽,1996年上市以来,ST松辽命运坎坷。

1999年至今,ST松辽经历过5次重组,平均2年更换一个大股东。

公司管理层频繁变动下,ST松辽的业绩剧烈波动,本报记者计算后发现,ST松辽上市13年,净利润累计亏损高达5.03亿元。

年报显示,公司2001、2002年连续亏损,亏损额分别为5193.64万元和1.70亿元,如果2003年继续亏损,公司将面临退市命运。

2002年5月18日,上海中顺产业控股集团公司(下称上海中顺)仅以1300万元代价,就从上海国勤投资公司手中接管松辽集团89%股权,间接控股ST松辽。

工商资料显示,上海中顺于2002年5月16日成立,注册资本1亿元,其实际控制人正是安徽天宝集团董事长周天宝。

进入ST松辽一年后,周天宝开始对ST松辽动“手术”。

2003年7月,ST松辽以部分资产并配比一定额度负债后的净额2500万元,参与周天宝控股子公司沈阳中顺汽车有限公司(下称沈阳中顺)的增资扩股,占其变更后注册资本的20%。

此次资产重组中,ST松辽将在原国家经贸委备案的汽车生产权生产者名称更名为中顺汽车,并归沈阳中顺所有,ST松辽则不再具有整车生产资格和能力,主营业务随之变更,主要为沈阳中顺的汽车生产提供配套服务及获取资产租赁收益等。

拿走ST松辽赖以生存的汽车生产目录后,周天宝并未按市场预想的注入资产。

“前几任大股东留下很多债务纠纷和隐性担保,周天宝进去时,ST松辽光诉讼案件就达几十起,大股东怕资产注入后被债权人申请冻结。”上海某知名券商并购部专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依附于沈阳中顺的ST松辽生存异常艰难。

2003年底,松辽汽车主业收入仅1571万元,主业亏损5600万元。退市红灯陡亮。

此时,沈阳市苏家屯区财政局将1亿元现金以财政补贴名义打入ST松辽的账户。这笔丰厚的非经常性收益,使公司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560万元,顺利保牌。

翌年,失去政府庇佑的ST松辽再陷巨亏泥潭。2004年年报显示,当年公司仅实现主营收入742.07万元,而与之相对应的净利润亏损高达9191.86万元,同比骤降1723.22%。

2005年,ST松辽的主业收入回升到1728.31万元,同比增长132.90%,但净利润仍亏损5968.23万元。

大信会计师事务有限公司对ST松辽2005年年报出具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认为ST松辽是否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2006年,站到退市悬崖边的ST松辽再度上演惊天逆转,当年实现净利2434.58万元,摆脱退市噩梦。

这次依靠的是与大股东控股子公司之间大量的关联交易。

2006年年报显示,ST松辽与沈阳中顺的关联交易总额高达1.76亿元,而公司当年的主营收入不过1.23亿元。

大股东巧妙的资本运作背后,频频避开退市深渊的ST松辽,基本面并未发生质变。

2007年,尽管ST松辽净利润达2540.96万元,但刨除2201.69万元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主营盈利仅339.27万元。

靠政府税务减免和债务重组收益等总额高达1013.73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支撑,2008年ST松辽实现净利润891.4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却亏损122.31万元。今年一季度,ST松辽亏损525.83万元。

与每况愈下的盈利能力相比,公司几近枯竭的现金流或许更令人担心。

ST松辽一季报显示,公司账上仅11427元,而流动负债高达1.89亿元。一季度公司速动比率仅0.52。

折戟香港资本市场的周天宝,是否让清盘悲剧再次上演?卖壳重组是否将是其选择?

“他们一直在找重组方,这个壳据说已处理得很干净,但因为是民营企业控制的壳公司,再加上大股东之前一直没注入资产,所以没人敢接。”前述上海某券商并购部专业人士透露。

ST松辽再次重组也许近在眼前,而急于寻找重组方的周天宝,与房山区政府及京西重工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或许等到ST松辽发布重组公告时,才能水落石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7

银泰系掌门人套现2亿 沈国军再现资本腾挪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813/20090813024341437.html


每经记者  黄清燕

        继上月北京银泰乐天百货“1元”价格关联交易后,银泰系掌门人沈国军再度减持百大集团(600865,收盘价7.57元)。

        百 大集团日前公告称,截至2009年8月10日收盘,股东浙江银泰百货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杭州银泰奥特莱斯商业发展有限公司已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 统,售出公司股份1881万股,占总股本的5%。目前总共持有公司5643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5%。而在此之前的6月1日,银泰方面已经宣告减持了百 大集团4.66%的股权。这也意味着,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银泰系累计减持百大集团近10%的股份,从百大集团的市场表现来看,银泰系套现约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银泰系从2005年12月开始曾10多次增持百大集团,增持价格在每股5元~8元之间。而这两次减持的价格则分别在6元~7.33元之间和7.93元~8.58元之间。

        与三年前,沈国军信心十足地欲成为百大集团第一大股东相比,此次的减持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的沈国军此番套利可能是银泰百货因多处扩张,而急需回笼资金。

        公 开资料显示,银泰百货(01833,收盘价4.78港元)2007年的投资支出达21亿元,2008年的投资支出仍保持在15亿元左右。到目前,银泰百货 已签约的在建项目包括汉口、郑州、杭州新湖滨、台州等等。与此同时,银泰方面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在义乌、宁波等地开设5家新店,全部以银泰直 接投资管理的模式进行。在疯狂扩张的背后,银泰百货的总负债率开始上升,去年年底,银泰百货的现金及短期存款为7.45亿元,银行欠款为14亿元,其中今 年内须还款9.6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16

胡润富豪张瑜平两地腾挪大法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4J9I7NPQR9CU.html


经历一番股权恶斗后,仅次于黄光裕、张近东,在胡润富豪榜排名第三的富豪张瑜平终于如愿。

8月20日,商业城(600306.SH)宣布,其新任大股东深圳琪创能已经完成受让商业城集团整体产权。新宇亨得利在联交所公告称,该公司法定股本由2000万港元增至5000万港元,公司更名为亨得利控股有限公司,新宇亨得利将逐步解除纷繁复杂的持股关系直接控制商业城。

由此,一直隐居幕后的香港钟表大鳄新宇亨得利(3389.HK)顺利借壳登陆A股。新宇亨得利是张瑜平控制下的企业。

虽然张瑜平承诺掌控商业城后暂时不会改变该公司的发展战略和主营业务。但香港凯基证券分析师梁健昌认为,张瑜平以昂贵的代价获得商业城控制权,以此平台实现其主营业务到A股再融资是终极目的,“新宇亨得利需要大量资本支撑其在内地的迅速扩张。”梁健昌说。

张瑜平的算盘

张瑜平今年3月开始着手重组商业城。据一业内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3月2日,张瑜平公开视察沈阳商业城,是隐居深圳琪创能幕后两年的新宇亨得利第一次走上台前。

据商业城之前综合信息显示,深圳琪创能在进入商业城的过程中先后共耗资高达5.54亿元之巨。

根据当初商业城集团资产挂牌交易规定,受让企业需要负责筹措3亿元资金支持商业城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设。加上该笔费用,新宇亨得利在商业城的平均持股成本达到了18.34元每股。

而商业城今年第一季度扭亏后每股收益不到一毛钱,目前股价每股10元。“从基本面来说,商业城仅仅依靠自身资源是无法支撑股价的,张瑜平对其进行业务重组是迟早的事。”梁健昌认为。

新宇亨得利系国内最大的奢侈品钟表经销商,目前,新宇亨得利已经拥有斯沃琪(SWATCH)集团、路威酩轩(LVMH)集团、历峰(RICHEMONT)集团、劳力士(ROLEX)集团等国际奢侈企业的合作权,分销及独家分销19个国际知名品牌手表。

去年,新宇亨得利收购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旗下意大利著名书写品牌OMAS 90%的股份,并正式宣布OMAS打入中国市场。此外,该公司还拥有NIVADA(尼维达),OLMA(奥尔玛),NUMAJEANNIN(龙马针)等著名瑞士手表品牌。

梁健昌认为,商业城总股本只有1.78亿股,盘子很小,非常适合大股东增发注入资产。张瑜平要扩张新市场,同时又要培育旗下品牌在中国的业务,未来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新宇亨得利不能持续依靠香港融来的资金投资内地,因此,张瑜平希望利用内地融资平台商业城融资。

资金紧张?

目前新宇亨得利的零售店面共216家,其中内地204家,上半年实现零售业务19.5亿元,占总收入的72.4%。

据记者了解,通常情况下,中国内地一家手表零售店的成熟期在3年以上,而新宇亨得利在内地的200多家零售店中,有70%是近3年新开的,只有30%是3年以上的成熟店,因此,张瑜平认为公司在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务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但是新增店面大部分都集中在二、三线城市,这些地方的奢侈品消费市场远不如一线城市,市场培育时间也更长,这也加大了新开店的风险,尤其对新宇亨得利资金的持续流动性有较大考验。”梁健昌分析说。

事实上,新宇亨得利上半年通过与品牌商交换库存及减少新订单,才实现存货水平在去年底的24.5亿元的基础上减少10%。目前,该公司仍然承受较大的库存压力。

而此前,张瑜平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大量攒集资金。今年6月底,新宇亨得利在香港通过新股配售筹集6.02亿港元。该部分资金将用来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 地区收购现有的手表零售商网络,从而使其内地零售门店总数增加10%-15%;其次将在战略性区域继续完成10至20家自主新店的开设和扩张;此外新宇亨 得利还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发展自主品牌OLMA(奥尔玛)。

期间,张瑜平通过全资子公司深圳新宇钟表有限公司已获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两年期3亿元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该项贷款也将用于新宇亨得利拓展零售网路。此外,该公司还获得中国银行深圳分行4亿元综合授信额度及招商银行深圳分行2.5亿元的新增贷款。

仅两个月时间,新宇亨得利筹资约15亿资金。

张瑜平此前计划,将在2010年底增设零售店至300家,同时达到70亿元的销售额。但今年年初,张瑜平在接受传媒采访时表示,因受到金融海啸的影响,公司该计划可能要延迟最少半年才能完成,即最快也要到2011年才能达到开设300家零售店的目标。

在上半年投资者见面会上,张瑜平又表示,上半年内地一线城市及香港区,与去年同期比较,同店销售持平,但二线城市的同店销售则有双位数字的增长。

这 也成为张瑜平坚定加快在二、三及市场扩张的信心支撑。今年上半年,新宇亨得利新增门店6家,近一年来,共新开了近30家店面,除了巩固北京、上海、东北、 华东和华北一线城市意外,正在极力扩充内地二、三线城市的零售网络。但是,8月4日,张瑜平又表示,暂时不会加快开分店速度。同时,新宇亨得利还终止了收 购俊文宝石的计划。

这个胡润富豪布下的资本迷局,有待市场揭开盖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09

资产腾挪重金在握 复地稳健取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4/161973.html


“2009年,确实是喜出望外的一年。”1月12日,复地集团(2337.HK)董事长范伟笑容灿烂,“今年复地将继续稳健的策略,在避免高价拿地等高风险行为的前提下,进一步拓展。”

不 过,正如范伟在媒体面前一贯的低调,复地集团给外界留下了诸多悬念:1月8日,复地宣布再次增持上海证大(0755.HK)股份,持股量已由8.47%升 至19.68%;2009年高点接连出售物业,包括4.55亿元出售北京嘉都大厦、20.02亿元出售天津中心股权,但近期市场消息披露复地将以超过2亿 美元收购高盛上海一项目。

复地集团最新公布的经营简报显示,2009年12月录得权益后的销售金额为9.6816亿,合同销售面积为71953平方米。据初步统计,复地2009年全年合同销售额已达85.4亿,合同销售面积约为87.3万平方米,远超其在去年年中上调后的68万平方米的目标。

不过,知名投行似乎更为看中复地今年在京津两地进行的两单重磅交易。

高盛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期,复地出售天津项目,将为2010年带来约5.45亿元人民币的一次性税后盈利;加上预期销售表现略胜预期,该行调升其2009年、2010年及2011年每股盈利预测分别15%、146%及29%。

范伟告诉本报记者,关于上述资产方面的动作,主要在于公司根据项目进展把握市场时间作出的决定,“公司在相关的策略方面,没有太多‘一定要怎样’的战略,相关资产的买卖,都将视市场机遇而定。”

复地近两年对增持比例上海证大的孜孜不倦,外界极为关注。新年伊始,复地旗下全资附属公司中合置业有限公司以每股0.31港元,认购上海证大15.5亿股配售新股,合计约4.805亿港元。

范伟表示,此次复地增加证大持股量,主要是看好上海证大的业务和发展前景。证大目前已在华北、上海市及周边地区和海南省三大区域十个城市发展房地产项目。

但对于增持的下一步及市场猜测渐密的关于“收购”证大话题,范伟表示“一切还是以公告为准。”

2009 年,复地获得包括上海、杭州、天津三个项目权益后总计建筑面积42.7万平方米的土地,截至目前,复地全国十多个城市合计拥有超过85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 备。但与复地2009年回笼的庞大资金量相比,其在土地市场投入有限。有分析师指出,复地在今年市场调整中或将大展拳脚。

“2009年,不管是地价还是房价,都可以说疯狂。但复地非常小心在新增土储中的风险,没有必要去抢地。”范伟坦言。去年底,复地在竞争激烈的上海市场以近底价拿下了上海普陀区567坊北块住宅用地,成为复地土储策略的真实写照。

2009年成功发行19亿公司债,回归A股也在持续推进中,2009年主动回避高地价的复地,在今年的表现仍值得期待。

1月12日晚间本报记者对范伟的采访过程中,范伟获悉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消息后说。“信贷政策的微调信号很明确,但关键是后续相关的政策和金融机构在具体执行中的尺度。”他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16

银行集中“售票”腾挪信贷空间


http://www.china-cbn.com/s/n/000002/20100128/000000147285.shtml


CBN记者 冉学东 杨连晓 

1月中上旬超增长的信贷,让商业银行的贷款空间大大收窄。压缩票据融资,成为了银行当下扩充资金“池子”的重要选择。相应的,融资票据转卖业务出现了火爆情景。

商业银行集中出票

《第一财经日报》昨日从一家大银行的资金部负责人处获悉,截至1月21日,工商银行放贷1494亿元、中国银行1757亿元、建设银行803亿元、农业银行1518亿元,共贷出5572亿元。

该人士称,这种状况肯定不能持续,各家银行都在压缩额度,但因为项目后续资金需求,各家银行也在寻找方法腾挪信贷空间,如压缩票据融资等。

“从上一周开始,已经有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出票了。”一位农信联社票据业务部的人士告诉本报。

票据网报价系统反映了上述情景。上述人士介绍说,在报价系统中,他经常在一段时间集中看到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同分行大量出票,打过电话去一问才知道是它们总行在调控整个信贷额度,为了给投放信贷留出空间,只能把手中的票据出手再说。

无独有偶。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票据中心的一位资深人士也向本报肯定了上述情景。该人士称,由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均衡放款的要求,上周各家商业银行都大量出掉了一些手中的票据,上周他们行出的票比较多,必要的信贷空间已经够用了,本周就出票比较少。

“现在各家银行都是一个月的中上旬大量放贷,到了下旬贷款额度到顶了,就通过压缩票据,腾挪信贷额度。” 上述资深人士称。

该人士还称,他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目前监管层对各家商业银行也不想用类似行政手段的额度管理,所以信贷额度并没有固定的数额,可以在增长的一定范围内浮动,各家商业银行也心中有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票据利率直线上升

不过,当票据集中出现的时候,上述大银行资金部负责人也表示了担心,他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把手中的票据转让给小银行后,也存在许多风险,“这些小银行如何处理这些票据也是个问题。”他说。

票据市场随着供给增加,利率也开始直线上升。一家国有银行地方分行票据业务部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在我们这里是处于压缩控 制时期,给各个行的额度都比较紧,贴现利率现在也比较高,一般客户就是年利率4.2%来算,可以优惠,不过最低也就3.36%了,可能还要加收一些财务顾 问费或者其他什么的中间业务费用。”

虽然票据融资的利率开始飙升,但是相对于贷款而言,资金成本还是比较低,操作也比较便利,尤其是 中小企业对票据融资的需求还是比较高的。对于银行而言,票据业务也是维护和企业客户关系的一个重要工具,通过票据业务可以衍生出其他很重要的业务。央行对 票据市场也比较重视,一直通过一定的政策呵护培育这个市场健康发展。



撰稿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13

外滩地王:复星系股权腾挪“一石二鸟”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5NMDAwMDE4NDQ5NA.html


拿下外滩地王半年后,故事渐入高潮。

6月29日,上海复地与其母公司复星高科技联合发布公告称,复星将以16亿 元收购复地持有的被外界认为是为外滩地王“量身定做”的合资公司的30%股权,并斥约7.21亿元认购复地新内资股。

有分析人士大赞其妙: 两项交易将使复地从母公司处获得资金达23.2亿元,复地将从容重组资产组合及改善现金流量状况;复星直接参与外滩地王的“绯闻公司”,优化地王潜在开发 团队的组合,为后期进一步投资做好准备。

不过,5月成立的这个合资公司,至今尚未与外滩地王直接挂钩。“合资公司和外滩地王项目公司之间的 相关环节,还在推进中。”6月29日,作为外滩地王和合作公司的“带头大哥”——上海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告诉本报记者。当务之急,是要在今年9月之前, 筹集并支付余下的近50亿元外滩地王土地款。

外滩地王渐行渐近

现在看来,复星系对外滩地王的想 法,并没有以今年早些时候复地参与到上述合资公司为终点。

4月27日,相关公司在港交所同日披露“上海证大(00755.HK)与上海复地 (02337.HK)、杭州绿城置业及上海磐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发展房地产项目,四方股权比例分别为50%、30%、10%和10%”事 宜。合资公司成立后,四方向合资公司提供贷款分别为25.72亿元、10亿元、8.58亿元和1.873亿元。

此次复星向复地收购合资公司 30%权益,涉及复地向合资公司注入总额16亿元,当中包括13亿元股东贷款。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收购协议,复星收购该项投资后,将承接复地投资于合作投 资协议项下之所有权利及义务,包括尚未完成的财务承诺。

复地参与合资公司的财务承诺转眼将至。据成立合资公司相关公告,若合资公司未能自行 筹集资金,而复地也没有在今年8月31日前提供12.72亿元的股东贷款余额,复地须向绿城转让合资公司10%股权,届时复地与绿城各占20%股份。

此 次股权转让后,意味着复地已经完全退出合资公司,不再承担相关资本责任,换由实力更强的复星履行。对意在外滩地王的合资公司而言,无疑进一步优化了投资团 队。

复星系力挺地产

复星系此举“一石二鸟”的意义则在于,同时还“顺便”解决了复地的资金需 求。

复星、复地6月29日还达成增资协议,复星按认购价每股1.85元认购复地389950000股新内资股,合共认购价为 721407500元,加上合资公司股权转让的资金,复地一举从母公司获得资金高达23.2亿元。

“通过相关运作,复地的财务状况能进一步 优化,利于后期进一步投资、发展。”复地集团董事长范伟告诉本报。

做强地产业务一直是复星系的基本战略。本报注意到,作为地产旗舰,复地最 近“花钱不少”。

6月25日,复地公告称,其全资附属公司Skysail Investments将斥资3.28亿美元收购Garden Plaza Capital SRL全部股权。Garden Plaza物业属上海中心城区稀有低密度住宅,区域优势明显,未来受益于上海虹桥枢纽,具有较高价值的增长空间。

增资完成后,复星集团持有 复地的股权将由约70.56%升至约74.49%。对于复地而言,尽管预期上述转让不会直接产生盈亏,但公司高层也坦言,所得资金将用作一般营运资金,借 以重组资产组合和改善现金流状况,充分体现了母公司对地产业务的支持。

这一系列动作,在今年内地房企普遍面临新一轮“过冬”行情的背景下, 尤为珍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18

碧桂园300亿背后:二三线腾挪功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9/wNMDAwMDIxMDAwNA.html

早年便布局二、三线城市的碧桂园,终于迎来了收获期。截至11月底,碧桂园提前完成销售任务,前11月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04亿元,超 额完成年度销售目标。数据显示,碧桂园年度重心重回广东省内,战略布局已深入到乡镇一级。分析人士称,由于80%以上项目位于二、三线城市,碧桂园受今年 宏观调控影响较小,今年销售收入远超预期。预计明年公司仍可保持30%的增长。

“公司土地储备在二、三线城市所占比例为82%,受房地产调 控政策的影响较小。”碧桂园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公司共有项目78个,其中广东省48个,已取得国土证的建筑面积约为 4285万平方米,当中取得施工许可证的建筑面积为1415万平方米。

位于广东东莞市的大朗碧桂园,可以看出碧桂园地域纵深的程度。该项目位于东莞市大朗镇,为大朗、常平、东坑三镇的交通枢纽,莞惠轻轨大朗站亦将选址于大朗碧桂园南大门附近,预计该站建成后将为该盘提供便利的交通网络,届时大朗到惠州仅需30分钟,到东莞城区仅需12分钟。

大朗碧桂园于11月20日开盘,首推370多个单位,开盘当天已基本售罄,套现约7亿元人民币。

更早前,广东市场已经发力。8月,在广州区域,碧桂园·凤凰城单月销售认购额约3.4亿元,沉寂已久的华南碧桂园于8月28日洋房新品上市,实现销售认购金额约3亿元人民币;在江门区域,五邑碧桂园“映山”美墅上市即基本售罄,实现认购额约1.8亿元。

“碧桂园今年销售超出预期,”广州地产业内人士称,碧桂园2007 年进行全国扩张后, 2008 年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省外销售受阻。2009 年调整发展战略,将广东作为未来两年的发展重心,以广东销售的品牌效应带动外省销售。

“合 理定价、坚持做主流住宅、快速周转、战略纵深布局到二、三线城市,今年业绩良好的发展商都符合这几个特点,比如恒大、碧桂园,都实现同比50%以上的增 长。”万科总裁郁亮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多数房企只是打个平手而已,业绩不是特别突出。走高端路线的地产商今年表现较差。

碧桂园 管理层表示,将会积极参与保障房建设,公司成本控制的优势将会在保障房建设中发挥作用。另外,碧桂园也将加入到城市综合体的建设。国元(香港)证券分析师 毛力认为,由于以往并没有参与保障房和城市综合体的建设,现在进入会使得碧桂园有短时间的阵痛期,但其低成本优势将会保证合理的毛利率。毛力预计,碧桂园 2011 年的销售收入将会维持30%的增长水平。

截至2010年6月底,碧桂园的现金为64.3亿元,总借贷余额为190亿元,净负债率由52.7%下降到48.1%,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0

高鐵逼「飛」:民航短程航線命運騰挪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7/zNMDAwMDIzMTMzNw.html

繼去年5月武漢到宜昌、襄陽航線停飛後,上月底,武漢往返南京航班全部停飛,本月初,武漢往返南昌航班走上同樣的不歸路。來自武漢天河機場的消息,今年春運該機場的客流量更是遭遇23年來的首次下滑。

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條武廣高鐵。天河機場的數據顯示,自從武廣高鐵開通運營後,武漢往返高鐵沿線周邊地區的機票價格就集體跳水,在掙扎數月後,該機場600公里以下航程的航班已經有六七成停飛。

天河機場僅僅是「被高鐵」的國內機場之一。即將於6月開通的京滬高鐵,把民航業對高鐵時代的憂心渲染得更加濃重。業內預計,京滬高鐵開通後,沿線的航空市場運輸量會減少30%至70%,沿線部分航線甚至面臨停飛可能。

短程航線逼停

據本報記者瞭解,中短途航線在中國民航運輸業中的比重超過一半,其中京滬、京杭等黃金客運航線的旅客運輸量一直穩居國內客運市場前列。

高鐵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在太原至北京的動車開通之時,東航江蘇分公司曾對航空市場可能因為高鐵受到的衝擊做過調查分析,其結果顯示,東航江蘇公司由太原、南京飛往北京的班次量減少10%,客座率降低5%,平均票價下降10%,座位公里收入減少15%,整體總收入減少18%-25%。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南航的武漢至南京航線上。這條航線,正是武廣高鐵涉及到的沿線航線。

日前,南航的武漢至南京航線已經停飛。南航表示,該條航線停飛是基於公司戰略的整體考慮。原本武漢至南京一線是經停航線,全程是南京-武漢-重慶,由於南航決定直飛南京至重慶,所以導致南京至武漢航段停飛。

儘 管如此,南航內部人士亦不否認,南京至武漢航段的停飛,確實也與武廣高鐵的開通有關。該人士透露,在高鐵出現之前,這條航線的上座率在50%左右,高鐵通 車後,該條航線的客流量迅速下滑,上座率落到20%-30%,只有到了週末的時候才能恢復至50%。「在上座率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直飛的收益還好一點, 所以乾脆去掉武漢至南京經停航段。」該人士說。

記者從南航瞭解到,在南航的160多條國內航線中,約有38條與高鐵直接競爭,比例接近1/4。

這只是高鐵時代民航危機的預演。業內預計,在六月份京滬高鐵開通後,高鐵對民航系統的衝擊才會真正上演。「京滬高鐵運行後,沿線部分航線肯定會停飛,而且對整個行業的心理打擊會遠遠超過武廣高鐵。」民航局人士表示。

一直以來,京滬航線被稱為各大航空公司的「黃金線」。據官方信息稱,京滬高鐵有望於六月底通車。

目前,京滬高鐵票價未公佈。參照滬杭高鐵二等座平均為0.52元/公里左右,京滬高鐵全長1318公里,算下來二等座票價在680元左右,遠低於目前該線航班票價。

京滬航線的飛行時間與高鐵相比也沒有太大競爭力。據本報記者瞭解,航空公司的京滬航線飛行時間一般在一個多小時左右,但是算上從市區到機場的時間,以及登機、安檢等,耗時加起來也需要四五個小時。這與京滬高鐵車程預計約5個小時相當。

「短期內,對京滬航線的衝擊是肯定的,但是京滬線本身應該不會停飛,反而是沿線的周邊航線會受到致命衝擊。」上述民航局人士預計。

寄望國際航線?

不過,在高鐵逐步進逼民航放棄短程市場的大環境下,西南的成渝航線在經歷了停飛之後又復飛起來。

2009年11月16日,川航運行19年的重慶至成都航線「成渝快巴」壽終正寢。之前,這條航線每天在成渝兩地間對飛8班(共16個航班),以每小時1個航班的無縫隙服務創造了每年近20萬人次的市場。

然而,成渝動車開通後,川航成渝航線近兩年時間內客流量總共才69000餘人。川航隨即不得不放棄這條黃金航線。川航企業文化部人士直言,停飛就是因為動車分食了大部分客源。

川航在2010年11月底重開這條短程航線。上述川航企業文化部人士說,經過調查,發現成渝兩地之間的商務客源還有爭取的餘地。「用的都是小飛機,50座,每天一班,有一半以上是商務客。」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成渝航線不是航空公司應對高鐵的成功案例,放棄短程市場是今後的大勢。就算還有部分短程航線能存活下來,多半也是因為旅客長途轉機的需求,因為市場競爭力的原因而活下來的短程航線幾乎不可能存在。

不過,也有樂觀一派認為當前高鐵對民航的衝擊力被擴大了。「不否定影響,但是這可以成為促使航空公司戰略轉變的契機,把多出來的機隊資源放到國際航線、長途航線上,航空公司絕不會因為高鐵而一蹶不振。」某航空公司市場部人士表示。

樂觀源於近日國航、東航、南航、海航四大航空公司相繼公佈的年報。去年這四大航空公司淨利潤總共達到264.07億元。

在國航業績會上,國航董事長孔棟強調,高鐵不可能完全取代航空業,並透露公司今年首季的運營狀況較去年更佳。

公開資料顯示,在國航的航線分佈中,國內航線大部分為長距離航線,另外其國際航線佔到總量的45%左右。

民 航局統計數據也顯示,2010年中國民航全行業完成運輸總周轉量536億噸公里,同比增長25.6%,其中,國際航線同比上漲49.4%,大大高於國內航 線16.6%的上漲率。有分析人士指出,未來幾年,商貿往來和出境旅遊能夠保證國際航線的需求,因此,國際航線將成為航空公司主要的業務量增長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66

李東生資金騰挪術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5/818721.html

李東生是個財技高手」,這是記者在深入採訪對本次減持後的感慨。但對於這項行動本身,我們卻不能不多問幾個問題,一窺資金騰挪的路徑。

首先,為何寧願現在減持還錢,不願當初減持籌資?

2010年7月份,李東生持有4016萬股流通股,佔總股本的1.37%;持有TCL的總股數為1.60億股,佔總股本的5.47%。

經過了一次10送10,現在的4000萬股相當於之前的2000萬股。按其4016萬股流通股數,這2000萬股只佔當時李東生持有流通股的50%左右。

而根據TCL集團2009年制定的《董事、監事、高管人員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變動管理制度》第十一條規定:「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管在任職期間,每年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轉讓的股票數量不得超過其所持本公司股票總數的25%。」

以李東生總股數1.6億股計算,他可以減持4000萬股,那麼減持2000萬股也在可行範圍內,因此不能減持顯然不是答案。

李東生借款金額為1億元,當初TCL的股價在3.81~4.35元(未復權)之間,李東生要減持所有的流通股才能獲得1億元的資金,這也並非上上之選。

歸根到底,股價不在高位,減持不如借錢,借錢成本比減持低多了。等到將來股價上去了,再還掉這部分資金,所持股份不會改變,又解了當務之急,一舉兩得。

第二個問題是,如何讓股價上一個台階?須知TCL在2009年業績並未增長,而2010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TCL處於虧損狀態,期望以業績說話基本不可能。

但TCL還是能給市場帶來驚喜:股權激勵、涉足礦業、高送配,股價很快翻了一倍,減持的時機也日漸成熟。

此外,質押和減持同一天發佈也表明了李東生資金的騰挪並非簡單「借錢—還錢」模式。

某中立人士這樣解析:「假設借款和質押貸款是兩部分資金,那麼他可以取得1億的借款和一定數量的抵押貸款。接著,先償還一部分抵押貸款,這部分股權的質押解除,然後將股權減持,償還1億借款。這樣一來他個人的負債就減少了,現金、股權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64

杜双华再腾挪:日钢入股央企资产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6/847158.html

离“红海”奔向“蓝海”,日照钢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找到了两座央企“浮标”。

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日照钢铁和五矿营口中板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营口中板”)了解到,继今年2月日照钢铁受托管理营口中板之后,前者又取得了后者39.96%的股份。

营口中板是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下称“五矿集团”)控股的五矿发展(600058.SH)控股企业。最新的股权比例显示,五矿发展仍然持有营口中板近50.40%的股份。

记者同时获悉,日照钢铁已经与中国中冶(601618.SH)旗下的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冶京诚”)签订了相关协议,将对其提供“诊断管理服务”。

对于今后双方是否会走营口中板与日照钢铁合作的路子,日照钢铁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现在还不知道,但今后合作的路子会很宽广。

日照钢铁打出上述两张大牌的时点值得关注。

目前,“曲折多磨”的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的谈判仍在“进行中”。

杜双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未透露具体细节。

不管杜双华初衷如何,日照钢铁托管营口中板之时起就已经开创了一个先例,即一家民营企业托管一家央企下属企业。

事实上,在面临重组的大形势下,杜双华已经有产业战略北移的迹象,同时有助于产业向高端延伸。

成营口中板第二大股东

这已经不是杜双华第一次出“奇招”。

2008年年底,山东钢铁准备重组日照钢铁的消息传出不久,杜双华就迅速与香港上市公司开源控股合作,并在短时间内成为该公司当时的“现实第一大股东”,并将日照钢铁的核心资产作价注入开源控股。

事实上,入股营口中板前,杜双华已经“暗度陈仓”,日照钢铁于今年2月受托管理营口中板。

日照钢铁又于4月底以近19.74亿元人民币对价,收购营口中板原来几家中小股东的股权,从而成为营口中板第二大股东。

营口中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营口中板还会有一次增资,引进新的股东。届时,五矿发展和日照钢铁等股东持有的股权将被稀释,但稀释的程度不会很大。

公开资料显示,营口中板注册资本为28.98亿元,建有国内外最先进的宽厚板生产线,2006年到2008年间,累计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但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企业出现亏损。

杜双华告诉记者,鉴于营口中板持续亏损的局面,五矿集团决定对其招标托管,日照钢铁在6家参与招标的企业中脱颖而出。

营口中板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了日照钢铁的托管效果,今年1~3月份,营口中板的亏损额逐降,分别为6039万元、2163万元和251万元。

4月份,营口中板开始实现盈利,当月利润总额2263万元,5月份利润总额为5032万元。

但对于营口中板今年整个年度是否可以扭亏,杜双华很谨慎。

他告诉记者,按照相关规定,营口中板的资产要进行折旧,由于此前投资规模很大,这可能要影响到营口中板的业绩。但明年之后,随着公司管理的进一步完善及产能的释放,他对于营口中板公司弥补此前10亿元左右的亏损很有信心。

重组营口中板,曾被认为是五矿集团向实业转型的一个战略标志。营口中板成立于2002年6月,由营口中板与五矿集团及五家民营企业共同出资成立。 2007年,五矿集团通过无偿划转方式重组地方国资营口中板,后将营口中板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五矿发展。但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内钢铁企业陷入大规模亏损状 态,至今未能脱离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五矿发展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上游控制资源,下游建设网络,并适度投资钢铁生产。

五矿集团一位高层告诉记者,公司未来一个核心战略是积极拓展上游资源行业。

2009年,五矿发展收购了南非Townlands铬铁矿探矿权,获得高品位铬矿资源超过2亿吨。今年4月10日,五矿发展发布公告称,营口中板与五矿集团全资子公司五矿邯邢冶金矿山管理局、辽宁省第五地质大队共同投资设立五矿矿业营口天宝铁矿有限公司。

五矿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成长性良好的黑色金属领域综合服务商。

这给杜双华提供了机会——营口中板目前年产260万吨铁、260万吨钢坯、150万吨中板,宽厚板项目建成后中厚板产能将达到300万吨。

牵手中冶京诚

同样给杜双华提供机会的还有中冶京诚,后者于2005年8月与营口中板联合出资,双方共同建设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该项目总投资120亿元,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亿~350亿元。

记者了解到,中冶京诚之所以选择与日照钢铁合作,是出于日照钢铁与营口中板合作模式的示范效应。

日照钢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营口中板是中冶京诚的股东,日照钢铁与中冶京诚此前也有合作,彼此了解,在日照钢铁托管营口中板取得初步成效之后,日照钢铁与中冶京诚的合作也水到渠成。

中国中冶相关人士则对记者表示,中冶京诚最近的确与日照钢铁进行接洽,但是目前还仅仅是意向阶段,尚没有到披露的时候。

中国中冶的主业为工程承包、资源开发、装备制造及房地产开发业务,装备制造在公司利润贡献中很小。据上述人士介绍,公司设立这个装备制造板块,并不是为了卖装备,主要是为工程承包服务的。

中冶京诚主要生产转炉、轧机等大型成套工艺设备,为钢铁上游行业。

据上述人士介绍,该公司组建之初,国内钢铁行业新建项目多,所以对高炉、轧机需求旺盛,但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发改委对钢铁项目开始严格控制,高炉、轧机下游需求因此变得有限。

与此同时,中国中冶高层去年进行了调整。当年,中煤能源(601898.SH)原董事长经天亮出任中国中冶董事长。

“此后,公司的战略也进行了一些调整。”上述中国中冶相关人士说,“从战略角度看,公司愿意抽出更多资金来发展其他产业,拓展服务和研发,所以即使 今后中冶京诚(营口)中试基地股权发生变动也是符合公司战略的。事实上,这个板块引进投资者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公司还可以继续借助这个平台进行研发。”

有分析指出,如果日照钢铁最终收购了这个装备制造项目,等于为其拓展了新的行业。

“这两个企业,(产业)都与我不重叠,重叠我就不做这个事了。”杜双华说,“中冶京诚明年不亏,我是有把握的。”

“两钢”博弈

对于日照钢铁与山东钢铁的重组谈判,杜双华对记者表示,还在进行中,但他未透露具体细节。

日照钢铁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日照钢铁服从山东省的钢铁产业战略规划,支持日照精品钢基地的建设,日照钢铁希望在市场化原则下进行重组协商。

上述人士称,在重组完成之前,日照钢铁仍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企业,其在营口方面的举措,不在重组范围之内。

对于杜双华的接连出手,民企和央企的对比形成了反差。

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还谈不上“国退民进”,即便出现民企重组央企部分资产,一般也都是央企主动剥离一些自认为经营不好的资产。但牵手“中”字头下属企业,不但有助于改变杜双华作为民营企业家的“弱势”地位,更为将来发展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下,确定企业重组的到底是实力还是政策?

日照钢铁托管、入股营口中板,给山东钢铁出了难题。

山东钢铁重组日照钢铁一事可谓旷日持久,去年11月30日曾被认为是完成资产收购交割的大限,然而目前依然没有进展。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从今年年初开始,山东钢铁与日照钢铁的重组谈判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