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硅谷戰爭2.0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7007

谷歌收購摩托羅拉,讓技術公司三巨頭的戰爭升級。它們雄心勃勃地瓜分未來,同時也在瓜分硅谷的歷史。
 
 


   歷史往往就是這樣,當你還來不及反應這是什麼事兒的時候,它就被改變了。
好在這次反應用不了多長時間,那個消息─大家應該都知道了,8月15日,谷歌同意以125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公司(Motorola Mobility Holdings Inc., MMI),摩托羅拉移動獨立運營宣告終結。一個曾經輝煌過的品牌隕落,而另一個正在輝煌的品牌第一次把移動互聯網領域的軟件和硬件合在一起:智能手機市場 即將被重塑。
不用行業分析師,即便普通消費者也能看到他們未來的選擇不過就是那麼三種,或許勉強算是四種。
一、微軟+諾基亞。前者提供Windows Mobile 7操作系統,後者提供硬件(據說也可以保留相當程度的軟件自主權)。谷歌買下摩托羅拉對於諾基亞來說是好消息,當然這不僅僅說的是消息發佈後諾基亞的股票 猛漲17.35%,而是Andriod陣營可能瓦解:儘管谷歌移動業務高級副總裁安迪·魯賓(Andy Rubin)在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分析師會議上聲稱HTC、三星、索尼和愛立信都「歡迎我們的決定」,因為Android需要專利保護,而摩托羅拉具 有可以保護Android支持者的專利。但你知道這背後可能蘊藏的另一層含義─摩托羅拉移動生產的每一款設備都天然成為貼著谷歌LOGO的「原生機」,而 谷歌用專利俘獲了其它Android手機生產商。在這種情況下。HTC、三星和LG們需要怎樣才可能有一款超過摩托羅拉(谷歌)的產品?
二、蘋果+蘋果。iOS操作系統+蘋果封閉生態內一貫的工業和交互設計。對從來不需要「陣營」的蘋果來說,它太希望看到Android陣營這些「烏合 之眾」的崩潰了─僅一家Android手機生產商的出貨量迄今都不可能超過iPhone。在玩軟件和硬件協同配合這件事上,蘋果遊刃有餘。而對谷歌收購摩 托羅拉帶來的「專利效應」,它雖有所警惕但並不必過於擔心,因為對方只是在自己砌起來的圍牆外面,砌了另外一堵而已。
三、谷歌+摩托羅拉。前者提供Android操作系統,後者提供硬件。按照收購後召開的電話會議上的說法,谷歌將把摩托羅拉移動作為單獨業務運營,摩 托羅拉移動還將是谷歌Android系統的授權使用方。但人們畢竟見過太多「獨立運營」的被收購方,都不免最終變成母公司的戰略棋子(已經開始付費視頻的 YouTube現在還據說是谷歌獨立運營的業務)。
誰也不知道誰還會留在谷歌的身邊,或者誰不會─對三星、LG、索尼愛立信甚至股價同樣飆漲的HTC等手機廠商來說,它們迎來的是一個別無選擇依附於上 述寡頭的「NO LOGO」時代,本身是誰變得更不重要了。他們大概會多花一點心思在微軟的Windows Phone上,不過那不會比與谷歌合作強太多。
當然,如果你勉強算上黑莓的製造商Research in Motion Ltd. (RIM)─我們不知道它還能堅持多久─選擇會變成四種。摩托羅拉被收購顯而易見地會提升RIM的專利權價值,這一點與諾基亞並無不同。這兩家公司都不使 用Android,所以即使谷歌收回Android,它們也不會受到影響。
所以如果你願意這麼看的話,谷歌收購摩托羅拉讓事情變得更利落了。我們不會再因為谷歌扮演一個開源系統提供者角色而搖擺不定,它和蘋果、微軟一樣不願 意讓移動互聯網的話語權離開自己寸步。這個看起來激烈鏖戰的角鬥場曾經上演過無數經典的以小博大、以弱勝強的設計、渠道和價格戰。而正如你知道的,谷歌的 購物車裡從來沒有過贋品,比如操作系統廠商Android、視頻網站YouTube、移動廣告平台AdMob,還有芯片製造商Agnilux……它最擅長 用低價格收購一系列羽翼未豐的新銳,然後在谷歌龐雜的內部圖譜中給它們找到位置,把它們變成明星產品,抑或一款酷產品的加速引擎。
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對這樁收購說得再清楚不過:隨著移動業務佔據核心位置,與摩托羅拉移動合併將是谷歌發展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摩托羅拉移動擁有令人振奮的產品 規劃和非常廣闊的增長前景;其強大的專利組合將使谷歌的Android系統免受微軟、蘋果和其他公司的競爭威脅。
這是普通消費者不太會預估到的事情,三大公司在這場戰爭中在專利這件事上安置了如此之大的權重。

  專利這件事變得有趣是因為三大公司們更多是在瓜分,而不是創新。你可以把7月初那場北電(Nortel)專利收購戰看作一場對一個電信沒落巨頭屍體的肢解:北電已經破產了,唯一有價值的是它的6000項專利。
這場瓜分讓我們換了一個角度看待移動互聯網。不是消費者更熟悉的交互設計或者應用商店,也不是觸摸屏這些硬件配置,而是無線射頻、Wi-Fi、噪音干 擾消除、4G、Java語言等等這些隱匿在「智能」這個名詞之後的東西。按照Google高級副總裁、首席法律顧問David Drummond的說法,一部智能手機可能涉及的專利達25萬個,「而其中大部分是值得商榷的」。谷歌的說法是,蘋果這些公司正在通過佔有專利阻礙 Andriod手機的發展,「他們不依靠研發新功能或新設備來展開競爭,反而通過法律訴訟。」
不管谷歌的立場如何,David Drummond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對的,不幸的是,谷歌也屬於「他們」中的一員。僅僅兩年以前,我們還在感嘆iPhone的神奇,而Andriod手機看 起來前途未卜,微軟的移動市場則渺無蹤影─但現在他們已經一起走到了專利這個環節。和以往不同的是,研發在某些程度上不解決問題,因為至關重要的專利們, 反而掌握在北電、摩托羅拉這樣的沒落者手裡。
贏的唯一方法是競購。
今年4月7日,谷歌發起了北電專利收購戰,他們達成「假馬競拍」協議,說好谷歌作為最先出價的競購方,在其他競爭者加入的時候,別人必須以更高出價才 能讓競拍生效。但這場戰爭的結果是:蘋果以20億美元買下了北電的LTE相關專利的完全所有權,以及一攬子可以用於打擊 Android的專利;RIM和愛立信以11億美元一起獲得了這些專利的使用權(Paid-up license),其他得益者還包括微軟、索尼和EMC,總出價45億美元,是這批專利原估價值的5倍。谷歌?他們出了一個圓周率的價 格:3.1415926億美元。
不在意和太自信,這是解釋谷歌奇怪出價的兩種解釋。它們看起來都不靠譜,因為谷歌旋即和蘋果共同捲入了一場現在還沒有結果的競購:Inter Digital。我們可以把 Inter Digital看作不知名的摩托羅拉。這家1972年就成立的公司是無線電話通訊的先驅,1990年代它就掌握了CDMA一系列核心技術,在與摩托羅拉官 司中敗訴後,將CDMA 二代核心技術以500萬美元賣給高通(QUALCOMM),後者將CDMA 成功市場化後獲得了該領域壟斷地位。
這次收購裡真正能引起蘋果、谷歌興趣的是Inter Digital的1.8萬 項專利,其中包括 8800項無線專利,涉及無線數據傳輸、噪聲干擾消除等專利。據彭博社報導,蘋果與谷歌此次爭奪的焦點將會集中在 1300 項直接與手機通信傳輸有關的專利上。
算一筆賬你就會明白三大公司競購專利的熱情來自何處。僅僅是Inter Digital的那些專利,就可以讓蘋果在每台 iPhone上將節省3~10 美元的成本,按照現在的出貨量計算,也就是總共節省30億至100 億美元。這裡還不算日後對 Android的「附加傷害」─通過以後收取專利費,蘋果可以讓Android手機價位從150 美元提高到200 美元,抑制其擴張,為低配版iPhone爭取市場空間。即便是現在,因為已有的那些專利,使用Android系統的HTC已經要在每部賣出的手機中交給微 軟5美元專利費。
谷歌陷入了專利困境,到目前位置,這家公司擁有的專利數量是1700個,而蘋果是4000個,微軟是1.8萬個。谷歌唯一的武器是它的開放論調,比如 之前谷歌法律總顧問肯特·沃爾克(Kent Walker)所說:「現在科技界有一個大問題:軟件專利往往會搞砸創新工作。有些人造成了一損俱損的局面,但要買斷所有的專利代價是高昂的。通過購買專 利來打擊其他競爭對手不是一個好方法,但我們也不會繳械投降。」

 

>> 谷歌董事會主席埃裡克·施密特在G8峰會上探討互聯網公司如果面臨過早的監管可能被扼殺創新的能力,但是現在,首先遏制谷歌「創新」的是專利


的確如此。7月31日,谷歌就從IBM手裡購買1030 個專利以應對專利訴訟。谷歌,或者說Andriod生態現在看起來官司纏身:牽連的廠商有蘋果、微軟、IBM、甲骨文、HTC、三星等等。美國國際貿易委 員會(ITC)裁定 HTC 侵犯蘋果 2 項專利;蘋果與三星的官司(他們在外觀到軟件技術各個層面上都打得不可開交)將在 12 月宣判,此前蘋果要求ITC加快審判進程的要求被遭到拒絕(因為三星 Galaxy S Ⅱ 將在 8 月於美國上市);谷歌與甲骨文的官司將在10 月審判,有關消息猜測甲骨文61億美元的索賠可能不會得到法院支持。
除了競購以外,打官司是另一個奪回主動權的好辦法。一個月以前,谷歌以微軟洩露其高密源代碼為由向微軟提出控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這次訴訟當中, 可能還牽涉了Android─它是一個開源系統!更不要提施密特在HTC專利官司這件事上的態度了:「我們將確保 HTC 不會敗訴。」
現在……讓我們來看摩托羅拉這回事。
美國東部時間8月14日,一個叫做Fosspatents的專注於專利之戰的博客預測摩托羅拉的專利將對 Android 生態圈形成威脅。他在博客裡引用Sanjay Jha的話說,截至2011年第二財季,摩托羅拉有1.7萬項專利,還有7000 項專利正在等待批准,特別是在基礎的2G和3G專利上有優勢,其它非基礎專利對於提供競爭性的產品也很重要,特別是視頻壓縮和解壓縮、安全技術,以及在 4G LTE基礎專利上處於領先地位。
沒想到文章發佈的第二天,谷歌就宣佈了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消息。Florian Mueller,就是Fosspatents的博主隨即發Twitter,其中兩條是:「噢,這對那些Andriod設備生產商來說可能是個很壞的消 息。」以及「是的,谷歌可能想成為另一個蘋果。」
你不得不佩服拉里·佩齊,他管理谷歌的方式出乎意料地激進凌厲。先是用Google+毫不拖泥帶水地回擊了Facebook(最新消息是 Google+發佈了遊戲平台且只收取5%的合作費用,Facebook的30%立即相形見絀),現在則是更不拖泥帶水地用125億現金收購了摩托羅拉移 動。如果算上一點細節,拉里·佩齊還關閉了谷歌實驗室─那個曾經測試過 Gmail、Google Calendar、Android mobile OS、Google+ 的場所。你可以認為谷歌試圖節省龐大的開銷,「集中力量辦大事」,其中的「大事」,既有 Google+,也有專利購買和申請。
喬布斯病了,但是蘋果成了全世界最值錢的公司,並且10月iPhone 5發佈在即,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這家公司不會繼續酷下去。我們也一度認為微軟在三大巨頭的戰爭中失去了優勢(畢竟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日趨 不酷不重要了),但看看摩托羅拉移動被收購後一路股價飆升的諾基亞,他們的合作也許會催生出一些再次讓人驚訝的東西─所以谷歌和摩托羅拉,這是為哪般?

  如果說拉里·佩齊只是為了那些專利,你就錯了。專利最終不會是谷歌的商業模式,當然,也不會是蘋果和微軟的商業模式。如果125億美元只為了換取一層保護膜的話,這肯定會成為谷歌歷史上最不堪的收購。
正確答案是:先不考慮Android陣營瓦解與否,谷歌應該不希望它瓦解,因為拉里·佩齊有比打造一部出色的Gootorola更遠的商業計劃。他想借用原本屬於摩托羅拉一家的專利,將Android手機廠商綁得更緊。
商業計劃的核心是廣告。谷歌不會像摩托羅拉過去那樣在意手機的研發投入、渠道成本和單一售價,它也不會太在意每部手機是否需要通過出廠前嚴格的物理測 試─在它看來,未來的每部摩托羅拉手機都是一個精緻的「谷歌軟件包」。也就是說,搜索引擎、Gmail郵箱、Gtalk聊天軟件、地圖、在線文檔和 Picasa圖片工具等谷歌的應用,它們能否快速、流暢和完美地運行在一款摩托羅拉手機上,才是最重要的事。
會有一些犧牲的,如果谷歌相信未來值錢的東西只有服務和廣告的話。當一部摩托羅拉手機承載了谷歌所有的軟件應用和商業模式─移動在線廣告的話,它作為 硬件本身的價值就大打折扣了。而那些只靠賣手機賺錢的Android設備製造商來說,這簡直就是滅頂之災。它們可能面對的是一個從來不肯背負價格負累的競 爭對手,這讓它們怎麼辦?
但谷歌會撼動蘋果。儘管擁有iOS操作系統和開發者最熱愛的應用程序商店,蘋果從未因此放棄過從銷售硬件設備上賺取的任何一分錢利潤。本質上,它仍是 一家硬件產品銷售驅動的公司。儘管一直有傳聞稱蘋果將推出低價的iPhone產品序列,再一次攪亂這個市場對蘋果價格的認知和想像,但這一幕畢竟迄今也沒 發生。
摩托羅拉成熟的硬件產品體系,以及隨之而來的1.7萬多個通信技術專利,讓谷歌在整個移動互聯網的鏈條上都能幹些不一樣的事─蘋果和谷歌此前競購北電 的專利,以及正在競逐的Inter Digital的無線通信技術專利,都並不意味著它們想變成販賣標準和管道的電信運營商,而是這些專利恰恰能讓它們更安全和名正言順地「顛覆」這個迄今仍 由電信運營商控制的移動世界的秩序。
你一定不會陌生,谷歌、蘋果們用把語音通信傳輸和互聯網聊天軟件綁定在一起,讓通話本身也依靠互聯網:無論是微軟的Skype,還是谷歌的 Google Voice,甚至是未來Facebook Messenger。《第一財經週刊》以前曾經寫過Apple T&T以及G-Mobile的可能性:北電這些第一代電信業代表正和谷歌這些第三代聯手,而AT&T們即將宣告出局。
這才是真正的移動互聯網故事。你不得不承認,如果論及硅谷、美國乃至全球科技界當下最重要的大趨勢,它們差不多都和移動互聯網相關。這也是當下這輪硅谷風暴的核心。
不妨再提一次SoLoMo(Social、Local、Mobile)。智能手機市場已經佔據所有手機份額的四分之一,手機成為了你的ID:想想看, 你還有什麼不能通過手機完成,唯一的差別就是交互體驗的優劣而已。那個日趨熱門的HTML5,你不用明白它是什麼,它正在讓各種移動終端之間的鏈接變得更 平滑。理論上你剛剛關掉家裡筆記本電腦上正在看的在線電影,匆匆出門坐上地鐵,你還能在3G運行的手機或者平板上接著看。
谷歌們把它叫做云。它讓谷歌、蘋果和微軟的各個產品線前所未有地統一:入口多多,但平台各家一個。在你選擇某一家的手機、平板或者個人電腦的時候,你其實選擇了一整套封閉的服務和體驗,對,即便宣稱開放自由的谷歌也是如此。
如果我們再唏噓一下,谷歌、蘋果和微軟們爭奪的專利,正是硅谷乃至整個北美和歐洲過去30年到40年技術發展的結晶。它們從IBM、摩托羅拉、北電、 愛立信和施樂等公司手裡買走了大量專利,把其中的一些玩家在浪潮之巔瓜分殆盡,並把那些技術變成了自己的東西─這些已經把握了未來,或者要把未來搞定的玩 家,正在把所有這些歷史,放進自己腰包裡。
他們雄心勃勃地瓜分未來,同時也在瓜分硅谷的歷史。

 

文|CBN記者 駱軼航 楊櫻
製圖|羅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