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策:影视投资“虚火”样本

1 : GS(14)@2010-12-17 14:23:57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1215/174033.html
    需求的旺盛造就了行业的火热,除了华策影视上市触动了影视行业的神经外,数家知名公司不断进展的上市进程也引发了关注。
               
           10月26日,创业板新股华策影视(300133.SZ)挂牌上市。这是继“电影第一股”华谊兄弟(300027.SZ)上市之后,影视行业又创出的“电视剧第一股”,投资其中的浙商创投迎来了收获季。
  华策影视的造富效应再次成了影视行业的热议话题,“小作坊”式的影视公司一夜成名。一时间,长期受资金困境影响的影视公司们更加满怀憧憬之情,而众多PE基金的进入也为影视行业的投资增添了不小的热度。
  然而,负责该投资项目的浙商创投副总经理李先文直言,并非每个影视公司都能分羹资本盛宴。实际上,风险资本对影视行业百般挑剔,对所投公司有诸多的门槛和要求,华谊兄弟、华策影视能获得融资并实现上市并非偶然,其背后有诸多精心设计的巧妙之处不为人知。
  投资虚火蹿升
  需求的旺盛造就了行业的火热,除了华策影视上市触动了影视行业的神经外,数家知名公司不断进展的上市进程也引发了关注。据了解,保利博纳已完成第二轮1亿元融资,拟2011年赴美IPO,而上影、西影、光线传媒等也透露了上市意图。
  而在另一面,大量的PE资本涌入也缔造了影视业的繁荣,目前已有红杉资本、软银、IDG新媒体基金、中华电影基金、A3国际亚洲电影基金、“铁池”私募电影基金、一壹影视文化产业基金等多支基金纷纷参与到影视产业的投资中,而诺亚财富近期也在募集一只新的影视文化方面的基金。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接近30亿元,影视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光。而PE看好的理由也非常一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迅速提高,庞大的人口基数、持续增长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升级的产业定律,将奠定影视娱乐行业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李先文表示,创业板开设以来,先后抢出了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两家影视类公司,使得创投投资影视行业退出的通道变顺畅;再加上影视文化行业融资需求大,但间接融资很难满足其要求,市场有吸纳创投资金的需求,因此,创投在进入和退出两个端口已经全部打通,形成了完整的业务链条,使得许多创投资金蜂拥而至。
  目前针对影视文化行业投资的资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直接以股权形式投资,另一类直接投资到具体的影视项目,两种投资路径和风格迥异,各有优长。
  李先文称,浙商创投属于第一类,主要投资影视文化类法人公司,以培育影视文化公司为目标,通过上市、被并购等方式退出获取回报。浙商创投的业务模式是眼下众多专业私募股权基金的主流趋势。
  另一类则多见于许多民营性质的影视文化产业基金,主要参与单部影片的投资,并以参与影片票房等收入分成的方式获取回报。这类基金更像是项目投资公司,它们往往聚集了许多来自房地产、能源及其他传统行业的实力人士的资金,冲着电影情结以及影视业的光鲜而来,颇有几分“玩票”心理。
  “不得不注意的是,尽管大环境有所改善,但对于很多影视公司而言,仍处在‘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状况,资金进入到影视公司和具体影视作品中的实际比例依旧很少。”李先文表示。
  另一位关注影视文化行业投资的创投人士则表示,影视行业巨大的投资风险依旧是资金难以大规模进入的原因,“其实我们一直也没有搞清楚,IDG投资了那么多电影,到底有多少是赚钱了的。”一位影视行业人士则称,IDG中国媒体基金之前参与投资中影集团出品的电影《未来警察》亏损严重。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焱也承认,投资人在中国电影界的投资非常小,今年上半年,对电影的投资没有超过投资资金的1%,也就是说没有超过4000万美元。从1995年起,阎焱也开始投资电影和电视,但他感受到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是,演员赚钱,编剧赚钱,导演赚钱,投资人不赚钱,仅在过去的两三年时间里回报稍好。




 尽管有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上市成功,但对于冀望于投资影视公司谋取乐观收益的PE机构而言,他们不得不面对上市的路似乎正在变难的问题。  “创业板因普遍发行估值较高而成为许多公司的首选上市之地,华谊兄弟被打造成了‘电影第一股’,第二家上市的华策影视突出定位是电视剧,占据了‘电视第一股’的名衔,因此,摆在其他拟上市公司面前的一个难题是,还能创造什么概念呢?”上述创投人士称。
  不能没大腕,又不能只靠大腕
  而对于影视公司的选择和战略定位,不同投资者的想法也不尽相同。
  浙商创投更看重影视文化公司的内容制造能力,李先文认为,市场反响决定着作品最终是否能赚钱。“从剧本到拍摄,体现的才是影视公司的核心能力。影视产业链比较长,我们注重内容生产这部分核心环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而在信中利控股董事长汪潮涌眼里,影视属传统行业,其在资本市场独立生长的空间有限。
  “好莱坞四大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是独立的,都被媒体集团收购了。中国未来也会这样,独立电影公司上市很难,除非走华谊模式,同时打造电视制作、音乐、经纪、院线产业链。”汪潮涌在2005年作为战略投资者投资了华谊兄弟。
  易凯资本CEO王冉也认可这样的观点,“国外很少有独立上市的电影公司,真正知名的电影公司都附着在大的传媒集团里,既是龙头,更是一块招牌。要想在娱乐市场站稳脚跟,必须以电影为基准,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而尽管投资策略各有偏好,但内容生产始终是影视产业链最核心的板块。华谊兄弟、华策影视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首先跻身创业板,关键在于它们较好地解决了困扰影视业发展的人才流动问题。
  华谊兄弟和华策影视的最大投资亮点都在于它们招募至麾下的创作人才。著名导演冯小刚撑起了华谊兄弟的半边天,而著名编剧邹静之、刘恒也是华策影视公司的脊梁。
  中信建投的一位人士称,影视业公司往往都以轻资产形式存在,人才是其最核心的“资产”,华谊兄弟成功上市的要诀就在于其拥有了极具竞争力的人才“资产”,并且将这些“资产”稳定了下来。
  现在,对人才“资产”的评判已成为风投资本挑选影视投资项目的重中之重。
  深创投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纲认为,影视公司的管理和创作团队才是核心竞争力,导演、编剧、制片等“招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极大影响公司的业务能力。
  这也是一年前促使浙商创投下决心投资华策影视的原因之一。华策影视在创作人才方面可圈可点,公司实际控制人有30余年的影视从业经验,并已将公司成功运营了5年多时间。李先文直言,曾与许多影视文化公司交流过,但真正能打动他的公司团队寥寥无几。
  不少创投人士认为,目前影视业中的知名导演、制片人、演员等人才资源基本上已被挖掘一空,唯独在“编剧”这块资源上还有待开发。
  事实上,对许多影视公司而言,拥有并长期控制具备“议价”能力的“大腕儿”是件很难的事情。在不缺少投资的环境下,那些红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随时都面临“被挖角”的危险。
  对此,李先文认为,“从行业发展形势来看,仅仅依靠股权来笼络这些核心资产并不一定见效,还需要配合其他方面的机制来吸引人才。”
  从长远来看,影视公司需要探索打破“对某个大腕或少数明星品牌过分依赖”的局面。一位投行人士称,华谊兄弟上市前积极推进多元化战略,打造多元的业务板块;而华策影视的创投机构及投行则为其制定了“依靠但不依赖”的人才原则,得到了监管层的认可,促成其上市成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