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5w.net/newfortune/texie/201107/t3720228.htm
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額突破4000億元,產量和銷售額雙雙躍居全球第一。權威預測顯示,2011年這一數字有望突破5000億 元,2015年將達到9000億元左右。而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機械製造商50強排行榜」上,10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進入全球10強。
銷售規模快速膨脹的背後,凸顯的是工程機械行業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路徑。龍頭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以資本和研發為兩翼,充分利 用資本槓桿,由跟隨到自主研發和創新,不斷推出代表中國甚至全球先進水平的產品,從而使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逐漸成為全球行業增長的主導者。
如今,嘗到資本甜頭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開始以香港資本市場為基石,試水國際資本市場,初步構建起了以國際資本平台為支撐的全球化市場體系。
2011年一季度,中國機械工業生產和銷售增速均在29%以上,保持了2005年以來持續增長的勢 頭。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近日透露,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工程機械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7%左右,至「十二五」末達到9000億元,出口額將突破 260億美元(圖1)。而英國工程機械諮詢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銷售額約佔全球市場的40%(圖2)。
推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疾速做大的動力,是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科技、山河智能等企業迅速做強,在產銷規模和自主研發上加速向國際巨頭靠攏。
數據表明,2005至今的6年,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時期。
2005年,全球工程機械行業老大卡特彼勒機械業務銷售收入達229.31億美元(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8.0702計算,約合 1850.88億元),而當時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開發、製造和出口企業徐工集團全年的營業收入為170億元,三一重工主營業務收入僅為25.37億元,即 使是中國工程機械全行業1620億元(2006年)的銷售收入,也難望其項背。
5年之後的2010年,三一重工實現營業總收入339.55億 元(三一集團實現營業收入502億元),其中混凝土機械以27.2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位列世界第一;中聯重科實現營業總收入321.93億元。儘管與卡特彼 勒2010年全球機械業務277.67億美元(假定匯率不變,以2005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8.0702計算,約合2240.85億元)的銷售收 入尚有較大差距,但在5年時間中,中國工程機械領軍企業將這一差距從11倍縮小到約4.5倍(圖3)。
分析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崛起,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製造成功升級的樣本—從被資本化下的非常規狙擊、苦練內功到試水境外資本市場,工程機械企業正詮釋一條「中國智造」行之有效的路徑。
「被資本化」下的非常規狙擊外資巨頭
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資本啟蒙,發端於外資跑馬圈地下搶佔生存空間的本能。
本世紀初,在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還處於一片懵懂之際,嗅覺靈敏的外資工程機械巨頭悄然在內地積極擴張。2005年3月初,卡特彼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 卡特彼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出資130.8萬元和43.6萬元,以股權併購方式分別獲得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30%和10%的股權。卡特彼勒僅用 174.4萬元便將這家擁有40多年歷史、年銷售收入10億元、年生產能力5000台、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排名第七的國有企業40%的股份收歸囊中,且提出 有權在未來3年內隨時收購山工機械其餘股份。
至此,卡特彼勒在中國內地的佈局引起了業內的廣泛關注:該公司已在中國擁有了11個生產基地、2個研發中心和1個培訓中心,包括(卡特彼勒)徐州公司、上海發動機公司、山西鑄造公司、天津亞實履帶公司等。
實際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跨國工程機械企業,卡特彼勒當時正籌劃在中國展開一場幾乎囊括國內製造業龍頭企業的併購擴張計劃—其計劃併購的對象包括廈門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
而在收購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之前的2004年,卡特彼勒聯合華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美國國際投資集團、摩根大通亞洲投資基金、凱雷亞洲投資公司和花旗 亞太企業投資管理公司等外資投資機構,意欲成為徐工集團旗下上市公司徐工機械(000425)的戰略投資者。2005年10月,凱雷與徐工集團簽訂了相關 的收購協議書。
面對外資巨頭的強勢來襲,處於絕對劣勢的國內工程機械企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開始以非常規方式對抗境外資本的入侵。
就在凱雷入主徐工機械即將塵埃落定之時,2006年6月6日-12日,時任三一重工執行總裁的向文波在博客上連續發表《戰略產業發展的主導權是國家主 權》、《三億美元,三一能否收購徐工?》、《徐工併購:一個美麗的謊言!》三篇言辭激烈的文章,抨擊徐工機械改制,譴責「徐工資產被賤賣」。同時,向文波 更是不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規則,以博客形式發表收購言論—表示三一集團願意以4億美元競購徐工機械82%的股權。三一重工、徐工集團與凱雷由此展開了那場 轟動全國的口水戰。
回頭去看,這場口水戰的一大功效,固然是引起了商務部等部委對外資收購戰略性行業龍頭企業的關注,並採取謹慎審批原則,最 終使得凱雷收購徐工流產。更重要的是,這場監管機構、投資者廣泛關注的討論,喚醒了眾多企業自主發展的信心。2007年3月24日,時任廈工股份 (600815)證券事務代表的葉維萍稱:「我們已經和卡特彼勒完全不接觸了。」2004年之前,廈工集團曾與卡特彼勒頻繁接觸。與此同時,國內另一工程 機械企業龍工集團也傳出與卡特彼勒中止戰略合作談判的消息。
通過這種非常規的對決,外資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步入冰河期,這不僅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贏得了喘息機會,也為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國內工程企業接下來的資本角逐與升級埋下了伏筆。
借助資本槓桿提速追趕
外資巨頭的野蠻入侵在讓國內同行驚愕的同時,也讓他們領略到了資本的魔 力,打開了眼界。隨後,已在A股上市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如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利用日益完善的國內資本市場加速資本運作的步伐,積極利用融資租賃等資本槓 桿,苦練資本內功,打造支持機械業務持續增長的資本平台。
整體上市做大資本平台
為了提高業務規模,完善產業鏈,徐工機械、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國內機械龍頭先後完成了整體上市。
2007年3月20日,中聯重科公告了一攬子收購大股東資產的議案,擬自籌資金4.48億元收購大股東經營性資產和投資性資產的部分股權,以及所屬的土 地、設備、建築物等配套性資產。通過此次一攬子收購,中聯重科大股東—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將實現整體上市。
中聯重科引入聯想投資 為戰略投資者,並以聯想為橋巧妙搭建了整體上市的架構,同步實現了管理層的MBO。中聯重科整體上市的完成,使得國有股東、管理層、財務投資者以及公眾股 東的利益趨於一致,減少了股東之間的衝突,為中聯重科的後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中聯重科由此蛻變為一家國有控股、多種資本參股的現代企 業,消除了體制之困,為之後H股上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中聯重科一步到位的果決不同,三一重工採取了分步收購三一集團及相關公司資產的方式 完成了整體上市。2008年10月10日,三一重工公告稱擬定向增發購買梁穩根等10名自然人擁有的三一重機投資有限公司(註冊地:維爾京)100%的股 權,掀開了三一重工整體上市的序幕。2010年6月,三一重工公佈了兩項收購議案—擬以22.8億元收購湖南汽車及三一汽車100%股權,以及大股東三一 集團注入的汽車起重機和工程車輛等資產。加上之前已經注入上市公司的樁工機械、挖掘機等資產,三一重工對這兩項資產的收購一旦完成,標誌著歷時近兩年的三 一集團全部工程機械資產整體上市圓滿收官。
借助資本運作,三一重工從單純的混凝土機械領軍企業轉變為全面綜合的工程機械生產商,成為行業內首家市值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
2009年6月26日,徐工科技發佈公告稱, 中國證監會已核准公司向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發行股份購買相關資產。至此,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品牌的徐工科技整體上市的計劃實現了重大突破。集團同時承諾,未來還將繼續注入未上市的資產。
憑藉資本利器迅速擴張,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進入加速上漲的通道(圖4)。
利用融資租賃的槓桿效應撬動業績
嘗到資本甜頭之後,國內機械行業龍頭也紛紛借鑑國際經驗,將融資租賃打造成推動業務規模快速做大的又一個資本利器。
據中國金融學會金融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田青介紹,目前美國每年總設備投資額中有30%是通過租賃解決的,而在中國這個比例僅為1-2%,「融資租賃將 越來越受到中國大型設備製造企業的追捧」。事實上,卡特彼勒、馬尼托瓦克、克雷克斯以及小松等國際工程機械巨頭的融資租賃業務均已佔一半以上。
2004年,卡特彼勒在北京成立融資租賃機構,第一次將工程機械融資租賃業務帶進中國市場。2006年4月20日,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 (原「北京中聯新興建設機械租賃有限公司」)獲中國商務部和國家稅務總局批准,成為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這也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家獲融資租賃資質的企 業。隨後,中聯重科又成立了中聯融資租賃公司,這是中國內地唯一兼具外資融資租賃資質和內資融資租賃試點企業資質的融資租賃公司,目前在中國內地擁有中聯 重科融資租賃(北京)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兩個業務平台。
中聯融資租賃公司為中聯重科旗下各類機械設備的銷售提供金融 服務—給予客戶2-4年的租賃期,當期銷售所實現的現金流入向以後年度遞延,然後融資租賃公司再將應收融資租賃款質押給銀行,從銀行取得貸款。對客戶而 言,融資租賃業務具有首付低、還款時間長、迴旋空間較大、操作方便等特點,而且,可以以較低的資金門檻和較少的時間成本,獲得設備的使用權。
通過融資租賃的槓桿放大效應,中聯重科的銷售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中聯重科通過融資租賃實現的設備銷售額超過5億 元,2008、2009和2010年分別超過了24億元、94億元和150億元。截至2010年底,中聯重科的融資租賃銷售業務已佔到總銷售收入的 30%。在融資租賃的驅動下,中聯重科2007年以來的營業收入年增長率均超過50%,遠超29%的行業平均水平(圖5)。
融資租賃槓桿效應激發的市場潛力,讓其他工程機械企業紛紛跟進,三一重工、徐工機械、柳工 (000528)、玉柴等大型設備製造企業先後湧進融資租賃領域。2009年7月,三一集團宣佈與智聯騰華聯手打造融資租賃平台。時隔不久,中聯重科也宣 佈向北京中聯新興建設機械租賃有限公司增資13.32億元。2010年12月,三一集團、湖南華菱集團有限公司和湖南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發起成立三一汽車金 融有限公司,其中三一集團出資7.4億元,佔股92.5%。2010年8月20日,柳工披露非公開發行A股預案,計劃將預計募資30億元中的3億元用於旗 下融資租賃服務平台—中恆國際租賃有限公司的增資項目。
以研發打造
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
借助國內資本市場與融資租賃兩大利器,中國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快速成長,行業規模迅速做大。 與此同時,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通過不斷增加研發開支,並借助政府補貼,從研發設備與新產品著手,以資本反哺研發,從根本上提升綜合競爭力(圖6)。
與此同時,國內工程機械企業還探索借助外力加強自身研發實力。2008年7月2日,三一重工旗下境外 子公司SANY Germany GmbH與德國RWE POWER Aktiengeselllschaft股份公司簽訂了24.82 萬平方米購地合同用於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建設,根據2009 年1 月29 日簽署的聯合聲明,三一重工將投資1億歐元建造生產車間、研發中心及培訓基地。三一重工德國貝德堡產業園於當地時間2011年6月20日正式開業。 2010 年2 月22 日,三一重工與巴西聖保羅州政府達成了投資兩億美元在聖保羅州建立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的投資意向,公司擬在該地區建立工程機械研發生產基地。
自主創新能力為國內工程機械行業的未來打開了巨大的上升空間,各路資本開始湧入這一行業。2010年4月31日,熔安重工在安徽省合肥市舉行工程機械基 地項目建設論證會。該項目總投資60億元,建成後將形成年產液壓挖掘機3萬台、履帶起重機1000台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的製造能力。2010年5月20 日,中國中鐵計劃投資30億元建設的中鐵南方裝備製造基地舉行開工儀式,該基地將涉足橋樑鋼結構、鐵路工程機械、海洋工程機械、港口工程機械和風力發電設 備等五個項目。2010年6月1日,奇瑞旗下的蕪湖瑞創叉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創)首批1-10噸叉車全面下線。瑞創的總投資額預計達6億元,規劃年產 叉車、裝載機等多種工程機械產品3萬台,年銷售收入約可達40億元,出口額每年可達2億美元。
在資本的推動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迅速騰飛。 2006-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分別為1620億元、2223億元、2773億元、3157億元、4034.97億元(截至2010年11 月),分別遞增28.37%、37.22%、24.74%、13.85%、27.81%(圖7)。目前,中國已超越北美、日本、西歐,成為全球最大的工程 機械市場。
試水境外市場
經過近幾年的苦練內功,許多大型工程機械企業在技術、質量等方面已可比肩國際同行,利用成本優勢走出國門遂成共識。
繼2001年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Powermole Ltd.)之後, 2008年,中聯重科再次出手,收購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機械企業CIFA。在這起併購中,中聯重科以1.626億歐元現金支付的方式(約合17億元)間接獲 取CIFA60%的股權。收購所需的巨額資金壓力,也讓中聯重科意識到搭建海外資本運作平台的重要性。
構建海外資本平台最直接的益處,是提升 企業的國際知名度。雖然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企業在國內已聲名鵲起,但在海外,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品牌影響力還非常薄弱。再者,搭建海外融資平台可為企業 開闢多渠道融資渠道,緩解企業海外擴張的資金鏈風險。更為重要的是,企業可以借助海外資本平台進行跨地區的資源整合,提升企業國際化資源的整合能力,有助 於實現企業、產品和市場「三位一體」的真正國際化。於是,境外上市成為這些率先走出去的工程機械龍頭企業的一致、首要選擇,而中國香港因其天然優勢成為首 站。
2010年,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不約而同地啟動H股計劃。2010年12月23日,經香港聯交所核准,中聯重科全球發售8.69億股,其 中,95%即約8.26億股進行國際配售,5%即約4348萬股在香港公開發售,發行價格為每股14.98港元,募集資金約130億港元。至此,中聯重科 (01157)成為湖南首家「A+H」股上市公司。2011年1月6日,中聯重科總額達1.3億股的H股超額配售權獲得全額行使,募資約19.48億港 元,加上此前募集的130.33億港元,其H股發行募資總額近150億港元,創1998年以來全球工程機械行業融資之最。目前,中聯重科已在六個國家(或 地區)建有上市融資平台。
2011年1月5日,徐工機械也宣佈了H股上市計劃,發行上限為發行後公司總股本的20%。對於走出去的工程機械企 業而言,香港地區僅僅是一個開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工程機械企業進行海外資本運作,而海外上市地的選擇也不會僅侷限於中國香港,紐約、倫敦、新加坡等 地的證券交易所將會出現更多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身影。
此外,一些企業也利用國際市場司空見慣的融資租賃模式拓展海外市場。2008年10月, 中聯重科正式啟動「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全球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以「中聯重科租賃(香港)有限公司」為全球總部,澳大利亞、俄羅斯、意大利、美國等各地子公 司同時運營的融資租賃全球服務體系。2010年11月22日,中聯重科融資租賃公司分別與美國ACP公司和俄羅斯RSS公司簽約合作。至此,其海外累計簽 約合同額達1.13億元。
祁俊預計,到2015年,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額將達到200億美元左右,成為世界出口大國,「國際市場將是未來中 國工程機械企業爭奪的焦點」。而帶著資本烙印出海的工程機械企業是在波濤洶湧的國際資本市場折戟沉沙還是遊刃有餘,目前尚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未來的強 者必將在國際資本舞台上長袖善舞的企業中誕生。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