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豬肉、房租等上漲致通脹預期回升,滯脹擔憂尚早

近期,豬肉價格上漲、房租上漲、輸入型通脹和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等因素,導致通脹預期上升,市場甚至出現對滯脹的擔憂。

5月以來,豬肉價格持續上漲,加之近期局部地區出現非洲豬瘟、豆粕價格上漲,市場對豬肉價格推升通脹的擔憂進一步加劇;同時,房租上漲、匯率大幅貶值帶來的輸入型通脹擔憂,以及基建投資和采暖限產預期等引發的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共同推升市場通脹預期。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全年通脹整體可控,現在擔憂滯脹為時尚早。

對滯脹擔憂為時尚早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於滯脹的擔憂為時尚早。今年中國能夠實現6.5%左右的經濟增長,這顯然稱不上“滯”,特別是下半年穩投資、穩預期的措施會逐步見效。

“關於‘脹’,總需求還是疲弱,不支持物價大幅反彈,豬疫情雖會影響供給,但也影響需求,豬周期很難再現。非食品價格仍會在高位,是物價上漲的主要推手。全年通脹水平整體可控,風險不大。”王軍說。

7月份我國CPI為2.1,從歷史上看不高,橫向與美國比較,美7月CPI為2.9、核心CPI為2.4,據此,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說滯脹言之過早。

數據來源:美國勞工部

認為“滯脹”一說有點過度解讀的還有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他對第一財經稱,最近物價上漲有部分季節性原因,加上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下半年要加大基建補短板力度之後,市場對周期品的悲觀預期得到一定修正,存在一定補庫存需求。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表示,未來通脹壓力總體可控,並不能簡單得出當前經濟已經進入滯脹的結論。

劉哲對第一財經分析說,首先,前期環保限產和去產能擴大化導致部分原材料的供給出現明顯收縮,部分工業品價格短期內大幅上漲,但從終端消費品價格來看,物價水平一直維持在2%左右的波動,並沒有出現明顯通貨膨脹。其次,剔除食品和石油影響,反映工業周期價格變化的核心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連續三個月維持在1.9%的水平。第三,從物價影響權重來看,當前我國物價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到豬周期的影響,當前仍處於豬周期的底部。

全年通脹可控

申萬宏源宏觀李一民團隊的一份研報顯示,從經濟表現來看,內需回落,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均下滑;而隨著全球經濟邊際趨弱,出口也面臨下行壓力。通脹的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豬肉價格上行推升食品CPI;二是環保限產和基建加碼帶來主要工業品價格的上漲壓力;三是房租上行帶來的服務類CPI的上行壓力。此外,人民幣4月份以來的貶值可能也會部分帶來輸入型的通脹壓力。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華創證券的報告認為,房租上漲對通脹的影響主要通過兩個路徑,其一,房租直接體現在CPI居住分項中的租賃房房租,從而直接對CPI產生影響。房租的上升推升租賃房房租增速上升,對CPI產生拉動作用。其二,目前我國人口紅利正在逐步減少,房租帶來的生活成本上升將傳導至工資水平上,使得工資水平被動提高,這無疑將帶動企業成本的擡升,從而提高生產價格。這種傳導途徑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如餐飲、快遞、美容美發、家政服務等服務行業勞動需求量較大,受到的沖擊較大,企業工資成本上升進而轉嫁給消費者,這是近年來服務消費價格上升迅速的原因之一。

長江宏觀分析師趙偉撰文分析,除豬肉價格上漲外,近期部分地區房租上漲也引起大家關註,房租變化或對CPI的短期、直接影響相對有限。此外,不僅住宅租金變化,部分地區商業地產、工業用地等租金價格也在上漲,將通過影響生產、服務成本,推升成本推動型通脹壓力,或加大長期通脹壓力。

布瑞克農信集團研究總監林國發對第一財經表示,從主糧方面來看,小麥價格偏強,可能導致第四季度面粉價格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CPI,但考慮稻谷價格穩定,加上主食多樣化,小麥漲價對CPI影響較為有限,下半年CPI壓力更多在於服務業價格上漲及房租上漲。

從整體來看,林國發稱,豬價雖然在7月到8月中出現顯著上漲,但同比仍小幅下降,中長期來看,豬價仍處於下跌大周期;雞蛋價格一度高於去年同期,但當前已經開始走弱;瓜果方面,南方水果低價,拉低了水果均價;隨著高溫天氣減少,目前蔬菜供應有望增加;蘋果由於市場炒作減產預期,蘋果期貨出現暴漲,預計今年蘋果上市價格較去年高出20%~30%,但瓜果蔬菜價格偏低,特別是南方柑橘今年10月上市,由於豐產,價格有望走低,預計瓜果蔬菜等對物價水平影響有限。

趙偉認為,近期匯率快速貶值引發的輸入型通脹擔憂,也是通脹預期回升的原因之一,貶值幅度可控下輸入型通脹影響或有限。由於我國進口產品以工業品為主,消費品進口占比小,進口價格指數與CPI走勢常出現背離,而與PPI(生產者價格指數)走勢較為一致。進口產品價格可能通過PPI向CPI的傳導影響CPI走勢。在PPI向CPI傳導不暢下,匯率變化對CPI的影響或相對有限。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業內人士表示,結合大宗市場表現來看,目前輸入型通脹影響較小。其中,石油、鐵礦石價格有部分影響,而其他金屬則由於美元上漲影響,目前價格都在底部,實際影響有限。

趙慶明表示,中美貿易摩擦以及人民幣匯率下跌兩個因素推高了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主要是農產品價格。此外人民幣從4月份以來的貶值,會導致國內進口商品上漲,但這些都不屬於輸入型的通脹壓力,而是由匯率變動造成的。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前一陣子人民幣匯率貶值較快,將貶值壓力和預期釋放掉了,因此在匯率預期上反映的未來進一步貶值空間並不大。

油價對物價總水平影響可控。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郭麗巖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預計下半年國際油價將延續震蕩,如果不發生較為嚴重的地緣沖突引發持續供給中斷的話,下半年油價的波動中樞將會維持在65~75美元/桶,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傳導影響是相對可控的。

多措並舉擴大內需

市場對滯漲的擔心主要還是對總需求的擔憂,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持續推動需求改善,減稅降費、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環境都有助於經濟的進一步企穩。

在宏觀經濟政策預調微調、貨幣政策結構性轉向的當下,“寬信用”的信號初顯,“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開始在7月公布的金融數據中得到體現。8月13日晚間,央行公布數據顯示,中國7月M2貨幣供應同比增8.5%,預期8.2%,前值8%。

趙慶明稱,如果適度寬松可以刺激經濟,通脹壓力是向好的。但是目前貨幣傳導機制尚需過程。

8月18日晚間,銀保監會發布“信9條”,這已經是銀保監會近期第三次“出手”進一步打通貨幣傳導機制。

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表示,如果要真正打通銀行資金向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消費領域的流動,還是需要金融體系之外的改革配合,比如稅收、民營機構準入、民營企業家更高的尊重和政策參與等。否則單靠金融孤軍突進,很難真正打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

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財政政策要在擴大內需和結構調整上發揮更大作用。國務院推出多項減稅降費舉措,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將超過1萬億元。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財政政策可以通過減稅來刺激消費。比如近期國家降低日用消費品關稅,以及接下來要實施的個稅改革,將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也有利於提振消費。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今年以來,進口汽車,服裝鞋帽,體育健身用品,廚房和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化妝品,加工食品等關稅大幅下降。比如汽車整車關稅稅率從25%降至15%,一輛到岸價24萬元、市場指導價約90萬元的汽車,減稅金額達3.4萬元,占到岸價比重約14%。

在投資方面,上述政治局會議強調,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加大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的力度。

補短板如何切實推進,近期多部委官員表態。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叢亮15日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下半年要加快今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發行和使用進度。據了解,加快發行的地方政府專項債主要用於交通、電信、教育、衛生醫療等民生領域,目的在於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

財政部副部長劉偉日前明確,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比2017年多了5500億元,主要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以及精準扶貧、生態環保、棚戶區改造等重點領域,優先用於在建項目平穩建設。

綜合來看,7月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投資消費的不及預期說明需求端承壓逐漸顯現。為此,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對第一財經記者稱,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下階段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定向降準等貨幣政策,加大對“短板”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基建投資發力,維護實體經濟平穩運行。

基建投資對穩增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章俊表示,下半年擴大內需主要依靠固定資產投資,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基建投資成為穩增長的抓手。目前國內在環保水利建設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例如地下管廊建設等。而且從區域來看中西部地區的基建依然相對滯後,這些方面都是補短板的重點方向。

面對當前大宗原材料上漲、石油價格上漲和人民幣貶值預期等供給成本上升,未來對物價可能帶來的上行壓力,在供給側的措施可以從降低供給成本入手,緩解通脹壓力。劉哲給出了他的建議:“一方面,應從市場供需關系著手,防止過度行政幹預對於市場供給的扭曲,使上遊能源原材料產品價格回歸到供需平衡狀態,從根本上降低供給成本,緩解通脹壓力。另一方面,穩定人民幣匯率預期,保持外匯市場的平穩運行,緩解中國經濟的輸入型通脹壓力。”

責編:任紹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