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現階段能源產業發展的幾個重點

一般來說,擁有藍天白雲的國家都維持比較低的煤炭消費比例,中國需要大幅度減少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才能真正擁有藍天白雲。一方面,“清潔”煤炭技術需要推廣,但受到高成本和難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約束而難以大規模擴展。另一方面,目前發展潛力比較大的清潔能源占能源總量的比例較小,難以在滿足能源消費增長的同時替代煤炭。因此,只有比較低的能源需求增長才能順利進行煤炭替代,使排放減少。一般來說,滿足一定能源需求的資源配置最優,是能源生產供給和節能的投入的邊際收益相等;然而,由於無法“內部化”能源的外部成本(包括環境汙染、資源稀缺、能源安全、代際影響),節能和能源供應不是一比一的關系,能源政策設計需要更多地向節能傾斜。

中國仍然處於經濟中高速增長階段,能源需求大起大落,“站高言高”的規劃和投資使得產能大過剩大短缺難以避免。由於中國能源消費高度集中,2017年重工業消費了62%的能源,但工業整體只貢獻了34%的GDP。由於中國重工業對經濟運行狀況最敏感,因此重工業波動會放大經濟狀況對能源消費的影響,使得能源消費大幅度波動,也使得能源消費與GDP的大幅度偏離成為可能。因此,除了穩定的GDP,還需要比較穩定的耗能產業結構,才能使能源需求波動縮小。因此,基於能源需求假定的相關指標模擬和預測需要謹慎。

對於中國來說,順利的低碳清潔轉型需要關註能源成本。轉型的短中期主要靠天然氣,長期則可以依靠光伏、風電、核電和儲能。中國缺油少氣,近年來油氣對外依存快速提升。為了保障中國能源安全,中國頁巖氣發展和風電光伏發展同樣重要,政府需要營造有利於頁巖氣技術進步的環境。美國頁巖氣產量從2008年的600億立方米上升至2016年的近4800億立方米,增長8倍。而中國2017年的天然氣消費量僅為2400億立方米,大約為美國的天然氣總消費的四分之一,頁巖氣產量的一半。美國工業天然氣價格從2008年7月0.37美元/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6月最低點0.10美元/立方米,最大降幅為78%。如果美國頁巖氣的成功可以在中國複制,則中國的清潔轉型除了有資源的支撐,還可以降低能源成本。

在未來的清潔能源系統中,光伏由於其靈活性,占比例可能最大。電動汽車不僅有益於清潔發展和石油替代,還將成為智能電力系統的組成部分。智能微網(分布式電源)將與大電網並存。而儲能是未來的清潔能源系統的關鍵。提高化石能源價格(即“內部化”化石能源成本)和對新能源的補貼都是為了解決新能源成本過高的問題。由於“內部化”化石能源成本在現實中很困難,而新能源補貼是不確定、不可靠、不可持續的。只有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來降低新能源成本才是確定、可靠、可持續的。因此,政府需要改變目前的補貼設計和補貼方式,使其更有利於技術創新。

能源發展的三大目標包括支持經濟增長、保障環境可持續性和滿足普遍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政府會強調不同的能源目標,經濟起飛時期能源發展以支持經濟增長和滿足普遍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為重,經濟收入達到一定水平時,能源發展則需要關註環境保護,這基本上符合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由於能源發展目標和能源的“外部性”,能源市場化是相對的,政府不會遠離能源市場。政府一般采用能源價格和能源補貼平衡三個目標,但需要盡可能采用市場化的方式幹預能源市場:比如說如果可以通過交易解決,就盡量避免采用稅費。

“一帶一路”倡議下能源行業將起主導性作用。在2013年至2016年間,中國能源企業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已經承擔了60多個項目,主要包括天然氣輸送、發電站和電網建設等。一方面,“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有豐富的能源資源,中國有廣闊的能源市場,比如俄羅斯已經成為中國主要的石油供應國。另一方面,其他國家缺乏能源基礎設施,中國有建造能源基礎設施的巨大產能和建設能力。許多“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都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對能源基礎設施的需求巨大,例如:中亞國家天然氣資源豐富,但缺乏基礎設施和市場。“一帶一路”倡議可以實現互補、共贏、合作。

現代化生活需要現代能源支持。技術進步可以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歷史經驗說明,產業革命與能源技術的關系密不可分,未來能源清潔系統依賴於儲能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革新,以及智能微網的廣泛運用。能源生產和消費技術正面臨著重大的調整,核電、風電、光伏等非化石能源的發展,以及電動汽車技術的進步,開始顛覆傳統的能源供給和使用結構。

中國的能源行業正處於改革的關鍵攻關期。深化能源體制改革,有效地設計並減少能源交叉補貼,加快市場化的能源價格機制形成,破除市場化改革的障礙,引導能源資源優化配置,所有的這些問題,都需要更深入有效的能源經濟和政策研究。

在全球範圍內,能源使用技術以較快的速度提升,中國與高發展水平國家在能源效率上依然存在差距。因此,中國除了應該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中,通過加強國際產業分工,並學習引進先進技術,還應該通過自主創新來提升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

(作者系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責編:孫維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5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