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適度擴大進口與經濟安全

在中國的“經濟奇跡”中,“外貿奇跡”當屬最輝煌篇章,無論出口、進口皆然。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統計數據,1950年,中國出口占全球出口總額比重為0.89%;到2015年,這項指標達到13.76%。2016(13.09%)、2017(12.77%)兩年,中國這項指標雖略有下降,但仍遙遙領先於世界其他國家,基本上相當於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和平年代鼎盛時期的水平。中國名義GDP總量與美國之間仍然存在近60%的差距,但貨物貿易出口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之冠,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將長期保持這一地位。

與此同時,中國貨物貿易進口規模與在世界進口總額中占比也實現了天翻地覆的增長:

1950年,中國進口5.80億美元,占世界進口總額的0.91%;1990年,中國進口533億美元,占世界進口總額的1.48%;2000年,中國進口2250億美元,占世界進口總額的3.38%;2014年,中國進口絕對值達到19592億美元的高峰,占當年世界進口總額的10.30%;2017年,中國進口18419億美元,占世界進口總額的10.26%。

從出口大國到“擴大進口”

毫無疑問,自2009年以來一直牢固占據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出口大國席位,這是中國經濟、產業國際競爭力和中國宏觀經濟良性循環的最突出表現;但進口規模相應增長,同樣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產業持久保持國際競爭力、改善中國國民生活的客觀需求,而且有助於拉動貿易夥伴國經濟增長,通過國際分工實現雙贏。正因如此,數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強調“擴大進口”,將要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更是新中國史上前所未有的擴大進口大動作。毋庸諱言,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都有潛在的副作用和風險,對中國擴大進口政策的最大擔憂,莫過於此舉是否會顯著動搖中國經濟安全;但經過冷靜、客觀審視,可以看到,適度擴大進口,非但無礙中國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增進;分析能源、農產品擴大進口的影響,就能理解這一點。

與沙特、委內瑞拉之類資源出口國不同,中國國民經濟基礎不是初級產品行業,而是制造業;中國絕大多數大宗礦產資源的儲量、品質、開采成本等資源稟賦均不如海外其他主要礦產生產和出口國,過度強調資源自給只能擡高中國下遊制造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成本,降低其效率和國際競爭力,進而動搖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景。擴大進口品質更優、成本更低的海外資源,由此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就石油、天然氣而言,我國天然氣產量根本跟不上國內消費量增長的步伐,原油已連續兩年(2016、2017)減產而進口連年猛增,今年一季度國內原油產量繼續下降。在各類能源中,天然氣進口增長最為迅猛。

2017年,中國進口原油4.1957億噸,相當於同年我國國內原油產量的2.2倍,同比增長10.1%,是全世界第一原油進口大國,進口額1623.28億美元,同比增長39.1%;

進口成品油2964萬噸,同比增長6.4%,進口額144.86億美元,同比增長29.8%;

進口天然氣6857萬噸(按1噸天然氣等於1390立方米折算合95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6.9%,進口額232.75億美元,同比增長41.2%。目前中國是天然氣第二進口大國,預計不久就會超過日本躍居第一天然氣進口大國。

中國能源貿易的最大利益在於最大限度縮小、消除中國能源價格與其他主要工業化國家能源價格之間的差距,從而在源頭消除開放經濟環境下可能損害中國制造業成本競爭力的因素,這一點在天然氣貿易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作為一種清潔能源,這些年來全球和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長一直快於能源消費總量增長,中國天然氣消費增長尤為迅猛。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國務院2017年發布的《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計劃至2030年將我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進一步提高到15%,但中國天然氣消費面臨資源和價格雙重約束:

美國是全世界天然氣資源第一大國,美國能源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顯示,美國天然氣儲量78萬億立方米,遠遠超過此前認定的世界天然氣儲量第一大國俄羅斯的47.57萬億立方米。市場普遍認為,2025~2035年間,美國可能成為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而且,自從“頁巖革命”爆發以來,美國頁巖氣生產爆發式增長,使得美國迅速成為全球天然氣價格窪地;東亞天然氣消費者則不得不承受國際天然氣市場長期存在的“東亞溢價”的負擔,東亞市場天然氣價格高時可達北美市場6倍左右。從2012年至2018年一季度,歐洲天然氣價格相當於美國天然氣價格的1.8~4.1倍,東亞價格(以日本價格為基準)相當於美國的2.7~5.9倍。

這種情況導致中國制造業和整個國民經濟不得不承受數倍的能源成本劣勢,而且激勵了中國制造業向美國轉移產能,以求獲取其廉價油氣能源、原料供給。因此,如能充分利用巴拿馬運河改擴建工程已於2016年中竣工投入使用、美國放松取消油氣出口管制的機會,與美國達成協議,擴大進口美國液化氣,正是縮小、消除“東亞溢價”可選之道。

賣方的道德風險

“中興事件”讓全世界都深刻認識到了美國作為賣方的道德風險,擴大進口美國液化氣是否會賦予其對我國能源供應“卡脖子”的機會?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美國之所以能夠施壓中興,關鍵在於美國企業獨占了部分核心元器件的生產供應;但無論是在油氣還是在農產品市場上,美國都不具備這種壟斷能力。

其次,中國目前天然氣進口來源集中度較高,管道氣尤甚,給外國供應方創造了選擇關鍵時刻給中國掐脖子的機會,增加新的進口來源國,有助於降低此種風險。

2010~2012年,中國進口管道天然氣幾乎全部來自土庫曼斯坦,2013年以後陸續開始進口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緬甸管道天然氣,但占比遠遠低於土庫曼斯坦。直到2017年,我國進口管道天然氣中土庫曼斯坦仍然占到80.5%,烏茲別克斯坦、緬甸、哈薩克斯坦分別只占8.5%、8.4%和2.7%。正是管道天然氣進口來源如此高度集中,給外國供應方創造了選擇關鍵時刻給中國掐脖子的機會。2017年冬季,中國遭遇民用天然氣短缺的“氣荒”,不少輿論歸咎於油氣央企,其實中國石油早在當年4月就開始推動冬供項目,把原定2018年中完工投產的薩曼傑佩氣田增壓工程和B區集輸第四階段項目分別提前到2017年11月和12月投產;但這項工程不僅在施工建設中遇到了來自東道國方面的一系列障礙,而且遇到了土庫曼斯坦單方面大幅度壓縮對華供氣之舉,理由是“檢修設備”之類。考慮到中亞有的氣源存在東道國“一女兩嫁”情況,其潛在風險進一步升高。為了改善自己在能源進口貿易中的談判地位,我們必須推動油氣進口來源和方式多樣化,管道油氣和海運油氣並舉。加緊推進中俄天然氣管道項目,進口俄羅斯亞馬爾液化氣,進口美國液化氣,就是我們可以采取的實際行動。

而且,小進口國無法兼顧進口規模效益和進口來源、方式多樣化,但作為一個進口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去年高達4億余噸,而且還在持續快速增長的大進口國,中國完全可以兼顧進口規模效益和進口來源、方式多樣化。

擴大農業進口

在農產品國際貿易中,資源稟賦決定了中國必須采取“勞力換土地”戰略,其內容包括以下3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在確保基本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根據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在國內大量種植、生產、出口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用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換取土地密集型農產品,滿足國內對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需求。

第二個層次是在第一個層次的基礎上,深化對國產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加工,提高其技術含量、質量和增值,贏得更多收入。

第三個層次是主動進口一部分土地密集型農產品(主要是飼料作物和成品飼料),利用國內勞動力發展養殖業,將其轉化為肉類,滿足國內需求,以及出口。

為什麽需要實施“勞力換土地”戰略?首要的決定因素是中國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就總體而言,我國人均土地面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2%,在全世界排名要落到第120位以後。我國農業勞動力平均負擔耕地不足美國的1%,而單位耕地面積上分攤的農業勞動力數量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0多倍,是美國的100多倍。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等於出口勞動,進口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等於進口土地;眾所周知,一國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實現國際分工的利益,而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合理選擇就只能是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增加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口。

擴大農產品進口不等於無視農民利益,把這兩者混為一談,其實是忽視了勞動力跨部門轉移趨勢。中國農業部門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趨勢已成大潮,當前非農產業的增長也給轉移勞動力提供了足夠多的擇業機會,我們需要抓住當前這個時間窗口,避免一部分非農產業因招不到足夠勞動力而轉移海外之後,我們的農業部門勞動力才因農業補貼難以為繼而不得不考慮轉移,卻無處可以安置。

中國糖業數年來面臨進口沖擊的困難,而在糖業第一大省廣西,我前幾天走訪過的南寧富士康人力資源部門在為招工難而撓頭不已。這種狀況,難道不也表明當前正是農業部門勞動力轉移的時間窗口嗎?

民以食為天,我們當然不可能將糧食安全全部寄希望於進口,但有這樣幾點我們需要明了:

首先,我們的糧食安全目標必須合理。假如將目標定為在戰時也要保證和平年代繁榮時期的食品消費總量與結構,這樣的“糧食安全”目標是不合理的。

其次,我們這里所倡導的“勞力換土地”戰略,並不等於放棄國內基本糧食自給的目標,將滿足基本糧食需求寄托於從海外市場進口,我們必須確保基本糧食安全,基本糧食年產量除了能夠滿足當年國民直接食用總量之外,還應當留出一定的余量。

再次,保證基本糧食安全也不等於不進口任何糧食。只要保證了可供農用土地的總量,建立了足夠的儲備,平時有進口有出口,這無損國際風雲變幻時的糧食安全。

人的消費需求是多樣化的,在亂世里“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一種罪過,在和平年代里只不過是一種可以去滿足的正常消費需求。既然我們現在擁有足夠的國際清償能力,既然我們的問題不是經常項目收支逆差,那麽,擴大進口一些高品質食品滿足國內現實存在的消費需求,這無損於我們的糧食安全。我們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以免危機猝然來臨之際措手不及,但我們也沒有必要在平時把弦繃得太緊,那樣的話除了招致社會阻力和逆反心理之外,不會給我們帶來什麽好處。

(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僅代表個人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76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