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宏碁跨足4C 打造家庭「小雲端」 王振堂的新把戲 瞄準二十兆大餅

2010-6-7  今周刊





當宏碁成為全球PC一哥後,下一個成長動能是什麼?在王振堂加入宏碁屆滿三十年前夕,一場會前保密到家的國際記者會中,他宣示要用新武器 「clear.fi」,進入4C市場,帶領宏碁走向下一個十年。

撰文‧賴筱凡

五月天的北京,飄著綿綿細雨,就在毗鄰水立方與鳥巢的隔壁,宏碁將要在這舉辦年度的國際記者會,只見來自歐洲、東南亞、香港、中國的記者紛紛湧入。這些國 際媒體都很好奇,因為宏碁對這場記者會保密到家、絕口不提內容;大家想知道,到底剛當選美國《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的宏碁董事長王振堂這回要玩什麼把 戲。

創造出自己的「軟實力」

國際記者會的前一晚,宏碁執行長蔣凡可.蘭奇一身輕便地出現在餐廳,對映著外頭閃耀的水立方與鳥巢;這晚蘭奇要與宏碁主管吃頓輕鬆的晚餐,同桌有總跟在蘭 奇身邊的宏碁財務長杜哲明、全球資深副總裁翁建仁、中國區總經理艾倫斯(Oliver Ahrens)、全球品牌行銷副總裁莫貝洛(Gianpiero Morbello),一級主管都到齊了,就缺剛結束香港、新加坡roadshow(海外法人說明會)趕來的王振堂。

這晚,他們不談公司,不談隔日的國際記者會,就連翁建仁都只有微笑以對,他神祕地賣個關子,「這次宏碁要做的,不只有硬體,不是只能影響科技產業三、五年 的產品,而是將會影響消費者未來十年生活的東西。」掛著「source home」的標誌一一在飯店立起;只是,即使看到了記者會主題的標語,宏碁這次要變的把戲仍然讓人摸不著頭緒,直到國際記者會開始的前一刻,大家還在問著 「source home」是什麼意思。

不久後蔣凡可.蘭奇緩緩走上台,用著他那一貫的義大利腔英文,揭露未來十年宏碁要繼續成長的祕密武器——「clear.fi」。

「在筆電晉升第一之後,兩年內宏碁也將在PC市場稱霸。」王振堂一身灰西裝、黃領帶,鏗鏘有力地宣示宏碁的目標;但他的雄心並不只甘於做PC界的龍頭, 「接下來宏碁要做的是新ICT(資通訊)時代的領導者,宏碁要積極進攻六千億美元的4C市場。」王振堂口中所謂的「4C」,指的是Computer(電 腦)、Communication(通訊)、Consumer Eletronics(消費性電子)與Content(內容)。站在一個電腦品牌領導者的高度,王振堂已經嗅到科技產業的風向在改變,「PC發展到現在, 已經開始要進入新紀元,未來的科技世代,將是4C的匯流。」他說,如果說過去三十年,台灣靠著3C硬體發展,在全球科技產業掙下一席之地,接下來的科技新 世代,台廠要力鞏科技潮流的地位,就得將屬於「軟實力」的內容一起放進來。

也就是過去三十年,宏碁只在電腦科技上影響消費者,「但未來,宏碁將深入你的家中,對使用者習慣從根本開始發揮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做 『clear.fi』。」翁建仁說,未來十年,宏碁要將acer品牌的影響力深入家庭,以後不管是打手機、使用電腦、看電視,宏碁都將因為 「clear.fi」,將其影響力滲透到家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降低消費者的學習時間

「clear.fi」究竟是什麼東西?能讓王振堂視為宏碁未來十年成長的祕密武器,更是翁建仁口中,能夠全面改變消費者家庭生活習慣。其實 「clear.fi」的概念很簡單,當手機、電腦、電視、電子書等所有消費性電子都能上網時,「clear.fi」要扮演的就是將家庭生活所有消費性電子 統統串起來的角色。

未來,透過「clear.fi」的平台,你可以輕鬆把電子書看到一半的內容存進電腦,手機收到的照片傳到電視放大檢視;宏碁替消費者架構的 「clear.fi」平台,就是家庭生活消費性電子的控制中心,或者說,是家庭生活的「小雲端中心」。

這就像是多年前英特爾最早推動的「數位家庭」概念一樣;但激起的火花有線,如今宏碁重新再提,這次他們要做的不只是硬體的串聯,更要透過 「clear.fi」這個平台,將宏碁在電腦上的使用經驗,全面複製到家庭裡的所有消費性電子產品。

「以前我們談hi-fi(高傳真)、wi-fi(無線上網),但現在時機到了;當智慧手機開始取代傳統手機,筆電讓行動上網更便利,電視上網不再是天方夜 譚,我們希望使用者的習慣是很clear(乾淨)、簡單,所以我們說它是『clear.fi』。」翁建仁之所以為此感到興奮,是因為「clear.fi」 如果成功,將代表宏碁從電腦市場成功滲透進家庭,代表宏碁不再只是硬體公司,更是具有軟體影響力的品牌。

「clear.fi」厲害的地方不再消除異己,而是用開放取代封閉,即使你看的不是貼有宏碁品牌的電視,拿的不是宏碁的liquid手機,電子書也不是宏 碁的,但只要家裡的消費性電子作業系統是微軟、Google Android,甚至是下半年Google將推出的chrome,「clear.fi」統統可以相容。

對此,一名分析師就直指,宏碁要做的,不是去取代其他品牌,而是在其他品牌的產品裡,創造宏碁專屬的使用者經驗。

「以後,我們要比的不是處理器跑多快,記憶體有多大,而是我們能夠給消費者多少的服務創新。」對進入宏碁集團已有二十九個年頭的王振堂來說,三十而立的目 標,這次他放棄過去追逐的硬體規格領先,要打破傳統的框架,用內容的軟實力迎擊,將宏碁帶向下一個十年。

一九八一年十月進到宏碁的王振堂,今年是他加入宏碁集團的第二十九年,接任宏碁總經理到現在也已十九年了。以前電腦品牌打得你死我活,每次都在比誰的機種 處理器跑得較快,誰內建的記憶體比較大?

然而,當現今中國製造把零組件成本壓縮到最低,即使是被《時代》雜誌選為比美國總統歐巴馬還有影響力的王振堂,也不得不思索在台灣硬體產業走窄的路,如何 打破瓶頸,為宏碁找到下一個成長動能。

三倍於PC的4C市場

仰著頭思索的王振堂,丟給了我們一個比較的數據,「如果說PC是兩千多億美元的市場,未來4C的市場是三倍大,就是六千多億美元。」在現今規模經濟主導的 時代裡,各家電腦品牌的產品規格差異逐漸縮小,以後品牌業者最大的競爭要素,不再是在硬體規格追求領先,而是能讓消費者不用再浪費時間學習使用經驗,「這 就是『clear.fi』要做的,它奠定的是宏碁未來的新基礎。」其實,看到未來數位家庭商機的不只有宏碁,早在今年初的CES(北美消費性電子展),三 星就用Samsung Apps軟體商店,來強化未來家庭生活每樣電子產品都需要「溝通」的概念。

當蘋果靠著App Store引爆全球消費者對iPod、iPhone與iPad的追逐,更讓蘋果市值大舉超越軟體巨人微軟,宏碁與三星看準的也是這股「軟實力」的影響力, 唯有「軟硬並進」,才能在未來十年的科技世代裡,繼續站在浪頭上,引領潮流。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數位家庭從概念到成熟時間(年) 代表廠商 內容1997 日立等家電廠 主打家電相互連結的應用,開啟「數位家庭」的新頁2003 英特爾 提出「數位家庭」概念,形成後來的「數位家庭無線網路標準」(DLNA)聯盟2006 英特爾 以Viiv把家電變聰明為號召,推出新一代數位家庭策略,力拱PC為核心,吸引多家廠商加入2010 三 星 首度用網路商店Samsung Apps,串聯數位家庭裡的電子產品2010 宏 碁 率先打破品牌疆界,用clear.fi作為一致平台,正式切入軟體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3

虧200億到賺百億 力晶玩什麼把戲?

2014-02-03  TCW
 
 

 

一個四年虧掉六百億元的公司,竟然在下櫃一年後,狂賺一百零七億元?

發生這個奇蹟的公司,叫作力晶半導體。

「很多人不清楚我在搞什麼,覺得奇奇怪怪。我們合作公司的老闆來台灣第一句話問我:『Dr. Huang,請告訴我,你怎麼活下去的?』」力晶前董事長、現任董事黃崇仁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表示。

曾創業失敗、過去生意也數度出現危機,卻總是關關難過關關過的黃崇仁,被稱為「九命怪貓」,作風爭議,常讓人「不清楚在搞什麼」。尤其力晶自結的二○一三年年報出爐後,更讓投資大眾跌破眼鏡。

攤開力晶二○一三年的成績單,本業營收三百一十一億元,稅後淨利一百零七億元,每股稅後淨利四‧八四元,比起二○一二年慘賠兩百億,可說「浴火重生」。這樣的表現,還贏過曾轉投資力晶、拉了黃崇仁一把的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

力晶發言人譚仲民表示,力晶去年已全面轉型為晶圓代工廠,目前約一半的產能代工記憶體、一半的產能代工邏輯IC,市面上超過六成的智慧型手機,都使用他們製造的LCD驅動IC。多位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都認為,力晶挾著十二吋廠優勢轉進晶圓代工,有亮眼的成績單,並不令人意外。

為何事先收購股票?我只是要表達,反正我跟這家公司共存亡

此番「重生」,讓力晶股價在未上市行情大漲十六倍,以當初○‧三元收購四億四千三百萬股計算,黃崇仁已經大賺約二十一億元。市場不禁質疑,黃崇仁是否已預料到公司會轉型大賺,才在去年三月,以每股○‧三元公開收購下櫃股票?

對此,黃崇仁大聲喊冤:「不是啦,因為後來快下櫃時,大家罵我股份不夠多,我想說,不然我跟你買一些回來。我只是要表達,反正我跟這家公司共存亡。」

這次真的不一樣?以前靠天吃飯,現在我有能力掌控命運

黃崇仁有信心與力晶「共存亡」,不是沒有原因。他從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就開始思索,如何脫離DRAM的流血廝殺,而後「吃到蘋果」,是激勵力晶轉型的里程碑。「二○○九下半年,蘋果開始在力晶做產品,蘋果很苛的,如果做得不夠好,不會讓我們過關,但他們很滿意,只是天天怕力晶倒掉而已。」黃崇仁說。

因為預見力晶能成功轉型,讓黃崇仁即使面臨下櫃,也不擔憂。「其實下櫃也沒什麼壞處,我們下櫃整頓,比較好做事,不然每天都在(對銀行)寫報告,寫得頭昏腦脹。外面的人看起來要完蛋了,但我覺得,我們有機會慢慢走回來。」

只是,這已經不是黃崇仁第一次「東山再起」,該如何說服投資大眾,「這次不一樣」?

黃崇仁表示:「以前靠天吃飯,DRAM好、大家OK,不好,大家不知道怎麼辦,只能等微軟、英特爾推出新產品,或看日本推出新技術,這些沒有一個元素是我能掌控的,沒有一個欸! 現在我比較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了。」

黃崇仁所謂的掌控命運,就是脫離DRAM產業的價格劇變周期、分散力晶晶圓廠裡生產的產品,並且不再需要投入大額資本支出。目前力晶除了代工記憶體、LCD驅動IC與電源管理外,更專注於利基市場,開始發展生物晶片、整合型IC與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晶片等產品。

回想過去深陷DRAM價格波動中,黃崇仁形容每天都「剉咧等」:「以前做DRAM,現在價格幾塊,之後幾塊,話都不要亂講,會死很快。」

過去,為了追上最新製程,每年大筆的資本支出,也宛如黃崇仁的一場惡夢:「我做二十年DRAM,沒有看過錢嘛!我記得二○○五年左右,我手上有五百多億元,到二○○九年,手上沒半毛,都投資出去啊,都沒有了嘛。」他開玩笑的說:「我那時候如果有五百億現金,拿去買台積電股票還更賺。」

想起過去總是入不敷出的日子,黃崇仁感慨:「以前我做DRAM的時候,三菱電機有個財務長跟我說,做DRAM是無底洞,但我當時怎麼會這樣想? 我只覺得台灣沒有人做DRAM,做這個很厲害啊!」

是真情還是鱷魚眼淚?很多人對我不是很認同;我會做到最後一分鐘

黃崇仁預計二○一五年年底,就能將銀行團債務清償到百億以下,並且兩、三年內,若公司淨值超過十元,就考慮重新上櫃,再度前進資本市場。「別人看我做生意很險,但我的險裡面,一定有計算過的風險。」

一位資深產業分析師認為,目前的力晶,體質上其實是不錯的公司,唯一要注意的,就是經營者富爭議的作風與形象。

自知外界眼光的黃崇仁表示:「很多人對我作風不是很認同,但很簡單,我責任就是把力晶弄好,這是我現在真正的想法。」受訪尾聲,甚至感嘆的說:「我會做到最後一分鐘。」然而,一切究竟是真情流露,還是鱷魚的眼淚?或許就待數字與時間來檢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41

Facebook買下Whatsapp的小把戲:老店對面開新店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0/58820.html

北京時間2月20日上午消息,根據道瓊斯風險資源的統計,Facebook對WhatsApp約190億美元的收購,是有史以來針對風投支持的創業公司規模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資深媒體人王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下為他的分析,i黑馬分享本文,希望給大家一些幫助。一次令人意外的收購。昨晚冠哥剛寫了一篇互聯網巨頭軍備競賽的,今天淩晨Facebook就宣布160億美元買下移動社交應用Whatsapp――算上支付給員工的限制性股票,總金額高達190億。查詢FB的最新股價,這家公司的市值為1700億美元。也就是說,他們用十分之一的身家換回來一個新的移動互聯網入口。盡管互聯網巨頭們的軍備競賽一直沒有消停,但在分析師腦海里FB可能的長長收購名單中,Whatsapp並不在前列。收購發生後,國外媒體快速給出了連篇解讀,敬業精神和反應能力令人欽佩。但如果真的如外媒所說的這麽美好,為何收購發生之前很少聽到有人把這兩家公司聯系到一起?存在即合理,我們都習慣了根據論點找論據,而不是從大量信息中預知真相――因為前者更容易。最新數據顯示,Facebook在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數超過6億,旗下的Instagram月活躍用戶超過1.5億,因此與其他互聯網公司比較,FB在移動端的表現並不差,當然,也不算太好。Whatsapp移動月活躍用戶差不多有4億多,但它的產品形態與FB並不契合――兩者之間除了簡單的賬號打通,幾乎沒有更多產品層面的想象空間。我們可以做一個不太精確但比較直觀的類比:微信和QQ空間有多少合作機會呢?兩者在產品文化上甚至也矛盾。FB越來越複雜,而Whatsapp崇尚簡單簡潔---當然反過來看這也算是一條理由:Facebook已經“不酷”了,需要另一種文化來補救。一個合理的局面是,FB買下whatsapp後,會繼續放養它,不幹預不整合,把它看作一個獨立的應用存在。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質疑這筆交易,因為whatsapp對紮克伯格的意義和價值,也許不再眼下,而在於未來。Facebook收購的最大目的,或許是希望留住年輕人。冠哥老家有一條購物街,里面有兩家規模最大的體育用品點,分別代理不同品牌,競爭非常激烈。冠哥的小夥伴們也因此分化,喜歡不同品牌的學生進不同的店,然後再互相鄙視對方的老土。只是這個故事的真相後來讓人很惱火:原來兩家店是同一個老板開的,所謂的競爭,其實一個用戶都沒流失。Whatsapp對FB的意義也在於此。FB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正在降低,社區老齡化越來越嚴重。而Whatsapp卻日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對紮克伯格而言,如果用戶註定要流失,那也肥水不能進了外人田。FB買下了Whatsapp,相當於在自己對面盤下一家風格不同的新店。唯一的風險是,街對面不止有這一家新店。微信、Line、Snapchat,這些競爭者對年輕人同樣有著強大吸引力――擺在Facebook面前的最重要挑戰已經不是如何從Whatsapp身上獲得什麽,而是Facebook的社交平臺能給對方提供怎樣的給養。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王冠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339

兩個最懂安卓的高手 加上hTC天才設計師 Robin手機越用越聰明 這三人玩啥把戲?


2015-09-07  TWM

三位「最懂Android」的科技人,打造智慧型手機Robin,他們用軟體解決使用者的痛處,並賦予手機學習能力,自己偵測使用者需求,並主動解決難題,不讓消費者使用模式受到任何影響。

撰文•何佩珊

當最熟悉Android(安卓︶的兩個人,與Android經典智慧型手機設計者結合在一起,將會為這個陷入低潮的智慧型手機市場,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神祕的新創公司Nextbit?,已引起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

Nextbit之所以能引起市場廣泛注目,在於當中的三位靈魂人物,分別是曾領導谷歌(Google)全球Android業務與策略夥伴開發團隊的湯姆. 摩斯(Tom Moss)、同樣來自谷歌的Android前資深工程師麥可.陳(Mike Chan),以及宏達電前設計與使用者體驗資深副總經理、有hTC One之父稱號的史考特.克羅(Scott Croyle)。

軟體公司 搶進硬體淘金

這三位「最懂Android」的科技人,現在正以新的身分吸引世界目光。在新公司裡,湯姆是執行長、麥可是技術長,史考特則是產品總監。九月一日,這組堪 稱「Android陣營復仇者聯盟」的團隊,正式發表了他們試圖搶救Android手機的新作品,一款被他們稱為「越用越聰明」的智慧型手機 ──Robin。

在產品正式發表前,湯姆與史考特接受《今周刊》專訪,第一手揭露他們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大計。

事實上,在湯姆與麥可二○一三年成立Nextbit時,這還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軟體公司。但在隔年,他們一口氣拿到一千八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八八億元)的創投資金,並找上剛從宏達電離職的史考特,首度透露出進軍硬體市場的意圖。

在多數人眼裡,這個發展方向真是再詭異不過了。大家都知道,智慧型手機早已是血流成河的殺戮戰場,在諾基亞、摩托羅拉一個接一個的產業巨頭倒地,黑莓機、 宏達電、Sony Mobile等紅極一時的手機業者也已搖搖欲墜的當下,一家成立還不到三年,員工數不超過三十人的軟體公司,竟然膽敢對智慧型手機市場發出戰帖?

但史考特卻不作如此想,「我一點都不意外。」湯姆與麥可的造訪,對他來說彷彿是一個等待已久的機會,「他們對於『使用者體驗』的可能性有無窮想像,一直都 有很大膽的願景。」同樣地,「我也一直尋求在行動裝置上,可以有真正大膽創新的機會。」史考特認為,「Nextbit是不受傳統束縛的公司。」和過去在宏 達電的經驗相比,Nextbit少了妥協,腳步也更快。

但是軟體產業的商業模式畢竟與硬體大不相同,跨足硬體意味著在得到收入之前,就必須先為供應鏈管理、庫存備料,以及通路行銷等等,付出高額成本。而且回顧 過往歷史,軟體巨人如微軟、網路巨擘如亞馬遜、谷歌等等,統統都想從軟體跨界,推出自家的智慧型手機;但發展至今,除了微軟不斷縮減手機部門,亞馬遜最近 也傳出要裁減智慧型手機Fire Phone部門的消息。

這些挑戰湯姆很清楚,「我和OEM廠有多年合作經驗,史考特在宏達電也有七年的時間,我們非常清楚要推出一支智慧型手機到市場上要付出多少代價。」但他毫不懷疑Nextbit可以成功在市場上立足。

照片太多? 幫你找儲存空間「我們是流著軟體血液的硬體公司。」湯姆如此描繪Nextbit自我設定的立足關鍵。在策略上,他們從軟體起步,用軟體解決消費者使用手機 的痛點。整合本身擅長的雲端和作業系統,再加上機器學習功能,於是Robin成為具有學習能力,也就是湯姆口中「用越久就會越聰明」的智慧型手機。

舉例來說,消費者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是儲存空間不足。平均可能九到十二個月,就會遇到「要把App刪掉,還是要刪除照片?」的困境。

湯姆略帶自豪地解釋Robin如何解決使用者的困擾,「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Robin可以自動判斷哪些App使用的頻率最少。」當空間不足時,就會把 這個App主動存到雲端。或者更確切地說,「當你需要時,App和照片都會在那裡;但當你不需要它們時,也不會占用你的空間。」消費者的使用行為不需要改 變,也不會受到影響。

除了軟體上的特色,對於硬體規格他們也絲毫不妥協,並找來鴻海作為代工夥伴。而且別忘了,他們還有史考特。

史考特一手打造的hTC One曾經是市場寵兒。但他說:「產業會犯下的錯誤之一,就是回頭看。」所以他放下過去的成功,目標要再帶起一波新潮流。「我不是在做一款比hTC One更好的手機, Robin就是Robin。」他說。

群眾募資平台 成銷售通路初期,全球最大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將會成為他們的銷售通路。這是對他們成本最低,也是與消費者互動最快、成長最快的管道。「沒 有沉重的負擔會拖慢我們的腳步,讓我們能夠真正專注在產品上。」毫無疑問,湯姆、麥可和史考特都是Android領域裡的一時之選,而且在他們的團隊裡, 同時還有來自Dropbox、蘋果、亞馬遜等精英相助。對於引領Android的未來,湯姆顯然有十足的自信,而答案,也很快就會揭曉。

Nextbit

成立時間:2013年

執行長 :湯姆.摩斯

(Tom Moss)

A輪募資金額:1800萬美元重要股東:Google Venture、Accel Partners 主要業務:雲端軟體服務、

智慧型手機

員工數 :20~30人智慧型手機 Robin處理器高通Snapdragon 808 儲存空間 本機32G+雲端100G

記憶體 3GB

螢 幕 5.2吋 1080p IPS 鏡 頭 1300萬畫素

前鏡頭 500萬畫素

其 他 指紋辨識功能、NFC功能特 色 整合Android作業系統、雲端與機器學習,標榜使用越久越聰明399美元(Kickstarter前1000名贊助者售 價 優惠價299美元,其餘Kickstarter 贊助者優惠價349美元)通 路 初期Kickstarter,2016年第一季進入

一般通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08

【麻煩大了】千所商品交易所,玩的什麽把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750

交易所一夜入冬。

2015年10月20日,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關於該部從未審批過任何一家交易市場進行過石油、原油交易的講話,以及次日證監會官網上“警惕以商品現貨市場子交易平臺名義違法集中交易標準化合約陷阱”的文章,掀起軒然大波。不想,兩家擁有國資背景聲名顯赫的機構北京大宗商品交易所和北京石油交易所旋即變成靶標。

一周之後,北商所宣布針對現貨白銀共8個品種不再開立新倉,而北油所則稱停止成品油現貨報價交易開立新客戶業務。

火爆一時的交易所突然安靜下來。

時間拉回2008年7月8日晚9時許,距北京奧運會宏大的開幕典禮只剩下一個月。在專程為這個全世界最受矚目運動會興建的首都國際機場T3航站樓,郭遠峰倉皇登上飛往美西洛杉磯的航班。這個中國期貨業的草莽高手的潛逃之路開始了。他曾一手創辦號稱“功能最強大”交易所——華夏商品交易所。

無論是鋼鐵、煤炭還是石油、棉紡,特別是林林總總的農產品,只消支付10%-20%保證金,即可大比例放杠桿購買所謂現貨,並通過B2B、B2C和C2C三個電子商務平臺完成交易。20萬人裹挾著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一度瘋狂湧向位於京城西城區北環中心的華夏總部所在地。

被高額回報承諾激發的眼球充斥著血絲,亢奮到發燙的兩耳早容不下只言片語中的質疑。直至郭氏與1.7億元資金一同不見了,沒有了,消失了。

7年過去,這宗轟動一時的案子淡出了很多人視野。只有當年的受害者還在為2011年5月北京二中院的相關判決耿耿於懷:作為第一原告的郭遠峰姐夫及華夏商品交易所兩位副總經理和三名普通員工分別以“非法經營罪”判處三至七年有期徒刑。始作俑者的遠遁肯定讓人氣結,但又能如何?

郭遠峰之於華夏商品交易所的操作手段,留下了兩份遺產:有些人從中看到了遊刃於期貨和現貨之間,地方政府對於商品定價權的渴望和普通百姓對於財富高速增殖的欲望之間,金融手段創新和金融監管到位之間,存在著太多可穿越的蟲洞;而另一些人,主要是高層政策制定者,則發現這種完全脫離實體經濟,以平臺面目鎖定大批信息不對稱投資者的投機離子加速器,將會令2008年的那次風波被不斷複制。

正是後者這種擔憂,導致了2011年、2012年關於清理整頓各類交易所的38號文及37號文的相繼出爐,之後又在2013年出臺《關於禁止以電子商務名義開展標準化合約交易活動的通知》。同時,由中國證監會牽頭23個部委參加的部際聯席會議開始對中國逾一千個商品交易所采取逐一審核,其中兩百家最終退出了市場。

萬請留意,這個聯席會議動用到的部委,規格之高、數量之多極為罕見。面對地方諸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的反彈,以及各交易平臺背後能量通天的勢力,中南海幾乎吹響了集結號。

黑雲壓城,城卻未必會摧。何況郭遠峰這位創造過日成交30億元人民幣天量的人物似乎從未遠離。他就像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鄧布利多校長,培養出了更多的學徒。

盡管部分偽做市商和分散式交易櫃臺的行徑遭到嚴厲通報,以至當了出頭鳥的江蘇宏平大宗商品交易市場總經理再也沒有機會出逃,可重要的是,通過部際聯席會議審核並得到地方政府強力背書的商品交易所,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不僅開張時毫無忌憚地請出央視經濟頻道主持及國內外金融界著名人士站樁祝福,非傳統方式理財產品的花樣翻新更與之前的不同大宗商品交易完美整合。

從北京到上海,還有太原、烏魯木齊、昆明、大連等一幹中心城市從傳統紙媒廣告欄到新興微信群,或許就在你打出租時無意聽到的廣播,以國際行情名義,以混合制名義,“奪回定價權,尋找價格錨”的名片自然依舊管用,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七年之後又一個7月,同樣的情節行進,更壞的故事結果。

隨著昆明泛亞有色金屬交易所資金鏈條出現問題,還是二十多萬人,地理直徑卻已放大至27個省份,資金規模放量至430億元人民幣。中國大宗商品交易市場再度面臨“郭遠峰時間”。

只不過這一次,主角換成了51歲的泛亞董事長單九良——你也可以簡稱他為396,那些在網端開吧建群的苦主為防止刪帖贈予他的別號。

這個名單還很長,33歲的大連東北亞貴金屬交易所創始人陶行逸,江蘇大圓銀泰貴金屬交易中心、廣東貴金屬交易中心的主事者和不少主要會員單位,都忝列其中。

其實針對泛亞和東北亞貴金屬交易所,中國證監會下屬當地證監局都曾提前發出預警。對於該會而言,三個月的整頓可能已是權力使用的高際線。但論到牌照吊銷,恐絕非其一家能夠話事。

整個事態的戲劇化轉折,出現在10月下旬。隨著官方表態的不斷出現,交易所再次讓人揪心。

同一時間,一方面昆明方面不斷加快對泛亞的處置進程——這相當不易,不在少數的投資者至今堅持要本息全返的剛兌,只因為他們購買的是“理財產品”;而另一方面,熱鬧一時廣播中的現貨白銀、原油成品油投資推薦廣告突然間銷聲匿跡。

一切糾纏不休,一切怨懟涼薄,在萬聖節到來的時候毅然按下了暫停鍵,而私募界天王級人物徐翔被帶走調查的新聞,更進一步轉移了媒體的關註焦點。

不過,所有人都明白,這種寧靜不會持久。只要那些因誘導入交易機構參與對賭又遍體傷痕者還在,只要那些堅信無風險承諾又等待著高回報的投資者沒有取回本金,那麽,這個風暴就隨時會卷土重來。

可以指責投資者都是金魚的近戚,記憶力只有七秒鐘,郭遠峰留下的疼痛也就七年之癢。但是,為何在連篇的監管文件之下,這些交易機構還能不斷變幻身形行當年郭遠峰之事,便著實值得玩味。尤其己開始瞄準朋黨、鄉黨、校黨那些“中國特色”文化盛行的金融圈的整肅行動開始時,又會釀出怎樣的結果?

萬聖節里,提著傑克南瓜燈,人們都以扮鬼為樂。請別忘了,接下來,會是一個嚴酷的冬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534

譚新強﹕貨幣政策成過時「江湖把戲」

1 : GS(14)@2016-03-15 12:53:01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73_en73.htm


【明報專訊】直至數年前,人類史上從未出現過零利率,更遑論現在歐日等地區的負利率。上周歐央行(ECB)施出渾身解數,把息口減至-0.4厘,增大QE及LTRO,企圖對冲負利率對銀行的傷害。放水後歐元確先跌了1%有多,但隨即反智地大力反彈至兌美元1.12的水平。上周建議先把EUR/JPY交叉盤獲利,證明是正確的。

金錢「價格」由央行決定很諷刺

很多著名分析師如Mohamed El-Erian都擔心全球各大央行近年採用的傳統貨幣政策,如減息、增加貨幣供應等;以至非傳統貨幣政策,如QE、負利率等,都不再奏效。兩周前的G20部長級峰會,聯合聲明中都企圖把刺激經濟的球,拋回到各國政府的財政政策手上。我個人連財政政策是否有效都抱懷疑態度,很多國家早已債台高築,如日本,以至很多人擔心的中國。另外就算假如美國有些財政政策空間,但political gridlock令到連簡單的基建維修都舉步維艱。

先不管財政方面,讓我們先思考一下貨幣政策的理論基礎。我覺得整個金融系統的架構及機制都有嚴重漏洞及問題。在大部分國家,由食品、能源、以至房價、上網費用,都是由自由市場決定,但反而金錢的「價格」即利率,是由央行或政府來決定的,非常諷刺。原本在美國,聯儲局決定短期息口,長期利率讓市場決定。但自從把QE這個非傳統貨幣政策的潘朵拉盒子(Pandora Box)打開後,連長期息口都變為由央行來操控的。

第二個嚴重問題是money creation的過程中,依賴商業銀行的所謂「fractional banking」機制,從而製造出「multiplier effect」。說得白一點就是一個「九個茶煲一個蓋」的遊戲。

無政府撐腰 許多銀行要倒閉

銀行收了100元的存款,借出90元(中國尚有準備金要求,稍低一點),股本卻可能只有3元(把所謂tier 1 capital 計算在內,勉強8、9元)!銀行的槓桿動輒數十倍,比任何垃圾債券更危險,在正常情况下,絕對沒有投資者願借錢(存款)給它,就算有,利率最少數十厘,絕不應是0.1厘、0厘或更侮辱性的負利率!無論美國或其他國家怎樣去大聲疾呼再不會有「too big to fail」的情况,投資者都希望他們是「開玩笑」,因為如果銀行真的失去政府撐腰,等如皇帝的新衣給看穿了,那麼全球很多銀行無疑將馬上倒閉。

中國資產管理公司潛力巨

2008年的金融海嘯本應是一個強烈的「wakeup call」,但絕大部分國家及央行取易不取難,只修修補補,把capital ratio提高一點點,監管稍為嚴一些,然後向銀行開刀,嚴重罸款,藉此大快人心。但銀行仍然不合理的高槓桿情况,並未根本解決,仍是一個最重要的系統性風險來源。只有在美國,較多的資金從銀行流進了資產管理公司的手上。資金直接放到基金裏(最流行為ETF),不經基金公司的balance sheet,所以減低槓桿及道德風險。BlackRock是最大得益者,資產規模已達5萬億美元,遠超任何銀行,甚至央行。

反顧中國,銀行及保險公司的規模,早已超英趕美。但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如華夏、易方達,資產規模也只不過1萬億人幣不到的水平,發展的空間最少數十倍。已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不多,頗值得留意的是在美上市的諾亞財富。

貨幣政策的目的是什麼?現代央行的首要任務必是貨幣穩定(price stability)。美國再加一樣:幫助就業。請留意一點,政策目標並不包括直接幫助經濟增長。過去的頭號敵人一直是通脹,近年當然已改為通縮,一般目標只為2%通脹。理論上,如貨幣政策夠寬鬆,鈔票印得夠多,必能把通脹逼出來,所以很多經濟學家如Paul Krugman、Lawrence Summers,以至一個頗新的經濟學派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都認為通脹未達標是因為貨幣政策還未夠寬鬆,而非完全失效。

QE把戲 難再忽悠市場

我的看法不一樣。首先我懷疑通脹跟實際經濟增長(real economic growth)的關係。有如微觀經濟學capital structure理論的MM(Modigliani–Miller)theorem,在沒有稅的世界裏,一家公司的價值不會因它有多少股或債而受影響。甚至乎把股份拆小或派息,有如把一塊餅切成四或八塊,都不會影響公司的價值。在現實世界,此動作如對股價有真正影響,只應是短期心理因素。如是者,央行印多少鈔票,如市場是理性(rational)和有效的(efficient),理應很快化成通脹或匯率波動,未必對實際經濟增長有什麼影響。如有影響,就是因為貨幣政策在市場注入了noise,導致某些企業、投資者、消費者,作出了一些「錯誤」,非完全rational的投資及消費決定。這些「錯誤」決定將神奇地變成實際經濟增長。

這一套過去還可以忽悠國民一下,但可能QE這「左手交右手」的把戲太兒嬉了,誰都看得穿,如有人在股市這樣明目張膽的去造市,早已坐牢。另外現今信息科技進步,可能市場的效率大幅提升,所以貨幣政策的noise injection不再奏效。

下周再探討負利率跟科技發展的關係。

(中環資產持有諾亞財富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 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852

周顯﹕以股代息騙人把戲?

1 : GS(14)@2017-05-19 05:20:45

【明報專訊】話說長和(0001)主席李嘉誠在股東會上說過,股票高低他無法控制,不過自己的股票不會賣,「只會買,會在適當時機買入」。他會考慮回購,但以股代息則不大可能,但「派息會一路加啲。」

多半可折讓價買股票

通常,一家公司進入了成熟期,利潤穩定了,就會增加派息,甚至是回購,不過以股代息是騙人的玩意,李嘉誠當然不屑這樣做。可是,公司不派息以股代息是一回事,但通常,派息也會有一個以股代息的選項,如果選這一項,多半可以折讓價買到股票,那就不妨了……我指的是買長和系的股票就不妨,如果是以股代息購其他股票,就要小心了。

我一直認為,政府是有心限制在新樓興建停車場,以達到抑壓新車增長的目的。這當然是錯得不能再錯的政策,因為可以用一百種方式來壓抑汽車增長,如加稅,加燃油稅,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但是減建停車場,甚至是減建道路,卻是邪得不再邪的邪路。

誰知在5月5日,運輸署長楊何蓓茵卻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亦有意見認為政府是以壓抑泊車位數目來控制車輛增長。我們必須指出,政府並沒有採取這措施作為控制車輛的方法。事實是香港有限的土地不可能不斷提高泊車位以配合私家車數目持續高增長」。

香港各種用地均缺 笨蛋才集中關注住宅

在此,我不得不很遺憾地指出,香港將會興建多少個停車位,是政策問題,並非由運輸署長可以決定的,而是由運輸及房屋局決定的。楊何蓓茵又從何得知,政府的政策究竟是不是這樣呢?

至於香港的土地究竟能不能應付私家車數目的高增長,其實相比北京、澳門等地,香港的增長率已經不算高了。如果以每年增長2萬架汽車來計算,需要大約4000個住宅單位的面積,這當然是很驚人的數字。不過,正如我一直強調,住宅單位的不足,只是土地問題的其中一端,香港真正的土地問題,其實是每一種土地,包括了休憩場所、商業用地、道路,統統都不足,只因為滿街都是笨蛋,才會把焦點集中在住宅之上罷了。但這又是另一條題目了。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481&issue=201705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