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度|內含重要監管信號的年報問詢函,你是否真正讀懂?

5月最後一個交易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證所”)官網針對某上市公司年報下發了二次問詢函。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類似的上市公司年報事後審核,上證所已累積發出了近200余封問詢函、4000多個問題,創歷年新高。

王屹(化名)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年報審核小組的組長。每年年底12月至次年5月底期間,是他和組員最為繁忙的階段。自2015年交易所實行分行業監管以來,上市公司年報審核機制形成了“行業小組為審核主體、年報小組提供專業支持”的雙線運作流程:在全面覆蓋的基礎上,劃出重點關註的風險公司名單,行業組對其年報進行重點審核和問詢;年報組進行全面把控和跟進,並提供法律、會計等專業支持。

年報是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治理情況最綜合全面的一次呈現。年報的真實、準確、全面,對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影響深刻。每一份年報問詢函背後,都是一場看不見的博弈。

“有的問題經過問詢和回複,上市公司甚至能讓市場更好地了解到自身價值。但審核中發現的問題和線索,我們會繼續重點關註,部分公司可能還會提請有關部門核查。”上證所監管部門有關負責人沈浩(化名)告訴第一財經,對於類似年末突擊交易而保殼等“合規不合理”的現象,盡管交易所不能越界處理,但通過持續地不斷問詢,能夠讓投資者認識到交易實質,進而對上市公司真正價值做出準確判斷。

問詢只是一種手段,引導和教育市場才是更深的用意。跟著問詢函重新認識公司,已成為一種新的解讀方式。沈浩強調說,上證所的年報問詢函采取全部公開的方式,就是要讓好公司的信息披露更有效,讓問題公司的風險暴露得更充分。

年報審核兩道關:風險公司名單和智囊團

近兩年來,交易所一線監管力度不斷提升。尤其是年報審核,不斷被市場人士和投資者感慨“問詢函的角度越來越專業,提問越來越細”。年報問詢中所發現的問題和線索,也不斷牽出隱匿的違法違規案件。年報審核正成為上市公司監管的重要窗口。

日前,第一財經記者通過現場走訪上海證券交易所,實地體驗一份問詢函的生產過程。在這其中,一份風險公司名單和一個內部專業智囊團,是影響年報審核的核心與關鍵。

在5月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後不久,易偉(化名)工作的信息操作平臺里,上市公司陸續披露的公告開始增多。易偉是上證所公司監管部行業監管組的組長。盡管目前多數上市公司都已利用信披直通車直接發布公告,但他的組員依然需要閱讀完當天所有的上市公司,完成事後審核。組員會及時反饋需要監管跟進的公告,易偉進行複核,並在組內討論和明確具體的跟進方案。如果遇到可能對市場和交易產生重大影響的公告,交易所問詢函當晚就會發出,並可以采取臨時停牌等措施來控制影響。

自從2015年起,上海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實行分行業監管,審查公告就成了每一名公司監管工作人員最基礎的工作內容。滬市有超過1400多家上市公司,目前被劃至7大行業組內,每一家上市公司都責任到人。以上證所公司監管部為例,每位監管員目前有25家左右的上市公司。

而到了每年的年底,在繼續保證日常公告的審核之外,上證所行業組還將迎來一份持續數月的重要工作,即年報審核。

與外界理解所不同的是,盡管審核對象是公司的一期年報,但監管員所要掌握和驗證的信息卻不止於此。以往年份定期報告、當年度其他公告、公司經營和治理實際情況、行業整體與競爭對手情況、二級市場股價表現、交易數據和信息等,都是年報審核中拿來對比和審核的重要依據。

在每一年的年報審核工作開始之初,有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基於對所監管公司的掌握,各個行業組都會牽頭制定一份“名單”,即此後年報審核中將被重點關註的公司。名單的確定,需要結合此前的業績表現、公司治理情況、股東情況、市場輿情等多種情況而確定,判斷標準來自於行業組對所監管公司的深入掌握和長期跟蹤。

與行業組一起最終敲定這份名單的,還有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監管部門的年報審核小組。在年報審核工作中,這是重要的“專業智囊團”。

所謂年報審核小組,其實並非是交易所專職、獨立的工作部門,組員都是來自公司監管部門行業組的公司監管員。根據專業背景的不同,在年報審核小組內兼職法律、會計等專業組組員。

“行業組是日常監管常態化的結構,年報審核小組是橫向支持部門。每年的年報審核,先在所內討論形成具體的工作方案, 包括審核的重點和目標、怎麽審、審什麽、措施有哪些。具體實施中,以行業小組為審核主體,在組內完成年報的初審、複核。而年報小組則對年報審核進行全面把控,同步進行總結和反饋,並提供會計、法律等專業支持。”沈浩介紹道。

在年報開始披露後,行業組與年報組的這種協同和聯動變得更加緊密。

具體來看,當一家“在榜”的上市公司披露年報後,行業組內分管的監管員先進行審核。就需要進一步跟進的問題,提交行業組組長複核,組內討論並明確要問詢的內容,按照流程完成函件的撰寫。對於重要函件,年報小組也需要進行把關。而當公司回複後,行業組和年報組同時進行審核和把關。

在審核期間,年報組還會每天匯總年報審核情況,及時總結並提交風險線索,同時還會關註每天的輿情和市場動態,隨時發送給行業組進行提示。年報組還要同步總結典型案例和審核問題。

在年報密集發布的三、四月份,這種工作機制的運轉速度驚人。

“年報審核和日常公告審核都不能落,每天加班加點是必須的。”易偉回憶道。年報審核小組的一位組員透露,為了提高審核效率並及時向市場做風險提示,針對部分高風險上市公司的問詢函,在其年報披露後兩三天內就會發出;函件的問題經常多達四、五十個,內容達數千字。此外,4月27日晚是年報披露的最後期限,許多上市公司選擇當晚紮堆發布年報,其中更不乏劣跡斑斑的高風險公司。為了能第一時間完成審核並提示風險,多位監管員加班至次日清晨。

問詢函的另一種解讀方式

對於市場來說,問詢函還有另一種新的解讀方式。“審核和問詢,不僅僅是讓公司把年報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讓公司把那些不想說的事情說出來。”易偉概括道。

年末“保殼”在市場上運作已久,幾乎是ST股每年必做功課。近兩年,強化監管年末突擊交易開始成為年報審核的重要一環。一方面,上海證券交易所在年報披露前約談30多家中介機構,明確規則要求、強調審計紀律、督促審慎履職。另一方面,對於隱瞞關聯關系、利用資產置換等手段來粉飾財務報表的交易,交易所也連續問詢。

“對於一些‘合規不合理’的交易,交易所就是要通過問詢向市場揭露‘殼股’的本來面貌,讓投資者認清風險。監管層對殼公司、僵屍企業是態度是堅決的,風險是必須揭露的。部分公司已經終止了動作,有的公司交易所還會繼續關註。”沈浩稱,交易所後續可能對數家上市公司實施紀律處分,另有部分上市公司可能將提請相關部門現場核查。

沈浩還強調,投資者在閱讀上市公司回複內容時,除了閱讀的具體內容,更要學會看公司在回複時的邏輯。交易所問詢內容已經覆蓋到業績、經營、治理等各方面,一旦公司回複出現邏輯上的紕漏,難以“自圓其說”時,市場應認識到其中可能存在風險和問題。伴隨A股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能夠理性識別風險的市場和投資者,是對高風險上市公司最有效的懲戒。

在機制和效率的保障下,上證所年報審核效果明顯。

在盡可能全面、真實地反映市場上市公司整體質量情況的前提下,也更準確地發現潛在風險隱患,及時加以規範和處理。沈浩介紹,上海證券交易所目前對滬市1419家公司披露的2017年年報進行了全面審閱。從整體情況來看,滬市公司業績表現創近幾年新高,2017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7.97萬億元,同比上升14.46%;合計實現凈利潤2.62萬億元,同比上升18.55%,呈連續增長態勢。

其中,實體類公司的增長質量明顯提升,扣非後的凈利潤為0.90萬億元,同比增長49.27%。而在股東回報上,滬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也創下歷史新高,達8463億元。在承擔社會責任上,滬市公司支付的各項稅費共計2.38萬億元,合計支付職工薪酬2.42萬億元。

沈浩還介紹,上證所還重點審核了560多家公司2017年年報,發出年報審核問詢函近200余份,提出各類問題4000余個。本次年報審核的重點目標,是提高質量、防控風險。經過“刨根問底”式,諸多上市公司風險隱患被發掘,交易所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比如,在此次年報審核中,上證所發出的有關並購重組類的問詢函件占到四分之一。審核發現,部分上市公司前期並購重組“後遺癥”開始凸顯。不少重組公司業績承諾難以完成,前期高估值導致的高商譽面臨巨額減值風險。多家上市公司商譽占總資產比例甚至超過50%,存在重大風險隱患;還有不少公司的並購標的,業績剛好“踩線”或遠低於承諾業績,標的資產經營質量堪憂。

而對於部分長期不專註主業、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僵屍企業”“殼公司”,交易所也進行了全面排查。還有一些公司財務報告表面正常,但經交易所的審核後發現其現金流持續為負、長期債務金額巨大、後續持續經營存疑。對於這些情況,上證所督促公司加強風險揭示;對於滿足撤銷*ST條件、但持續經營能力明顯偏弱或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公司,也被要求繼續被實施ST處理,以加強風險警示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