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人口集聚決定房市發展,未來轉變不可避免——回鄉樓市見聞點評 何田

http://xueqiu.com/5537986930/27528074
特別說明:對各城市的分析來自原作者「見聞」及我的梳理,僅代表作者和我的意見,有意挑起地域爭論就不必要了。不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結論準確性,僅供參考!

很高興參與@西峰發起@萬科週刊 支持的「回鄉樓市見聞」徵集,在親自寫了我第一次去但一直關注的成都之後,對各個城市做個點評,具體如下:

2月8日@西峰發過來的21份見聞中,從城市來看,大體分為五類:一是直轄及境外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台北三峽區等3個;二是省會城市,包括杭州、南京、濟南、鄭州、武漢、成都等6個;三是計劃單列市,包括寧波、廈門等2個;四是東北沿海的三四線城市,包括浙江的慈溪(隸屬寧波)、樂清(隸屬溫州)、平湖,江蘇的南通,河北唐山某農村等5個(我特別感興趣這個村在哪裡,裡面提到宅基地重建、農民自建房等諸多現在「新型城鎮化」相關的東西了);五是中西部的三四線城市,包括陝西漢中、湖北咸寧、湖北松滋、貴州安順、山西懷仁等3個。

除一份匿名外,以上城市見聞來自雪球網友@藍白蒼穹 @coffeebeanMM @投資筆記 @ LeoZhang999@大風飛揚 @imliver、Makalokaine  鶴鳴 JIM的春天 uvt125 風險控制第一 閒情偶不記 我家的黑皮皮 滄海一豆Isaac 水果沙拉liu woodpin  Amos Zhang  keke216 以及新浪網友陳達博 冷酷的Noah 胡曉山,感謝大家提供的材料,如有遺漏還請指出。

第一部分:各類城市特點總結

1、 直轄及境外城市:房價高、供應少、成熟市場特性逐漸顯現


北京、上海、台北(三峽區)三個城市見聞各有特色,北京只說了三環內的樓市,對改善性需求、房價、收入水平很樂觀,認為家庭年收入30-40萬很普遍(比魔都上海作者預期好多了),未來三環內房價突破10萬很普遍,最大問題可能來自政治危機;上海作者則認為本地人兩三套房不常見,很多朋友出國,拋出上海房子去海外置業,對未來預期不佳;台北三峽位於遠郊(把他跟北京、上海放一起是因為不想再單列一類,而他所屬的台北也算國際大都市),人口增長主要來自中心區和海外轉移的中老年人(離塵不離城),產業以旅遊/農業為主,當地特產黑豬肉有好多濫竽充數的,這一點跟我們倒是很像。

總體感覺,把北京、上海兩篇文章放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無論房價還是收入水平對比,帝都完勝魔都。我們的統計數據也是這樣,2013年北京新房價格累計上漲近30%,上海約15%。http://fdc.soufun.com/index/BaiChengIndex.html ,出現這樣的情況,應該更多是兩名作者生活圈子的差異而不是城市本身,比如北京也有很多對當地沒信心拋售房產的案例。但這樣的對比還是挺有意思,案例中提到的央企、政府官員、金融街、學區房等龐大的「剛需」,是北京不同於上海的重要特徵。

2、 省會城市:杭州從天堂到地面,南京、濟南補漲,鄭州、武漢、成都發展當中

作為少有經歷過暴漲與顯著下跌的城市,杭州案例對樓市歷史表現、當地政府規劃、各區域特點說的很細,民營經濟的興衰是決定當地樓市前景的重要變量。而南京、濟南2013年房價漲幅較大,恰好都是經濟一直不如同省蘇州、青島等地的省會,或許這是因為中央控制力加強帶來的。這也告訴我們,在分析各地樓市時在除了GDP之外還要考慮財富集中度、國有企業、金融機構集中度等。

鄭州有鄭東新區,武漢有「滿城挖」書記,成都有規劃和建設甚至好於北京的天府新區,三個中西部城市都面臨類似的供應過大問題,大家都表示買房壓力小於京滬,但需要注意的是,IT業發達的成都都難以提供豐富的晉陞空間,不知道更多的中西部城市,如何為新進城居民提供更多職業,這才是房市長久發展的根本。

3、 計劃單列市:寧波高峰已過,廈門因面積小、環境優勢而有長足空間

寧波房價上漲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前,近年來基本沒漲反跌,跌幅基本在20%以內。與同省的杭州類似(後面還有樂清、平湖等地也一樣),寧波房價的調整與當地民營經濟的困境密切相關,作者對未來走勢不樂觀。但廈門(我2012年春節在廈門過,城市不大,環境很好,島外正處於大規模開發期)則不同,過去一年房價漲幅居全國前列(百城指數顯示漲幅居第二位,僅次於北京http://fdc.soufun.com/index/BaiChengIndex.html ),城市面積小,人口增長多,作者認為未來房價可能「5-3-2」,即島內5萬,近島一圈3萬,再往外一圈2萬。

以前做研究時,我曾經想過把計劃單列市(除了上面之外還有大連、青島、深圳,以及雖然不是計劃單列市但經濟異常發達的蘇州)的樓市拿來單獨分析。對外開放早、本地人口少、城市面貌新、沒有大規模舊城改造、經濟發達、環境宜人是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與南京、濟南、瀋陽等經濟相對一般但因為省會聚集大量「老錢」、「政府機構多帶來更多灰色收入」不同,這些城市要麼靠旅遊地產和外來投資性需求(如廈門、大連),要麼靠大量的外來普通階層,如蘇州,房地產市場與其他城市有一定區別。或許以後有機會詳細分析吧。

4、 東部三四線城市:浙江的平湖、樂清、慈溪等地高漲後正在下行,唐山某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有「亮點」

與杭州、寧波等發達城市類似,同屬浙江的平湖、樂清、慈溪,儘管目前房價較高,但普遍正在下跌當中,如樂清之前最高3.5萬,目前1.5-2萬,作者認為未來可能繼續微跌。供應量過大、本地居民房產多、當地經濟減速導致外來人口減弱或收入水平下降,是東部三四線城市的普遍困局。位於江蘇的南通,雖然沒有出現明顯的下行,但也表現出供應量大、銷售不暢的局面(數據顯示,2012年底南通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超過40平米,目前已賣出去的土地和在建項目相當於每人15平米左右,後面有詳細圖)。

有意思的是位於河北唐山某農村,開始大規模平房改造,農民上樓如火如荼,一部分自住(水費、物業費免20年,收電費),一部分賣給外來人。村支書的權利很大,連春節發的每人1000元購物卡也只能在他家的超市買東西,但村支書也難呀,部分拆遷的賠償款沒結清,鎮委書記被抓,多出來的房子無人送也不好賣。展望未來,村支書將成為新型城鎮化和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節點。還有個不好評價的人情冷漠:車撞人後逃逸沒人管;老光棍在家死了甚至變臭,這可能是發展當中必然面臨的問題吧,有點像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圈地運動」。

5、 中西部三四線城市:陝西漢中、湖北咸寧/松滋、貴州安順、山西懷仁等,人口淨流出,經濟發展是大問題

中西部三四線城市應當聚集了中國最多的戶籍人口,但人口外流嚴重,如漢中2010年人口普查比十年前少了20%,房價基本不漲,大規模拆遷、集資建房,本地居民收入低,月收入2000是普遍現象。有個有意思的看點,如貴州安順,一樓商舖最高達13萬/平,地下商舖7萬/平,作者認為泡沫很大。

過去幾年,我在研究中國城市房地產投資吸引力時,將研究範圍從35個大中城市擴大到全國近300個地級城市(http://fdc.soufun.com/report/6730.htm  http://fdc.soufun.com/report/6731.htm),包括了大量東中西部城市,得到一個大體的結論:中西部絕大多數城市都可能面臨供應過剩問題,而東部沿海地區的三四線城市,由於經濟發達,吸引更多人,問題相對不突出,這次收到的文章體現出來的情況大抵如此。但這次還發現,東部三四線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擴張快、大拆大建供應規模大、房價已超出多數居民收入的問題也需要引起關注。

第二部分:對目前形勢和未來走勢的幾點看法

1、 全面把握各地市場困難之極,房地產市場沒有真正專家,實地查看至關重要


本次樓市見聞的意義在於,發現了更多非專業文字和觀察數據。雖然部分參與者屬於房地產或相關從業人士(包括我在內),但基本不依賴官方統計數據,而是憑藉草根觀察或親友訪談的方式來獲取當地信息,表現形式更加鮮活。對個人感知的關注,可能是這次活動的最大意義所在。正如微博興起後傳統媒體的逐漸消亡,話語權逐漸向普通人轉移。

另一方面,個人觀察難免以點帶面,並非當地市場的全面體現,比如北京的作者實際上只說了「三環內」的北京,與絕大多數剛需(80後或剛剛畢業沒幾年的外地進京「屌絲」)基本無關。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2年,五環外成為北京新房成交的絕對主力,其中五六環之間成交面積佔比突破50%(53.9%,2010和2011年分別為40.6%和44.4%),六環外接近30%,五環以內只佔約15%。2013年北京房價漲的多的就是五六環,比如房山區的萬科長陽半島2010年來從12000左右到現在近30000,四環以裡的高端住宅或二手房漲幅相對較小。比如上海是中國高端住宅需求最大的一個城市,2013年1-11月,上海800萬以上的新房共成交5451套/675億元,北京為3689套/488億元,比上海低約30%。

要真正把握各地房地產市場變化,唯有結合案頭的數據分析和實地的樓盤調研,長此以往才能獲得真正的感受。

2、 人口聚集是經濟發展和房市走勢的關鍵,城鎮化速度放慢和老齡化背景下,未來房地產市場走勢放緩是必然

無論是剛需猛烈的北京、上海,還是人口淨流出的陝西漢中等中西部三四線城市,一個城市經濟和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本質上取決於其對人口的吸引力及其這部分人口的創造力和購買力。成都、武漢等地由於較強的教育實力和區位,廈門由於環境和對外開放政策,樂清、南通等地由於民營經濟和相對較低的成本,引來眾多企業和人口進駐,最終帶來經濟發展和房地產市場起步上揚。

據聯合國的預測,2011-2020年,在城鎮化率達到50%之後,城鎮化速度將從過去1.4%左右降至1%左右,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將從之前十年的2000萬人以上下降到1700萬人左右;另一方面,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接近30平米,除廣東、北京、上海等外來人口多的省市外,絕大多數省市都在30平米以上。人口流入減少、現有居民住房充裕(就像多篇「見聞」中提到的很多城市人口淨流出、當地人均兩套房等),將使得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空間縮小。

我們預測2011-2020年住宅需求總量約160億平米(包括120億平米的商品住宅和40億平米的保障性住宅,報告完成於2012年底http://fdc.soufun.com/report/6154.htm),其中50億來自新增人口,60億來自原有居民改善,50億來自拆遷(與前一項一起都可視為改善型需求),預計中國商品住宅的年高峰在13-14億平米之間(2013年已達到11.6億平米,未來個位數乃至負增長可能成為常態)。因此,居民收入水平能否持續增長、拆遷速度能否保持將是住宅市場發展的關鍵,改善性需求將逐漸取代首次置業市場絕對主力。

3、 供應過剩與不足、房價高漲與下跌同時上演,不同區域和城市的結構性矛盾難以緩解

圖:2010年及未來3-5年典型城市人均住房建築面積
查看原图註:住房潛在新增供應=2011-2012年竣工面積+2013年初在建未竣工面積+已供未開工土地*容積率;城鎮人口按2010年末城鎮人口及城市化率走勢估算。
數據來源:CREIS中指數據、fdc.soufun.com

在總量難有大幅增長、新建規模連續多年超過銷售和竣工規模的情況下(2011-2020年商品住宅總需求約120平米,但2013年在建商品住宅49億平米,其中15億平米新建,銷售11.6億平米,竣工7.9億平米),三四線城市供應過剩的問題需要警惕。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測算,2010年,三類典型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分別為30平米、30平米、36平米。據測算,所有在建及待建項目竣工後,三類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積將分別達到36平米、44平米、49平米,分別提高6平米、14平米、13平米,多個二三線城市潛在供應十分充足,明顯超出當地人口實際需要。

7億城鎮居民當中,近三億外來人口(他們可能是農民工,也可能是有小城鎮戶口但在大中城市工作生活)的居住需求如何滿足可能是影響未來住房市場的重要變量。目前政府的期望是放開中小城市落戶,政策落地能否改變大家都就業和居住習慣(以後清華北大之類高校畢業生,如果有一半甚至更多離開北京,可能北京的房價問題就解決了),是城市結構矛盾能否改變的前瞻性指標,我個人不看好。

展望未來,一線城市的高房價與二三線的高供應可能長期存在,政府的托市行動(或者任何一屆中央都力爭的「穩」)仍將持續,通過加息、控制流動性、允許地方政府或信貸違約等方式來刺破流動性泡沫是萬萬不敢的,房地產市場的糾結仍將持續。

4、 房市混亂局面難以緩解,在房價之外我們更應關注個人偏好的變化

房地產市場作為關注度最高的市場,承擔了中央、地方、個人、銀行等諸多「利益相關群體」,因此「回鄉樓市見聞」在春節期間得到這麼多人的響應。我畢業以來近8年都在房地產業,雖然近期轉向互聯網金融熱潮,但仍在搜房體系當中,肯定還是做跟房市有關的事情。房價上漲下跌與多數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我也一直樂此不疲,寫的報告和言論大都指向房地產市場量價變化和未來走勢判斷,經常為早一天完成所需報告並給客戶而興奮。

但實際上,在房價之外,還有很多可以關注的東西。比如我近期重看《浪潮之巔》,該書記錄美國IT行業的誕生、泡沫、回歸,IBM、微軟、蘋果等諸多知名企業的誕生和浴火重生;比如互聯網金融概念下的P2P貸款、眾籌、比特幣,在互聯網精神的指導下,通過對數據價值的重新挖掘,服務於中小企業和個人,改變了傳統金融的諸多弊端(當然,互聯網金融還在成長當中,問題也不少,但互聯網作為一種摧枯拉朽的工具,已經並將繼續改變我們的社會,房地產業也不例外);比如《老二非死不可》、《商業的常識》等有關投資和商業的書,重構了我以前的部分偏見,讓我發現社會和商業的種種亮點。

展望未來,新一屆政府的長效機制仍在摸索(包括但不限於土地制度改革、房產稅收制度改革、金融體系改革、城鎮化和人口政策等),短期難以改變市場運行態勢,房市混亂局面仍將持續。在房價之外,我們應當更加關注人的價值,關注人來人往背後的原由以及個人偏好的不斷轉移。對開發商及相關從業者而言,隨著85後、90後進入社會和房地產市場,我們以往對社會的判斷都會發生重大改變。萬科最近密切關注小米、阿里、海爾等房地產之外的企業,也是要借外力來完善組織架構和商業模式。

正如《浪潮之巔》、《偉大的博弈》、《歷代經濟變革得失》等「史書」給我的感受:在這個時代,唯有變化才是最大的不變。積極擁抱變化並轉型,才能有未來。

祝大家馬年吉祥,想神馬就有神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79

上海浦東新區成全金融要素集聚地 互聯網金融機構高速進駐

上海是全國的金融中心,陸家嘴是上海的金融中心,這樣的版圖和邏輯在更多人心中已根深蒂固。上海自貿區的建立以及演進的步伐也成為各地自貿區爭相借鑒和學習的對象。那麽作為陸家嘴和自貿區的屬地,浦東新區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背景下已經囊括了哪些金融元素?

“浦東新區是全國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門類最齊全、交易量最大、最活躍的地區。” 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局長施海寧於2016年8月18日在2016第二屆中國(上海)互聯網金融峰會上指出,目前浦東新區擁有上海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市場、上海股權交易中心等機構,此外在2016年中國保險交易所已經落戶浦東新區,不久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等也將落戶浦東新區。

施海寧給出的數據顯示,金融機構中商業銀行方面,目前浦東新區擁有260家銀行類機構、18家外資銀行法人銀行,120家外資銀行分支機構和代表處。在非銀行金融機構方面,共擁有交銀金融租賃、招引金融租賃等8家金融租賃公司,全上海市7家汽車金融公司中有6家落戶浦東新區,其中包括上汽、通用等。此外,還擁有寶鋼財務等10家財務公司、華寶信托等3家信托公司、2家貨幣經濟公司。

對於近年高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機構也蜂擁入駐浦東新區,施海寧指出,目前浦東新區共有支付機構20家,占上海所有54家支付機構的37%,占全國所有267家支付機構近8%。目前共正常運營213家P2P網絡借貸平臺、25家股權眾籌機構、12家獨立的第三方互聯基金銷售機構。

此外,施海寧還給出了浦東新區在保險機構方面的發展,目前,浦東新區共擁有保險機構265家,18家外資保險法人公司,全國11家航保中心中,浦東占有9席。

隨著商業保險的大力發展,用戶對於保險的認識逐步深化,同時在保險創新不斷完善、搭界互聯網這一引擎時,價格低廉、用途廣泛的場景化保險更頻繁地出現在了人們生活中。

上海保監局副局長李峰指出,目前互聯網保險在上海三個層面獲得了較快的增長。

第一,專業互聯網保險方面,2013年第一家互聯網保險機構眾安保險落戶上海,2015年實現保費收入22.83億元,同比增長187.50%。2016年上半年保費收入達到了13.52億元,同比增長79.85%。

第二,傳統保險公司自營網絡。李峰表示,目前上海有24家保險法人機構開展自營網絡平臺業務。2015年業務規模81.53億元,同比增長18.39%,2016年上半年實現業務規模112.16億元,同比增長159.85%。

第三,第三方網絡平臺代理。目前,上海共有18家中介法人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2015年代理保費收入36億元,同比增長170%,2016年上半年代理保費收入33億,同比增長230%。

同時,李峰指出,上海的互聯網保險在輔助政府智能轉變方面已經高速提升。“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省際客車保險第三方安全檢測平臺,與市交通委聯合推動平臺運用。”李峰表示,2015年實現上海11694輛省際客車風險全覆蓋,開展風險提示、跟蹤監管。同年事故發生率和死亡人數同比下降36.29%,死亡人數下降81.2%。

此外,2016年6月1日,上海公安局聯合保險公司推出了快處易賠APP系統,運用互聯網技術加強車輛保險數據平臺建設,推廣保險公司提前介入交通事故人傷物損快速核保賠付。目前快處易賠APP用戶101541人次,處理事件967件,平均事故處理用時6分10秒,撤離用時僅需3分49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941

中國對外開放再加碼 外資金融機構加速集聚上海

中國對外開放政策再度加碼,將開放更多的產業以吸引外資。改革的聲音剛發出,英國標準人壽集團就來到上海自貿區,希望在此投資。

1月19日,英國標準人壽集團執行董事兼全球客戶總裁Colin Clark表示,該公司正研究準備在中國設立一個外商獨資公司,作為中國的資產管理總部,而上海陸家嘴是其落戶首選地。

標準人壽於1825年成立於蘇格蘭首府愛丁堡,是英國保險行業的先驅者之一也是在中國展業的最早的英國保險公司,曾於1847年來到上海開始中國業務。1998年,標準人壽將其資產管理業務獨立出來,成立了標準人壽投資公司。截至2016年6月30日,標準人壽投資公司的全球資管規模達3595億美元。

近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引資20條”),提出要進一步對外資開放。開放措施涉及服務業的有14項,其中6項是金融——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的外資準入限制。

目前這些行業都有不同的外資持股比例要求,外資則希望提高持股比例。

金融業的開放一直是外資非常關註的。金融業實際利用外資在2014年以來也出現了一個非常大的增幅,尤其2015年全國金融業實際利用外資149.69億美元,同比增長257.92%,是各行業的最高同比增幅。

但此次涉及的金融行業,具體什麽時候放寬準入限制,如何放寬,有報道稱商務部正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具體時間表,敏感領域將在自貿區內率先進行風險測試。

國家主席習近平1月17日上午在瑞士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並向與會的全球政商領袖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未來五年,中國將吸收6000億美元外來投資。

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吸引外來投資年均需要達到1200億美元,基本相當於目前的吸引外資規模。

在低收入國家競爭造成外資的“分流”效應,以及工業化國家的政策措施可能加劇外資“回流”的雙重壓力下,中國選擇更加開放來保持吸引外資的國際競爭力。

對於這些開放措施,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理局局長王華說,陸家嘴金融城將是重要的承載地。

Colin Clark也對第一財經表示,上海特別是上海自貿區營商環境越來越好,是標準人壽選擇回歸的原因。

上海自貿區是塊試驗田,之前已經推出了54項產業開放措施,吸引了近1800個項目落地。其中27項已經複制、推廣到全國。具體來說,其中22條被《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5年修訂)》采納,5條服務業開放措施由國務院發文明確在全國複制推廣。

隨著自貿區金改措施的推進,陸家嘴金融城已逐步成為國際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在中國發展業務的重要集聚地,截至2016年底,已有7個國家30余家知名資產管理機構已經或即將在陸家嘴金融城設立機構。

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排名前十的機構中,貝萊德、領航等6家已設立了投資類WOFE。“還有2家,法國的安盛,美國的紐約梅隆銀行已初步確定在陸家嘴設立機構。”王華說。

而接下來,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李軍表示,上海自貿區將以金融服務業負面清單為抓手,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水平。進一步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機構擴大開放。吸引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金融機構,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將區域性乃至全球性總部設在上海,加快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也表示,(下一步要)主動承接更多更大的壓力測試,以建設開放度最高的自貿園區為目標,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減壓負面清單,推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有序開放,實施更高水平的貿易便利化制度,在提高風險防控的基礎上,穩步推進市場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151

為集聚跨境電商資源 杭州斥資千萬全球求創意

自2015年3月獲批全國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以來,杭州交出了一份新的成單。

2017年一季度,杭州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18.24億美元,其中出口13.52億美元,同比增長21.78%,占杭州外貿出口的13.98%;2016年,杭州跨境電商出口額達60.60億美元,增長166.7%;進口20.52億美元,增長72.3%,占全市外貿出口總額的12.49%;

與此同時,杭州已有超過6000家企業上線經營,“單一窗口”註冊備案已達7000家,累計有超過4000家企業在線上接到新客戶和新訂單。

在這樣的上升趨勢中,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趁熱打鐵,決定拿出千萬獎金,向全球正選百項跨境電商創新服務,目標是加快跨境電商服務資源集聚杭州,進而推動國際網絡貿易中心的建設。

4月21日,這項名為“E攬全球”跨境電商百萬創新服務行動正式啟動。該行動主要聚焦政務、平臺、渠道、技術及數據和其它支撐等5類服務創新項目,面向全球征集。

評選組設置了千萬元獎項,將對複合條件的優秀的跨境電商創新項目提供獎勵,並組建“一對一”線下服務團隊,為有意向落地的企業推薦落地園區,聯動國內頂尖投資機構和銀行為征選項目提供投融資對接服務,同時為創新項目搭建線上服務通道。

該活動將持續到11月中旬,共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持續到5月31日的項目征選,第二階段為項目實踐,即對項目進行整理、篩選、錄入項目庫,並通過路演、組織團隊、平臺、園區對接等形式,全程跟蹤項目進展,推動項目落地;第三階段為項目評估,通過在線評選、績效評估、專家評審組、應用結果反饋等方式選出優秀項目清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00

江蘇: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才集聚高地

首屆江蘇發展大會20日在南京開幕,截至目前,官方還沒有公布招商引資方面的合作簽約及合作意向的數字。因為,這類數字只是江蘇發展大會的“花絮”。此次江蘇發展大會的“重點”在人,或者說是人才。

在江蘇發展大會開幕之前的新聞發布會上,組織方就已經明確表示,這次發展大會不是招商引資的大會。記者註意到,雖然工商界人士在受邀嘉賓中是人數最多的,但在介紹受邀嘉賓界別“排序”中並不在第一位。

在發展大會開幕式上,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在主旨演講中這樣講道:“江蘇人是江蘇發展最寶貴的資源”。新一輪技術產業改革,都需要人來完成,人才是最大的發展變量、競爭焦點。所以要放開胸懷、廣納天下英才。江蘇發展大會的初衷就是要搭建一個平臺,與過去沒有聯系、聯系不多的人重新建立聯系,把原本一對一聯系的匯聚到一個朋友圈,共同匯力聚力。

在上述新聞發布會上,江蘇省委副秘書長楊根平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江蘇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也面臨很大壓力,人多地少,資源相對缺乏,人才是發展的最大優勢、創新最可靠的依托,江蘇要在新起點上有新作為,需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凝聚人才、資金等各種要素。

江蘇省的人才資源並不缺,甚至是排在全國前列的。

數據表明,江蘇的大學數量居全國之首,有166所。截至目前,江蘇各行業入選國家千人計劃696人,占全國31%。1955年至今,江蘇籍院士有450人,居全國第一。

發展大會組織方介紹,此次參加江蘇發展大會的“江蘇人”有1213人,其中海外414人,省外370人,省內429人,涵蓋了工商界、科技界、教育界、醫衛界、文體界、新聞傳媒界、金融界、海外社團及僑界等各個領域。這其中院士有78人,千人計劃入選者51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17人,長江學者23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1人,社科名家6人,國醫大師或科教文衛帶頭人18人,知名企業家或高管457人,知名高校負責人64人。

“我們邀請嘉賓,不是說你要為江蘇帶來什麽項目,帶來多大投資,而是請他來感受鄉情鄉音,了解家鄉的發展變化,探求多渠道合作的途徑。”楊根平說。

本次發展大會主題為“約在江蘇,共築夢想”。由江蘇省委、省政府主辦,每兩至三年舉辦一次,旨在增進與海內外江蘇籍和在江蘇學習、工作過的各領域知名人士的聯系、交流和合作。大會立足江蘇人文資源優勢,搭建起一個聯絡感情、對話交流、共謀發展的平臺。

由重資到資才並重,甚至才更重要,其實反映出江蘇作為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二位的經濟大省對將來發展潛力所在作出的重要選擇。

李強說,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提出了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的要求,為江蘇省勾畫了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去年11月,江蘇省召開了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確立了“聚力創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要實現這些目標,人才是關鍵。李強說,江蘇的發展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人才,比任何時候都渴求人才。江蘇省將致力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人才集聚高地,讓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江蘇發展中來,施展才華、成就事業。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161

廣東常住人口數全國居首,人口進一步集聚珠三角

近幾年,廣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快,常住人口總量繼續快速增長。

廣東常住人口占全國8%

廣東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常住人口總量繼續位居全國之首,占全國人口的8.03%,比上年提高0.08個百分點。 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11169萬人,比上年增加170萬人,增長1.55%,增幅同比提高0.17個百分點。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2人,為全國的4.29倍。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全省戶籍人口基數大、擁有數量龐大的跨省流動人口是廣東常住人口較快增長的主要原因。2017年,全省出生人數151.63萬人,出生率為13.68‰;自然增長人口101.53萬人,自然增長率為9.16‰。與上年比較,全省出生、自然增長人數分別增加22.18萬人、20.25萬人。

2017年廣東全面兩孩生育政策實施效果逐步顯現,出生人口總量明顯增加,廣東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2017年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超過50%。

在自然增長之外,機械增長也就是流入人口也達到近70萬人,在全國繼續領跑。

同時,常住人口進一步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末,廣東常住人口區域分布總體格局沒有發生改變。分區域人口數量排列依次為:珠三角6150.54萬人、粵東1732.26萬人、粵北山區1681.00萬人、粵西1605.20萬人;分別占全省人口總量的55.07%、15.51%、15.05%和14.37%。同上年相比,珠三角、粵西及粵北山區的人口數量分別增長2.53%、0.80%、0.51%,而粵東則略下降0.19%。

珠三角一直是廣東常住人口數量增加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2017年,珠三角人口數量比上年增加152.05萬人,增幅同比提高0.42個百分點,比同期全省常住人口增幅高出0.98個百分點。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人口分別比上年凈增45.49萬人和61.99萬人,兩市常住人口增幅占同期全省以及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63.22%和89.44%。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新一輪發展過程中,工業4.0、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在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發展空間很大。除了產業基礎之外,珠三角地區還擁有良好的氣候、生活環境、便捷的軌道交通,珠三角形成的一小時生活圈,有利於吸引高端制造業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端制造業在珠三角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廣州為例,近年來,廣州開始頻頻發力,思科、GE、富士康等大項目紛紛落戶廣州,通過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產業,產業發展帶動人口增長。

正是由於大量的外來勞動人口流入,廣東常住人口總撫養比要比同期全國平均水平低4.42個百分點,是全國人口總撫養比相對較低的省份之一。目前,廣東每100名勞動年齡人口大致需要負擔35名非勞動年齡人口。廣東人口年齡結構繼續表現出“兩頭低、中間高”的總體特征,即少年兒童人口(0~14周歲)和老年人口(65周歲及以上)占比相對較低,而成年人口(15~64周歲)的比例則較高。

人口素質亟待提高

不過,與此同時,廣東的人口發展也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尤其是,在人口素質方面,廣東就業人口素質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十二五”時期,全省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口占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7個百分點。

這里面的一大原因在於,盡管經濟高速發展,但廣東的高等教育一直相對滯後。教育專家、中山大學教育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馮增俊此前對第一財經分析,廣東原有的高教基礎就比較薄弱。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廣東經濟崛起之後,並沒有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發展好高校和學科,原有的學校沒有做強,新的學校也沒有建設發展起來。尤其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廣東對高等教育的重視明顯不夠。馮增俊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辦教育比較需要花錢, “當時廣東有領導就認為,‘孔雀東南飛’,把經濟搞好了,人才就自然會來。外面大把人要來廣東,還要花那麽多力氣去辦大學幹啥”。

彭澎認為,現在廣東對教育越來越重視,但要完全改變高教落後的面貌,至少還需要十幾年的時間。

在人口城鎮化方面,目前廣東的城鎮化質量也有待進一步提升。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9.8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58.52%)11.33個百分點,是全國人口城鎮化率較高的省份之一。但全省不同區域間的人口城鎮化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其中,珠三角地區為85.29%,比西翼(43.52%)高近一倍。

也就是說,目前珠三角的城鎮化水平已經可以比肩發達國家,而非珠地區的西翼(43.52%)和山區(48.58%)的人口城鎮化率分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5.00個和9.94個百分點。因此,未來如何加快非珠地區的經濟發展,實現就近就業和就近城鎮化,實現全省經濟和人口均衡發展任務任重道遠。

另外,雖然目前廣東的撫養比相對較低,但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紅利逐漸衰減的挑戰。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廣東60周歲及以上的戶籍人口有1366.71萬人,占全省戶籍人口的14.67%,同比增長2.47%。全省60周歲及以上的常住人口占比低於同期戶籍人口1.69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廣東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吸納了大量的省外勞動力,減緩了常住人口老齡化的增速。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隨著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有老年人口的家庭戶占比也隨之增加。廣東省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全省有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占全省家庭戶的22.22%,平均每5戶就有1戶有老年人生活。其中,在有65周歲的家庭戶中獨居老年人戶占21.01%,在有兩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戶中屬於只有兩個老人獨居的占34.49%。與“十二五”期末相比,全省有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戶、單身老人以及只有一對老夫婦戶的占比分別上升1.38個、2.73和4.80個百分點。在人口老年化以及家庭小型化的疊加影響下,全省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的壓力將明顯增加。

隨著中西部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省外流入廣東的人口比重也明顯下降。此前3月,廣東省印發的《廣東省人口發展規劃(2017-2030)》顯示,2015年廣東省流動人口中,屬於跨省流入的占56.88%,省內流動的占43.12%。與2010年相比,跨省流入人口所占比重降低了11.85個百分點。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認為,廣東不僅流動人口規模大,而且年齡結構和戶結構正發生新的變化,家庭戶數量逐步增加,少年兒童以及老年人口等非勞動力人口占比逐步提高。隨著這些結構的改變,流動人口子女入托入學、婦幼保健等公共服務和家庭住房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給城市綜合管理和服務帶來新的考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55

集聚機器人產業拓展工業應用,“上海制造”點亮新名片

“畫家機器人”能為觀眾畫像,“代步機器人”可自動調整行為,孔武有力的機器人手臂則可以“力頂千斤”——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人紛紛上線,折射出了中國制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大背景。

目前,上海已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最大的集聚地,機器人產業正在將自身打造為“上海制造”新的名片。

上海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會長戴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7年,上海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產值同比2016年增長了98%,相當於翻了一番,產值比重占到了全國的40%,機器人產業正成為上海工業轉型升級新的亮點。

機器人產業集聚

依托上海雄厚的工業基礎,上海一早就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集中地,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更使得這種集聚態勢產生加速效應。

2017年5月底,上海發布“實體經濟50條”,明確提出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機器人和自動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今年4月提出的《關於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更是加速了上海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壯大。

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意見》提出,加快邁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重點是深化創新轉型升級,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建設世界級制造品牌匯聚地,培育“上海制造”新優勢。

而作為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設施”,機器人產業無疑迎來了更大發展良機。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有近百家的機器人相關企業,既有大型跨國公司、國內領軍企業,也有上海本土企業,形成了寶山、嘉定、松江、浦東等機器人企業聚集區。ABB、安川等國外機器人巨頭把上海作為占領中國機器人市場的戰略灘頭;新松、新時達等國內機器人領軍企業也把上海作為橋頭堡,紛紛設立工廠或分公司。

多家在滬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輝煌的上海制造業,成功吸引了ABB、新松等國內外優秀機器人企業到上海生根發展。

ABB機器人市場部負責人陳越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05年初,基於對上海汽車工業大量需要機器人以提升產線自動化水平的現實考量,ABB決定將其機器人業務重心轉移到上海。同年3月,ABB將一條機器人生產線從歐洲轉移到上海,當月在上海制造的第一臺機器人下線。2006年初,ABB全球機器人業務總部正式遷駐上海,成為最早在華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的國際企業之一。依托機器人總部,上海目前是ABB在華發展的重要基地,也是ABB在華員工數量最多的城市。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ABB在華銷售的機器人中,有超過80%是在中國開發、生產和運輸的。

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李剛表示,ABB是跨國機器人企業中唯一一家實現從研發、制造、工程到服務的全價值鏈本土化的企業。

陳越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ABB更是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分別在珠海、青島、重慶等地建立了機器人應用中心,形成了以上海為機器人業務母體,生產、應用擴展到全國的一體化網絡。

上海優秀的產業基礎和政策配套,不僅吸引了國外機器人企業,也對國內機器人企業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在落戶上海前,國內機器人領先企業新松以沈陽為總部,在華北、華東、華南等多個地區建立子公司。進軍上海,對於新松而言更有深意。

截至2017年,新松上海區域已經擁有新松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研究院、新松工業4.0綜研院與創新孵化三大平臺,標誌著新松在上海區域初步形成了三個業務板塊。依托於上海,新松陸續推出一批雙臂協作機器人、輕載複合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機器人產品,也收獲了行業內的高度認可。

國內外機器人企業紛紛將目光對準上海,得益於上海得天獨厚的制造業積澱。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平臺是新松將總部選在上海的首要理由。上海是中國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研能力,公司可與諸多高校建立產學研平臺,並且與上海企業形成上下遊合作。

如今,上海已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最為集聚的地區。ABB、發那科、庫卡、新松等機器人知名企業在上海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還帶來了產業鏈上下遊配套企業。上海已形成了機器人研發、生產(整機和零部件)、系統集成、檢測認證、服務應用等較為完整的全產業鏈。

同時,上海還制定了“2+X”的產業發展格局,即打造以康橋、金橋為核心的浦東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康橋工業園區主要依托國際機器人巨頭ABB公司打造上下遊產業鏈及協同創新,金橋開發區集聚的機器人公司則多以國內自主品牌為主,包括新松機器人、安翰光電等。

2012-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及增長率。圖片來源:《2017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

智慧工廠建設

隨著“智慧工廠”理念不斷深入,上海也正積極拓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今年3月,上海松江區發布《松江區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計劃》),深入推進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助力“上海制造”。

《計劃》顯示,至2020年末,松江區力爭創建智慧工廠50家,智能車間300家,新增工業機器人2000臺,新增創新發展應用項目60個;分行業培育以智能硬件、智能物聯、智慧安防、智慧芯片、智能檢測等為主的工業互聯網上下遊產業集群,力爭銷售收入突破520億元。

目前,新松上海區域在工程建設方面已形成了工業4.0綜研院+3個工程部的戰略布局,並且以工業4.0系統解決方案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然而,要從傳統工廠演進到智慧工廠,不僅要實現物與物的連接,更需要實現物、服務與人的互聯。有效的數據采集只是第一步,只有實現“感知—分析—執行”的閉環,才能真正將數據的價值發揮出來。

智慧工廠的創建,離不開工業機器人的支持。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博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ABB將通過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和定制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全面實現自動化改造,並提供融合了物聯網、工業大數據和行業經驗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將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攜手打造高效互聯的未來智能工廠。”

第一財經記者從ABB方面了解到,ABB在全球已經有7000多臺機器人連接到ABB AbilityTM互聯服務系統中,這為其打造智慧工廠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而在陳越姍眼中,ABB在中國不僅是生產、銷售機器人,“我們有非常強大的機器人應用集成能力,我們了解客戶的痛點,並可以針對這些痛點推出新產品及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陳越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ABB來到上海之後,除了繼續服務於汽車工業之外,也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3C領域的機器人。事實上,自從將機器人總部遷到上海後,ABB已經陸續推出了7個系列的機器人,以加速中國工廠的“智慧化”。

稍早前,ABB 公司首席執行官史畢福曾表示,他們正在加速在中國的擴張,計劃將機器人生產能力提高一倍,其目標就是看中了中國工業轉型升級所釋放出來的巨大市場空間。

同樣,以機器人生產研發起家的新松,也並不滿足於僅僅作為一個產品提供商。通過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及相關工業應用平臺的打造,新松也在加速為其機器人產品找尋最佳的應用場景。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新松工業4.0綜研院的多個重大項目,如GDI裝配檢測生產線、電機整流橋裝配檢測生產線、複合機器人(ARV)等已經投入到多家國際知名企業的實際生產應用中,用新松自主研發的工業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完成生產目標,解決企業生產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60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集聚機器人產業拓展工業應用,“上海制造”點亮新名片

“畫家機器人”能為觀眾畫像,“代步機器人”可自動調整行為,孔武有力的機器人手臂則可以“力頂千斤”——越來越智能的機器人紛紛上線,折射出了中國制造業正處於轉型升級的大背景。

目前,上海已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規模最大的集聚地,機器人產業正在將自身打造為“上海制造”新的名片。

上海市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會長戴柳告訴第一財經記者,2017年,上海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產值同比2016年增長了98%,相當於翻了一番,產值比重占到了全國的40%,機器人產業正成為上海工業轉型升級新的亮點。

機器人產業集聚

依托上海雄厚的工業基礎,上海一早就成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集中地,一系列政策的扶持更使得這種集聚態勢產生加速效應。

2017年5月底,上海發布“實體經濟50條”,明確提出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目標,機器人和自動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今年4月提出的《關於全力打響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意見》(下稱《意見》),更是加速了上海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壯大。

打響“上海制造”品牌,《意見》提出,加快邁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重點是深化創新轉型升級,加快建設世界級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建設世界級制造品牌匯聚地,培育“上海制造”新優勢。

而作為上海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設施”,機器人產業無疑迎來了更大發展良機。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有近百家的機器人相關企業,既有大型跨國公司、國內領軍企業,也有上海本土企業,形成了寶山、嘉定、松江、浦東等機器人企業聚集區。ABB、安川等國外機器人巨頭把上海作為占領中國機器人市場的戰略灘頭;新松、新時達等國內機器人領軍企業也把上海作為橋頭堡,紛紛設立工廠或分公司。

多家在滬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輝煌的上海制造業,成功吸引了ABB、新松等國內外優秀機器人企業到上海生根發展。

ABB機器人市場部負責人陳越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05年初,基於對上海汽車工業大量需要機器人以提升產線自動化水平的現實考量,ABB決定將其機器人業務重心轉移到上海。同年3月,ABB將一條機器人生產線從歐洲轉移到上海,當月在上海制造的第一臺機器人下線。2006年初,ABB全球機器人業務總部正式遷駐上海,成為最早在華開展工業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的國際企業之一。依托機器人總部,上海目前是ABB在華發展的重要基地,也是ABB在華員工數量最多的城市。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ABB在華銷售的機器人中,有超過95%是在中國開發、生產和運輸的。

ABB機器人業務中國區負責人李剛表示,ABB是跨國機器人企業中唯一一家實現從研發、制造、工程到服務的全價值鏈本土化的企業。

陳越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年來,ABB更是加大了在中國市場的投入,分別在珠海、青島、重慶等地建立了機器人應用中心,形成了以上海為機器人業務母體,生產、應用擴展到全國的一體化網絡。

上海優秀的產業基礎和政策配套,不僅吸引了國外機器人企業,也對國內機器人企業產生了極強的吸引力。在落戶上海前,國內機器人領先企業新松以沈陽為總部,在華北、華東、華南等多個地區建立子公司。進軍上海,對於新松而言更有深意。

截至2017年,新松上海區域已經擁有新松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研究院、新松工業4.0綜研院與創新孵化三大平臺,標誌著新松在上海區域初步形成了三個業務板塊。依托於上海,新松陸續推出一批雙臂協作機器人、輕載複合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機器人產品,也收獲了行業內的高度認可。

國內外機器人企業紛紛將目光對準上海,得益於上海得天獨厚的制造業積澱。新松機器人總裁曲道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平臺是新松將總部選在上海的首要理由。上海是中國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城市,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研能力,公司可與諸多高校建立產學研平臺,並且與上海企業形成上下遊合作。

如今,上海已成為國內機器人產業最為集聚的地區。ABB、發那科、庫卡、新松等機器人知名企業在上海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還帶來了產業鏈上下遊配套企業。上海已形成了機器人研發、生產(整機和零部件)、系統集成、檢測認證、服務應用等較為完整的全產業鏈。

同時,上海還制定了“2+X”的產業發展格局,即打造以康橋、金橋為核心的浦東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康橋工業園區主要依托國際機器人巨頭ABB公司打造上下遊產業鏈及協同創新,金橋開發區集聚的機器人公司則多以國內自主品牌為主,包括新松機器人、安翰光電等。

2012-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售額及增長率。圖片來源:《2017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

智慧工廠建設

隨著“智慧工廠”理念不斷深入,上海也正積極拓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

今年3月,上海松江區發布《松江區推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下稱《計劃》),深入推進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助力“上海制造”。

《計劃》顯示,至2020年末,松江區力爭創建智慧工廠50家,智能車間300家,新增工業機器人2000臺,新增創新發展應用項目60個;分行業培育以智能硬件、智能物聯、智慧安防、智慧芯片、智能檢測等為主的工業互聯網上下遊產業集群,力爭銷售收入突破520億元。

目前,新松上海區域在工程建設方面已形成了工業4.0綜研院+3個工程部的戰略布局,並且以工業4.0系統解決方案作為重點發展方向。

然而,要從傳統工廠演進到智慧工廠,不僅要實現物與物的連接,更需要實現物、服務與人的互聯。有效的數據采集只是第一步,只有實現“感知—分析—執行”的閉環,才能真正將數據的價值發揮出來。

智慧工廠的創建,離不開工業機器人的支持。ABB集團亞洲、中東及非洲區總裁顧純元博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ABB將通過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和定制化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全面實現自動化改造,並提供融合了物聯網、工業大數據和行業經驗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將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推向新的高度,攜手打造高效互聯的未來智能工廠。”

第一財經記者從ABB方面了解到,ABB在全球已經有7000多臺機器人連接到ABB AbilityTM互聯服務系統中,這為其打造智慧工廠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而在陳越姍眼中,ABB在中國不僅是生產、銷售機器人,“我們有非常強大的機器人應用集成能力,我們了解客戶的痛點,並可以針對這些痛點推出新產品及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陳越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ABB來到上海之後,除了繼續服務於汽車工業之外,也推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3C領域的機器人。事實上,自從將機器人總部遷到上海後,ABB已經陸續推出了7個系列的機器人,以加速中國工廠的“智慧化”。

稍早前,ABB 公司首席執行官史畢福曾表示,他們正在加速在中國的擴張,計劃將機器人生產能力提高一倍,其目標就是看中了中國工業轉型升級所釋放出來的巨大市場空間。

同樣,以機器人生產研發起家的新松,也並不滿足於僅僅作為一個產品提供商。通過系統解決方案的提供及相關工業應用平臺的打造,新松也在加速為其機器人產品找尋最佳的應用場景。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新松工業4.0綜研院的多個重大項目,如GDI裝配檢測生產線、電機整流橋裝配檢測生產線、複合機器人(ARV)等已經投入到多家國際知名企業的實際生產應用中,用新松自主研發的工業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完成生產目標,解決企業生產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