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萬億減稅降費,稅收為何還在高增長

今年定下了超萬億元的減稅降費目標,但前4個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6.5%,遠超經濟增速,這引起一些業內人士的疑問:為何政府大力減稅降費下,稅收卻仍保持高速增長?減稅降費真的落地了嗎?

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業界人士稱,作為經濟晴雨表,稅收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穩中向好,企業效益和居民收入持續改善。而工業品價格處於相對較高水平,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快速增長。

此外,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些年地方加強稅收征管也是稅收較高增速的一大原因。前幾個月稅收收入高增長並不意味著減稅降費政策沒有落地,相反不少企業收到實實在在的減稅紅包,前四個月非稅收入負增長也是減負落地的體現。而隨著增值稅稅率下調等重磅政策在今年5月1日推出,以及個人所得稅減稅政策年內實施等因素影響,後期稅收收入增速將會回落。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馮俏彬告訴第一財經,一方面,國家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真正落地給企業減負;另一方面,地方為了維持支出,通過加價、賣地等方式來彌補損失,“一個手出,一個手進”,社會總負擔水平並沒有明顯下降。而這背後就是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改革尚未到位,政府收入體系還未理順。

稅收高增長的背後

近期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1~4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019億元,同比增長12.9%。其中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60898億元,同比增長16.5%;非稅收入8121億元,同比下降8.8%。

前四個月稅收收入16.5%的高速增長引起市場關註,它不僅高於去年同期數據(11.8%),更是遠遠高於經濟增速(一季度為6.8%)。

稅收一直被視為經濟的晴雨表。馮俏彬表示,稅收增速與經濟增速呈現正向關系,經濟企穩增速越高,稅收收入也會水漲船高。此外由於我國主要是增值稅等為主的間接稅稅制,稅收收入跟價格相關性更高,近些年工業商品價格處於較高水平,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快速增長。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副總經理王青告訴第一財經,前四個月稅收高增長主要緣於2017年以來工業產品價格上漲較快,帶動增值稅收入大幅增長。工業企業利潤顯著上升,推動企業所得稅增速達到兩位數。居民收入增長,特別是二手房交易量處於高位,直接導致個人所得稅在前4個月同比增速達20.8%;此外,進口高增長也帶動相關增值稅、消費稅和關稅合計收入出現兩位數增長。

一季度財政部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國庫司負責人婁洪曾對第一財經表示,一季度全國財政收入開局良好,是我國經濟持續穩中向好、企業效益和居民收入持續改善、工業品價格仍處高位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隨著減稅降費政策力度加大、生產價格指數(PPI)同比漲幅可能有所放緩,國際國內經濟運行的不確定因素會給後期財政增收帶來一定影響。

從我國歷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來看,不少年份一季度收入多數都保持較高增速,但隨後收入增速逐步下滑。以同樣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的2017年為例,前四個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11.8%,但2017年全年這一數字回落為7.4%。

減稅降費激發經濟潛能

前四個月稅收收入高增長之下,不少人士擔心這可能反映了減稅降費政策沒有真正落地。

山東財經大學財稅研究中心主任潘明星告訴第一財經,政府減稅降費並不意味著稅收收入一直下滑。減稅降費也是積極財政政策,通過給企業減稅降費來增加企業投資能力,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後期帶來稅收收入增加。這些年減稅降費是實實在在的,它也促進了中國經濟增速企穩。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減稅降費1.1萬億元,此後幾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相繼推出具體減稅降費政策。但由於部分重磅減稅政策實施日期為5月1日,因此在前四個月稅收收入中還未能反映出最新的減稅效益。

比如,國務院明確5月1日起,將制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預計全年可減稅2400億元。這筆巨額減稅真正體現在稅收收入賬上要到6月份,而且這筆減稅金額體現在政策實施後完整的一個年度。

王青表示,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此次稅率下調將下拉財政收入增速1.5~2.0個百分點,預計2018年全年財政收入增速將呈前高後低走勢,最終不會高於上年7.4%的水平,也將顯著低於名義GDP約10.0%的增速,應該說今年減稅降費的效果將是實實在在的。

其實不少企業測算發現,能夠享受到減稅新政的實惠。比如山東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算了一筆賬:以2017年全年銷項稅額為例,企業產生適用17%稅率的銷項稅額32.3億元,若增值稅稅率降至16%,銷項稅額將變為30.4億元,減少了1.9億元,扣除進項少抵扣部分影響,全年增值稅減負將達7000萬元。

隨著多項降費政策在今年1月實施,前四個月非稅收入8121億元,同比下降8.8%。這也體現了降費成效。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告訴第一財經,減稅頗有成效,要不然財政收入增速會更高。這也意味著未來減稅有更大空間。

一位財政部人士預計,今年全年財政收入跟年初預算數據相差不會太大。即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3177億元,增長6.1%。

財政體制改革刻不容緩

馮俏彬認為,由於地方財政要幹的事情多,而收入少,這就導致了地方一邊在落實中央減稅降費決策部署,讓相關政策落地,另一邊為了維持支出的盤子,有很強的稅費征管動力,通過各種方式來維持收入,這也就導致了企業和社會對減稅降費獲得感不強,因為社會總體負擔水平並沒下降,甚至有所回升。

她表示,以2017年為例,中央政府減負1萬億元,但同期財政收入增加12961.6億元。進一步分析還發現,這兩年的主要增長源基本相同,即主要集中在各類政府性基金(尤其是土地出讓金)、個人所得稅以及某些稅種的清繳方面。

今年前4個月,地方政府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即賣地收入)17958億元,同比增長40.7%。一位地方稅務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現在地方財政依然非常依賴土地收入。

“即使考慮到經濟增長所導致的稅收增長以及加強征管的因素,這種‘堤內損失堤外補’的現象也十分明顯。這表明,只能在政府收入這一綜合性的框架下,全面看待與實施減稅降費,才能達到真正為企業降成本、為社會減負擔的目的。”馮俏彬說。

她建議,加快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由於地方調控收入能力比較強,有動力增加收入,可以考慮建立全國人大對社會總負擔水平進行宏觀控制的相關機制。比如,引入“增減同步”機制,即為了保持總負擔水平不變,應要求政府在出臺或新增一個收入項目時,同時減少另一個收入項目,做到增減在兩個方向上的同時、同步、同量,以保持社會總負擔水平的基本穩定。

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基本公共服務領域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的通知》,這是央地權責劃分改革首個細分領域的文件,它明確了基本義務教育等18個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的央地權責,解決部分基本公共服務地方支出責任偏重問題。2019年1月1日將正式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