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是糧荒救世主 還是生技邪惡帝國?基改農業霸主孟山都的愛恨情仇

2013-07-08  TWM
 
 

 

全世界最大的農業科技公司孟山都,到底是救世主,還是魔鬼?為什麼過去幾個月,孟山都再度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咒罵與榮耀、衝突與尊崇同時齊集一身?

撰文‧乾隆來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由美國猶他州的家庭主婦卡妮在臉書發起的「反孟山都遊行」(March Against Monsanto) 在全球五十二個國家、四百三十六個城市同步發起遊行,抗議孟山都無止境地發展基因改造食品。

正如同英特爾的晶片植入所有個人電腦的心臟,孟山都在基改農作物具有無可挑戰的壟斷地位。

從印度到阿根廷、從美國到澳洲,全球各地的農夫種植基改大豆、玉米等作物,都必須向孟山都購買種子,農產品盡是「孟山都inside」。

孟山都也是美國華盛頓政界最重要的金主之一,政商結合的遊說能力所向披靡。左手壟斷農業科技,右手又深入國會殿堂的孟山都,被示威人士形容為「邪惡帝國的代表」。

獲世界糧食獎 引起譁然猶他州家庭主婦卡妮發起「反孟山都遊行」的導火線,是去年十一月未能通過的加州《第三十七號提案》,提案要求所有基改作物都必須標示清楚,而且在食品標籤上不能出現「自然」(Natural)的字眼。不過,加州一千二百多萬選民公投的結果,超過五成認為不需要特別標示基改食品。這是反對基改運動者的重大挫敗,卡妮於是擴大訴求對象,在臉書上號召全世界的消費者,發起全球性的反基改運動。

「反孟山都遊行」的主辦單位宣稱,五月二十五日的遊行吸引了「二十萬至二百萬人」參加。在台灣,由逢甲大學外籍學生杜穎(Chris Duxbury)發起,參加的民眾僅有二十四人。杜穎說:「與世界各國相比,台灣可能是對基改作物最缺乏警覺性的國家。」台灣消費者大量食用的豆漿、豆腐等黃豆製品,大量採用基改黃豆製成,但是台灣消費者毫無警覺。

反孟山都的全球大遊行熱度未退,在食品界具有高度聲望的世界糧食獎(World Food Prize)在六月二十日宣布,今年的桂冠將會頒發給孟山都的技術長福瑞里,以及另外兩位比利時、美國的農業科學家,表彰三位得獎人在基改技術上的卓越貢獻。

世界糧食獎由一九七○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柏洛格創設,柏洛格在二○○九年過世,生前是一位被尊稱為「綠色革命之父」的農業經濟學家,在全球農業界享有崇高的地位。

一九八六年設立的世界糧食獎,是全球農業界的最高榮譽。二十七年來,世界糧食獎第一次將獎項頒給基改的農業工程師,由孟山都的技術長獲獎,更是對基改科技的最高肯定。得獎名單公布之後,自然又引起一陣譁然,批評者說孟山都幾年前對世界糧食獎捐助五百萬美元,主辦單位背棄了已經過世的柏洛格所堅持的理念等。

不料,世界糧食獎的光環才剛剛照耀孟山都,卻又發生一起神祕的事件。在美國奧勒岡州的一處農田,赫然發現了孟山都已經放棄九年的基改小麥。基改小麥「重出江湖」的新聞揭露之後,立刻引發日本、韓國等國家,宣布對美國進口小麥加強檢驗,嚴防基改小麥偷渡。

「基改小麥」是極為敏感的名詞,雖然幾乎所有農產品都有研究單位正在進行基改研究,但是真正獲得政府批准、大量商品化種植的基改作物,都集中在玉米、黃豆、棉花及油菜籽等「副食品」或「飼料」。對於小麥、大麥、稻米等人類主食,各國政府仍然有所顧忌。

在「反孟山都大遊行」與「世界糧食獎」兩個極端事件的衝突下,突然冒出基改小麥重出江湖的消息,凸顯了基改作物正反兩方對決已經升高到沸點。卡妮與綠色和平組織大罵孟山都,而孟山都也立刻以強大火力回擊,指稱這個出現基改小麥的農場,「小麥不均勻分布、完全不是正常的耕種行為,公司強烈懷疑是反基改運動者的栽贓事件。」其實,在正反兩方近月以來對峙火熱之前,三月時,孟山都也曾在中國引起一陣騷動。

今年三月,中國中央電視台一則標題為:「研究指孟山都轉基因玉米可能致癌(大陸稱基因改造為「轉基因」)」的新聞,引述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祕書長王小語的指控:「轉基因與腫瘤高度相關」。

中央電視台代表了國家與黨的政策態度,這則新聞播出後自然引起軒然大波,孟山都的中國公司立刻透過所有管道抗議這則報導,指出「王小語是一個從未受過任何醫學訓練、不懂得任何腫瘤知識的醫盲」。

十五年內 基改種子席捲全球王小語事件來來回回鬥爭了好幾回合,北京政府終於確定了一個宣傳口徑,就是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等媒體,對於基改議題「不鼓勵、不宣傳、不闢謠」;接著在六月二十一日,也就是「世界糧食獎」宣布的當天,同樣由中央電視台做出報導,表示王小語的致癌觀點缺乏科學支持,他之所以發出指控,主要出發點是為了保護黑龍江的大豆種植農戶。

中央電視台這次的報導點出了一個真相,由於基改農作物競爭力太強,打敗了傳統的農產品,各國的農夫被迫放棄傳統耕種方法,向唯一的種子供應商孟山都購買基改種子。中國種植的棉花,已經有高達九成是基改棉花,還在進行「基改vs.傳統」之戰,對抗的是黃豆(大豆)與玉米。

中國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進口基改大豆,當年進口不到三百萬噸,但是到了去年已經增加二十倍,到達將近六千萬噸了。

一切爭議,都要歸咎於基改作物「革命性」的科技突破。傳統的棉花長期遭受蟲害,棉農改種孟山都提供的抗蟲基改棉花後,就再也不怕蟲害的侵擾。

孟山都的基改玉米,不怕除草劑、不怕蟲害,且長得又大又肥。美國、印度、阿根廷、南非的農夫使用孟山都的基改種子種植,收成增加、成本降低,而且栽植時間短,於是在短短十五年的時間之內,孟山都種子席捲全球,並且把種植傳統作物的農夫(例如黑龍江的黃豆)打趴在地。

宣稱提高產能 餵飽更多人孟山都研發基改作物的目的是大幅提升農夫的生產力。一九八○年代,每一位農民生產的作物可以餵飽二十五人,到了二○一○年,一位農民的產能已經可以餵飽一三○人,三十年之間農業生產效率提升了五倍,而在未來三十年,農夫的生產效能還要再翻一倍。

孟山都能夠取得市場獨占的地位,原因是在所有的農業、化學公司當中,只有孟山都完全專注農業與基改技術的發展。

一九八三年,孟山都領先所有公司,宣布成功對植物細胞進行基因重組。

一九九六年,孟山都領先所有對手,獲得美國政府核准,正式進行基改種子的商業銷售,並且開始進行五年的全面重組計畫,將原有的化工事業分拆,成為一家完全專注於農業生物科技的公司。

孟山都執行長休葛蘭(Hugh Grant),更是孟山都專注基改的代表性人物。這位與英國明星同名的執行長,今年才五十五歲,從一九八一年加入孟山都,至今已經三十二年,且早在四十五歲就坐上執行長大位,並且率領公司多次獲得《財星》、《霸榮》等雜誌評選為最受尊敬的公司等。

休葛蘭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習生物科技,一九九一年進入孟山都的密蘇里總部負責農業策略,並派駐印度三年,親身了解亞洲農業的實務運作;之後,他參與分拆化工部門,並且在○三年擔任孟山都執行長。

休葛蘭就是基改作物的代言人,孟山都在他領導下,每年投注十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三百億元在農產品研發,超越許多國家的農業研發預算。孟山都的研究中心有三千五百位研究員,其中四分之一擁有博士學位。在每年三百億元的研究經費中,二分之一都投注在基改。

對於綠色和平組織、有機農業團體及卡妮這樣的反孟山都聯盟,休葛蘭也有滿腹怨言。他多次在研討會、媒體訪問中表達,「要餵飽幾十億人口的肚子,基因改造農作物是唯一的道路,我們努力提升農夫產能,減少對水資源的消耗,並且提供大量、低成本、高產出的解決方案。」休葛蘭堅信,「退回人類原始狀態」的有機農業,無法大量產出,而且價格昂貴、只有都市富有階層才能夠負擔,不可能應用到印度、非洲、中國等貧窮人口眾多的國家。

休葛蘭在接受「彭博資訊」專訪時,高調斥責反孟山都團體是「反向精英主義者」(reverse elitism),「他們滿足於自己的意識形態,根本不關心第三世界國家窮人的溫飽問題。」休葛蘭舉印度的例子指出,印度棉花田的耕作者幾乎都是女性,使用傳統的農作法,一天必須工作十四小時,每天還要利用農耕空檔奔波烹煮全家三餐,而孟山都的基改棉花能讓印度的婦女減少工作時間,促進家庭溫暖,更能改善印度婦女的健康,「我們才是真正關心地球資源,關心第三世界貧窮的家庭,我們真正站在他們身邊。」「基改食品並不比傳統食品危險」是科學界的共識,但是,基因改造畢竟是扭曲了上帝的手,孟山都到底是造福人類的救世主?還是打開潘朵拉寶盒的魔鬼?爭議,還將繼續下去。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孟山都 Monsanto

成立時間:1901年

創辦人:約翰‧奎恩伊(John Francis Queeny)CEO:休‧葛蘭(Hugh Grant)員工人數:約21400人主要產品:穀物種子、除草劑、農藥2012年度營收:135億美元2012年度每股盈餘:3.7美元全球四大基因改造農作物 單位:%

黃豆 玉米 棉花 油菜

全球

基因改造率 60% 50% 70% 20% 在基改大國產量的占比 美國約93% 阿根廷99% 美 國90%

阿根廷 85%

南 非 63% 美國93%

印度90%

中國60% 加拿大 95%

阿根廷 95%

澳 洲 80%

孟山都是爭議核心

2013年基因改造食品重大爭議事件農產品基因改造,不是單純的健康爭議,還具有「市井小民vs.跨國企業」、「有機農業vs.食品大廠」、「第三世界農民vs.美國企業」、「中國vs.美國」等政治、社會、國際議題。

日期 事件 孟山都回應

3月9日 中國中央電視台報導孟山都基改玉米恐致癌。 發言者黑龍江大豆協會副祕書長王小語不懂任何腫瘤知識。

5月25日 全球52國同步舉辦「反孟山都遊行」,反對基改食物。 精英分子用昂貴價格購買有機食品,卻不顧第三世界數十億貧窮人民的溫飽需求。

5月29日 美國發現基改小麥,導致日本和韓國宣布暫停進口部分美國小麥。 懷疑是反對基改者進入這處農田,撒下基因改造小麥種子。

6月20日 世界糧食獎成立27年來,首度頒給基改科學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941

台灣困境》 兩大難關 讓20年基改研究夭折


2015-05-11  TWM
 
 

 

台灣人每天都在消費國外生產的基改食品,而台灣科學家研究出的基因改造技術,卻在自家不被肯定,等了二十年都無法上市,問題出在哪?

撰文‧何欣潔

能代替疫苗,豬吃下去,就能提高抵抗力的「疫苗香蕉」;不須網室,露天種植就能存活的基改木瓜、營養價值更高的稻米、不怕病菌的文心蘭……,這不是幻想,是台灣科學家已完成的研發成果。

國際大公司輕鬆就能拿到台灣的基因改造許可,台灣的科學家,要看到自己研發成果上市,路卻漫長得像是沒有盡頭。到目前為止,台灣沒有任何一種基改作物核准上市,以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葉錫東研發的基改木瓜為例,今年四月,一紙田間試驗未過的公文,讓二十年基改木瓜研究,從此畫上句點。台灣人每天消費國外來的基因改造食品,但本土的基因改造技術,卻難見出頭天。

第一道關卡:研究經費

大公司才能做的生意,卻由大學實驗室完成台灣審查國外送審的基因改造作物時,每要求補件一次,廠商就要重新花錢投資實驗,聘用科學家和實驗室,證明自己的產品安全無虞,一個九十天的動物實驗,要花掉上百萬台幣,如果被退件兩、三次,花掉二、三千萬元的研究經費並不稀奇。

「台灣基因改造產業體系還不成熟。」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盧虎生坦言。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指出,基因改造技術不難,「高中生也能完成」,困難的是,人工注入的基因,會融合在原有基因的哪個部分,難以預料,所以大公司會同時創造許多基因改造植物,配合大量的育種人員,觀察哪一株基改作物,表現符合期望,因為成本極高,「是大公司才能做的生意。」郭華仁說。在台灣,一家大公司做的工作,卻是由各大學的研究室,獨力完成。

盧虎生表示,光是基改作物的安全評估,就要考慮多種變數,花粉會飄多遠,會不會汙染附近環境,對周邊的鳥類、生態,甚至土壤裡的微生物等,都要仔細評估。光是建立評估體系,就花了四、五年。

農委會在二○一二年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時,一度將技術獨步全球的「基改螢光魚」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但消息公布後,引發反基改團體質疑「若螢光魚被棄置、放生,是否會影響野外魚類生態?」農委會態度遂轉趨低調,強調一定會經過審慎評估,才會開放。

第二道關卡:管理制度

不健全的法令制度,斷送研究人員心血許多第一線的研究人員感到十分委屈,認為基因轉殖技術已經遭到汙名化。葉錫東便不平地表示,「這個不健全的基改法令制度,斷送了研究人員所有心血!」葉錫東的不滿,其來有自。從八八年開始,葉錫東為解決台灣木瓜遭「輪點病毒」入侵,幾乎全數滅絕的危機,帶領團隊開始研究,最後成功將輪點病毒一段與RNA(核糖核酸)相對應的DNA送進木瓜細胞內,當蚜蟲叮咬木瓜、送進病毒時,木瓜細胞會辨識入侵異物,啟動防禦系統。

由於木瓜具有無法再生的特性,葉錫東經過無數次失敗,研究出「農桿菌」轉殖再生法,成功培育出抗輪點病毒的木瓜。近年來,抗輪點病毒的基改木瓜,已陸續在美國本土、夏威夷、加拿大等國家合法上市,連一向對於食品安全採取最嚴格標準的日本,也在一一年底准許販賣,目前已經在日本全國好市多上架,貼上「基改木瓜」的貼紙,讓消費者能夠自由選擇。

「你說說看,如果美國能吃、夏威夷能吃,為什麼台灣不能夠吃呢?」葉錫東認為,台灣落後的法令,扼殺了基改商機。當年基改木瓜研究完成,台灣卻不知如何管理,基改木瓜種苗流出,現在,台灣基改木瓜已在海南島等地大量種植,郭華仁說,還曾有大陸省長公開感謝葉錫東,但,拿不到台灣的許可,他的基改木瓜成果難在海外合法上市。

除了基改木瓜,台大園藝系教授黃鵬林,也帶著學生研發出「給豬吃的」新型基因轉殖香蕉。這一款香蕉,是作為防治生殖及呼吸綜合症的疫苗。

黃鵬林指出,比起傳統疫苗,基因轉殖植物疫苗成本低、容易儲存,也能讓豬隻口服,好處多多,作用像是豬的保健食品。當豬隻吃下基改香蕉的葉子,就會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但是何時能上市,也沒有答案。

「基因改造,是現在最敏感的議題,跟核能不相上下。」盧虎生說,農委會的兩難是,台灣現在是非基改作物種植區,一旦開放就可能造成基改作物汙染,台灣曾在十年前發生基改木瓜汙染,結果導致輸往日本的木瓜,必須每批送驗,農民成本大增。

但盧虎生也認為,糧食需求持續增加,「基因改造是穩定產量的工具。」他說,台灣必須要有能力,維持台灣的糧食安全,雖然台灣現在不能種植基改作物,仍然必須建立管理基改技術的能力,培養自己的基改技術,不只是為了經濟發展,也是為了未來的糧食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397

台灣困境》 兩大難關 讓20年基改研究夭折


2015-05-11  TWM
 
 

 

台灣人每天都在消費國外生產的基改食品,而台灣科學家研究出的基因改造技術,卻在自家不被肯定,等了二十年都無法上市,問題出在哪?

撰文‧何欣潔

能代替疫苗,豬吃下去,就能提高抵抗力的「疫苗香蕉」;不須網室,露天種植就能存活的基改木瓜、營養價值更高的稻米、不怕病菌的文心蘭……,這不是幻想,是台灣科學家已完成的研發成果。

國際大公司輕鬆就能拿到台灣的基因改造許可,台灣的科學家,要看到自己研發成果上市,路卻漫長得像是沒有盡頭。到目前為止,台灣沒有任何一種基改作物核准上市,以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葉錫東研發的基改木瓜為例,今年四月,一紙田間試驗未過的公文,讓二十年基改木瓜研究,從此畫上句點。台灣人每天消費國外來的基因改造食品,但本土的基因改造技術,卻難見出頭天。

第一道關卡:研究經費

大公司才能做的生意,卻由大學實驗室完成台灣審查國外送審的基因改造作物時,每要求補件一次,廠商就要重新花錢投資實驗,聘用科學家和實驗室,證明自己的產品安全無虞,一個九十天的動物實驗,要花掉上百萬台幣,如果被退件兩、三次,花掉二、三千萬元的研究經費並不稀奇。

「台灣基因改造產業體系還不成熟。」農委會科技處處長盧虎生坦言。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也指出,基因改造技術不難,「高中生也能完成」,困難的是,人工注入的基因,會融合在原有基因的哪個部分,難以預料,所以大公司會同時創造許多基因改造植物,配合大量的育種人員,觀察哪一株基改作物,表現符合期望,因為成本極高,「是大公司才能做的生意。」郭華仁說。在台灣,一家大公司做的工作,卻是由各大學的研究室,獨力完成。

盧虎生表示,光是基改作物的安全評估,就要考慮多種變數,花粉會飄多遠,會不會汙染附近環境,對周邊的鳥類、生態,甚至土壤裡的微生物等,都要仔細評估。光是建立評估體系,就花了四、五年。

農委會在二○一二年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政策時,一度將技術獨步全球的「基改螢光魚」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但消息公布後,引發反基改團體質疑「若螢光魚被棄置、放生,是否會影響野外魚類生態?」農委會態度遂轉趨低調,強調一定會經過審慎評估,才會開放。

第二道關卡:管理制度

不健全的法令制度,斷送研究人員心血許多第一線的研究人員感到十分委屈,認為基因轉殖技術已經遭到汙名化。葉錫東便不平地表示,「這個不健全的基改法令制度,斷送了研究人員所有心血!」葉錫東的不滿,其來有自。從八八年開始,葉錫東為解決台灣木瓜遭「輪點病毒」入侵,幾乎全數滅絕的危機,帶領團隊開始研究,最後成功將輪點病毒一段與RNA(核糖核酸)相對應的DNA送進木瓜細胞內,當蚜蟲叮咬木瓜、送進病毒時,木瓜細胞會辨識入侵異物,啟動防禦系統。

由於木瓜具有無法再生的特性,葉錫東經過無數次失敗,研究出「農桿菌」轉殖再生法,成功培育出抗輪點病毒的木瓜。近年來,抗輪點病毒的基改木瓜,已陸續在美國本土、夏威夷、加拿大等國家合法上市,連一向對於食品安全採取最嚴格標準的日本,也在一一年底准許販賣,目前已經在日本全國好市多上架,貼上「基改木瓜」的貼紙,讓消費者能夠自由選擇。

「你說說看,如果美國能吃、夏威夷能吃,為什麼台灣不能夠吃呢?」葉錫東認為,台灣落後的法令,扼殺了基改商機。當年基改木瓜研究完成,台灣卻不知如何管理,基改木瓜種苗流出,現在,台灣基改木瓜已在海南島等地大量種植,郭華仁說,還曾有大陸省長公開感謝葉錫東,但,拿不到台灣的許可,他的基改木瓜成果難在海外合法上市。

除了基改木瓜,台大園藝系教授黃鵬林,也帶著學生研發出「給豬吃的」新型基因轉殖香蕉。這一款香蕉,是作為防治生殖及呼吸綜合症的疫苗。

黃鵬林指出,比起傳統疫苗,基因轉殖植物疫苗成本低、容易儲存,也能讓豬隻口服,好處多多,作用像是豬的保健食品。當豬隻吃下基改香蕉的葉子,就會對病毒產生免疫反應,但是何時能上市,也沒有答案。

「基因改造,是現在最敏感的議題,跟核能不相上下。」盧虎生說,農委會的兩難是,台灣現在是非基改作物種植區,一旦開放就可能造成基改作物汙染,台灣曾在十年前發生基改木瓜汙染,結果導致輸往日本的木瓜,必須每批送驗,農民成本大增。

但盧虎生也認為,糧食需求持續增加,「基因改造是穩定產量的工具。」他說,台灣必須要有能力,維持台灣的糧食安全,雖然台灣現在不能種植基改作物,仍然必須建立管理基改技術的能力,培養自己的基改技術,不只是為了經濟發展,也是為了未來的糧食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398

基改指南 食安風暴怎麼吃? 專家:吃完整的食物

2015-05-11  TWM
 
 

 

國際科學界正在研究,為何全球過敏人口不斷上升,基改食品、生化食品添加劑,都是嫌疑犯,要避開食安風暴,有以下十一種特徵的食物,最好少吃。

撰文‧林宏達

這幾天,台灣消費者重新認識了這個單字:DDT。

這種多國禁用的殺蟲劑,竟在台灣的手搖飲料中出現,進入消費者的肚子,更恐怖的是,還不只一家飲料店DDT超標。

光靠檢驗,能防堵所有的食安問題嗎?DDT還是可控制的風險,面對基因改造食品,風險未知的狀況,你該怎麼選擇食物,才能保護自己?

基改食品的風險是什麼?「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是難以觀察,難以控制的。」台大醫學院副教授、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祕書長姜至剛認為,人類知識對基改風險還無法完全釐清。

有害基因進入體內 都可能會引發過敏他認為,如果有害的基因進入體內,即使只有很少的量,都可能引發過敏,「很多疾病是這樣來的」,像人體腸道內的細菌基因片段,「和人體內一些類風溼性的疾病產生的蛋白質序列相似,會引發身體的免疫反應,導致免疫疾病。」姜至剛說。

今年出刊的《自體免疫學研究期刊》,內容指出,過多的糖、鹽、酵素、乳化劑等,基因改造相關的食品添加劑,會影響腸道細胞的健康,讓腸道過濾功能下降。外來的抗體過多,會升高自體免疫機制,影響健康,「有很多疾病,跟這個有關。」姜至剛表示,這種狀況,可能會導致小腸慢性發炎,增加癌症風險。

我們採訪美國馬里蘭大學食品科學研究所前主任羅揚銘,他研究食品科學超過二十年,也抱持相同看法,「基因本身的交互作用,我們還沒有全面的了解。」羅揚銘說,「某些基因可能對不止一項功能有影響,甚至可能對很多生理機能有複雜的交互作用。在這些問題都還沒釐清的時候,就急忙推出產品,是一種相當不負責任的作法。」他表示,美國學術界正在研究,為何過去十年全世界的過敏患者都在上升,他創設的BioIntelliPro公司,在非洲和聯合國一起執行計畫,研究能不能用花生醬作為解決非洲饑荒的食物,結果發現,非洲黑人和美國黑人雖基因相似度極高,但「美國黑人對花生過敏,非洲卻沒有人對花生過敏。」羅揚銘說。

「美國人對麵包麩質過敏的比率,一直在升高。」羅揚銘說。麩質過敏是一種腸胃道的疾病,症狀為黏膜慢性發炎,可能導致小腸絨毛受損。羅揚銘指出,過去科學界是用相當嚴格的標準審查基改食物,只能選用對人類、動物、昆蟲已知不會造成傷害的基因,但陸續有研究指出,部分基改作物,含有抗蟲害的化學物質,人類食用轉基因食品後,腸道黏膜細胞極有可能也會受到傷害,這被學界質疑,是造成美國過敏患者激增的一個主要原因。

成分標示落落長 台灣吃的是化工麵包羅揚銘指出,「台灣是一個很好展示食品加工科技的地方」。這些新的食品科技,以添加劑為例,對人體並無好處,羅揚銘表示,美國麵包成分一兩行就能列完,但台灣便利商店裡賣的一個「化工麵包」,成分竟長達二十行!「美國麵包我吃半個就飽了,台灣麵包我吃兩個還不會飽。」台灣食品追求賣相、口感,但添加了太多複雜的成分。

「美國的作法,是建立食品的成分標準。」例如果醬,美國聯邦法規規定就有二十幾種水果,用這些作為原料的,才能叫果醬;如果是東歐來的新水果,也能做,「但要標註是非傳統(non-traditional)果醬」,為什麼這樣做?「因為這二十幾種水果是確定的安全品種,新的水果安全性還不確定。」羅揚銘說,像咖哩粉,美國法規規定,有六十幾種材料混合,可以稱作咖哩,但其他不可以添加。從標示下手,讓傳統、安全的食品,和創新但風險還沒有完全確定的食品,區隔開來,讓消費者有知的權利,「但台灣還沒有這樣的東西」。

十一項選食物原則 深度加工的不要吃他自己如何選擇食物?羅揚銘說,大原則是「吃完整的食物(Wholefood)」,他列出十一項選擇食物的原則:深度加工的不吃、添加劑多的不吃、沒有父母的(指基因改造)食物不吃、不是地上長的不吃(如水耕蔬菜)、來源不明的不吃、太漂亮的不吃、過度調味的不吃、保存期限太長的最好不吃、高油脂含量的不宜多吃、同質性的食品不宜多吃、太甜太鹹的不吃。

他分析,許多食物為了增加賣相,放了很多食品添加劑,這些食品添加劑,例如香草精、香料、維他命甚至味精,大都是用基改的細菌生產的。

羅揚銘認為,食物與藥品不同,食物是不須處方,也沒有限制用量的產品,以前,人類長期累積的經驗,讓人們認定食物「基本安全」,但面對人工創造全新的食物,「我們應該是知道多少,說多少」,誠實地面對科技,而不是貿然擁抱未知的風險,才是正確的態度。

基改蘋果

就算壞了也不變色

——基改食物特性表

稻米 能增加稻米中的胡蘿蔔素含量玉米 基改玉米即使被噴上年年春等農藥,玉米也不受影響,比雜草還強悍棉花增加抗蟲毒性,害蟲吃基改棉花後會死亡黃豆 能對抗蘇力菌等病蟲害或是除草劑木瓜 能對抗輪點病毒侵襲番茄基改番茄採收後不易軟化,並維持色澤和風味馬鈴薯 能抵抗細菌侵襲,並增加澱粉產量蘋果 一般蘋果切片後會變色,基改蘋果即使壞了也不會變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399

審查委員會如同橡皮圖章 美國船開了 台灣緊急放行 一顆黃豆 揭開基改食品恐怖真相

2015-05-11  TWM
 

這顆黃豆,它的父母,是國際基改公司,它的親戚,是你從未見過的細菌,它不怕害蟲,甚至不怕農藥,像是黃豆中的「鋼鐵人」,它就是基因改造黃豆;去年,台灣進口243萬噸,99%,它都進了你的肚子,它的基因,會提高你過敏的風險,台灣過敏兒越來越多,是環境的錯,還是它在作怪?

醫師認為,有過敏體質的人吃下基改食品,會間接提高致癌風險,基改黃豆也是台灣和美國,政治博弈的籌碼,在政治舞台上,推過來,推過去,卻沒人能對你保證,吃下基改黃豆,絕不會有任何問題!

撰文.林宏達 研究員.吳沛璇你吃了多少基改產品?

玉米和黃豆,是台灣常見的基改作物,即使你不吃豆腐、不吃玉米片,只要你吃冰淇淋、醬油、沙拉油,甚至糖果,還是會接觸到基改食品,要控制基因改造食品的風險,並不容易。

玉米 基改99.77%(426萬噸) 非基改0.23%(低於1萬噸)黃豆 基改98.99%(243萬噸) 非基改1.01%(2.5萬噸)註:數據為2014年進口數字

資料來源:農委會、糧商

基因改造技術

小辭典

基因改造,就是將某些生物的基因截斷,移植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上,改變其特性。全世界第一個上市的基改作物,是美國1994年上市的基改番茄。

目前已可以將來自細菌、病毒、昆蟲甚至人類的基因移植到植物體內,製造出基改作物或藥劑。利用同樣的技術,人類可以將基因植入酵母菌內,製造人類黃體素,用來生產避孕藥。

運用基改技術,以黃豆為例,就會衍生出多種不同特殊用途的黃豆,有些產油量特別高,有些能對抗害蟲,現在台灣許可多重基因改造作物,同一作物上,有多段基因被改造,同時提供多種不同功能,現在已有多達8段基因被改造的基改作物出現。

6/1起,豆漿、豆腐都須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

——台灣基改大事紀

1987 台灣第一個指標性的基因改造作物——基改木瓜,開始進行研究1994 孟山都的抗農藥基改黃豆,通過美國政府許可之後,開始輸台1996台灣廠商開始以契作方式進口非基改黃豆2003台灣實施基因改造食品強制標示制度,但並未落實基改木瓜流出實驗室,造成汙染,台中衛生局抽查發現基改木瓜流入市面2014/1/28食安問題頻傳,促成食管法修正案在立法院過關,新法通過包括基因改造的新條款2015/6/1基改食品標示新制上路,第一階段針對黃豆穀粒、黃豆粉,自2016年1月開始,攤商、早餐店賣的豆漿、豆腐等產品都必須標明是否為基因改造產品你知道嗎?台灣去年進口二四三萬噸黃豆,糧商估計只有二萬五千噸是非基改黃豆,約九十九%是基因改造,市面上卻充斥標榜「非基因改造」的黃豆製品,二百多萬噸基改黃豆,進了誰的肚子?

台灣的過敏兒越來越多,是環境的錯?還是我們食物中的基改黃豆或玉米在作怪?專家沒告訴你的是,基改食品裡可能含有誘發過敏的因子。

你以為吃素食健康?許多台北市的小學,固定推行「蔬食日」,鼓勵小朋友多吃蔬菜豆腐,他們卻不知道,吃進口裡的,是不是基因改造的產物?

台灣進口基改黃豆的農藥殘留標準,比本土生產直接食用的同類產品高出五十倍!誰又能保證,這些黃豆,不會變成食物,出現在你家桌上?

很少人知道,台灣是依賴美國孟山都等公司的實驗報告,審查基改食物的安全性。有誰敢擔保,這些基改食品,未來不會有任何風險?

在美國基改黃豆、玉米,是主要做榨油和飼料用的作物,到了台灣變身為豆花、珍珠奶茶等國民美食,一顆小小的基改種子,背後是台灣、美國和巨型跨國生技公司之間,錢與權的博弈。

台灣進口的基改黃豆,大多數是孟山都生產的抗蟲品種,經過基因改造,即使噴上除草劑,雜草死光了,黃豆仍生長茂盛,美國農夫開小飛機噴農藥,黃豆長得又大又漂亮,科學家告訴你的,是農夫生產力上升,獲利增加,卻沒告訴你,農藥殘留風險上升,要消費者承擔。

故事,要從今年六月一日,台灣將實施新的基因改造(簡稱基改)食品標示制度開始說起。

六月一日之後,只要基改作物製成的食品原料,如黃豆、玉米粉,都必須標示,第二階段自十月一日開始,食品業者賣的基改加工品,如豆腐、豆花都須標示,第三階段是明年一月一日,到時候,連攤商、豆漿店都要標示自己賣的是基改還是非基改產品。標示不實,可依︽食安法︾處四萬到四百萬元罰鍰。

台灣想改變基改食品的管理規則,卻牽動跨國公司的利益網,甚至影響台美經貿關係,一顆基改黃豆,揭露了一個說不出口的真相,本刊深入調查發現,光標註基因改造食品無法解決問題,台灣基改食品的把關過程,疑點重重。

關鍵1.基改食品安全大辯論基改食品能吃嗎? 專家:恐致過敏場景:二○○五年十二月三日基改食品安全性的研討會,一場可能引起過敏風險的大辯論。

這一天,台灣研究塵蟎過敏的專家──台中榮總免疫風溼科主任蔡肇基、台大毒理學研究所教授、現任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康照洲,和台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潘子明等人齊聚一堂,他們都是台灣最頂尖的專家,這場關鍵會議裡,引起最多討論的,是基改食品可能引起的過敏風險。

蔡肇基先拋出敏感問題,他直指,基因改造食物可能導致過敏,他說,「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有肝炎病毒感染的帶原者,不管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病毒,在體內過久就有可能嵌入肝細胞而導致肝癌(編按:指病毒基因可能進入人體肝細胞)。第二個例子就是植物經病毒感染之後,也會產生致病蛋白,這些蛋白對有些過敏體質的病人來講,就有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這意味著基改食物中,人工植入的基因,可能會產生消費者預料不到的風險。一九九六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曾報導,植入巴西核果基因的基改黃豆,在人體實驗中,會讓對巴西核果過敏的患者,產生過敏反應。這種大豆最後取消上市。

基改食品有塵蟎過敏原 只能靠美國公司檢驗蔡肇基更進一步說,台灣審查基改作物的過程有漏洞,審查美國基改玉米時,「發現該轉殖基因中有與歐洲塵蟎一樣的過敏原,因此我們提出,必須在國內檢驗是否會造成塵蟎過敏病人的反應。」結果,台灣的作法,是把過敏病人的血清及塵蟎過敏原寄到美國,由美國基改公司提出檢測報告。

最後,美國公司報告認定,基改作物不會引起過敏,但蔡肇基認為「我覺得台灣應有能力,且有必要自行來做這種檢驗工作,而不需要由美國來執行此檢驗。」他更直言「每個人種的過敏病罹患率都不一樣,絕不能用歐美的標準當作台灣的標準。」在歐美花粉是主要過敏原,在台灣塵蟎才是主要過敏原。

這一次,本刊採訪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和台大醫學院副教授、中華民國毒物學學會祕書長姜至剛,他們都同意蔡肇基的看法。

弔詭的是,「塵蟎事件」後第二年,美國農業部、環保署和FDA(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前所未有地派最高層官員拜訪台灣,「討論」台灣基因改造食品安全評估政策。

關鍵2.基改食品把關很嚴?

別讓美國不高興,審查還配合糧商時間場景:台灣的審查還沒過,美國的玉米已裝船啟程,專家必須帶著塵蟎過敏患者的血清,到美國的實驗室做檢驗,趕在貨船進口前完成檢驗。

台灣究竟如何審查基因改造食物?本刊記者採訪了衛福部基改食品審議小組召集人潘子明。他透露,台灣審查基改食品的過程裡,還要小心不要成為國際貿易之間的障礙。

潘子明說,有一次,台灣的審查還沒過,美國的玉米已經裝船開往台灣,「我們很緊張!」潘子明說。如果船到台灣,審查還沒有過,作物只能放在倉庫,多出的成本就要廠商負擔,而美國糧商就會透過美國政府對台灣施壓。

最後的決定竟是,由台灣政府出錢,派專家帶著塵蟎過敏患者的血清,到美國的實驗室做檢驗,最後審查委員還加開臨時會,趕在貨船抵達台灣之前,發出許可證。後來,台灣的基改審查委員會還會事先調查美國糧商基改食品預定上市的時程,排定審查時間,以免耽誤進口的商機。

「我們不想造成貿易障礙,」潘子明說,這些作法,是要「避免造成國與國之間的緊張。」「為什麼這些實驗不在台灣做?」本刊記者問,潘子明表示,「沒有必要」,因為接受委託的都是通過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認證的優良實驗室,但,這就代表實驗結果不會受到人為影響嗎?潘子明說,只要實驗室通過認證,就算這些實驗室是廠商投資的,實驗結果也會被接受,「變成(就看)他們自己的良心啦」。潘子明表示,十幾年來都是用同樣方法審查。台灣生物技術早已大幅進步,卻仍然不能用自己的實驗室檢驗基改食品安全性。

廠商沒把台灣放眼裡,要二年資料只給九十天現在的評估方式夠完整嗎?連潘子明也不滿意。他坦承曾建議政府,用抽檢的方式,讓學術界抽樣評估基改食品的安全性,「但沒有被接受」。他還曾向孟山都的代表提出,「要提供二年的動物實驗資料」,但孟山都只提供九十天的實驗資料,說服力仍然不足。

現在,孟山都把重心放在中國市場,向台灣申請基改許可的資料,甚至是由簡體直接轉為繁體,他向對方抱怨,「錯字太多,有損食藥署的門面」,他也認為,政府應更詳細地公開基因改造食品的審議過程。

只用廠商提供的資料做審查,適合嗎?「當然不妥」,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認為,力量夠的國家一定會自主審查,「這是歷史共業」,台灣審查經常都找立場和官方接近的學者擔任,缺乏反對聲音,會讓外界懷疑審查的公正性。

一顆黃豆和政治有什麼關係?穀物商陳國慶解釋,美國會種這麼多黃豆,是因為二次大戰時發現,黃豆做的沙拉油可做生質燃料,能替代汽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平時,黃豆是可以賺外匯的產品;戰時,就是可用的生質能源。

過去台灣人慣用花生油、豬油炒菜,但戰後物資缺乏,隨著美援進入台灣,黃豆做的沙拉油才開始普及,「韓國、日本,也是一樣。」陳國慶說,戰後台灣曾經和美國簽訂協定,買賣麵粉、黃豆等大宗物資,都必須以美國為第一優先。

關鍵3.一顆黃豆掀起糧食戰爭農產品採購案,成台美關係敏感議題場景:二○○七年為促簽台美自由貿易協定,台灣承諾兩年買下一千五百萬噸的黃豆、玉米和小麥。

後來,黃豆採購變成台灣和美國協商時的「籌碼」,台灣曾多次派採購團到美國採購農產品,最近一次,是○七年時,台灣為了促簽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還曾派代表團到美國,承諾兩年買下一千五百萬噸的黃豆、玉米和小麥。每年,台灣的公會還會組團,表面上是參訪農業設施,到了當地,重點是參加參眾議員出席的酒會,在觥籌交錯之間,由台灣廠商當場以高於市價的價格,下單大量買進農產品,替美國民意代表做業績,台灣進口美國基改作物背後,還有濃濃的政治盤算。

陳國慶估計,進口黃豆以每噸四五○美元的價格計算,一年市場規模就高達三一三億元台幣。

三百億元的黃豆交易,為什麼這麼敏感?高志明觀察,這與美國的政治結構有關,他解釋,再小的州,也有兩個參議員席位,美國農業人口對政治有重要影響力,美國窮的州也能外銷的產品,就是農產品。「美國政府官員也要績效」,高志明觀察,農產品採購,就成了台美關係的敏感議題。

但這幾年台灣進口黃豆市場出現了新的競爭。

非基改食品需求增加,加拿大等國糧商積極搶攻市場,看準美國玉米、黃豆超過九成為基改作物,無法提供溯源系統,也難確保不受基改汙染;他們努力宣傳加拿大擁有黃豆非基改專區,可明確追溯黃豆來源。台灣新上路的標示制度,就將採行溯源系統。

但是美國在台協會也向本刊澄清,美國有提供溯源(IP)服務的黃豆商,雖然沒有區分基改和非基改作物,仍有自願加入的有機農業計畫,農業部不提供非基改認證,但州政府和私人團體仍會提供相關認證。

四月二十一日食品GMP協會邀各方代表開會討論基改食品的標示規範,與會的主婦聯盟祕書長賴曉芬回憶,會議一開始,GMP協會人員就表示,美國在台協會來函「如果基改的高層次加工品,像沙拉油、醬油,要標的話,會違反TPP協定。」意思是,如果台灣要求沙拉油標示是否為基改成分,就會影響台灣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的機會。

關鍵在沙拉油市場,根據農委會一三年的公告,台灣進口的黃豆中,絕大部分是基改黃豆。一三%用於飼料,一二%供食品用,七五%用來榨油,榨油剩下的副產品又變成醬油的原料。陳國慶觀察,路邊的豆漿店、做豆腐的小工廠,都是基改黃豆主要用戶。

強制標示上路,專家憂會造成貿易障礙美方頻頻關切台灣基改食品規範的原因,因為黃豆用量最大的沙拉油市場,幾乎都是基改黃豆,強制標示將嚴重衝擊美國的黃豆市場。

潘子明也認為,標誌是否為基改食品「這會造成貿易障礙,很麻煩……,這也是鼓勵造假。」他認為,沙拉油裡殘留的基因蛋白,根本就驗不出來。

基改食品標示受阻,生產基因改造作物的大型公司,轉向要求台灣開放種植實驗用基改作物,這是因為,為了避免基改作物汙染,美國過去將基因改造作物實驗田設在夏威夷,去年,夏威夷立法,不再允許在當地種植基改作物,大公司急尋實驗場地。

高志明觀察,在行政院領軍下,台灣差點就要開放,「這個條例差點就過了,」他生氣地說,「反對政府讓國際基改商業霸權,把台灣當試驗場。」成功了,商機是別人的,基因作物汙染,對台灣農業的負面影響,卻是要台灣農民承擔。

十幾年來,台灣核准八十一項基因改造食品上市,只有近年有二項產品被退件,退件率只有二%。

台灣市面上最常見的基改黃豆,是孟山都的抗除草劑基改黃豆RRS(Roundup ready soybean),連法國科學家一度認定有致癌風險的孟山都基改玉米品種NK603,在法國公布報告後,台灣還發給五年許可,雖然這份報告被認定實驗設計不夠完備,但在台灣,事關民眾的健康風險,在網路上,卻看不到衛福部公布相關的評估細節。

一顆基改黃豆,背後其實是國家利益、商業盤算和科學論述的層層布局,科學不只是客觀理論的討論,更是國家實力的展現。

要真正保護民眾的消費權益,除了標示,台灣應該要建立獨立的審查系統,針對台灣人的體質特性做檢驗,並公開審查的討論內容,否則,台灣民眾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吃的基改食品,風險究竟有多大。

台灣偷種基改作物

最高罰500萬元!

——各國管理制度比較

國家 台灣* 歐盟 日本 美國管理原則 標示基因改造作物成分,讓民眾自己選擇 基改食物從農地到餐桌的所有程序,都須嚴格管理 和台灣接近 認為基因改造作物和傳統作物性質接近即可上市,無須標示

基改成分

占比標準 3% 0.9% 5% 未規定

哪些食品

要標示 初級加工品(例如豆漿)、高層次加工品、食品添加物、散裝食品 初級加工品、高層次加工品、食品添加物、散裝食品 初級加工品 全部免標

違法種植

罰則 若查到違法偷種基改作物,將課罰金新台幣100萬至500萬元 德國規定基改食品如果造成損害,最高罰款8500萬歐元,約29億元新台幣 無相關罰則 在知情的情況下進口

違反植物保護法的基

改產品最高判刑5年

註:*指台灣今年6月1日上路的新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11

推動非基改營養午餐 有三大難關 政府修法的美意 考驗各縣市能否積極落實

2016-01-18  TWM

去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法,最快今年九月,學校營養午餐將全面使用非基改食品。目前台中市的腳步超前立法院,去年便採取行動改善校園食安,他們究竟是怎麼做的,又碰到什麼問題呢?

一四三位台中海線農民一月十二日舉辦一場收成記者會,展示他們種植的非基因改造黃豆。過去,他們二期(秋冬)種的是再生稻(水稻收割後,保留其根莖部,不 再翻耕栽種,讓其自然生長),但因氣候因素,品質不佳;二○一五年九月,台中市長林佳龍推動學校營養午餐補助五元,鼓勵使用在地和非基改食材,讓這群農民 有了新的出路。

無獨有偶,一五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學校衛生法》修法,要求基改食材及其初級加工品,全面退出校園,最快今年九月將於全台中小學校園實施;未來營養午餐豆類製品,如豆腐、豆漿、豆乾等食物,都將使用非基改黃豆,中央主管機關要定期稽查。

提案促成修法的立委林淑芬表示,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二三○萬噸以上的黃豆,其中有九成是基因改造黃豆,希望修法後,能讓學童吃得健康。但由於中小學主管機關是各縣市政府,這項修法能否落實?

「各縣市在營養午餐使用非基改食品的腳步不一,重點是價格要提高,食材才有可能好。」長年推動基改食品退出校園的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副主任張明純說,各縣市 做得比較好的,財政多較寬裕。包括台北市已有一○三所學校使用非基改食材,高雄市也有七成學校使用非基改或部分非基改食材,最積極的則是台中市。

台中積極 鼓勵農民契作

張明純說,一一年,國內發生營養午餐校長收賄案,台中市政府開始重視校園食安問題,每年兩次邀集衛生局、教育局、農業局、環保局和專家民間代表,召開「校園午餐促進委員會」,並加強抽查次數,將各校各餐的內容公開上網。

目前台中市學校營養午餐供應分自辦、他校供應、公辦民營、外訂團膳等四類。台中市教育局長顏慶祥表示,餐費除了中低收入戶學生由政府支付,其餘皆由家長買 單,價格從一二年就凍漲,每餐約三十到四十五元;近年民生物資價格上漲,食材使用非基改的比例偏低,因此決定強化品質。

早在修法前,一五年台中市就追加預算一億一千多萬元,補助每名學生每餐五元,九月起要求全市一一七所自辦午餐的學校,一周使用兩次非基改食品;一六年更編列二億五千多萬元,增為一周四次,陸續納入全市三○七所公立中小學、二十五萬多名學生。

另一方面,台中市政府也著手改善供給面,推動生產在地非基改黃豆。農業局免費提供黃豆種子、補助肥料費用,所有參與契作的農民,保證收購價為每公斤五十元,每分地有四千五百元的轉作補助,還輔導在地青年農民組織代耕團隊,讓農民有更好的收入。

「這一百公頃的黃豆,將供應三萬名學生的午餐需求。」台中市農業局作物生產科科長陳英琮說,在第一批收成之前,先購買南部的黃豆給學生食用,希望未來種植面積,可以提升到三百公頃。

價格高、產量少 食材難找然而,使用本土非基改黃豆雖然安全健康,碰到第一個、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價格偏高。張明純說,進口的非基改黃豆價格約是國產的二分之一,國產品沒競爭力,只能靠政府補助,非長久之計。

陳英琮坦言,價格壓不下來是很現實的問題,所以未來在擴大非基改作物面積的同時,也考慮種成本較低的黑豆,而不是午餐食材中最常見的黃豆。

也就是說,台中在地提供給學生午餐使用的量,不一定會大幅增加。

「政府沒有想到現實面的問題,就是沒有那麼多的非基改黃豆!」台中老字號團膳廠商怡饗美食,每天提供兩萬多名學子午餐,營業處處長彭光賢就點出第二個問 題。他說,一五年起,他們除了成本較高的豆皮,豆腐、豆乾,甚至連沒在修法規範內的醬油,都採非基改黃豆。看到修法通過,彭光賢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因為當 全台營養午餐都使用非基改食材,卻沒有足夠的供應量時,價格只會飆漲。

第三個問題則是,非基改黃豆的真偽,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可能導致花了更多的錢,買到的還是基改黃豆。

「台灣只有新竹食研所和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可以檢驗非基改黃豆,一次就要兩萬多元。」張明純說,以後從國外進口的量一定大增,但目前各地衛生局都沒有機器可以檢驗,看不到配套措施,這會是新法落實之後最大的挑戰。

《學校衛生法》修法通過,雖然可望提升學校營養午餐的安全與品質,但從台中市的先例就可看出,若無法降低國內的生產成本,同時加強國外進口非基改黃豆的檢驗機制,可能成為下一個「立意良好、卻無法落實」的法律,學童的健康仍處在重重風險中。

撰文 / 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12

美國優格小牌 訴求非基改四年稱王

2016-05-23  TCW

四月底,美國優格龍頭喬巴尼(Chobani)宣布,將讓利一成股份給兩千名員工。《紐約時報》推估,平均每人獲贈十五萬美元(近新台幣五百萬元)。這家出手闊綽的公司憑藉健康訴求打進大眾超市,改變市場面貌。

用小眾形象攻大眾通路

《紐約時報》觀察,喬巴尼的希臘優格彰顯健康永續的消費意識。以優格最重要的成分牛奶來說,喬巴尼的奶源只能是人道在地飼養的乳牛,也嚴拒歐盟禁止、美國卻合法的生長激素。前年起,它進一步與環保組織合作,推動餵食乳牛非基改飼料的目標。

《企業家》雜誌解析,創造粉絲是另一關鍵。尤魯卡亞(Hamdi Ulukaya)二〇〇五年拮据創業,直到二〇〇七年正武推出產品,都沒有餘裕開展行銷活動,只能派出一輛試吃車,巡迴紐約州大大小小社區活動,四處放送產品,建立起消費者口碑。

此外,尤魯卡亞做出關鍵決定:攻下超市貨架。在此之前,希臘優格僅占全體市場二%,製造商也只在乳製品專賣店販售。但他不被數宇綁架,捨棄專賣店、前進大眾超市,「好讓希臘優格走入尋常人家」。

《哈佛商業評論》也認同

這道策略:專賣店雖能為優質品掛保證,但客層遠少於大眾超市。要是當初喬巴尼也走專賣店通路,恐怕不會迅雷般的打開市場:四年內就將老牌優沛蕾(Yoplait)和達能(Dannon)踢下冠軍寶座。

根據市調公司尼爾森

(Nielsen),二〇二三年,

希臘優格已占全體市場

四八%,喬巴尼更是獨占鼇頭。六年問,它不僅在全美掀起一股希臘優格風,發源地紐約州北部更成為兵家爭搶進駐之地,被媒體彭博喻為「優格矽谷」。

全球最大統計數據公司

Statista估算,喬巴尼去年銷售額約達十六億美元。

《紐約雜誌》(Ncw York Magazine)引述分析師說法形容喬巴尼飛天成長速度:如果遮住公司名稱,任誰看到喬巴尼的營收增速,都會以為自己看的是一家當紅軟體商。 (文.柳定亞)

撰文者柳定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