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品味人生》半路出家的品酒家 撼動全球葡萄酒產業 羅伯.派克 讓美國品味主宰葡萄酒市場

2011-7-18  TWM




從2011年2月開始,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把評鑑加州葡萄酒的重責交給接班人Antonio Galloni,曾經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葡萄酒產業的他,真的要慢慢退出這個他一手創造的王國嗎?

以後是否會有第二位羅伯.派克?且讓我們來看看他崛起的故事!

撰 文.孫維敏、楊卓翰、張 治  攝影.吳東岳、陳俊銘、林煒凱圖片提供:大同亞瑟頓、酒堡、張 治點進許多的葡萄酒網站,你都可以發現在酒款品項下方有著 WA、RP或是PP這類的英文標記,比如RP:九十五分至九十七分,下方可能再加上一些描述酒款特色的評語,比方「單寧細膩」、「酒體醇厚之類」的描述。

到底這個PP、RP或是WA的意義為何?

派克影響力無人能敵

這 些代號都是代表出版︽葡萄酒代言人︾(The Wine Advocate)美國酒評家羅伯.派克(Robert Parker)的酒評分數(Parker’s Point),派克有「葡萄酒教父」、「葡萄酒帝王」稱號,他的酒評分數可以決定紅酒的價格,而他的刊物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自然不在話下。

不過,同時也有許多網站標榜著「派克評分下的遺珠之憾」,強調未經派克評分卻是優質好酒。不過不管你是贊同或是否定派克,幾乎沒有人可以略過派克在葡萄酒界的影響力。

難怪一篇《紐約客》(New Yorker)的諷刺漫畫中,派克穿著耶穌的袍子坐在山頂上,驕傲地拿著紅酒杯;山底下,酒莊老闆、酒商、投資人紛紛想爬到他身邊。對白寫著:「神啊!請告訴我這瓶酒幾分?」究竟一名半路出家的品酒家,如何撼動全球數十億美元的葡萄酒產業?

在二十歲之前,派克沒喝過什麼紅酒。直到上了馬里蘭州的大學後,他到巴黎找正在讀法文系的女友,才第一次品嘗到真正的紅酒,他第一口就迷上了。在那趟旅遊中,他和女友挑選最便宜的餐廳,把省下來的錢全部拿來喝酒。

回國之後,派克對紅酒的熱情不減,決定開始培養知識。他也和大學同學一起組成品酒會,從一瓶一美元的葡萄酒開始試起,並開始記下自己的品酒筆記。

他 在畢業後進入巴爾的摩農業銀行(Farm Credit Bank of Baltimore)工作,不過,當派克在銀行做著無聊的工作時,全球的紅酒市場正經歷劇變。一九七六年,發生有名的巴黎品酒會判決。美國加州的酒商找了 法國的知名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Blind Tasting)。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結果美國紅酒大勝,引起了全球葡萄酒市場的大洗牌。︽時代雜誌︾(TIME)封面寫著「不可思議!加州擊敗法國!」 一二五年來,全球頂級五大酒莊的名單幾乎維持不動,而這個神話卻被美國加州的小酒莊打破。突然間,美國便宜的紅酒變得有吸引力。無名酒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 冒出,美國對酒的需求也瘋狂成長。

小酒莊封王開創新局面

派克看到了這個機會,決定放手一搏。七八年,在家人的財務協助下,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雙月刊創刊號問世,強調所有酒都是自己付款,獨立挑戰權威意圖一覽無遺。

不 同於市面上文辭優雅的紅酒刊物,派克的雙月刊用字極簡,反映了他直截了當的美國人個性。例如,在一篇文章中,他形容一瓶酒「已經發臭,喝下去會危害健 康」,有力的敘述優劣立判。最關鍵的,派克用了一百分制來評鑑葡萄酒。這個計分系統,把酒的所有層次和特性,化為一個單一分數:比如六十五分到七十四分為 普通、八十分到八十九分為非常好,九十六分到一百分為非凡。

這套指標性的分數系統正是消費者最需要的。一般人只要有一個客觀的評鑑告訴他們,這瓶酒是好是壞?該不該買?而派克的分數正中下懷。雖然有人認為用一個分數來代表一瓶酒會扼殺了它豐富的特性,但是派克獨行俠般的正義形象、容易理解的分數系統,還是抓住了廣大消費者的心。

無視歷史光環只重口感

葡萄酒專家楊子葆和林裕森觀察此一現象,認為美國是葡萄酒的新興市場,這是很龐大的商機,消費者在短時間內想要買到理想的酒款,當然需要指標性的意見,派克的崛起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結果。

派 克用淺白方式、通俗易懂的話語來詮釋和評價葡萄酒,是他成功之處。與英國酒評家Hugh Johnson比起來,Johnson偏重在葡萄酒酒廠的悠遠歷史,但是派克只著重在葡萄酒的口感本身,他拿掉歷史光環,直接品嘗酒的口感,不重視是否有 名牌酒廠加持。林裕森強調,或許這就像是美式與英式的風格和偏好,英國強調精英口味和歷史光環,而美國則重視自我感受。

很快地刊物收入就和成本打平,派克開始每年到法國「直擊」酒莊,妻子則充當翻譯。

改變派克品酒生涯的大轉折,就從八二年的一趟法國波爾多之旅開始。當時市場上紛紛看壞八二年波爾多紅酒,而派克是唯一的正面評價,零售商抓緊這個機會,把派克的分數拿來大做宣傳;波爾多酒莊也大發其利,推出的預售酒一批比一批高價。

一夕之間,派克從沒沒無聞的獨立評酒師,被零售商化身成為主流的酒品先知。從此之後,派克的分數成了眾人追逐的焦點。

《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從一開始的二百人,在八六年暴增到一萬八千人,年收入達一百萬美元。生活無虞的派克決定從銀行退休,專心品酒。

他的「退休生活」每天要品嘗二十五款以上的紅酒,一周工作時間超過九十小時,一年要喝掉一萬瓶紅酒。為了保持味覺,他一天要喝五公升的水。派克還為自己的鼻子保險,金額高達一百萬美元,這更為派克增添了他味覺的權威。

「派克化」的紅酒市場

九○年代,蘇富比葡萄酒拍賣目錄開始使用派克評分,他的名聲如日中天,但爭議也隨之而來。派克公開承認,自己喜愛口感濃郁、果香味濃、酒體飽滿、橡木味強烈的紅酒,而這個獨立性並不隨著成名而有所動搖。

許多被評低分的酒莊,認為他的評分太過武斷,怨言越來越多,開始拒絕讓派克品酒。更有甚者,法國知名酒莊白馬堡的主人,還假裝邀他來酒莊品酒,卻關上大門,一邊放出狗來咬他,一邊對著他大罵。

一名宣稱自己已經「破解了葡萄酒公式」的釀酒師,針對派克的高分紅酒做出他的化學解析,並且研發出一套公式,成了「派克化」(Parkerization)最好的例證。

他指出,只要照著做,就能釀出最高分的酒。而號稱「紅酒整形師」的釀酒顧問,同時也是派克好友的米歇爾.羅蘭(Michel Rolland),收取高昂的顧問費,指導全球超過一百家酒莊如何釀出「好酒」。

就像紀錄片「葡萄酒的世界」(Mondovino)中所言,經過羅蘭「指點」的酒莊,派克分數就能奇蹟似地大幅躍升。

其中,羅蘭喜歡使用的技術,包含延遲採收時間、發酵前葡萄籽長時間低溫浸皮、攪桶、微氣泡注入等新技術,就算是天氣欠佳的年分,也可以利用技巧彌補,釀出香豔濃郁的酒。

退居幕後 接班人現身

因此英文中有句話說,「That’s Parker’s wine.」就是形容一品嘗就知道是派克會給高分的酒,因為這些「派克化」的紅酒利潤豐厚,使得全世界的酒,不論來自何地,嘗起來全都一樣。

同時,因為派克喜歡丹寧強、果香濃郁和酒體飽滿的酒,這些是波爾多葡萄酒的特色,但是大同亞瑟頓董事長林淑明認為,像是勃艮地(Bourgogne)細緻優雅的風格卻被忽略低估,是十分不公平的事情。

但也有人支持派克,林裕森認為,雖然派克讓葡萄酒味覺越來越單一化,卻是在葡萄酒產業全球化與商業競爭下,不得不然的趨勢。

派 克在二○○三年起,把義大利區的品酒工作交給接班人湯瑪斯(Danial Thomases)負責,讓他來打分數,引起市場譁然。一一年二月,派克更把加州地區的評鑑重責交給另一位接班人加洛尼(Antonio Galloni),退出品評加州紅酒。葡萄酒教父漸漸退出品酒界的意圖,已經相當明顯。今天,《葡萄酒代言人》的訂戶超過五萬人,但大家已經開始討論, 「沒有派克的葡萄酒產業會怎麼樣?」雖然有某些歐美酒評家或是葡萄酒評酒網站,比如Jancis Robinson、Steven Tamzer或是http://www.burghound.com,也開始產生一定的影響力,但這些酒評家通常都只針對單一地區,不像派克是全面性的品 評各地區的葡萄酒,未來還有可能有第二位派克嗎?

雖然沒有人能預測,沒有派克的葡萄酒世界會是怎樣?不過直到今日,每瓶紅酒廣告旁仍然掛著派克分數;那分數,仍是紅酒愛好者選購時不可或缺的指標。可以肯定的是,三分之一世紀以來,他所塑造的帝國不會那麼快結束。你可以不相信羅伯.派克,但不能不相信派克分數。

派克大事年表

1976

發生有名的巴黎判決,美國加州酒商找了法國品酒師,對加州及法國的紅酒舉行盲飲測試,美國酒大勝。

1978

派克的《葡萄酒代言人》創刊號問世。

1982

市場上紛紛看壞1982年波爾多紅酒,派克成為唯一正面評價。事後證明派克的看法被市場接受。

1994

一家法國勃艮地的酒莊,因不滿派克在他的書中對其產品的評論,對派克提出誹謗告訴。

1999

法國總統席哈克頒贈榮譽勳章給派克。

2011

派克把加州地區葡萄酒的評鑑重責交給加洛尼(Antonio Galloni)。

葡萄酒專家也不能忽略的「派克分數」

前駐法代表

楊子葆

   派克的品酒著重在酒款本身,不過卻忽略了和料理的搭配性,尤其對於法國人來說,釀酒是為了生活,酒款與料理搭配也很重要。但是不可諱言,派克給高分的酒 款味道過於濃郁,有時候要找到適合搭配的料理並不簡單。並且在這個葡萄酒世界中,口感醇厚是美,但是單薄細緻也是一種美!同時派克的分數也代表了美國主義 的風潮,你不可能忽略他。

大同亞瑟頓董事長

林淑明

  林淑明每年都要赴法國試 酒,一天可以試到100款酒。雖然每試一瓶酒,她都在品味後立刻吐掉,酒精停留在口腔中的時間不會超過10秒,然後迅速記下自己的心得。但每天行程結束 後,她的嘴脣破裂,感覺疲累不堪。「品酒真的不是輕鬆的事情!」  派克的試飲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每年初春的「桶邊試飲」,各酒廠會將去年秋末採收的葡萄 釀製在橡木桶內初成雛形的酒,取出讓人試飲,派克會給範圍性的分數,比如,98到100或是90到91;第二種則是「樣本試飲」,經兩年橡木桶醇化之後, 酒商將裝瓶之後的酒款樣本寄到紐約給他,這時給的評分會較精準,有時葡萄酒的品質會出現變化,派克就會更正自己的分數;第三種是「老酒品評」,許多美國紅 酒大收藏家會邀請派克參加品酒,他會做成單一型錄分享給大家。派克《Bordeaux :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the wines produced from 1961~1997》一書,就是他這麼多年來品嘗後感想的結晶。

延伸閱讀:與派克沾邊 就成發燒物  愛酒人士將派克分數視為聖典般對待,他獲得全球業界的矚目並挽救無數酒廠於倒閉危機之中,一直頗受爭議的他,其實是喝著碳酸飲料長大的美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環境與背景才能造成他的崛起?

   本書作者Elin McCoy是資深的葡萄酒作家,她在1981年便認識派克,親眼目睹他的成名過程,可說是葡萄酒界的insider(局內人)。她在本書中詳細描述派克的 人格特質,並揭露了葡萄酒世界的祕密,告訴讀者如何釀造優質醇酒和葡萄酒評鑑、銷售及販售的種種內幕,極具話題性。

  而許多葡萄酒世界的關鍵事件,比如1976年巴黎品酒會的全部過程,也都在本書中透過作者的妙筆生花娓娓道來。

  雖然派克一直爭議不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其實已經造就現代葡萄酒產業的新面貌。當葡萄酒已經成為生活風尚的一部分,一旦你只關注於嘴巴感受的品質,唯一可以信賴的就是自己的味蕾。

《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

:全球品味的制定者

作者:艾倫‧麥考伊(Elin McCoy)

譯者:程芸

出版:財信出版(2011年6月再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