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臉書最難纏對手 專賣網友行蹤

2011-2-14 TCW




Foursquare,中文稱為四方廣場,光看名字就知道和地理有關,不過這家「地點專賣」的網路公司,卻成為當紅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的眼中釘之一。

到底是什麼樣的公司,讓網路的當紅炸子雞都眼紅?

超吸金!吸引超過兩百萬家廣告主

簡單來說,Foursquare的核心服務,就是將社群功能從電腦移到智慧型手機上。使用者登入Foursquare網站之後,就能看到朋友去了哪、在做 什麼。二○○九年推出才三個月,美國知名網路部落格Mashable就預言它將成為下一個推特(Twitter),因為透過這項服務,不僅能讓他人知道自 己在「做什麼事」,更能讓人知道自己「在哪裡」。

廣告主對此最是喜歡,因為透過掌握消費者所在位置,更能精確掌握消費者習性與偏好,目前已經吸引了超過兩百萬家廣告主。

為鼓勵大家踴躍登入使用,每次將自己的位置登上Foursquare之後,都會獲得些分數,分數越高,就可以拿到更多的徽章,憑著徽章,就能享受鄰近廠家 的各式優惠。業者也可藉此發布優惠券、來客送禮通知,製作排行榜、提供推薦連結的功能,推出更多樣的服務及促銷,同時進行更深入的流量及顧客購物習慣分 析。

Foursquare的創意成功緊緊黏住用戶,很快就從一票新玩家中一躍成為定位社群網站(location-based service)龍頭一哥,並吸引雅虎(Yahoo)、臉書出價競購。不過,Foursquare並不為所動,臉書看苗頭不對,只得在二○一○年八月,火 速推出類似手機定位的「臉書地標」(Facebook Places)服務迎戰。

想出手機定位這個主意的人,當然不是池中物,Foursquare創辦人之一的克羅利(Dennis Crowley),其實在十一年前第一次創業時,就看到這樣的商機了。

當時他成立了「躲避球」(Dodgeball)公司,鎖定慣用簡訊及網路的大學生和年輕上班族,定為目標會員群,這些人若想呼朋引伴到簽約店家熱鬧一下,只須送出簡訊到躲避球指定的號碼,在通訊範圍內的會員朋友都會收到通知。店家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招來一批客人。

躲避球幾年間就在紐約走紅,然後迅速被移植到全美二十多個城市,包括芝加哥、舊金山、洛杉磯等,也因而吸引許多創投業者。當時克羅利還只是一名研究生,他 與其他夥伴對捧著黃金在門前排隊的專業投資人興趣缺缺,直到二○○五Google找上門,才讓躲避球「嫁入豪門」。

不過Google收購之後,卻無暇一一落實執行,許多創意甚至還被束之高閣。克羅利在兩年前看智慧型手機時機成熟,乾脆重起爐灶,成立了Foursquare。

成長快!每天新增二‧五萬名會員

Foursquare初試啼聲就引起各方矚目。天王部落客亞靈頓(Michael Arrington)投書力挺Foursquare:「Foursquare實力堅強,堅持下去,十年後你會慶幸這麼做。……你擁有改變世界的火焰,就放手幹吧!」

而在二○一○年八月,臉書推出地標服務幾天後,即遭《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踢爆系統漏洞百出,近三成美國使用者反制,反加速Foursquare的註冊會員數成長,二○一一年一月底已突破六百萬,每天以新增二萬 五千名的速度攀升。

美國理財投資網站Cake Financial創辦人卡本特(Steven Carpenter)觀察這一波網路創業,他定義臉書與Foursquare為「新媒體平台」,而且是「所有新創公司中,最難預測能否成功的類型,」因為 它們雖然是社群網站,卻是圍繞著新技術支援的體驗創建內容。

不過卡本特他說:「如果你能說服人們採用並消費內容,就可能以少少的創業資本,賺進一千萬美元;而且儘管規模小,贏者卻會通吃。」Foursquare讓 使用者隨時掌握朋友和家人的下落,還可以讓媒體策畫者及廣告主,掏錢建立新廣告形式,等於創新了消費者的行為與消費方式,後市可期。

Foursquare並沒有被成功沖昏了頭,為了凝聚更多人潮及錢潮,Foursquare持續在廣告中加入遊戲機制,會員每次登入合作商家的位址,不僅 會隨即通知親朋好友,還會贈送積分,而且設計出累計最高分數就能獲得「虛擬市長」頭銜的競賽方式,讓會員以行動證明對店家的支持。

還記得曾經紅極一時的廣告詞「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嗎?如果你還不信網路上無奇不有,這家「販賣地點」的網站,兩年就讓創投業者估計市值達二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十二億元),或許會讓你徹底改變想法。

【延伸閱讀】Foursquare vs. 臉書Foursquare成立時間:2009年 總註冊使用者:600萬 每日新增用戶:2.5萬人 活躍程度:平均每人每日簽到3-4次

臉書成立時間:2004年總註冊使用者:6億每日新增用戶:30萬人活躍程度:平均每人每週停留7.5小時

註:總註冊使用者統計至2011年1月;活躍程度統計為2010年度 資料來源:comScore、Wedbush Decision Metric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84

替馬總統臉書經營粉絲 搶下台灣臉書廣告總代理 從臉書手下敗將變盟友

2011-4-11 TWM




近來取得facebook台灣廣告總代理的聖洋科技創辦人邱繼弘,他創立的推推王(funP)曾是國內社群網站的龍頭,但在facebook席捲台灣之後,三年內燒掉兩千萬元,為何最後他還能搶下facebook的台灣廣告總代理?

撰文‧林宏文、翁書婷

近 來,全球社群網站龍頭臉書(facebook)宣布,台灣廣告總代理權將交給聖洋科技公司經營。這家很少人聽過的公司,董事長邱繼弘其實曾是國內網路界的 新明星,並且一度是國內最大社群網站推推王(funP)的創辦人,不過,他如今的成功,其實是靠著一番波折才爭取到的。

二○○六年,聖洋科技執行長邱繼弘創辦了社群網站推推王(funP),當時讓眾人眼睛為之一亮,網站開站後,甚至數度因用戶太多而當機,並且獲得經濟部推薦前往矽谷參加頗負盛名的DEMO Show網路創業選秀大賽,而他本人更被譽為台灣最有「錢」途的年輕網路創業家。

推推王大虧二千萬

為求員工溫飽 斷尾求生

不過,二○○九年,「開心農場」遊戲掀起熱潮,許多網友開始瘋狂愛上可以到朋友菜園偷拔菜的遊戲,也帶動facebook在台灣的聲勢,使用人數一下子增加到五百萬人,相較之下, funP用戶到三十萬人以後就難以突破。

「我們的預估有錯誤,原本以為臉書在台灣紅不起來。」邱繼弘感嘆地說,原來他想複製臉書經驗,進攻台灣成為社群網站龍頭,可是台灣市場不夠大,少有廠商願意進駐平台。

這其間,邱繼弘並沒有立即放棄他的Web 2.0美夢,藉由向叔叔再募資的四十萬美元,原本希望東山再起。只是眼見美國另一個很看好的社群網站Digg,也在facebook強烈攻勢下一蹶不振,「有了臉書,還能再做社群網站嗎?」懷疑的聲音在他心中響起。

邱 繼弘分析說,「全世界只有韓國、日本及中國,最大的社群網站是本地公司,但台灣市場不夠大,沒有這種機會。而且臉書不喜歡購併其他社交網站,它只購併技術 公司。更何況,facebook的技術又跑得比任何人都快,我覺得我們可能永遠都沒有機會擊敗它!」於是,他一反敢於衝撞的創業精神,把獲利擺在第一位, 放棄苦心經營的推推王。在推推王經營三年,燒掉近二千萬元後,邱繼弘決定改變策略,既然﹁打不過facebook,乾脆就加入它!﹂靠著本身對社交網站市 場的了解,開始改幫facebook經營粉絲業務。

「放棄也是一種勇氣,老闆不只考慮自己,也設身處地為員工著想,他不會畫大餅,是很實在的人。」邱繼弘一位好友透露說。也就是這種領導魅力,讓大多數的員工都跟著邱繼弘轉換跑道。

因為不堅持,反而讓他找到市場利基。邱繼弘剖析網站宣傳模式發現,廣告費高達八五%,「這是一場數字遊戲,不做廣告這一塊,就沒有利潤空間。」他說。於是,聖洋轉了一個大彎,在敵人身上找尋商機,專營臉書社群行銷。

沒想到,初試啼聲幫信義房屋做廣告的聖洋,就一炮而紅。「三年了,對於結婚,他,似乎不怎麼積極。」這段廣告台詞,女主角本來對男主角有所抱怨,突然間,男主角就拿出一串鑰匙,希望與女主角共組家庭。這段廣告,打動了無數想要成家的年輕男女的心。

後來聖洋陸續接下3M、漢堡王、Ha agen-Dazs冰淇淋等案子,因為在廣告食物鏈的下游,雖然廣告大紅,但他卻沒有太多獲利,僅能勉強打平。但這些案子卻讓聖洋團隊的好口碑不脛而走,甚至傳到準備為馬英九總統申請臉書帳號的總統府幕僚耳中。

專 攻社群行銷 總統也買單擊敗跨國公司 搶下代理權為了說服總統幕僚,邱繼弘在還沒簽約前,就跑了好幾次總統府,替幕僚們上課,並細心地為總統打造客製化的無廣告環境,最後終於說服了馬總統。結 果,粉絲專頁才開了一個月,就突破四十六萬人,如今更已達到五十五萬人,近日總統還要辦網聚和網友博感情,成為人數躥升最快的專頁,也讓聖洋名氣更為響 亮。

但是名氣並不等同獲利,「接手外包賺得不多,只能讓聖洋不會倒,可是我要的不是不會倒而已,我們想要賺大錢,廣告代理才是好的商業模式。」他說。

於 是,去年四月,邱繼弘帶著員工風塵僕僕飛到美國,參加臉書開發者聚會(簡稱F8),當臉書主管一出現,他馬上衝上前,秀出做過的成功案例,也引起臉書總部 的高度注意。碰巧當時代理台灣廣告的新加坡跨國公司Ihub,因為業績不佳被撤換,在這種天時地利下,聖洋順利取得台灣臉書廣告總代理。

獲得總代理權後,邱繼弘展露了他的企圖心,「我們合理的營業目標,是做到雅虎奇摩的五分之一。」雖然現在才剛起步,廣告量還比不上雅虎奇摩或谷歌(Google),但隨著facebook已擁有高人氣,預料很有機會與這兩大網路業者瓜分國內的網路廣告市場。

根據統計,目前facebook在台灣已擁有上千萬名使用者,至於雅虎奇摩約擁有一千四百萬名使用者,因此,facebook在台灣的影響力已不輸雅虎奇摩。

但邱繼弘認為,相較於雅虎奇摩積極衝刺廣告業務,facebook仍然是一個創業型的公司,相當重視消費者的使用經驗,並且還在積極擴大技術的嘗試,因此,他才會合理推估做到雅虎奇摩五分之一的營業額。

「希望兩年內,我就可以還叔叔四十萬美元。」揮別過去,邱繼弘如今工作更忙碌,每天努力地去拜訪新客戶。他的故事和許多創業啟示不同,儘管經歷慘賠的教訓,但他選擇換一條路,最後一樣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

邱繼弘

出生:1976年

現職:聖洋科技董事長兼執行長經歷:推推王(funP)創辦人

學歷:交大資工所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92

萊茵模式 孵不出臉書、微軟

2011-4-25  TCM




德國經濟成功的秘密何在?」這是今年二月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製作一系列德國經濟特別報導時的標題。儘管BBC提供的答案,乃是德國堅實的技術實力,但更關鍵的因素,卻是德國選擇和其他國家不同的經濟模式。

二十年前出版的一本著作,就提供了這方面的解答。

法 蘭西學院院士阿爾貝(Michael Albert),在一九九一年出版著作「兩種資本主義之戰」,當時正值共產主義鐵幕陸續崩潰之際,阿爾貝斷言,在共產主義垮台後,新一輪的意識形態戰爭, 不再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衝突,而是「美國模式」資本主義,與「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對抗。

只有平等,沒有投機家 「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代表,自然就是美國,而阿爾貝認為,最能代表「萊茵模式」資本主義的國家,就是德國。

德國「萊茵模式」資本主義,和「美國模式」資本主義的不同,主要是在根本哲學上:「美國模式」認為,「純粹有效的市場經濟只能有一種模式」,那就是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但「萊茵模式」卻更強調運用社會保障、政府津貼等手段來促成「平等」社會。

「萊 茵模式」沒有金融神童,也沒有投機家。整體來說,德國企業融資的管道不在股市,而在銀行,德國最大的媒體集團「貝塔斯曼」(Bertelsmann)甚至 沒有上市。德國的銀行,其實取代了證券市場的地位,多家企業都有專屬銀行處理金融業務,銀行往往還是企業的股東,如德意志銀行就握有汽車製造商賓士的股 權。

和重視「效率」的「美國模式」相比,德國「萊茵模式」更強調「平等」。

例如在企業治理方面,一九七六年德國法律規定,人 數在二千人以上的企業,必須實行共同管理,股東會裡的員工代表人數須和股東代表人數相等,雇傭合約須經過協議才有效,德語稱這種模式為 Mitbestimmung,意為「共同責任」,代表公司管理是由股東、幹部和工會共同負責,這種模式被稱為真正的「責任控制」(stakeholder control),有別於只看股東眼色的「股東控制」(shareholder control)。

重視「平等」,還體現在德國政府濟弱扶傾的政策上:社會保險制度就是十九世紀「鐵血宰相」俾斯麥首創於德國,如今德國人享有廣泛的醫療、職業傷害、失業保險,而退休保障制度也比許多工業國家還好。

阿爾貝在「兩種資本主義之戰」中斷言,德國的「萊茵模式」,是比「美國模式」更好的模式,他說:「萊茵模式的經濟、社會優勢已被事實證明。」

德國不走許多國家仿效的「美國模式」,而選擇「萊茵模式」,近年來該國出色的經濟表現,似乎證明德國走對了路。但是,任何選擇都有代價,「萊茵模式」下的德國,在亮眼的經濟成績背後,也是付出了代價才換來的。

富 人逃稅,浪費社會資源 德國強調「平等」,因此當局政策宗旨就是「劫富濟貧」,德國是少數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的國家。德國有「富人稅」,凡年收入超過十二萬五千歐元(約合新台 幣五百萬元)者,每年都要繳一筆「富人稅」,這種針對性極強的稅,充分顯示德國追求的價值觀。

然而針對有錢人課稅,等於強迫他們和一般人分享努力的果實,有錢人豈會乖乖束手待「稅」?他們會想辦法把錢搬到國外去。例如就有德國人將錢存在瑞士或奧地利的銀行,要用時才開車去領。

這種逃避重稅的行為,對社會可說是一種「純粹的浪費」,因為不管是開車去別國,甚至用其他方法搬錢,人們為了「逃稅」所付的代價,都不會轉化為其他人的利益,換句話說,人們為逃避重稅所花費的資源,沒有創造任何對其他人有益的產品或服務出來,資源就這樣浪費掉了。

在針對有錢人的重稅政策下,德國人也極力想隱瞞自己的財產。今年四月,德國慕尼黑法院收到一份控告,緣由是某雜誌介紹德國最富有人士的名單,被當事人以「妨害隱私」為由告上法庭。

此外,德國有錢人想隱匿財產以逃避重稅,當局也被迫要更努力地查稅。甚至德國政府為了查緝逃稅,不惜用有爭議的手段取得人民的資料。

政府追稅,不惜違法

二○一○年,一位離職的銀行員工,向德國財政部兜售一張CD光碟,要價二百五十萬歐元;這張光碟之所以如此貴,原因是裡面有一千五百位銀行客戶的資料,如果德國財政部按這些資料查緝,可以追回一億歐元的稅款。

這位離職的銀行員工為了取信於財政部,交出了五位客戶的資料給政府試用,德國財政部果然因此成功的對這五人追了一百萬歐元的稅款,眼見這張光碟如此「值錢」,德國財政部最後竟花錢買下光碟。

「只要能懲罰逃稅,政府可以用各種手段取得資料,」德國總理梅克爾,被問到政府是否該向洩密員工買客戶資料時如此回答。

這種手段在德國引起廣泛爭議,除了政府和出賣客戶資料的員工做生意,背後所涉及的道德問題之外,事實上,政府特別針對有錢人課重稅,造成這些人全力想逃避重稅,政府就又要使出各種手段來追查這些逃稅行為,這種「逃稅、追稅」的循環中所花費的資源,全都是浪費。

在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獲得好處──即使追到稅,但也浪費了資源,這樣值得嗎?

鼓勵務實,反壓抑創新

另外,在「平等」大旗下,德國對各種投機管道多所限制,對金融與房地產市場的管制也較嚴格,其後果是個人一夜致富的可能性很小,幾乎不可能見到某個德國年輕人,提出某個創意產品,創立公司並上市後股價大漲而迅速致富。

在《富比世》(Forbes)全球前一百大富豪裡,德國僅有八位入榜,但當中沒有任何一位是靠著出售自己的創意、短期內累積大量財富起家的,他們大部分都是經營傳統零售業,或是繼承家族持股,再不然就是製作工業機械而成鉅富。

對比美國,榜上富豪高達二十九位,是德國的三.六倍,不少是年輕時憑著販賣腦袋的創意而迅速致富,如微軟、Google、臉書(Facebook)創辦人。

往 好處想,德國模式是鼓勵人們腳踏實地,但這種壓抑一夜致富模式所付的代價,就是降低人們發揮創意的動機。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家陳志武,在《沒有中國模式這 回事》一書中就說:人們常見到美國許多上市公司新貴,藉著股票上市一夜致富。表面上看這好像是投機,但就是這種模式,激勵了其他也想致富的人努力仿效,因 此美國經濟的創意才能源源不絕的湧出。

在德國,一來強調「平等」,強迫有錢人和其他人分享果實,加上當局又對可能迅速致富的管道多所限制, 多少壓抑人們創新的動機。在美國,能見到一夜致富的臉書創辦人,或Google等藉創意起家的大企業,德國就很少見到這類型的公司。「德國很少在消費品和 服務上成功,因為這些產品更強調形象行銷||快速推出新的功能,以及新的舊機種,」哈佛大學教授、管理趨勢專家波特(Michael Porter)說。

另 外,德國雖然強調「平等」,部分政策上卻與此價值觀背道而馳,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對外來移民的態度。德國外來移民占人口比率不斷上升,如今每五個德國 人就有一人是移民。有些德國人把外來移民當成搶奪本地經濟果實的掠奪者。二○一○年八月德國萊比錫大學做的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德國人認為「外來移民 只是在剝削德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有三二%的德國人認為「如果工作機會太少,就應趕走外來移民」。去年德國央行成員撒拉辛(Thilo Sarrazin)新書中指責移民「拖累德國發展」,就是這種思維的體現。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曾稱,因為種族及教育水準的差距,外來移民在德國社會融入的狀況並不理想,尤其土耳其裔移民在德國更屢遭排擠。如果這種排外情緒成為德國社會的主流,很難想像一個拒絕接受外來人才的國家,能夠永續成長。

德國製造,多數人買不起

另外,一般人對德國產品的品質「有口皆碑」,但「品質」也是有代價的。消費者買一件東西,絕對不只看品質,因為更好的品質意味要消費者付出更高代價: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花高價買品質更好的雙B名車,因為有的消費者寧可忍受較差品質,但少付一點代價。

德 國的東西重視品質,因此其價位自然也居高不下,德國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較少消費者買得起「德國製造」的東西;市面上席捲市場、讓絕大多數消費者使用的產 品,很少是德國製造的,就說明了這點。當然,這個結果沒有絕對的好壞,這只是德國選擇了「重視品質」這條路,必然要付的代價而已。

二○○八 年,著名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宣布,關閉在德國波鴻的手機製造廠,此事發生在台灣明?皏H及美國摩托羅拉宣布撤出德國的手機工廠之後,意味著德國徹底退出手機 製造的舞台。諾基亞當時退出德國的聲明就指出,在波鴻製造手機「太貴」,除工資成本高,波鴻的工廠也無法以相應的靈活度,來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

重 視「品質」的代價,還展現在德國的生活層面。德國環境清淨優美,再生能源發電舉世知名,但代價就是電費高昂。在德國,每度電價約新台幣九.五元,這個價格 包括用戶必須負擔的「再生能源附加費」,換算下來是台灣電價的三.六倍,近年電價又不斷調漲,德國四家供電商宣布,從今年起對用戶收取的「再生能源附加 費」一口氣調高七二%。

利用再生能源發電的廠商,據德國政府規定,可把電高價賣給供電商,這些供電商花大錢買再生能源發電,再轉嫁給消費者。目前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仍比傳統發電方式高,因此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越高,德國人付的電價也越高。

德國的「萊茵模式」追求平等、重視品質等特色,創造了亮眼的經濟表現,但這些也都是付出代價換來的。在羨慕德國的成就之際,不妨先問問自己:我們願意付這些代價嗎?這或許是觀察德國時,帶給人們最大的省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5

美國兩成新鮮人 臉書、推特找到頭路

2011-6-20  TCW




畢業季已到,但美國應屆大學畢業生可能會發現,雖然數據顯示,企業求才若渴,而且聘用意願比去年高近兩成,但他們謀職仍將十分艱難。這種不對稱的根源來自專業技能。

五月底,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發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畢業生謀職並不如年初預期樂觀,而且即使已謀得一職半位,多數是薪資較低、和他們所學不相稱。

矛盾的是,萬寶華企業管理顧問公司(Manpower)最新公布的人力調查卻顯示,全球有三成雇主苦惱找不到合適人才。缺洞這麼大卻補不到人,《華爾街日 報》(Wall Street Journal)追蹤調查的結論是:企業不喜聘用缺乏專業技能的通才生,最愛電子電機、會計、統計、經濟系畢業生。

反之,由於各州與地方政府都在削減教育預算,教師類的公職機會今年特別少;英語科系畢業的學生也因為沒有第二專長,求職之路異常黯淡。這些人得到的面試機會若非有一餐、沒一餐的兼職差事,就是不提供底薪的業務員職缺。

技能不符企業所需 文科生想求職不吃香

就業市場不均等已非新鮮事,而大學學位的報酬今非昔比,也不是新論調。讓企業更憂心的是,教育系統不能使學子對經濟真正需要的技能產生興趣,例如基礎科學和工程學科。

萬寶華北美總裁普萊辛(Jonas Prising)就說,各界對就業問題的本質議論頗多,但無論是結構性(供需之間不匹配)或週期性(取決於經濟景氣),畢業生的問題並非不具備技能,而是 錯誤的技能(社會不需要的技能)。他說:「當文學藝術技能供過於求,這就是教育的問題。」

對畢業生而言,有幾個途徑或許值得一試:社群網站。根據人力資源解決方案業者凱利(Kelly Services)調查統計,今年以來,二一%的求職者透過社群網站如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找到工作,僅次於最容易成功的親友推薦。

再者就是將目標設定成資本投資將爆炸性成長的中國企業。倫敦招聘諮詢業者CRCC Asia發布的數據顯示,幾年來,中國企業招聘的畢業生增加兩倍多,是需求最強的地區之一。

整體而言,全國失業率維持九%以上,表示仍有大把人才尚在尋覓,這可能帶給企業慢慢來、好談價的買方優勢。不過,普萊辛認為:「這種期望會隨時間逐漸降低,公司最終會接納具備基本技能的畢業生,再訓練他們成為合適的員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10

8個台灣人 臉書蓋出購物中心

2011-8-1 TCW




如果,有一座涵蓋全球的購物中 心,坐擁七億會員,他們每星期主動報到近一百分鐘,而坐在電腦螢幕前的你跟我,都能開店當老闆,這筆生意,你做不做? 這座購物中心的名字就是臉書(Facebook),讓它從社群網站搖身一變,成為無國界購物中心,你必須要找到淘金之門—「魔集客臉書線上開店平台」。

服務多吸金?台產開店平台團隊,五家創投追捧

五月底,嬉遊紀數位資訊創辦人李育維帶著魔集客到北京參加微軟BizSpark創新企業大賽,在大中華區六百五十隊中脫穎而出,得到紅杉資本、北極光創投、金沙江創投等國際資金的最高評價。

李育維從微軟全球執行長巴默(Steve Ballmer)手中接下獎盃後,原本當天回台的班機,被五家創投的邀約硬是延後了一天。「他們那時候才剛下頒獎台就不見了,原來是被創投給帶走了!」微軟開發工具暨平台推廣處經理王穎可回憶。 市場有多大?

傳統電子商務,一年就有十九兆

李育維的魔集客服務受到微軟、雅虎的注意,更引來國際創投的追捧,因為它代表一股社交網站背後的電子商務新商機,切入摩根大通預估,二○一一年,全球電子商務高達六千八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九兆六千億元)的市場。

魔集客就是一個讓臉書會員,在臉書上開商店的平台,通過它,就可以藉著在臉書上開店,搶進電子商務商機。

從此只要「按讚」,加入企業粉絲團,就像推開商店大門,連上金流系統的臉書,讓企業在你和朋友之間,用「購物車系統」運出一車、一車黃金。只要你有臉書帳號,將龐大人流「兌現」的大餅,你也吃得到。

客群在哪裡?架好平台,上臉書就能做全球生意

魔集客上線約半年,已成立一千一百五十四家線上商店;大陸年營收近新台幣九十億的凡客誠品、有五百個店家的統一夢時代,都投向魔集客的平台。

「他們都想要從我們英文版的平台,走向海外。」李育維笑著說,全世界每十個人就有一個臉書用戶,在臉書上開店,等於開了一扇通向全球市場的門。未來一個月內還有金融業、量販店和傳統電子商務網站等通路業者,等著「過門」、走進無國界的購物環境,搶錢、搶讚、搶粉絲。

二○○九年七月,在美國有一家名為「1-800 flowers」的網路花店,在臉書上開出第一家店,引來各界注意,臉書從此也可以進行電子商務服務。

李育維由此得到靈感,決定投入臉書商店的開發。在臉書上打造開店平台,就像蓋一座建築,除了各店面的內部設計,還要配合水電、通訊等結構性系統。要在擁有七億用戶的臉書內部蓋出購物中心,是魔集客最大的優勢也是挑戰。

「你 要非常了解臉書系統,它每個月都在改變。加上要串接金流、購物車、店家後台等線上購物系統,然後再把它平台化,讓每個業者可以自己操控。」李育維表示,一 般電子商務業者,只要將基本的線上購物功能串接完備,就能供給店家使用,但魔集客除了各個子系統的串接,還要隨時跟著臉書平台做更動,帳號認證制度也掌握 在臉書手中,「難度至少多了一倍!」

優勢在哪裡?貼消息就能賣東西,不用廣告費

李育維設計的臉書商店平台,加上頁面客製化的服務,大幅降低臉書開店的成本。「多一點大概要上百萬吧!」李育維指出,「中小企業根本負擔不了。」

台灣電子商務發展成熟,雅虎奇摩、PChome網路家庭營收都曾破百億元,在原有的各種平台激烈競爭下,魔集客的模式憑什麼勝出?

李育維從○四年就在網購平台上經營自有品牌,他觀察,曾經是中小型業者最佳創業平台的電子商務,如今已變成紅海,除了上架費、交易抽成和行銷費用等負擔,各網站的會員制,又在台灣一千七百萬網路使用者間築起牆,為了跨越,業者不得不承擔登上各平台的重複花費。

相較之下,走過魔集客這扇門之後,不管對於業者或者消費者,七億會員的臉書,有如一塊雲端上的自由大陸。在臉書上開店,等於所有臉書會員都是潛在客戶。這正是才成立一年四個月,只有八個人的嬉遊紀數位資訊,能成為微軟全球總部、雅虎奇摩指定合作開發團隊的原因。

除了無疆界的特色,社群力量,更是驅使群雄登上臉書開店的關鍵。

根據美國團購平台網站ChompOn統計,商品在臉書被分享一次,平均可帶來十四美元的銷售。在臉書上開店,等於開了一條路,讓龐大的社群力量,直接導成金流、「按讚」成金。

擁有三萬多個粉絲的美妝品牌慕妮佧創辦人林山富說,「(臉書)擴散力很強,比電視還有力量!」在臉書上發訊息,成本不但近乎於零,透過消費者的分享,效果更勝廣告,「我曾經放了一張照片,竟然有八萬多個人來看!」

雖然市場廣大自由,但對賣家而言,如果店家持續增多,魔集客這扇門通往的,不過只是另一片紅海。但臉書的粉絲團機制,不花一毛錢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 傳統電子商務平台上,顧客根據購買品項進行搜尋,以保養品為例,一次搜尋可能有幾百個結果,消費者的忠誠與否,就決定在各選項間幾公分的距離。靠著粉絲團 的經營,長尾效應發威。「保養品這種每天都用的東西,粉絲就一直跟隨(粉絲專頁)、哪一天用完了就回來買。」林山富靠著四樣產品和粉絲團,每個月創造近十 萬的收入。

潛力在哪裡?團購、優惠券未來也會納入

從上線至今約半年時間,魔集客的全新模式,吸引超過一千個業者開店,超越當初雅虎奇摩超級商城成立一年後的店家數,而這,還只是個開始。

以美國最大的臉書開店平台業者Payvment為例,目前已經有六萬個店家,並以每天四百家的數目成長。全球最大消費品牌寶僑(P&G),六月份,也將旗下所有品牌的粉絲團都架上金流系統,進駐臉書商城。

對李育維而言,花了一年打造的開店平台只是第一步,最終目標是把所有電子商務模式都帶進臉書,「我們把系統都做成模組化,之後讓店家去選。」除了最原始的線上購物模式,團購、電子優惠券未來都將登上臉書商店。

【延伸閱讀】臉書開店,好友幫你免費打廣告 ——臉書商店與網路商店比較

行銷管道與費用臉書開店平台:發送粉絲訊息、辦活動(主動、免費)傳統網路開店平台:網站廣告點擊(被動、付費)

消費客群臉書開店平台:全球臉書會員傳統網路開店平台:網站註冊會員

後台管理臉書開店平台:可掌握消費粉絲的基本資料和互動情況傳統網路開店平台:無消費者行為分析資料

客服管道臉書開店平台:臉書即時訊息、塗鴉牆留言傳統網路開店平台:Email、電話

品項要求臉書開店平台:無限制傳統網路開店平台:多,建議定期推出新款

客製化服務臉書開店平台:可利用臉書平台外加應用程式(遊戲、活動網站、影音等)傳統網路開店平台:無

社群效果臉書開店平台:臉書會員,包括親朋好友傳統網路開店平台:網購平台會員

顧客關係管理臉書開店平台:需建立忠誠度、品牌形象傳統網路開店平台: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82

抗臉書!雅虎奇摩交出遊戲管理權

2011-8-8  TCW




七月二十五日,W飯店內又一樁企 業聯姻登場:遊戲新幹線與雅虎奇摩。少了遊戲業一貫的名模走秀、明星代言場面,記者會卻仍座無虛席,為的是網路、遊戲業者跨界合作的社群遊戲平台—— 「Yahoo!奇摩社群遊戲」。 籌畫七個月的異業結盟背後,促成這樁婚事的,正是進占全球七億人生活的臉書(Facebook)。

臉書威脅一:傳統遊戲社群遊戲商營收翻三十倍

你 可能會好奇,臉書身為社交網站,為什麼對遊戲業造成影響力?以臉書上最大遊戲商Zynga為例,二○○八年營收還只有一千九百萬美元,去年營收已來到近六 億美元,淨利超過九千萬美元,而今年第一季營收更創下二億三千五百萬美元的紀錄。根據美國私募股權市場資料,Zynga的推估市值已高達一百五十四億美 元,遠超越傳統遊戲龍頭藝電(EA)約七十五億美元的市值。社群遊戲成為社群網站浪潮中,最驚人的新巨浪之一,撲向所有傳統遊戲業者。

根據 美國調查公司Parks Associates調查,全球社群遊戲市場產值預估將從去年的十五億美元,成長至二○一五年的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五十億元),這塊大餅,引 來各地網路、遊戲巨頭搶進。美國最大電子商務網站亞馬遜(Amazon),已聘請曾參與設計多款臉書遊戲的特維特(Jonathan Tweet)助陣;Google新推出的社群服務Google+,也準備推出遊戲平台;對岸的盛大遊戲也宣布將在人人網、新浪推出社交遊戲,Zynga也 在沒有臉書的情況下,搶登中國最大入口網站騰訊。

眼光回到國內,紅心辣椒、遊戲新幹線、茂為歐買尬等遊戲業者皆已做出嘗試,期待在傳統遊戲 市場成長趨緩的情況下,藉由網路遊戲平台的建立,拓展市場,「他們(社群遊戲玩家)買虛擬寶物的爆發力很強,而且黏著度高,忠誠度也高。」茂為歐買尬財務 長陳月卿分析。但在沒有人流的內憂,以及臉書社群遊戲開心農場竄起的外患下,台灣業者的嘗試,都未成功。

「大家都背水一戰了!」遊戲新幹線 總經理林榮一激動的說,「它(雅虎奇摩)為了這一次,蓋了很多保證章給總公司。」過去兩年多,林榮一砸下數千萬元預算,就是為了建立自己的遊戲平台,「如 果臉書是我的,那我(產品)早就紅了,」苦於沒有人流的他,如今終於找到了夥伴:握有台灣九八%網路人口的台灣入口網站霸主雅虎奇摩。

從雅虎奇摩的角度來看,身為台灣最大入口網站花了七個月準備跨足遊戲,並罕見的將管理權交由對方,它要的是什麼?

臉書威脅二:廣告奪走展示型廣告霸主地位

使 用者快增加的臉書,近來已在全球對雅虎造成威脅。雖然雅虎是美國最大入口網站,市調機構eMarketer預估,今年展示型廣告市場的龍頭地位,將讓給臉 書。美國市場研究機構ComScore六月調查也指出,美國網友平均每月花六‧七小時在臉書上,比雅虎多出一倍。同樣的情況,去年三月,就已在台灣發生, 根據《數位時代》統計,在回流程度和每月停留時間上,臉書都勝過雅虎奇摩,對於以廣告收入為生的雅虎奇摩,無疑是史上最響的一記警鐘。

兩大龍頭聯手!從內容及行銷廣告搶玩家

面對臉書的威脅,「Yahoo!奇摩社群遊戲」平台背負了兩個產業的期待,「這絕對不只是商業合作,因為它(雅虎奇摩)想從很大的地方去振作,它已經是想藉由我們去發展它整個的布局。」林榮一透露。本土雙雄與臉書的玩家爭奪戰,正式開打,第一關:內容。

首先是量的增加。為了達到年底前平台上破百款遊戲的目標,林榮一撒下三百萬美元,「光企畫團隊就有三十幾個人,從開發過程去告訴各國合作團隊應該要怎麼改、怎樣會成功。」同時平台也採開放策略、不收上架費,讓所有遊戲業者都能在此上架。

質的方面,差異化成為重點。「社群遊戲沒有文化差異,可選擇的消費者多,但是同質性太大是最大挑戰,」在十國經營社群遊戲的SNSplus好玩家行銷總監謝京蓓觀察。為此,林榮一將研發部門也不斷擴張,在世界各地吸收創意,再由自家團隊改良、加上三D等技術,創造差異化。

搶玩家的第二關:行銷廣告。

「社群遊戲六成玩家由廣告導入,」謝京蓓表示,在臉書上雖可以接觸到眾多潛力玩家,但最終獲利者,卻還是買下大量廣告的大型遊戲開發商,以臉書前十大遊戲為例,幾乎長期有一半左右都被Zynga占據,小型遊戲廠商根本沒有機會。

相較之下,雅虎奇摩在無名小站、知識家、即時通等各頻道的版面,就是可利用的廣告牆和人流來源。以無名小站為例,最受歡迎的正妹、型男相簿,未來將以「每日精選正妹推薦遊戲」為名,吸引會員在看完相簿後,前往遊戲平台,在遊戲中與正妹相會。

在臉書和「Yahoo!奇摩社群遊戲」都有遊戲上架的謝京蓓指出,雅虎奇摩雖然在遊戲營收上拆帳三成,但其中一成將以廣告版面回饋給遊戲開發商,「營收越多,曝光就越多!」「Yahoo!奇摩社群遊戲」搶玩家的同時,也在搶遊戲開發商。

臉書的勝出,讓台灣網路、遊戲雙雄罕見的聯手出擊,已在臉書上習慣的玩家們,是否願意拋下朋友,奔向正妹的懷抱,將是遊戲和網路界,下半年的關注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37

七億國民退燒 臉書苦戰三大瓶頸


2011-9-12  TCW




以七億用戶人口成為「全球第三大 國」的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正因為「人口太多」管理不易,出現「創國」以來的最大危機。

根據網站Inside facebook今年六月公布的數字,臉書新增用戶數首次連兩個月減少,從英國、挪威、俄羅斯,到美國、加拿大,被視為臉書最大客群的已開發國家,用戶都 在下滑,「社群網疲倦症開始發作了!」《星洲日報》描述。

今年八月底,研究公司PrivCo於八月底的報告指出,若以兩週為單位來看,臉書在民間二級股票交易市場(形同未上市交易市場),價格首見連續下滑。臉書 曾一度在美國未上市股票交易平台SharePost上,創下每股六十美元高價,投資人認為其市值將達一千三百六十億美元,但到八月中,卻降回今年三月的七 百九十二億美元,公司估值形同縮水四成以上。

第一關:政府介入英美開始潛伏查犯罪

臉書的第一個挑戰,就是政府對社群網站管理的介入。

「大家開始懷疑臉書的發展,是不是疲軟了?」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表示,最近臉書大動作改變隱私設定、暫停團購服務、測試翻譯功能,都是為了力保高速成 長。臉書的主要獲利立基於用戶的使用行為資料,衍生出廣告及其他服務的抽成收入,但政府的介入,卻成為斬斷財源的威脅。

英國倫敦暴動後,兩名男子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原因是在臉書上的鼓吹暴動言論。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在聲明中表示,英國政府及相關行業,正合力研擬透過社群網站,查看策畫暴力、騷亂和犯罪活動等言論的可能性,他主張,警方應獲得額外權 力,阻止人們在某些時候使用社交網站。

有此需求的政府,不只有英國。紐約警局也成立了社群媒體部門,追蹤在各社群管道上可能的犯罪行為,中國更直接透過官員「宣導」,讓國內最大的新浪微博,向 近兩億的用戶發出公告,要求用戶不得傳播謠言,否則微博帳戶將被暫停一個月。

第二關:隱私權意識未來用戶使用時間將減少

第二個挑戰是,使用者對隱私權的警覺性正在提高。

今年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在爭議聲中核准了Social Intelligence公司成立,它將根據網路照片和言論,為全球企業客戶篩選求職者,企業能藉此摸得多深尚無解。確定的是,已有三分之一的求職者因此 被回絕。

根據卡內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八月公布的研究報告,平均每天上傳到臉書的二億五千萬張照片,其實藏著更大的危險。報告指出,透過臉孔辨識軟體和社交網站個人資料 庫的連結,要辨認出陌生人,並取得其資料都是可能的,甚至連社會安全號碼(Social Security Number)都能取得。更令人驚訝的是,只要擁有智慧型手機和網路連線,任何一個人,都能對你「瞭若指掌」。

這些疑慮,讓「美國已經開始退燒了,台灣還在發燒,長期來看,未來會讓人使用時間下降,改成目的性的上去。」知名網路觀察家陳建州(Jeremy)觀察。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顧能(Gartner)的調查也發現,部分地區的使用者也已出現「社群媒體倦怠」的現象。令人意外的,在十八至二十九歲的使用者中,每 四人就有一人的使用頻率下降,且有三成認為社群媒體的樂趣不再,背後原因,正是社交媒體業者對使用者的監控,以及對隱私的擔憂。顧能研究總監布勞 (Brian Blau)在報告中建議,「它們(臉書)必須持續提供創新和多元的內容,以維持消費者的關注。」

第三關:服務不被埋單打卡、團購使用率偏低

第三個挑戰,竟是因為使用者過多,在臉書創造新服務時,顯得動輒得咎,其多角化之路,難以擴展。

臉書先前推出團購和打卡(使用者利用手機上網標示位置),普遍認為對團購網站Groupon、適地性服務業者Foursquare等提供同樣服務的網路公 司,造成打擊,但情況並非如此。

Jeremy指出,臉書的實體業務能力不如Groupon,團購大餅根本吃不到。而打卡功能,又因為龐大使用者擔心隱私問題,推出以來只有六%的使用率, 現已改為「附近」服務與狀態更新整合。

「他們最近一直在收(終止)服務。」觀察網路趨勢的Inside網路論壇共同創辦人蕭上農觀察;「它的失誤給其他公司,像我們,很多機會。」專營臉書電子 商務的嬉遊紀數位創辦人李育維說,臉書的七億使用者已成為推出創新服務的負擔。「人變多了,就動輒得咎了,」Jeremy指出,為了追上其他競爭者,臉書 現在轉而寄望於購併活動,從○九年至今,臉書購併的公司數目從一家、去年的十家,今年將達到二十家。

「臉書本來是朋友交流用的,加進太多商業化的應用之後,問題會越來越多,」資策會科技法律研究所應用法制組組長顧振豪說。現在,所有人都在關注九月二十二 日的臉書開發者大會。當年,「讚」、「臉書幣」等服務都曾在此曝光,除了市場預期的音樂串流服務外,這次臉書是否能夠推出其他服務,解除隱私疑慮、重燃使 用者熱情,全球都在引頸期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23

臉書和歐巴馬背後的影武者

2011-11-21  TCW




十一月十一日,香港六號碼頭罕見 的戒備森嚴,由瑞典通信設備大廠愛立信(Ericsson)所舉辦,第一屆「網絡型社會論壇」(The Networked Society Forum,NEST),其中美國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克魯托(Sir Harry Kroto)等全球各界菁英齊聚一堂,共同討論ICT(資通訊)產業對教育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儘管眾星雲集,但全場焦點卻集中在一個名叫休斯(Chris Hughes)的年輕人身上。

他,二十八歲,身價超過七億美元,過去八年只幫兩個老闆工作過,一個是臉書(Facebook)執行長馬克.左柏格(Mark Zuckerberg),另一個是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

人們認識他,因為他在哈佛大學時與左柏格是室友,二十歲那年,他們一起創辦了臉書。之後,他陸續擔任臉書發言人,以及歐巴馬競選時的社群網站操盤手。《紐 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稱他是:「把歐巴馬送進白宮的幕後影武者。」《發聲者》雜誌(The Advocate)將他選為「全球四十歲以下最有影響力的四十個人」。

金髮碧眼、擁有一張娃娃臉,舉止談吐優雅有如英國貴族,當我面對面採訪眼前這位年輕人時,實在很難將他與臉書那群放蕩不羈的宅男技客(Geek)連結起 來。

出身平凡,但住進不凡的宿舍室友創立臉書,他被推派當發言人

事實上,休斯的背景的確與另外三位臉書創辦人不同。出生在北卡羅萊納州一個極端保守寧靜的小鎮,父親是報紙推銷員,母親是一所高中的退休老師。十四歲那 年,在父母不知情的狀況下,他自行申請獎學金,前往一所以開放校風聞名的高中念書。在那裡,他閱讀大量書籍,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三年後,他申 請到哈佛,住進了柯克蘭宿舍H三十三號房,從此踏上了一條改變世界的旅程。

主修歷史與文學的休斯,沒有想到他的室友竟是一群熱愛寫程式的天才,原本對電腦一竅不通的他,耳濡目染之下,也逐漸對網路的影響力產生濃厚興趣。

「休斯的腦袋跟我們不一樣,馬克沉默寡言,而他能言善道,對人際互動敏感,」莫斯寇維奇(Dustin Moskovitz),臉書另一位創辦人曾說。

二○○四年二月四日星期三下午,第一代臉書誕生了。除了左柏格自己與三個測試用帳號之外,休斯就是第五號臉書用戶。一個月後,臉書旋風席捲各校,註冊用戶 超過一萬人,各校校刊的邀約蜂擁而至,不堪其擾的左柏格把休斯推上前線,讓他擔任臉書對外發言人,自己則專注技術開發。

投入網路,但有別於科技宅男發明「讚」,他靈感來自現實生活

有別於臉書團隊中一堆宅男工程師,人文專長的休斯,對於人與人的互動模式更敏銳。

例如,當臉書要走出哈佛,拓展到其他校園時,休斯獨排眾議,堅持讓不同學校保有自己的網絡。「這樣才能維繫群體間的安全感與親密感,」休斯解釋。

而現在演變成網路世界共通語言的「讚」(like)與「戳一下」,同樣來自休斯的靈感。他觀察,一般人在現實生活表達喜歡某個東西的時候,會比出大拇指; 而大學男生表達親密時往往是用手肘撞一下對方。「社群網絡是現實生活的反射,我只是把這些行為轉移到臉書上而已,」休斯說。

「他很清楚大學生要的是什麼,也知道該如何用科技來豐富使用者的生活,」耶魯大學音樂系畢業、臉書早期顧問寇勒(Matt Cohler)說,休斯在臉書的角色不只是發言人,同時還是首席產品經理、消費者服務顧問,以及人類社會學家。

「他一直是團隊中最重要的智囊,」長期追蹤臉書動態,《財星》雜誌(Fortune)網路科技版主編柯克派崔克(David Kirkpatrick)指出,只要臉書重新改版或推出新功能,左柏格一定會先徵詢休斯的意見。

不過左柏格這個當前世界最炙手可熱的天才,大概做夢也沒想到,身邊最重要的軍師竟然會因為理想,突然離開他。

如日中天,但毅然離開金窩認同歐巴馬理念,他一心想助選

二○○六年,美國期中選舉後,臉書在休斯主導下進行一次新的改版,首次開放個人照片上傳功能,並讓政界參選人建立自己的粉絲頁面。不久後,休斯接到了一封 電子郵件,署名者是當時還沒沒無名的伊利諾州菜鳥參議員歐巴馬:「嗨,我們很喜歡臉書的點子,你可以幫忙嗎?」

經過幾次溝通之後,向來關注公共議題的他立刻就被歐巴馬的理想與政策所吸引。「他讓我覺得,他真的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休斯興奮的說。

二○○六年底,臉書出現爆炸性的成長,用戶超過一千萬,廣告收入將近五千萬美元,雅虎(Yahoo)、維亞(Viacom)等巨頭紛紛找上門談購併,出價 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整個公司瀰漫著極度亢奮的情緒,但休斯卻在此時決定離職,幫歐巴馬競選。

「馬克一直反覆問我說,『真的嗎?真的嗎?』,」休斯笑著說:「但我就是有個謬思般的呼召(Muse Calling),強迫我非得去幫歐巴馬助選不可。」

投身選舉,但不打傳統宣傳戰當網站總指揮,他運作社群拉選票

這不是休斯第一次展現他與其他臉書創辦人的不同想法。二○○四年暑假結束時,臉書用戶突破二十萬,左柏格與莫斯寇維奇決定輟學專心經營網站,但休斯卻是先 去了一趟法國,找尋畢業論文的素材,再回哈佛完成學業。

不過,當他沒有了一群哈佛的程式天才,得自己從無到有開創一個社群網站時,挑戰就來了。休斯的第一個任務,是幫歐巴馬拿下愛荷華州的初選。在他的主導之 下,二○○七年二月,一個支持歐巴馬的網站成立了。一週後,他在網路上舉行見面會,卻因流量暴增,加上程式設計出問題而使場面混亂。

整個網站發揮的功效也不如預期。「他一直要求更多資源,但很遺憾,我們無法給他這麼多人力,」歐巴馬競選辦公室總幹事普羅非(David Plouffe)說。

隨著選舉時間逼近,休斯的焦慮感與日俱增,「我的『待完成清單』上永遠有一百多個項目,」向來溫文儒雅的他忍不住動怒:「我搞不懂為什麼以前十個小時就能 完成的事情,在這裡要拖到三個禮拜!」

團隊裡也有人開始對他不滿。「所有人都在前線忙著作戰,但他卻像在煤礦中的金絲雀一樣,吱吱喳喳的吵著要這個、要那個,」負責統籌所有資源分配的羅斯培爾 (Joe Rospars)說。

當他冷靜下來檢視自己時,「我被臉書慣壞了,」他坦承:「以前我們擁有最強的團隊,可以呼風喚雨,但在這裡根本沒有!」

為了彌補人力上的不足,他每天工作超過十四個小時,不只主導網站功能的設計與更新,同時還擔任客服中心總管,幾乎親自接聽每一通支持者打來的電話。

慢慢的,網站的架構逐漸趨於完整,歐巴馬的支持者與日俱增。他們發揮在臉書上的精神,自動串聯組織各種造勢活動。選舉結束之前,歐巴馬在臉書競選頁面上的 志工超過兩百萬個。

歐巴馬當選之後,在感恩餐會上拍著休斯的肩膀,向大家介紹:「這是我的網路總指揮,」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年輕小夥子要不是踏進政界,成為下一顆閃耀新星,要 不然就是回到臉書繼續當金童。

眾所矚目,但再次告別掌聲追求世界平等,他成立組織做公益

然而休斯再次跌破眾人眼鏡。他離開歐巴馬的團隊,背起行囊,一個人到歐洲旅行,展開「聆聽內心聲音」之旅。二○一○年,他創立一個非營利組織Jumo,運 用社群網絡的概念從事公益活動。

「我跟馬克還是好朋友,會碰面交換想法,」休斯強調:「當初我們一起創辦臉書的初衷沒有改變,我仍然夢想讓這個世界更平等,讓資訊可以更有效的流 通……。」

現在,他跟臉書的關係,是超過一%的持股,以及七億美元以上的帳面價值。這個還未滿三十歲的小夥子,在攀登兩次高峰後,似乎才正要開始人生的夢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8

我曾經想要戒掉臉書 郭奕伶

2012-02-13  TCW




請別誤會,我不是重度臉書迷,既 不在上面po文,也沒有時刻查看的焦慮。不過,自從這個玩意兒誕生後,我得承認,生活中許多需要等待的零碎空檔,我除了打開iPhone瀏覽E-mail 後,第一選擇就是進臉書。

在裡頭,我不說話,只默默潛水,跟著小學同學豪華的周遊列國玩樂、隨著中學同學的育兒甘苦感動、幫著遠征戈壁的 EMBA同學加油打氣。

早期,我曾想戒掉臉書,那時資訊流龐雜,禮貌性互動過多,生活似被制約。然而,當我狠心刪除帳號後卻發現,哇!我連 商周的臉書都進不去了,好像自我隔離了近十六萬位的商周粉絲,而我的心,也好像突然空了一塊。

刪掉帳號、再恢復,這樣的矛盾,來回了三次。 後來,我找到中庸之道,執行unfriend(刪除好友)動作,只加入少數的親友,我發現,這樣就夠精彩了。偶爾,親友對時事第一時間的反應,竟成為我的 輿情領先指標。早上起床,瀏覽完各大報,臉書成為我的另一份個人剪報。

然而,生活周邊也有不少人臉書成癮,一回家就逕自跟遠方的人們開起寂 寞派對,對最親近的家人視而不見;更有人因為習慣臉書上的交談,在真實人際互動中越來越封閉,甚至不願意拿起話機、無法直視對方眼神。

其 實,科技工具是中性的,只要它帶來更開放的環境,就對世界有所助益,只是運用的巧妙還得靠個人。

臉書的誕生,源自寂寞商機,但追根究柢,更 來自人們對愛的需求。人的一生,功成名就不過身外之物,你有沒有愛過、被愛過,才最真實;而愛,永遠不嫌多,它讓人們越活越有興味。

過去, 人們為了表達愛與被愛,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相對高。如今,臉書大幅降低了這個交易成本。你要搜尋愛(或被愛)的標的很簡單,不用翻箱倒櫃找畢業紀念冊、也不用千里迢迢尋人;又因為臉書採 用實名制,因私人投機、資訊不對稱產生的協議成本也降低;網路公開評價機制,則讓臉書上的互動更有誠意,降低了監督成本、違約成本……。

這 樣的發明,相信連交易成本之父寇斯(Coase)都不得不按個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04

行動分享不如人 臉書連吞App保命

2012-4-23  TWM



四月九日,社群網站之王臉書(Facebook)重砸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百億元),買下照片共享開發商Instagram。儘管市場評價兩極,這樁交易最終是點出科技創業最可能成功的方向:分享是門好生意,多了行動力更如虎添翼。

Instagram是家以行動裝置為目的的程式開發商,原本只在蘋果(Apple)的iOS平台運作,四月初也推出安卓(Android)版本,使用者的設備只要有行動上網功能,都可以把程式內建的相片效果套用在照片上,然後同步發送到臉書與推特(Twitter)等社群網站的平台。

Instagram暴紅!成立沒兩年,用戶三千萬

照理說,照片分享應用早就是基本配備,沒什麼新意,但是Instagram成立不到兩年,卻已經滾出三千萬名註冊用戶、近三億張照片上傳量的暴紅人氣,自是有一番本事。除了拍照分享不受語言限制,因此能以病毒傳播般的速度傳遍全球,制勝點應是在於它充分滿足使用者的虛榮心。

Instagram程式裡有照片濾鏡及特效處理這兩項關鍵功能,它們可以將一張原本極不起眼的照片修飾處理後,搖身一變成為又美又酷的傑作,而且上傳平台公告周知後,隨即有一票朋友按「讚」,頓時讓使用者飄飄然的以為功力突飛猛進,彷彿是作品獲得《時代》(Time)或《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青睞選為年度照片的大攝影師。

事實上,製造這種美好的錯覺,正是年僅二十六歲的共同創辦人希斯壯(Kevin Systrom)初衷:「提供一個讓大眾也能享受當專業攝影師的工具。」意思是,以前只在專業媒體上看得到的精彩照片,如今素人靠Instagram就可以輕鬆辦到。

Instagram讓使用者對拍照的態度更認真,也提供發揮創意的更大空間,用鏡頭說故事,可以說是另一起網路初創企業,填補現有市場所提供的產品與消費者需求之間的缺口,因此,有了這一則暴紅嫁入豪門的傳奇。

臉書非買不可!怕勁敵Flickr、推特搶走

不過,回到交易本身來看,臉書花十億美元買一家沒有營收的公司,這一步棋下對了嗎?答案是:非買不可。

原因之一是,臉書幫自己的身價吹漲上百倍的賣點,就是靠全球八億名用戶主動分享照片,然而,它的這項優勢卻趕不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分享的行動趨勢,因為它自己的行動裝置應用軟體上傳照片龜速,使用者也埋怨不能依照主題分類,臉書為免夜長夢多,購併Instagram是必要之舉。

第二個原因,則更能解釋臉書為何一口氣就掏出天價,甚至比過去十多樁購併案中,最高交易價格還高出超過十倍,那就是,萬一被勁敵Google、網路相簿服務商Flickr與推特捷足先登,不就等於任憑對手攻擊自己的阿基里斯腱(比喻致命的弱點),往後下場輕則舉步維艱,重則筋斷腳廢,到了那時,恐怕已不是十億美元就能救得回來。

加劇科技泡沫?AOL買ICQ殷鑑不遠

反觀Instagram,不能不說脫手的時機完美、價格滿意,尤其是四月初才剛以五億美元的預估市值,獲得創投業者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成功資本(Thrive Capital)、標竿資本(Benchmark)和格雷洛克(Greylock)同意投資五千萬美元。對一家技術高竿,口袋空空的網路初創企業而言,還可能再遇到一個比一週內身價翻倍更好的時機嗎?

專門投資新興手機公司與技術的精品投資銀行路特伯格公司(Rutberg & Company)研究部門主管錢德(Rajeev Chand)形容雙方有多急切:「總會出現當事人撇開財務試算表,只希望能達成交易的時候。」錙銖必較的商業環境,冒出這種帶有不顧一切意味的決定,不免加劇高科技泡沫的疑慮。

英國《衛報》(Guardian)舉一九九八年網路泡沫破裂前,美國線上(AOL,America Online)捧著四億美元的虛胖股票,買下以色列即時通訊軟體ICQ為例,儘管它為新東家帶進超過一億名用戶,卻在十二年後以不到一半的價值,賣給俄羅斯的創投集團數位天空科技(Digital Sky Technologies),賺不了錢是最主要原因。

類似的例子還有Google在二○○六年斥資十六億五千萬美元吃下YouTube,至今它可能是素人竄紅最重要、內幕爆料最快速的平台,但年年虧損。若依據投資銀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估計,每年虧損約四億美元,不僅累計已超過買價,轉虧為盈之日仍難以預料。

對此,《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認為,起碼臉書買得理直氣壯,反正它的投資人本來就是一群追捧社群網站的樂觀派,Instagram對臉書的價值比對任何其他網路巨頭更高,拿他們的錢保護自己的命脈合情合理,何況還可讓社群之王取得更多用戶資料。

令人好奇的是,臉書二月初宣布遞交上市申請至今,已連續高調收購Instagram,以及協助實體店面提升顧客忠誠度的新創企業TagTile。是不是要趕在五月的大日子來臨之前完成重大購併案件,免去對廣大投資人說明的麻煩?若是這樣,往後幾週還會不會有更驚人的爆點震撼全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