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物流大佬暢談“計算的科學”:為什麽不遺余力重視科技

全球年包裹總量逼近800億件,中國一年的快遞業務量超過400億件,如何讓每一個包裹更快更有效送達,同時應對快遞員缺口加大、人力和材料成本上漲等壓力,成為擺在快遞物流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正是這些“痛點”,推動物流企業開始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

在今日舉行的第一財經技術與創新大會上,來自物流行業的大佬們,在“物流與計算的科學”圓桌討論中,就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訴求背後,對消費者體驗和客戶需求的重視,成為科技投入甚至跨界創新的最大動力。

科技密集導向背後

查閱國內已上市的快遞企業2017年度的財報可以發現,均不同程度加大了科技投入,去年阿里巴巴增持菜鳥的股份,宣布五年投入1000億,菜鳥網絡副總裁、智行院院長陳威如透露,這筆千億資金也將主要花在技術研發上,包括與合作夥伴共同推進智能倉庫、智能配送、全球超級物流樞紐等建設。

陳威如認為,降本和增效是加大科技投入的首要動力。“過去十年,我們的快遞市場大幅增加,每年差不多40%的增長量,到2017年,全年已有401億個包裹在中國流轉,平均每天有1個億個包裹,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快遞人員更加難找,這就非常需要利用科技來幫忙,做到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還能帶到綠色環保。”

這樣的源動力也得到中通快遞集團副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人群的認同。只有具備了全產業鏈、全供應鏈的服務能力,才能夠幫助企業去優化他們的供應鏈,從而降低整個社會成本。“比如我們關註的動態路由,你要采集信息,然後記錄,形成鏈路,才會形成可視化,這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算法。”

百世集團高級副總裁、百世雲總經理張硯冰則指出,為了支撐未來各種各樣新的前端業務模式的變革,物流行業必須變得更加敏捷和靈動,技術就是一個必須的賦能者。“技術可以讓我們的這種基本的服務要素產生快速重新的組合,能夠完成新的業務模式,能夠支撐到前端的商流的變化。”

在安能物流董事長王擁軍看來,不斷適應客戶的需求是更大的動力。比如物流環節都要用到的掃描設備,早期1.0版是無線掃描儀,第二個版本叫PDA版本,今天已經發展到戴在指環上的指環掃描,又可以縮短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所以技術的應用不是一次性的突變,而是長期漸進積累的過程,因為客戶的需求、競爭的壓力會永遠提出新的挑戰。”

投入產出比的衡量

與國外物流企業相比,此前國內物流企業的研發人員和資金投入占比都比較小,但近年來也在發生變化。

陳威如就透露,菜鳥三分之二的員工都是技術人員,主要是工程師,從事無人車、物流軌跡、動態路由、倉儲自動化、運配智能化,包括區塊鏈等研究,在系統化、數據化、智能化上的投入最多。“我覺得菜鳥對於技術的投入,已經上升到了價值觀或者是一種不用去想,你就會去做的程度了。”

中通和百世這科技上的投入也是不遺余力。“現在百世整個的研發團隊一直是處於預算不受限,收入不受限,我們一直希望找到最好最聰明的人加入這個團隊,通過更多的技術方案的導入,能夠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加敏捷靈動。”

王擁軍則認為,對客戶和行業的理解,其實比技術本身更重要。“我想技術不是投入來決定的,最終還是人來決定的,未來科技的投入也會完全倒向所有能提升消費者體驗的環節,包括客服的自動化,如何用機器人的客服提升客戶的查詢體驗,在運營環節如何用數字化的運營提升你的時效等。”

差距到底還有多大

不過,盡管國內的物流企業都在加大科技投入,但與國外的物流巨頭相比在某些領域仍有一定的差距。

金任群就坦言,在倉儲領域,國內企業大概落後國外先進企業3到5年,不過在運輸管理系統中國則是領先的,“我們對這些國外企業都作過對標調查,中國的運輸管理系統已經可以說是全球最先進的。”

張硯冰也認為,中國的物流能夠以比國外同行低很多的成本,來完成相對比較高的服務質量,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差距並沒有那麽大。不過在網絡智能優化方向的研究和探索方面,目前一些核心的,最有價值的論文,基本上還都是來自於國外的學術環境或企業環境,而在對應的領域中,中國自身對於基礎的算法層面和網絡結構方面原理的探討,其實還不是那麽多,在基礎的領域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投入和發展。

陳威如則指出,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相比,我們最大的差距是在比較專業的服務與數字化人才上。不過中國的物流彈性、敏捷性,可能比美國來得還更加強烈,“如果中國能夠做到智能路由,甚至能把整個社會的資源做協同,可以大幅促進整個物流的智能化,進而帶動商業、零售、制造、金融等更多行業整體效率的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