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漢尼拔血戰古羅馬(一)--初戰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34514

 

假如中國古代歷史上韓信是戰神,那 西方古代戰爭史就不能不認識漢尼拔。

 

漢尼拔‧巴卡(Hannibal Barca, 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83年)生於古羅馬掘起的年代,是北非古國迦太基(Carthage)的軍事家。他指揮的戰役,現在仍是許多軍事專家重點研究的 課題。

HannibalTheCarthaginian.jpg

 漢尼拔‧巴卡

 

漢尼拔在公元前221年接掌了迦太基駐西 班牙軍隊最高統帥之職(當時迦太基除了北非的本土外,它還控制了西班牙南部和東部很大範圍的地區),他繼任時年僅26歲。他體格健壯、精力旺盛、老練成 熟、意志堅強,受過良好的軍事訓練和外交訓練。在那個時候,迦太基和羅馬的關係就好像春秋時代越國和吳國那樣,仇深似海。

 

在漢尼拔還年幼的時候,羅馬和迦太基正在 發生第一次布匿戰爭,漢尼拔的父親哈米卡‧巴卡是迦太基的名將,年少的漢尼拔隨父親進軍西班牙,當時父親要漢尼拔在神壇前立下一生誓言,要終身與羅馬為 敵。可見他們和羅馬的仇恨有多深,深到要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漢尼拔的巴卡家族是當時迦太基最有名望的 家族,他們長時間在西班牙經營,建立了強大的軍隊。當漢尼拔繼承了西班牙迦太基軍統帥後,從小就隨父征戰的他,馬上就策劃一個宏偉而大膽的侵略羅馬計劃。 那個計劃是:迫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開戰,然後率軍到羅馬意大利的本土,在意大利摧毀羅馬帝國,這就是史上所稱的第二次布匿戰爭,即今次的主題:漢尼拔血戰 古羅馬。

 

那個時候羅馬正在和高盧人(Gaul) 交戰,無暇理會迦太基,令迦太基能夠毫無阻礙的發展。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後,羅馬和迦太基協議規定迦太基人不得越過西班牙的埃伯羅河。

 

漢尼拔為了制造紛爭,率兵越過埃伯羅河, 攻擊羅馬在西班牙的同盟者薩貢坦城。薩貢坦向羅馬求助,羅馬派使者要求迦太基不要侵犯薩貢坦。漢尼拔是有意挑釁,拒絕了羅馬的要求,並反過來指責羅馬幹涉 薩貢坦內政。

 

公元前219年,經過八個月的殘暴圍攻, 薩貢坦終于落入漢尼拔之手。結果漢尼拔成功觸怒羅馬,羅馬信心十足的向迦太基宣戰。

 

羅馬計劃分兵兩路:一路由執政官隆古斯率 領,從西西里渡海進攻迦太基本土;一路由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率領,取道陸路,經馬西利亞進擊和牽制西班牙的漢尼拔的軍隊,使其無法援助迦太基本土。羅馬人計劃的都是如何進攻,在敵方領土作戰。他們做 夢也沒想到漢尼拔會長途跋涉入侵意大利,這場戰爭的主戰場會在本土。羅馬人一開始就失算了,落在漢尼拔所設的陷阱中。

 

漢尼拔實在藝高人膽大,設計了一個沒有任 何指揮官敢做的戰略--由陸路越過阿爾卑斯山由北面入侵意大利。

 

這個戰線的選擇也是深思熟慮的。漢尼拔認 為,從海上攻入意大利太冒險,第一次布匿戰爭後,迦太基艦隊失去了制海權,缺乏護衛能力:他的人數眾多的部隊,特別是其中的六千個騎兵,靠海上運輸,困難 太大。

 

漢尼拔還認為,從意大利南部侵入可能會遭 到當地人的反抗,得不到同盟者,而從北方侵入則情況會不同,迦太基人可能得到意大利北部的高盧人的支持,因為這裏的高盧人剛被羅馬人征服,他們正渴望有向 羅馬人復仇的機會。漢尼拔從這裏入侵正給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他們會加入到漢尼拔一邊反對羅馬人。

 

公元前218年四月,漢尼拔經過充分準 備,親自率領九萬步兵,一萬二千騎兵和幾十頭戰象從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出發,越過埃布羅河。

 

為避開羅馬派來進攻西班牙的軍隊,漢尼拔 採取了迂回曲折的行軍路線,到九月初,才到達阿爾卑斯山北麓。這時,過山相當困難,山中的陸路已有了積雪,山高路險,氣候惡劣。但漢尼拔仍以大無畏的精 神,毅然立即率軍翻越這令人畏懼的高山。

 

翻山過程中,歷盡難辛,或與暴風雪搏擊, 或蹣跚于陡峭險峻的山間小道,小道過于狹窄時,還要鑿開岩山,大象才能通過。漢尼拔大軍前面似乎有爬不完的皚皚雪山,走不完的羊腸險路。沿途還不斷遭到山 裏土著部落的襲擊。在路滑難行的山道上不斷有戰士或馬匹或大象失足掉進萬丈深谷,或被土著從高山上擲下的石頭砸死、砸傷。漢尼拔在這樣艱苦的行軍中,身先 士卒,哪裏需要幫助就出現在哪裏,盡力鼓舞戰士的士氣。

 

行軍到九月末十月初,饑寒交迫、筋疲力盡 的漢尼拔大軍才走出阿爾卑斯山山區,進入波河(Po River)上遊地帶。漢尼拔從新迦太基到波河,共走了大約五個月,翻越阿爾卑斯山,用了33天。一路損兵折將,到達阿爾卑斯山北麓時,尚 有四萬人,包括訓練有素的西班牙騎兵和非洲騎兵以及37頭戰象,而到達波河河谷時,只剩下了二萬步兵和六千個丟掉了戰馬的騎兵,37頭戰象只剩下一頭了。

 

羅馬執政官兼遠征軍統帥 西庇阿(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在高盧得知漢尼拔的部隊竟然出現在波河谷地,迅速將部隊由海路運回意大利,並 打算在北部攔下漢尼拔的部隊,想乘漢尼拔軍隊還未從長途行軍的疲勞中恢復過來時,速戰速決,一舉擊潰漢尼拔軍。

 

漢尼拔比羅馬人更迅速,正如他所預料的, 很快便有一些高盧部落加入他的隊伍。他的軍隊及時地從高盧人那裏得到人力、馬匹的補充。羅馬軍隊到來時,漢尼拔已作好了接戰的準備。

 

羅馬軍隊的前軍和迦太基的偵察騎兵,在波 河流域提契諾(Ticinus)相遇。交戰規模不大,卻很激烈。羅馬人本想在這裏乘漢尼拔軍尚處于疲勞時與之決戰,一接戰,羅馬人就發現,漢尼拔的騎兵在 速度,裝備和訓練等各方面都優於自己。帶兵的羅馬執政官西庇阿在戰鬥中身負重傷,不得不放棄在這裏決戰的打算,撤退至特雷比亞河(Trebia)對岸,並 在Placentia 紮營等待與援軍會合,等待第二支羅馬軍隊的到來支援。

 

羅馬在這場小規模交鋒中的失敗,加速了當 地高盧人的叛變,不久之後整個義大利北部的部落便全部倒向迦太基陣營。高盧與利古里亞(Liguria)傭兵的加入使漢尼拔的軍隊得以補充回40,000 人的全盛狀態。

 

在提契諾之役前,羅馬元老院早已傳令駐軍 西西里島(Sicily)的執政官朗戈斯(Sempronius Longus)率軍趕回北方與西庇阿會合,聯合對付漢尼拔。漢尼拔在經過巧妙的行軍之後,將其陣營移至朗戈斯援軍必行之路上,阻斷羅馬軍會合的計畫。但在 他隨後攻打鄰近的 Clastidium,獲得大量的軍糧時,朗戈斯趁機繞過迦太基軍,成功的與西庇阿會師。

 

在羅馬兩支部隊匯合後,漢尼拔不斷派騎兵 騷擾羅馬軍營。在12月的一個惡劣的下雪天,羅馬指揮官,執政官朗戈斯忍不住漢尼拔的騷擾策略,不聽同僚西庇阿的勸止,下令全軍出擊。漢尼拔偽裝不敵逃 跑,朗戈斯令4萬名軍團戰士在尚未吃早飯的清晨,離開軍營,渡過正漲水的特雷比亞河追擊漢尼拔。結果,卻在迷迷蒙蒙的晨霧中,陷入早已埋伏在蘆葦地的漢尼 拔軍隊的包圍圈內,遭到側翼和後面的伏兵的突然襲擊,潰不成軍,羅馬步兵一個接一個倒在迦太基騎兵的刀下,全軍只有四分之一的人逃了出來。

 

漢尼拔的勝利,使那些尚在徘徊觀望的高盧 部落紛紛投到他一邊,他的軍隊迅速擴大到5萬人。

 

就這樣,僅僅兩個月,漢尼拔就兩次大敗羅 馬軍隊,蹂躪了意大利的整個北部地區。令他感到不足的是,他所得到的支持並不像他所預期的那麼多。不過,他相信,現在他可以從意大利北部這一新基地南下煽 動羅馬的意大利同盟反叛羅馬了。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4

漢尼拔血戰古羅馬(二)--特拉西梅諾湖之戰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34797

 

羅馬人在特雷比亞河戰敗後 (The battle of the Trebia),又驚訝又沮喪。帶兵的執政官朗戈斯和西庇阿均被撤職,羅馬元老院選塞爾維尼(Gnaeus Servilius)代替西庇阿、弗拉米尼(Gaius Flaminius)則接掌朗戈斯的軍隊,並加多四個軍團的新力軍由他們二人帶領。

 

為了防止漢尼拔南下,羅馬人選擇放棄波河一帶的平原地區,因為那種地形和漢尼拔的騎兵交鋒大為不利。他們把主要防線設在亞平寧山脈(Apenines) 的南簏。

 

從 波河南下有兩條主要路線:一條是東進,經阿里密儂,沿弗拉米尼大道翻越亞平寧山脈;另外一條是從克拉斯提丁西面的河谷翻越亞平寧山脈,經貞奴亞,沿第勒尼 安海岸南下。為了防止漢尼拔的南下,塞爾維尼統兩個軍團駐紮在東部要地阿里密儂,負責防守弗拉米尼大道和安布里亞。弗拉米尼指揮另外兩個軍團屯兵阿雷佐 (Arretium),防守凱西亞大道和盧卡到阿雷佐一線。 

漢 尼拔早就知道了羅馬人的計算和佈局,為了不讓羅馬知道自己的行動方向,他將準備過冬的營地設在了波倫亞城,不左不右不東不西,令人無法猜測其真正動機。漢 尼拔在整個冬天都在密切地關注著羅馬的政局和意大利半島的局勢。當執政官選舉剛一結束,他就知道了兩個羅馬執政官的名字,以及他們的兵力和駐紮地。同時漢尼拔立刻對他們的出身、經歷、和性格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和研究,也對翻越亞平寧山脈的道路和環境進行了周密的調查和偵測。漢尼拔也知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 

 

各 方面的調查結果來看,羅馬軍兵分兩路,正是各個擊破的好時機。防守東線的塞爾維尼位於亞平寧山脈北簏的阿里密儂城,扼守著通往羅馬的大道。這條路是從北意 南下的最平整的路線,加上有羅馬人修建的高速公路,移動起來十分便利。阿里密儂附近的住民是山地民族安布里亞,他們為羅馬同盟提供極為有限的兵力,不過一 萬人。對漢尼拔來說,東進作戰對羅馬所能造成的震 動效果實在有限,達不到分解羅馬同盟的目的。相反,西線的羅馬軍防守著伊托魯里亞地區,那裡是經濟文化都十分發達的地方。羅馬人的許多文化都是從他們那裏 學來的,他們可以向羅馬提供約五萬人的兵力。不僅如此,漢尼拔認為伊托魯里亞人因長期受到羅馬的壓制,有叛離羅馬同盟的動機,只是他們還需要外力的推動。對漢尼拔來說更為幸運的是,駐守西線的執政官是性格比較激進的弗拉米尼,應該是個容易上鉤中計的人物。於是漢尼拔就選擇他作為自己的第一個打擊的對象。 

 

 

西元前217年四月,亞平寧山路上的積雪期剛剛消融,漢尼拔就全軍出動。漢尼拔不走左又不走右,卻再一次走一條令人意想不到的路線--引軍走羅馬人和高盧人都不重視的中路(因為那裏地勢實在太危險,實在不會人敢領軍試圖通過),直入亞平寧山脈。漢尼拔引軍通過亞諾河口(Arno)地勢嚴峻的沼澤區,在初春之際山上積雪初融,大量洪水流入亞諾河區,漢尼拔軍不眠不休在洪水中四日三夜的行軍,誇過亞平寧山脈,渡過亞諾河,在這個過程中,漢尼拔右眼因沼澤的毒氣引致發炎而失明,他的軍士亦大有折損,僅有的戰象也都失去,但他最終都成功引軍走出洪區。

 

 

弗拉米尼十分震驚,他正等待洪水退卻後進軍盧卡,沒想到漢尼拔竟然繞過防線在洪區的東面出現。於是派急使向同僚塞爾維尼求援,希望合兵一處,圍殲漢尼拔。

 

弗拉米尼因為認定已方不是漢尼拔騎兵的對 手,採取堅守戰略,駐兵死守Arretium。漢尼拔為了引誘弗拉米尼出戰,一路向東南進軍,刻意四處殺人放火,破壞周遭的農田莊園,並以此向羅馬的意大 利的盟邦顯示羅馬沒有保護他們的能力,以期瓦解他們與羅馬的聯盟。但結果弗拉米尼仍然鐵石心腸不為所動。

 

 

時,漢尼拔已經將附近的地形全部調查清楚,見弗拉米尼依舊沒有出戰的意思,便突然揮兵南下,放下弗拉米尼不管,直奔科托那而去,科托那城是通往羅馬的交通要道。漢尼拔的行動將弗拉米尼與羅馬的聯繫切斷了,而且也阻斷了塞爾維尼前來救援的道路,使羅馬兩軍無法合流。

 

漢尼拔這一著終於令弗拉米尼再也無法忍耐。弗拉米尼總不能讓漢尼拔通行無阻的直落羅馬,而令到自己像個窩囊一樣,設立的防線完全無法阻攔敵人。弗拉米尼引兵出城,但又害怕和漢尼拔正面交鋒,只在後面跟著漢尼拔,期望塞爾維尼的緩兵可以及時趕到。

 

漢尼拔見弗拉米尼帶領全軍出了城,也不去理會,只是一直向東南方向行進。幾天後的傍晚,漢尼拔軍抵達了特拉西梅諾湖畔 (Lake Trasimene),然後沿著北岸向東揚長而去。這特拉西梅諾湖是意大利中部最大的湖,在北岸和東岸有一條狹長的平地夾在湖水和丘陵之間,通往培魯西亞城的道路沿著這條平地向東伸展。漢尼拔早就將這裡的地形瞭解清楚,故意在傍晚才進入這個平地。進入湖畔地區的漢尼拔沒有浪費時間,立刻就命全軍分散埋伏在沿岸長滿林木的丘陵上過夜,嚴令不得生火點燈,不得有聲響。漢尼拔在這裡設下了一個巨大的陷阱,等待羅馬軍自投羅網。 

 

當弗拉米尼的羅馬軍追到這處時,已完全天黑。弗拉米尼見前面的路徑狹窄,又絲毫不見任何燈火和動靜,就認為漢尼拔已經走到湖東過夜,便命令全軍在丘陵地帶的外面扎營休息,等待天亮。這一切都在漢尼拔的計算之中。

 

弗拉米尼擔心漢尼拔走遠,翌日清晨已急不及待督促全軍追趕。這時特拉西梅諾湖一帶濃罩晨霧,視野不清。弗拉米尼一心以為漢尼拔已走出湖區,也不做任何偵察和警戒,全軍將士排著隊伍,一窩蜂的趕路。

 

 

當 時霧很大,羅馬軍的首尾無法相望。當羅馬軍進入湖邊的狹長地帶時,羅馬軍的前部受到漢尼拔的部隊伏擊。正在殺得人喊馬嘶的時候,羅馬軍的後隊只聽見聲音, 不知發生何事,正自猶疑亂作一團。在這個時候羅馬軍的整個列隊的左側被標槍、羽箭、落石等猛烈攻擊,弗拉米尼只知道被敵軍伏擊,但卻搞不清楚敵軍人數,也 弄不清敵人的位置,於是急忙下令後撤。命令還未傳達之際,後隊已經受到漢尼拔精銳的騎兵猛烈突襲,頃刻之間,弗拉米尼帶領的兩個羅馬軍團,完全陷入了漢尼 拔的包圍之中。

 

漢 尼拔的包圍實在是極之高明,他先用自己從西班牙和北非帶來的精銳重裝兵,佔據羅馬兵前部進軍必經的小坡,高居臨下阻擋羅馬兵前進的方向;然後在羅馬兵左側 的丘陵上設伏輕裝兵、弓箭手、投石兵和高盧士兵,對羅馬軍側翼長距離攻擊;最後在後方用機動性最強的努米底亞騎兵**把陷阱的生路封死。

 

由於弗拉米尼軍視野完全被霧遮住,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防守,甚至連軍士的隊形也無法保住,只能各自胡亂衝殺。羅馬兵三面被圍,一面臨湖,無處藏身,只能任由漢尼拔軍宰割。戰鬥了(應該叫做屠殺或許更貼切)只有三個小時,太陽驅散了晨霧,戰場上只剩屍橫遍野的地獄景象。

 

二 萬五千羅馬兵包括弗拉米尼戰死;前軍有六千人奮死突圍成功,逃到東面一個小丘,最後被漢尼拔的騎兵追上包圍,全數俘擄。能夠避過箭雨落石跳水逃回羅馬的, 只有千餘人。漢尼拔那一方只損失二千人,大部份戰死的都是高盧人,自己帶來的精兵幾乎絲毫無損。就是這樣,漢尼拔把羅馬常備兵力的一半,就此徹底殲滅。

 

為了離間羅馬人和它的同盟之間的關係,漢尼拔下令給被俘的羅馬士兵全都帶上枷鎖,而把無羅馬公民權的其他意大利人無條件地,不收取任何贖金,全部釋放。

 

特拉西美諾湖的勝利為漢尼拔進攻羅馬城創造了條件,通往羅馬的道路已再沒任何防線,他可以輕而易舉地就攻到羅馬城前。

 

(待續)

 

----------

**努米底亞騎兵(Numidian Cavalry)--努米底亞(西元前202年至西元前46是一個古羅馬時期柏柏爾人王國,如今這一國家已經消亡。其領土大約相當於現今的阿爾及利亞東北以及突尼西亞的一部分(皆位於北非)。當時以出產精銳騎兵聞名。名

 

漢尼拔

就是以努米底亞騎兵打下早期多場戰爭的勝利,後來也因努米底亞騎兵投向羅馬而戰敗。

 

 

 勞米底亞輕騎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56

漢尼拔血戰古羅馬(三)--坎尼會戰 CUP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36382

 

在特拉西梅諾湖之戰後,漢尼拔的軍隊令羅馬人喪膽,繼任的羅馬帶兵的執政官和統帥再也不敢正面和漢尼拔交鋒。

 

但話雖如此,漢尼拔的勝利卻沒有令到任何 一個意大利中部的城市向他倒戈,這令漢尼拔極之失望。他放棄直取羅馬,因為始終他深入敵人腹地,若果貿然攻堅,會四面受敵犯孤立之險。於是他繞過羅馬,到 南面去尋求聯盟者。他進軍佔據坎尼(Cannae)、亞得里亞海岸,取得糧食和騎兵所需的馬匹,並通常港口希望和迦太基本部取得聯系,並在那裏休整士兵和 訓練新加入的高盧士兵。

 

在羅馬這個危急的時候,元老院選出新的獨栽官領軍對抗漢尼拔,他就是出使向漢尼拔宣戰的費邊‧馬克西穆斯。

 

費邊是一個穩健而精明老練的政治家和軍事 家,他受命之後,率領四個軍團追趕漢尼拔。他趕上漢尼拔的軍隊後,採取拖延戰略,只是不斷在後拖延和騷擾漢尼拔的軍隊,使其疲於奔命。由於漢尼拔的騎兵實 在太強,正面交鋒極難取勝。羅馬人在本土作戰,在人員和資源的補給較為方便,反之漢尼拔深入敵土,不利久戰,若然羅馬人能使漢尼拔欲戰不能、卻勝不成,再 戰下去有機會能把漢尼拔拖垮。

 

可是費邊這個策略也負出了沉重的代價,漢 尼拔的軍隊在意大利境內任意馳騁,不斷破壞和洗劫大量農地和莊園,令羅馬人民極度不滿。於是費邊在六個月任期期滿後,元老院選出兩位新的執政 官:Lucius Aemilius Paullus(帕魯斯)和Gaius Terentius Varro(發羅)。社會輿論和元老院敦促兩個執政官迅速領兵和漢尼拔決戰。

 

帕魯斯曾經帶兵在第二次伊利里亞戰爭取得勝利,具備實戰經驗,為人穩重。發羅則是富家商人之子,重來沒有帶兵上戰場的經驗。發羅為人較為激進,主取投入優勢兵力與漢尼拔決戰,得到羅馬市民的支持。

 

羅馬的兩位執政官為了迎擊漢尼拔,親率大軍向南行軍。經過兩天,於奧非都斯河左側找到漢尼拔的蹤跡,並在距離其六英裡外紮營。平常兩位執政官會分別指揮其所屬部隊,但這次因兩部軍隊合一,所以因應羅馬法律的要求,兩位執政官在日間輪流作出指揮。

 

執政官發羅首次帶兵上陣,就要戰勝漢尼拔。當羅馬軍隊向坎尼逼近時,漢尼拔派出一小隊軍隊伏擊羅馬軍隊。發羅成功抵擋了其的進攻並繼續向坎尼進軍。

 

另一位執政官帕魯斯則不同於發羅,其心思慎密並且步步為營,而且其知道即使羅馬軍隊在數量上佔有優勢,但與漢尼拔在平原上對戰是極不智的。

此 想法絕對正確,因為漢尼拔具有騎兵的優勢(不論是質量或數量上)。儘管有著這些顧慮,帕魯斯認為在取得初捷後退兵為不明智的,於是將三分之二的兵力駐紮在 奧非都斯河東側,並指令餘下的軍隊渡河,在北岸離迦太基軍營更近的一個高地上設下第二個軍營,此軍營設立的目的在於搶奪糧草並且騷擾敵軍。

兩軍於這個位置對峙兩天。

 

公元前216年8月1日,漢尼拔向發羅挑 戰,相約於明天正式交戰。發羅拒絕了,當其要求被拒絕後,漢尼拔意識到奧非都斯河對羅馬軍隊的重要性,於是派出騎兵向正在河邊取水的羅馬士兵進行騷擾。發 羅因此被激怒,於次日,即8月2日,集合南北兩營大軍,在與漢尼拔軍營隔岸相望處佈下戰陣,向漢尼拔挑戰,要與其決一死戰。

兩位執政官共有7萬名步兵、2,400名羅馬騎兵與4,000名同盟騎兵(在會戰裡上陣的),並在兩個軍營留守2,600名重裝步兵與7400名輕裝步兵(合計1萬名步兵),羅馬在戰場上的總兵力達至86,400人。

而迦太基大約30,000名重裝步兵、6000名輕騎兵與8000名努米底亞騎兵包括主戰場上的兵力與分隊兵力。

 

當時傳統的陣形是步兵在中間,騎兵置兩翼。羅馬人依照此法擺陣,但選擇加厚中軍的縱深而不是加寬其戰線寬度,希望以此迅速擊潰漢尼拔的中軍。而發羅知道漢尼拔此前兩仗均以詭計與花招取勝,所以其主動尋求發動戰役,以防再次中伏。

 

漢尼拔為了應付羅馬軍的優勢兵力,選擇了不同於傳統的陣形,其將最低質素的的高盧新兵放於中軍,搭配經驗豐富西班牙重裝步兵,而驍勇善戰的非洲重裝步兵則分列兩邊。將中軍列成半月形,突面向著敵人。而兩翼則分置努米底亞騎兵。

 

戰鬥一開始,羅馬步兵發動猛攻,漢尼拔中軍的步兵抵擋不住而後撤,半月形的戰陣由突面向著敵人最後變成凹面包著敵人(下圖)。

 

 

羅馬步兵一直挺進,變成兩側匯合中間前進,愈是向前,愈是楔人敵人的隊伍,縱隊愈加兩側向內收縮而變長,正好成為漢尼拔兩側精銳非洲重裝兵部隊橫攻的目標。

 

羅馬軍很快就由主動出擊變成被動抵抗,隨 後羅馬兩翼的騎兵被實力大優的迦太基騎兵迅速擊潰。然後迦太基騎兵掉頭沖擊羅馬步兵的後面。結果羅馬兵完全陷入漢尼拔軍隊的包圍,軍士在中間擠作一團,毫 無抵抗之力,只能淪為漢尼拔軍隊屠殺的對象。戰況變成一面倒,到夜幕低垂之時,羅馬軍幾乎全軍覆沒,54,000人陣亡,18,000人被俘,執政官、元 老、貴族、成千上萬羅馬最優秀的市民都倒在血泊之中。

 

 

蓄勢待發的努米底亞騎兵

 

 

這是羅馬人那麼多場戰爭以來死傷最慘重的戰役,羅馬城家家戶戶都陷入痛失親人的悲痛。作為羅馬騎士職業象徵的金戒指,漢尼拔就收集了一大個木桶,遣人送回迦太基。漢尼拔在這場戰爭只損失了6,000人。

這場戰爭成為歷史少數包圍多數殲敵的光輝範例,至今少軍事學校仍然以這場戰役為重點研究課題。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57

《金融可以顛覆歷史》第二章:惡性通貨膨脹毀了古羅馬帝國和現代政府 北京時代華語圖書

http://xueqiu.com/8132516637/24188380
物價上漲是稀缺資源在需求強勁時的自然結果,也是一個長期以來的歷史現象。各種經濟學派從需求拉動、成本推動、經濟結構和貨幣數量等角度提出了形形色色的解釋,制定了各種政策來應對物價上漲給社會帶來的壓力。通貨膨脹一詞也不容置疑地將社會和政治的關注集中在貨幣現象上,從而物價上漲始終被歸結於上層統治者的權謀和手段。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強勁,人們開始注意到通貨膨脹的全球相關性,特別指責主要國家的中央銀行不負責任地發行紙幣。

最早的通貨膨脹與紙幣毫無關係,始於羅馬皇帝尼祿當政期間(54—68)。當時的羅馬帝國統一了歐洲,侵佔了亞洲,控制了非洲,與尚無正面接觸的秦始皇統一下的遠東中國成為兩個最大的文明社會。有趣的是,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古羅馬帝國被稱為「大秦」,《後漢書·西域傳》中描繪「大秦國一名廣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里,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可見,羅馬帝國紅極一時,即使是遙遠的中國也對其有所瞭解。

從公元前82年的馬略[1]蘇拉[2]之爭開始,羅馬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內戰,最終愷撒終結了原始的公民共和制。公元前28年,屋大維和阿格里帕擔任執政官,徹底清洗元老院。次年,屋大維向自己控制的元老院交出權力,還政於民,元老院授予屋大維「奧古斯都[3]」稱號,羅馬帝國從此時開始創立。全盛時期羅馬帝國總共控制了大約59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廣袤的土地加上戰爭俘獲轉成的奴隸,成為強大的帝國軍隊不斷侵略的兩大財富激勵。不過,在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土地和奴隸終會達到極限,擴張不得不中止。羅馬帝國發展的重心開始轉向內需。對富人和中產階級的稅賦成為滿足皇帝虛榮和控制能力的來源,同時也是瓶頸。

愷撒執政期間(公元前100—前44),羅馬建立起了金銀貨幣體系,羅馬貨幣隨著羅馬大軍的征服戰爭得以擴張到地中海周邊遼闊的區域,而廣闊的貨幣流通貿易,又反過來大大強化了羅馬帝國對周邊地區的資源整合能力和控制力,大大增強了其實力。在此期間,羅馬帝國物價穩定、稅收適中、貿易經濟繁榮,商業貸款利率處於4%~6%的穩定區間。

54年,尼祿皇帝上台。他具有藝術天賦,寫詩、彈琴、歌劇、戲劇,幾乎樣樣精通,但同時,他更是一個充滿野心且窮奢極欲的人,羅馬城市建設和貴族消費都在他的統治下達到頂峰。64年,羅馬發生大火,燃燒了整整一週,羅馬14個區中有10個被毀壞。在大火之後,尼祿皇帝開始大規模重建和新建紀念性建築,為了籌集工程資金,他採用了降低金銀幣成色的做法。

查看原图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當時,羅馬已經實施了金屬貨幣制度,金銀銅幣廣泛流通在被佔領區域,羅馬幣最為貴重。在無法繼續提高稅賦水平,同時不得不承擔龐大軍隊和官吏群體的成本的情形下,尼祿開始在銀幣中普遍加鑄廉價的金屬,如鉛、銅等,發行不足值貨幣(貨幣貶值)。很快,老的銀幣就陸續退出流通被回收熔化,再製造更多的廉價銀幣。這就是金融界所稱的「格雷欣法則」,即劣幣驅逐良幣[4]。貨幣貶值導致交易率低下、經濟衰落,又需要政府繼續投入更多的貶值貨幣,這種惡性循環導致政府信用和執政能力逐漸下降。

據記載,尼祿皇帝在位的14年間(54—68),羅馬銀幣的含銀量從100%降到90%。到117年,含銀量降到85%,到180年,含銀量降到75%。又經過兩任皇帝到211年,羅馬銀幣的含銀量僅剩50%。從尼祿時代開始的貨幣漸進貶值週期持續了150多年。在1世紀含銀量達90%的羅馬銀幣在戈爾蒂安皇帝統治的238年含銀量只有28%,而到了268年的克勞狄二世時,含銀量已經下滑到只有0.02%。事實上,以銀幣發行量之大,如果足值發行,羅馬帝國已經沒有可以挖掘的銀礦了。尼祿開了頭,之後歷代羅馬皇帝都蕭規曹隨,如法炮製。此時的羅馬銀幣如同今天的紙幣一樣,只有信用承諾和財富象徵意義。根據英國著名學者瓊斯(A.Jones)的研究,138—301年,羅馬軍人的服裝價格上漲了166倍,自2世紀中葉到3世紀末,小麥的價格上漲了200倍,按照複利計算,這段時間的物價上漲率每年在5%~6%。金屬貨幣下的通貨膨脹就這樣發生了。

260—268年,羅馬帝國已經陷入了嚴重經濟困境,國內叛亂不止,國外連年戰爭,由於貨幣面值很高但含銀量極低,導致物價飛漲,稅收加重,士兵開始嘩變,以至於國王奧勒良在275年被刺殺。

面對市場上的怨聲載道,政府試圖改革。但是羅馬帝國選擇了錯誤的方向,採用了強制的管理手段來控制物價。戴裡克先皇帝在301年頒佈凍結物價的法令,公佈了700~800種物品和服務的最高價格,其中包括小麥、棕櫚油、甘藍菜、鵝等商品,甚至理髮師、家庭教師等的最高工資也做了相應的規定。法令異常嚴格,觸犯法令的人將被處以死刑。但是,物價凍結後,市場立即陷入蕭條,利息率也不斷被抬高,法律進而又將利息限制在6%~12%之間。自然,正常商業活動全部轉為地下經濟,游離出監管體系之外。這個法令很快被下任統治者廢除。關於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有數不勝數的論文,但貨幣貶值導致的物價上漲一直是一個重要因素。

當然,羅馬帝國的這次通貨膨脹,與1000年後出現的紙幣無關。紙幣本位下,貨幣價值更依賴於政府的權力和信譽。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產生於中國宋朝的成都。宋朝於960年建立,965年吞併了蜀國,試圖用銅錢取代當地流通已久的鐵錢。當地銅礦不足,流通貨幣奇缺。商人便紛紛發行自己的票據用於交易,即「交子」。1005年成都的知府張詠選擇了16家商號統一發行交子,從而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1023年政府還在成都建立了專門機構「益州交子務」獨家發行交子,次年在全國統一發行。交子除了用於商業和消費交易外,主要用於戰爭的軍用和財政管理的民用。

1069年,丞相王安石進行改革,試圖把茶葉、食鹽、穀物等重要經濟資源統一國營,同時強制執行稅收貨幣化。還有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加大交子的發行量。在1107年,國家交子發行達到2400萬貫,超過額度的20倍。市值跌到面值的10%以下。此後的金朝、元朝和明朝都是採用紙幣的方式不斷盤剝大眾,直接導致經濟危機,也間接導致政府垮台和改朝換代。儘管文獻中少有關於通貨膨脹的分析,但紙幣大明寶鈔導致嚴重危機而被廢除之後,中國長期嚴禁紙鈔發行,經濟都維繫在銀兩本位的基礎上。

幾乎所有發行紙幣的國家都有通貨膨脹的歷史,在特殊情形下,還產生過惡性通貨膨脹。在中國金融博物館裡,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中國民國期間和幾年前的津巴布韋惡性通貨膨脹的紙幣原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普遍進入經濟衰退期,整個歐洲在1920—1921年間,製造業下降了9.5%。英國失業率高達11%,美國失業率則達11.5%。相較之下,更為嚴重的經濟衰退發生在戰敗的俄國和德國,並且導致了惡性的通貨膨脹。其中,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從1919年1月到1923年12月,物價指數由262上升為126160000000000,上升了4815億倍,被稱為「最經典的通貨膨脹」。究其原因,當時的德國政府無法從稅收中籌集足夠的資金支付戰敗國賠款,只能將財政預算平衡的壓力轉移給印鈔機,這一行為極不負責任,但是看起來卻是當時唯一能緩解內憂外患的政治壓力的權變策略。當然,後果令人髮指。通貨膨脹爆發後,德國所有薪水必須按天發放。甚至有這樣的記載,發工資前,大家通常都要做好熱身準備,拿到工資,立刻以最快速度百米衝刺,跑向市場與雜貨店,因為晚一分鐘,物價都有可能上漲很多倍。德國的惡性通脹最終為納粹上台提供了土壤。

而進入現代,津巴布韋的通貨膨脹則最為知名。2008年7月,津巴布韋開始發行面額為1000億元的鈔票,其官方表示通脹率已經達到了2200000%。起初是由於總統羅伯特·穆加貝的強硬態度導致了津巴布韋進出口貿易的停滯,而後政府為了填補財政赤字開始濫發紙幣,在通脹與商品供給量不足的雙重作用下,大量商店倒閉,失業率開始上升。為了挽救經濟,津巴布韋政府加大了貨幣的供給,最終創下了當時世界範圍內的通脹率的紀錄。更加不幸的是,幾天之後這個紀錄便被打破,到了2008年11月,津巴布韋的月通脹率已經達到了79600000000%,在世界經濟史上位列第二,僅次於1946年的匈牙利。在經歷了10年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後,2009年,津巴布韋終於放棄本國貨幣,開始使用美元。至此,經濟形勢才逐漸趨於穩定,並且開始逐步恢復。
查看原图
即便是美國這樣的超級經濟強國,仍然需要時刻與通脹做鬥爭。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為了應對通脹,決定將黃金價格提高,從一盎司兌換20.67美元提高到兌換35美元,讓美元大幅貶值。二戰後的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初期,由於美國的通脹政策和外國央行越來越擔心他們不斷增長的龐大美元儲備,美元開始承受壓力,美國政府開始通過對一些領域實行控制和政府干預做出回應,這些措施保留了黃金可兌換性、美國國債市場、利息均衡稅,最終甚至對薪資和物價進行了干預。1971年,美國政府宣佈脫離金本位,將美元與黃金繼而與白銀徹底脫鉤,從此持有美元紙幣者再也無法向銀行系統兌換黃金和白銀,美元價值的唯一維繫是美國政府的信譽。今天,黃金兌美元的價格已經超過脫鉤時的幾十倍,美元大幅貶值。

無論使用金屬貨幣、金屬匯兌紙幣還是今天完全依賴政府信譽的紙幣、電子幣,確定交易需求、儲備需求和更加複雜的需求(如貨幣收藏者)並為之提供合理的供給量都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有市場解決方案,有政府解決方案,也會有同業或國際協調解決方案。在不同發展階段,市場、政府和同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解決方案的實施也伴隨著不同的結果,如經濟發展、市場崩潰、政府破產等,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一個過程。各種學術觀點、各種政策依據、各種效果判斷等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金融發展歷史圖解。人類並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歷史還是會成為現實的,這就是我們始終關注歷史上通貨膨脹的原因。

[1]馬略(約公元前157—前86),古羅馬統帥,政治家。

[2]蘇拉(約公元前138—前78),古羅馬統帥,政治家,獨裁者。公元前88年任執政官,為爭奪米特拉達梯戰爭指揮權與馬略發生衝突,相互仇殺,爭得兵權後率兵東征。

[3]奧古斯都原意為「神聖的」,「高貴的」,帶有宗教和神學式的意味,一般用來指稱羅馬帝國第一位皇帝「屋大維」。

[4]「劣幣驅逐良幣」是指當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39

IS毀敍古城古羅馬遺蹟

1 : GS(14)@2017-01-22 02:17:02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再毀重要歷史文物,敍利亞巴爾米拉(Palmyra)古城其中最著名羅馬鬥獸場的外牆及柱廊(Tetrapylon),都受到破壞。敍利亞古蹟部指,昨日前收到來自波士頓大學的分別於上月和本月拍攝的衞星圖片,可見柱廊16條中現在只剩下4條(圖),周圍都是一片頹垣敗瓦;另外,羅馬鬥獸場的外牆亦已被毀。巴爾米拉古城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UNESCO指巴爾米拉有30%地方已被破壞,斥IS所為是「戰爭罪行」。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21/199041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5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