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正在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相呼應,最新的報告顯示,上海在電子通信制造、汽車和高端裝備制造等3個先進制造業上,顯示出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5月16日發布的2017年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顯示,2017年上海這3個先進制造業的優質產品、核心產品出口增長,“上海制造”品牌影響力提升。
結果顯示,2017年上海電子信息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國際競爭力指數分別為149、122.14和109.77,分別比2016年分別上升了4.2%、0.57%和8.1%,總體上繼續保持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制造業是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近日,上海提出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並發布三年行動計劃。按照預期規劃,到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世界級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初步建成若幹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初步建成世界級制造品牌匯聚地。
上述三個產業中,汽車、電子信息是上海將全力打造的兩個世界級產業集群,高端裝備則是上海要積極培育的4個世界級產業集群之一。
對這三個產業的評估,是基於“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這是由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導開發,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新經濟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心聯合研發的,旨在對上海相關產業進行客觀評估和國際對標,促進維護產業安全、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推動產業進一步融入全球生產鏈分工體系。
國際上現有評價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體系主要有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IMD)的《世界競爭力年鑒》、世界經濟論壇(WEF)每年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等。
與現有國際評價體系不同,上海的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分析試點是以具體產業為研究單位,註重對具體行業的國際表現予以評價和分析。
而今年率先發布的3個先進制造業行業分析報告,在指標構建上更加突出“國際”因素:從產業的國際表現、行業驅動增長和價值鏈提升三個方面評估上海相關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具體而言,上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在產業國際市場占有份額略有下降,但由於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和品質優勢的上升,使得海外市場對電子信息產品的需求依然保持強勁,進而推動產業國際表現的上升,產業國際表現指數在過去三年間由162提升至175。
在價值鏈提升方面,上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核心產品出口額占全行業產品出口比重等指標呈現趨勢性上升,帶動行業整體貿易競爭力走強,其中以處理器及控制器、存儲器和硬盤驅動器等產品的上升幅度最為明顯,使得價值鏈提升指數在三年間由133上升至149。
不過,在行業驅動增長方面,由於營商成本相對較高,導致上海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整體產業資本收益率和產業集中度相對下滑,使得行業驅動增長指數由2015年的117下降至了2017 年的111,影響了行業整體競爭力水平。
對於上海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連續4年的指數測算顯示,該產業國際競爭力在保持較強競爭優勢的同時總體發展穩定,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保持在121~124之間。
在價值鏈提升方面,呈現穩定上升趨勢,核心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發展成熟度支撐了價值鏈的提升,使得其指數由2014年的101.29上升至2017年的107.34。而在行業增長驅動方面,行業成長速遞、盈利能力和生產效率則拖累了總體競爭力指數的提升。
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在產業國際表現方面,上海市新能源汽車出口占全球同類產品出口比重達到0.03%,產業的出口競爭力首次由弱轉強,推動產業國際表現指數由2014年的93.62上升至2017年的105.68。
在價值鏈提升方面,核心產品出貨量的增長和技術的提升支撐了價值鏈提升的穩定增長,反映電機和電控等核心產品與國際前沿產品品質差距的核心產品出口競爭力較前一年度大幅度提升,推動價值鏈提升指數在4年間由89.74上升至119.39。
不過,在產業集中度、新能源汽車產比和新能源車型數量占比方面,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仍處於較低水平。
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幼文表示,在國際分工背景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核心是要素收益。但是目前對產業國際競爭力測定存在“顯性比較優勢”的誤區,所以發展中國家要克服有出口無產業、有產業無技術、有技術無專利、有產權無收益的尷尬局面。因此,上海要在不斷擴大開放的情況下,堅持培育高級優勢要素,爭奪價值鏈分工的高端。
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耿梅娟則認為,我國培育制造業任務艱巨,一方面是制造業工業基礎較低,資金也存在“脫實向虛”的傾向;另一方面是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國際競爭更趨激烈。國外跨國公司以積極利用全球化的生產網絡和組織模式,以核心技術和專業服務掌控價值鏈高端環節,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面臨被“低端鎖定”的風險。
按照規劃,上海將每年發布一次12個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報告,年內還將發布航運服務、會展服務業、生物醫藥等行業2017年國際競爭力分析報告。(實習記者唐燕飛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