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張數課稅不合理、F股地雷仍多 如何面對未上市股兩大風險?

2014-06-02  TWM  
 

 

對於未上市股投資人來說,課稅已成去年起最重要的投資「風險」與技巧之一,另外,在F股陸續出現狀況下,如何選擇好的F股公司,也成為未上市股投資最重要的課題,要如何面對及因應兩大風險,值得投資人關注。

撰文‧林宏文

對於未上市股的投資人來說,目前最煩惱的就是課稅問題。根據去年開始實施的核實課稅制,包括未上市股票、首次上市櫃︵IPO︶股票十張以上、興櫃股票一百張以上,都要以稅率一五%課稅。不少投資人認為,由於未上市股票、興櫃股票到上市櫃後,課稅方式完全不同,已形成未上市投資人不少困擾,加上未上市股票成本計算複雜,讓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事實上,用張數來作為課稅標準,原本就很不合理,因為股價高低有別,高價股如寶齡富錦股價近四百元,低價股如啟耀一股兩元不到,賣一百張啟耀的總金額還不到賣一張寶齡富錦的一半,用張數作為計價單位,完全不符合課稅的基本精神。

計算成本與獲利易引起爭議益鼎創投總經理邱德成就認為,不只以張數課稅不合理,未上市股在計算成本與獲利上也很複雜,容易引起爭議,因此,與其用一百張做課稅基準,不如把未上市股的證交稅提高,成交就課稅,從原本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四.五,如此最簡單易懂,政府也最容易課到稅。

不過,就算是財政部訂定核實課稅制的規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上市股投資人就相對應產生不少避稅方法,而且完全合法,絕對讓政府課不到稅。例如,有投資人為了避稅,不僅用夫妻兩人的戶頭,未成年子女的戶頭也可以使用,只要注意每年贈與免稅額二二○萬元即可。如此,一家四口就有四百張的額度可以使用,大大減少被課稅的機會。

此外,有投資人也說,要善於利用每年一百張的額度,因此,只要預估股價還有上漲空間,隔年有可能被課稅,今年就先賣一趟再買回來,把成本墊高,隔年被課稅的機會也因此降低。也有投資人表示,如果真的成交張數超過百張,而且確定是獲利會被課稅的話,那就想辦法把一些已經確定虧損的壓箱未上市陳年股票拿出來處分一下,藉著這些損失,把前項交易的獲利平衡下來,如此也不會被課到太多的稅。

一位資深的未上市股投資人笑說,現在投資未上市股的人,除了研究公司基本面外,還要花很多精神在加減乘除的數學計算,才能與財政部鬥法鬥智。

總而言之,政府規定了不甚合理又窒礙難行的未上市股課稅規定,投資人相對也會祭出各種反制措施,結果很可能是政府課不到稅,投資人徒增煩惱。但最嚴重的負作用卻是,未上市股交易冷清,對想要創新創業的人又形成一道門檻,是徹底三輸的局面。其實,若觀察近幾年未上市一百強的名單,就可以發現,未上市公司的數量及品質確實愈來愈差,尤其是電子產業已經不容易找到具份量的企業,反倒是在生活、文創及生技產業中,還會出現一些不錯的公司,這也與近年來電子業創新創業的動能不再,在好公司陸續上市櫃後,後續動能已無以為繼,難怪未上市的電子股已找不到好公司。

此外,未上市股的投資如今也更為多元化,由於F股的開放,如今許多海外公司回台掛牌,但這些公司大部分並未先在台灣公開發行或在興櫃交易,因此投資人不見得有機會參與,只能等到股票上市櫃後才能買到。

不過,也有少部分的F股,已先行在興櫃市場交易,有鑑於先前發生的F - 再生事件,投資人對F股的投資會更加謹慎。四月間曾坐上興櫃股王、預計六月掛牌的F - 通訊,日前公佈第一季季報,由於預先提列所得稅,致使原本第一季的稅前獲利,從三.三七元驟降為○.八元,股價也在短時間內大跌超過兩成。

可檢視有無台灣創辦經驗另外,原本已拿到上櫃核准函、創辦人為中國企業家的F - 中晶,日前申請補辦公開發行,也遭證期局停止生效,在承銷業又投下一枚震撼彈,也讓投資人對於F股的投資又更為審慎小心。因此,F股的投資,可能要更加注意,公司是否有台灣創辦人的背景,雖然這也並非品質絕對保證,但若有其他相關的台股上市櫃經驗,可能是檢驗經營者誠信較佳的參考。

例如六月中下旬即將掛牌上櫃交易的F - 達輝,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三.○七元,F - 達輝的大股東是徐鴻鈞及徐鉦鑑兩兄弟,先前該集團主導的兩家公司已經掛牌,分別是在新加坡掛牌的奐鑫及在台灣掛牌的祺驊,有這些掛牌公司的經驗與資料,對於投資人來說,至少可以作為判斷企業家經營風格與品德的基礎,這也是未上市股投資人可以稍加留意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9

造就A股兩年牛市的真正原因 增發取代IPO成為募資主渠道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28

造就A股兩年牛市的真正原因 增發取代IPO成為募資主渠道(破解牛市困惑)
作者王琦


一、牛市的困惑

持續兩年的A股牛市行情,讓很多人看不懂,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行情與宏觀經濟相背離,二是個股間結構分化巨大。

以滬深300指數為例,從2005年中開始,該指數與單季GDP同比基本同步,但自2014年中開始,二者出現明顯背離,背離的時間之久與幅度之大為近十年之最。

同時,代表大盤藍籌的滬深300指數與代表小盤股的中證500和創業板指數,走勢節奏與上漲幅度都分化很大。


二、破解牛市困惑的密鑰

對上述困惑的一般性解釋,主要集中在“改革”與“轉型”兩種力量:改革提升估值,轉型造就分化。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定道理,但細究起來也有瑕疵。改革提升估值隱含的前提是:通過改革,讓經濟增長企穩,並且更具可持續性。但如前述,兩年來經濟不僅沒有企穩,反而節節下滑且有通縮隱憂,並且本輪牛市與經濟基本面的背離已達十年之最。轉型造就分化,不能說不正確,2013年初至今,申萬計算機和傳媒指數分別上漲349%和299%,確實遙遙領先其他行業指數,但同時也要看到,滬深300與中證500指數的分化更甚於對創業板指數,有人計算的A股等權指數亦早已創下歷史新高,說明個股普漲亦十分明顯。

在我看來,更有解釋能力的,是監管政策對於上市公司再融資(含並購重組)審批的放松,可以說,本輪牛市是“再融資監管市場化改革的紅利”,而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這個高大上的評價,還需要一個不那麽光彩的前提:IPO受限。

首先來看一組對比數據:


2013年以來,增發的公司家數巨幅增長,2014年高達478家,超越了2010年IPO巔峰的347家。而對應在金額上,2014年增發募資6911億元,不僅是同年IPO募資額669億元的10倍強,更超過2010年IPO募資巔峰的4911億元逾40%。

接下來就是最精彩的魔術揭秘部分了,為什麽增發取代IPO成為股市募資主渠道是破解牛市困惑的密鑰呢?

其中的關鍵在於:當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便利,與IPO受限的背景相結合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再融資成為一種極具價值的特權,並且可以相對極低的價格去“血拼”那些苦苦徘徊在IPO門外的優質活力資產,從而增強自身盈利能力,並降低估值,然後進入下一個模式再循環。

由於增發是市價打折定價,所以在這種模式下,上市公司的高估值,變成了一種優勢和必然,因為只有高估值,才會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時少攤薄原股東權益比例。反觀被並購資產,相對處於被動地位,公司控制人只能在IPO的漫漫等待和各種不確定性,與被並購的快速套現和快速融資中,做出選擇。略舉一例,我們在與一家制造業上市公司交流中了解到,該公司去年收購了一家凈利潤規模與其原制造主業相當的市政園林企業,園林公司老板本有IPO計劃但最終放棄了,因為IPO總過程至少4-5年,一旦披露材料幾乎必遭舉報,會導致幾年內開展業務都很困難,而通過被並購間接上市後,今年又在增發募資,園林業務獲得超常規發展。

毫無疑問,這種模式已經成為一種主流,2013初至2015年一季末,已經有920家公司實施了增發,占2015年一季末2662家A股公司的35%。更令人吃驚的是,截止2015年一季度末,有1073家公司處於增發的不同進程中,如果假定這些公司中不重複的話(事實上當然不是),兩年多來,2662家A股公司中的69%,或者已經實施了增發,或者正在增發的流程當中,考慮部分公司實施了不止一次增發,大體也可以推算至少一半的公司已經或即將進行增發。A股公司,正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增發狂潮當中。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會發現A股牛市中的一系列困惑都豁然開朗。

首先,並購重組取代經濟波動成為影響股價的主要驅動力。大體來看,借助增發而完成的並購重組有兩類或者說是兩個階段,其一是初期部分充分意識到融資優勢且自身把並購重組作為公司增長模式的公司,典型代表是藍色光標,藍標於2010年2月首發,募資6.77億元,隨後公司先後於2012年6月和2013年9月兩次定增募資22.6億元,2014年發行可轉債募資7.5億元,利用這些資金,藍標上市後累計並購數十家海內外公司,收入與營業利潤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70%。隨後,在再融資審批放松的背景下,藍標模式的成功迅速被複制,並且並購對象從縱向整合與橫向擴張,膨脹為跨行業並購甚至純粹的保殼或借殼。特別提醒的是,在這種模式下,已上市公司的價值得到巨大的重估,殼價值顯著擴張。

其次,市值取代估值成為股票定價的主要標準。仍以藍標為例,公司自上市以來,PE(TTM)估值幾乎沒有低於過30倍,高點時超過80倍,但並購對象的估值幾乎都在10.5倍以下。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算術題,上市公司凈利潤2億元,市盈率50倍,市值100億元,而被並購企業凈利潤同樣為2億元,估值10倍即20億元,則上市公司收購需要增發20%股份,並購完成後公司整體靜態市值120億元,凈利潤4億元,PE下降為30倍。別忘了,公司的成長性為100%,簡單外推的話,還可以給出更高估值,假如回到50倍,總市值就是200億元,這就是資本的小魔術。在實踐當中,無論上市公司原主業的利潤狀況如何,只要公司控制人和管理層展現出重組並購的意向,且有能力尋找到意願上市及被並購的資產(比如簽訂了市值管理合同),其股權價值就相當於附加了可以100%中簽的新股期權,股價都會大幅飆升。此種狀況下,流通股東“配合”控制人提升股價做大並購前的市值,是一種“理性”行為,而對其存量主業資產的價值分析,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何況在宏觀經濟節節下滑的背景下,上市公司自身的經營也難有太多亮點,這就是高估值(市值)與差經濟共存的微觀基礎。

第三,大盤藍籌公司並購重組動力不強,股價表現相對落後。在火熱的並購浪潮中,大盤藍籌股無疑是相對寂寞的一個群體,一方面公司自身經營穩健主業突出,重組意願不強,另一方面,公司自身體量很大,也很難尋找到會對股價產生重大影響的標的。所以,在股價彈性上,大盤藍籌股比起那些重組消息此起彼伏、並購投向繽紛奪目的中小市值品種來,自然相對寂寞得多了。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多數大盤藍籌公司控制人是國資部門,對市值的追求力度也沒有中小市值民企那麽強烈,不過,在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近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大盤藍籌股進行市值管理,通過整體上市、資產置換等方式,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融資優勢。

三、並購牛市的未來

並購牛市雖然是中國特定股票發行制度下略顯怪異的產物,但並不完全是壞事,從積極的方向來看,這也是資源有效配置的一種方式,在宏觀意義上可以說是各類有利潤和有活力資產“快速證券化”的過程,並且基本上是以市場化的原則完成的,是對IPO堰塞湖的另類導流,比如我們看到很多靜態盈利規模較小但增速極快的網絡遊戲、傳媒以及其他互聯網企業,借此機會迅速實現了證券化,從廣義上來講不僅扶持了這些新興產業,也是對創業和創新的極大鼓勵。從公司經營層面來看,並購讓那些具備前瞻眼光與整合能力的上市公司,獲得了“撬動地球的杠桿”,這本是資本市場發展的應有之義,彰顯了監管市場化導向所可能迸發的積極影響。

但是這種模式的弊端也不容忽視,除了可能伴生的內幕信息與虛假披露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眾多跨行業並購所可能帶來的整合不暢。問題可能出現在兩個層面,一是上市公司在跨行業並購時,往往缺乏對新產業、新企業價值深度辨識的能力,事實上,截至目前已經出現了多起並購標的盈利低於承諾值的事件,事後來看有些資產的問題在收購洽談期已有苗頭,如果不是公司虛假披露,那就是把控能力不足了,只是現問題資產相對占比還不算高,不足以影響整體投資者信心。第二是即便並購標的經營順利,但在收入與盈利增速很快占公司整體比例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多數卻沒有上市公司控制權,在戰略、融資等方面,與原控制人的矛盾,將會隨著時間推移不可避免的出現,這種矛盾從長期來看可能會是非常嚴重的。

所以,預判並購牛市的未來,就必須出現足以動搖當前模式的力量,當這些條件實現,並購模式無法大規模繼續的時候,牛市的基礎就被動搖了。那麽,這些條件會是什麽呢?

答案有三個:註冊制真正推出、新三板極度繁榮、並購整合負面效應大面積顯現。前兩者是並購標的供給方面的制度性障礙,如果主板創業板IPO實施真正的註冊制,上市流程大幅縮短,那麽真正優質的企業一定會選擇獨立上市而非被並購,因為這樣才會獲得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其中還隱含了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目前IPO發行中畸形的“限價發行”規定一並得到改變。同理,如果新三板繼續繁榮,融資功能進一步完善,也會讓現有上市公司在尋找並購標的方面更為困難,並購價格更高從而顯得不那麽“經濟合算”了。最後一點,就是並購整合負面影響的大面積顯現,這可能會表現為承諾業績的大面積低於預期,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負面效果頻繁出現時,就會動搖投資者對該模式的信心,嚴重時可能在部分個股身上出現業績與估值的戴維斯雙殺。這三把壓在並購牛市頭頂的利劍是相互獨立的充分條件,每一把利劍的威力充分顯現,都會切斷並購牛市的咽喉。在我們看來,對於分析師和投資人來講,糾結在估值和泡沫的絕對水平上是無意義的,而應當把註意力放在對著三把利劍進程的密切跟蹤上。

(來源:中信建投基金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848

快訊:A股兩融余額持續增長勢頭 接近8750億元

截至7月14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4820.6億元,較前一交易日增加1.52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917.11億元,增加13.8億元;兩市合計8737.7億元,增加15.31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46

避險股仍受捧 公用股兩年高

1 : GS(14)@2017-05-13 01:17:02

【本報訊】港股撲近兩年高,避險股照有捧場客!大市昨創52周新高名單中,不乏多隻收息為主的股份,例如中電(002)、冠君(2778)、港鐵(066)及中銀香港(2388)等,同時恒指公用股分類指數亦再創近兩年高。分析相信,公用股與大市同步走高與基金換馬有關,但要跟着高追則還有更好選擇。除潤電(836)彈逾半成外,恒指公用股分類指數其餘四隻成份股昨升幅介乎0.7%至1.4%,看齊港股,推升指數至2015年6月後高,累計今年至今公用股指數已累升13%,至56517點,亦與大市同步;恒生綜合公用股指數今年亦升12.7%,至7201點,逼四月上旬的逾7個月高。至於恒生房地產基金指數昨亦彈0.6%,再創半年高,今年累升8.9%。耀才證券研究部總監植耀輝認為,持續升市下避險股同樣強勢或與資金換碼有關,因部份基金近月持續從中資股中套現,不排除會選擇轉投與內地關連度低的股份,當中又以公用股最穩陣。他認為相關股份可繼續持有,但若想高追,寧揀更強勢及貼市的科技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510/200164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2466

A股兩連彈 闖三千二關

1 : GS(14)@2018-02-20 21:11:24

【本報訊】內地A股上周大跌後,周一傳中證監進行「窗口指導」(即口頭通知)救市,股市連續第二日反彈。滬綜指收市再升30點或1%,報3184點;深成指升70點或0.7%,報10362點。滬深兩市成交3,472億元人民幣。

中證監或暫不去槓桿

今次「窗口指導」內容包括鼓勵大股東增持,限制基金淨賣出等,力度只算溫和,但流露高層在春節前不希望股市大冧的取態,令市場獲得強心針。內地此輪小股災源頭,來自中央突然叫停信託基金為股票質押提供配資,並收緊股東持股質押比例上限,最高不能超過六成。股票質押問題是A股頑疾,據內地媒體統計,目前約60%的A股公司涉及控股股東質押股權。瑞銀報告指,現時跌破斬倉線的股份約800隻。目前已有約400隻A股停牌,以免大股東被斬倉,佔A股總數十分之一。如停牌潮延續,將令須補倉的大戶集中拋售未停牌股份以套現,停牌股份將越來越多,令市場信心崩潰,重演2015年股災。中證監以出口術救市,意味短期內不會再出更辣招數去槓桿,有利挽回市場信心。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80214/203052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6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