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生態護林員上崗就業;2048萬畝退耕還林還草任務落實到戶;2257個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創新扶貧機制;木本油料等8大主導生態產業全面發力。
這背後是中央林業資金的大力支持。
在國家林草局今天(16日)舉辦的新聞例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計財司副司長張艷紅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林業局共安排中央林業資金1900億元支持生態脫貧。特別是2016年以來,年均向832個貧困縣安排中央林業投資,投資額高出“十二五”年均約30個百分點。
我國山區、林區、沙區占國土面積近80%,分布著全國60%的貧困人口。林業生態扶貧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 張艷紅介紹,按照“四精準三鞏固”林業精準扶貧工作思路(即:生態護林員精準到人頭,退耕還林精準到農戶,木本油料精準到收益,定點幫扶精準到脫貧摘帽;通過在深度貧困地區開展國土綠化、發展特色林果、擴大森林旅遊鞏固脫貧成果),林業扶貧已形成了生態保護脫貧、生態建設脫貧、生態產業脫貧的林業生態扶貧新體系。
張艷紅告訴記者,針對山區、林區、沙區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與貧困地區高度耦合的實際,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深入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防護林建設、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態修複工程,將全國2/3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安排到貧困地區,要求各地確保貧困地區投資規模和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5%以上,新增退耕還林任務的80%安排到貧困縣。
通過創新體制機制,也激發了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中西部22個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3.89萬億元,集體林權流轉面積2.09億畝,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約15萬個。貴州省六盤水市探索林業“三變”改革,集體林地資源變資產面積15.6萬畝,整合轉股林業資金2.8億元,入股貧困人口18.9萬人,人均增收3800多元。
張艷紅介紹,林業部門通過協調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大力支持4個縣金融扶貧工作,共批準4個縣金融貸款額度83.55億元,目前已放款17億元。
“林業精準扶貧已探索形成了精準、務實、高效的扶貧攻堅之路,實現了一個戰場同時打贏生態建設和脫貧攻堅兩場戰役。”張艷紅說。
她介紹,2016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投資45億元,選聘(續聘)生態護林員37萬名。生態護林員已經成為一支林業生態資源管護的重要力量,2188.64萬公頃的森林、濕地、沙地得到有效管護,13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增收和脫貧。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選聘2520名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覆蓋全縣51%建檔立卡戶,實現獨龍族貧困人口全覆蓋。2017年全縣生態脫貧貢獻率達52.1%。
在2016年安排1118萬畝退耕還林還草任務的基礎上,2017年繼續安排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還草任務930萬畝,占總任務的75.6%,可落實貧困地區補助資金327.68億元。貴州省龍里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帶動2.4萬貧困群眾發展刺梨產業,覆蓋了全縣85%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群眾人均年收入從不足400元增加到1.2萬元。
張艷紅介紹,各地林業部門還將造林綠化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吸納貧困人口加入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參與造林綠化工程就業增收。山西省已在58個貧困縣成立2257個合作社,2017年5.4萬名貧困社員獲得勞務收入4.7億元,人均增收8700余元。
張艷紅介紹,近年來,林業部門還利用林業重大工程項目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林業貸款貼息資金等,支持貧困地區木本油料、國家儲備林、特色林果、林下經濟、種苗花卉、竹產業、森林旅遊康養等特色產業發展。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通過“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模式,與貧困戶建立利益連接機制,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
湖南省油茶產業覆蓋37.2萬戶貧困戶,帶動119萬貧困人口就業脫貧。雲南省永平縣巖北村種植核桃,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有80戶,1萬元以上的近200戶。由於油茶收益可長達80年,核桃收益長達100年,將實現脫貧成果長期鞏固。廣西龍勝縣打造龍脊梯田濕地公園,直接帶動景區內147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全縣生態旅遊覆蓋貧困群眾達30%以上。
張艷紅對記者表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提升扶貧工作精準度和貢獻率。未來三年爭取新增30萬名生態護林員規模。爭取組建1萬個扶貧攻堅造林合作社(隊),吸納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綠化工程脫貧增收。實施生態產業扶貧,加快貧困地區木本油料、特色林果、林下經濟、森林旅遊、種苗花卉產業發展,拓寬貧困人口增收渠道,鞏固脫貧成果。
同時創新融資模式,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密切合作,抓緊再啟動一批國家儲備林、經濟林果產業扶貧項目。通過“林權抵押+政府增信”、“林業PPP項目”、龍頭企業+貧困戶(林業合作社)等信用結構融資,以預期收益為還款現金流,重點支持高標準種植基地和產業化加工項目,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吸納貧困人口就業能力。加大金融支持集體林改力度,創新機制模式,提高集體林業規模經營水平,促進林區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