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對話任正非:真正的人力資源策略都是反人性惰怠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17/160889.shtml

對話任正非:真正的人力資源策略都是反人性惰怠的
春暖花開 春暖花開

對話任正非:真正的人力資源策略都是反人性惰怠的

作為一個透徹理解人性的企業家,任先生深知如何驅動人內在的欲望,從而驅趕走懶惰的魔鬼,讓近十幾萬華為人在自我驅動中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這才是人力資源策略的核心。

本文系公號春暖花開(微信ID:CCH_chunnuanhuakai)授權創業家發布

導語 :一個冬日,圍坐壁爐前,沒有人來打擾,沒有電話進入,一切都是從從容容,傾聽全球具有影響力企業創始人任正非先生的“立業”之本,體悟一家“品質”企業的堅守和價值。

2016年歲末,田濤、孟平、曹軼,還有姚洋教授,我們一起與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先生見面交流,約好早上9:30時見,到了見面地點,想不到任先生已經早早在那里等,很感動。坐下,任先生看到我們穿的單薄,就問身邊的同事,看看有壁爐的會議室是否空閑,如果空閑,我們轉場去那里,得到確認可以過去,任先生就帶著我們轉場去另一個會議室了。

令我驚奇的是,任先生竟親自開車帶我們過去,我和姚老師都說,這該是史上最貴的“司機”,想不到任先生說,他本來今早打算到酒店接我們,但是看到路線並不順,擔心影響見面時間,所以直接到會議室等我們了。坐在任先生親自駕駛的車上,更加欽佩任先生。

剛一見面的兩個環節,已經深深地折服,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領袖,雖然我自己跟蹤華為案例20多年,也有不同的機會與華為高管層交流,在更多的媒體中看到、聽到對於華為的各種介紹,雖然田濤在寫《下一個倒下是不是華為》一書的過程中,我們一直保持交流,但是,與任先生見面交流,一開始的這兩個環節,讓我有一種更不同的認知,一種獨特的感受。

任先生帶著我們到了新的交流地點,這間會議室里,壁爐已經點起了爐火,就在壁爐前,我們圍桌坐下,一場溫暖的對話就這樣展開。不知道為什麽,我忽然想起明清時期著名的文學品評著作《圍爐夜話》來,作者王永彬是虛擬了一個冬日擁著火爐,與至交好友暢談文藝的情境,以“安身立業”為總話題,分別從道德、修身、讀書、安貧樂道、教子、忠孝、勤儉等十個方面,揭示了“立德、立功、立言”皆以“立業”為本的深刻含義。而今我們就是在一個真實冬日的壁爐前,傾聽締造著在全球具有影響力企業的創始人“立業”之本的深刻含義,所以我把這次交流,名為《圍爐日話》以記之。

第一則:做出來是天才,做不出來是人才。

交流從姚老師談他一個朋友新進從一家跨國企業進入華為工作談起,姚老師的這位朋友到了華為非常開心,這是一位技術專家,他覺得最開心的是,華為對他沒有硬性的考核,而是讓他安心研究。姚老師關註地問道:這樣的管理方式,是否會得不到研發結果?

任先生說:華為的容錯率是很高的,放手讓大家去做,在研究上要允許大家犯錯誤,要給時間和空間讓研究人員安心去做。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能夠做出來,那華為就獲得了天才;假設一個新研究項目做不出來,華為就得到人才。因為能夠成功的項目非常少,所以是天才。而項目失敗的研究人員,他們經歷過失敗,知道失敗的滋味,同時努力過,奮鬥過,所以一定可以更好地總結過去,不重複犯同樣的錯誤,繼續前進,這正是公司所要得到的人才。

科研本來就是試錯的過程,沒有試錯哪會有創新?創新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每次創新都會成功,那也就不是創新了。所以能夠創新成功的項目本身就少之又少,一旦成功也就是天才了。我們鼓勵創新,就要接納創新失敗,如果一旦失敗,或者犯錯,就被淘汰或被貼上標簽,就不會有人敢去創新。華為會包容創新上的失敗,不會因為失敗而否定大家。

第二則:金錢變知識,知識變金錢。

如果寬容失敗,是否在創新上的嘗試太過發散呢?任先生回答說不會。華為是一個有戰略耐心的公司,所有的創新和嘗試,都是在主航道上做出的選擇,由戰略做出界定。所有創新項目的選擇,已經通過戰略做出篩選,任先生張開雙手慢慢收攏做一個形象地比喻,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廣泛納入到戰略框架下,然後篩選出與戰略相適應的項目,這些篩選出來的項目才會進入到公司創新項目集群中,組合各種資源去實施。

這個過程,任先生用了兩組數據來說明,在華為,2萬研究人員,投入90億美元,這是一個金錢變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把廣泛的信息最終變成與華為公司戰略相匹配的知識。6萬研發人員,投入60億美元,這是一個知識變金錢的過程,把與戰略相關的知識轉化為華為的技術與產品,讓華為具有持續的市場競爭力和戰略上的領先能力。

華為認為,做產品不能投機,必須目光長遠,投資一些不能立竿見影的項目,但是也不能漫無目的地投資。比如任先生在2008年就決定投資做一顆芯片,看華為資料了解到,當時任先生對團隊說:“可能我的任期內是見不著這顆芯片上市的,但是為了長期競爭力還是要投資。”果真,到了2011年底這顆芯片才研發出來。

很多企業無法解決短期與長期發展的平衡問題,任先生的“金錢變知識,知識變金錢”的邏輯,可以給大家最好的啟發。發展企業一定要有戰略耐心,拒絕機會主義,一定要有長期的投入,不要只關註眼前的競爭。

第三則:沒有基礎研究,無法成為平臺。

企業如果想成為平臺型企業,核心是:企業需要有基礎研究,需要在基礎研究中做大量的投入。很多人看到華為好像做什麽都成功了,從做交換機起步,接著做傳輸、無線、數通,現在是IT、終端,幾乎把通訊領域的所有產品都做到了業界領先,這是為什麽?任先生在多個場合做過總結,是因為:制度和流程、人才、文化。

這次交流又給了我一個特別的視角是華為願意投放在基礎研究上。一個在多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企業,一定是一個平臺型的企業,而成就一個平臺型企業,在任先生看來,需要有基礎研究,沒有基礎研究,不可能成為平臺企業。

華為為此布局全球的能力,把能力布局在人才集聚的地方,用華為的話來說就是:“在有鳳的地方築巢,而不是築巢引鳳”。機構隨著人才走,不是人才隨著機構走。是在全球找人才,找到這個人才圍繞他建一個團隊,不是一定要把他招到中國來。在任先生看來,離開了人才生長的環境,鳳凰就變成了雞,而不再是鳳凰。

人是最重要的,認識到人才的價值,也要給人才合理的回報,合適的價值空間,給適合的工作環境,在華為看來,人比機器重要,因此盡量把人裝備好,把環境做好。一個小插曲,我們交流的會議室,是一個有著歐洲風格的房間,我們覺得整個裝飾很漂亮,但是任先生說,這是華為最早設計的辦公場所,還很土氣,現在的東莞松山湖總部就非常漂亮了,這個還不達標。

布局全球能力是為了持續投入基礎研究,正是擁有了基礎研究,華為才可以成為平臺,可以成就一個又一個產品及產業的成功。平臺企業的核心是具有基礎研究的能力,在一個崇尚商業模式為核心的平臺構建環境下,華為的實踐更有啟示及長遠的價值。

第四則:生存依靠績效。

話題來到華為手機,我告訴任先生,我有一個學生曾經是堅定的“果粉”,每一次蘋果出新手機,他一定會第一時間更換,但是幾周前,這個學生給微信我問,能否買到一部華為(保時捷)款的手機?我很驚訝他會問我這個問題,因為這好像不是他的風格。當他終於買到了這款手機時,他高興地在微信里說“華為做的越來越好”,這是來自一個年輕消費者的評價和選擇。因為另一個學生,也是同樣把蘋果手機更換為華為手機,並告訴我華為手機非常好用,我家里的孩子們也表達出同樣的評價和選擇。我分享給任先生聽,也是在分享我自己對於華為進入手機終端產品能力的贊賞。

但是想不到任先生卻從另一個角度談了他的看法,讓我真心欽佩。他說,的確華為手機業務發展得很順利,也非常好。但是對於華為而言,主航道外項目的衡量,還是以業績為主。對於主航道外項目的衡量,還需要一個更重要的維度,那就是項目本身要達到華為對於盈利的要求,以及正現金流的要求,如果在約定的時間里,達不到這兩點,不管這個項目有多大的影響力,沒有達成盈利預期,沒有正現金流,也是會被關閉的。

企業經營者需要特別關註盈利,企業如果沒有盈利能力,也就無法獲得持續的註入,也就無法獲得有效的發展。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企業內部的一切都是成本,每一個目標都存在著風險,甚至存在著大出血的危機。如果項目目標本身無法盈利,無法用自己的績效來支撐自己的發展,企業就會很容易處在一種岌岌可危的狀態,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企業必勝的信心不能建立在遠見和長期的預期中,而應該是建立在真實的績效基礎上。任先生對於華為手機業務的要求,讓我為之叫好!一個企業的領導者,並沒有被現象所蒙蔽,而是直指企業經營的核心,這是極為難得的品質。很多時候,企業經營者會被“虛假繁榮”所蒙蔽,甚至以為這就是“真實繁榮”,並以此為企業發展的基礎與依據,從而埋下了失敗的誘因。

無論是新業務開發,或者老業務轉型,都需要以獲得績效作為最根本的要求,在我看來,這個要求並不過分,因為企業是有能力決定自己的效率與成本的,也是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產出與競爭力的。我想一個年輕族群喜歡的華為產品,也會達成華為對於企業產品項目的衡量標準。

第五則:內外合規。

企業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理解都需要合規,內部要合規,外部也要合規,這不僅僅是從法律和規章的層面上去講,還從公眾規範的層面上去講。一個企業成功之後,往往希望能夠影響到更廣泛的範圍,增強自己的公眾話語權。但是如何把握這個度,如何真正推動進步,是需要在合規框架之下來探討的。

交流中,談論到這一點是源於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全球格局的變化,特朗普總統上任以及中國制造業如何發展等問題討論。姚老師和我們都希望任先生可以多講一些話,讓政府和公眾聽到他的聲音,但是想不到,任先生用了這樣一句話回複我們:“內外合規”。

在他看來,一旦成為“網紅”,就要更加關註自己的影響,企業領導者最需要關註的是如何在合規基礎上的發展與進步,用企業的進步和發展來推動進步。傳播觀點應該是學者多做一些工作,多深入研究社會的問題,多一些給政府的建議和咨詢,這樣才會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華為對於內外部的合規要求都是極為嚴格的,華為從依賴個人,到可以制度化可持續地推出滿足顧客需求的、有市場競爭力的成功產品的轉變,就是因任先生1997年訪問了IBM等公司,決定開始管理體系的變革和建設開始的。任先生當時就提出了“先僵化、後固化、再優化”的變革指導思想,這也是華為能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流程的關鍵之所在,並以此建立了自己內部合規的習慣。

他多次提醒:“每個員工都要把精力用到本職工作上去,只有本職工作做好了才能提高,才能為你帶來更大的效益。國家的事由國家去管,政府的事由政府管,社會的事由社會管。”這是外部合規的習慣。

我還記得任先生對2014年華為發展特別提到的一點,他說:“2014年,我們將繼續推進全球化建設;整合全球最佳資源,提升公司的效率和能力;促進本地經營團隊能夠承擔起本地經營責任,不論國籍都能獲得相應的授權;優化海外子公司運用管理機制,保證合規運營;構建和諧的商業生態環境,讓華為成為對當地社會卓有貢獻的企業公民。”我想這是任先生及華為對於內外合規的理解和選擇。

第六則:華為是一家全球化公司而非中國公司。

一次在瑞士我們有幸見到華為瑞士公司的負責人,這是一位外籍人士,朋友問:“您在中國公司里工作的感覺如何?”這位華為瑞士公司負責人說:“華為不是一家中國公司。”這個回答讓在場的中國人都很驚訝,我把這個轉述給任先生,他自己也笑了,回答說,的確華為是一家全球化公司而非中國公司。

任先生告訴我們,就在昨天他才簽署了在英國等四個國家建立制造基地的合約,華為的制造基地需要按照比較優勢分別設立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這是華為對於企業競爭力的理解。如果我們仔細去了解華為,你可以看到華為在這一點上所做出的布局。1999年華為在美國的通訊走廊達拉斯開設了一個研究所,專門針對美國市場開發產品。2002年,華為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成立全資子公司Future Wei,向當地企業銷售寬帶和數據產品。就像它在西歐市場一樣,華為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首先體現在性價比上。華為芯片以前直接進口需要200美元一片,而自己設計、到美國加工生產,只要10多美元。

現在華為建立起了一個全球體系,華為的銷售額中超過70%來自於海外市場,華為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全球100多個國家,在海外已經進行了全球架構的組織布局,按照圍繞著人才設立機構的原則,通過跨文化團隊合作,已經實現全球異步研發戰略。

第七則:中國穩定的基礎是制造業。

順著華為在海外四個國家設立制造基地這個話題,我們自然談到了中國制造業的話題。任先生有個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在任先生看來,中國高端制造業,會移到海外,因為那里有高端制造的比較優勢;中國低端制造業,也會移到海外,因為那里有低成本的比較優勢。

從任先生的觀點中,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高端制造與低端制造都外移,那麽,在中國還剩什麽呢?只剩下那些互聯網服務企業,這是一個多麽可怕的情形,大家會如何面對這樣的情形呢?

任先生總結一個國家發展的規律,比如,美國依靠石油產業奠定了自己國家的經濟穩定性,英國依靠黃金奠定了自己國家的經濟穩定性,而中國有13億人口,中國需要更多的就業機會,才會有穩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中國應該和德國一樣,以制造業為核心,依靠制造業的發展來獲得經濟的穩定性。

的確,在最近一個時期,中國太過關註互聯網經濟,太多鼓勵和強調互聯網帶來的商機,太鼓勵大家朝著互聯網方向上的創新與創業,這是非常值得擔心的。在中國這樣多的人口大國,沒有實體經濟,沒有制造業的發展,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可惜的是,我們這個社會對於互聯網太過熱了,對於制造業太淡漠了,如此高的稅負,如此高的房價,如此高的生產與生活成本,是無法給制造業一個好的發展和生存環境的。

任何的高科技也需要有基礎制造業的支撐,沒有基礎制造業支撐,所謂的高科技也是沒有基礎的。用任先生以前的話說“我們的高科技是由多少‘低科技’組成的?每個零件都是高科技嗎?不可能。我們的產品是由多少個零件組成?以前買這些零件,都是付人民幣,到東莞提貨,現在是付美元,到東南亞提貨了。”

記得有一次記者問:創新與改革開放是什麽關系?任先生回答:創新就是釋放生產力,創造具體的財富,從而使中國走向繁榮。虛擬經濟是工具,工具是鋤頭,不能說我使用了五六十把鋤頭就怎樣了,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玉米就是實體企業。我們還得發展實體企業,以解決人們真正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中心,才能使社會穩定下來。

第八則:多元文化與獨立的人。

談到深圳,任先生認為深圳之所以在中國有著極為特殊性,是因為這個城市具有兩個最大的特點:多元文化與獨立的人。深圳的故事就跟矽谷的故事是一樣的。深圳是中國最先走在改革開放道路的地方,深圳有著非常多的發展基因,開放的基因。

多元文化與獨立的人,正是能夠激發創新的基本條件,這也是深圳能夠擁有活力,並誕生出很多創新企業和優秀企業的原因。如果深圳要保持創新的環境,同樣需要保有多元文化與獨立的人。而做到這一點,讓我聯想到之前記者與任先生關於深圳的一些對話。

記者問:在深圳,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怎樣?您對政府有什麽建議?

任先生回答:深圳市政府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政府基本上不幹預企業的具體運作。法治化、市場化,其實政府只要管住這兩條堤壩,企業在堤壩內有序運營,就不要管。政府主要還是建立規則,在法治化和市場化方面給企業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記者問:深圳創新型經濟如何走在全國前列?

任先生回答:深圳就是要率先實現法治化、市場化,這方面要走在全國前面。打知識產權官司,法庭要公正判決。

任先生之所以如此在意法治化與市場化,也可以回歸到他所關註的核心問題,那就是文化多元與獨立的人。

第九則:理想主義+奉獻精神。

獨立的人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任先生認為是“理想主義+奉獻精神”的人。

任先生在交流中多次談到對於人的看法,對於堅守戰略的看法,對於低成本的看法。在他那里,人是最重要的,但是這個人是一個獨立人,是奮鬥者,是具有理想主義與奉獻精神組合特質的人。

對於戰略的堅守,表明了任先生自己理想主義的特質,包括他對於供給側改革的認識,也帶有著理想主義的色彩,他說:“供給側改革的中心,就是提升產品的品質。首先我們要抓住貨源要保持高質量,供給側一定要保持高質量。第二,產品要高質量,有了就會有客戶群。供給側改革中核心是質量。質量的關鍵是要提高成本。低成本就不可能有高質量,低成本必然帶來地溝油、假冒偽劣。高質量為什麽不能賣高價格呢?賣不了高價格,政府就要減負,企業才能有余錢投入創新。我在達沃斯講的我們堅決不走低價格、低成本、低質量的道路,這會摧毀我們二十多年後的戰略競爭力。”

華為的幾個廣告一推出就引發了巨大的反響,這幾個廣告也是對任先生關於“理想主義+奉獻精神”的詮釋。任先生說到:上帝粒子研究的最新發展,那是厚積薄發;跌倒了的喬伊娜,依然擡起頭來沖鋒拿冠軍,那也是厚積薄發!我非常喜歡這兩幅廣告,亦如我喜歡“芭蕾腳”與“布鞋院士”的廣告一樣,理想、奉獻、艱苦、奮鬥,這是華為崇尚的“人”。

第十則:不需要感恩,只需要契約。

談到員工與公司的關系,我們談到了“感恩”這個詞,在我們的認知里,覺得當一個公司能夠給員工提供好的工作環境,獲得好的收入並能夠不斷成長,這個員工應該有一種感恩的心。想不到任先生不接受這個觀點,他說,在華為,我們不需要員工感恩,如果有員工覺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給他的東西多了,給予他的多過他所貢獻的。我聽到這里,就問身旁的曹軼,她在公司工作十多年,問她怎麽理解任先生這個說法,她的回答也給我很大的觸動,她說,她更多感受到的是“責任”,而不是“感恩”。田濤也隨之附和說:華為與員工之間是一種契約信任的關系,不會用感恩或者情感作為紐帶。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也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華為文化的剛性,那就是對於責任的擔當,對於契約的守護。華為一直強調以流程型和時效型為主導的體系,為什麽要這樣強調?因為在華為看來,流程與時效本身能夠讓每一個人養成對事不對人的習慣。執行流程的人,是對事情負責,已經有規定,或者成為慣例的東西,不必請示,應快速讓它通過,這是對事負責制。事事請示,這就是對人負責制。任先生認為,在中基層要重新修改口號,要先學會做事,再學會做人。

第十一則:華為更像軍隊文化。

一個企業如此強調流程,所以我們自然就討論到華為是更貼近西方文化的一家公司,任先生沒有完全同意,我談了自己的看法,覺得華為更像軍隊文化,任先生確認,他認為華為的確是軍隊文化特質。田濤補充說,華為更像美國的軍隊文化。

想到美國軍隊,我總是會想到西點軍校的22條軍規。

第一條無條件執行。西點軍校學子,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說過“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你唯一需要的就是執行力,一個行動勝過一打計劃。”

第二條沒有任何借口。這條軍規體現的是一種完美的執行能力,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

第八條團隊精神。一群優秀的人,組建的團隊擁有最強的競爭力,其背後支撐的一定是每個成員可貴的團隊精神。

第十三條勇敢者的遊戲。因為只有為夢想而堅持的人,才有勝出的可能。

第十五條盡職盡責。做事一絲不茍能夠迅速培養出嚴謹的品格,哪怕是微小的工作,只要盡職盡責去做,也可以創造出非凡的成就。

我截取其中幾條來看華為,的確覺得非常接近,而在華為整體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任先生對於華為大學的定位及要求,還是在華為組織設計與戰略謀劃上,隨處可以看到軍隊文化的痕跡,甚至你可以認為華為本身就是一個商業軍隊。

第十二則:華為最強的是財務體系與人力資源體系。

當姚老師和我問任先生,他覺得華為成功的核心點是什麽?他回答說還是:財務體系和人力資源體系。

任先生介紹說,華為的財務體系已經形成全球統一的會計核算與審計監控體系,並具有絕對的全球財務系統的領先優勢。華為在15年前就已經做到“財務集中管理”,打破了法人實體概念,重新構建了公司的運行邏輯,使得華為在全球經濟不濟的當下,能夠逆勢上揚,獲得驕人的業績。

任先生對於財務的要求是如此界定的:財務如果不懂業務,只能提供低價值的會計服務。沒有項目經營管理經驗的財務人員是不可能成長為CFO。有效監控將幫助公司各個業務環節持續改進。規範運營才是提升效率之“本”。

華為人力資源系統的強大能力是被公認的,也讓很多企業領導者羨慕不已。接近20萬人“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這是一種多麽強大的力量。任先生曾經明確闡釋過華為公司未來的勝利保障,主要是三點要素:

第一,要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集團,但是這個核心集團要聽得進批評;

第二,要有嚴格、有序的制度和規則,這個制度和規則是進取的。什麽叫規則?就是確定性,以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用規則約束發展的邊界;

第三,要擁有一個龐大的、勤勞勇敢的奮鬥群體,這個群體的特征是善於學習。

而華為人力資源體系中的“分配機制”更是帶來巨大“知識資本”的驅動力量。任先生認為“獲取分享制”應成為公司價值分配的基本理念,敢於開展非物質表彰,導向沖鋒,激發員工活力,公司就一定會持續發展。

第十三則:真正的人力資源策略都是反人性惰怠的。

關於華為人力資源部分,談到華為人力資源策略,想不到任先生講了一句非常特別的話,他說:真正的人力資源策略都是反人性惰怠的。為了讓我們理解更清楚,他進一步解釋說,比如人習慣與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晉升上去,但是這樣晉升的結果是,會埋沒了那些獨特的人才,也會讓人不願意打破常規,慢慢懈怠下來,所以晉升應該可以打破常規,可以不拘一格提拔人才。

任先生擡高他的手勢說:企業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從低到高抽上來,增加勢能,這樣就發展了。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這樣企業如何發展?任先生正是通過洞察人性,激發出華為人的生命活力和創造力,從而得到持續發展的企業活力。

聽完任先生這樣介紹,我也理解了華為“砸掉人才金字塔”等等的管理設計了。華為設計了一種新的人才結構,保持人才金字塔的基本架構,拉開金字塔的頂端,讓引領發展的“蜂子”飛進來;異化金字塔的內部結構,業務、技術和管理關鍵崗位,優秀骨幹與一般骨幹,可以拉開差距,向外差異化對標,引入、用好更優秀的人才。

作為一個透徹理解人性的企業家,任先生深知如何驅動人內在的欲望,從而驅趕走懶惰的魔鬼,讓近十幾萬華為人在自我驅動中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前進,這才是人力資源策略的核心。

 結尾 

也許是火爐的溫暖,也許是話題本身,時間在不自覺中溜了過去,想不到已經到了我們要趕去機場的時間。當任先生知道我們要趕去機場,馬上囑咐服務員把本來是他自己預定的午飯送上來給我和姚老師吃,我們也客隨主便,就把任先生和家人預定的盒飯給吃掉了。之後,他陪著我們下電梯到車庫,想不到他會為我拉開車門,那一刻被任先生細致、平和的品性所折服。

車行駛在去機場的路上,我回想這一個上午,在整個上午的時間里,只有我們和任先生之間安靜地交流,沒有人來打擾,沒有電話進入,一切都是從從容容,也是那樣的專註,這一點可見華為的品質。

雖然我算是比較熟悉華為的人,但是與任先生面對面的交流,依然感受到還有很多需要從機理上去理解的東西,也許下次的交流,我可以延續《圍爐日話》這個題目。只是這一次多少有點可惜的是,我們沈浸在交流里,竟然忘了照張相,在一個刷臉的時代,這算是一大損失哦!

任正非 企業文化 華為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