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為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

在最新發布的年度財報中,擁有著巨型體態的華為向外展示了自己仍能“跳舞”的實力,但面對數字化洪流時代,運營商業務上顯現的疲態數字似乎在迫使它加快其他跑道上的速度。

在此前從華為內部流出的2018年銷售收入目標中,企業業務的目標被定在了106億美元(約668億元人民幣),雖然和其他兩位主營業務“老大哥”在體量上不能相提並論,但從增速上,該業務被華為的高管給予了最大的期待。而從華為目前的“三駕馬車”來看,在5G機會發酵前,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是華為增速最快的兩個業務部門,但在數字化轉型中,顯然,面向垂直行業的企業業務身上的擔子更加重。

“我們對外說的是今年要跨越百億美元,但實際上我負責的EBG業務要遠遠大於106億這個數字。”在4月9日舉行的華為企業業務業績溝通會上,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華為在數字化轉型領域發力速度並不慢,甚至早於互聯網公司,但在過去,數字技術是輔助的技術,技術在企業中的投資比例可能連5%都不到,而到了今天,數字化技術開始真正成為生產系統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的新機會。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華為企業業務面前,並沒有一個像“蘋果”一樣清晰的對手,老牌IT企業的整體低迷和互聯網新秀的猛烈攻擊不免讓外界對於華為的“硬件出身”存疑,但對於華為來說,不作為、不試錯、不駛入無人區,也許機會點會消失的更快。

“蘋果是手機行業里改變規則,把產業做大的,誰可以在數字化轉型行業做大?我想,華為要擔當這個使命,做領頭羊。”閻力大對記者說。

 

“做最肥沃的黑土地”

“走向智能社會的路程中,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不可否認這其中誕生的種種,會成為新一輪增長的機會與拐點。任何企業要抓住機會,必須成為數字化的組織,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掉隊。”在一場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在智能社會中任何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

他甚至表示,“希望IT廠商之間的競爭來得更加猛烈些,倒逼行業加快數字化的同時,華為才越有可能實現自身業務數字化轉型需求,而在那之前,華為只有不計回報的投入。”

也正是基於對這種趨勢的判斷,華為在2011年正式成立企業BG,主要在內部擔任著華為ICT轉型的重任。

但外界對於這項業務起初並不看好,2014年的時候,作為華為企業市場當時的競爭對手,思科原CEO約翰·錢伯斯在一場演講中表示,在過去的幾年中,思科最初的競爭對手大部分已經被市場淘汰,而到了2018年其他競爭對手將所剩無幾,其中就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廠商。

但從現階段的發展來看,顯然思科輕敵了。

這一切都源於2014年的轉型。在剛開始的三年,華為的企業業務主要是在賣“盒子”(硬件)。彼時,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在討論“該不該做”的階段,用於ICT支撐的預算很少,這讓華為企業業務剛一出生就面臨巨大的挑戰。2014年3月,閻力大出任華為企業BG總裁,並在當年10月召開幹部大會宣布正式從賣盒子向做平臺進行轉型。

“當我們說我們要做平臺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你和其他平臺有什麽不同?借用友商IBM的一個調研結果,未來數字化轉型的主導權將回歸到傳統企業手中。”閻力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數字化進入深水期,不是說企業開一個網店或者商城,把銷售環節數字化了,真正的數字化是生產流程再造、創造新的業務或者全新的產品,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時候最難的是對這個行業的理解。

閻力大認為,純粹掌握數字技術的公司無法真正深入行業的內在。“我認為未來的數字化轉型更多的來自於業務的驅動,傳統企業、傳統經濟將會拿到數字化轉型的主導權。”

換句話說,當客戶要麽成為平臺,要麽成為平臺的一部分的時候,華為要做的,是成為支撐平臺的平臺,成為土壤。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內部講話中所說,“華為的實質是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最肥沃的‘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讓各個夥伴的內容、應用、雲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百億美元下的挑戰

在華為的2017年財報中,華為企業業務的銷售收入達到549億元,同比增長35.1%,銷售收入兩年翻番,其中197家世界500強企業、45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了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夥伴。

同為華為輪值董事長的胡厚崑在年報現場表示,“華為的判斷是,ICT基礎設施將成為智能世界的基石,過去認為ICT是一個垂直行業,在未來整個變革中,ICT將會變成一個平臺,自身去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變的使能器。”而在此前,他在新年獻詞中提到,5年內希望企業業務可以成為公司業務的頂梁柱。

面對業績增長壓力,閻力大對記者表示,2018年的EBG占華為整體比例將超過10%,在整個公司的占比會繼續提升。但每個業務有每個業務的特征,運營商業務做到今天的地位,少說有20年了,這是2B業務發展的必然規律,而對於終端業務,我們一直說感謝蘋果,蘋果改變了整個產業的格局,甚至照相產業都被吸到手機終端產業,產業的領導者值得受人尊敬,他們改變了整個產業的格局,把餅做大了。

“現在EBG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傳統IT占的比例仍然很重,我在傳統IT競爭中一定要取勝,才能維持每年30-40%的增長。如果我僅僅在傳統IT里取勝,這個市場的空間沒那麽大,如何成為幾百億美金的產業,對我來說有另一個挑戰,如何把數字化轉型的蛋糕做大,不僅是我一家公司,而是靠整個產業的齊心協力,共同把蛋糕做大。如果把蛋糕做大了,我認為這個業務的想象空間非常大。”閻力大對記者表示,“我經常被問到如何讓企業業務實現指數級增長,我認為拐點是數字化轉型全面實踐的來臨。今天只是初始階段,我們看到的是行業領軍企業在探索和創新,在做數字化轉型。把它變成全行業共同的東西,這個蛋糕才是真正的做起來。過去做到每兩年增長翻一番,如果過了100億美元的概念,兩年200億,再過兩年是400億,這是指數級增長的概念。現在並不是我從這個蛋糕搶百分之多少的問題,而是大家一起先把蛋糕做大。”

但可以看到,傳統的IT廠商面對投入有著自身的困惑。

“資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潤的,在短期內看不到清晰的回報的時候,很難讓這些傳統的企業有更大的轉身空間,特別是在華爾街里。”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IT行業對記者如是說。

而面對利潤的問題,華為企業BG邱恒對記者表示,企業BG在2015年已經實現盈利,但利潤並不是我們當前最關心的問題,在行業蛋糕被做大後,合作夥伴,商業機會和利潤都會隨之而來,而目前行業需要解決的仍然是蛋糕問題。他表示,在一個小池塘里當一條大魚還是小魚不重要,未來在大海中處於什麽位置這是最關鍵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9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