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綠色投資”哪里強?成都,讓生態資源成存本取息的“綠色銀行”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2/1198444.html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姚祥雲

礦藏豐富的祁連山素有“萬寶山”之稱,但長期的過度開發,使得這座被喻為“中國西部天然生態屏障”的祁連山生態破壞嚴重。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三場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環保部副部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黃潤秋說到,“兩會”前夕,他再次去祁連山腹地考察。

站在海拔3600米的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這位平時不怎麽發微信朋友圈的環保部副部長寫下一段話:“一路見大小海支、高山草甸、雪地冰川,景觀壯美,但也溝壑縱橫、山體破碎、傷痕累累,加之風化強烈,環境極為脆弱。所見不盡如人意,修道路、挖坡地、截水流,植被破壞、海支斷流、泥石流頻現,實乃不該有。”祁連山生態破壞的縮影,折射出了全國各地都亟須直面的難題——如何平衡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態文明環境保護。

今年“兩會”,“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話題屢屢被委員代表們提及。綠色發展關乎生產方式,也關乎生活方式,既是緊迫的現實問題,也是永續發展的長遠問題。

在四川代表團的討論會上,記者關註到,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成都將綠色發展的根與魂深深植入進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建設中。這些“生態投資”也許不能立竿見影,帶來一抹亮眼的GDP數據,卻能為這座城市留下一片最優質的“綠色”資產。

綠色新名片: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

“失去紐約的美國將不再是美國,失去中央公園的紐約將不再是紐約。”有很多遊客說,紐約之所以值得向往,不在於像洛克菲勒大廈那樣的摩天大樓,也不在於燈紅酒綠的城市生活,而在於擁有一大片能夠為城市提供舒適環境的巨大公園綠地,在於盤踞城市中心足以吞吐東海岸氣候大格局的中央公園。中央公園的“大”,不僅在於面積,更在於和整個城市的比例,深刻地影響著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城市的關系。

有了綠色,城市不再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而是由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遊園、微綠地等組成的充滿現代田園氣息的森林。

“300米見綠、500米見園”不是規劃,而是真實的生活。

這兩天,朋友圈一篇名為《帶不走的,成都》刷屏,拍攝者是成都的一位攝影愛好者張影,他說,蹲守成都的各個點位近一年,拍了30000多張照片,“環境好了,才能看得到成都這般的宏偉。”

重現“窗含西嶺千秋雪”,得益於成都可圈可點的“綠色投資”:2017年,成都出臺“治霾十條”、“治水十條”、“增綠十條”、“治堵十條”;規劃建設1.69萬公里的天府綠道;規劃面積1275平方公里的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

其中,天府綠道,是目前全球規劃最長的綠道系統,三級天府綠道體系將為這座城市留下永久性的巨型綠色空間。而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也將改變成都的城市空間格局,當“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公園將成為“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和國際化的城市會客廳”。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景觀院副院長、總建築師張靜表示,“未來提起成都,大家就會想到這是一個擁有豐富綠道的城市,‘天府綠道’將成為成都的城市新名片。”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已然成為成都這座城市發展的“最優解”。

綠色新格局:“三治一增”的組合拳

成都有一整套成體系、有章法的“綠色投資”,不僅僅是修“天府綠道”、建“城市森林公園”,做增量,還有城市環境治理,改存量。

去年伊始,成都定下了城市環境治理的“法”。鐵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學治堵、全域增綠的“組合拳”方案,細化成了4個具體的“治理十條”,從河流到土地,從空氣到綠地,無一不覆蓋。

讓監管真正“硬起來”:利用無人機、遙感、暗管探測儀等高科技手段,為執法裝上“千里眼”“順風耳”,關停小散亂汙企業,5000平方米以上的工地全部裝上揚塵監控,汙水全部進入管網。在成都,每條河流除了“河長”,還有“河警”,輔助“河長”巡查執法。

2017年末,成都交出了“綠色發展”的答卷:空氣優良天數235天,是2013年實行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以來達到的最長天數,PM10、PM2.5年均濃度同比下降13.7%、10.2%;市花芙蓉花總量翻了一番。

成都人用藍天、雪山刷屏朋友圈,是對這座城市綠色生態建設的最好反饋。海拔7500多米的貢嘎山、6200多米的四姑娘山、5300多米的大雪塘,成都人站在自家陽臺,仰望是藍天,遠眺見雪山。

從天上俯瞰,綠色,正逐漸塑造著這座城市的新格局——“天府綠道”環繞,濕地水系聯通;一東一西依山形成國家森林公園廊帶;產業轉型升級,排放告別靜風區……

綠色新理念:生態投資最優質的資產

“不以汙染換發展”的理念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城市的共識。眼下,“天府綠道”與“森林公園”雛形初現,成都綠色發展的思路浮出水面。成都正在投資一系列生態項目,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生態投資是政府最優質資產”,按照這一理念,成都在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中,綠色發展成為其一大亮點。

“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對穩增長、調結構、強環保都至關重要。”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廳長於會文說,在新時代下,我們要用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取最大的環境效益,讓生態資源成為存本取息的“綠色銀行”。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從中西部來講,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期已過去,不能再像過去那樣GDP掛帥,人為、盲目地追求一些不切實際的高增長,著眼點還是要放在質量效率上來。最重要的是從實際出發,以自己特定競爭力作為著力點。他還表示,“綠色發展本身可以創造新的消費,也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綠色發展在中西部地區的潛力是很大的。”

從經濟效益上來看,“綠色投資”不一定立竿見影,但它一定是既利當前,更利長遠的一項事業。

植綠,還將開啟城市未來的發展空間。

“通過綠道系統,能打破圈層式結構,實現經濟、物流等各要素的流動。”在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汪小琦看來,綠道系統對城市的空間結構來說,遠不只是一條路那麽簡單。

“按照建設大生態、構築新格局的思路,天府綠道讓城市各區域板塊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必將進一步帶動產業重構。”汪小琦表示,天府綠道正是破解城市空間結構問題的“牽引繩”。

在全面梳理市域11534平方公里生態基底和2800平方公里城鄉建設用地情況的基礎上,成都以綠道為脈絡,將城市的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串聯起來,在形成更加合理的城市主體構架的同時,連接各個區(市)縣、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養老設施等,打通城市“毛細血管”,重塑城市格局,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