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打造產品本身的功夫一流,喬布斯在產品的營銷(推廣)方面,也絕對是個高手,值得我們再次去模仿和學習。
來源 | 品牌圈圈 (ID:Brand-Circle)
文 | 小雲兄
前幾天,我在咖啡館偶然聽到旁邊的人聊天,從對話的內容來看,他們應該是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系。
如果你也經常去咖啡館,那你一定很熟悉他們對話的套路——喜歡搬出一些名人,然後各種贊頌他們,並以此向對方傳遞一個信息——以後,我也會跟他們一樣成功。
不過,這次他們聊的,並不是當季流行的埃隆·馬斯克,也不是馬雲,更不是許家印,而是一個我很久都沒在咖啡館聽到的名字——喬布斯。
至於他們具體怎樣稱贊喬布斯的,我就不多說了,反正你應該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只不過,在他們慷慨激昂的演說下,我也被潛移默化的影響了——當晚我一回家,就“無意識”在電腦上,搜索了第一款iPhone發布會的視頻...
那是10年前的視頻,距離我上一次觀看,也差不多有4、5年了。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還在學設計,跟很多人一樣——被喬布斯追求“極致產品”的精神,打動得一塌糊塗。
不過這一次,我關註的重點,就不再是“如何打造新產品”,而是“如何介紹新產品”。
不得不說,除了打造產品本身的功夫一流,喬布斯在產品的營銷(推廣)方面,也絕對是個高手,值得我們再次去模仿和學習。
1
類比熟悉的事物
就算你沒看過發布會視頻,相信你也一定聽說過,喬布斯是如何定義第一代iPhone的。
他並沒有直接說“全新的智能手機”,而是說“一個大屏幕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設備”。
包括後來引出“iPhone”這個名字的時候,他也一直在強調:
An iPod, a phone. Are you getting it?
而這里的套路就是:將一個新事物,通過與人們熟悉的事物進行類比,從而快速在人們心智中建立認知——iPod,手機,上網設備,都是當時人們熟悉的事物,它們加在一起,就是新一代的“智能手機”,也就是iPhone。
很多人都會落入“知識的陷阱”——認為只要是自己了解的,別人也一定了解。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專家在臺上慷慨激昂的背誦各種抽象的專業詞匯,而臺下的普通群眾,卻始終一頭霧水,只能坐在那里打哈欠。
用專業詞匯裝逼是沒問題的,但如果用於溝通和營銷,那可能就是災難...
而與iPhone極其相似的,是另外一個例子: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公共利益科學中心發現:一桶普通爆米花所含的飽和脂肪,幾乎已經達到了正常人每日所需的2倍。
他們希望能將這個發現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爆米花(里的椰子油)的危害。
於是,他們對外宣稱:“一桶爆米花所含有的飽和脂肪為37克,而正常人每天只需20克。”
不過,群眾始終沒什麽反應...
是啊,想想也知道:大部分人都不是營養學家,他們對“37克飽和脂肪”,其實沒有任何概念。
當他們聽到“37克飽和脂肪”的時候 ,就跟3歲兒童聽到“5000元學費”一樣——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
直到後來,科學家巧施妙計,把宣傳信息改成下面這段話之後,瞬間就轟動了整個美國,所有主流媒體都爭相報道。一時間,爆米花似乎變成了“全美公敵”。
那改成什麽話呢?
就是這段:一份中號爆米花的飽和脂肪含量,比一份培根加雞蛋的早餐、一份巨無霸加薯條的午餐和一份塞滿填料的牛排晚餐加起來還要高!
然後還專門在電視上,做了視覺化演示:(下圖僅為示意)
你看,這是不是跟“iPhone=iPod+手機+上網設備”的套路很像——都是利用熟悉的事物,對新事物進行形象化類比。
當然,這里並不是說每介紹一個新事物或新概念,都一定要用這種“OO=XX+YY+ZZ”的模式。
有時你也可以進行更直接的類比,比如直接把名字改了。
之前我在一篇介紹文案技巧的文章中,看到這樣一個例子。
說的是一個做電商的,在賣一種水果,叫做“嶗山杏”。
嶗山杏,一聽名字就知道,這是一種當地的特產。
而特產一般都有一個特點:如果不是非常知名,無論你多好吃,外地人也不會太感冒,因為他們對“嶗山”沒什麽概念。
這種情況下,無論你花多少精力主打“正宗”,也不會有什麽效果。(除非嶗山像珠穆朗瑪峰一樣出名)
而那位做電商的朋友,就非常機智——他並沒有花時間去解釋什麽是“嶗山的杏”,而是直接把名字改了,從“嶗山杏”變成了“水密杏”。
“嶗山”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水蜜桃”大家總聽說過,也都吃過的吧!
而且一提到“水蜜桃”,人們立馬就能想到它甜蜜噴汁的口感——這樣把產品(嶗山杏)的優勢特點也帶出來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新產品”,無論是名字,slogan,文案甚至行為等,都可以嘗試與人們熟悉的事物建立聯系,從而快速建立認知。
包括上文提到的“創業者和投資人”,為什麽他們這麽熱衷於談論那些世人皆知的名人?
這在本質上,還是通過將自己與名人建立聯系,從而讓對方能快速了解自己——“哦,這個人(可能)具有與XX類似的品質或特征。”
2
給競爭對手定位
說回iPhone的發布會。
在喬布斯開始介紹iPhone的時候,他並沒有直接介紹iPhone本身,而是先介紹了幾款其他公司的手機。(也就是雷布斯口中“友商的產品”)
而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展示的這張圖表:
大家都在談“定位”,那什麽叫做“定位”?
這就叫做定位!
我想,再也找不出比這張圖更能體現定位理論精髓(之一)的例子了——通過給競爭對手確立一個位置(不智能,不易用),從而顯示出自己的優勢(智能,易用)。
如果用大白話來說,就是:“它們都是那樣的,而我是這樣的。”
需要註意的是:這張圖的關鍵,並不是要畫出一個坐標軸,而是要選對一個“賽場”。
喬布斯之所以選擇“智能和易用”作為衡量手機的標準,是因為其他手機幾乎從來沒有考慮過這一點(或者這個標準並不是客觀的)——這是“有”和“無”的差別。
而如果他選擇了比如“屏幕大小”作為衡量的標準,那作用就會小得多,即使iPhone的屏幕的確大得多——這是“好”和“更好”的差別。
要想形成明確的心智定位,就必須與眾不同,而不是做得更好,沒人能記住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
(PS,如果你真想記住,那我告訴你,他的名字叫奧爾德林)
歷史上,通過“重新定位競爭對手”來獲得成功的案例,也是數不勝數,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要數寶潔公司的Scope漱口液了。
Scope是一種全新的漱口液,相比於其他的漱口液,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味道比較好”。
而為了突出自己的優勢,它只用了兩個字,就徹底破壞了具有“去口臭之王”稱號的李施德林(當時的領導品牌)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
“藥味”。
然後一舉奪得了市場第二的位置,幾乎與李施德林平分秋色。
說到這,其實我一直在想:
加多寶一直宣稱自己具有“防上火”的功能,但這個定位真的非常牢固嗎?如果出一款新的飲品,繼續主打“防上火”的功效,是否一定沒戲呢?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加多寶還是王老吉,它們的配方里都含有“白砂糖”,而且肯定放了不少,不然怎麽會這麽甜...
而一款新的“防上火”飲料,是否可以利用“加多寶們”的這一特點,將它們定位成“糖水”,然後針對性的打出口號——你真的以為,喝一罐糖水,就不怕上火了?
(當然,這個方案能成功的前提之一是:人們對“防上火”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很大)
3
其實道理都一樣
其實,不管是“類比熟悉的事物”,還是“給競爭對手定位”,這在本質上其實都是類似的——利用人們「已有」的認知。
只不過,前者的意思是“我像XX一樣好”,而後者是“我可不像YY一樣差”。
如果一張圖概括,那就是:
註:XX和YY都是「已有」的認知
那麽,為什麽說這兩種方式,都非常有效呢?
這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具有兩個特征:1.儲存空間小 2.壓縮能力強
1)儲存空間小
雖然大腦與電腦一樣,都具有“儲存信息”的功能,但與電腦相比,人類的大腦只能儲存約1G的信息;而電腦則能輕松達到好幾百個G。
這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向自己的大腦中,塞入太多「陌生」的信息。
比如上文提到的iPhone,37克飽和脂肪,嶗山杏,Scope漱口水,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些都是陌生的信息。
2)超強的壓縮&解壓能力
IBM曾經用“紅杉”超級計算機模擬過人類大腦的運算,想測試其速度。結果還是輸給了正常人類的大腦,二者的速度相差了上千倍。
那麽,為什麽我們的大腦儲存空間這麽小,卻能產生如此之快的運算速度呢?
這是因為:大腦具有超強的壓縮能力——它可以把一張千萬級像素的照片(比如肉眼看到的畫面),壓縮到只有幾個字節的大小。
而當我們需要調出這張照片的時候,就能根據這幾個字節,“有損耗的”還原出當時的各種信息。(這個過程,就是我們常說的“腦補”)
之前我們說的“新產品”,其實就相當於這里的“照片”;而“已有的認知”,就是指這里的“幾個字節”,更確切的說,是“已經壓縮好了的那幾個字節”。
值得註意的是:人類對“照片”壓縮的過程,其實就是認知歸類的過程,這是非常耗費腦力的。不然怎麽會有這麽多人討厭學習?
而腦補就不一樣了,誰都能輕易的“想當然”...
因此,如果你要讓別人接受一個新信息,就別再要求別人進行“壓縮”了,而只需要他根據已有的信息,自己腦補一下就行,這樣輕松得多。
嶗山杏口感很不錯,就像水蜜桃一樣。你現在就自己腦補一下,這口感究竟有多柔軟甜蜜吧;
你們常用的Nokia手機,它的智能程度是負的,而iPhone是正的。你現在就自己腦補一下,iPhone到底有多智能吧;
下次你在用李施德林漱口水的時候,你一定會想起(腦補):有一個叫Scope的品牌,把這種味道稱作“藥味”...
當然,正如上文所言,腦補的過程的是有損耗的。
因此,它會喪失一定的準確性。
比如iPhone,它並不完全是iPod+手機+上網設備,它還有其他的功能;而嶗山杏的口感,與水蜜桃比起來,肯定也有一定的區別...
不過,這並不是大問題。
因為在大部分情況下,新產品上市,最重要的是“快速建立認知”,而不是“準確建立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