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吞下74亿金矿莹辉股价一月翻倍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29/20090929014710679.html


每经记者  李凌霞

        莹辉集团(01163,HK)这家主营业务为灯饰制造的公司日前又一次大手笔购入资产,这一次收购的是位于河北省及山东省的8个金矿项目。莹辉集团昨日高开低走,报收0.69元,涨幅4.55%,盘中最高涨幅一度高达28.79%。

8金矿借壳上市

        莹辉集团日前宣布,公司已于9月16日签订协议,将以63.5亿港元的价格,收购6个位于河北省的金矿,同时,还将以10.6亿港元收购位于山东省的2个金矿。

        此次收购8个金矿资产斥资总计约为74.1亿港元,公告显示,其中有69.5亿港元将通过发行可换股票据的形式支付,另有4亿港元则是以承兑票据支付,而通过现金支付的仅有6000万港元。

        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香港市场上大多数借壳上市的案例都是通过上市公司发行可换股票据融资收购拟注入资产来完成。就莹辉集团而言,如果可换股票据全 部换股的话,河北金矿的卖方——SilverMarkEnterprisesLtd的持股比例将为公司扩大股本的79.93%,而山东金矿的卖方——永进 投资有限公司的持股比例将为公司扩大后股本的13.91%,莹辉集团现在的大股东徐振森的股权将由14.36%摊薄至0.89%。

        据了解,此次莹辉集团收购的这批资产中,6个位于河北省的金矿黄金储量约为204.04吨;另外两个位于山东省的金矿黄金储量共约30.28吨。资产出售方保证,在2011年底之前,上述金矿的盈利将分别不少于9.5亿港元及1.6亿港元。

转型仍存悬疑

        事实上,莹辉集团并不是第一次进行与其主业不相关的收购,在今年2月份,莹辉集团宣布以3亿港元收购了一项主要从事林业的资产。当时的收购令该股在复牌当日大涨最高达74%。

        莹 辉集团表示,照明产品业务的竞争激烈,尽管公司仍可获利,但一直在积极物色新的投资机会。莹辉集团董事会认为,上述金矿将为公司提供稳定的收入,并有利于 公司多元化发展。不过,由于上述交易仍须达成先决条件,因此对于莹辉集团会否成功转型为金矿公司,仍然存在悬疑。

        早在莹辉集团宣布上述收购消息前,从8月下旬至今,其股价已经由0.3港元涨至0.6港元以上。一位香港投资界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香港市场,通过收购资产的消息来炒作股价的事情不少,投资者对此不要冲动,应保持谨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49

中交建“吞下”中房集团有望近期获批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21/1161468.s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一直“雾里看花”的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房集团)被合并重组一事,日前有了新的进展。据媒体报道,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以下简称中交建)将完全吸收合并中房集团的全部房地产资产,目前正等待相关的批复,有可能在近期或一至两个月内拿到批文。
如果上述合并成功,中交建将拿到央企地产的“从业资格证”。
昨日(7月20日),有知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中交建合并中房集团确实在流程之中,这不是什么秘密了。”但他未透露此次合并的具体进展与成功可能性有多大。
双方讳莫如深
媒体报道称,中交建旗下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国交通建设)董事会秘书刘文生表示,中交建将完全吸收合并中房集团的全部房地产资产,目前等待相关批复,可能在近期或一至两个月内拿到批文。
混沌数月之久的中房集团被合并重组一事有了新的进展。受此利好影响,中房集团旗下控股上市公司ST中房 (600890,SH)昨日大涨4.36%,近于涨停。
4月13日,中国交通建设董事长周纪昌在香港表示,中交建正与国资委,以及一家央企进行洽商,期望通过全资收购方式收购这家央企,从而使其以中交建子公司的身份从事地产业务。
虽然未透露收购方的具体名字,但周纪昌表示,这家央企是16家允许从事地产的央企之一。市场将关注焦点放到在中房集团身上。
不过,从公开资料来看,近几个月以来,二者的关系都处“流言”阶段,两家集团也未曾就此事公开确认。而刘文生此次表述被称为是公司对外的首度确认。
对此,记者试图联系双方公司。中国交通建设负责投资者关系的有关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刘文生不是在香港接受采访的,仅是电话采访。当记者提出欲采访刘文生时,被告知要走相关程序。随后,该公司有关部门要求记者传 真了一份采访提纲。之后记者被告知,公司高层当前不方便就此事接受采访。
同时,记者试图联系中房集团理事长孟晓苏,被其秘书告知,对此事孟晓苏不便接受采访。
“合并有利央企做好”
“这其实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昨日一位知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数月之前,两者合并一事已在央企中流传了。
中交建合并吸收中房集团的动力被分析人士认为是对地产业务的“垂涎”,虽然未获央企主营房地产主业的牌照,但中交建一直关注房地产的投资机会。
资深地产人士傅硕认为,中房集团对于央企整合来说一直是个历史包袱,因此围绕该公司的重组传闻一直不断。中交建有钱,又有资源,通过修路的方式能获得合适的土地储备,因此合并中房集团利于盘活资产。
“两者的业务有一定相关性,从整体上讲,合并有利于央企做好。”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组织室主任刘戒骄认为,地产行业有一定的发展前景以及中房集团的地产品牌效应,也应该是中交建合并的动力。
周纪昌也曾表示,国资委对合并一事抱支持态度,主要是由于中交建的专业团队及技术水平符合房地产发展,投入物业市场有助国家遏抑房价过快上涨的目标实现。
刘戒骄称,央企合并本身比较容易。不过,合并后内部整合、人员处理、机构设置、业务划分需要有时间来解决。
中房集团的“散沙”状况业内有所耳闻。一位中房集团的离职前高管曾表示,公司在全国有340家下属企业,但多数不听调度,这些企业盘根错节,“或负债、或股权、或人事”。中房在管理上难以将其整合为一家公司。甚至连中房集团到底有多少资产,公开资料也难以寻见。
市场传言中房集团资产值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拥有340家下属企业及年均开发面积1300万平方米。但据媒体报道,刘文生认为上述数据不准确,因中房集团并非上市公司,故仍需时点算。
种种迹象显示,中交建对此次合并持相当积极的态度。4月中旬周纪昌曾表示,一家从事地产业务的央企会被划拨至中交建名下,未来集团旗下地产业务计划形成 每年20亿元以上的利润。在媒体报道中,刘文生表示中交建集团未来或将优质房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但此为长远目标,不会短期内成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5

逆襲!中美晶吞下日本矽晶圓大廠 盧明光十五次跨國收購的不敗魔法

2011-8-29  TWM




有一個人能締造十五次跨國收購, 都不失敗;有一個人敢在全球股市大跌出手,砸一三一億元吃掉日商;有一個人能在最短的時間重新改造失敗企業,用「共利」與員工同享盈餘,收服人心,這就是 「購併天王」盧明光的實力。

撰文‧林宏文

頂著一頭白髮,臉上掩不住的興奮神情,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緩緩地開了 口:「我們從沒想過中美晶也可以做十二吋晶圓。」這是中美晶宣布收購日本矽晶圓廠Covalent Materials半導體矽晶圓事業群︵簡稱CV︶的第三天,盧明光談到這個案子,滿是藏不住的笑意。因為這個案子,不只對他、對中美晶、對台灣整個半導 體產業,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老將出手 再添成功戰績一個跨國收購過十四家公司的人,選在全球股市大崩跌時刻,逆勢收購日廠,讓CV成為他購併紀錄上的第十五個印記。更讓人驚嘆的是,購併後迅速 獲利的成績,這就是「購併天王」盧明光的實力!

八月十日,一場收購案,再次為盧明光的購併紀錄添上一筆:中美晶收購日本矽晶圓廠CV。人前 盧明光笑得開心,但人後他知道這一仗打得不容易,因為他很清楚,中美晶能吃下CV,絕對不是偶然,更不是機運。

CV要出售,對盧明光來說早 就不是新聞,一年多前耳聞CV找買家,他就曾逐一分析過,中美晶手上的矽晶圓產品線,僅限於四吋到六吋晶圓,即使二○○八年吃下美國矽晶圓廠 GlobiTech,有了八吋晶圓的產線,卻不甚完整,更何況始終欠缺十二吋晶圓這一角。而CV的前身是日本東芝集團旗下子公司Toshiba Ceramics,四十餘年的技術與製造經驗豐厚絕不在話下,如果能拿下CV,中美晶就有八吋與十二吋晶圓的技術跟產線。

這算盤敲得精細, 但盧明光心底更清楚的是,一年多前的中美晶,出不起這個價位,「時機不對,我們的口袋也沒這麼多錢。」他知道CV在找買家,○六年兩大私募基金凱雷 ︵Carlyle Capital︶與Unison Capital用管理層收購︵MBO︶方式,將CV從東芝獨立出來後,私募基金要「抽身」是遲早的事,但價碼合不合理又是另外一碼子事。

不 過,這不代表盧明光就放棄吃下CV,他的雙眼始終緊盯這件購併案的進展,就像在暗處觀察蹬羚的獅子一般,直到今年五月,凱雷委託的投資銀行瑞德 (Lazard),透過中華開發找上了中美晶,盧明光明白:機會來了!

購併不敗 聚焦主力產品「這個案子,我們從五月底就開始密集評估。」盧明光找來合作二十年的老戰友花旗,他要吃下CV,且勢在必得。

對於中美晶來 說,CV是零負債經營的公司,又可補足中美晶的大尺寸晶圓生產線,更何況台灣是全世界消耗十二吋矽晶圓最多的國家,拿下CV,中美晶就成了掌握半導體製造 業咽喉的上游關鍵供應商,台積電、聯電、力晶、華邦電都需要這項材料。

靠著一三一億元,不僅讓中美晶一次補強過去最缺乏的大晶圓(指八吋、 十二吋晶圓)產品,從四吋到十二吋產品線也全部齊備,更別說這個購併案將讓中美晶的半導體晶圓產值規模暴增三倍,市占率更一舉從一%躥升到五.四%,躋身 為全球第六大半導體晶圓廠。

CV就像一幅畫的最後一塊拼圖,補上了它,中美晶的半導體矽晶圓江山也隨之完整,只是,公司買進來了,令人頭痛 的整合問題才要開始。

抿了抿嘴,台上的盧明光正用一張張投影片,講解著他的購併哲學,台下坐的學生多半是中階經理人,聽得津津有味。而盧明 光從來不需要課本,因為他豐富的購併經驗就是教材。

從德州儀器(TI)的生產線課長、電腦中心主任,做到企畫部副理,進入光寶集團,再從生 產部經理、廠長,一路升上副總, 完整的工作經歷,被光寶董事長宋恭源賞識,指派他負責國際購併的業務,開啟盧明光輝煌的紀錄。

整併旭麗、 恩寶、七能,收購和寶與光達,盧明光購併經驗日益厚實,所涉及行業也從橡膠、機械、塑膠、連接器,延伸到整流二極體,「當時光寶集團內哪個廠不賺錢,我就 去接哪個廠。」戰功彪炳的盧明光,厲害之處不是他能併吞別人的公司,而是他讓被購併公司起死回生的魔法。

「沒有別的,只有一個大原則:賣掉 非核心事業,聚焦主力產品。」盧明光說。

以去年底他入主的汽車活塞廠正道為例,一家扎著四十年機械營運根基的公司,禁不住長年虧損,讓正道 大股東起了收掉不做的念頭,但盧明光卻看到正道的價值,於是透過旗下生產汽車電子的朋程入主正道。

進入正道後,盧明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 分土地資產,入帳一億餘元,重新聚焦轉投資到汽車電子本業,結果,連虧三年的正道,今年上半年居然交出獲利成績!

可能很多人納悶,聚焦本來 就是企業經營的哲學,但關鍵就在盧明光如何讓被收購的公司迅速轉虧為盈?答案很簡單,其實在於他找問題的功力,改變遊戲規則及獎勵措施,換上好的經營團 隊,再進行材料及製造成本的降低。這些作法,不論是○五年入主中美晶,或是三年前購併GlobiTech,以及去年入主正道,都有脈絡可循。

經 營模式人人可複製,盧明光有一招獨到的過人之處,卻不是每位老闆都學得起來,叫作與員工「共利」。

捨得分享 讓員工更拚命當一樁收購案發生時,被收購公司員工最怕裁員、減薪。基本生計問題都顧不好,更別說要他們效忠異主,且這個異主還是個外國人,然而,這些心 情,盧明光比誰都還清楚。

出身在九人的大家庭,盧明光從小看著父親開卡車賺錢,收入非常微薄,為了一包米四處奔波是常有的事,家裡還有七個 小孩嗷嗷待哺。所以,從小他就明白父親的薪水對家裡有多重要,就如同基層員工在乎那份薪水一般。

當多數收購案首要裁員、重新分配資源,中美 晶收購GlobiTech時,縱使碰上金融海嘯,顧不得公司還虧損,趕在聖誕節前夕,盧明光特地飛到美國,宣布每名員工加發一千美元獎金,讓那群很久沒拿 到獎金的美國員工大為感動。

但,這還不夠擄獲員工效忠他這位異主的心。盧明光開始動手擬定新的獎懲措施,承諾公司只要有賺錢,就提撥盈餘的 一○%當員工分紅,大行「共利」之道。果不其然,政策奏效,老外員工樂得努力工作,分紅比重甚至向上提高到三○%。結果,過去賠九年的 GlobiTech,竟然在盧明光手上第二年就轉虧為盈,去年盈餘更大增超過十倍。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正道,盧明光入主正道後,就著手調高 員工盈餘分配比率,從一○%增加到一五%。反倒是董監盈餘分配率,從原來一○%大砍至剩五%,這個舉動讓許多習慣傳產作風的老員工士氣大振,開始更認真工 作。

盧明光樂於分享,不限於公司盈餘,還包括分享權力。從盧明光與中美晶副董姚宕梁、中美晶總經理「拚命三娘」徐秀蘭,還有朋程副董謝台寧 的相處,就知道他是位授權的人。

姚宕梁是當年盧明光在光寶集團子公司旭興的老部屬,徐秀蘭是盧明光找來的女將,謝台寧則是早年盧明光德儀的 老同事。盧明光都能充分授權與信任,讓他們發揮職能,這也難怪盧明光談起十五次購併不敗,他不居功,而是將光環讓給專業經理人,「我不過是找到優秀的人 才,然後授權給他們去做。」所以,購併不敗沒有魔法,一樁大購併案要在全球股市驟跌之際出手,也要夠沉得住氣;購併後,重新整頓再聚焦,最後使出收服人心 的招數。

十年前,盧明光開始念佛和參禪,更皈依中台禪寺惟覺老和尚,每年將所得的兩成拿出來捐獻。盧明光說,在精舍裡,每個人都可以完全 「放空」,這樣的經驗放在公司管理上,展現的就是公正、公平。學佛對他來說,有助於管理能力的提升。原來,有﹁購併天王﹂稱號的他,骨子裡不是禿鷹,而是 菩薩!

盧明光

出生:1948年

現職:中美晶、朋程、正道、

中陽光 伏等公司董事長

經歷:德儀企畫副理、光寶集團副總、

敦南及旭興總經理

學歷:大同大學電機系、政大企家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22

開發金小股東被迫吞下凱基證 苦思七年 辜仲瑩避開罩門巧妙合併

2012-04-16  TWM




一場拖了七年之久的合併案,終於靠岸,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尤其大股東巧妙閃躲最大罩門,避開個人風險,成了整場合併得以順利過關的最大關鍵。

撰文‧劉俞青

四月五日下午六點,開發金召開臨時董事會,經過近二個小時的討論,結果終於在晚上八點出爐:開發金將以五.五元現金加一.二股的開發金換取一股凱基證的價 格,公開收購凱基證股票。也讓這場歷時七年的合併,儘管難掩瑕疵,但總算即將靠岸。

辜仲花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苦苦等待二千五百個日子之後,總算有了差強人意的結果。

選擇公開收購方式

避開股東會決議

根據投資銀行界人士分析,這回辜仲的戰略,顯然經過高人指點;一來由於這是一場購併雙方的實際負責人都是「辜仲瑩」的關係人交易,因此在外界最關注的「價 格」上,他費盡心思小心推敲,以杜外界悠悠眾口;但更重要的是,他巧妙避開自己最大罩門-也就是整樁收購案從頭到尾,都無須經過開發金股東會這一關,是這 場合併案過關的最大關鍵。

因為辜仲在開發金僅持有為數不多的股權(外界推測約一二%),就掌握這家市值高達一千億元的金控公司,如果再扣掉質押部分,真正股權幾乎所剩無幾;換句話 說,在持股不高的前提下,只要是必須經過股東會動用表決權通過的議案,辜仲心裡很清楚,那是吃力不討好。

而這次公開收購案的巧妙之處就在於,根據︽證交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公開收購只要董事會通過送金管會核准即可執行,無須經股東會,等到收購成功,兩邊要正 式合併,才需經股東會通過。換言之,無論收購價格合不合理,超過八成的開發金小股東對收購本身毫無發言權,只能被迫吞下這項決議。

此外,過程中稍嫌粗糙之處還有,如果認定兩家公司的實質負責人都是辜仲,那麼一般購併時對所謂「經營權易主」的溢價計算,在這場購併中肯定受到影響,價 格,當然也應該重新計算;況且,如果認定購併雙方是實質關係人,則這次董事會中並未做到該有的利益迴避,也讓人遺憾。

實質負責人同一人

合理價格難認定

儘管如此,為了順利推動合併,這條漫漫長路,辜仲走了整整七年。

七年前,辜仲曾經發動一場驚動江湖的「三合一」大合併,想要將凱基證(當時為中信證)、統一證兩大券商,與開發金旗下的大華證三家合併。最後因為合併價格 過高產生「自肥疑慮」,引起外界高度爭議,由官股董事跳出來喊「卡」,也創下台灣金融史上第一樁由官股董事表態阻擋合併案的首例。

合併案不成,有如魚刺卡在喉嚨;另一方面,台灣證券市場經過整併,去年四月元大金合併寶來證後,一舉拉開和辜仲在證券經紀市占率上的差距。因此這次辜仲準 備充分捲土重來,頗有背水一戰的壓力。

首先,他記取教訓,上一回既然栽在「價格過高」以及「公股阻撓」,這一次,他請出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對於價格斤斤計較,搬出一堆數據證明自己「價格合 理」;另外,他事前和公股充分溝通,達成共識,讓公開收購案在董事會得以安全過關。

其次,這次他經過精密計算,決定捨一般的購併方式,改採「公開收購」,讓市場人士讚嘆「高招!」公開收購除具備前述不用經過開發金股東會同意,為辜二少避 開因持股不多、以致股東會可能無法過關的最大風險外,公開收購比起一般購併,時程上也短了許多,因一般購併必須雙方董事會通過,再送兩邊股東會各自通過。 以最近的元大金、寶來證的一般購併案為例,從宣布合併到合併基準日,整整一年時間;但開發金走公開收購方式,只要過程順利,估計今年第三季底就可順利合 併,對過去作為飽受外界質疑的辜仲而言,為免夜長夢多,公開收購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外,公開收購的方式等於是讓被併的凱基證股東,「有表達意見的空間」,頗有美化購併動機的功能,開發金發言人張立人表示:「如果採用一般購併,雙方必 須同時召開董事會通過,外界可能又有話說,質疑兩邊都和辜家有關。」如今此案一過,除了壯大辜二少的證券版圖,經紀市占率逼近一成,拉近與元大市占一四. 五%的距離之外,另一方面,外界好奇,到底在這次合併中,辜仲究竟可以拿到多少好處?

要回答這問題,先得看辜家在凱基證的持股有多少;張立人搬出三年前凱基證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的公開說明書,表示辜家目前在凱基證持股僅約八.五 六%,加上中壽持股合計也不超過一五%,不過這個數字與外界的認知,頗有差距。

過去市場認知,泛辜家在凱基證持股約四成,即使打個折以三成計算,則這次合併後,辜家相關持股共可套現五十四億元,而且公開收購流程迅速,預料這筆錢二個 月內就可輕鬆落袋。

眼前辜二少剛好就有個資金缺口緊急待補,因為去年底︽公司法︾修法通過,未來質押過半的股權不得行使表決權,而辜仲在開發金的董事法人興文投資的質押比高 達九八%,明年估算要回補約十五億元,這筆現金無異是及時雨。

辜二少也許因為這樁合併,資金壓力頓時減輕不少,但相對在這場合併中,始終沒有發言權的開發金小股東們、應當利益迴避而沒有堅持原則的董事們,仍讓這場合 併徒留許多遺憾。

公開收購VS.一般購併

公開收購(金融控股公司

投資管理辦法第2條) 一般購併(公司合併)(金融控股公司第26條)送董事會決議:過半數董事之出席,出席董事過半數之同意 送董事會決議:董事們就合併事項,作成合併契約收購案即可通過 送股東會決議:二分之一以上股東出席,且出席股東表決權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合併案才得以通過

製表: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42

【敗局】內部員工析黑莓衰敗:無視中國市場吞下苦果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2746.html

10月5日,市場調研公司ComScore發佈截止8月的美國智能手機市場數據顯示,Android和iOS兩大平台的市場份額攀升至至92.3%,再創歷史新高。黑莓繼續維持第三的位次,但份額從4.8%跌至4%,已經淪為一個邊緣角色。

如果時間回到2008年的那個初夏,在納斯達克交易大廳裡,黑莓股票一度達到歷史最高,市值840億美元,黑莓上下雄心勃勃。而現在看來,當時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市黑莓總部微笑著的高管們最需要的不是一瓶慶祝的香檳而是一台通向未來的時光穿梭機。

5年後的這一個夏天結束時,黑莓市值已經蒸發九成。上個月,黑莓宣佈以47億美元的價格將公司出售給大股東Fairfax Financial。

而最新消息則顯示,黑莓仍在和三星、谷歌、LG、英特爾以及思科等科技巨頭接洽,嘗試出售全部或者部分資產。

即使曾經坐擁北美市場51%的佔有率,博得奧巴馬的最高信任,都不能挽救一個企業不思變的未來。面對覆水難收的局面,黑莓堵上身家性命發佈的BB10系列新品似乎也沒有能夠挽回些什麼餘地,上週五黑莓發佈第二季度財報,北美市場大跌56%,全球虧損10億美元。

究竟錯在了哪裡?

如果真的有時光穿梭機,黑莓或許應該考慮留住並且重視聯合創始人巴斯利的意見。巴斯利2012年離開黑莓,原因是公司完全否決了他主張的BBM跨平台戰略方案。最重要的是,他在2007年曾主導開發iPhone殺手產品,但卻因投入不夠而最終破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區前任黑莓高管指出,2008年黑莓完全有機會挽回局面,但是黑莓高層的猶豫不決使得2010年的黑莓完全陷入了被動局面。

著名硅谷科技人,學者鄧肯-克拉克(Dunce Clark)在接受騰訊科技表示:「黑莓的問題在於,在轉型消費者層面時,沒有能夠打造好自己的生態系統。」

或許,「觸屏」還是「鍵盤」並不是關鍵,而是是否有足夠多完美配合硬件的軟件功能去吸引消費者。鄧肯表示,這麼多年過去了,黑莓不能只依靠郵件征服用戶。就像黑莓的一位創始人拉扎裡迪斯所說的一樣:「我們沒有為未來做好準備。」

黑莓前任中國區高管表示:「科技行業的變換過於迅速,對於國際化的大企業來說,看不到趨勢的話就會陷入巨大的被動之中,因為錯過時機以後,龐大的企業架構會導致政策執行力下降,要在逆境中改變,就非常困難了。」

最糟糕的是,黑莓高層搖擺不定的策略還在繼續,BB10全球銷量不佳的情況下,黑莓現任CEO海因斯表示,要致力於削減公司運營成本,將重心重新放回企業客戶上。

黑莓員工:五年裡一直在緩緩衰落

面對不斷吃緊的運營成本,黑莓在上週迎來了第三次全球範圍的大裁員,涉及4500多名員工,佔公司總員工三分之一,其中,北美成為重災區。聯合創始人巴斯利表示,黑莓的快速衰落讓他非常傷心,「我不知道員工們都在想什麼。每個人都在談論可能的後果。」未來,對於黑莓全球不到1萬的員工來說十分迷茫。

於是,黑莓私有化消息傳來的時候,黑莓大部分的員工和前員工們都長噓一口氣:「黑莓終於有了一個方向。」與指點江山的局外人不同,曾今為黑莓工作過的2萬全球員工,深切地體會著黑莓的隕落。

如今黑莓在其北美主戰場已經一敗塗地,輝煌的過去已經隨著大本營的丟失而結束,現而今黑莓依仗的反而是一些亞太的非主流市場。可惜的是,黑莓卻因為轉型消費者層級失敗而沒能夠抓住亞太市場中的現在和未來。

黑莓在中國,亞太以及北美市場的一些員工向騰訊科技談了自己的深切,從中也可窺得來一些黑莓的衰落軌跡。

無視中國市場吞下苦果

故事先從黑莓中國講起。

前中國區黑莓高管表示:「黑莓在中國一直都只是處於摸索階段。」這位高管從2004年進入黑莓亞太地區,2013年年初離開黑莓,可以說見證了黑莓崛起到衰落的全部歷程,她說,2008年到現在的5年之間黑莓錯過了太多機會,2010年以後,黑莓衰落的速度令所有員工感到震驚。「事實上,研發出了很大的問題,這兩年間明顯感受到黑莓的手機再也賣不動了。」

許多人都認為黑莓中國現在很慘,沒剩下幾個員工了,但是這位前高管表示,黑莓中國在黑莓的鼎盛時期也不過200多人的規模,目前的市場部還剩下約30人,整個部門約100人左右。大部分黑莓中國的員工都是主動離職進而尋求更好機會的。

黑莓在中國的渠道與蘋果類似,分為運營商和自由渠道兩種。運營商渠道方面很早就因為黑莓手機銷量問題而與電信和移動方面終止合作,而自主渠道方面因為缺乏支持也一直沒有打通。

2010年,黑莓曾經試圖打開中國市場,RIM董事長芭芭拉-斯蒂米斯特和聯合始人巴斯利2010年曾來到中國商討建立合資公司,雖然中國方面非常努力,但因為最終黑莓總部高管的意見分歧,而放棄了這一計劃。隨後,黑莓業務在北美地區急劇下滑,總部更是無心顧及黑莓中國的發展前景。

而在BB10發佈以後,黑莓的注意力又落到了中國市場上,而這一次重點不是消費者,而是開發者。黑莓官方曾表示,BB10中十分之一的應用出自中國開發者之手。中國開發者多樣化的小團隊模式,和低廉的價格,成為黑莓生態系統搭建中的重要力量。

非主流市場表現突出但無力回天

黑莓在亞太地區表現最出色的是印度尼西亞市場,但前景也不樂觀。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數據顯示,2012年黑莓在印尼的市場份額為42%,低於2011年的67%,而同期三星的市場份額增加了一倍以上,從2011年的23%增長至48%。

騰訊科技採訪了黑莓馬來西亞市場主管Mash Chung Yan Tan表示,自己2010年以一個黑莓粉的身份加入了黑莓公司。那時,收到印度尼西亞市場的積極影響,黑莓對於馬來西亞市場也比較支持,當時,黑莓高層正在考慮從高端企業客戶向消費者層級轉型。「我看到的是希望,希望有更多發展中國家的黑莓粉絲能夠最終用上黑莓手機。」

不過,2010年後,市場已經格局已經大有不同。在北美高端手機領域,iPhone不斷擠壓黑莓生存空間,而全球範圍內Android手機更是瘋狂地堵死了黑莓向消費者層級轉型的道路。關於2013年才延遲發佈了BB10,價格則成為BB10在這個市場上最大的挑戰。

Mash Chung Yan Tan表示,4500人的裁員讓他感到非常震驚。「BB10剛剛推出,公司需要有更多投入的員工為其努力地工作。」然而削減成本,大範圍裁員的做法著實令現任員工感到擔憂。

騰訊科技從黑莓內部瞭解到,黑莓這一次的全球裁員並沒有結束,現在已經公佈的主要是北美和歐洲地區的裁員,亞太地區的裁員名單即將公佈。黑莓亞太市場上的不少員工在考慮自身的前景,希望不會被被動地解僱。

歐美市場潰敗引發大裁員

或許,這個時間是最難讓歐洲和北美被解僱員工開口的時刻。一位德國的員工在接到採訪後關機了一週。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加拿大在職黑莓員工表示,4500個被解僱的員工基本上都得到了滿意的賠償金,令他們感到悲傷的主要是突然地失去了工作,不知如何應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369

冰島海盜後裔 吞下台灣大藥廠!

2013-12-23  TCW
 

台灣第一宗外商來台購併藥廠案,出錢的買家,竟然是「維京海盜」!

十二月十六日,台灣五大學名藥廠之一的美時化學製藥,宣布明年將以新股私募的方式,轉讓超過六七%的持股給來自冰島的艾威群(Alvogen)公司,預計明年第二季完成。六十億元的購併雖然金額不大,卻創下台灣藥業史上,第一個被外商購併的先例。

因為此案,美時將走出南投的群山,用它擁有的台灣唯一通過歐洲、美國、日本查驗的藥廠為後盾,向國際市場叩門;在艾威群的資源傾注下,研發實力,銷售網絡也將瞬間擴大。

資本市場人士估計,美時目前市值超過六十億元,在入股結盟案執行後,將做為艾威群的亞太總部,以及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艾威群也將協助其擴大產品線,跨足原本癌症用藥、減肥用藥以外的利基市場,不排除三、五年後的市值,將挑戰台灣學名藥龍頭安成藥業(目前市值,約新台幣三百億元)。

哈佛說他擁「致勝配方」九年讓小藥廠營收增百倍

這宗購併案的背後,是現年僅四十四歲、被哈佛大學形容有「致勝配方」(Winning Formula)的艾威群執行長羅伯.魏思曼(Robert Wessman)。他同時也是冰島自行車二十公里紀錄保持人。

二○○八年,哈佛商學院以他做為個案研究,文獻標題引用他的話:「我們是冰島人,我們不為積極進取而道歉。(We're Icelandic, we make no apologies for being aggressive.)」台灣人對他不熟悉,但在國際製藥業裡,他卻是不折不扣的傳奇。

他曾讓一家員工總數不到一百人的冰島小藥廠阿特維思(Actavis),短短九年裡,營收、員工人數膨脹一百倍,市場版圖從冰島擴增到全球四十多個國家。

當魏思曼在二○○八年主動請辭阿特維思執行長時,這家公司的營收已躋身全球第四大學名藥廠,如今排名更前進到全球第三大,市值新台幣八千二百四十億元,是安成的近二十七倍。

決勝關鍵在「購併」出手快狠準,每四個月一件

究竟,他的「致勝配方」為何?答案是不停的看公司,不停的購併。九年共執行二十六件成功的國際購併案,平均約四個月就有一件;他看過至少兩百家公司,只有十分之一被他挑中。購併的速度與成功率都超過國際業界平均,讓他「快、狠、準」的購併風格,在國際上不脛而走。

他以冰島人的剽悍風格自豪。冰島面積約是台灣的二.八倍,人口卻只有三十餘萬人、不到台北市的一三%;這裡,有超過一百三十座火山,土壤貧瘠,從來就不是上天鍾愛、流著蜜與奶的迦南之地。正因為資源匱乏,這裡成了古時維京海盜棲居地之一,他們剽悍勇猛,見到什麼就掠奪什麼。

一九六九年,魏思曼出生在冰島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裡,大學商學系畢業後捨棄了安逸的銀行工作,參與一家運輸公司的重整,不久後功成身退,轉往阿特維思藥廠。

他三十歲當執行長賭上家產,拯救破產公司

一九九九年阿特維思瀕臨破產,當公司兩派經營者激烈爭吵時,他大膽提出改造方案,以三十歲的年輕職員之姿,臨危接下執行長一職。

面對財務難關,他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悍然,捲入戰局。「我賭上了聲譽,還有我全部的家產,」他把自己的房子拿出來做擔保,讓銀行借款給公司,發給員工薪水並維持基本營運。公司的成敗,與這年輕人牢牢綁在一起。

「我來自這個產業之外,但這反而能讓我用全新、不設限(untainted)的眼光來看待他,」他回憶。他設定了大膽的目標,認為阿特維思必須採用激進的做法突破僵局,快速國際化,這包括了新市場的開拓,以及便宜又有效率的製造廠;當時,國際製藥業不熱中購併,他卻開風氣之先。

從小,魏思曼就展現了不服輸的性格,他熱愛柔道、滑雪及跑步,這類輸贏分明、競爭性很強的運動;就連這次到台灣,看著高鐵站約有三層樓高的樓梯,他也興致勃勃的挑戰同行的同事,「跑,看誰贏!」

在今年八月因為自行車意外而重傷前,他每年參加鐵人三項運動,是該年齡組的常勝軍,還是冰島自行車紀錄保持人。而他冰島辦公室裡最醒目的擺設,就是一台哈雷重型機車。

「我就是熱愛競爭!它一直存在我的基因裡。」流著維京祖先血液的魏思曼,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時,如此自我剖析。

要當一個學名藥廠的執行長並不容易,必須精準的在正確的時間、地點,拿出正確的產品,但只是第一步,他還必須搞定政府關係,以及購併帶來的後遺症。

塞爾維亞的一個購併案,煙硝味四起,最讓他印象深刻。當時這個國家進行內戰,他花了兩千萬歐元(約合新台幣八億元)購併一座工廠,但必須裁員兩百人以達到重整的目的,員工憤怒的聚集在工廠之外,早先他們已經炸掉了魏思曼底下一名主管座車,員工代表揮舞著槍,逼迫魏思曼立刻給個交代。

「我往外走向這群氣憤的員工,誠懇的、禮貌的向他們解釋,如果不這樣做,必須關閉整座工廠,所有人都會沒有工作。」他回憶,當地政府沒有提供任何的協助,最後全靠他自己搞定。

儘管生長於步調緩慢的北歐,他卻如亞洲人一樣工作勤奮,員工經常在半夜兩點接到他的電話,詢問業務進度。「他沒有在睡覺的,」艾威群亞太區商業運營副總裁史格瑞(Siegfried Gschliesser)打趣說。

他和每個區域的業務領導人一起討論、定出目標,就放手讓屬下用各種方式嘗試達到,他對遊戲規則不設限,但每週一定要追到更接近目標的新進度。所以,儘管他從不對屬下口出惡言,「光想到他要來審查進度,整個辦公室緊張得不得了。」艾威群醫藥暨法規處處長李淑惠說,「他不接受『不可能』、『做不到』這樣的答案。」

購併美國利基藥廠Amide就是一個例子,這個藥廠由家族世代經營,外界都認為它不可能出售,魏思曼與他們相識多年,也不得其門而入。但是當家族中的父親去世時,他靈機一動打電話給兒子,短短一天之內就敲定購併案,後來儘管有人以更高價企圖搶標,但賣家信守承諾,最後賣給一直不放棄的魏思曼。

就連二○○九年的職涯轉換,魏思曼抱持的,也是相同信念。當時阿特維思的業務蒸蒸日上,對他來說是舒適圈,但一家百年歷史的美國小藥廠、也就是艾威群的前身找上他,提供四成的持股做為誘因,希望他能夠複製先前的成功方程式,改造這家搖搖欲墜的小公司。(編按:魏思曼接手艾威群後,已將總部遷至冰島。)

「人們說,如果你做一件事情能成功一次,通常你第二次很難再成功,」魏思曼解釋,「所以,現在我覺得很有趣、很有挑戰性,很想知道我是不是能夠再成功一次。」四成的持股,讓他覺得這家公司彷彿是他新創的一般,但金錢的誘因只是其次,「我就是想知道我的能耐。」

他把焦點轉向台灣看上高本益比,複製購併潮

速度,是決定學名藥廠成敗的關鍵因素。學名藥是指原廠藥的專利到期後,以相似化合物製作的藥品;簡單說,就是與原廠藥效能相等、但價格更便宜的「分身」。

以全球最大學名藥市場──美國為例,第一個問世的學名藥,可享有一百八十天的獨賣期,這段時間就是它快速網羅通路、擴大市占的機會。

「我們曾經有過因為是第一個推出的學名藥,五年都保有五成左右的市占率,但是在少數僅僅落後幾星期的案例中,連續好幾年,市占率連五%都無法超越。」他解釋。

為了保持領先,他專找進入障礙特別高的產品,例如製程特別困難、原料取得不容易等;另一方面,艾威群採取自家開發,以及向外購併公司或藥品智財權(IP),雙管齊下的彈性做法,過去四年裡,投入超過兩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十億元)購買智財權,產品種類也迅速擴張到兩百種以上,這樣的速度約超過業界平均的四成。

而如今,魏思曼這位冰島大買家,即將複製他過去的成功模式,並且把焦點轉移到台灣。

為什麼是台灣?其一,台灣資本市場給製藥業的本益比,高居亞太區之冠,安成藥業今年前三季每股虧損三.二四元,光靠即將取得藥證的美好願景,股價就約三百元;而台灣生技類股的市值也在六年內增四倍,目前超過五千九百億元。

其二,美時已經打入日本、中國市場,對二○○九年才重整、急著擴張市場的艾威群而言,是一條省力、省時的捷徑,至少可省下五年的開發期。

在台灣,艾威群另外已與五洲、永昕等三家製藥公司在生產方面結盟,明年入股美時之後,「我們會持續以友善、開放的態度,歡迎台灣聯盟夥伴的加入,尋找購併的機會。」

「不同於歐洲、美國,這些市場的學名藥競爭過度激烈,切入機會不多,亞洲並沒有很多的國際大學名藥廠在此著墨,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好的機會,」他認為,前幾年國際藥廠在歐美大行其道的購併風潮,即將搬到亞洲重演。

去年,艾威群入股南韓上市公司Kunwha製藥,同樣是取得五成以上(持股超過六八%,必須下市)的股權,建立在亞洲的生產據點,未來不排除與美時等轉投資公司,再做進一步的整併;此前,他才剛買下東歐最大的製藥廠,做為降低生產成本、切入俄羅斯等新興市場的利器。

艾威群今年營收規模約為新台幣一百二十億元,距離魏思曼的豪語「二○一五年後躋身全球前十大學名藥廠」,仍有相當差距;但對於曾締造奇蹟的這位冰島人來說,這是另一個「更有趣的挑戰」,而不是遙不可及的虛幻目標,如今這個產業,就是他重振維京精神的最佳舞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85

2014年BAT投資並購圖譜:馬雲、馬化騰、李彥宏吞下了哪些公司?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08/148805.html

導讀:2014年,中國互聯網巨頭之間的擦槍走火逐漸由明爭變成暗鬥,除了在核心業務上各自發力修煉內功,頻繁的投資和並購成為“BAT”用來擴充同盟陣營的主要手段,因此,剛剛過去的這一年,也是“BAT”的現金儲備消耗最為劇烈的一年。

根據逐鹿網的不完全統計,2014年總計有94家公司與“BAT”發生資本關系,涉及資金達到150億美元到180億美元之間,其中,百度動用了20億美元到30億美元,收購或投資了15家公司,阿里動用了60億美元到7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36家公司,騰訊動用了70億美元到80億美元,投資或收購了44家公司。(其中,華誼兄弟和萬達電商分別有著騰訊/阿里、騰訊/百度的共同投資背景)
zhulu1.png

在最受“BAT”青睞的領域排行里,O2O(14家公司)當仁不讓的名列榜首,這意味著從線上到線下的產業變革仍在繼續,未來,無論傳統產業是抗拒還是接受,它們都將前僕後繼的被卷入這場燎原之火里。

遊戲(11家公司)位居次席,但這個領域的交易基本上都由騰訊完成——11家遊戲公司里里有8家都是被騰訊看上——相比百度和阿里相對直接的商業模式,騰訊的營收變現必須經過從社交到遊戲的轉化,這也使它不得不竭力維持在遊戲研發、代理和運營等方面的品質和占有率。

文化娛樂(10家)和技術服務(10家)並列第三,這恰好是一文一理的兩個純粹領域,看上去,“BAT”既有興趣參與流行文化和內容消費,也不忘持續強化自己身為科技企業的立足之本,這種充滿居安思危色彩的布局,正是“BAT”難被輕易顛覆的護城河戰略。
 

zhulu2.png


“BAT”在2014年的投資或收購行為並不局限於國內,北美和東南亞的許多創業型公司也得到了它們的財力支持,其中,美國是“BAT”最為看重的市場,總計有15家美國公司被打上了“BAT”的烙印。有投資者表示,海外市場由於沒有政府幹擾,商業邏輯清晰,所以對於從血海里競爭得勝的中國巨頭而言,投資的保障率反而更高。
 

zhulu3.png


在投資階段的選擇上,“BAT”相對均勻的習慣於在A、B、C輪進入,同時,對於已上市公司的入股,也成為“BAT”試圖切入對象行業的一種技巧。
 

zhulu4.png


最後,我們將關於“BAT”2014年度的投資或收購行為的詳細列表,附在下面:

百度篇
 

zhulu5.png


1月

收購團購網站糯米網 金額不詳

收購在線彩票網站樂彩網 金額不詳

4月

C輪投資在線教育平臺滬江網 金額8000萬美元

Pre-IPO投資移動互聯網安全公司獵豹移動 金額2000萬美元

5月

D輪投資移動遊戲開發商藍港互動 金額2000萬美元

7月

C輪投資線下培訓機構萬學教育 金額千萬級美元

收購在線教育平臺傳課網 金額不詳

8月

投資萬達電商 金額50億人民幣(合投)

9月

A輪投資在線教育培訓機構智課網 金額1060萬美元

A輪投資芬蘭室內導航技術服務公司IndoorAtlas 金額1000萬美元

10月

收購巴西最大的團購網站Peixe Urbano 金額不詳

11月

B輪投資在線視頻網站愛奇藝 金額3億美元(合投)

A輪投資物流系統服務商 金額600萬美元(合投)

12月

E輪投資全球打車應用Uber 金額不詳

天使投資以色列視頻捕捉技術開發商Pixellot 金額300萬美元
 

阿里篇(統計範疇含阿里及馬雲旗下的投資基金)

zhulu6.png

1月

C輪投資美國零售商FirstDibs 金額1500萬美元

投資擁有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的中信21世紀 金額1.7億美元

2月

B輪投資跨國線上教育公司TutorGroup 金額1億美元(合投)

A輪線上服裝零售商茵曼 金額千萬級美元(合投)

3月

投資文化中國傳播集團 金額8.04億美元

B輪投資境外旅遊服務商佰程旅行網 金額2000萬美元(合投)

D輪投資美國即時通訊應用Tango 金額2.8億美元

投資商業地產銀泰百貨 金額6.92億美元

4月

D輪投資打車應用Lyft 金額2.5億美元(合投)

投資數字電視服務商華數傳媒 金額10.5億美元

投資在線視頻集團優酷土豆 金額12.2億美元

B輪投資打車應用快的打車 金額千萬級美元(合投)

A輪投資影視社交平臺V電影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收購金融軟件和網絡服務提供商恒生電子 金額33億人民幣

5月

收購機票預訂網站酷飛在線 金額不詳

投資中國智能物流骨幹網 金額2.69億美元

C輪投資新加坡國家郵政服務 金額2.5億美元

C輪投資團購網站美團 金額3億美元(合投)

A輪投資職業足球俱樂部恒大足球 金額1.92億美元

B輪投資物流供應鏈管理服務商卡行天下 金額億級人民幣

6月

收購優視科技UCWEB 金額不詳

B輪投資校園課表工具超級課程表 金額千萬級美元(合投)

投資南方報業旗下媒體21世紀傳媒 金額5億人民幣

7月

收購地圖導航生產商高德公司 金額2.94億美元

E輪投資美國遊戲開發公司Kabam 金額1.2億美元

B輪投資醫療健康服務平臺華康全景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8月

B輪投資原創影視內容發行和運營平臺芭樂網 金額1億元

A輪投資WiFi營銷系統WiTown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9月

A輪投資拍照分享應用魔漫相機 金額不詳

D輪投資電視遙控器應用開發商Peel 金額5000萬美元

A輪投資寵物社交應用遛遛 金額百萬級美元

投資影視制作公司華誼兄弟 金額5.81億美元(合投)

10月

C輪投資快的打車 金額億級美元(合投)

11月

Pre-IPO投資陌生人社交應用陌陌 金額6000萬美元(合投)

B輪投資新加坡移動安全供應商V-Key 金額1200萬美元(合投)

A輪投資移動遊戲平臺KTPlay 金額百萬級人民幣

12月

天使投資人臉創意拍照應用特逗 金額不詳

C輪投資醫療健康服務平臺華康全景 金額千萬級美元
 

騰訊篇

zhulu7.png

1月

收購電子地圖導航公司科菱航睿 金額不詳

投資金融信息平臺富圖證券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投資香港物流及貿易中心華南城 金額1.03億美元

C輪投資打車應用滴滴打車 金額1億美元(合投)

B輪投資P2P信用借貸服務平臺人人貸 金額1.3億美元(合投)

B輪投資手機遊戲開發商星創互聯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2月

B輪投資Android手機刷機工具刷機大師 金額千萬級人民幣

C輪投資旅遊預訂網站同程旅遊網 金額5億人民幣(合投)

E輪投資本地生活消費平臺大眾點評網 金額4億美元

3月

Pre-IPO投資電子商務平臺京東 金額2.14億美元

C輪投資移動電商平臺買賣寶 金額1億美元(合投)

投資韓國手遊公司CJ Games 金額5億美元

Pre-IPO投資房地產O2O平臺樂居 金額1.8億美元

4月

C輪投資自助建站服務商Weebly 3500萬美元(合投)

5月

B輪投資遊戲開發商秦天柱 金額1.5億人民幣

投資電子地圖導航公司四維圖新 金額1.87億美元

C輪投資美國匿名社交應用Whisper 金額3600萬美元(合投)

6月

投資本地信息分類平臺58同城 金額7.36億美元

B輪投資智能硬件開發商繽刻普銳 金額2100萬美元(合投)

天使投資美國人工智能工具Scaled Interface 金額500萬美元

天使投資美國移動遊戲公司TapZen 金額800萬美元

7月

天使投資O2O洗衣服務平臺e袋洗 金額2000萬人民幣

投資創建智能在線學習軟件微學明日 金額不詳

8月

B輪投資考研教育輔導公司跨考 金額3000萬人民幣

投資萬達電商 金額50億人民幣(合投)

9月

C輪投資醫療專業社會化網絡丁香園 金額7000萬美元

投資香港物流及貿易中心華南城 金額1.93億美元

A輪投資O2O家政服務平臺e家潔 金額400萬美元

天使投資美國虛擬現實研發商Altspace VR 金額400萬美元

B輪投資出境遊線路服務網站我趣 金額2000萬美元(合投)

投資國有石油公司中石化 金額不詳

A輪投資移動語音直播工具紅點直播 金額300萬美元

10月

C輪投資移動電商購物應用口袋購物 金額3.5億美元(合投)

C輪投資醫院預約掛號網站掛號網 金額1億美元

A輪投資移動社交應用快看 金額2000萬美元(合投)

投資彩票設備及系統生產商華彩控股 金額不詳

天使投資美國藍牙追蹤器生產商Tile 金額350萬美元

11月

天使投資美國圖片分享應用Heirloom 金額100萬美元

投資影視制作公司華誼兄弟 金額5.81億美元(合投)

A輪投資P2P快遞公司人人快遞 金額1500萬美元(合投)

投資韓國遊戲工作室4:33 Creative Lab 金額1.1億美元

12月

C輪投資戶外Wifi服務商邁外迪 金額4900萬美元(合投)

天使投資美國移動遊戲視頻錄制工具Kamcord 金額1500萬美元(合投)

C輪投資日本遊戲工作室Aiming 金額不詳

A輪投資美國手遊開發商Play Dots 金額1000萬美元(合投)

D輪投資打車應用滴滴打車 金額7億美元(合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558

聯邦快遞擬吞下TNT 快遞格局變“三國演義”影響幾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2509.html

聯邦快遞擬吞下TNT 快遞格局變“三國演義”影響幾何?

一財網 陳姍姍 2015-04-08 13:42:00

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與TNT聯合宣布,前者同意以每股8歐元收購後者,並預計交易將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一旦交易達成,國際快遞市場將從四巨頭格局變為“三國演義”。最近兩年來,包括順豐、申通等國內民營快遞巨頭,也在悄然布局國際快遞市場,將國際快遞業務尤其是跨境電商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甚至不再甘心只當“跑腿”,而是打造自己的跨境電商平臺分享收益。

以“橙色炸藥”著稱的歐洲第二大快遞巨頭TNT,在三年前試圖“委身”美國聯合包裹公司(UPS)遇阻後,還是沒能逃脫被並購的命運,這一次,收購方是UPS的直接競爭對手聯邦快遞。

美國當地時間4月7日,國際快遞巨頭聯邦快遞與TNT聯合宣布,前者同意以每股8歐元收購後者,並預計交易將在2016年上半年完成。

溢價收購估值44億歐元

根據兩家公司的聲明,上述收購提議對TNT的估值為44億歐元,而截至4月2日,TNT的市值為32.9億歐元(約合36億美元)。4月2日當天,TNT的股票收盤報6歐元,聯邦快遞的收購報價較4月2日TNT的收盤價溢價33%,較過去三個月的平均加權股價更是溢價42%。

據記者了解,目前,聯邦快遞和TNT已經達成一項有條件協議,如合並後不會裁員、合並後歐洲地區總部仍在阿姆斯特丹、TNT航空業務將剝離等,而交易也已經獲得TNT董事會和監事會的通過。

作為歐洲第二大國際快遞巨頭,近年來業績一直不佳的TNT早就是國際快遞巨頭們覬覦的“香餑餑”,之前多次傳出被其他快遞巨頭洽購的消息。

就在3年前的2012年3月,UPS就曾宣布以52億歐元(約合68.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TNT,當時的價格是每股9.5歐元收購TNT,總價高達51.6億歐元。

不過,這項交易最終遭歐盟否決,理由是這一收購將使歐盟15個成員國的包裹快遞業務競爭受限制,歐洲的快遞業將被UPS以及DHL所壟斷,顧客亦或面臨漲價的風險。

那麽,此次聯邦快遞再次發起對TNT的收購,是否會再次折戟審批關?兩家公司在最新的聲明中卻表示預計不會引起反壟斷問題。

“與UPS相比,聯邦快遞在歐洲的市場份額比較小,預計收購後對歐洲市場造成的集中影響也相對較小。”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記者分析。此外,兩家公司在聲明中稱TNT將剝離航空業務,而聯邦快遞在航空領域是最強的,這也將減少對兩家合並後航空領域更加集中的擔心。

國內快遞的國際化挑戰

不過,一旦此次交易達成,國際快遞市場將從四巨頭格局變為“三國演義”,聯邦快遞的競爭優勢無疑得到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彌補其在歐洲市場網絡的劣勢。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中國和歐洲的國際快遞市場上,DHL與TNT占據絕對領先地位,其中,DHL通過與央企中外運長航合資的中外運敦豪,一直在中歐快遞市場上占據著第一大市場份額。

“聯邦快遞收購TNT後,雙方的品牌和渠道將形成集約化的競爭力,從而有利於開拓更多的客戶,可能對中外運敦豪在中歐快遞市場上的經營帶來一定的沖擊。”徐勇對記者分析。

值得註意的是,在目前中國始發的國際快遞市場,四大國際快遞巨頭占據80%的市場份額,每年因此獲利巨大。而通過與DHL合資運營國際快遞,中外運敦豪也一直是中外運旗下的上市公司外運發展(600270.SH)重要的利潤來源。

最近兩年來,包括順豐、申通等國內民營快遞巨頭,也在悄然布局國際快遞市場,將國際快遞業務尤其是跨境電商作為新的利潤增長點,甚至不再甘心只當“跑腿”,而是打造自己的跨境電商平臺分享收益。

不過據記者了解,目前幾家民營快遞公司“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網絡,還主要依靠與國外快遞公司合作互為代理,以及利用航空公司國際航班腹艙帶貨的形式,並沒有形成太大的規模。

“其實通過收購現成的國際快遞企業,可以大大縮短國際化的進程,不過,收購後的挑戰巨大,”國內一家民營快遞巨頭的管理層對記者指出,與仍在飛速增長、但又價格戰激烈的國內快遞市場相比,國外市場的不同是人工成本高,而且更註重品牌而不是價格,如果沒有足夠的市場和貨量支撐,如何消化成本將是考驗。此外,目前不管是聯邦快遞、ups還是DHL,都在從單純的快遞商向供應鏈物流集成商轉型,這也是慢一步的TNT逐漸沒落的原因之一,而相比之下,國內快遞巨頭們在轉型供應鏈物流集成商的步子上邁的並不大,只有順豐開始布局。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06

阿里吞下大麥,看似圓滿聯姻背後,隱藏著另一種焦慮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2/162032.shtml

阿里吞下大麥,看似圓滿聯姻背後,隱藏著另一種焦慮
三聲 三聲

阿里吞下大麥,看似圓滿聯姻背後,隱藏著另一種焦慮

在人人都在強調內容價值的時候,對於布局文化產業的互聯網巨頭來說,渠道扮演的角色一點也沒有減弱。

本文由三聲(微信ID:tosansheng)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戴天文 馬程

在全資收購優酷土豆一年半後,阿里巴巴大文娛這條“貪吃蛇”又吞下了一個大家夥。

3月21日,阿里巴巴宣布已經完成了對於國內最大票務網站大麥網的收購。後者將做為阿里的全資子公司,整合進阿里巴巴大文娛版塊。

1111

大麥網發布的阿里大文娛“快樂版圖”

從2014年7月以D輪投資人身份進入大麥,持有大麥網32.44%股份,到三年之後完成全資收購,阿里巴巴對這家公青睞已久。阿里大文娛董事長俞永福甚至在公開信中把雙方的合作形容為“持續三年的認認真真的戀愛”。

在三年的“戀愛”期間,大麥網和淘票票等阿里的票房平臺達成了戰略合作,把淘票票的業務從電影擴展至演出、體育等泛娛樂行業,想要打造具備線上線下雙向宣發能力的營銷平臺。

過去三年,也是阿里巴巴從無到有建立大文娛版塊的三年。從成立阿里影業、阿里體育,到收購優酷土豆、蝦米音樂,再到整合UC、微博,逐步完善自己的文娛產業的布局。

收購大麥是這個布局中重要的一步。無論是它在線上票務領域的領先地位,還是對於線下整個演出和賽事的輻射能力,都能夠與阿里大文娛現有的業務產生合作的可能性。

俞永福表示,阿里音樂將是大文娛板塊中首個同大麥網實現業務打通的部分,不僅“在線演出票務結合音樂應用,實現用戶數據打通”,還要“以粉絲為核心,聯動藝人、票務資源,形成以粉絲、藝人、平臺三方聯動的’線上+線下’音樂營銷模式,實現阿里音樂的業務升級”。

2222

交易完成後,創始人曹傑、馮宇鴻將離開大麥網管理者的位置,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文化娛樂集團秘書長張宇出任大麥網CEO。在未來,曹傑將作為大麥網的特別顧問。

阿里巴巴和大麥網均以“暫不方便”謝絕了我們的采訪,不過這樁看似圓滿的聯姻背後,其實也隱藏著焦慮和無奈。

賣了14年的演出票,依然賺不到什麽錢

3333

大麥網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演出票務平臺

大麥網成立於2003年,前身是中國票務在線。算到今天,已經做了14年的賣票生意。

當時,創始人曹傑最早的工作重心都在快遞平臺“小紅馬”,票務只是旗下的一項附屬業務,然而僅在兩年之後的2005年,大麥網的規模已經跟小紅馬並駕齊驅。

大麥網的迅速成長得益於音樂行業在受到互聯網沖擊後,收入重心由專輯售賣轉向了現場演出。演出市場的發展催生和滋養了在線票務。到了2009年,小紅馬和大麥網的地位發生了翻轉,小紅馬在競爭激烈的快遞市場退出,成為了大麥網的一個部門,只負責票務的物流。

根據大麥官網上的數據,到了2013年,也就是大麥網成立後的第10年,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3.5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同時,占國內可市場化票務部分的60%以上。

盡管交易額連年上漲,但演出票房並不是一個足夠賺錢的生意。為了不斷的擴張占領更多的市場分額,大賣網先後完成了三輪融資,通過售賣公司股份來換取公司的發展空間。

以永樂票務為代表的競爭對手,以及大量二手黃牛市場的存在,使得大麥並不能夠“一家獨大”,獲得足夠強的話語權。為了爭奪一些重要演出的銷售權,票房平臺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甚至“什麽錢都不賺”。

大麥並沒有公布自己的經營數據,不過我們可以它最大的競爭對手身上看到這個市場的“殘酷性”。

永樂文化2013年和2014年的票務代理營業收入不足3000萬元,2015年1-10月則不足5000萬元。直到2015年才實現盈利。而跟據《2015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顯示,當年中國演出市場票房收入高達162億。

“賣票”賺不到太多錢後,大麥一直試圖通過“往上遊走”,通過其它業務來增加自己的收入。

從2015開始,大麥涉足了電影IP跨界孵化、電影投融資、電影營銷和電影票務等多個領域。大麥電影參投了由熱門網絡小說改編的國產電影《酥油》、主導引進了2016戛納電影節熱門展映作品《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這些電影並沒有取得理想的票房成績。

大麥還把目光投向了VR技術。此前,大麥網曾宣布將在國內重點城市打造“智慧場館”以及VR選座等相關業務,觀眾可以通過VR技術在演出的“第二現場”切身感受奇妙的服務,也可以解決由於距離遙遠、票價昂貴導致一些粉絲“無緣”偶像演唱會的遺憾。

2016年,大麥VR曾為電視劇《青雲誌》打造過國內首支VR交互體驗宣傳片,大麥VR還將為將在今年暑期商業的電影《京城81號2》打造專屬VR宣傳片與H5版VR互動遊戲,這些配合宣發的VR宣傳片以新思維和強互動為立足點,嵌入專屬劇情,主打年輕受眾。

但這些新業務沒有一個能夠成為大麥在廣告和票房之外新的穩定的收入來源,隨著市場競爭日趨激勵,巨頭們紛紛入局,這門生意更難做了。

從線上到線下,阿里巴巴的焦慮和解藥

4444

高曉松的離開與楊偉東的任職,代表了阿里音樂的變化方向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賺錢”的大麥網趕上了一個好時候。

過去兩年,隨著體育產業的爆發,話劇、音樂劇的走紅,以及音樂選秀節目帶動的演唱會市場,整個現場演出呈現出此前少有的繁榮。

尤其是當電影市場在去年降溫之後,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把線下演出作為新的增長領域。“市場份額第一”的大麥,也受到了多家投資者的追捧。

據一位接近大麥的投資者表示,大麥網過去兩年一直在尋求獨立上市。希望可以通過上市融資,從票房網站進一步擴展為一個文化娛樂公司。但都於資本市場政策等一系列原因,計劃最終沒有實現。

但大麥仍然趕上了另一個“風口”:互聯網巨頭們紛紛布局文化領域。以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大公司們,開始在其中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鞏固自己的文化版圖。

如果我們把成立阿里影業做為阿里大文娛戰略的起點,那麽翻看過去幾年的收購和布局調整,可以清晰的看到阿里的布局邏輯:從電影業務出發向體育、演出、音樂等多領域進軍,從互聯網文化公司變成一個同時擁有強大線上和線下影響力的文娛集團。

大麥網正好滿足了阿里的這兩個需求:它最重要的演出票務正是淘票票所欠缺,也是競爭對手微影和貓眼正在發力的,阿里可以通過“大麥”把票賣到更多文化消費領域;而它與線下演出公司、演出場館的長期合作關系,又能夠把阿里音樂、體育、電影業務推到線下。

俞永福在公開信中表示,阿里音樂將會是第一個與大麥業務打通的版塊,將會帶給阿里音樂帶來“業務升級”。

高曉松的出走,阿里星球停止服務,阿里的音樂業務並不是一帆風順。在線業務受到QQ音樂、網易雲音樂的“擠壓”,線下的演出市場成為了它反擊最好的機會。同樣的整合與合作也會發生在阿里體育身上。

5555

阿里星球線上商業模式並不完美

從入股大地院線,到收下大麥網,成立三年後,阿里大文娛在俞永福的帶領下終於想明白了同時掌握線上與線下渠道,對於整個文化產業布局的重要性。

掌握第一大院線的萬達在電影行業呼風喚雨,分眾傳媒霸氣打出“四億人兩億看分眾”的廣告,阿里巴巴大文娛也開始認清自己的樣子。

阿里巴巴 大麥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88

兩年吞下十多家公司 中安消再被疑以並購“買業績”

自2014年底完成借殼上市以來,中安消發起了多次資產收購,以現金支付方式購買了超過10家公司的股權。一系列的現金並購,使得中安消的負債率、商譽、對外擔保額迅速高企,現金流趨緊張,大股東目前還將所持公司股份的九成用以質押融資。而近日,中安消再以現金方式發起新一輪的並購。

中安消的激進並購之勢,已引發市場和監管層關註。更值得註意的是,中安消借殼上市時置入的資產,已連續兩年未能完成業績承諾;在迅速推進資產收購的同時,中安消將多個並購資產未來業績悄然納入借殼業績承諾的核算之中。業績不足、並購來湊,市場與監管層對中安消“以收購買業績”的質疑漸起。

瘋狂的現金並購

今年3月,中安消發布了最新的重大資產購買預案。公司擬通過波蘭下屬子公司以支付現金的形式,購買Konsalnet集團100%股權;初步預估交易作價8.08億元,支付款將以自有資金、債務融資等方式籌集。

為支付收購對價,中安消的境外全資子公司中安消國際在當月向東英金融投資申請金額不超過1.3億歐元的綜合授信,期限為3至5年;中安消以及控股股東深圳中恒匯誌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恒匯誌”)為此提供擔保。此外,中安消實際控制人塗國身在當月還質押1200萬股限售股給國投泰康信托,用於“投融資需要”。

伴隨新一輪現金收購的公布,中安消原本已不輕松的資金壓力進一步加劇。

最新發布的公告顯示,中安消對下屬全資子公司擔保額已達25.08億元,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凈資產的86%。上述股權質押完成後,塗國身及一致行動人累計質押股份有4.79億股,已經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89.7%。此外,上海證券交易所針對此收購下發的問詢函還指出,中安消2016年三季報披露公司當期有貨幣資金7.12億元,已少於本次交易所需支付的現金對價。同時,公司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持續為負,短期負債大幅增加,資產負債率也不斷攀升,三季度末的資產負債率達到67.12%。

高擔保額、高負債、高比例質押,是中安消接連發起現金並購所導致的結果。據不完全統計,中安消自2014年底完成借殼後的兩年里,已發起過六次資產收購,以現金支付購買的標的資產已有十多個。

中安消前身是飛樂股份,2014年上市公司向中恒匯誌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中安消技術有限公司100%股權。該交易構成借殼上市,當年12月獲證監會批文並完成股份過戶登記。至此,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中恒匯誌,實際控制人由上海市國資委變更為塗國身,主營業務變更為安防與安保相關業務。

第一次收購就發生在借殼完成後不久。2015年2月,中安消宣布因重大事項停牌。當年4月,中安消子公司香港飛樂以現金6.95億元,收購衛安控股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衛安1有限公司(下稱“衛安1”)。衛安1的實際控制人是塗國身,此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第二次資產收購在2015年10月21日,中安消擬以支付現金的形式購買澳門衛安、深圳迪特、飛利泰和深圳威大等四家公司全部股權,交易價格合計為6.38億元。中安消稱,交易資金來源為自有資金及金融機構借款。當年11月第三次資產收購隨即啟動。中安消全資子公司中安消技術以現金1.68億元,收購上海擎天電子科技100%股權。

進入2016年,中安消的現金並購勢頭絲毫不減,又先後發起兩次重大資產收購。5月,中安消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以支付現金的形式購買澳洲安保集團100%股權及兩處永久物業、泰國衛安股權,交易價格合計為9.78億元。7月22日,中安消再宣布以現金收購啟創卓越、華和萬潤、中科智能的全部股權,交易總價達17.08億元。其中,由於啟創卓越存在大額預付款事宜,中安消在2017年3月終止了對其的收購。

此外,中安消還在去年10月向實際控制人塗國身控制的深圳科松、明景智能、明景電子,購買了賬面凈值約985萬元的安防業務相關的資產。

一系列的資產並購,均采用了現金支付的形式。除自有資金外,中安消還通過金融機構借款等債務融資方式自籌資金。從公告披露的情況統計,中安消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從2015年起,進行過61次股權質押。期間,中安消發行過兩次公司債券,用於償還金融機構借款和補充流動資金。公司還曾針對支付並購的現金對價,啟動過超短期融資券和非公開發行股票,但最終都終止發行。

對於中安消此次再以現金收購境外資產,上證所對交易實施必要性、資金來源進行了發問。交易所要求公司結合十多次現金收購,披露戰略規劃和經營目標,說明連續實施現金收購是否影響公司正常生產經營。同時還要求公司公布支付現金的籌措安排,明確公司是否存在“短貸長投”、是否存在流動性風險等。

以收購撐業績何時休?

對於上述一系列資產收購,中安消對外宣布的交易目的,是不斷拓展安防和安保的產業鏈,進軍海外安保市場。但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中安消在借殼上市時置入的主要資產,自借殼完成當年已連續兩年未完成業績承諾。而此時安消以現金支付快速推進資產並購,同時修改業績補償的計算標準;這讓市場與監管層對中安消“以收購撐業績”的質疑漸起。

根據借殼上市時簽訂的利潤補償協議,中恒匯誌的置入資產,即中安消技術在2014年至2016年的利潤預測數分別為2.1億元、2.8億元、3.8億元,補償測算以置入資產交易實施完畢後的三年內實現凈利潤的年度數和各年累計數為準。

然而,就在借殼上市完成的同時,公告顯示中安消技術2014年就未能完成業績承諾,較預測凈利潤少2581萬元,差異率達12.29%。經測算,中恒匯誌須補償1176.84萬股。中安消方面稱,未實現業績承諾主要是由於中安消承接的部分安防系統集成項目開工有所延遲而導致。但至2015年,中安消技術再次未實現盈利預測,且差異率進一步擴大。盈利預測實現情況顯示,中安消技術當年實現凈利潤較此前預測少8299.98萬元,差異率達29341%。中恒匯誌當年應補償3692.32萬股。

值得註意的是,證監會目前已開始收緊對重大資產重組中業績“失諾”的監管。2016年6月證監會對上市公司業績補償承諾的相關問題與解答中,強調業績承諾是重組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重組方應當嚴格按照業績補償協議履行承諾,不得變更業績補償承諾。

面對不達承諾業績的置入資產、不斷趨嚴的監管環境,中安消以現金收購形式快速推進一系列的資產收購,並悄然將並購標的的未來業績納入業績承諾核算之中。

在去年7月發起對啟創卓越等四家公司資產收購時,上證所就曾問詢,重組標的未來業績是否納入借殼上市業績承諾核算中。中安消回複稱,借殼完成後收購的資產中,除了以香港飛樂為主體收購的香港衛安之外,其他資產的業績都納入借殼上市業績承諾核算。包括深圳威大、飛利泰、澳門衛安、深圳迪特、上海擎天、澳洲安保集團、泰國衛安、啟創卓越(現已終止收購)、華和萬潤、中科智能。

中安消對此表示,中安消技術利用自有資金自行拓展業務實現的內生增長,與收購外部企業達到外延發展,都屬於置入資產為股東創造利益最大化的經營行為。在借殼重組評估說明的收入預測說明中,也曾說明借殼後並購發展對業績產生正面影響。“中安消技術現金購買企業所產生的業績納入中安消技術作為借殼置入資產業績承諾核算的一部分,具有合理性。”

業績不足、並購來湊,而利用現金收購形式還可以繞開監管層的相關審批流程,置入資產不達業績承諾的隱患似乎已經消除,但更多的風險卻在迅速聚集。

目前,上證所已就標的資產業績是否計入借殼業績承諾進一步問詢,並直接發問是否存在通過連續收購規避業績承諾的情形。此外,截至三季報末,中安消的商譽余額為21.53億元,占公司凈資產的比重為72.22%。而此次擬收購的Konsalnet集團因以前並購產生的商譽達1.56億元,此次收購將增加公司的商譽余額。上證所已要求中安消披露商譽減值的風險。

中安消已發布延期回複上證所問詢函的公告,4月21日本周五在上證所召開重組媒體說明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8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