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AT火力全開布局人工智能 平臺構建提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9864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獲得融資:例如2012年第一季度僅有12起人工智能相關的投資案例,而在2016年第二季度達到了65起。

人工智能正處於浪潮之巔。高盛集團發表了一篇名為《中國人工智能崛起》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在利用人工智能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已經成為全球的主要競爭者。統計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在2016年已經突破100億元,預計2019年將增長至344.3億元。2000年-2016年,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累計增長1477家,融資規模累積達27.6億美元。大量的資本、人才、創業公司以及技術正支持中國的人工智能爆發。世界範圍內,谷歌、蘋果、亞馬遜、微軟、Facebook五大科技巨頭都在搶占人工智能市場,國內BAT也火力全開布局人工智能,它們也將成為人工智能浪潮中的最大受益者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在過去五年迎來爆發式增長。

艾瑞咨詢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增長率預計將達到51.2%:這一數字在2016年為43.3%,2017年產業規模將預計從2016年的100.60億元攀升至152.10億元。而由烏鎮智庫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獲得融資:例如2012年第一季度僅有12起人工智能相關的投資案例,而在2016年第二季度達到了65起。

但在人工專利數量飆升、行業融資數目不斷攀升的表象下,不容忽視我國仍舊缺乏核心人工智能專利,和美國相比,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獲得的融資額度仍然較低。盡管如此,在企業數量、融資額度、技術實力等多項指標上,目前我國已經在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處在領先地位。

世界科技巨頭公司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中國盡管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誕生不少創業公司,但BAT較大的資金投入規模、招徠AI人才的能力、更好的基礎設施和規模更大的數據基礎,成為這場爭奪戰中取勝的關鍵。

麥肯錫近期發布報告認為,從全國來看大公司對於AI的投資在整個AI產業投資中占比極高,其中代表性企業包括谷歌、百度等,這一部分投資在2016年被認為在180億美元至270億美元之間,是來自風險投資、私人公司等外部投資金額的兩倍多。

BAT加速人工智能落地

自放棄了2015年以來O2O戰略後,今年以來百度在AI上展現了更為激進的姿態。“百度是一家AI公司。”是百度高管在今年時常提及的觀點。今年二季度財報會議上,騰訊公司總裁劉熾平卻告訴分析師,騰訊認為AI發展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

但事實上即便是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力看似較遲的騰訊,也在AI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入。BAT三家都在各自產品中尋找落地人工智能的場景,但方向和幅度則不盡相同。

百度的AI戰略中,首要位置是用AI來提升目前百度已有業務,率先將AI能力應用到翻譯、導航等產品當中,以提升這類產品的效率。其次,則是通過AI來培育出新的業務,例如智能雲、智能駕駛等。

若梳理目前騰訊公布的案例,可以看到騰訊推出了遊戲AI、社交AI、內容AI來尋找人工智能落地場景。例如在圍棋領域推出“絕藝”,上線智能語音助手App等,以及在醫療領域推出了一個醫學影像實驗室,早期用於識別食管癌。將人工智能能力和騰訊目前已有的業務進行結合中,騰訊目前應用較多的業務之一是金融業務。

對於阿里而言,電商本身即是落地AI的主要場景,例如很早就聲稱將AI應用到了智能語音客服方面,在最近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又宣布推出一款支持中英文的智能會話客服機器人。此外阿里推出城市大腦,以及在制造業流水線上嘗試“工業大腦”等。在B端進行嘗試。

在加速技術落地應用同時,三家巨頭公司均初涉及構建AI開放平臺。

在2017年7月5日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總裁陸奇認為,AI的商業化途徑、行業化是數據加算法、加軟件、硬件,達到用戶價值、產生商業價值,這樣更多的數據、更大的價值進入創新循環。更長遠來說,百度將自身定位為一個AI開發平臺,向開發者提供AI能力進行開放。百度寄望於再造一個汽車界的“安卓系統”,在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百度推出了DuerOS。

麥肯錫發布的報告顯示,2016年科技巨頭在全球投資Ai的金額達到了約200億美元至300億美元,其中絕大多數被用於研發和部署。此外仍有10%左右被用於投資並購。例如百度收購了海外技術公司,專註在語音喚醒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創業公司KITT.AI。

10月11日,阿里雲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在采訪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阿里接下來將可能消滅目前的所謂的“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基於不同場景下的系統,提煉系統架構,通過輸入不同的數據來泛化到不同的垂直領域。本質上阿里的做法也是在試圖進行一次平臺化的轉變:從解決某領域的智能解決方案,轉變為一個通用型的人工智能架構。

騰訊的開放某種程度上是基於騰訊雲來完成,例如目前騰訊雲提供了包括圖像服務、語音服務等SDK接口,開發者同樣可以通過接入來獲得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能力。AI方面騰訊分列AI平臺、框架和應用服務等。此外騰訊還上線了騰訊雲小微,以此構建騰訊的智能服務開放平臺。

押註未來

近年來三家公司均大力引入AI人才。從團隊架構上而言,騰訊在多個團隊對AI進行布局,分屬騰訊三個不同事業群的AI Lab、優圖實驗室以及微信AI團隊。阿里在人才吸引上近期動作頗大,阿里新成立達摩院揚言在未來三年投入千億作為啟動資金。此前阿里更多強調技術的落地和實際應用,成立達摩院某種意義上是阿里在AI方面向縱深邁進。

阿里目前已經在布局芯片階段。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認為,目前諸如GPU這類已有的芯片無法滿足人工智能計算需求,因此需要推出定制化的芯片。而閔萬里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阿里仍在設計芯片架構的階段,距離真正硬件測試仍有一段距離。

在今年8月騰訊發布二季度財報講話中,劉熾平認為人工智能行業目前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而在騰訊提供的一份官方資料中,騰訊認為,由於人工智能在歷史屢次受限於基礎設施瓶頸,因此AI的發展和基礎設施支撐情況密切相關,此外騰訊認為目前AI在理解環節上仍未找到突破口。

但與此同時,騰訊同樣認為AI目前在垂直領域的落地能夠創造直接的價值。一種簡單而直接的印象是:百度在過去四年中進行了大量的人工智能相關基礎研究,而騰訊、阿里更多強調技術的實用性、產品化和具體場景。

在BAT三家中,騰訊起步最慢且幅度較小,百度布局較早且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自動駕駛等技術領域投入較大,阿里則在實際落地應用中最為激進,強調人工智能研究的實用性。但多位業內人士均認為,三家公司今年在AI領域的投資布局呈加速趨勢。

但在技術能力具體落地上,具體載體仍在探索。例如百度DuerOS目前展示的落地載體仍是在智能手機上,以及智能音響。

今年阿里巴巴推出了智能音響“天貓精靈”,押註AI能力在消費市場場景。10月12日舉行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實驗室發布了AliGenie語音開放平臺新增多個場景。早在今年7月,也有騰訊正在研發自家智能音響的聲音傳出。但在9月,騰訊暫時選擇和出門問問聯合推出音響方式來介入這一領域。

無論從概念抑或是技術落地上,BAT這三大巨頭已經緊緊的將AI和自己綁在了一起。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1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