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銀聯來了,但90%市場已經被搶走 移動支付“三國殺”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6403

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從出門坐(騎)車、菜場買菜、超市購物,甚至街頭乞討,都可以掃碼支付。(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8月3日《南方周末》)

銀聯支付只做通道,試圖打消合作方的疑慮,建設生態共贏的大平臺,但始終無法回答一個問題:用戶憑什麽要在手機上存留一個單獨的支付App?

分別依托電商和社交發展起來的支付寶和財付通,深知應用場景的重要性,它們還在不斷拓展移動支付的邊界。

2017年8月1日至8月8日,支付寶在中國發起“無現金城市周”活動,對外稱有1000萬家線下商戶參與該活動。

此舉惹急了微信。早在2015年,微信支付就發起了全球首個移動支付節日“無現金日”,定於每年8月8日。2017年7月31日,微信支付團隊也宣布今年的無現金日戰線拉長,8月1日至8月7日期間,用戶使用微信支付可領取並累計鼓勵金,還可額外隨機獲得現金紅包、專享代金券,而鼓勵金可在8月8日進行一次性抵扣。

就連一向“高冷”的蘋果公司,也罕見地俯身加入了中國同行們屢試不爽的補貼大戰。2017年7月18日至7月24日,Apple Pay(蘋果支付)指定商戶五折優惠、指定銀行多倍積分。盡管單筆補貼最高只有80元且名額有限,但這次Apple Pay促銷的規模和優惠力度已經空前。

蘋果中國一位人士向南方周末記者澄清說,這其實並不是其首次在中國開展促銷。Apple Pay 2016年2月18日首次登陸中國時就有促銷,一個月前也參加了中國銀聯的“銀聯6.2折促銷活動”。

這一次中國銀聯再次與蘋果聯手,雙方並未透露各自的營銷投入。一位中國銀聯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稱,中國銀聯要做“純種開放式平臺”,支付寶、財付通兩大巨頭之外的機構都是其合作夥伴,“中國銀聯堅持只做通道,絕不與渠道爭利。”

但銀聯面對的殘酷現實是,支付寶和財付通兩家在移動支付市場的占比已超過了九成。兩巨頭早已開啟了從移動支付到生活場景服務、再到金融場景服務的生態圈建設,並開始了海外擴張的步伐。

從NFC到二維碼

從安全性和用戶體驗來看,NFC優於二維碼;但NFC要求商戶安裝具備非接觸支付能力的設備,同時還要求用戶的手機具備近場支付功能,門檻太高。

中國銀聯在移動支付上的起步時間,其實並不比支付寶、財付通晚。

中國的電信運營商們在21世紀初手機開始普及時,就開始探索近場支付(NFC)。2008年中國移動在廈門推出手機SIM卡、公交卡、銀行卡、企業管理卡四卡合一的手機卡,基於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手機公交卡產品,可以說是最早的移動支付雛形。

中國銀聯在2006年也推出一套基於金融IC卡芯片的移動支付方案。但電信運營商和金融業各自提出一套NFC標準,雙方相持不下,直到2012年才確立了金融業系統的標準為國標。此後,中國銀聯成為NFC的主要推動者,但要推動銀行、電信運營商、手機服務商等產業鏈上下遊的主體攜手共進,並不容易。

支付寶早在2009年推出了App版本。而2013年,財付通決定放棄獨立App的打法,轉而為騰訊旗下的移動社交產品微信和QQ提供支付能力,隨後有了微信支付和QQ錢包。

支付寶和微信都選擇了二維碼作為移動支付的入口,只需要手機掃碼即可完成支付。而銀聯堅持用NFC的方式,需要專業設備才能完成感應和支付。

二維碼始於1980年代,相比條形碼能夠存儲更多信息內容,最早應用於工業領域。微信誕生之初也用二維碼來存儲和呈現用戶個人信息,通過微信掃描二維碼來添加好友。隨後,二維碼被用於微信支付。

2014年,在騰訊和阿里巴巴分別投資的打車軟件滴滴和快的的競爭中,司機拿出二維碼,乘客掃碼支付,迅速為二維碼支付打開了應用場景。

從安全性和用戶體驗來看,NFC優於二維碼,但是NFC不僅要求商戶安裝具備非接觸支付能力的設備,同時還要求用戶的手機具備NFC近場支付功能,門檻太高;相比之下,二維碼的使用和推廣成本要低很多。

盡管二維碼支付因為安全問題在2014年3月被央行緊急叫停過一次,但支付寶和財付通對二維碼改造升級後卷土重來。現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從出門坐車、菜市場買菜、超市小店購物,甚至街頭乞討,都可以掃碼支付。

2017年5月17日,中國本土研究機構易觀智庫發布的報告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到188091億,其中支付寶占比53.7%,財付通為39.51%,兩者加起來已經占據93%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同期蘋果Apple Pay的市場占比不到1%。

Apple Pay通過與中國銀聯的合作登陸中國,線下支付主要通過印有銀聯雲閃付標識的終端進行。蘋果中國向南方周末記者透露,相比一年前登陸中國時只有12家銀行支持,Apple Pay目前在中國支持81家銀行發行的銀聯卡。從卡組織和銀行的反饋來看,Apple Pay占據了90%的NFC(近場支付)支付領域的市場份額。

根據中國銀聯的數據,截至2017年5月,全國具備非接觸支付能力的POS受理終端占比近七成,其中經常發生非接交易的活躍終端超過1000萬臺。

而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2017年5月發布的數據,2016年中國境內活躍的手機上網碼號數量達12.47億,活躍的智能手機達23.3億部。只要能裝獨立App 的就可以用二維碼支付,而Apple Pay只能用於iPhone6以上機型,三星、華為等只有高端機型才配備NFC功能。

相比之下,NFC的客戶群實在是太少,二維碼支付才是現實主流。即便像Apple Pay這樣軟件、硬件和服務一體化的NFC支付方式,也不敵二維碼在中國用戶使用習慣中的先發優勢。

2016年下半年開始,各主要銀行陸續推出二維碼支付。2017年5月底,中國銀聯終於聯合國內四十多家銀行宣布正式推出銀聯標準二維碼,實現銀聯二維碼支付互聯互通,隨後在2017年6月2日至8日展開了“銀聯錢包6.2折優惠活動”。

從支付到生態

支付寶和財付通已經走過了爭奪移動支付入口的階段,目前正圍繞著移動支付的生活服務應用場景、金融服務等進行布局,開啟更為豐富的移動支付生態。

前述銀聯人士用“野蠻生長”來形容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在移動支付領域的開疆拓土,其實2017年的中國銀聯也可以用“生猛”來形容。

“銀聯錢包6.2折優惠活動”中,銀聯官方口徑是覆蓋了全國線上線下約10萬商戶,雖然和支付寶號稱的1000萬商戶不是一個量級,但是也借用了互聯網公司的打法,起用數千名“地推”人員,穿著印有銀聯雲閃付標識T恤,在商戶現場服務指導人們使用銀聯錢包。

中國銀聯隨後公布的數據顯示,該活動期間,銀聯錢包新增用戶環比增長402%;銀聯二維碼交易量環比增長282%;包括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等各類手機Pay在內的NFC雲閃付,日均交易筆數同比去年的“6·2活動”增長308%。

不過,這次活動期間,中國銀聯出現了技術上的卡頓和阻滯。一位希望隱去姓名的第三方支付研究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銀聯支付6.2折促銷土豪式、旋風式的做法值得商榷,目前看來它更多的是吸引了一批“薅羊毛”用戶,再加上實際使用中商戶操作人員不熟悉設備、一批用戶未能享受到折扣,用戶體驗並不好,不少人在促銷活動結束之後即卸載了App。

中國銀聯從2015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6·2大促”,真金白銀砸的還是線下支付場景,而財付通和支付寶卻在2015、2016年春節期間通過“春節紅包”,在中國展開了兩輪轟轟烈烈的線上線下移動支付大普及。

2017年的6·2大促活動中,銀聯邁出的一大步是,不僅關註線下,還加入了京東、美團、大眾點評等為代表的互聯網消費場景。但支付寶和財付通已經走過了爭奪移動支付入口的階段,目前正圍繞著移動支付的生活服務應用場景、金融服務等進行布局,開啟更為豐富的移動支付生態。

2016年初,騰訊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T)副總經理鄭浩劍對南方周末記者談到,微信發紅包是財付通吸引用戶體驗移動支付的第一步,接著將拓展到轉賬、話費充值、訂餐、打車、購物等生活服務,然後逐步延伸到互聯網金融。

2017年4月,螞蟻金服國際事業部資深總監郟航也對南方周末記者提到類似觀點,他認為移動支付的服務場景可分為三個臺階:第一,支付。比如人們早期用支付寶在淘寶上買東西;第二,生活場景服務。即用支付寶叫車、訂外賣、買電影票等;第三,提供金融服務。比如余額寶、投資理財、信貸保險服務等。三個臺階彼此之間有邏輯關系,如果沒有支付是切不進生活場景的,有了生活場景就可以有數據沈澱,進而可以提供金融服務。

而前述中國銀聯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稱,銀聯支付只做通道,這樣在銀行、商戶合作過程中能夠打消合作方的疑慮,真正建設一個生態共贏的大平臺。但銀聯支付始終無法回答一個問題:用戶憑什麽要在手機上存留這樣一個單獨的支付App?

依托電商場景,支付寶順延了其在互聯網時代積累的勢能。同時,旗下“口碑網”這樣的本地生活服務入口,以及城市綜合服務、金融服務等功能也眾星拱月。支付寶一度還想增加社交屬性,最後以用戶不買賬、內部反省而作罷。

財付通則在2013年徹底想清楚後放棄了做獨立App的念頭,轉而將其支付戰略附生在騰訊的兩款社交產品微信和QQ上。此後,財付通順勢變身為支付基礎平臺與金融應用線(FIT)。

中國銀聯陣營的合作夥伴們也在嘗試生態建設。2017年7月,中國有了第一家將會員卡服務和Apple Pay進行整合的商戶,北京味多美面包連鎖店宣布,顧客在店內使用Apple Pay進行付款後,馬上獲得一張感應式會員卡。

分別依托電商和社交發展起來的支付寶、微信支付、QQ錢包,深知應用場景的重要性。以“互聯網+”切入政務和城市服務,發起“無現金城市”“無現金社會”,作為“新零售”樣板的盒馬鮮生、“淘咖啡”、無人便利店等,更是進一步拓展了支付方式的邊界。而用戶在消費行為中產生的支付數據,形成的征信報告等,已然成為移動支付公司發展互聯網金融產品、金融服務的基礎。2017年以來,四大國有銀行與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的合作,也在不斷拓寬金融科技的想象空間。

從國內到海外

造訪非洲的馬雲儼然成為數字時代的超級英雄,這一狀況大致相當於20年前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雅虎創始人楊致遠訪問中國。

作為目前中國境內唯一的銀行卡組織,銀聯一直在強調成員機構要共同維護“四方模式”,即消費者進行刷卡消費後,由發卡行、收單行、商戶和卡組織四方參與,發卡行、收單機構、銀聯按7∶2∶1的比例進行手續費利潤分成。

而隨著第三方支付機構發展壯大,第三方支付機構繞開銀聯與銀行直連,銀聯應得的10%手續費由第三方支付和發卡行商議分配,這種“三方模式”變相切走了銀聯的蛋糕。這一做法在2017年以“網聯平臺”的出現而告一段落。

2017年3月底,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聯)正式成立,註冊資金20億元,股東44家,其中38家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央行(及其下屬6家單位)共出資約7億元,占股比例超過30%,支付寶和財付通分別持股約10%。

網聯執行網上跨行清算,打破了第三方支付機構與銀行的直連模式,同時接手備付金的統一托管。此前,備付金可以被第三方支付機構分散存放在多家銀行內,並且可以通過交易的時間差為支付機構帶來“隱形收益”,監管存在盲區。

前述中國銀聯人士稱,網聯的出現,如果能夠規範第三方支付機構的亂象,對銀聯來說其實是件好事,銀聯也不怕開放清算牌照,真正對其有影響的還是“9·6費改”。

“9·6費改”指2016年9月6日起,央行要求發卡行服務費費率不再按商戶類別進行區分,銀行卡清算機構分別向收單、發卡機構計收網絡服務費費率水平由原來的0.13%,降為不超過交易金額的0.0325%,單筆交易的收費金額不超過6.5元。

費率調整對銀聯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割肉”。2017年3月26日,中國銀聯總裁時文朝撰文《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稱:支付服務的費率將持續下降,支付行業也將越來越薄利、微利,我國的支付費率早已不到國際平均費率的四成。這將使支付越來越接近基礎生產要素的本質,就像水、電、煤、氣一樣。

隨著支付成為基礎生產要素,加上中國的“無現金社會”實踐,使得中國的移動支付在海外受到追捧。2017年7月15日,國際芯片卡及支付技術標準組織(EMVCo)在其官網正式面向全球發布二維碼模式技術規範1.0版,中國銀聯擔任了二維碼標準工作組組長。

2017年7月下旬,造訪非洲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儼然成為數字時代的超級英雄。這一狀況大致相當於20年前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雅虎創始人楊致遠訪問中國。

阿里巴巴、騰訊將在中國市場已經被驗證的移動支付商業模式,通過投資、合作等方式推廣到海外市場。據兩家公司公開披露,目前全球已經有12萬個貿易商支持支付寶,而且支付寶已經登陸27個國家和地區;微信支付已登陸超過13個境外國家和地區,在全球範圍內覆蓋超過13萬家境外商戶,支持超過10種外幣直接結算。

借助海內外龐大的會員基數優勢,微信支付在2017年7月上線了境外開放平臺,向境外商戶系統輸出多項升級產品能力,同時將服務市場留給當地第三方合作機構。

阿里巴巴及其關聯公司螞蟻金服也在與多家海外公司合作,推進支付寶在當地的落地,目前已經和印度當地電子錢包Paytm、泰國正大集團旗下支付企業AscendMoney、韓國即時通信工具Kakao等公司展開合作甚至入股。

螞蟻金服國際事業部技術總監熊務真把海外支付分為兩個場景:一是跨境業務。中國遊客到海外,用支付寶的二維碼掃碼支付;二是支付寶可以直接掃其他的電子錢包支付。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海外用戶到中國來看到支付寶刷一下也可以支付,這是未來的方向,但是在技術上還需要克服一些困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