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深八富人思維:過去一年買什麽?投什麽?放棄什麽?擔心什麽?新財富500富人榜為你深度盤點!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804&summary=

深八富人思維:過去一年買什麽?投什麽?放棄什麽?擔心什麽?新財富500富人榜為你深度盤點!
小七
2017-05-15

作者:程華秋子

來源:新財富



為首富,王健林自然很忙。

 

萬達官微曬出的一份王健林2016年11月30日行程表顯示,他早上4點起床,健身45分鐘後吃早餐,之後從雅加達飛海口參加活動,結束後又飛北京,晚上7點到達辦公室。在達沃斯論壇上,也是一天“見9個人、談14筆生意、接受5個采訪”,令網友們不禁感嘆“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努力”。偶爾得空,首富還不忘用“1個億的小目標”這樣壕氣沖天的金句刷刷屏,化身“網紅老王”。

 

那麽,王健林究竟在忙什麽?當然是萬達轉型這樣的“大目標”。都說船大難掉頭,可萬達還是一直在努力。近一年來,在王健林不斷調整戰略後,萬達的“去地產化”進行得頗為順利,2017年1月,王健林更在萬達2016年年會上對外宣布“轉型成功”。他大刀闊斧砍掉600億房地產銷售收入的成果,在萬達2016年經營業績中得到了體現:萬達商業收入1430.2億元,同比減少25%,但得益於租金增長3成,其凈利潤同比仍實現正增長。

 

服務業收入占比55%、凈利潤超過地產,也佐證了萬達的重心已經轉換,朝“轉型成為商業服務公司”這一目標靠攏。

 

作為集團轉型重點的萬達商業,自2016年9月從港交所摘牌後,其回歸A股的方式一直備受關註。而隨著IPO預披露文件的公布,萬達商業回A的路徑也逐漸明晰,目前其IPO審核狀態為“已反饋”,顯示這一工作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中。不得不承認,王健林掌舵的萬達執行力驚人。

 

2016年10月,萬達拆分金融集團成立了萬達網絡,其產業結構也調整為了商業、文化、網絡、金融四大板塊。金融集團主要在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等傳統金融業務上發力;而網絡集團則希望通過線上線下融合打造物聯網模式,其中,網絡集團旗下的電商平臺“飛凡”計劃將在2017年進行首輪100億元募資。



除了“去地產化”,國際化也是萬達重要的推進目標。地產上的收縮,將模式轉為輕資產已經落地;而對影視方面加大投入,打造影視帝國則是王健林近年來部署的大棋,這也是他將萬達打造成跨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一環。2016年萬達文化集團收入641.1億元,占萬達集團總收入25%,而文化集團中的電影產業收入391.9億元,顯然已成為中流砥柱。

 

王健林對自己想要建立影視帝國的野心從來不加掩飾,曾公開表示“目標是2020年控制全球20%的影院市場”。2016年,萬達又馬不停蹄地收購了美國卡麥克影業(carmike)和歐洲第一大院線O deon&UCI,2017年收購了北歐院線集團(Nordic Cinema Group),這讓王健林離預期又近了一步。除了收購渠道端的院線,王健林還開始部署影視上遊的制作發行,2016年初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傳奇影業進軍電影制片領域,而更放出豪言要“進軍”好萊塢。

 

然而,鑒於特朗普政府海外投資審查力度的加大,以及美國本土娛樂公司的反對,王健林的海外“豪購”之路並不順暢而且充滿未知。萬達收購好萊塢六大制作公司之一的派拉蒙49%股權的方案夭折之後,2017年3月,又傳出萬達收購美國“金球獎”制作公司DickClark Productions(DCP)的交易終止的消息,這讓王健林進軍美國電視業的計劃也暫時擱淺。

 

不僅如此,在國內監管趨嚴的背景下,2016年8月萬達院線中止了對萬達影視、青島影投(含傳奇影業)以及互愛互動的重組。如果重組成功的話,萬達將會造出一個同時擁有院線和內容的影視帝國。



一邊是王健林在布局傳統影視業,另一邊是“王公子”在布局00後娛樂業。以“網紅”身份出道的王思聰如今又進軍綜藝界,親自監制了2016年熊貓TV跟騰訊視頻、芒果娛樂合作的真人秀、參與制作網綜《吐槽大會》。

 

雖然在2016年6月拋售了英雄互娛的股份,但2017年3月王思聰再次落子新三板,斥資6039萬入股新三板電視劇制作公司星座魔山(837639),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此外他還幫父親接盤了“高管出走、版權丟失”爭議不斷的樂視體育。王思聰的普思資本總是占據泛娛樂領域的各大熱門。除了娛樂業,王思聰投資的生活類高檔餐飲連鎖品牌飲食概念(08056.HK)也於2016年8月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雖然已經“小有成績”,不過投資不易,王思聰也有踩雷的時候。3月10日,浙江九好集團因通過虛增收入等手段與鞍重股份聯手進行“忽悠式”重組被證監會通報,王思聰的普思資本作為股東被罰10萬元。

 


雖然2016年6月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馬雲說“人生中最大的錯誤就是創辦了阿里巴巴”,但阿里巴巴仍是馬雲成為互聯網教父級人物的根本所在。

 

2016財年,一度被質疑成長乏力的阿里巴巴集團獻上了靚麗的財務數據:營收1011.43億元,同比增長33%;凈利潤同比增長195%至714.6億元。被馬雲定位於“未來商業基礎設施提供者”的阿里巴巴,除了核心的電商業務外,還擁有雲計算、阿里健康、泛娛樂、創新業務等業務板塊。其中“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業務更取得137.53%的高速增長,貢獻了30.19億元營收。號稱全球第三大雲計算服務商的阿里雲2016年一直在擴張壯大,除了與神州數碼、SAP、埃森哲等合作外,還積極進軍海外,在歐洲、中東等地均設數據中心。“DT(Data Technology)時代”也因此成為馬雲演講的新寵詞匯。

 

新業務增長的背後,是傳統業務的增速放緩。相比於雲計算137.53%的增長率,營收占比高達91%的電商業務增長率已降到了32.73%,這是用戶基數做到臨界點的必然結果。2016年以來,馬雲一直在強調“電商概念”已舊,“純電商”時代即將結束。而在電商天花板即將到達之際,馬雲拋出了“新零售”之說,意在讓線上線下與物流結合。在新零售思維的指引下,阿里與線下的零售、快消、家電類公司的資本聯動也變得更頻繁,2016年11月,阿里澤泰收購三江購物32%股份;2017年1月,阿里擬177億元私有化銀泰商業,完成後將持股74%,成為銀泰的控股股東;2017年2月,阿里又和上海國資委全資擁有的零售巨頭百聯集團聯姻。雖然新零售的模式目前仍處於摸索階段,但從目前的合作趨勢來看,被馬雲定為阿里巴巴新零售元年的2017年,阿里的資本運作或許會更密集。

 

除了轉型“新零售”,馬雲布局的另一個重點是泛娛樂板塊。剛成立半年的阿里大文娛集團在2017財年三季報中收入達40.63億元、同比增長273%的表現,顯示它已經是阿里營收業務中發展最快的部分。

 

阿里近兩年一直在文娛布局上整合產業鏈,從上遊的原創生產、中遊的制作開發,到下遊的推廣營銷。2016年2月,阿里收購韓國SM娛樂公司4%股權,5個月後又以2億美元收購了移動分發應用豌豆莢,且將其並入移動事業群;2017年3月又全資收購大麥網,試圖將阿里音樂與大麥網票務打通。目前阿里文娛板塊囊括了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數字娛樂事業部。其中,阿里影業作為大文娛板塊的重兵,雖然有著資金和線上渠道的優勢,但在內容制作上短板明顯。不過,通過3月阿里影業與優酷土豆合資成立藝人經紀公司並整合其旗下合一影業、與控股股東阿里巴巴簽署協議共享IP內容與營銷發行的舉動可看出,阿里大文娛各個板塊的聯動變得更加緊密。雖然阿里通過並購,在文娛板塊上達到了量的規模,但買買買之後的融合是個挑戰,外部來自騰訊和萬達來勢洶洶的挑戰,也決定了未來阿里這一塊並不那麽好做。

 

除此之外,阿里健康也從2016年有了新動作,除了正式接手天貓醫藥、牽頭成立了中國醫藥O2O先鋒聯盟,還以2.25億元收購了華潤萬東旗下主打醫學影像服務的萬里雲25%股權。



馬雲手里的另一張大牌螞蟻金服,目前估值已經達到750億美元。2017年3月,螞蟻金服賠本甩賣浙商銀行股份,被認為是為年內上市鋪路的舉動。如果螞蟻金服能在年內成功上市,或會催谷馬雲成為首富。而伴隨電商之外的布子逐步孵化、營收增長,阿里將不再是那個IT時代的電商代言者,一個DT時代雲生態下的全能服務商阿里成為新的目標。

 

 

2017年2月24日,一向低調、神秘的王衛穿著印有順豐logo的黑色外套和運動鞋出現在了順豐控股上市敲鐘的現場。在快遞業利潤率下降、收入增速放緩的趨勢下,“桐廬幫”的“兩通一達”紛紛借資本推動公司未來發展,掀起了民營快遞上市潮,而此前宣稱“不上市”的王衛也不甘落後,成功借殼鼎泰新材資本市場,完成順豐的第一輪轉型。

 

上市當日,順豐控股以漲停價55.21元收盤,市值高達2310億元,成為深市市值最高的股票。此後其連續5個漲停,王衛的身家隨之暴漲,被戲稱“離首富只差一個漲停板”。順豐上市後的財富贏家無疑是其掌門人王衛,不僅成為行業首富,更擠進今年新財富500富人榜榜單前三。

 

順豐上市後首份年報顯示,其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574.83億元,同比增長21.51%;凈利潤同比增長279.65%至41.8億元;扣非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6.43億元,超過21.8億元的承諾業績。

 

盡管順豐盈利能力強勁,但快遞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也是不爭的事實。目前順豐控股的快遞業務票均收入高於同行,但其毛利率卻呈逐漸下降趨勢,2016年毛利率19.96%,同比下降0.73%。王衛自己在敲鐘現場也表示,上市不等於上岸。於是過去一年,除了積極擁抱資本市場,王衛還推進了順豐往多元化方向發展,在細分領域進行布局。

 

2016年,順豐控股的國際、冷鏈、倉配、重貨等新興業務的占比已進一步提升至19.31%,其中冷運業務被作為未來的戰略性業務發展。根據順豐公布的數據,目前其冷運網絡覆蓋56城市及周邊區域,業務覆蓋食品、醫藥行業生產、電商等多個領域。此外,王衛還拓展產業鏈進軍了重貨、快運業。2016年,順豐重貨業務的營業收入達23.4億元,同比增長96.23%。另外,順豐還涉足了B2B同城配送業務,組建了專職配送團隊與肯德基、麥當勞、天虹、家樂福等商家合作。

 

除了順豐快遞業務的多元化,王衛近年來先後跨界O2O、金融支付等板塊。也許是因為快遞行業微利化的瓶頸漸現,所以,王衛希望順豐依托成熟的物流體系進軍電商。不過2014年成立的以賣生鮮電商為主的社區便利店“嘿客”作為順豐O2O的敲門磚,其商業板塊3年虧損超過16億元,在2015年被順豐控股剝離。2016年11月,嘿客演化為了順豐優選,實現線上線下統一名字統一品牌。2015年1月,順豐正式上線跨境電商網站“順豐海淘”,後改名為“豐趣海淘”。金融板塊,除了此前順豐與中信信托、網易合資組建了深圳中順易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目前順豐金融已將保理、融資租賃、小額貸款、第三方支付等多塊金融牌照收入囊中。

 

多元化拓展,是會解決順豐的成長瓶頸,讓王衛離首富更近,還是會為鏈條延長的順豐帶來更多挑戰?2017年,會是王衛在500富人榜上最為風光的一年嗎?期待順豐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作為BAT掌舵者之一的馬化騰,相比其他科技大佬來說略顯低調,謹慎、謀定而後動似乎是他身上的關鍵詞。鮮少在公眾場合站臺的他,除了2016年4月捐出1億騰訊股票做慈善外,就是2017年參加兩會為騰訊釋放“信號”了。

 

2016年的騰訊在外界看來是順風順水,9月騰訊市值破1.7萬億元(約2萬億港元),超越中國移動登頂國內,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2016年股價累積上漲24%。而放棄了自營、選擇合縱連橫的開放戰略對騰訊似乎已起了成效:2016年騰訊營收達1519.38億元,同比增48%;年度盈利414.47億元,同比增42%。估算下來,騰訊每天凈賺1.13億元。

 

如此強勁的盈利能力,還是要歸功於騰訊的兩大王牌“社交+娛樂”。騰訊2016年網絡遊戲收入增長25%至708.44億元,社交網絡收入為369.66億元,同比增長54%;微信和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達到8.89億,同比增27.6%。

 

雖然數據亮眼,但馬化騰的背後依然有壓力和焦慮。作為遊戲行業的老大哥,騰訊在結束遊戲收入的高速增長後,增速放緩似乎無可避免。2016年雖然騰訊的手遊業務保持了77%的增速,但端遊業務全出現了歷史上了首年下滑,增速-6%;這與網易遊戲業務的強勢增長形成對比。不過幸運的是,《王者榮耀》作為騰訊2016年最為矚目的明星產品,面對網易遊戲的自研精品策略,為騰訊守住了江山,日活超過5000萬,帶動了騰訊Q4智能手機遊戲收入同比大增51%。需要註意的是,騰訊對遊戲業務的收購從來不遺余力,如今的收購對象也從日韓公司轉向歐美,從端遊過渡到手遊。2016年6月,騰訊以86億美元收購芬蘭移動遊戲開發商Supercell的84.3%股份,進一步打通遊戲的海外布局,尤其是歐美。

 

遊戲收入的增長即將見頂,如此一來,騰訊將營收增長的希望放在了廣告這塊誘人的蛋糕上。2016年,騰訊廣告收入同比增長54%至269.7億元,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微信的商業化。2016年,在微信、QQ等社交巨頭的帶動下,騰訊品牌展示廣告收入增長28%至112.05億元;效果廣告收入增長81%至157.65億元,這些收入來自於微信朋友圈、騰訊的移動端新聞應用及微信公眾賬號廣告收入的貢獻。而2017年3月公布的人事調整,劉勝義將出任騰訊廣告主席、集團市場與全球品牌主席,同時,騰訊首席運營官任宇昕兼任網絡媒體事業群總裁,也印證著騰訊開始將業務重心往廣告上靠。

 

除了與網易爭奪遊戲界“一哥”,在內容分發上,騰訊還得防範今日頭條這個強勁的對手。雖然騰訊視頻、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組成的內容帝國地位上升,但目前騰訊目前仍未打造出一個能甩開對手的撒手鐧。而被寄予厚望的算法產品天天快報,短期之內也很難超過今日頭條。

 

“放權”後的馬化騰,在2016年依舊是用投資來補足騰訊的短板。在泛娛樂板塊,首先是在推動騰訊文學與盛大文學合並後,籌備閱文集團的上市。2016年5月,騰訊聯合微影時代以8500萬美元投資韓國YG娛樂,成為其第四大股東。2016年7月,騰訊旗下的QQ音樂則與中國音樂集團(原海洋音樂集團,酷狗、酷我音樂控股方)合並,成立了騰訊音樂集團。此外,2016年最火的直播騰訊也有涉足,分別在3月和8月參與了鬥魚TV的兩輪融資。而於近期關閉微視的騰訊,又在2017年3月以1.75億美元投資了快手,借此彌補短視頻的短板。

 

與此同時,馬化騰還在汽車領域布下了重兵,投資涉及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互聯網出行等熱門領域。除了成為滴滴出行重要投資方,騰訊更下註共享單車,2016年10月領投了摩拜單車,2017年3月又和百度資本領投了電動汽車研發公司蔚來汽車。有消息稱,2017年3月,騰訊又以18億美元收購了特斯拉5%股權,成為其第五大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馬化騰似乎有意向另外兩巨頭的業務領域滲透。繼支付寶做社交屢屢碰壁、螞蟻金服宣布放棄社交夢後,騰訊也開始入侵阿里的業務,在2017年3月初推出騰訊優品,以C2C輕模式走差異化路線,切入農產品電商。

 

此外,伴隨微信的紅利衰減,進入用戶倦怠期,馬化騰還企圖撬動百度“移動搜索”的大餅,承載著近9億用戶的微信,在2017年3月正式上線了基於微信大數據的移動端指數——微信指數。

 

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如何保持競爭優勢,已是每一位互聯網大佬的痛點。BAT大佬之間的地盤混戰,仍會綿延多年。

 

 

3年前有媒體問丁磊對網易被BAT和“三小虎”(小米、京東、奇虎360)夾擊的看法時,丁磊曾說,“別把不吭聲的鱷魚當壁虎”。如今,這句話似乎成為2016年網易業績亮眼後來居上的註腳。

 

在一眾追風口、講概念的互聯網公司中,一直低調潛行的網易和丁磊簡直是畫風清奇的存在。前幾年各大互聯網公司開始做大數據、人工智能之際,丁磊宣布要養豬。在大家以為他是在玩票時,2016年11月,網易的黑豬在網上拍出了11萬一頭的高價;2017年3月,網易味央發起的“全民養豬眾籌”項目又再次引發外界矚目。

 

在丁磊忙著養豬的時候,網易也成功“避開”了視頻、直播、社交、共享經濟等所有風口。不過,走在自己節奏中的網易並沒有掉隊,丁磊踩準的“遊戲和電商”這兩個領域讓網易2016年在互聯網混戰中突出重圍。2016年,網易不僅凈收入、凈利潤雙雙叠創新高:凈收入同比增長67.4%至381.79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72.3%至116.05億元;市值也從年初的200億美元上升至突破300億美元大關。

 

網易的主營業務包括遊戲,廣告,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三大類。遊戲板塊毫無疑問貢獻了主要盈利,網易2016年在線遊戲凈收入為279.8億元,同比增長61.6%,占比74%。目前網易的主要遊戲包括自研手遊《陰陽師》、《倩女幽魂》、《大話西遊》、《夢幻西遊》;代理自暴雪娛樂的遊戲《守望先鋒》《魔獸世界》等。其中手遊的表現十分搶眼,2016年9月網易推出的爆款現象級手遊《陰陽師》,日活躍用戶突破400萬,成為熱門IP。此後,網易影業還與華誼兄弟聯手將其改編成了同名電影。目前,在國內遊戲市場風生水起的網易已經與騰訊分庭抗禮,兩者壟斷了近6成的市場份額。

 

而在遊戲業務穩定增長的同時,網易旗下的考拉海購和網易嚴選兩電商平臺快速成長,也帶動了郵箱、電商及其他業務的全年凈收入同比增長117.5%至80.5億元。2015年1月網易推出的跨境電商平臺“考拉海購”,目前在國內跨境進口商中居銷售額的第一名。而2016年4月成立的ODM(Original DesignManufacturer,原創設計制造商)模式的電商品牌“網易嚴選”,上線4個月的月流水就超5000萬元,被冠上“網易營收最強引擎”。

 

網易依靠自研精品遊戲站穩腳跟、在電商上找到新增長點,而憑借其最初通過郵箱綁定建立的用戶體系,網易還養活了有道雲筆記、有道詞典、有道雲音樂等一系列垂直產品。2016年底,網易門戶做架構大調整,要主推網易號和直播,追求挖掘優質內容,意見領袖的價值,或許意在加速各垂直領域的變現。

 

“門戶三劍客”出身的網易目前已將新浪、搜狐甩開很遠,2016年,網易的營收是其余兩大門戶營收總和的2倍多。而網易背後的大佬丁磊——這個在西湖邊養豬種茶的文藝青年的財富也隨著水漲船高,相對2016年榜單上漲了180億元。

 

 

2003年的首屆新財富富人榜上,美的掌門人何享健以2.7億元的財富排名336位,同處制造業的魯冠球以52.4億元排名第二。14年後的今天,魯冠球以329.5億元排名第37位,而何享健則以737.8億元晉身第6位。

 

與何享健、魯冠球同時起步的中國第一代(G1)企業家,近年都需面臨業務和傳承的雙重轉型難題,從目前的表現看,何享健堪稱這一場進化中最為成功的跨檻者,不僅美的成為工業4.0的中國標桿,家族也圓滿完成了G1向職業經理人的管理權交接,G2拓展的投資事業平臺亦已做大,且與家族主業形成互補格局。

 

退居二線的美的創始人何享健,在2012年將公司交給職業經理人方洪波後,近年來已經鮮少在公開場合露面。他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還是2014年2月,在他發起成立的何享健慈善基金會上宣布捐贈4億元作為首批項目運作基金,並將慈善作為人生下半場的目標。

 

雖然75歲的何享健沒有在資本市場留下馳騁的痕跡,但憑借持有白電巨頭美的集團35.07%的股權,他依舊連續出現在富人榜單上。2016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收1590.4億元,同比增14.88%;實現凈利潤146.8億元,同比增15.56%。從產品品類來看,除空調產品外,美的冰箱、洗衣機等其他家電品類的市場占有率同比均有上升。

 

在如今制造業成本不斷攀升、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各大家電巨頭都在積極找尋家電外新的增長途徑,其中董明珠跨界收購珠海銀隆造新能源汽車更是受到極大關註。美的也不例外,在積極發展海外市場的同時,也向家電制造的上遊延伸,布局機器人領域。

 

2016年,美的集團海外收入實現640.1億元,同比增長29.53%,占總收入比重已達43.5%,逼近50%。2016年以來,美的集團跨國並購動作不斷,先是收購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接著2016年10月底完成收購意大利空調品牌 Clivet的80%股權;其40億歐元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集團也在2017年1月完成交割,美的獲得庫卡集團94.55%的股權。2017年 1 月,美的又完成了對以色列的運動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高創公司的部分股權收購事項,來完善其在運動控制和自動化的技術儲備及產業布局。

 

按照美的的規劃,其將通過庫卡、高創在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布局;同時通過高創旗下公司swisslog布局機器人商用領域;而家庭機器人,則通過美的、東芝和庫卡三方共同完成。

 

而偏愛金融運作、無意經營傳統家電制造業的何享健之子何劍鋒,通過自己的資本運作平臺盈峰投資已布局了包括久日新材數、美佳新材、奧美森、金源電氣、盈峰材料、安傑士、開源證券在內的數家新三板高新技術企業,從而間接完成了美的的產融結合布局。

 

 

2016年7月,民生銀行股權爭奪戰爆發,成為繼“萬寶之爭”後市場關註的另一焦點。在與同是民生銀行老股東“東方系”的爭奪中,作為民生銀行創始股東之一的“泛海系”掌舵者盧誌強更成為這場酣戰的焦點。

 

2016年7月,盧誌強即耗資75億元,增持4.49億股民生銀行,一舉超越“希望系”劉永好、“東方系”張宏偉,坐上了民生銀行股東的第二把交椅。2017年2月20日,在董事會經歷了兩年的超期服役後,民生銀行完成了董事會的換屆選舉,“泛海系”毫無懸念地拿下了董事席位。

 

盧誌強對民生銀行的如此重視,或是因為“泛海系”在轉型產融一體化的金控平臺時需要有一家對其有足夠掌控力的銀行來加持。2016年上半年,泛海控股公告表明了戰略轉型目標——“以金融為主體,以產業為基礎,以互聯網為平臺的產融一體化的國際化企業集團”。

 

正因如此,在金融領域,盧誌強還加大了在保險業的並購力度。2016年10月27日,泛海控股披露,通過參股公司亞太寰宇斥資27億美元收購紐交所上市的美國大型綜合金融保險集團Genworth金融集團的全部已發行股份。這家美國最大的長期護理保險公司,經營長期護理險、壽險和年金險等業務,同時也是全美主要的住房按揭保險公司之一。

 

證券是泛海系並購的另一個重點領域。2016年11月初,泛海控股擬通過境外全資附屬公司泛海控股國際金融發展有限公司,以約10.97億港元對價收購香港全牌照券商華富國際控股有限公司51%股權。泛海控股表示,收購完成後,將構建起“民生證券+華富國際”的境內外雙券商平臺布局。2017 年 1 月,華富國際股份已完成交割,泛海國際金融及其上層股東約占華富國際已發行股本的52.45%。至此,盧誌強手中又多了一家有5張金融牌照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華富國際。

 

一方面是對外加緊收購,另一方面則是內部資產的騰挪整合。2016年2月,泛海控股披露,其通過武漢公司以27.3億元的價格收購中國泛海持有的民生信托59.65%股權。同時,武漢公司擬出資56.87億元參與民生信托的增資,交易全部完成後,民生信托註冊資本增至70億元,泛海控股將通過武漢公司和浙江泛海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合計持有民生信托約93.42%股權。

 

除了加碼對外收購和加速對原有金融業務的整合,盧誌強還大力進軍互聯網金融和小微金融等新興業態,泛海系的互聯網金融板塊已初步整合至民生金服。2016年9月,泛海控股披露,擬設立全資子公司民生金服控股有限公司,以現金認繳18.06億元,將北京民金所金融互聯網有限公司、民生融資擔保公司、民生金服(北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雲金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互聯網金融子公司100%股權作價認繳31.94億元。

 

以一家地產企業起步,到1996年參與創立民生銀行首次進行金融布局,再到如今擁有了銀行、證券、保險、信托、期貨、資管、典當、互聯網金融等全產業鏈的金融牌照和布局;從上世紀80年代棄官下海,到如今建立涵蓋多達45家上市公司的“泛海系”的盧誌強,早已是業內無可爭議的金融大鱷,並繼續推進“泛海系”向金控平臺轉型。


 

2016年末,與馬雲之間那場隔空的虛實論戰讓宗慶後再次受到關註。當馬雲在電視節目中提出“五新”論(新零售、新制造、新技術、新金融和新資源)後,旋即遭到了實業家宗慶後、李東生、董明珠的集體炮轟。宗慶後稱,除了新技術之外,對其論點基本持否定態度。而後,馬雲在一次政商界高規格會議的公開演講中主動談到虛實之爭,“不是互聯網沖擊了你,是保守的思想,不願意學習的懶性淘汰了你,是自以為是淘汰了你”。

 

作為實體經濟代表的宗慶後,手中握有飲料業龍頭企業娃哈哈,其早年通過讓制造商和銷售商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銷體”模式,成功開辟鄉鎮市場,締造了億級銷售神話。雖然在宗慶後的主導下娃哈哈從2010年以來跨界動作不斷,但已成立30周年的娃哈哈的銷售神話似乎很難續寫。

 

自2013年以來,娃哈哈營收便不斷萎縮,2014年同比下滑7%至728億元,2015年更下跌至494億元。此外,中金公司對全國商超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7月娃哈哈蛋白質飲料累計銷售額下滑27.9%,茶飲料累計銷售額下滑23.6%,果汁飲料累計銷售額下滑37%,並且茶飲料市場份額由2015年同期的1.1%下降到0.9%,果汁飲料市場份額由2015年同期的0.9%下降到0.7%。

 

品牌老化、老產品市場占有率下降、新品沒有跟上、市場營銷落後都是娃哈哈和宗慶後不得不面對的挑戰。而宗慶後應對的方法就是多元化,意圖利用娃哈哈的渠道優勢嫁接進入新的產業方向上,先後試水了乳業、酒業、商業零售等多個領域。但不管是2010年推出嬰幼兒奶粉“愛迪生奶粉”,還是2013年投資150億元進入正處寒冬期的白酒業推出“領醬國酒”,以及斥資17億元投資的娃歐商場,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多次試錯並沒有挫傷宗慶後多元化的決心。相反,他跨界的步子似乎邁得更遠了。在2015年成串聯機器人研發並用於飲料生產線後,娃哈哈在2016年繼續在智能裝備和機器人上發力,準備收購1至2家歐洲、日本的機器人關鍵部件廠商,整合機器人制造全產業鏈,包括上遊的零部件生產和下遊的應用系統集成,並建設一個包括伺服電機及驅動器、精密減速機、運動控制器及視覺和傳感系統等核心部件在內的機器人產業園。

 

此外,2016年10月底還傳出由宗慶後的女兒宗馥莉掌管的娃哈哈子公司宏勝飲料集團收購美國最大奶制品生產商迪恩食品的消息。

 

盡管目前宗慶後的多元舉措並沒有完全獲得市場認同,但“壯心不已”的他依然在為自己所規劃的藍圖奔走在第一線。早在2016年12月就有人拍到宗慶後坐高鐵二等座,毫無富豪架子地和鄰座小朋友親密互動。2017年3月1日,年逾古稀的宗慶後再次被人拍到獨自乘坐經濟艙,據稱那一周他都在各地跑銷售會議。

 

 

2016年初小米年會的內部講話上,雷軍對於2016年的展望是“開心就好”。但過去一年,小米手機在市場的表現卻可能頗令米粉傷感。IDC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到第四季度,小米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分別下跌32%、38.4%、42.3%、40.5%,全年同比下跌36%,市場份額也從2015年的15.1%下跌到的8.9%。

 

雖然,相比同樣經營生態圈的樂視,小米遭遇還只是挑戰而非危機,不過,在本土品牌競爭白熱化、國內智能手機需求日趨飽和的背景下,當核心的手機業務受壓,整個小米生態圈的價值鏈也必然受到威脅。

 

雖然小米還開拓了應用分發、遊戲、電商、金融和生態鏈硬件業務等業務,但目前手機業務依然占小米營收的主導地位。小米手機的神話,原本依靠線上營銷達成。但GFK的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在線銷量的份額僅為22%。小米在充分收割這部分用戶後,想要進一步擴張,必須走線下渠道,而這正是擁有互聯網基因的小米所缺乏的。因線下渠道的布局需要較高成本和時間,小米銷量也從第一掉到第四,被走線下營銷、渠道下沈的OPPO 、VIVO一舉超越。

 

在國內市場遇阻的小米手機,將眼光轉向了海外,而既能避開華為(主攻歐美市場)還能享受人口紅利的印度成為其主要戰場。2016年,小米來自印度的收入超過10億美元。IDC印度市場2016年第四季度數據顯示,小米在整個印度市場的銷量已經排名第二,在電商渠道則位居第一。印度市場的高漲也引起了雷軍的格外重視,他在2017年3月開啟了為期一周的訪印行程。

 

除了印度,雷軍還想進軍美國等其他市場。小米要應對未來行業巨頭的專利戰,就必須突破專利瓶頸,獲得充足的專利儲備。而這也是小米手機業務的一大軟肋。2016年2月,小米從芯片巨頭Intel手上購買了332件美國專利,涉及存儲管理、控制邏輯、序列編碼等,覆蓋通信、電子器件和軟件技術領域。2016年6月,小米通過交叉授權和轉讓的方式,獲得來自微軟的1500項專利技術,其中不乏通信技術領域的專利。

 

小米之外,作為投資高手的雷軍,2016年還參與了英眾文化、藍鯨傳媒、米粒互動、微牛和星座女神的投資,2017年2月,又通過順為資本投資了視感科技。在小米的估值受到市場份額下滑挑戰的時候,這些投資能否為雷軍帶來資產的上揚?


 

2017年初,李彥宏在綜藝《越野千里》里面不僅爬泥坑、撿牛糞、割耗牛,儼然現實版“荒野獵人”,甚至還拉上自己的女兒出鏡。主動放飛企業家外的“自我”和展現溫情家庭生活的他,似乎試圖借此讓大眾忘卻過去一年百度的負面形象。

 

2016年的百度堪稱流年不利。從1月爆出百度貼吧出賣血友吧、5月魏則西事件發酵、7月百度搜索推廣主業被納入互聯網廣告監管;再到百度兩名副總裁王湛、李明遠相繼離職,一系列的負面消息不僅讓百度第三、第四季的廣告收入同比分別減少了12億元和13億元,直接導致凈利下滑,更讓百度模式和李彥宏站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在百度停止了疾病類貼吧商業化運作和砍掉了大量重病關鍵詞的廣告投放後,其廣告收入受到重挫已無法避免。而這對2002年開啟廣告業務後該項占比一直高達90%的百度而言,打擊很大。

 

不僅如此,在移動互聯網格局下,本來寄希望於O2O業務的百度,因此前力推的百度糯米、百度外賣未能在美團點評等對手的夾擊下突出重圍,也開始壓縮這兩項業務的補貼營銷費用。而另一個讓百度燒錢的是視頻行業,雖然愛奇藝的收入一直上漲,但受累於昂貴的版權費,其虧損也在擴大。

 

在O2O領域的廝殺暫且告一段落後,技術見長的百度,對新業務的發掘又重新回到了技術本身。被百度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基石的“人工智能”,可以說是李彥宏押註下一場“互聯網遊戲”的入場券。人工智能作為百度核心業務的重中之重,在2016年全面發力。2016年4月,李彥宏開啟了一輪新的業務架構重組,將搜索、音樂、外賣、91桌面等業務分拆出來獨立發展;並將無人車、人工智能等創新業務單獨拎出來,由他直接管理。

 

百度在無人車方面的步伐尤為進取。2015年底完成路測之後,百度即宣布將在2018年實現無人車商用,2020年實現量產。2016年以來,除了在蕪湖、上海、烏鎮數地設立了無人車測試基地;2016年8月,百度還聯手福特10億元投資激光雷達公司,推進無人車商業化進程;11月在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又首次實現了18輛百度無人車在全開放城市道路的複雜路況下的自動駕駛。

 

現今,人工智能幾乎滲透到百度所有產品線當中,比如手機百度的語音搜索、鳳巢的推廣系統以及百度外賣的調度系統、百度金融結合人工智能給用戶的畫像等。2017年 1 月,百度還宣布成立增強現實(AR)實驗室,這是繼百度矽谷人工智能實驗室、百度深度學習實驗室和百度大數據實驗室之後,百度成立的第四個人工智能實驗室。

 

2017年伊始,百度人事震蕩頻頻。先是李彥宏多年的好友——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加盟百度出任集團總裁兼COO,後是負責百度研究院的吳恩達和負責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的王勁相繼離職。其中陸奇的加入也讓人聯想到李彥宏是否有“隱退”之意。上任後的陸奇,主導了百度的一系列變動,改革醫療部門,領銜籌建國字號深度學習實驗室,投資美國虛擬現實企業8i、全資收購渡鴉科技、升級度秘事業部。

 

李彥宏是國內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互聯網巨頭,也是投入力度最大的。百度2016 年在人工智能研發上的投入已高達 101.51 億元,占總營收14.39%。不過,想要轉型人工智能並沒有那麽容易。除了與國外的谷歌母公司 Alphabet、微軟等科技巨頭競爭,國內的大佬們也開始盯上這一領域,馬雲和馬化騰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人工智能戰略。阿里巴巴啟動了NASA計劃為20年後核心科技布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AI。而騰訊也在積極參加AI圍棋比賽,其圍棋AI“絕藝”戰勝了日本新銳棋手一力遼七段。



上一波移動互聯網浪潮中,李彥宏的遲疑讓他在競爭中逐漸失去主動性。而如今李彥宏主動尋找到的人工智能這個支點,未來能否帶領百度擺脫在BAT中逐漸被邊緣化的境遇,打個翻身仗,值得期待。(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