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參透「悟空」與「八戒」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dse0.html

四大名著是高考必備考題,仔細想來,這四部名著放到各行各業包括投資界都具備極高的參考價值。

  四部著作中,最另類的當屬《西遊記》,這部書雖滿篇都是神仙和妖怪,悉心體會,卻發現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部書裡找到自己的影子。僅「悟空、八戒」這兩位大仙的法號就可算作投資的秘訣。

  孫悟空,本是一隻從石頭裡蹦出來的猴子,拜菩提老祖為師,學成觔斗云和72變法術,本事大得連十萬天兵都奈何不得。但他在天庭混得可真不好,先做弼馬 溫,後來又得到了連蟠桃會都進不去的「齊天大聖」的虛名。這暴露了他能力的盲區:情商低。難怪師傅賜他法號:悟空。對美猴王來說,執行力不是問題,天花板 出在自認無敵,無視社會的複雜和人情世故。直到被如來用巨石壓了500年,再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磨難,他才終於悟到空。明白有所不能,明 白柔的力量,明白人性的複雜,明白善惡美醜的背書。當他最終被佛祖封為鬥戰勝佛,不過拱了拱手說「謝謝」。悟空,看淡,知止,而後更為強大。

  而豬八戒呢,慾念太多,禁不住誘惑,不遵守戒律,結果犯下錯誤。這位原是天宮捲簾大將,卻貪慕嫦娥的美貌,結果被罰下人間受苦。歸結起來,孫悟空的弱項是過於剛強而不識空,豬八戒的短板是過多貪慾而不守戒。

  投資人在市場中,經常會遇到「悟空、八戒」式的困惑。比如,賺錢多了就認為自己很厲害,不再聽得進反方意見,忽視那些看似不可能發生的風險。結果經常 是栽在一次看似肯定能贏其實風險不可控的投資上。或者,小有成功後,慾望膨脹,貪慾被極度放大,想一口吃成胖子,結果爆倉或者犯低級的錯誤,比如基金經理做老鼠倉

  除了《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和《紅樓夢》也值得回味。作為一個投資人,在過去五年內歷經瘋狂大牛市,黑暗大熊市,劇烈震盪市等等。每一種 類型的市場,都對應不同的投資策略,也締造出一批「股市英雄」。但是,常勝將軍卻不多。往往去年的私募一哥,今年卻成了倒數。如果投資人能夠多讀讀這三部 書,對盛衰的交替有一個平常心和視之必然的準備,對人性的弱點有深刻的瞭解。那麼,或許能夠更靈活地調整投資策略,躲過撲面而來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0

【投資者看創業】四位投資者自述:如何參透創始人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744.html

近年,創業者與風險投資人之間的爭議風波挺多。下面由四位不同領域的一線投資者現身說法,從投資者的角度,為您講述投資者如何考量創始人、如何挑選投資項目以及與創始人之間的「曖昧」關係的故事。

第一篇 黃炎:如何參透創始人

黄炎

除了創新、眼光和魄力,考量創始人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能力

VC與PE面對的企業成長階段不同。PE考察的企業商業元素是基本齊備的,投資人考量的重點主要在企業的收入、利潤和其市場增長狀況。但VC考察的初創企業就不同了,它們的商業元素還看不清。VC要判斷企業的未來成長,必須考慮人的因素。早期項目通常的投資週期為5-7年,在這麼長的投資週期裡,投資之初的商業模式可能半年後就改變了。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的因素在這期間是少有的不易變的元素,包括創始人的性格、領導力這些天生的素質,也包括創業者過去的經歷經驗和創業公司的團隊搭配。

看人其實很不容易,談項目見創始人的第一面時,大家一般都是處在工作狀態。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狀態下,容易呈現出來的都是受過訓練後的職業狀態。我們不能稱之為「裝」,但這一面比較表象化比較職業化,不夠深入,也很難判斷是否是他最真實的一面。

所以現在我們去見創業者會以相對輕鬆的方式切入,比如談談從小的經歷,談談愛好信仰,談談生肖星相,這些貌似和我們所投資的項目無關,但這些才是人性裡五年、十年間不變的東西。如果我們僅僅聊市場、聊商業模式,一年以後可能完全變化了。隨著時間推移,外在因素全在變化,反而人性的東西越來越沉澱和凸顯重要。此外,VC投資人與創業者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如果雙方僅僅停留在非常職業層面的交流,互相都不會留下太多印象,因為沒個性沒特點。

近年,創業者與風險投資人之間的爭議風波挺多,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和重新審視投資的過程。對我個人而言,在選擇創業者時,他的誠信是核心。誠信比規則還要更深一層,反映了內心深處對人、事、世界觀、信仰方面的一些底線。如果創業者與投資人之間有著共同的底線和信仰,互相感恩,就不容易產生核心矛盾。投資人抱著我投資你,是你給了我一個機會的心態,而創業者覺得在我資金不足時,你投資我,我得用感恩的心態去對待,這樣許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貌似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有時候很難做到。比如創業者覺得你投資我500萬美元,我給你賺了這麼多錢,我還感恩你?這裡的關鍵不是商業利益,而是在人生的關鍵點彼此給了一次交心交底的機會,共同走過一段人生的黃金年華。

對於創始人的考量,大家都會關注創新、眼光和魄力,但我感覺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學習能力。我認為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有三個層次。

第一,書本學習能力,通過課堂和閱讀掌握知識,多數讀書人這項都比較強。但書本的東西很明確,可複製性是很強的,只掌握書本知識的人很容易被取代;第二,從別人身上學習的能力,我發現比較成功的企業家這種學習能力特別強。他能從經歷的每件事、每個人身上學到東西。比爾·蓋茨、喬布斯和馬云,他們在課堂上學的知識都不多,但他們從別人身上學習的能力特別強。這種學習能力也使得他們有了在實踐中不斷校錯的能力。這種學習能力是種「吸星大法」;第三種學習叫「悟」,他能從書本上、別人身上找到最適合自己、最發揮自己的東西,然後和自身的性格和氣場結合起來,變成自己的東西,這種東西是獨特的和有能量場的,最終變成他的影響力和成就。

除了學習能力外,創業人還需要mental toughness,這是一種堅韌和韌性。

中國的VC行業經過十多年的成長,已經告別了野蠻生長的階段,進入了精耕細作時期。在新的階段專業化和差異化是鼎暉創投的方向,也是我們過去幾年在做的努力。VC投資人需要獲得創始人的認可,一方面是對人的認可,另一方面是對專業化增值服務的認可。

2011年王功權離開得非常突然,對我們內部有衝擊,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也是給了我們推動專業化的一次機會。我們從投資行業相對寬泛轉向專注。過去兩年來,我們重新梳理鼎暉創投的優勢和特色,並且集中力量打造了一支專業化的團隊,因為專業化的增值服務需要專業化的團隊來實現,只有專業領域的投資人才能為被投企業提供更有價值的增值服務。

從最初的找項目、行業判斷、對項目的抉擇,到最後的增值服務,專業化都帶來了競爭優勢。

經過兩年多的梳理,鼎暉創投的團隊目前聚焦三大專業領域:TMT、醫療和創新升級傳統行業,分別由陳文江、王暉、晏小平三位合夥人帶隊。

比如說TMT,我們專注線上線下結合(online offline)的投資機會,具體說,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互滲透所產生的機會。比如互聯網與商業、金融、房地產、旅遊、生活服務等。選擇線上線下結合這一領域,主要是結合整個鼎暉投資平台與我們創投團隊的特點,鼎暉投資平台對中國線下的產業做了大量投資佈局,而創投團隊有深厚的線上積累,我和陳文江都是從互聯網領域出來的。這兩塊優勢的結合,變成了鼎暉創投TMT方向上有特色有優勢的東西。

鼎暉創投切入醫療行業始於2008年投資的康輝醫療項目,投完之後發現該企業的收入與利潤非常穩健,每年30%的增長。我們從市場供需分析,發現醫療行業未來會有巨大的空間。2009年鼎暉創投引進王暉搭建醫療團隊,他大學就學生物專業,然後在美國讀醫療方面的PHD。王暉加盟後我們逐步引進了醫學博士等多位醫療行業專業人才。幾年下來,鼎暉投了十多個醫療行業的企業,包括醫院、藥業、醫療器械等等,完成了醫療行業的初步佈局。

第三大板塊是創新升級的傳統行業。所謂「創新升級」是指傳統行業中的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2012年,晏小平加盟鼎暉創投,由他負責梳理創新升級帶來的巨大市場機會和在A股的上市機會。我認為A股市場越來越會成為投資人的主戰場。我們過去投資的企業去海外上市的比較多,但的確存在許多很好的企業,因為國情不一樣,商業模式不一樣,在海外找不到參照系得不到信任,但可以成為A股市場的明星。

談到具體行業,去年新能源與移動互聯網行業都遭遇低谷,作為投資人,我的選擇是儘量避免聽噪音,因為人云亦云是做不好投資的。每個行業都有高峰和低谷,關鍵是選擇好的進出時間。對於創業者來說,也必須勇於面對這種環境的挑戰。比如,移動互聯網從大行業來看依然是一個很好的行業,只是今天一些「大傢伙」的存在使小企業們感到壓力,但換個角度來思考也是逼著他們用新的方式去做公司,去創新,去推動模式的轉變。

其實我們投資的奇虎360,就是典型的在夾縫裡生長出來的企業。周鴻禕作為一個充滿激情、充滿理想的企業家,面對騰訊、百度、阿里巴巴這「三座大山」時,如果和別人一樣覺得這裡沒機會,那裡也沒機會,就不會有今天的成長空間。周鴻禕最終從夾縫裡找到機會。或許有人評價他為「攪局者」,但實際上他是通過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使得「三座大山」對他刮目相看。

今天外部環境仍然在變化,這對於創業者來說就是機會。因為如果沒有變化,就不會有谷歌、Facebook,早被雅虎一統天下了。其實,成功的企業家還是熬出來的,他能夠熬過週期。馬云如此,喬布斯也是如此,中間多少艱辛波折沒人看到。

 

第二篇 孫強:投資要看大勢、趕浪潮

sunqiang

技術創新一直會有,難點是怎樣將技術創新商業化,比如微博、微信等

私募投資要成功,必須要從宏觀著手,趕上行業變革、起伏的大勢或浪潮。

從私募投資在上個世紀60年代誕生以來,美國成功的私募基金都或多或少地趕上了以下幾個大浪潮:70年代的計算機革命(蘋果電腦、微軟、英特爾)、80年代的生物技術革命(GENENTCHCH)和槓桿收購(美國醫院公司、REVLON)、90年代光纖通訊及軟件(思科CISCO、SUNMICRO SYSTEMS)、2000年代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亞馬遜、EBAY、谷歌),2005年後的社交網絡(FACEBOOK, LINKED IN)等。私募投資如果有眼光、有膽識、有機遇抓住這樣的趨勢和浪潮,就不僅能得到超額的回報,還能參與締造一些偉大的公司。

在行業變革浪潮以外的投資,則需要對宏觀經濟、行業態勢、資本市場、管理能力等各種因素進行全面分析,靠低入高出、扭虧轉盈、借債槓桿、高速增長這四種方法之一或綜合來產生價值。

在中國,私募投資尚處於早期階段,到目前為止,其收益主要來自於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紅利。中國的經濟還是以政府導向為主的計劃經濟,由於政府的宏觀調控和貨幣政策等變數,造成週期短、金融市場動盪大、企業利潤率不穩定等等問題,再加上法制觀念薄弱、缺乏投資者保護體制、部分民企管理不規範甚至有欺詐違規行為,使得私募投資的難度加大。

華平投資曾經做過一個分析,看出中國私募投資的最大收益來自於五大趨勢:2002-2005年的互聯網/新媒體(盛大遊戲、分眾傳媒);2005-2006年的光伏能源(無錫尚德、保利協鑫);2004-2006年的金融機構(深圳新發展銀行、太平洋保險);2004-2008年的醫療保健(邁瑞、維高),以及2002-2007年的消費品零售浪潮(李寧、銀泰百貨、國美電器)。投資套現的最高峰階段是2006年和2007年之間,一大批私募投資的「神話」也是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和2007年中國概念股市泡沫的最高膨脹期締造的。但是,收穫期在泡沫頂端,播種期卻至少要提前三、四年,通過企業增長、內部管理提升、財務制度完善而讓企業為上市做好準備。

由此可見,在中國做私募投資,必須學會在政府監管和政策的大環境下,尋找大的行業趨勢、駕馭快速增長機會。受私募投資青睞的的未來之星企業應該具有幾個特點:首先,它所處行業不能是夕陽行業或者是惡性競爭的行業,而應該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和行業進入壁壘;其次,處於朝陽行業內的企業必須有很強的應變能力;中國的政策、規定變化多端,人民的消費習慣南北不一,所以好的企業要能夠在全國範圍內高速擴張,一定要具有與政府打交道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對政府政策的理解和對新政策的適應。第三是團隊的執行能力。光有老闆的遠大宏圖,沒有具體落實的人才和隊伍,再好的方案也難以變成現實。當年的國美電器就有極強的執行能力,開店、經營、促銷等各方面都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除了應變能力,企業的創新能力也非常重要。在中國,市場環境和消費者喜好千變萬化,企業如果沒有創新、不能跟上市場的發展和變化,極有可能逐漸在激烈競爭中被淘汰。能創新,就能佔先;首先脫穎而出、且佔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的企業,比如分眾傳媒、盛大網絡,就能夠在較長期間保持其競爭力。

這種創新很不易,1000家企業可能只有1家成功,所以要找準它很不容易。對投資人來說,能夠選中這類企業並以合理價位投資進去,一靠眼光,二靠運氣,三靠與企業家的親和力。因為創新的失敗率較高,為了降低風險,注重發現創新企業的VC通常的作法是廣種薄收,以比較小的金額,在企業初創期分散投入10-100家公司,希望在這一大批公司裡有少數幾家脫穎而出,帶來整個投資組合的超額回報。

雖然有人說互聯網的高潮已經過去,但是我認為新技術、新模式帶來的創新還會層出不窮。技術創新的難點是怎樣將它商業化、產業化,並帶來實際的銷售和利潤。我們今天的微博和微信就在面臨這個挑戰。模式創新的關鍵在於它的商業價值;既要給用戶或消費者帶來便利和低價,又要留有足夠的利潤空間讓這個新的模式能夠生存並發展。

在傳統行業中,我們更看好模式創新。比如我們去年投資的南京企業孩子王,是個兒童商品和服務一站式大賣場。它既是商業業態的創新,又符合未來中國「消費服務」的大趨勢,所以我們認為它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零售這個行業在過去100年中不斷出現全新模式,從沃爾瑪等大賣場」 的誕生,到國美、蘇寧等專項商品類連鎖店的普及,及至網購巨人京東、淘寶等的出現,產品銷售和服務都在不斷改善和提高。但是,傳統行業的轉型和創新是很不容易的,常常要7、8年後才會看到轉型成效。這對於基金期限為5-10年的機構投資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年的私募投資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隨著行業的衍變,私募投資的策略也應該跟上節奏。地產是近年傳統產業中受到調控最多的行業。雖然華平在2005-2008年投資住宅開發商頗有建樹,但隨著近年政策的變化,我們也在調整自己的投資策略,把視野擴展到辦公樓、酒店、物流和長租公寓等領域。2011年我們投資了一家公司叫易商,這是一家為電子商務零售企業提供倉儲設施開發及服務的公司,客戶包括一號店、亞馬遜等。

易商的特點是將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結合,將自己變成電子商務這種新興產業中的一個環節。類似亞馬遜的電子商務公司發展迅猛,在許多地區和城市都需要倉儲和配送,但又沒有精力和經驗去從事倉庫的規劃和建設。因此易商就應運而生,為電子商務公司提供交鑰匙工程,既減少了建設專業倉庫的成本,又提高了電商物流的效率。雖然物流中心本身不產生利潤,不能為當地政府帶來稅收,但如果給電商建倉庫,從這個倉庫發給網購者的貨物就能開具當地的發票,從而給地方政府帶來稅收收益。只有這樣,地方政府才有動力把寶貴的土地資源以相對便宜價錢賣給象易商這樣的物流地產商。

金融服務也是未來不斷產生創新的行業。目前中國的金融業還是以國有銀行、保險和證券企業為主,而且監管非常嚴格,但隨著進一步的金融改革、未來資本項下的開放以及利率市場化的發展,這個行業各種金融機構的產生、新模式、新的金融產品和投資方式的創新會越來越多。通常在人均GDP超過5000-10000美元的階段,金融行業將會騰飛。中國金融行業這樣飛速發展、新的融資和投資模式層出不窮的時代已經不遠了。舉例來說,目前美國的保險銷售,不管是壽險還是財險,50-70%都是通過第三方代理來完成的。而在中國,絕大部分的保險都是保險公司自己賣,銷售員都希望推銷佣金高、容易賣的產品,而不考慮這些產品是否符合客戶的要求。第三方保險代理公司則以客戶為中心,在不同保險公司的各種保險產品中挑選出適合客戶情況的項目,像私人理財一樣為客戶提供購買的選擇。在國內,目前發展這種保險銷售的第三方企業還有一定困難,首先是監管審核困難,難以獲得牌照,其次是保險企業在中國大多為大型國有企業,第三方代理機構要收取一部分代理佣金,在分成方面與國有大保險公司談判話語權相對較弱。但隨著近兩年保險行業業績整體增長乏力,與經濟的發展成熟,市場上漸漸開始出現了第三方銷售代理機構的機會,這種保險經濟是一種新型的金融服務,也誕生了這一類公司,我們未來會關注這一類型的公司。除了金融和地產行業,華平目前在中國專注的投資還有醫療健康、消費零售、新能源、互聯網等朝陽行業。

很多人說現在經濟大勢不好,市場退出又困難,增長好的、創新型公司越來越難找,但我認為就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才能夠大浪淘沙、去蕪存菁。GDP超過10%、股市興旺、上證到達6000點時,可投企業發展到了高峰,其股東對於融資的期待估值也高;經濟發展放緩,反而能看出企業的內部管理質量與核心競爭力。在目前中國經濟的低谷週期,如果能找到好企業,以合理價格投入,沉下心來修煉內功,三年磨劍,等時機一到,寶劍出鞘,光芒四射。那時作為敢於逆流而上的私募投資者,才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本刊記者王瀛採訪整理)

 

第三篇 陳浩:多元化考慮退出方式

chenhao

IPO渠道受阻,必然使得GP基金管理人管理的項目越來越多,這個階段非常考驗他們的項目管理水平

中國經濟增長下滑、IPO堰塞湖與中概股赴美上市低潮等因素直接影響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募資金額,投資項目也在減少。在退出上,受到股票二級市場的影響,VC/PE也遭遇了困境。

這是資本市場一個階段性表現,它是伴隨著泡沫破裂後而陷入的增長下滑。類似情形在多年前也出現過,比如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導致的2001年-2003年全球經濟與私募股權市場表現低迷。因為資產價格有了泡沫後,估值偏離實際價值太遠,私募股權機構的投資行為容易埋下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

中國目前正在進入這種週期性調整,這一特點對投資人來說存在尋找投資機會的偶然性。由於過去改革不徹底,在很多行業未來必然會有新的變革發生。

在此環境下,作為以早期投資為主的君聯資本近年也在調整自己的策略與投資節奏。金融危機發生之後,四萬億經濟刺激、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出台,投資人越來越關注企業的健康性、盈利模式與未來的成長性。PE/VC開始在收入、盈利上提出要求以保證投資者的信心。

目前,投資機構在選擇標的時的標準也與5年前不同,以前可能概唸好、客戶影響力大就會投資,現在還會評價企業的商業模式到底離「錢」有多遠?

這種理念是當下投資機構對待風險的態度,雖然我不否認還會存在類似百度這種公司,價值不以收入來衡量,但未來這種小概率事件會更稀缺。

除投資人之外,現在有限合夥人(LP)也更為謹慎。他們開始關注經濟復甦和企業的基本面,特別是能否上市與持續增長,這關係到機構退出和長遠收益。另外,IPO渠道受阻,必然使得GP基金管理人在一兩年內管理的項目越來越多,要花更多的時間服務企業,這個階段非常考驗基金管理人項目管理水平。

在產業佈局上,私募股權機構開始從投大量的IT、互聯網項目這種單一行業中走出來,去關注更多的產業延伸,挑戰跨度更大的投資變化。這是由於,過去創新型項目都集中在少數一兩個行業中,現在創新不斷地發生在各個行業與不同的產品中。

君聯資本目前關注的行業有TMT、醫療健康、消費品、清潔技術、先進製造、現代服務六大板塊,旗下有5期美元基金和2期人民幣基金。

儘管當前全球經濟復甦乏力令資本市場陷入低迷,但大型私募股權機構對退出渠道仍頗為樂觀。作為投資機構,要多元化考慮退出方式,君聯資本日後亦有計劃提高通過併購方式來實現退出的比例。我們越來越感覺併購的重要,不可能所有的項目都奔著上市去。未來通過併購方式退出的企業佔比不應低於30%-40%。

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做一項併購並不容易,較大收購也不多。PE/VC除了退出更應該強調自身是否有能力去推動一項併購,你在這個企業是否有一定發言權和影響力。過去君聯通過併購退出的一個項目叫壹人壹本,這個公司一直在找一個好的上市公司作為合作平台,以此來獲得更多的資金、品牌資源。

這種類似的項目可能一個VC/PE手裡有很多,也許全部退出要十幾年,這種情況賺錢會很艱難。當時君聯借助聯想在IT產業領域的優勢和理解,對這個行業的潛在產業投資人進行彙總與分析,我們討論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將壹人壹本最後出售給同方股份。這也說明投資機構對相關行業積累越深厚,你可以推動併購的可能性就越大。

《中國企業家》的「未來之星」評選有十幾年時間,現在優質公司挑選與過去有一些調整:第一,投資人更理性地關注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否清晰;第二,公司的成長性在未來的可想像空間有多少,是否有一定的行業競爭壁壘;第三,管理團隊和創始人是否有應對危機的經驗與長遠目標、是否重視個人承諾;第四,公司是否是新興行業中難被人超越的企業、是否是行業的挑戰者、領導者。通常資本市場對這類企業會有更高的溢價。

中國VC/PE市場經歷了十餘年的快速增長,度過了「野蠻生長」階段,大批優秀的公司在國內外上市。隨著中國經濟走向成熟,各行業不斷變化發展,商業模式不斷成熟,未來革命性的機會將越來越少,企業成為模仿者的機會越來越多,顛覆者越來越少。這種情形尤其體現在互聯網行業,在過去十年成就了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幾大巨頭,未來能超越它們的企業會很罕見。

由於創業環境的變化,創業門檻越來越高,優秀的創業者也會越來越少,改革開放30年,誕生了一批成功的企業家。現在時代更迭變快,市場不會再給創業者三四年的時間慢慢找機會,你如果不行,別人就能超越你,創業者的素質在不斷提高,他們的經驗背景也在增強,面對的競爭對手與過去不同。

像科大訊飛這種幾個在校博士沒畢業時成立公司、帶領同學做企業,沒畢業就創業的會越來越少。以現在環境來看,很多人會理性的選擇就業而非創業。

投資人也會越來越看好二次創業或多次創業的企業家,因為他們之前的失敗是寶貴的經驗。在君聯投資的企業中,也存在失敗了之後君聯第二輪投資依然會投的情況。在投資人的層面看,創業文化越來越成熟,對企業失敗的容忍也是這一成熟的表現。我們觀察企業的進步,不再只是財務數據的變化,還要綜合企業能力的提高。

去年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投資人與創始人之間的衝突,這是一種進步。一方面表現了創業者在遇到危機時的反思與解決危機的能力、如何衝破瓶頸;另一方面,暴露出機構投資者怎樣跟創業者磨合的問題,在創業者遇到瓶頸時,機構投資者如何影響他,對他起到幫助。

有能力的投資機構可以幫助創業者不斷提升,這是兩方面不斷學習的過程。如果企業是因為某個人自身的瓶頸而導致企業的停滯不前,甚至被競爭對手超越,投資機構與創業者在溝通的時候首先要讓創業者明白彼此是利益共同體,再要求讓有經驗的職業經理人進來。這是投資機構與創業者合作共同影響企業的一種能力。

在美國一些併購基金的做法是進入企業後就將企業的CEO換掉,自己全盤接手。在中國的投資機構還沒人敢做過類似的嘗試,大多選擇協助創業者突破瓶頸將公司做好。

中國很多企業家囿於中國文化、面子以及對待權利的看法,會有將企業建立起來就要帶一輩子的想法,這種時候,投資機構要更多的從「什麼是成功」來影響企業家。畢竟創業者也是股東,沒有人不希望看到自己的股票上漲。(由記者王瀛採訪整理)

 

第四篇 鐘東:消費、醫療有金礦

zhong

中國有兩句俗話:「民以食為天」和「老有所依」,未來10年,我們看好相關領域的投資價值

從全球來講,英聯投資有四大板塊:消費、醫療、金融服務和製造業。在中國,我們更側重消費和醫療,因為中國是人口大國,隨著GDP的增長,尤其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大家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和醫療相關領域會有升級。

中國的醫療市場有2600億美元的規模,而且過去5年中,每年的實際增長速度達19%,是GDP增速的兩倍。而中國整體的醫療花費,佔到GDP的比重很低,僅為5.5%,在美國,這個數字高達16%。現在政府也在推進醫療制度改革,國家的醫保覆蓋率從5年前的30%增長到了目前的97%。醫保覆蓋率的提高,讓很多以前不去看病的人會去看病。同時,國家鼓勵使用國產設備,就為國內的相關企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機遇。中國老齡化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人到老年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健康,醫療行業應該在未來的10年乃至20年都是英聯的戰略,我們團隊也會花很多時間研究、跟蹤相關企業。

另外英聯也投資大消費領域,如7天連鎖酒店、呷哺呷哺、鹿港小鎮,同時我們還投資了一些教育領域的企業。其中,餐飲是我們非常喜歡的行業,也是英聯很大的一塊投資領域。

中國有一句古話是「民以食為天」,對美食的喜愛和對食物多樣化的需求,實際上為我們投資餐飲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其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化的發展和對食品質量的要求都給連鎖餐飲企業提供了市場機會。2010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跟美國差不多,但美國的餐飲市場中有超過50%的利潤和收入是從連鎖企業來的,而中國只有7%。同時,美國人外出就餐的比例佔到他們食品總支出的40%,中國則不到10%,此數字顯示了中國的餐飲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去年我們成功退出呷哺呷哺項目,為我們的出資人提供了可觀的收益。2008年英聯投資呷哺呷哺時只有50多家店,而退出時在全國網點已超過300家店。在金融危機發生時,我們投資了這個項目。這正是源於我們對這個行業的專注。從那時起,英聯非常注重經營行業的研究,通過對行業的研究,來發現行業中間感興趣的一些企業,這樣的專注使得我們能夠更早地發現裡邊的一些問題和風險,從而更好地去避免。同時英聯也會長期追蹤那些優秀的企業,確保在合適的時機能夠進入。

食品安全是近年來大家在餐飲領域最關注的問題,但我對此並不擔心。我們在投資之前,去做投資調查的時候就十分注重食品安全。比如當時我們投資呷哺呷哺時,建議企業設立一個食品安全部門,這個部門的人會到店裡去督察食品安全的情況。當時我們投資的資金就有部分用在新的中央廚房和物流配送中心,我們要求建設這些項目的時候,能夠按照國際上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來建。

2013年經濟形勢確實不是很明朗,這種情形我們經歷過。2008年開始我們採用的就是在行業深耕細作的方法,這對我們去找項目,尤其是找到好的投資項目非常有幫助。行業不好的時候,有的企業可能就沒辦法從IPO市場去拿錢,這可能是我們的機會。我們會說服企業,你從資本市場拿不到錢,我們可以給你,投資之後,我們也希望幫助企業一起解決問題,等市場好了以後再去上市。

英聯投資企業主要看幾個方面:行業分析、企業分析、估值分析和人。實際上投企業最終是投人,人是非常重要的。

任何一個投資者,從失敗的項目中間學到的教訓,可能會遠遠多於他從成功的項目中學到的經驗。投資人和公司之間出現摩擦是必然的,但要做到求大同存小異。投資企業跟婚姻很像,在一起肯定不可能大家每個觀點都一致,那怎麼求同存異,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溝通中一定追求多贏,而不是單贏,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想問題。大家去求一個對企業好,對投資人也好,對創業人對管理層都好的解決方案的話,不同的意見都是會被解決的。

我認為成長中的企業,有幾點是非常重要的,第一要非常專注,中國企業有個特點,當成長到一定程度,就要多元化。我覺得對於任何一個企業來講,在發展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的本業給做好,要非常專注於他所擅長的領域,把它做到極致,並以此為核心來擴張。

比如呷哺呷哺,它就只做小火鍋,四年之內也就做了小火鍋這一件事情,從而奠定了在市場上的領導力。我覺得專注對一個企業家,對一個企業來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初創企業的資源也是有限的。

第二點,不要一味追求快。實際上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是有一個比較好的速度和質量的平衡,也不是說要像蝸牛一樣慢慢爬,但不能單純為了快而快。

第三點,就是對於快速成長的企業,把人的事情做好,企業就成功了一半。不光是招聘人才,還有你怎麼樣能夠把大家的利益鎖到一塊,怎麼能夠激勵人才。快速增長的企業可能要不斷有新的人進來,同時必須得有好的內部提拔和晉陞體系。

PE行業經歷了非常狂熱後又冷卻的階段,這是一個中國PE走向成熟的過程,中間必然要經歷的陣痛。很多PE已經意識到,錢已經成了一個商品,你能夠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才是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方法。我們是比較早的進行這方面嘗試的PE,幾年前就開始這麼做了,現在我也發現,越來越多的PE在往這個方向走,這是個趨勢。

合格的PE應該具備三種能力,就是找項目、選項目和分析項目的能力;然後是投資到項目中,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的能力;第三個是要有一個能夠靈活退出方式和能力。這三個能力你都達到了,才是合格的PE投資人。PE不是看誰跑得快,而是看誰跑得遠,跑得久。在國外這種發達的市場裡頭的PE,股權從一個公司轉到另外一個公司,公司根本不去上市的案例非常普遍,不應再把IPO作為唯一的退出渠道。

通過現在的陣痛期,國內的PE會更加成熟,退出渠道的拓寬,不僅能夠讓PE在退出方面不僅僅依賴公司IPO,而且也能夠讓PE的投資理念變得更加成熟,而不是單純去追求上市前跟投,上市後我趕緊退出撈一把。而是更加去注重分析企業的基本面,分析投資以後,我能夠為企業帶來什麼?我怎麼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成長?做每一個項目,在投資之前要想好退出的渠道可能有哪些,我應該怎麼來做。這個過程中,肯定有一些PE被淘汰,生存下來的就「剩者為王」,這樣會更加有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由記者李聰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1865

軟實力之父:習近平未參透軟崛起

2013-12-23  TCW  
 

 

中、日、韓的新一代領導人,至今上任最久的才剛滿一年。十二月中,受邀訪台的「軟實力之父」奈伊(Joseph Nye),接受本刊專訪時評論:他們都是「追求轉型的領袖」。

奈伊回溯,去年十二月以來,南韓總統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習近平,先後接下最高領導人職位。至今,日本的改變最大,國際觀察家都認為,安倍似乎能使「日本再起」。

奈伊觀察,安倍的確展現新氣象,「三支箭」的經濟政策射出今年成長率超過三%的成績,他走訪東協、拓展外交,再加上克服稻農阻礙,加入自由貿易談判等,顯示安倍具備大視野,願意大變革。在奈伊眼中,這種類型的領導人志高膽大,追求轉型性(transformational)目標,且通常善於辭令、極具啟發力,很容易就會號召到熱血民眾跟隨。

談馬英九:審慎特質適外交

朴槿惠也有這種很快能建立信任機制的特質。奈伊表示,她幾乎是一上任就面臨北韓政權轉移的緊急局勢,加上夾在中日之間,她的選擇不多,卻努力釋善意,持續推動既有的南北協議,恢復信賴基礎。

此外,奈伊對習近平的看法是:思想前瞻,雖稱不上大膽,但勇於提出「中國夢」願景:以大陸為中心,向亞洲開展,以創合作共贏。不過他認為,中國還沒參透怎麼「軟崛起」,才會一面拉攏各國建立緊密關係,另一面卻威嚇鄰國主權,導致東亞海面不太平靜。

像是十一月底,中國逕自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納進歷史恩怨之源的釣魚台諸島,招致各國不滿。奈伊認為,中國的決定本身並沒有錯,但自行其是的方式會讓鄰國誤會它的動機。「就一個動輒影響區域和平,卻又想主導形勢的國家而言,作為要大膽,但身段要更柔軟。」

至於台灣,奈伊舉拜會總統馬英九時的心得為例:雖然他傾向是專注國務運作的「事務型(transactional)領袖」,但是在處理複雜微妙的外交關係時,這類領導人具備的審慎觀望特質反而更是時勢所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