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貨幣】沖擊比數字看到的更兇猛!比“央行縮表”更厲害的“銀行縮表”來了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2975&summary=

【貨幣】沖擊比數字看到的更兇猛!比“央行縮表”更厲害的“銀行縮表”來了

國開始討論縮減資產負債表,準備溫和地退出QE;其實中國已經在做了,只是不講而已。在筆者看來,中國的貨幣環境正常化始於去年晚秋,”房子是用來住的“一語,開啟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金成本正常化的程序,銀行間利率以及債券利率節節上升。


4月25日的政治局會議,則啟動了流動性量化收縮的過程,貨幣環境正常化進入了第二階段,對經濟、市場的影響可能十分深遠。政治局會議後的聲明只有短短數段,但是提到金融75次、風險22次,執政黨將防範金融風險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其背後的政治決心毋庸置疑。


量化收縮(或曰縮表),其實在第一季度已經悄然展開了,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在此期間收縮了1.1萬億元,超出了農歷新年後的季節性調整。央行縮表多少有些無奈,外匯儲備大幅下降導致被動式的流動性收縮,但是這次不同了。


目前出現的是商業銀行大幅收縮自身的資產負債表。政府要求金融去杠桿去風險,反腐敗浪潮席卷金融行業,金融監管雷厲風行,這一切帶來了一場信用收縮。這場銀行業主導的信用縮表,尤其體現在資產負債表外業務的快速削減。最新數據顯示,商業銀行的委托、信托、未貼現承兌匯票業務大幅萎縮。由於過去幾年中國經濟的信用擴張基本上靠表外擴張完成的,這次突如其來的表外收縮的沖擊比數字上可以看到的更兇猛。信用斷流對經濟和房地產業所構成的風險,可能比資金成本上漲更大。


銀行縮表的第二個影響,是信用債成本的飆升和集資能力的下降。過去兩年,中國經濟的整體杠桿水平還在上升,不過將集資平臺從理財產品移向信用債使得資金成本大幅下降,集資也更規範。信用債市場環境突變,可能令嚴重依靠借新債還舊債的部分企業的違約風險大幅上升。同時,儲蓄增長明顯放緩,銀行爭奪存款之戰一觸即發,貨幣環境正常化正在由貨幣市場的“假加息”,傳導向實體經濟的真加息。


據筆者觀察,近期中國經濟正在面臨一場突如其來的流動性短缺,主要涉及銀行的表外業務收縮,其烈度可能比數據所表現出來的更高,債市股市的表現折射出信用環境的改變。為了舒緩壓力,央行重啟了公開市場操作,不過相信貨幣環境正常化還將繼續,金融強勢監管還將繼續。


貨幣環境正常化、防範金融風險、加強監管力度、肅清金融腐敗,長遠看都是好事,乃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所必需。不過各部門紛紛推出的措施,卻在制造一個疊加共振效應,有可能導致信用環境的矯枉過正。防範風險反而成為制造新風險的源頭,就事與願違了。這是需要警惕的。(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