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觀影人次是中國兩倍!《摔跤吧!爸爸》背後的印度電影帝國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當很多人還在嘲笑印度電影只是歌舞片的時候,印度電影工業已經悄然崛起,並跳出印度本土,上演一出出票房逆襲。

5月初,印度勵誌電影《摔跤吧!爸爸》(下稱《摔跤》)在中國上映,其票房走出了不同於尋常的V字形,該片豆瓣評分高達9.2。

這部高分片上映初排片率極低,上映當日,國內最大院線萬達院線僅排出了37場。但上映一周後,單日票房擊敗同時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銀河護衛隊2》,如今票房已經站上5億元,排片也儼然是好萊塢大片待遇。

這樣一部電影,也改變了很多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的偏見。雖然該片充滿本土元素,卻依然能夠征服北美、英國、俄羅斯與中國的大量觀眾。

有好事的網友提出,應該“讓國內導演和制片方去電影院跪著膜拜該片”。這當然只是玩笑,但《摔跤》在題材發掘和影片出海方面,給中國電影業開出了一劑醒腦丸。

《摔跤》票房為何逆襲

正常情況下,電影上映都會隨著上映時間的推移,票房呈下降趨勢。然而《摔跤》一片卻能夠在上映一周後票房暴漲,從最初的單日一兩千萬元,到上映第八天突然上升到接近4000萬元,恰逢周末的第九、十天創造了8908萬、8611萬元票房的神話。排片占比也從上映初期的10%出頭,上升到目前的30%左右,將同期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銀河護衛隊2》甩在了身後。

談及《摔跤》票房的逆勢而紅,該片的協助發行和顧問方——孔雀山影業副總裁顧晚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當初引進這個片子是很有信心的,但也有擔憂,主要是因為這個片子是比較小眾的題材,體育類的勵誌故事,也有點農村的社會背景,怕跟普通觀眾不是很貼近。加上該片片長較長,印度原版有160分鐘,引進中國雖然縮短了,但也有140分鐘,這讓很多院線一開始並不看好這部影片。”

“該片主演阿米爾·汗在中國有很好的知名度,其此前電影《我的個神啊》曾在中國斬獲一億多元的票房,是印度國寶級人物。他的作品近十幾年來都非常優秀,豆瓣上大多給出8分以上。其次,該片在印度和北美上映時就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票房和口碑,已經打破印度票房紀錄,同時也是去年北美票房最高的外語片。”顧晚成說。

單從劇情上看,這部影片其實比較簡單,講的是一個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勵誌故事:身為國家摔跤運動員的父親,為了實現未達成的金牌夢想,走上培養女兒摔跤的道路。

這個看上去比較冷門的題材,實際上戳中了當下印度最熱門的社會問題,說出了不只是印度人,同時也是世界上很多觀眾的現實訴求,畢竟在印度那樣父權色彩濃厚的國家,直面女權需要很大的勇氣。

隨著《摔跤》票房開始逆襲,很多中國觀眾發出驚嘆:原來印度電影已經這麽好看了。

印度電影開啟國際化

提到“印度出品”,很多中國觀眾的印象大多是“唱唱跳跳”,以及那些超出我們常識範圍的情節。可以說,國內的主流影迷對於印度片還存在認知盲區。這種偏見,讓人很少去直視兩國電影的差異和差距。

1971年出品的經典歌舞片《大篷車》

比如,在國人常帶著文化優越感去看的印度歌舞片,實際上在全球電影市場的份額很高,在亞洲市場,與日本倫理劇、中國臺灣的苦情劇、韓國的歷史劇相比,印度歌舞片份額占據首位。

很多人都知道好萊塢,但印度電影起步很早,目前是全球電影產量最大的國家,與之相匹配的是一套極為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

據德勤2016年9月發布的《印度電影行業報告》,在印度電影產業的整體收入中,本土票房占比近75%,接下來是有線&衛星電視授權(13%)、海外票房(7%)、在線點播(5%)和家庭影院(1%)等。與中國市場相仿,本土觀眾貢獻的票房也是印度電影產業最大的收入來源,而海外票房已上漲到本土的近1/10,正成長為新的利潤引擎之一。

可見,印度電影正在受到海外觀眾的認可,逐步跟國際接軌。

“印度電影最近幾年也變得越來越國際化了,比如說電影的時長比之前短。以前大多數電影都是3小時的,現在很多兩個半小時或者兩個小時的,而且也不像以前那樣比較多沒有緣由的歌舞。”顧晚成說。

多年從事印度電影合拍翻拍工作的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如《摔跤》,里面有歌曲,但沒有什麽跳舞的,而歌曲則是推動了劇情的發展。我估計對中國觀眾來說也比較容易接受。另外,印度年輕的觀眾對外國電影接受度越來越高,這對印度電影產生了變革性的影響。”

以2000年為分水嶺,印度電影逐漸向好萊塢靠攏。特別是2011年印度三大電影公司之一的UTV被迪士尼以2.97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由此插上了資本與好萊塢電影工業模式的翅膀,將本民族特色與工業敘事風格結合,於是誕生了《三傻大鬧寶萊塢》等高分影片。

寶萊塢的成功,讓影視業成為印度經濟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也誕生了一批“國寶級”印度影星,如阿米爾·汗、薩爾曼·汗等。

從2012年開始,印度電影在風格上更加國際化。傳統歌舞片的份額開始減少,現實主義題材逐步增多,特別是反映印度本土社會頑疾、文化反思的片子,受到本土及海外觀眾追捧。比如《摔跤》揭露男貴女賤的冷酷性別歧視;《我的個神啊》中盲目宗教信仰背後的陰暗面;《綁架背後》反映的印度官僚體系中的貪腐問題……在印度這麽保守的國度,這樣的題材尺度之大令人咋舌。這從側面也說明,工業體系與人文關懷並非對立。

給中國電影的啟示

而反觀中國電影,雖然本土票房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去年450億元的票房規模遠超過印度的150億元,但在海外票房成績上發展緩慢。印度海外票房能夠達到本土票房的10%~13%,而中國平均每年只有5%左右。德勤報告顯示,印度到2020年,電影票房有望達到37億美元,平均年增長速度15%,增長勢頭明顯高於中國。

還有一個數字值得提及,2016年印度觀影人次達30億,中國只有14億人次。這從側面說明印度電影業在本土“更接地氣”。

去年,《摔跤》一片以1239萬美元(約合8526萬元人民幣)成功拿下北美外語片第一的寶座;而中國去年在北美票房最高的影片是國內票房超過30億元的《美人魚》,僅僅斬獲323萬美元的票房。

2016年北美外語票房排名。

印度電影的海外神話還在繼續。今年,印度電影《巴霍巴利王2:終結》公映僅10天就拿下1618萬美元,超過《季風婚宴》保持了15年的北美票房紀錄。

截至目前《巴霍巴利王2:終結》在全球已經進賬超過8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8.59億元),成為全球票房最高的印度電影。

中國電影雖然在特效上有了很大進步,但在題材上依舊匱乏,大量青春片、喜劇片泛濫,編劇邏輯漏洞頻出,一部電影的火爆依賴一線明星的粉絲效應,大部分投資拿來支付明星片酬。雖然學到了一些好萊塢電影工業的運作模式,但卻沒有很好地跟本土文化結合。

在如何拓展更多的觀眾來源上,印度影片的策略是——改變經年不變的情節套路化、角色單一化的特點,不斷豐富故事內容,采用創新思維和先進制作技術,提高整體質量。

此外,印度電影在題材上也不斷大膽創新。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摔跤》一片大膽選取了體育勵誌類題材,這種題材具有更寬的受眾面,是中國電影的借鑒方向。“中國電影不僅僅要重視視覺效果,用明星撐場面,還需要提升內容題材的大眾化娛樂水平。”

印度電影海外票房的成功,再次證明了民族的也可以是世界的,中國電影出海需要擔心的並不是本土文化能否被海外所接受,而是講述故事的方式、題材的選取。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