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08将出演贺岁片:108只新基金和1500亿票房


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fund/20090112/05215746587.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167

民營品牌價值企鵝最貴馬化騰送股益1500員工 李華華

2010-7-7  AD






 

如果大陸有良心 僱主選舉,華華相信騰訊(700)嘅馬化騰應該好有機會摘冠,事關佢自己落香港買大屋掃豪宅之餘,亦冇忘記要同員工「共富貴」!

以前都試過 送股送期權畀員工嘅騰訊,前日(7月5號)又再拎出366.3萬股出嚟,當獎勵股份咁送畀1454位員工,呢堆獎勵股份約佔擴大後已發行股本 0.1998%,另外仲授出193.3萬份購股權,每股行使價都成130.4港銀o架,有效期7年。騰訊仲話,呢批購股權,公司嘅董事、行政總裁同主要股 東都冇份o架!Well……騰訊噚日收134.6,員工求神拜佛都希望隻股唔會再俾人洗倉!

講開騰訊,胡潤噚日公佈最新民營品牌榜,騰訊同 百度分別以460億同430億人仔嘅品牌價值,超越平安保險(2318)榮登今年嘅冠亞軍。以呢個數字嚟睇,Q哥哥同Q妹妹呢兩隻企鵝,應該係地球上最價 值連城兼受保護嘅動物咯!

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24

1500亿LED产业图谱:外资鲸吞70%利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30/xMMDAwMDE5NDcxMA.html

“掌握外延片和芯片等核心技术及制造的企业,占据了整个链条的70%利润。”8月26日,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半导体照明专业委员会主任唐国庆向记者勾 勒了一幅LED产业的盈利图谱,“即便在剩余的30%利润中,还有20%被芯片封装企业拿到了,只余下10%留给了终端应用环节”。

但终端应用却是绝大多数国内LED企业聚集的领域。

据 LED产业研究机构——LEDinside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底,仅珠三角地区就有1300多家从事LED中下游业务的企业,其中深圳就有超过 900家。超过九成的本土LED企业要在这10%的利润里相互搏杀争夺,市场困境可想而知(详见本报2010年7月19日报道《“90%LED路灯企业亏 损”调查》)。

唐国庆的另一个身份是科锐(纳斯达克:Cree)中国区总经理。与日亚、欧司朗、飞利浦等并称全球四大LED芯片巨头的科 锐,正是这“70%利润”的既得利益者之一。科锐刚刚公布的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年报预估数据显示,其2010财年营收达到8.5亿美元,同比增长 53%;净利润增长402%至1.523亿美元。

外资LED中国盛宴

“中国LED照明市场是科锐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8月26日,科锐全球战略和商业拓展业务副总裁Christopher M. James对记者强调,科锐已计划将LED产业重点转移到中国,该公司2010年约1.67亿美金的投资计划中的绝大部分将在中国使用。

就在去年11月,科锐在广东惠州投资20亿元人民币建立了芯片生产基地,该生产线预计将于今年12月全面启动量产,届时日产能将达到150万颗。

Christopher M. James认为,科锐在华销售高速成长并获得超额利润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因素:其一是科锐具备完整的LED产业链布局,覆盖了从材料到外延片、芯片再到 封装和照明解决方案的全部产业流程;其二是科锐持续加大在华投资,在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同时,还具有税收优势。中国海关目前对每颗LED芯片加收20%的进 口关税。

科锐财报显示,2010财年,亚洲市场营收占其总营收约2/3,其在中国大陆以及香港的营收增长高达100%。

唐国 庆指出,即便是在上游核心的外延片、芯片制造领域,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享受高利润率。目前全球LED专利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上文提及的四大巨头手中,技术 垄断优势使这几家核心企业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而放眼中国大陆,具备LED芯片生产能力的企业仅62家,即便算上有大规模封装能力的企业,布局产业链中上游 的也不过几百家。

“90%的LED企业亏损有点夸张,最近国内资本市场上几家代表性的LED企业,报告出的利润率都很好。”唐国庆认为,国内LED企业的亏损现状,还是要从产业链布局和企业战略规划上找问题寻出路。

对 于国内布局在LED上游的企业,唐国庆分析指出,比如三安光电(600703.SH)做红黄光产品利润就低,调整做蓝绿光以及汽车前照产品利润率就明显提 高。再比如士兰微(600460.SH)、武汉华灿,以前只有芯片生产线,外延片需要外购,降低了产品利润率。而两家企业年初都纷纷融资扩产,具备了外延 片和芯片的产业链制造优势,利润率自然向好。

“对于国内的芯片封装企业来说,应该讲是90%都赚钱的,只是生产良率决定了利润率的高低差异。”唐国庆表示,所谓90%企业亏损的概念,应该是集中在LED产业链末端的应用市场。

1500亿元市场

“无 论是最先应用的环境光照明,还是迅速增长的汽车照明和LED TV等显示光源,中国无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应用市场。”LED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小飞表示,在LED全彩屏、LED交通信号灯、太阳能LED 灯以及LED景观照明的产量上,我国目前都已是世界第一。

预计到2010年我国LED销售产值将突破1500亿元,这一数据是2008年的两倍,并以每年30%的速度高速增长。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秀场,世博园区也正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示范区。”8月25日晚,上海世博园特别邀请园区夜景照明总规划师、总设计师、同济大学建筑学院郝洛西教授带领新闻媒体夜游世博。

郝洛西表示,目前世博园区内使用了10.5亿颗LED芯片,世博场馆室内照明光源中约有80%采用了LED绿色光源,相较于普通白炽灯省电达90%左右,“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示范显示LED在未来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多么广泛,市场潜力是多么巨大”。

“在产业规模和市场应用上,中国无疑已经是LED大国。”Christopher M. James在赞叹中国市场巨大的同时也指出,中国LED企业在技术上与欧美日顶尖企业尚有3-5年的差距,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企业目前还很难在奥运、世博这类高端项目上博取超额利润。

Christopher M. James表示,室外景观照明对于上游投资、技术、人才和专利的要求都很高,并非简单的前期去拼个低价标案、建造时装上去就能解决,技术不达标、质量不过关,后期的维护服务就是大麻烦,这也是很多国内照明企业在这个市场亏钱的原因所在。

“就中国的LED产业来讲,面对政策、市场、资本等多方诱惑,愿意在技术、管理人才上踏踏实实投入的企业不多。”iSuppli半导体产业高级分析师顾文军指出,一两家企业不在研发上投入可以说是生存所迫,整个行业都缺乏技术人才储备的话就很悲哀了。

他认为,中国的LED光源起步晚、技术不成熟,于是众多LED照明企业为了保住自己的“品质”就都去进口国外光源,这势必形成技术依赖,“也就别眼红人家拿走那70%的利润”。

补贴模式摸索

“在 国家低碳政策、政府财政补贴、开发区政绩导向下,国内LED未走先跑,大规模上马室外照明的路灯、景观灯,其实这个方向是错的。”唐国庆认为,任何企业的 发展都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国内LED企业起步晚、积累少、投入有限,目前产品也主要集中在小功率中低端领域,而路灯景观照明则是大功率领域并涉及自然环 境、电流浪涌、稳定性衰减性等众多方面的问题,现阶段的国内企业鲜有能力全面满足。

对此Christopher M. James也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企业应该优先从技术及适应度要求相对较低,且具备一定市场需求的商业、酒店等室内照明做起。

“选好芯片、做好灯才有出路,以廉价为基础急功近利拼市场死路一条。”唐国庆表示, “拼价格不是出路,再便宜也低不过荧光灯,卖LED的价格质量不过关,产品自然没人要。”

唐 国庆也赞同国内企业应把眼光转向商业照明市场,因为相对于路灯景观等室外照明,室内照明等行业应用的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性能、稳定等方面要求相对成熟,比 如在商场、酒店以及一些小型室内景观照明等应用领域,国内企业现有的技术和人才积累,足以为这类市场提供性价比很好的产品。

“在照明领域推广LED需要循序渐进,尤其应该选择与现阶段LED技术相匹配的照明场所进行应用。”中国照明学会室内照明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任元会表示,目前在道路照明推广LED其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可以在一些支路、小区道路上先试行推广,不要一开始就一拥而上。

此外唐国庆指出,在政府产业扶持政策上可参照日本等国家的具体实施细则,对采用LED商照的企业给与碳排放额度折算后的现金补贴,这样可在市场环境下用经济杠杆推动商业企业首先大规模应用LED照明,以促进国内LED照明企业获得合理利润并持续加大自主技术生产投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93

尚德關閉部分工廠涉及員工約1500人 股價大漲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9/zMNDE3XzUyNDgzMA.html

昨天,國內光伏巨頭尚德宣佈暫停在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同時繼續優化組織架構,這次產能調整涉及的員工約1500人。

 光伏巨頭減產過冬

昨天,尚德稱,基於全球光伏行業形勢持續惡化,特別考慮到美國雙反和歐盟反傾銷調查對中國製造的影響,公司決定暫停在無錫地區部分電池工廠的生產,同時繼續優化組織架構,以實現提高開工率、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現金流等經營目標。

記者瞭解到,此次產能調整涉及到尚德在無錫的部分電池生產,涉及的員工約1500人。

提供員工兩個選擇

事實上,就在9月17日,在尚德無錫新華路總部廠區,數百尚德員工圍堵在廠門口。為維持秩序,周圍拉起警戒線,尚德員工因裁員問題聚集在廠區門口討要說 法。原本他們已經放假,原計劃9月17日坐下來談賠償,但現在通知他們要到另外的工廠去,他們擔心是變相裁員,因為他們要去的工廠自動化生產,幾乎不需要 人工。

對此,尚德公關總監張建敏稱,公司事先與員工代表協商了崗位分流方案,並報市、區勞動部門備案,最大程度上降低調整對員工的影響,即員工可以無條件轉崗到組件工廠或者其他電池工廠,也可以選擇公司提出的勞動合同終止補償方案。

張建敏稱,公司部分工廠正需要員工,但員工怎麼選是他們的權利。不過,他沒有透露員工更傾向選擇的補償方案的具體內容。

尚德股價大幅攀升

尚德上任不久的CEO金緯回應稱,光伏行業正進入調整期,為此每一個光伏企業都在做出快速反應來適應變化,應對挑戰。

他稱:「通過對電池產能做適當優化,我們可以極大地調高開工率,同時,再輔助組織架構優化和節約經營管理費用等措施,我們就有信心實現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經營目標。」

尚德是我國光伏行業的巨頭,創始人施正榮被看做光伏行業的教父。近來關於尚德面臨破產、當地政府準備介入等傳言不斷,尚德高層也頻繁更迭,首席運營官已經離職;而施正榮也將CEO職務移交金緯。更早之前,尚德已經裁員超過4000人,約佔總員工的30%以上。

事實上,目前包括尚德在內的眾多光伏企業陷入虧損。其中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顯示,公司淨收入同比下降53%至4.095億美元;連續第四個季度虧損。

美國時間17日,受到尚德提前傳出的減產等消息影響,尚德在美股價大漲6.55%,報收在0.93美元/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726

小米2013年要賣1500萬部?雷軍沒有瘋,國產智能機要逆襲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489.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史翔宇

【i黑馬導讀】今天雷軍在微博上稱2013年小米手機產能(實際相當於出貨量)將較2012年(據公開資料,2012財年小米手機出貨量為719萬台,銷售額126億元)翻番達到1500萬台。

小米2013年要卖1500万部?雷军没有疯,国产智能机要逆袭

雷軍微博

@嘚兒B老彭說:如果小米當真能以一款產品同時在市銷售的三個型號達到1500萬台的總銷量,那真是國內品牌的真正逆襲。

@浪客劍2011說:2012年小米手機……的表現確實搶眼。不過今年高端智能機的競爭將比2012年更加激烈,要想實現2015萬台的銷售目標恐怕很難。

1500萬台,這個數字高嗎?只是翻一倍多而已。還有更瘋狂的。

瞄準三四線城市,摩能尼彩集團2011年3月成立,迅速建立起3000多家專賣店,憑藉強大的線下銷售渠道,2012年尼采手機出貨量達到800萬部,實現銷售額約24億元(據每部約300元售價推算)。據稱尼彩手機後面有神秘的四川富豪打底。

扛著「衝擊小米手機暴利」的大旗,原網易財經頻道副總編丁秀洪2012創辦了大可樂。大可樂完全模仿小米的互聯網手機玩法,大可樂論壇有近20萬註冊用戶,2012年出貨量為 30萬台,據大可樂的相關人士透露,2013年預計會賣到300萬台,是2012年的約10倍,營收約為30億元。

這些驚人的數字是跟2013年中國智能手總需求量井噴離不開的。更短的更新換代週期、一人多部手機,據IDC預計,2013年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3億部,如果按小米1500萬台出貨量算,貌似只佔總出貨量的5%,也不算大。

這個市場如此龐大,原來只有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四家在吃,它們未來仍然是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排名前5(三星居第一)的玩家,2013年其地位恐難撼動。

但蓬勃的「亂世」中總能很容易切到一塊大蛋糕,只要敢、准、狠!小米、大可樂、尼彩莫不是如此。據說,現在市場上有幾百家智能手機的分羹者。

2012年魅族也開始逐漸高調起來,現任CEO白永祥開始和媒體接觸,具體出貨數據不詳。羅永浩經過一次跳票,終於要在本月27號召開其操作系統錘子ROM的新聞發佈會,最終也有可能加入做智能手機品牌的行列。青橙、小辣椒、谷蜂等一批小有名氣的公司從華強北山寨機群中殺出,腳上的泥還沒洗乾淨就加入智能手機的狂歡盛宴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18

港股00082第一視頻是坑子股還是下一個銀河娛樂? dyc1500

http://xueqiu.com/1703837764/25626089
  港股00082第一視頻,港股一家很神奇的公司,民政部背景的紅帽子企業。06年借殼上市成為首家國有背景的視頻企業,一年內股價從0.7漲到4.8。08年金融危機後股價跌到7分,然後再度上演傳奇,在老總張力軍的資本運作下,包括國內的中國人壽富蘭克林資產、美國、香港、台灣聯發科及連勝文家族的各路投資機構的風投資金蜂擁而入,先後參股,股價兩年內漲到3.26,再度創造了互聯網的資本神話。

     隨著各種內外因素,這家企業的業績並沒有高速增長,反而近年來出現了虧損,股價大幅下跌。今年以來,雖然它擁有手游、互聯網彩票、OTT等多重熱門概念,但股價一直在0.5到0.7之間低位徘徊。張力軍在業內也倍受質疑,被認為只是個空手套狼的資本玩家。

      現在第一視頻旗下主要有這幾大業務:

1.互聯網彩票銷售:第一視頻旗下的第一彩和中國足彩網是國內知名的專業彩票網站,而彩票365手機軟件到今年6月已經突破1000萬用戶,成為國內手機彩票銷售的第一品牌。

     中國的彩票發售主要是民政部的福利彩票和體育局的體育彩票,第一視頻民政部的企業背景,是他們拿到第一批互聯網彩票銷售牌照的重要籌碼。個人認為,人民網旗下的專業體育彩票銷售網站澳客網、中體產業旗下的中國競彩網、第一視頻旗下的第一彩和中國足彩網的聯合體,將會是第一批互聯網彩票牌照的最有力爭奪者。相比之下,國內現在熱炒的彩票概念股安妮股份、鴻博股份(這兩家公司以前都只是印刷紙頭彩票的)胡炒的意味偏大。

2.手游業務:旗下的中國手游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2012年獲介紹上市,並在今年8月或香港新世界集團的戰略注資。中國手游集團號稱是中國最大的手游公司,相比國內現在瘋炒的那些手游概念公司,肯定要強很多,但是否是這個行業真正的領先者,還有待考證。

3.鄰訊業務:是類微信的OTT業務,2010年第一視頻旗下的鄰訊互動就和法國電信合作推出推出了類微信業務鄰訊。之後隨著鄰訊互動CEO張明羽帶著團隊的出走,以及騰訊2011年微信業務的發展,鄰訊業務這幾年處於停擺狀態。但隨著法國電信北京代辦處負責人王海拉博士加盟鄰訊互動成為第一視頻鄰訊事業部CEO,第一視頻低調的重新啟動了鄰訊業務,經過一段蟄伏期後,在今年9月24日推出新一款據說為史上最為安全的、可實現完全免費通話的、私密社交應用軟件——鄰訊VIC,集合網絡語音電話、即時通訊和社交功能為一身,致力於為用戶打造私密的安全社交新時代。

     鄰訊VIC正式版本要今年10月15日才正式推出,在OTT業務模式中,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廠商的關係一直備受關注與爭議。中國電信與網易聯合推出易信,就是為了迎接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業務的挑戰。與微信相比,易信最大的亮點是可以給通訊錄中的所有手機和固定電話發送免費語音留言,這相當於將微信的語音對講擴充到任意手機和電話。現在鄰訊VIC推出在微信和易信上都未實現的免費語音通話,一直反覆強調重新定位一直運營商和互聯網廠商合作關係,強調OTT業務和運營商互補關係的第一視頻主席張力軍,在這個風口浪尖上出手,會為行業帶來新的變化嗎?

4.電商業務:V1品網站,主打奢侈品和高端母嬰產品兩塊高端業務,現在推進的比較慢,後續可以關注和鄰訊VIC業務的協同效益。

     總體來看,第一視頻在業務上的重新佈局是有一定的前瞻性,也有一定的概念想像空間。比如互聯網彩票業務牌照的發放,甚至可以和99年澳門回歸後發放賭場經營的性質相比考量,對整個中國彩票銷售市場格局會起到重大影響,甚至可以讓相關企業擁有當年銀河娛樂那樣的潛質。而鄰訊VIC的啟動,未來是否會成為OTT市場的一大變數,這項業務是否會獲得中國移動的支持?中國移動現任首席執行官李躍出身於天津移動,曾擔任天津移動總經理多年,而第一視頻主席張力軍當年曾是天津中天通信負責人,中天通信也是中國移動的代理商。第一視頻在中國移動當年推飛信業務時,雙方曾經簽署過戰略協議,這次是否會再度攜手合作?

      第一視頻能否第一批順利拿到互聯網彩票銷售牌照,將對公司未來的發展起到根本性的影響。而鄰訊業務的重新發展能為第一視頻旗下互聯網彩票、手游、電商、以及傳統業務帶來巨大的協同效應;但是否會重蹈當年虎頭蛇尾的覆轍,猶未可知?

     第一視頻是一家充滿了變數的公司,張力軍從來就是個不甘寂寞,喜歡折騰的人。在新一輪移動互聯網的狂潮下,第一視頻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飽受爭議的張力軍是否會再一次創造新的移動互聯網財富神話,第一視頻到底是Tebbagger,還是坑子股,真的會讓每一個對它有興趣的投資人感到很糾結。但在這個移動互聯網的盛夏裡,它注定不會是個寂寞的旁觀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365

20年磨一劍 成就市值1500億股王

2013-12-16  TWM
 
 

 

一位中學化學老師憑什麼能開創一家市值1500億元的企業王國?

憑資本?不是!因為他的創業本錢只有300萬元;憑技術?也不是!因為創業前他是這項技術的門外漢;憑人脈?更不是!因為他自認做生意方法很差,不善交際。

他是大立光電創辦人林耀英。即使研發技術高超,卻一直刻意掩蓋鋒芒他用幾近殘酷的嚴厲態度,追求極致;他用專注的定力,寫下股王經營傳奇。

撰文‧謝富旭、林麗娟 研究員‧周岐原一一三○元來自對○.○○二毫米的堅持!

十二月六日,大立光電股價收在一一三○元。至於○.○○二毫米,不到一根頭髮直徑一半大小,是大立光手機照相鏡頭所能容許的最大誤差值。

大立光電創辦人林耀英彷彿一位深藏不露的劍客,平日專注且低調地磨練技術,追求產品細緻化與極小誤差值幾至不可能的境界。但是,只要刀一出鞘,即鋒芒畢露,劇力萬鈞地把大立光推向手機照相鏡頭世界第一的地位。如今,全世界每賣出一百支智慧型手機,至少五十支以上搭載大立光所設計製造的照相鏡頭。

在今年台灣電子業低潮期的一年,大立光成為少數耀眼閃爍的明星。囊括蘋果iPhone訂單的大立光,市值從今年初迄今,大幅成長一○二%;獲利、股價一枝獨秀,原因並不是它所屬的光學產業景氣有多好;相反地,光學產業正是台灣電子業中,今年最低迷的產業之一。

以手機照相鏡頭為主力的玉晶光電,股價從今年初迄今暴跌七七%、先進光大跌四二%,更遑論股價低迷多年,以數位相機為主的華晶科、亞光、今國光。「今年台灣光學產業真是又苦又悶的一年啊﹗」玉晶光的一位主管感嘆。

今年在光學產業中最熱門的新技術叫陣列鏡頭(Array Camera),它把多顆鏡頭組合在一起,宛如蜻蜓的複眼般,更快達到定焦效果,拍出來的照片質感更為清晰與細膩。

研究大立光多年的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說:「許多廠商紛紛誇耀自己的Array鏡頭開發有多麼領先,看在一直三緘其口的大立光眼中可能很好笑。據我了解,大立光Array鏡頭已默默研發多年,才是業界真正的領先者,但公司不對分析師透露任何細節、甚至對客戶與供應商也保密到家。」「以它過去的紀錄,等它正式推出時,一定又會讓人嚇一跳!」

定力

不求鬼神、不搞財務操作、不講人際關係林耀英藏鋒沉潛的修持來自於他的定力,這種定力,即使神佛鬼怪也絲毫無法擾其心神。每年中元節一到,即使是高科技與精密機械廠林立的台中工業園區,各家公司大樓的大門前無不香煙裊裊,員工擺上最豐盛的祭品,大老闆們化身虔誠的善男信女,雙手拈香祈求生意興隆。

惟獨園區內最賺錢的大立光,每到中元節,不管是總公司還是分廠,從不燒金紙拜鬼神。大立光資深員工透露,林耀英不僅連中元普度不拜拜,甚至每當大立光一座座新廠破土、落成或開工的重要時刻,也不祭拜天地,「鐵齒」程度,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九五年,大立光前副總謝文琛(已歿),銜命赴廣東東莞設廠時,因產品良率提升牛步化、營運陷入困境,便與大立光一位大股東到當地的土地公廟拜拜。這件事傳入林耀英耳中,把謝文琛痛罵一頓。林耀英認為,提升良率唯一之道,只有努力地改進再改進,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從此之後,也就沒有員工敢質疑林耀英不信鬼神的作風。

林耀英的兩個兒子,長子林恩舟(現任大立光董事長)與次子林恩平(任執行長)的禪修老師洪文亮指出:「老董(林耀英)是無神論者,不僅不信鬼神,討厭偶像崇拜,他堅信人一切的超越,都可靠意志力達成!」林耀英的「定」,還可從大立光從不搞財務操作,甚至連匯率避險動作都不做的經營作風,展露無遺。林耀英堅信,只要大立光技術夠好,就能維持高毛利率,高毛利率就能抵禦匯率升貶的衝擊;況且,匯率升貶也並非他可掌握,操心匯損根本是自尋煩惱。

不過,隨大立光營收規模迅速成長,匯損金額也愈來愈驚人,讓投資法人心驚膽跳。向來鐵齒不對匯率避險的林耀英,已多次吃到匯損苦頭,終於在一○年第四季受到重創,當季就出現高達三.一億新台幣匯損,吃掉公司當季近四分之一獲利,震驚投資圈。

即使有這樣的「教訓」,林耀英依舊不改本色,對匯率波動始終抱持順其自然的態度。而時間證明,大立光經過多次匯損衝擊,但表現亮眼的本業,讓大立光股價即使歷經匯損震盪,到最後依然能扶搖直上。

林耀英的定力,還表現在他做生意不喜交際應酬的孤僻風格上。有「飆股俱樂部」美名的磐石會,是台中地區最重要的聯誼組織,有企圖心的企業家莫不爭相參與,不僅可提高企業知名度與形象,更是厚植人脈、找尋商機的好地方。磐石會創會發起人、人造皮革製造大廠優笠發企業副董謝平上說:「好幾次邀林耀英參加磐石會,但每次都被婉拒,他們父子從不跟我們打交道。」

行難

爬上愈高大的山,才有愈美麗的視野不參加磐石會,大立光倒是加入了「台中市精密園區廠商協進會」,協進會理事長江進助說:「邀大立光加入時,他們一位協理接見,只問了須繳多少會費?」「每當繳錢時,大立光非常準時,從不拖延;但開會或會員交流從未出席過,也不願擔任協進會任何職務,給人一種很冷淡的感覺。」江進助苦笑道。連林耀英自己也承認:「我做生意的方法其實很差,但我們有一個長處,就是要技術好,我們是靠品質來彌補我們笨拙的地方。」林耀英雖不像兩個兒子般打坐修行,但在工作上的定力與禪定無異;不同的是,他的道場是在公司、是在日常生活中。

有一位高僧有感大限將至,想要挑選接班人,某一天,他指著遠方某座山告訴弟子說,誰先取得我在那兒事先藏好的一部經書,他就是我的接班人。

高僧所指之地,路途遙遠,山高水深,弟子們出發時紛紛避開橫亙眼前的一座奇險大山,試圖繞道找出捷徑;只有一位弟子勇往直前,賣力地攀登大山;等他爬到高處低頭遠眺,找出一條最快的路,於是,他順著觀察過的路線,率先取得師父所藏的佛經。

這個佛理小故事,告訴我們,「難行門」才是求道的不二法門。林耀英或許不學佛、不信佛,卻是難行門實踐者最佳寫照。

一九三三年出生的林耀英,受過六年的日本教育,畢業於中興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後,林耀英當過中學化學老師,也曾待過台糖、省府硫酸錏公司。以他的學經歷及專業素養,應該可以平順地過一輩子公務員生活;然而,如果他甘於穩定的公家鐵飯碗,就不會有如今員工高達三千多人的大立光。

林耀英曾說,他喜歡在工廠的感覺,於是毅然離開公務員生涯,轉戰民間企業。其後,林耀英曾在美商天美時錶廠待過,後來又到德商Bosch光學任職,並一路升至廠長。

因毫不妥協的鐵腕管理作風,即使是德國總公司派駐來台的德國工程師,因工作表現不佳,林耀英也不懼高層壓力,祭出開除處分。或許也因此得罪長官,一九八○年,在Bosch一次高層人事改組中,他說服研發部門同事陳世卿(現任大立光董事)與謝文琛一同離職,創立大根精密,那一年林耀英四十七歲。他說:「很多人都是因為現成訂單等著,才出來創業,但我們當初什麼都沒有,出來時也不知道生意在哪裡,我們真正有的是冒險家的精神!」在公司成立初期,負責業務的林耀英總是帶著兩只「○○七式」的皮箱,裡面裝著自家生產的玻璃、塑膠鏡片,開著一輛福特休旅車跑遍台灣數位相機廠找訂單。有時也會出國參展,但因為捨不得花錢租攤位,就打開皮箱當簡易攤位,推銷自家鏡片。

當時規模尚小的大立光,公司連傳真機都捨不得買,於是林耀英就用打字機寫信,每年都寄給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照相機大廠柯達,推銷自家鏡片,書信往返長達七年後,才獲得柯達青睞。柯達派人來大立光參訪後,一口氣給了一千萬台數位相機鏡頭的訂單,這筆訂單成為大立光站穩腳跟、飛黃騰達的關鍵。

從創立大根精密時,林耀英就堅持走技術自主的路:不買技術、不挖角、不做代工。這條技術自主的道路,在以定焦鏡頭為主流的傻瓜相機時代,還算走得順暢,但隨著傻瓜型數位相機規格愈來愈高檔,變焦鏡頭(Zoom Lens)成為標準配備後,大立光技術自主的路遭到嚴酷挑戰。

國內某數位相機大廠資深主管說,面對變焦鏡頭成為主流時代來臨,林耀英仍以堅強意志力與氣魄想自行研發變焦鏡頭,跳過日廠技術授權,而且,還真的讓他做出來了。○二年,大立光就對相機下游組裝廠客戶大力推銷自行研發的三倍變焦鏡頭,不僅價格較日廠有競爭力,也宣稱備妥生產線,具有量產能力。

「可惜的是,大家還是不捧大立光變焦鏡頭的場,不是不相信它的技術能力,而是變焦鏡頭專利早已被日本相機大廠布下天羅地網,卡得死死的。如採用大立光變焦鏡頭,但萬一日廠先告你侵權,再來假扣押,即使幾年後侵權官司真能還你清白,也已經付出慘痛代價!」該主管感嘆說。

數位相機變焦鏡頭一役未戰先敗的經驗,帶給林耀英極大的挫折,但這個挫折也是讓日後大立光脫胎換骨的一記當頭棒喝。因為,在數位相機正紅火之際,具備照相功能的手機正悄悄地崛起,這塊市場正是國際光學大廠尚未卡位的處女地。

林耀英砸下大量人力、資金與物力,全力衝刺手機照相鏡頭鏡片研發,待照相手機普及後,一般光學廠想回過頭來衝刺手機鏡頭,卻發現大立光在技術與製程上已遙遙領先。所以,與其說林耀英在手機照相鏡頭光學競賽的大獲全勝,是因照相手機大受消費者歡迎,是時勢造英雄的偶然,倒不如說,是他堅持技術自主,如前述攀登大山的和尚爬上某一高度一樣,能看到大部分人都看不到的視野,而促使他及早拓展另一條路的必然。

嚴酷

對親生兒子、創業夥伴、員工下屬的嚴厲一視同仁林耀英今年八十歲,有著傳統日本士紳般,一絲不苟、自律律人的嚴厲個性。林恩平曾向友人提起,父親林耀英是教養嚴格的嚴父,讓身為他的孩子總是又畏又懼。在林恩平記憶中,林耀英總是很晚才回家,下班或假日時,總是像發明家一般,在自己書房拆解機械零件或研讀資料,連林耀英自己也曾說過:「我沒有任何興趣或嗜好,唯一的興趣就是工作!」目前擔任大立光董事長的林恩舟,是林耀英的長子。今年已經五十五歲的林恩舟,因小時候生過重病,留下後遺症,行動不是很方便。

林恩舟從淡江大學銀保系畢業後,就到林耀英創辦的大根精密上班,但即使面對行動不便的兒子,林耀英仍不改嚴厲本色。光學廠通常是採師徒制,林耀英指派陳世卿擔任兒子的師父。陳世卿與林耀英一樣,在業界以工作狂著稱,大立光剛剛購買進來的設備,均由他親自調校,每次調校機台經常就是一、兩周,他會帶著睡袋睡在機台旁,徒弟林恩舟須跟在師父旁邊充當助手爬上爬下,常常在工廠熬夜。有員工透露:「曾有一段時間,清晨一大早開門讓員工進來上班的不是警衛,而是睡眼惺忪的林恩舟。」不僅對兒子教養嚴厲,在職場上,林耀英更是不改本色。而且不管對方是天子的人馬,還是有分量的大股東,或是具有革命情感的創業夥伴,均一視同仁。

據林恩舟妻子、林家長媳高芳真接受清華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班研究生訪談指出,小林耀英十五歲的陳世卿,「兩人情同父子,陳世卿甚至比林耀英兒子還孝順。」即使如此,林耀英嚴厲的個性,連陳世卿也常遭炮擊。

有一次,林耀英當著許多員工的面厲聲斥責時任總經理的陳世卿,罵到陳世卿變臉,反擊說:「你太不給我面子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在場,還這樣罵。」讓這對情同父子的創業夥伴,極為罕見地一度鬧僵。事實上,陳世卿家族持有大立光股份與林耀英家族不相上下,一○%股權,市值目前高達一四○億新台幣。

此外,大立光員工也形容,林耀英「走動管理」宛如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將軍出巡,常使公司氣氛急凍,讓員工緊張到連自己的心跳都聽得見。

員工最害怕的是,林耀英巡視時,駐足在你身邊,沉默片刻後,開始抽考工作上的細節,如果答不出來,就是一頓斥責。即使不抽考,林耀英看到員工走路時手插口袋,或坐著工作時看不到你的手在桌上,也會遭到喝斥。據員工指出,林耀英曾訓斥他們:「工作時就是在戰鬥,鬥志高昂的人,手通常都是在身體前面,握得緊緊的,工作中手不知擺哪裡,放後面或插口袋,通常就是鬆懈偷懶的人!」

態度

股王可以很大方,也可以很小氣因投資大立光而致富,有一個更令人嘖嘖稱奇的傳奇,即大立光第三大股東梁氏家族。大根精密創立時,林耀英與陳世卿共同出資三百萬元,但還是遠遠不夠;最後林耀英透過親戚的介紹,找到台中大地主梁氏家族出資約一千萬元,沒想到三十三年前的這一千萬元,如今已變成二.九%的大立光持股,目前市值高達四十一億元,累計報酬率高達四一○倍。這還未將過去三十幾年來,大立光配的豐厚現金股利,以及梁家陸續處分的持股算在內。

雖對員工嚴厲,但林耀英對員工還算慷慨,每年約保留二○%獲利給員工分紅,最基層的作業員雖然月薪僅二萬四千元,但每年可分到十萬至二十萬元不等的現金分紅,工程師級現金分紅每年百萬元起跳。

然而,股王林耀英也有堅持原則而「小氣」的一面。一一年時,,大立光狀告一位林姓離職工程師,並索賠一七八萬元。當時身價百億元的林耀英不惜親自出庭作證,指責林姓工程師曠職、出勤不正常,任職期間所領、當時市值三六九萬元的股票與分紅,應返還一部分。法官調閱林姓工程師出勤紀錄,發現的確有出勤不正常,判大立光勝訴。

林耀英這種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也充分反映在大立光上市後的投資人關係上。研究大立光多年的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說:「不管你是外資分析師還是小散戶,得到的大立光消息都是一樣且同步的!」由於平時對營業狀況嚴格保密,大立光每一季開完法說會後,股價反映震盪就特別劇烈,常常不是漲停,就是跌停。「這是因為平時這些消息沒有機會反映在股價上,每當公布業績,市場反應一次集中爆發出來,顯得特別嚇人!」謝宗文說。

一○年時,林耀英退居幕後,董事長職位由總經理陳世卿接手,將經營棒子慢慢交出;今年六月,陳世卿在董監事改選後卸任董事長,由林恩舟接替,林恩平則出任副董事長兼任執行長,全面接班。

任董事長的林恩舟,就讀大學時就開始潛心學佛,甚至還將弟弟林恩平帶入佛法世界。林恩平就讀高雄醫學院時,拜禪學老師洪文亮為師,修持「曹洞宗」打坐法門,長達三十年之久。

傳承

林氏兄弟禪式管理也有林耀英的影子林恩平不僅出資贊助洪文亮出書、辦禪修課程,也在台中東勢山區一處僻靜處興建曹洞禪院,供學員共修之用。記者實地造訪東勢曹洞禪院,在禪院修行的師姊說:「曹洞宗不為過去罪愆救贖,不講未來死後天堂地獄,也沒有師父會灌頂治病,更視神通為無稽之談,所以很多人認為修這個法門很無趣、沒路用。」林恩平原本打算在東勢擴建學院,但因建照申請不下來,轉而在大立光位於台中精密工業園區的總部附近,覓得千坪土地,興建禪修中心,方便有興趣禪修的大立光員工免於舟車勞頓之苦。

林恩舟與林恩平雖每日力行打坐參禪,但曹洞宗以「最佳身心狀態,迎接當下任何挑戰」的法門,仍使大立光在兩兄弟接班後展現十足爆發力。今年,大立光一反以往低調被動姿態,主動出擊,狀告玉晶光、先進光與韓國三星電子侵權,要求巨額賠償金等種種動作,可見接班後的林氏兄弟,儘管平日行事低調,但遇到挑戰來臨,也決不畏戰的態度。

大立光宛如台灣電子業的一隻孤鳥,以自己的方式與生存之道,沉默無聲卻讓人難以忽視它的巨大影響力。林耀英獨樹一格的待人處世與經營風格,將在台灣企業經營上留下一段難以磨滅的歷史。

林耀英

出生:1933年

現職:大立光電董事

經歷:大立光電董事長

學歷:中興大學農化系

長子林恩舟

出生:1958年

現職:大立光董事長

經歷:大立光副董事長、生產處處長學歷:淡江大學銀行保險系

興趣:學佛、種菜

次子林恩平

出生:1960年

現職:大立光副董事長、執行長

經歷:小兒科開業醫師

學歷:美國多明尼加大學MBA、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興趣:禪修打坐、泡湯

林耀英風雲錄

1980年 林耀英、陳世卿自行出資300萬元,加上梁氏家族共合資1500萬元成立大根精密1987年林耀英連續7年向柯達寫信後,成功爭取1000萬台相機鏡頭訂單;同年成立大立光電,專攻塑膠鏡頭2001年 大根、大立光合併2002年大立光以205元掛牌上市,首日收盤價219元2007年 蘋果第一代iPhone問世,大立光成為手機照相鏡頭主要供應商2010年陳世卿改任董座,長子林恩舟任副董、次子林恩平接手擔任執行長2011年 股價首次站上千元、成為股王2013年股價攻抵1130元,林恩舟、林恩平分別改任正、副董座,公司並先後對三星、先進光、玉晶光提出侵權訴訟林耀英創造的大立光5大經營奇蹟奇蹟1毛利率40%以上大立光是一家具有黑手性質的電子精密零組件公司,卻能創造出高達40%的毛利率,媲美研發強度最高的台灣IC設計股王聯發科。

奇蹟2 每年可創造27%股東權益報酬率上市10年來,大立光沒有辦過現金增資(向股東拿錢),配股也以現金為主,平均每年高達27%的股東權益報酬率,連以管理優秀著稱的台積電也略微遜色。

奇蹟3 460項 專利保護林耀英堅持走技術自主的路,大立光1年光研發經費就超過10億元,其股本也不過13.4億元。體積如紅豆般大小的手機照相鏡頭,卻有460多項專利保護,就算是三星電子這種大鱷級客戶,侵犯到其專利,大立光也敢告。

奇蹟4 年營收複合成長率27%2002年上市以來,大立光營收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7%,持續擴產的結果,大立光掛在總部及工廠的徵人紅布條,即使歷經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與金融海嘯,也從未卸下。

奇蹟5 累計報酬率502%如果你在大立光11年前上市時,以收盤價219元買進一張股票,加計11萬2000元現金股利與360股配股,目前可獲利110萬元,累積報酬率高達502%。

林耀英語錄

同業看我們過於膽大,幾乎是不計一切代價,我只知道這是唯一的機會。

我做生意的方法其實很差;但我們有一項長處,就是要技術好,我們是靠品質來彌補我們笨拙的地方。

很多人都是因為現成訂單等著,才出來創業;但我們當初什麼都沒有,出來時也不知道生意在哪裡,我們真正有的是冒險家的精神。

或許我們的成長腳步不夠快;但是,我希望大立光電就像一個結實的鐵球,球心很solid(堅實);而不是因為球大,就變成一個泥巴球,甚至變成一個氣球。

鐵血爸爸的「四大皆空」管理哲學1.交際應酬是空,技術與管理才是經營致勝關鍵即使台中磐石會數度力邀,大立光也婉拒參加。林耀英認為,只要把技術與管理兩樣工作做好,擁有實力就會讓人不容忽視。大立光為爭取工業區用地,跳過地方政府,直接找馬總統陳情,就是發揮實力的最佳註腳。

2.求神拜佛是空,求自己才能腳踏實地林耀英痛恨神明、崇拜偶像。即使交棒給兩個信奉「曹洞宗」的兒子,但「曹洞宗」的核心教義,正是反對膜拜與任何迷信行為。「曹洞宗」主張人可透過打坐,達到身心平衡,以最佳狀態迎接活在當下的挑戰,正與林耀英的思想不謀而合。

3.留戀過去與描繪未來都是空,師徒制才能扎實傳承技術與精神師徒制是大立光內部管理的重要特色,身為師父不僅要負責指導徒弟技術,也要關心徒弟的生活。林耀英認為,師徒制不僅可傳承以經驗值為主要資產的企業價值,也傳承了大立光創業時的質樸與互助精神。

4.空有高學歷,沒有做事能力,到頭還是一場空林耀英說,擁有高學歷等於擁有一把剖甘蔗的利刃。但如果沒有經驗與功夫,這把利刃恐怕會把甘蔗削斷。大立光的研發團隊或管理團隊主力,大多是五專或大學畢業生,不迷信一流國立大學或留洋學歷,是林耀英選才的最大特色。

四大家族

共同持有大立光

林耀英家族12.1% 持股市值170 億元

長子林恩舟任董事長

次子林恩平任執行長

長媳高芳真任公司主管

陳世卿家族10 %持股市值143 億元

妻蔣翠英任董事

妹陳慧芬任監事

梁忠仁家族 2.91 %持股市值41 億元

弟梁博仁任董事

梁忠仁則任監事

謝銘源家族 2.7 %持股市值38 億元謝銘源之父謝文琛(已過世)為大立光創辦人之一註:大立光經營決策四人小組成員為林耀英、陳世卿、林恩舟、林恩平

從嚴酷管理到

禪式管理

禪式管理1 避免個人主觀獨斷禪式管理正視全體,又不忽略細節,強調用心聆聽,斬斷個人主觀獨斷思惟。林恩舟與林恩平2010年浮上枱面接班後,大立光電組成四人決策小組,從強人時代走入集體決策時代。

禪式管理2 透過打坐改造個人競爭力、集體成長「曹洞宗」重視打坐,林恩舟與林恩平兄弟不僅本身每日打坐,也在台中東勢山區及計畫在大立光總部附近,興建共修中心推廣打坐。「曹洞宗」認為,透過打坐可達到身心平衡,長期修行下,有助於企業員工提升個人競爭力與工作效率,這在日本企業已行之多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591

從第一視頻和北大青鳥環宇的估值談港股中小市值股的結構性機遇 dyc1500

來源: http://xueqiu.com/1703837764/27244242
   近期,恆生小型股指數和標普香港創業板指數持續上揚,迭創近幾年來的新高。而每天香港市場漲幅榜上,大批中小市值個股均以靚麗的表現向全世界投資者展示驚人的財富效應。打開不少港股中小盤股的K線圖,最近一兩年來牛氣衝天走勢,動輒5到10倍的升幅,讓A股市場2013年漲幅榜前十的股票相形見絀(2013年A股全市場漲幅第一的網宿科技也才400%)。

     受制於內地經濟的轉型,以金融、地產、鋼鐵、有色、石化等A股市場傳統大盤藍籌股在過去幾年裡令人失望的表現,也拖累了佔港股市場內地股極大比重的國企藍籌股的表現。而香港本地市場這幾年,隨著李嘉誠家族資產向西歐轉移,郭氏家族內訌,霍英東、邵逸夫逝世,其他香港老一代創業富豪均已到遲暮之年;除了以呂志和等幾家為代表的澳門博彩集團,其他香港本地上市公司均以暮氣沉沉,不復昔日活力。

     長期以來,在內地投資者的投資概念裡,港股市場一直是藍籌股的天下。受制於流動性、老千股橫行等多重問題,港股中小市值個股的估值普遍偏低。偶有行情,也是在藍籌股行情的末期,曇花一現式的上漲,最終仍然以股價一瀉千里收場。但從去年以來的港股結構性上漲行情中,香港市場那些公認的大藍籌鮮有整體性的靚眼表現,而大批中小市值個股卻持續保持著高歌猛進的態勢,甚至大有和去年以來一路走牛的A股創業板指數遙相呼應之勢。

     而在大批港股中小市值個股紛紛揭竿而起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大量湧入香港股市的內地資金,正在對港股市場的估值結構起著深遠的影響,香港和內地投資者對企業估值和資本定價思維上的巨大差異,成為本輪港股很多中小盤股股價大幅波動,發生劇烈的結構性變動的本質性因素。雖然這些內地資金的實力還無法和強大的國際對沖基金抗衡,但是在和香港本地資本的定價權博弈中,內地資本已經開始慢慢佔據了主導的地位。

     對於香港和內地投資者對個股估值和資本定價思維上的差異,我可以列舉兩個股票做案例,這樣能相對清晰的闡釋出一些核心因素:

      第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最近的熱門股,兼具互聯網彩票和手游雙重熱點的第一視頻(00082.HK)。

     香港投資者眼裡的第一視頻是這樣糟糕的市場形象:脫胎於歷史上劣跡斑斑的老千股益安國際,老闆張力軍是個空手套白狼的投機型官商,找了一批機構圈了一大筆錢,收購了一堆熱門概念的企業,最後資本運作了一圈,資產嚴重注水,並且搞了一連串的關聯交易,企業業績還是虧損的,根本不值得投資。最後把人家股價打入了18層地獄,並且歸入老千股的一類;但是香港本地老千股典型的兩大特質:不斷向中小投資者供股抽水、在股價下跌後多次合股壓縮中小投資人的權益,第一視頻可是一次都沒幹過啊(蠻委屈的)!

     但在內地資本眼裡的第一視頻卻是充滿活力的形象:老闆張博士有背景(民政部旗下的企業)、有人脈(能夠忽悠包括社保基金在內這麼多知名機構來注資)、有手腕(收購了那麼多有前途的企業,還把子公司搞到納斯達克上了市),很早就看出了視頻業務不賺錢,果斷提早轉型,提前幾年就佈局了如今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彩票和手游業務。

     在內地資本的評價裡,第一視頻的手游業務的主體中國手游,是2013年度國內第一手游發行商,獲得社保基金的青睞,是中國手遊行業最有競爭力的企業之一。相比2013年A股手游第一牛股掌趣科技也毫不遜色,至於去年A股的手游概念股大牛中青寶,在中國手游面前,成色可低多了。

     至於第一視頻的互聯網彩票業務,在內地資本的概念裡,也是亮點多多。公司為福利彩票的發行機構民政部背景的企業,血統正宗。旗下的中國足彩網是和500彩票網、澳客網齊名的中國互聯網彩票老三家;彩票365客戶端在移動端市場份額領先,最激進的PE機構給的估值甚至可以比肩500彩票網!雖然第一視頻彩票業務的數據在業內一直被詬病有水分,但是相比現在A股重點熱炒的彩票股鴻博股份,第一視頻的互聯網彩票成色無疑更足。而至於現在A股市場跟風熱炒互聯網彩票概念的安妮股份、姚記撲克,在彩票業內人士看來,估計可能當笑話講了。

     至於那些關聯交易啊啥的,這些在國內投資人眼裡,這是A股市場司空見慣的事情了,沒啥可值得大驚小怪的。A股市場做的比第一視頻離譜的,海了去了,股價不都還好好的?

     這就是同樣一家企業,在香港投資者和內地資本眼中截然不同的觀感,這也是第一視頻最近股價大幅上升背後的主要市場認知因素。

     另外一個非典型的例子是香港創業板一家冷門H股,北大青鳥環宇(08095.HK)。

     在香港投資人眼裡:北大青鳥環宇是一家比較普通的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內地公司,雖然主要的營業收入以電子消防設備為主,但是北大青鳥環宇卻是個不甘寂寞的主,做了一連串主業外的投資:芯片、LED、旅遊、能源等等。最後香港投資者對他的印象基本就是主業一般般,業績一般般,也不專注,東搞搞,西搞搞,乏善可陳。最後被整個香港市場遺忘在了一堆垃圾冷門股中,泯然眾股。

     但是,這類公司如果在A股市場,市場對他的評價也會截然不同:首先,在現在的科技創新大潮下,公司屬於知名高校概念,有很大的技術創新潛力。公司在電子消防這塊屬於國內龍頭企業,屬於今年熱門的智慧城市,安防概念一類,會被內地投資者青睞;公司的主營收入每年保持40%到50%的增長,雖然業績不是很突出,但成長性非常好;在A股IPO重啟後,公司電子消防部分已經啟動分拆回A股中小板的流程,有望在未來獲得資本溢價。

     公司的其他業務方面旅遊業務業績也是連年增長,LED這塊面臨行業反正機遇,芯片部分公司為中芯國際發起人股東(已經減持了不少),能源這塊公司為香港主板上市公司金山能源(00663.HK)控股股東;加上公司其他一些業務,低於淨資產的股價,僅20%的低負債率運營,對內地投資人來說,現價夠超值的。

     而最近美股市場上,GOOGLE32億美元天價收購智能家居類企業NEST,在資本市場引起軒然大波。而細心的投資者會發現,NEST現在主要的盈利產品智能溫控器和智能煙感器,也是北大青鳥環宇的主要產品之一,這是活生生的NEST概念啊(當然GOOGLE收購NEST背後更看重的是企業創業團隊、發展理念和創新能力)!但是北大青鳥環宇在香港市場上的股價並未因為這個消息起任何太大的波瀾,港股市場直接無視了他的NEST概念。

     相信分析完了這兩個案例,很多投資人對香港和內地投資者對個股估值和資本定價思維上的差異有了相對比較直觀的認識了。正是這種巨大的思維上的鴻溝,使得很多內地投資者有機會在港股小票上取得了良好的戰績。這個結果下,我們需要重新分析近幾年港股市場,乃至海外市場的資金結構。

     近幾年,中國海外移民熱潮洶湧,民間資本也大量流向全球。但是大量的國內資本,其實在海外碰到了真正的投資瓶頸。都說海外投資渠道寬,國內投資渠道窄,但事實卻不竟然。國內的中產投資人,其實在國內相對安全投資渠道選擇不少的:房產(包括商舖)、固定收益信託(至少現在暫時還能保持所謂的剛性兌付)、各種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等。

     但是這些投資者到了海外後,實際可選擇的投資面很窄。在歐美除了現在利息1%的美國國債比較安全外,基本沒啥國內投資者熟悉的安全性投資品種。在海外購置房產,在保有環節稅收很高,和國內也完全不同。海外存款利息也很低(好像就澳洲和英國稍微高點),資本的保值增值渠道非常窄。而11年的歐債危機,又讓很多國內投資人在海外固定收益產品上虧損很大,使得很多海外投資人感覺在國外,基本投啥似乎都不是很靠譜的。

     在這種大的投資環境和背景下,我們就會很容易的發現,經歷了11年歐債危機後,美股中概股率先拔地而起,背後的主導力量當然就是中國人在海外的資本(雖然很多人國籍變了,但他們畢竟也曾經是中國人,思維方式有很大的趨同性)。既然在海外沒有絕對安全的,那麼就投熟悉的吧。於是我們看到了美股中概股的資本神話近兩年開始上演,一批美股中概股的股神開始出現。

      美股中概股的特點是創新型科技類企業多,符合中國經濟大轉型的大背景,因此美股中概股群體的走牛是順理成章的,受美股市場的影響很深的港股市場,開始響應美股市場的熱點。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以騰訊、金山為代表的港股創新類企業近幾年年的神奇表現。而500彩票網在美上市,和港股賭博股近10年牛氣十足的表現,也徹底點燃港股彩票股,眾彩股份一年內漲了20倍,華彩控股10多倍,資本神話開始在香江上演。

     現在我們回到討論香港市場,香港市場的存款利率比美國更低,幾乎0利率。內地資本在香港除了投資房產,沒有其他更安全的投資渠道,隨著香港房價的高企和限購措施,內地投資者在香港的投資渠道繼續收縮,而內地湧入香港市場的資金卻在不斷增多。

     而很多內地大股的游資,開始越來越多的使用內地的操作手法運作港股。香港本地其實除了金融、地產、航運、貿易這幾類,嚴格意義上幾乎沒有其他產業。金融地產的霸權使得香港慢慢呈現出了產業空心化的格局,在很多香港投資人的思維習慣上,基本只有金融股、地產股、賭博股是穩賺錢的,投資其他行業都風險比較大。這也使得香港本地上市公司中,除了金融、地產、博彩類公司和一些公用事業類企業外,其他上市公司都不賺啥錢。最後,這些不賺錢的公司找到了他們的生財之道,就是做老千股,靠騙中小投資者賺錢。這也是大批香港小股票市值越跌越低,流動性越來越差的根本原因(香港本地傻錢基本都騙的得差不多了)。

     香港資本市場上世紀70年代前是英國人的天下,上世紀70年代後,以李嘉誠為代表的華資富豪群崛起,取代了英國人,主導了香港資本市場。從那以後,香港資本市場變成了香港本地富豪群和海外資本的博弈場。

     98年金融危機後,香港本地富豪群開始式微,大批有代表性的國內企業在隨後15年內相繼在港上市。

     國內很多企業在香港上市後,在國內資本沒有大規模湧入香港之前,市場定價也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很深。03年趙丹陽們湧入港股市場,通過上輪牛市,修正了內地一線藍籌股的市場估值(現在大盤藍籌股,比如銀行股等,都是H股比A股高,或者差不多)。也正是上輪牛市,使得國內資本慢慢的開始獲取香港資本市場的定價權。

     近幾年更多的內地游資湧入香江之畔,他們的資本更需要在香港資本市場有合適的出路,他們選擇了用A股的投資方式去運作香港內地上市公司。相比產業空心化的香港,國內的上市公司有更多豐富多彩的故事可講,而內地投資者群體的不斷擴大,又使得內地游資在運作上市公司時,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曾經,我也認為A股的創業板會在註冊制實現前後以股價雪崩的方式和香港創業板接軌。但新年伊始,看著兩地創業板連續的同創新高,我突然感受到,事物總是動態變化的。也許內地創業板的泡沫會慢慢的消減,但是沉寂多年的香港創業板,為什麼不能瘋狂一把呢?

     中國在海外的很多投資者,在海外看到比國內估值低很多的同類股票,買進的衝動,和在歐洲以比國內低很多的價格去掃奢侈品的行為,從本質意義上區別不大(也包括我自己)。嚴格意義上,這些行為和價值投資啥的,關聯已經不大了,本質上說,或許我們就是一大群金融消費者。當龐大的中國金融消費者群體,湧入香港資本市場,隨著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切皆有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891

漫談7年港股投資經歷(一) dyc1500

http://xueqiu.com/1703837764/29125837
 最近,有朋友想讓我寫寫做了這麼些年港股的一些投資體會,包括經驗、教訓等等。我想了下,覺得網上已經有太多比我做的好的多的優秀資深投資人已經分享過很多極其有價值心得了,我再去寫那些東西,其實也沒太大意思;我倒突然有一種衝動,想把自己這7年來投資港股市場的經歷整理下來,既是寫給朋友們參考的,也是對自己的一段投資經歷的自我總結吧。

     2007年8月中旬,國家外匯管理局宣佈要開通港股直通車的消息後,剛剛經歷了A股市場罕見大牛市的大量民間資本情緒高昂的通過各種渠道闖了出去,這是也許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資本跨境流動。從2007年9月到2007年11月初的那兩個月,或許是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們走勢第一次走勢A股化的時期。很多年輕的QDII基金經理一邊叫囂著要爭奪國企的定價權,一邊感嘆著在香港隨便買什麼股票都覺得便宜,而其它殺向香港市場的內地資金,也在瘋狂的享受買到「便宜貨」的成就感。

     而當時的我,在A股衝擊5000點大關時,覺得A股真的很貴了。正逢國家宣佈要在天津搞直通車試點,也開始關心港股市場,對相比比A股要便宜很多的港股開始了研究。當時選中的股票是中航科工和上海復旦。那時中航科工1.5元多,上海復旦9毛多,A股當時哪裡來那麼便宜的股票,衝動之下滿世界找能港股開戶的地方,最後在一個網上博客裡找到了招商證券國際部的開戶聯繫方式,去開了自己的第一個港股賬戶(現在國內各大券商都開通了香港分公司,都能開戶,而招商證券香港卻由於經紀人違規,被限制開展業務了)。

     開完戶,電匯到券商開的信託賬戶,滿倉買入了自己的第一支港股中航科工,買入平均成本1.6港元。當時正是A股市場中國船舶創下300元歷史天價的時候,而當時中國的大飛機項目重新啟動,軍工產業裡一些個股被看好成為下一個中國船舶,我想起當年索羅斯和羅傑斯上世紀70年代成功投資軍工股的案例,買完後天天期待中航科工會成為中國的洛克希德馬丁(當時中航科工持有的四家子公司東安、哈飛、昌河、洪都的股權是香港上市母公司市值的2倍)。

     07年底,恆指突破30000點後開始見頂回落,當日下跌超過千點。而那天,中航科工繼續逆勢大漲,創下了2.6元的新高。那天我看著慘跌的恆指,和自己滿倉持有,堅挺的中航科工,豪氣滿懷。不過好景不長,之後,中航科工也同樣跟隨恆指步入了調整趨勢,當時再也沒有繼續向上突破過。

     短暫的狂歡過後是苦澀的回憶,最終沒能成行的港股直通車,變成了外資機構掠奪內地投資者的「運鈔車」,在港的外資們借勢狠狠收拾了國內無知無畏的「傻錢」們。08年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全球進入了金融危機,香港恆指暴跌。在金融危機中,海外市場無論是美國還是香港,沒有業績支撐的題材股,相比業績優良,派息率穩定的藍籌股,總是跌起來更快。當時中航科工由於業績虧損,在08年秋天雷曼事件爆發,全球股市尋底時,最低竟然跌到了4毛錢。而當時不單中航科工,其它國企股和香港的中小市值個股,同樣跌的很慘,股價跌去90%以上,讓人以為點錯了小數點的,竟然比比皆是。如3毛的上海復旦、6毛的創業環保、5毛的錦江酒店、5毛的上海集優、1元的長城汽車、4毛的海爾電器、2毛的吉利汽車,1毛錢的中芯國際等等(很多之後幾年大漲10倍20倍甚至30倍以上的牛股就在之後誕生了)。

    那是一段讓人絕望的日子,07年底時的群情亢奮和08年底的哀鴻遍形成了劇烈的反差,讓人覺得恍如隔世。因為沒有漲跌幅限制,港股市場在下跌的時候,受限於流動性差等原因,跌幅會遠遠大於A股。08年底的港股市場,讓人覺得彷彿又穿越回到了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那個時空,多少人一場夢醒才會感到10年股市其實就是一場空。

     因為以前有過01年那場期銅的爆倉經歷,讓我那脆弱的小心臟,能勉強扛住了08年那場撕心裂肺的暴跌。相比國內A股市場那種溫水煮青蛙式的,歷時幾年,經歷過一波一波的反彈後,不斷創下新低的緩慢下跌,港股市場簡單粗暴的一步到位式的快速崩跌,很讓人覺得措手不及。我記得當時中航科工在整個08年上半年的熊市中,價格總體還是在1.2到1.5港元之間波動,讓我還是很期待自己有機會能在未來市場轉好時獲得利潤。但9月雷曼事件爆發前後,港股徹底崩潰時,從9月9日到10月28日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中航科工股價很快從1.2港元多暴跌到了0.4港元。我當時基本是被跌傻了,根本忘了止損該怎麼操作,也第一次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金融危機,和投資人陷在在金融危機中是怎樣的真實感受。

     那時還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就是,我們這些國內喜歡買中低價港股的投資人,感覺自己買的不是股票,而是和國內當時的權證一樣的波動性極大投機工具。區別只是,權證到期日的,而港股這些中、小市值的股票沒有明確的到期日而已。但到了而08年底港股最後的暴跌時,其實很多股票在暴跌後的快速反彈幅度,更是印證了這些中小市值個股在市場大幅波動時的權證屬性。我記得當時在港上市的中型央企中國建材,07年最高價是38元,08年底最低跌破了1.5元;之後迅速反彈兩週內,股價就反彈到了6元以上。08年金融危機的尖峰時刻,無數投機高手在這個時點獲取了豐厚的利潤,但無數普通投資人,包括很多在港股直通車消息刺激下衝到香港市場的投機者,很大部分都成了這個市場上的纍纍白骨。

09年初,全球政府救市,全球股市一起大反彈。中國政府更是在08年底就推出了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也惠及了港股市場,很多08年跌殘了的個股,反彈起來飛一樣的快,中航科工很快就反彈到了1.2港元。而心有餘悸的我,覺得這票底部上來反彈了200%,按照A股市場那麼多年的經驗,肯定股價要深幅回調了。而港股市場還有那麼多類似的股票價格才剛啟動,可以賣出換沒漲或漲的少的。因此,就在1.2元左右賣出了中航科工,一半倉位買入了6毛的中國軟件國際(以下簡稱中軟國際),一半倉位買進了8毛的上海電氣集團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上海集優。

    09年3月的某天,我去淮海路上海香港廣場拜訪一個朋友。當時香港廣場正好還在改造,外面全部都被一堆鐵皮圍了起來,然後只看到鐵皮上油漆噴著幾個大字,香港上市公司麗豐控股,代碼1125。我那個朋友正好是香港廣場的項目經理,他告訴我,自從新加坡著名開發商凱德置地戰略性入股麗豐控股之後,凱德置地派來的管理人員主導了香港廣場這次的這次改造,首先就是清理掉以前髒亂差,和淮海路高檔商圈不符的電腦城;之後要在香港廣場北樓要引入APPLE的專賣店,南樓則引入Tiffany、Cartier等幾十家世界知名奢侈品牌,香港廣場的業態將徹底改變。還和我講了商業地產業態對物業價值的影響等等,這塊雖然我不算特別懂,但是我還是很認同這些世界級品牌的入駐,會顯著提升香港廣場的物業價值這個事實。

     當天晚上回家後,我去查了下當時麗豐控股的股價。令我驚訝的是,當時麗豐控股的股價才9分錢,按照當時總股本80億股計算,總市值才7億多港幣,還不到改造後香港廣場一棟樓的價值。由於香港地產股都是按照公允價值計算淨資產的,所以麗豐控股的淨資產當時高達8毛多港幣。我當時真的覺得發現寶了,雖然香港這類仙股中老千股很多,而麗豐控股的控股股東麗新系林家在香港市場口碑的確不咋地,但也似乎沒有做啥老千股常用的合股行徑;何況凱德置地這樣的知名集團戰略性入股後,我判斷麗新系應該更不會搞那種下三濫招數吧,何況當初凱德置地入股麗豐控股的成本是0.4港元,處在深套中啊!當時興奮得我一夜沒睡好,正好後面幾天上海集優出現好的反彈機會,股價從8毛漲到來1塊。我立馬出掉了上海集優,9分多錢分批買入了麗豐控股。

     09年春的估值修復行情的確是真的好做,我買入麗豐控股沒多久,股價就開始大漲,一個月內,股價最高就到達了0.27元。但我想到它0.8元的高淨資產,而且麗豐控股不同於麗新系旗下其它企業,它的資產和項目全部都在內地,主要集中在廣州和上海。其中麗豐在上海的凱欣豪園項目在中山公園黃金地段,五月花廣場項目也在市中心的閘北區,物業升值潛力很大。按照當時那兩年在4萬億刺激下房地產行業快速復甦的情況和它當年只有5倍的PE,我想起來自己曾經在網上看到過的合生創展在港股市場,曾經在04到05年間,也因為超低PE、超低PB、以及持續大幅增長而一年漲10倍的經典案例。我那時覺得麗豐控股說不定也會出現類似的機會,最起碼股價也會回到凱德置地的入股價0.4元吧,就一直沒賣出,希望等待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支tenbager股,最後傻乎乎的拿了一年,發現企業雖然業績增長,但連一分錢紅利都不給,才在10年春以0.24元賣了,喪失了一年的時間成本(幸好賣了,11年該股低價高比例配股,股價又跌回0.12港元),關於這方面屬於價值投資陷阱的教訓總結我放在後面和另一個操作案例一起說。

     當時我手裡另一個股票是中軟國際,0.6元買進的。當時買進的邏輯很簡單,中軟國際和中國軟件都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的子公司,主營業務也差不多。09年3月,中國軟件在A股市場市場爆漲了3倍,股價漲到30多元。而中軟國際當時剛從香港創業板轉板到香港主板,股價才幾毛錢,我覺得很便宜,就買進持有了半倉。一直持有到了10年3月(持有期做過少量差價),中軟國際股價開始大漲,突破1.5元以後陸續出掉的。當時其實也沒有對中軟國際的業務有太深入的研究,純粹是因為和A股的比價效應差距太大,而選擇的標的。這種純A股式思維的選股方式在09年的大反彈行情中還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之後的港股選股操作中也讓我吃了很大的虧,我之後會從後面的操作案例上談到這點。

     到10年3月,我把中軟國際和麗豐控股相繼清倉後,我發現自己的賬戶經歷了從07年最初初到港股市場一個月賬面浮盈50%,到08年最慘的時候賬面本金浮虧70%,再到10年3月全部清倉後,賬戶總盈利已經超過80%(按照07年入金的本金計算)。慶幸自己不但能從08年金融危機的死人堆裡劫後餘生,還能有不錯的盈利水平,心中不由有點小得意。但我也同時發現,我當初1.2元賣出的中航科工,竟然在中央政府大力扶持軍工產業的政策指引已不不知不覺漲到了4港元。換而言之,如果我是一直持有中航科工股票,不那麼來回折騰的話,當時賬戶已經總盈利超過120%了。一種新的不甘心的感覺由湧了上來,我忘記了,投資是需要休養生息的,反彈了一年多恆指也該有調整了。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人民幣還在不斷的升值,港幣一直跟隨美元在貶值,而我那些資金那時並沒有放棄港股市場投資,拿回國內的打算。想到港幣兌人民幣天天都在貶值,我當時每天睡覺都會感覺第二天醒來自己的錢又變少了。那種奇怪心理暗示,一種非常迫切的想要繼續擴大勝利戰果的心理,讓自己又一次在港股市場後面的調整市道里,陷入了新一輪的虧損怪圈。

     在10年3月底空倉後,因為考慮到港元匯率跟隨美元兌換人民幣一直在貶值的因素,我急切在尋找下一個合適的投資標的。當時正好廣汽集團吸收合併駿威汽車,我覺得機會不錯,在最後停牌前,短線投機了一把,又賺了8%左右,信心更足。到了4月底,一個消息吸引了我注意力,會德豐擬13港元私有化會德豐地產,較會德豐地產停牌前5.33港元的市價溢價了144%。會德豐地產復牌後,股價立馬飆升到12.52港元收盤,當日上漲135%。

     這個消息讓我當時意識到,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很多香港上市公司在股價遠遠低於淨資產後,控股股東經常會使用私有化的方式來實現股東價值。這在98年金融危機後很多香港上市公司經常幹這些事,甚至連李嘉誠都幹過。而從09年港股市場反彈過程中,已經有鱷魚恤、華潤微電子等多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啟動了私有化方案。

     根據這個思路,我找到了一家上市公司中國地產(01838.HK)。這家公司剛公佈09年年報,按照香港的會計準則,是可以計算房地產物業的增值部分進每股收益的。按照這個計算標準,該公司09年的年報利潤竟然是每股收益5港元多,每股淨資產15港元,按照當時2.5港元不到的交易價格,PE竟然只有0.5倍,PB0.16倍,簡直低得讓我無法相信。不過有了麗豐控股0.12倍PB買入成功投機獲利1.5倍的經歷,我還是相信會有這樣天下掉餡餅的好事。

     當然,我當時也研究了下該公司的過往歷史。該公司老闆叫汪世忠,台灣地產商,常年在內地發展,擅長資本運作。在上海成功運作過上海康城項目,03年曾經低價私有化旗下三家上市公司。04年開始,上海康城項目開始產生收益,但是和小股東已經無關了,大股東私有化了三家上市公司後,小股東無法享受到康城項目的超額利潤。而2010年,中國地產集團旗下的另一個大型項目上海靜安協和城也公告要進入建設後期。我當時工作的公司正好也在靜安區,就在靜安協和城附近。因此,我利用公司午休的時間也去協和城工地逛了幾次。工地很安靜,工人開工不是很積極,項目施工進度看上去很慢。我也查過項目相關資料,該項目地皮汪世忠在1992年就已經拿下了,當中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拖到2007年,汪世忠借上海康城出色銷售利潤,把旗下原來私有化的地產業務重新包裝上市後,才在15年後再次啟動建設靜安協和城項目。

     雖然,汪老闆在香港資本市場口碑一直不佳,中國地產雖然上市後賬面利潤很高,但一直沒有給股東任何的分紅。而且靜安協和城項目進展緩慢,開發商很明顯有捂地的嫌疑。不過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能擁有那麼大一塊的地皮建造項目的開發商,幾乎也就中國地產一家,整個項目的價值的確遠高於中國地產股票的總市值。而且中國地產大股東持股在70%以上,該公司被私有化的概率似乎真的很高。

     也許是短線的運氣用完了,該股在我買入後就進入了調整期,股價很快下跌了10%。而這時由於09年及10年上半年房價漲幅非常大,政府開始在各大城市推出限購措施。我當時感覺對高端房地產這塊會有影響,而且我一直對投資民企上市公司,尤其是有歷史劣跡的民營企業更是顧慮重重。因此,我選擇了對中國地產進行止損操作。

     現在回過頭來審視麗豐控股以及中國地產這類大老闆在資本市場口碑不佳的上市公司,雖然淨資產和每股收益很靚麗,但是從不分紅,還經常做些比較噁心的資本運作。這種公司在香港資本市場,其實屬於典型的價值陷阱類公司。在價格超跌之後短期有催化劑支持的情況下,如我當初買麗豐控股那時,可以有短期的投機炒作機會,但是長期看,股價仍然長期處於0.2元以下。但在沒有利好消息刺激的情況下,股價會一直保持很低迷的狀況,如中國地產,股價長期處於緩慢陰跌的狀態,現在已經低於2港元。雖然它的每股賬面淨資產值按照2013年度的年報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3.6港元,但依然無法刺激它的股價有所起色。

     在對中國地產的止損操作的同時,我發現自己一直關注的A+H股公司廣州藥業表現異常出色,讓我突然想到是牛皮震盪市或者熊市裡,醫藥和消費類公司一直是股價長期堅挺的。而在這兩個行業中,我對中國消費類公司從來不是很有信心,我感覺的中國的消費者品牌意識相對比較淡漠,而且對國內各種消費品牌的忠誠度很差。相反,我覺得醫藥行業在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下,湧現出長期穩定上升趨勢的個股更加容易。

     而這個階段,正好有一家港股醫藥類公司聯邦製藥股價大幅上漲,在2010年內連翻了6倍,氣勢逼人。而同時我發現這家公司經常和另一家國內著名的醫藥公司中國製藥(01093.HK,現改名石藥集團)行業比較相似,股價經常有聯動效應(做A股的習慣性思維)。而當時按照2009年度(EPS0.6港元)和2010年半年度中國製藥(EPS0.3港元)的業績,對應當時4港元左右的股價,動態市盈率只有6.5到7倍,PB才1倍左右。而石藥的背景也不錯,公司是國企改革而成的混合所有制企業,董事長蔡東晨也是中國醫藥行業的知名人物。我當時感覺這家公司不錯,是個值得中期投機的標的,就在4港元左右全倉買入。

     當時選這個標的的時候,對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並沒有進行特別深入的研究,也就是這個看上去感覺不錯的公司,讓我在後面的一年裡,遭受了在港股市場上的又一次重大虧損。而此時,日曆已經翻到了2011年度,希臘政府的國債違約,吹響了歐債危機的警報聲,又一輪新的金融風暴,已經在不知不覺間悄然逼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32

漫談7年港股投資經歷(二) dyc1500

http://xueqiu.com/1703837764/29144784
歐債危機最初始於2009年底,希臘開始出現債務問題。到2011年初,希臘的債務問題徹底惡化,並開始拖累整個歐洲的經濟,並開始影響到一些中國對歐洲出口企業的業績。而中國製藥當時主要盈利靠的是維生素C原料藥,一個很重要的利潤來源是出口,尤其歐洲市場是過去那幾年增長比較快的。歐債危機讓中國製藥出口增長這塊受到了嚴重影響,而國內過去幾年由於維生素C原料藥價格的上漲,導致國內大小廠商一起進行擴產,整個行業開始面臨產能過剩的局面。

     中國製藥在2011年初曾經有過一波短線上漲到5港元,我當時憧憬他會走出像2010年聯邦製藥一樣的走勢,沒有選擇獲利出局。而等到2011年3月2010年報公佈,由於2010年下半年中國製藥業績大幅減少,股價迅速下跌到我的成本價。我那時,參考了它過往的優良業績和穩定派息,認為即使它的業績下降,也能保持3毛以上的每股收益,10到15倍的PE,這對醫藥股來說,足夠維繫它的估值了。

     但實際情況是,之後半年裡,中國製藥股價開始了緩慢陰跌的過程,股價在半年內被腰斬,而2011年9月公佈的中期報告,業績下降幅度遠遠超過我的預期,公司的基本面情況迅速惡化,我的判斷錯誤了。總結下來,主要是以下兩點原因:

(1)醫藥股裡原料藥公司具有很強的化工股的屬性,業績波動非常大,和一般的業績穩定的具有消費屬性的醫藥類公司性質不同。

(2)海外的投資機構和研究機構,對這類大公司的的關注度和研究覆蓋程度比較高,調研深度足夠;通常對這種級別的公司基本面的變化,都能做出基本比較準確的判斷。因此這類公司走勢,基本會提前反應公司基本面的變化。

      2011年注定是個多事之年,西邊的歐債危機愈演愈烈,而在美國資本市場,2011年8月發生了中概股東南融通財務造假事件,美股中概股股價大面積雪崩。美股的中概股危機也蔓延到了港股市場,港股中很多科技類公司股價也開始大跌,業績的燙金也開始慢慢剝落。

      在港股科技股中,當時有幾家公司我一直比較關注,它們是上海復旦、浪潮國際、中國軟件國際、長城科技。其中中國軟件國際我在09年和10年收穫頗豐,而浪潮國際那時和中軟國際股價一直比較有可比性(又是那時的做A股的習慣性思維),也是同時從香港創業板轉到香港主板的科技公司。

      當時浪潮國際股價從最高1.4港元下跌到0.4港元以下,雖然業績大幅下降(後來虧損),但我那時因為當初中國軟件國際就是在虧損時買入,後來業績扭虧,加上大市反彈,我才獲利豐厚的。

      那時在中國製藥股價前期破位套牢後從3港元多下跌到2港元,浪潮國際股價從0.4港元下跌到0.2港元的過程中,我開始做起了兩隻股票之間的差價交易。每天按照一定的價格比在兩邊掛單,賺取兩隻股票的波動率差額,持續做了4個多月。雖然最後兩隻股票價格都被腰斬了,但我把總的虧損額控制在了40%以內。

     這時我開始關注起由於東南融通事件是否有被錯殺的好的科技股,然後發現了和中國軟件國際一樣,同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旗下,專門做身份證、銀行卡智能芯片的公司中國電子。

     中國電子早期從事飛利浦手機的製造和銷售業務,後來08年金融危機後手機業務嚴重虧損,被母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通過資產置換,置換進了集團旗下從事智能卡芯片、RFID芯片和衛星導航芯片的優質資產華大電子。09年重組完成後,中國電子當年業績扭虧,並且在10年初股價回升到1.7港元(08年業績虧損時股價最低到過0.25港元)。

     2011年,中國電子股價中報業績150%的同比大幅增長,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年華大電子身份證芯片業務業績開始爆發,未來還有銀行卡的芯片業務爆發的預期,讓我在猶豫再三後,還是在2011年末選擇了分批把中國製藥和浪潮國際做差價的籌碼都慢慢砍掉,在0.6元左右的價格,不斷的換入中國電子,直到滿倉。雖然40%不到的總虧損,砍下去很肉疼,但我期待中國電子的2011年報會有靚麗的表現,能讓我在2012年度鹹魚翻身。

     在2012年初,中國電子股價在年報公佈前上漲到了0.85港元以上,我幾乎已經要鹹魚翻身了。但年報出來後,業績令人大失所望。雖然2011年的業績相比2010年增長來90%,但是相比2011年上半年同比150%的業績增長幅度,實際上2011年下半年度中國電子的業績幾乎同比沒有太大增長,中國電子股價迅速跌回了0.65港元一線。

     與此同時,中國製藥業公佈了2011年度虧損的糟糕成績單,股價開始進入了新一輪暴跌,最低跌到了1.28港元。對中國電子年報業績失望的我,感覺中國製藥股價似乎真的到底了,畢竟中國製藥母公司石藥集團還是有些的優質資產沒有注入的。而且中國製藥業董事長(也是石藥集團董事長)蔡東晨在2011年度增持過中國製藥價值2000萬港元的股份,也被深套其中,我相信石藥集團不會對中國製藥的窘境沒有任何動作的。

     在中國製藥下跌最慘的那集團,我開始慢慢的賣出中國電子(港股關注人的少的股票流動性實在是差,每天成交很少,很難賣),逐步換成中國製藥,最後基本在微利的狀態下,出光了中國電子,並在1.3和1.4港元一線全部換回來了中國製藥。

     中國製藥在暴跌結束後股價快速反彈,且在不久後停牌公佈了重組計劃,公司改名為石藥集團,交易代碼仍然為01093.HK,以2.15港元每股注入集團優質資產,並公佈了大股東和二級市場投資人的利潤對賭方案,以保障未來幾年內公司的業績。復牌後,我以接近2.1港元的價格全部出掉了中國製藥(也就是現在的石藥集團),基本拉回了我在2011年的90%以上的虧損。終於在2012年的夏天,我戲劇性的靠曾經讓自己巨虧的股票提前完成了自己2012年度鹹魚翻身的計劃,可以在心理上放下一年多的煎熬,開始自己新一段的投資歷程。

未完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