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屆“亞洲信用評級機構CEO峰會暨系統性風險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研討會由東方金誠國際信用評估有限公司與亞洲信用評級協會聯合主辦。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副司長陳洪宛在研討會上表示,推進亞洲信用體系建設,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內深化亞洲區域合作的重點方向。他建議,建立在境外投資的國內企業和外來投資的國外企業的有關信用記錄,對嚴重違法失信市場主體建立“黑名單”。
推進亞洲信用體系建設
本屆研討會旨在交流探討亞洲信用體系建設和亞洲評級行業發展。陳洪宛表示,國家發改委作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牽頭部門之一,在積極推進國內信用體系建設的同時,願意與亞洲國家和地區的有關主管部門、市場機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不斷推進亞洲信用體系建設。
具體在幾方面:一是建立合作機制與合作聯盟。二是建立信用相關法律制度研討機制。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四是建立聯合獎懲機制。五是加強信用服務機構的跨國合作。
陳洪宛建議,建立在境外投資的國內企業和外來投資的國外企業的有關信用記錄,對嚴重違法失信市場主體建立“黑名單”。梳理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明確的懲戒事項,建立嚴重違法失信聯合懲戒措施清單。通過共享獲取“黑名單”信息,各國聯合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依法依規實施懲戒措施。
東方金誠董事長羅光在會上介紹,目前亞洲各國的信用評級機構普遍缺乏跨國作業能力和國際評級話語權,難以滿足跨國的信用服務需求。發揮好亞洲信用評級協會這個平臺,加強各國信用機構的跨境交流與合作,力求形成級別互認、滿足跨國貿易、投資和資金融通需求的亞洲信用評級體系對助力“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意義深遠。
他稱,作為正在積極布局國際信用評級業務的中國評級機構,東方金誠願與中國的同行和亞洲的同行一起共同促進亞洲信用評級機構的跨境合作與交流,共同為跨國信用服務需求方提供高質量的國際評級服務,共同提升亞洲信用評級機構的國際評級話語權。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權信用風險差異大
研討會期間,東方金誠發布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主權信用分析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2016年“一帶一路”50個國家主權信用等級結果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沿線各國整體主權信用風險偏高。2016年沿線國家中有24個主權信用等級處於投資級以下,占比48.0%,沿線經濟體中主權信用風險偏高的國家占比較多。
二是各國主權信用風險差異性很大。沿線國家中既有新加坡和卡塔爾兩個AAAw級國家,也有阿富汗(CCw)、黎巴嫩(Bw-)、巴基斯坦(Bw-)等高信用風險國家,評級結果橫跨20個級別範圍,各國主權信用等級的鮮明差異往往意味著其國家風險亦處於類似的分化狀態。
三是各國、各地區主權信用風險來源差別明顯。例如,有的國家政治不穩定風險很高、有的國家經濟實力的下滑均對各自的主權信用等級產生了嚴重影響。因此,識別一個經濟體五類評級要素之間的差異已成為準確把握其風險特征的關鍵所在。
“一帶一路”戰略自2013年提出至今已經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商務部最新數據顯示,近3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額達到3.1萬億美元,占對外貿易總額的26%。2016年全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較2013年增長14.3%,一大批“互聯互通”項目穩步推進。
但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置身於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和金融環境中,能否準確識別沿線各區域、各國風險特征,並制定有針對性的建設和投資計劃,將是該倡議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所在。
國家主權信用風險評估是對一國整體風險狀況的高度濃縮概括。據東方金誠介紹,《報告》主要根據一國的政治、經濟、金融、財政及國際收支與外債保障能力五類評級要素,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式,對一國中央政府依據合同約定,在未來償還其商業性金融債務的能力和意願進行評估。現已覆蓋了東南亞、南亞、中東石油生產國、中亞、中東歐、獨聯體和中東北非7大區域,總體經濟規模約占“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整體經濟規模的98.2%,人口占比約為93.5%,可以充分、有效地體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整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