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南京国美中高层人事动荡:不到4年连关4店


http://tech.sina.com.cn/e/2008-12-22/10042677486.s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794

中環在線:中海人事部阿頭教求生術 李華華


2009-02-28  AppleDaily





 

裁 員之聲不絕,中國海外(688)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林亢威噚日應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之邀,向一眾打工仔傳授職場求生術,唔使咁易被老闆叮走。佢話打工仔最 緊要抱積極心態,唔只打份工,要當係自己事業,認真投入工作;千祈唔好恃住年資或學歷,認為份人工係「應得嘅,係老闆欠我嘅」。仲有,唔好當老闆係你秘 書,成日要佢提醒你要做乜,幾時交功課;亦唔好以為老闆知道你想乜要乜,要講清楚。其實老闆係希望員工解決問題,唔係製造問題。有次有個助理經理問佢,冇 影印紙點算?幾乎令佢噴到一地血。早幾年地盤工人臨近年尾,就出現被判頭拖欠工資走佬事件。佢話業界已經解決咗呢個問題,o依家一般建築商會要求年尾時, 判頭向地盤工人發好工資同簽番收條,先至會向判頭發薪,咁就可以避免判頭走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08

奇美電人事地震 許文龍人馬淡出

2010-7-26 TCM





「許創辦人說,我過去在台南請的員工,我和客戶答應的事,沒一樣會改,到時你都要尊重;許董事長這一輩子非常信守承諾,我回答,我們完全遵辦。」

新奇美成立記者會上,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的話言猶在耳。沒想到,三月十八日新奇美成立後,許多原奇美電子高階主管,一個個從奇美電子的人事版圖中被移除。

一連串的人事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牽動一年近兩千億元的零組件採購金額。

過 去奇美電子什麼都自己做,從化工原料、LED,甚至LCD製造設備,都自己生產。「有些公司,以前有奇美當靠山,業務不用出門,九成的營收就有了,剩下一 成再慢慢賣,」一位原奇美供應商觀察,因為缺乏競爭,賣價也比別人貴,靠著和奇美的關係,就是不用怕沒訂單。現在,這兩千億元的採購金額裡,只要能比從前 省下一成,新奇美就能減少兩百億的成本。

鴻海集團一向以成本管控著稱,而新奇美執行長段行建不會不知道怎麼從毛巾裡多擰出一些水來;何況,這有可能是一大桶水。

整合舊勢力 許家班三大職缺紛換手

全面接手重要的位置,成為新奇美成立後,段行建的關鍵任務;從交權、換將、舊勢力淡出三個步驟,段行建一百二十天整合,從許家班三大重要職缺紛紛換手,顯示正在加速進行。

一、交權──財務大臣去職:原本掌握財務大權,負責銀行聯貸案的奇美電子前資深財務副總林榮俊,合併之後調任奇美實業,現在大多數時間都在奇美實業下的聯奇開發公司,負責經營樹谷園區,他在奇美電的職位,只剩一席監察人。林榮俊是許文龍的外甥,他的異動就特別引人注目。

二、換將──原採購閃電離職:今年四月,去年才上任的奇美採購處處長林靜修也突然閃電離職。她離開後,新奇美整合採購大權的障礙,就又少了一個。

林靜修原本負責奇美電的採購計畫,奇美電實際下單,都由她經手,「合併後,Amy(林靜修英文名)希望跟竹南群創總部的採購負責人,align(統一)採購標準,對方卻回說,是我們合併你們,憑什麼要我們跟你統一?氣不過,衝突就出來了,」一位了解內情的面板業者指出。

衝突出現之後,林靜修先是權力被架空,無法再參與重要採購決策;四月的正常工作天,她突然發現,自己的門禁卡被停用,email帳號也被取消,林靜修和總經理王志超反映狀況,王志超卻不知情,王志超打電話給段行建求證,段行建卻不置可否。最後林靜修只得自行請辭。

林靜修走後,群創派人接手林靜修的位置,段行建早已重新分派採購權。和前端面板製造有關的,由原奇美(現稱南廠)統一採購,和後段模組相關的,由原群創(現稱北廠)負責,換句話說,如背光模組等面板組裝有關的零組件,原奇美的採購想碰都很困難。

三、舊製造管理勢力退出:負責製造、工廠管理的奇美電子前副董事長吳炳昇,合併後也離開奇美,專任奇景光電董事長。「很多人走,是請一個月的長假,就再也沒回來了,甚至連底下的人都不知道,」一位人資業者觀察。一位原奇美供應商更指出,「我認識的處長,都走光了。」

外界的解讀是,群創入主奇美後,第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移除許家班勢力,除了要讓購併後的效率提升,減少整合上的阻力自然是重要因素。

只 不過,人動了就會影響到整個許文龍班底在新奇美裡面的權力結構和利益分配。舉例來說,重新分配採購權之後,和面板製造無關的原奇美供應商,馬上面臨競爭力 挑戰,還曾有許家親戚當面拜託段行建,「能不能趁這個機會讓我們上市,」段行建回應的態度卻類似:鴻海那麼多子公司都沒上市,你們憑什麼?

整合新勢力 「十六大副總」浮上檯面

在許家班淡出的同時,卻是段行建重用專業經理人的開始。而且在一定比例還是重用了原奇美團隊的重要幹部。

在新奇美進行整合之後,被稱為「十六大副總」的十六位高階主管已經浮上檯面,奇美出身背景的人,就占了其中五名。

像啟耀光電董事長丁景隆,是一九九七年就進入奇美電,少數受許家重用的專業經理人,他原本就是奇美電的副總,但前幾年,因為和高階主管意見不合,淡出奇美電經營。合併之後,丁景隆重心又回到了奇美電,奇美南廠的採購,也向丁景隆報告。

鴻海集團的大將也開始接手奇美電的管理。像原群創副總許庭禎就受到重用,這次群創合併奇美,許庭禎就是促成合併的要角,合併後,現在許庭禎已經開始和總經理王志超,共同經營電視組裝生產線。

羅鎮華也是另一個受到注目的要角,他原本是明基的業務協理,「他跳到鴻海之後,在筆記型電腦管理上成效相當好,受到郭台銘重用,未來他將接手奇美的筆記型電腦組裝管理,」面板業者觀察。

整合員工 藉由調整薪資汰弱留強

今年股東會上,奇美電執行長段行建承認,現在新奇美最大的挑戰是「整合」;事實上,奇美電整合過程中,人事結構的大地震,還沒結束。

合 併後,新奇美乘機汰弱留強,過年後,原奇美員工都拿到一份留任同意書,寫明新職的薪資和職級,不少人拿到的版本,只多了幾百元本薪,原有的豐厚津貼卻不見 了;職位雖然還是經理、處長,職級卻已經悄悄降低,這意味年中配股時,領到的股票跟著縮水,部分奇美電工程師因此跳槽到台積電。

這其實都在購併案推算的範圍內,因為還是有少數奇美的重要員工,拿到的是不同版本的留任同意書,他們拿到的版本不只明顯加薪,合併生效前,長官還會面談慰留,趁著這波離職潮調整體質。

「段行建是在用時間換取空間,」一位供應商觀察,原本郭台銘希望段行建一個半月內整合奇美,「但是群創是以小併大,光是繞一圈奇美的廠區,就要多久時間,」他觀察,段行建必須看準目標,才會出手。

在股東會上,談到整合進度,段行建只丟出「快了」,在移除許家班勢力之後,段行建最終的整合藍圖,即將浮上檯面。

整合組織 未來目標將再切割奇美

一位面板業者分析,段行建的下一階段,將是重劃奇美的組織架構,「奇美太大了,他的目標,是把能切割的事業部切割出來,不能切割的留在奇美,」把奇美從一隻不靈活的大象,變成一隻靈活的金象。

他 分析,段行建的計畫是要把奇美旗下筆記型電腦螢幕組裝部分切給富士康負責,「鴻海的強項就是後段模組,由他們做,比奇美自己做更有效益,」他觀察,中尺寸 的監視器則由群創負責,大尺寸的電視組裝,原本就是奇美的強項,仍會留在奇美內部。奇美寧波廠未來有可能劃歸鴻海。現任總經理王志超的角色,也將集中在面 板製造和生產上,更像奇美的總廠長。

「段行建的目標,是讓奇美變成一個純面板廠,這對奇美也許是好事。」一位奇美供應商分析,和許家班徹底切割,新的營運團隊浮現後,奇美更能專心發揮製造面板的強項,段行建這一百二十天的整合行動,是奇美改變體質的關鍵一役。

「未來段行建的最大挑戰,還是在人身上,」他分析,現在群創還沒有全面接管奇美,未來奇美員工能不能適應群創文化,奇美和群創恐怕還有長路要走。

延伸閱讀:整合後,原奇美電3大要職換手——關鍵人事異動表

●舊勢力淡出

人名:林榮俊原職:奇美電資深財務副總現職:奇美電監察人、聯奇開發總經理影響:許文龍外甥,原奇美財務大總管,代表許家交出財務大權

人名:林靜修原職:奇美電採購處處長現職:離職影響:原掌握奇美一年2千億採購預算,代表原奇美人馬交出採購權

人名:吳炳昇原職:奇美電副董事長現職:奇景光電董事長影響:奇美電創始員工,代表奇美舊勢力退出

●新勢力進場

人名:丁景隆原職:啟耀光電董事長現職:奇美電副總經理影響:原本淡出奇美營運,受段行建重用,出掌面板廠採購大權

人名:許庭禎原職:群創副總經理現職:奇美電副總經理(傳將接任電視部門負責人)影響:群創人馬,代表群創將管理經驗注入奇美後段生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75

外資信心危機 人事團隊融合 產品研發創新

2011-4-11 TWM




宏碁第三次改造 的三大挑戰近來宏碁掀起台灣科技業風暴,也讓iPad的衝擊達到最高點,在創辦人施振榮提出第三次改造後,這家台灣最老牌科技公司,最資深的企業經營者施振榮與王振堂,將有哪三項挑戰要面對?

撰 文‧林宏文、吳美慧、賴筱凡 研究員.楊卓翰近來宏碁電腦因調降財測、執行長蘭奇辭職等利空,股價出現重挫。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提出了第三次再造計畫。希望在面對iPad平板電腦侵蝕市 場的趨勢下,對宏碁經營策略再次進行重大調整。宏碁能否順利化解這次的危機,再次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創造轉型成功的標竿,它將有三大挑戰要克服。

挑戰一:正視外資信心危機預估成長卻衰退 股價跌不休短期來看,宏碁要迎接的,一是跌跌不休的股價,以及外資的信心危機;二是組織及人事的動盪,與東西方經營團隊的融合;至於中長期的挑戰,則將是如何培養自身的軟硬體開發整合能力,並跨越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鴻溝。

在股價部分,宏碁由於下調財測及蘭奇去職,股價不僅連跌兩根停板,成交量更屢創新高,四月一日並創下十六.八萬張的歷史天量,其中外資單日賣超達九萬張,一週內並賣超十七.七萬張,持股水位更跌破五○%的關卡。

外資之所以看壞宏碁,在研究PC領域最資深的高盛證券董事總經理金文衡的意見,可作為代表。

金 文衡認為,今年第一季大多數的PC廠對產品出貨量的看法都很保守,聯想預期衰退一五%,華碩也預估會減少一○%,﹁只有宏碁堅持說會成長三%,結果,最後 卻調整成衰退一○%!﹂﹁從數字來看,宏碁的表現跟大多數的PC廠都一樣,最大差別在於,它始終堅持出貨量會成長。其實,如果宏碁一開始就預估出貨量減少 一○%,根本不會有人怪它。現在大幅度下修,反而讓人無法諒解。﹂金文衡說。

也就是說,是因為對宏碁產生信心危機,才會有那麼多外資對宏碁投下﹁賣出﹂的不信任票。而這一點,王振堂也非常清楚,因此,在三月三十一日早上,宏碁臨時董事會決定蘭奇去職,待一點半台股收盤,王振堂立即找野村、高盛、匯豐等外資分析師,做緊急說明。

當時,王振堂沒有對蘭奇的離職多做說明,但向外資保證,宏碁會在四月底前,宣佈新的繼任人選,以及未來宏碁在產品與營運上的調整。他特別強調,到時候會讓新執行長完整說明新的策略。為了避免蘭奇離職對股價帶來衝擊,他也表明宏碁將實施庫藏股。

只是,宏碁的股價,短線上還是得面臨很大考驗,雖然散戶基於對宏碁的信心而大力搶短,但由於外資仍持有一二四萬張宏碁股票,賣壓還是不小。宏碁連續兩季財測跳票,至少也要再用兩季的成績,才可能贏回外資的心。

不過,從宏碁過去兩次再造的成果分析,之後連續幾年獲利及股價都有明顯回升,例如一九九二年後,連續三年獲利都大增八成以上,至於二○○○年的改造,讓宏碁稅後淨利至今已大增十五倍,股價更大漲五倍以上,這可能也是投資人勇於搶進宏碁股票的原因。

另外,從正面角度來看,前兩次宏碁改造,都曾一度出現虧損,但此次改造,宏碁還處於獲利的情況,比起前兩次的危機,第三次再造,宏碁有更強的資源及基礎。

挑戰二:蘭奇人馬鬆動

東西經營團隊須再次融合

至於宏碁還要面對最直接的衝擊,當然是原蘭奇人馬的鬆動。雖然王振堂表示,已與核心經營團隊溝通,他們都願意留在原來崗位。但是,主帥異動,幾位蘭奇核心大將是否跟著走人,仍有很大變數。

的 確,蘭奇在○五年擔任宏碁全球執行長後,便開始培養歐洲、北美與大陸等高層子弟兵,這些業務高層所管轄的區域,佔宏碁整體營收七成以上;此外,蘭奇的策略 是與通路商緊密結合。因此蘭奇去職,王振堂能否穩住這群業務高層人心,並鞏固與通路業者關係,將是營運面首要面臨的挑戰。除要重建業務團隊外,關鍵還是在 企業文化,如何凝聚新經營團隊共同打拚,是王振堂最首要的任務。

其實,在這次宏碁宣佈蘭奇去職的新聞稿中,王振堂特別在最後一段提到,﹁過 去一段時間,我感受到許多公司同仁,由於工作上的忙碌,只能儘量管好自己的事情,無暇顧及他人,整個公司的企業文化有些個人化的色彩,也顯得比較冷漠,我 認為這些現象是值得注意的,也需要做改變。﹂王振堂所說的﹁個人化色彩﹂,指的正是過去五年多來,蘭奇削減員工,培養自己核心幹部,營運總部從台灣改到義 大利,也讓許多主管工作不保,當然也衝擊了過去宏碁一向相對溫馨的文化。

王振堂說,四月底公佈的人選,一定是要懂產品開發及供應鏈的人。而這個條件,幾乎像是為目前擔任宏碁全球資深副總裁暨IT產品事業群總經理的翁建仁所量身打造,因為他正是目前宏碁內部負責這兩大業務的最高主管。

翁 建仁在開發產品上的經驗,正是目前宏碁面對行動通訊產品崛起時最需要的,但如何將舊蘭奇團隊融入新團隊,依然是大挑戰。從競爭對手來看,近來惠普、戴爾、 聯想及華碩,都沒有人事變動。因此,宏碁若有激烈變動,的確有讓對手乘虛而入的機會。不過,若執行長大位真的回到台灣籍專業經理人手上,也不見得是壞事。 最近兩年聲勢看漲的聯想,也是因為在經營團隊上完成了改組及融合,剛好可以給宏碁很好的對比與參考。

聯想在六年前合併IBM的個人電腦事業部,其間換了兩任老外執行長,也出現大幅虧損,但最後仍然由楊元慶接手,在九位管理層中有五位來自大陸,逐步形成中方主控的情況,當管理階層步上軌道後,營運績效也才能逐漸顯現。

宏碁與聯想經營管理層性質相近,都屬於中西合璧,未來若能順利融合中西經營團隊,會比其他競爭者更有優勢。因為,未來筆電成長力道將轉移至新興國家市場,這些是歐洲出身的蘭奇相對不熟悉的市場,但宏碁早年就是從新興市場起家,這種調整也不見得不好。

挑戰三:跨越產品鴻溝

想 吃蘋果 軟硬兼施僅第一步宏碁的第三個挑戰,也是這次風暴的中心,就是來自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衝擊。如今,筆電產品的成長已經趨緩,但平板電腦則透過嶄新的設 計、簡易的介面、觸控式操作、流暢豐富的應用服務及行動寬頻上網的移動性,帶來全新的使用經驗,這種新模式不只是筆電的演化,更是跨世代的革命。

嚴格來說,筆電與行動通訊如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兩大陣營如今仍涇渭分明,真正能夠成功跨越這兩大產業的,只有蘋果與三星,但蘋果又明顯超前三星,即使全球最具規模的重量級大廠索尼(Sony),至今也只有挨打的分。

面對新世代產品來勢洶洶,其實關鍵還是在蘋果整合後端服務的iTunes及App Store等軟體服務,讓許多傳統電子大廠相形見絀。以軟實力征服全世界的蘋果,已是全球3C電子產業的共同敵人。

此外,與宏碁相同處境的,也有惠普、戴爾、聯想、華碩等公司,儘管大家都積極推出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來應戰,但如今成效都還有限。也就是說,宏碁面臨的是整體產業問題,但目前每家公司與蘋果的差距都非常遠,追趕已經不容易,想要超越更困難。

在 宏碁宣佈下修財測的同一天,華碩剛好發佈了最新的變型平板,「這已經是我們覺得做得最好的產品了。」華碩內部人士透露,他們只能想著如何縮小與蘋果的差 距,而不是想著能做出超越蘋果的產品,即使自家平板電腦做得再好,也只能處於挨打狀態。就連華碩執行長沈振來都很無奈,連連在平板的產品開發會議上發飆罵 人。

這就是台灣產業界目前的氣氛,因為別說要超越iPad這等宏大的目標,就連要追上iPad的腳步,都談何容易。「台廠要做出一個與蘋果 相同、甚至功能更好的平板電腦,絕對易如反掌,但難的是在於如何打造出App Store的完整供應鏈。」美商超微(AMD)全球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王保礎說,現在代工生產(OEM)廠看這一輪平板電腦競爭,想的都是如何把 iPad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今年iPad拿走七成市佔,已是大致底定的事實,OEM廠在想的是,明年如何扳回一城。」從產業大環境來看,成熟的筆電產 業因代工與品牌專業分工,因此讓品牌業者可以專注發展,充分發揮經濟規模的效益。但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正值高成長階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仍掌握在像宏達 電與蘋果等大廠手中,沒有很強的代工業者出現。因此,宏碁切入智慧型手機市場,至今成效還是有限。

收縮機海策略 跳脫追量競爭聚焦研發資源 採獲利優先如今,平板電腦的情況更是如此,蘋果掌握了像觸控面板等關鍵技術,代工廠鴻海頂多是組裝製造廠而已,不見得有能力替別家公司代工生產,這也形成了其他企業難以跨足平板電腦的進入障礙。

施 振榮就曾說過,只要有很強的代工廠出現,宏碁的銷售體系,就可以把產品賣得很好,但因為行動通訊產品不僅平台尚未成熟,而且要經過多種認證與測試,加上電 信營運商佔很大的銷售比重。因此,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目前都還沒有發展出很強的委託設計製造代工(ODM)業者,這也形成了平板電腦無法普及的原因。

也因此,宏碁要跨越新產品鴻溝,仍得靠自己努力。目前宏碁只有約三百多人的行動產品研發團隊,相較於宏達電擁有超過千人的團隊,宏碁在質與量上都還不足,雖然近來大力從宏達電、仁寶、緯創等挖角,但距離目標仍然很遠,如何整合這批新產品領域的人才,是目前最高難度的挑戰。

康 和證券研究部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蘭奇時代追求銷量成長,大量採行機海戰術,雖然適用於筆電產業,但不見得適用正在快速發展中的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即使 是研發資源最豐富的宏達電,目前也開始縮減產品線。因此,宏碁也必須先聚焦研發資源。近來宏碁是首家出貨Android最新版本作業系統 (Honeycomb)平板電腦的PC廠商,已可看出宏碁正逐步從機海戰術轉至聚焦策略的努力。

此外,郭明錤也樂觀指出,目前宏碁三月平板 電腦出貨量已近二十萬台,第二季宏碁從通路商接到的訂單也確定突破百萬台,是PC廠中推出平板速度最快的公司。由於宏碁三月在中國筆電市場出貨量大增,未 來若能在新興市場更積極進取,加上宏碁已開始採行獲利優先的策略,﹁我認為,宏碁頂多受到的衝擊是筆電市佔率下滑,但對獲利的侵蝕不見得會很大,對宏碁筆 電的基本盤影響有限。﹂無論如何,這三大挑戰,都將是宏碁第三次改造的關鍵,若有任何一點沒做好,改造成果勢必大打折扣。不過,宏碁也並非完全沒優勢,由 於過去幾年,宏碁的人員、組織已非常精簡,而且公司已持續獲利多年,基礎雄厚,比起前兩次改造,這次宏碁擁有的條件更好。

至於與蘋果相抗衡的Android平台,如今也獲得非蘋果陣營的一致支持,若Android應用市場可以發展得更成熟,對於宏碁這種身輕如燕的精簡組織,勢必可以快速反應,緊緊抓住新產品的發展契機。

回 顧宏碁過去兩次的大改造,分別是在一九九二年及二○○○年,兩次改造,都讓宏碁脫胎換骨,並創造另一波高成長。例如一九九二年,當時宏碁成立十六年,以結 合地緣的方式發展全球品牌,並用分散式管理架構及模組化當地生產等,讓宏碁美國公司轉虧為盈,還創造了往後連續三年淨利成長八成的佳績。

領導者有魄力調整改變

企業整體有能力接受再造

至於第二次在二○○○年,宏碁規模更大了,但員工執行力不強,管理賞罰不明,許多轉投資績效不佳,加上品牌與代工事業合在一起,面臨客戶抱怨,於是,施振榮痛下決心,把宏碁與緯創分開。

結果,原本品牌不賺錢,靠製造代工利潤來養的情況,分家後,宏碁品牌一路往上走,至於緯創的代工事業,也在一番調整後出現大成長,改造成果非常豐碩。

宏碁前兩次的改造,比較偏向於內部組織、管理架構的改造。如今,距離上次再造已有十年,這次的挑戰更多來自外在環境的變化,以及電腦產業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如何找到未來新的致勝方程式,將嚴酷考驗宏碁人的智慧。

不 過,總是坦然面對問題的施振榮,不斷改造已是企業基因,企業有調整改變的能力,是宏碁能夠屹立不搖的關鍵。如今,筆電市場今年受到iPad衝擊,不好已是 事實,許多大公司已不冀望今年,明年才是兵家必爭之地,宏碁若能在今年內把體質調整好,一次做好改造,未來不見得沒有機會。

安內而後攘外, 宏碁第三次再造繼改造內部組織、管理 架構後,挑戰外在環境變化

1976年 成立

施振榮集資100萬元成立宏碁。

1992年~1997年第一次再造

一、改造原因

1.在美自創品牌連續兩年共虧損12億元。

2.競爭對手削價競爭,低毛利競爭環境形成。

二、實際作為

1.在地化經營海外公司。 2.讓海外公司獨立決策。

3.零件模組化生產再組裝。 4.提出微笑曲線。

三、成果

1.生產力提高3倍。

2.1994年美國宏碁轉虧為盈,盈餘3億元。

3.成為台灣最具國際知名度之企業標誌。

2000年~2010年 第二次再造

一、改造原因

1.網路泡沫破滅,宏碁幾乎退出美國市場。

2.品牌與代工間的產銷衝突嚴重。

3.五大集團資源分配不均,成長幾乎停滯。

4.施振榮承認經營失誤,宣示積極轉型。

二、實際作為

1.將品牌與代工完全分割。同時,由李焜耀掌明基,脫離宏碁,自創品牌BenQ。

2.降低全球庫存,暢通供應鏈。

3.聘任蘭奇,以多品牌策略專注發展歐美市場。

三、成果

1.品牌本業在2002年順利轉虧為盈,10年來淨利成長超過15倍。

2.歐洲品牌電腦銷售量成長率超越戴爾與惠普,並在2004年重回美國市場。

3.2007年宏碁首次躍上全球個人電腦銷售前三名。

2011年~ 第三次再造

一、改造原因

1.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的崛起,對PC產業大環境帶來極大衝擊。

2.宏碁兩度下修財測。

二、實際作為

1.發表多款智慧型手機。

2.2011年3月,發表平板電腦ICONIA Tab。

三、預估成果

逐步從機海戰術轉至聚焦策略,期能快速反應,抓住新產品的發展契機。

宏碁的三大挑戰

挑戰一

股價跌跌不休,雖然祭出庫藏股,但須慎防外資對宏碁產生信心危機。

挑戰二

蘭奇去職,原核心大將可能鬆動,未來要積極重建及融合東西方經營團隊。

挑戰三

平板電腦對筆電衝擊很大,要投入研發資源跨越產品鴻溝,並努力追趕蘋果。

最低下看46.2元!

11家外資大砍宏碁目標價評估日期 外資 評估 目標價(元) 分析3/25 大 和 賣出 81降至50 第一季的營收和出貨量都大不如預期,且宏碁對斷鏈效應過度樂觀。

3/25 美 林 賣出 88* 在終端需求的低價競爭和OEM市場仍有實力,但在PC需求衰退趨勢下仍有風險。

3/25 麥格理 維持→賣出 72降至46.2 仍然處在過渡期,面對未來挑戰需要一段長時間調整。2011年EPS將會跌過金融風暴的低點。

3/25 瑞 銀 維持持股 80* 存貨顯然無法消化,且ICONIA Tab產品競爭力比iPad 2差,銷售目標可能過高,進一步造成存貨壓力。

3/27 摩根大通 維持持股 72降至64 連續修正財測將會造成市場信心動搖,因為缺乏成長動能,獲利將會再次下修。

3/31 野 村 買進→維持 70降至60 管理階層重新洗牌,過渡期可能需要2至3季。終端需求市場低迷,平板電腦進度緩慢,近期股價難有表現。

3/31 花 旗 維持持股 60降至49 宏碁是平板電腦侵蝕筆電市場下的主要受害者。而薄利多銷絕對不是競爭優勢,以此策略進軍平板市場,未來將有風險。

3/31 匯豐銀行 賣出 96降至61 Q2的營收穫利季增率都會趨於扁平,而蘭奇辭職後所造成的短期風波,將對內部組織及外部銷售造成衝擊,所以Q2和Q3都有負面影響。

4/1 高 盛 賣出 96降至48 蘭奇的辭職將造成短期動盪,加上表現不如預測,宏碁在長期會有許多潛在衝擊。

4/1 摩根

士丹利 維持持股 100降至63 CEO辭職的新聞將會打擊宏碁的股價,因為特別是歐洲,蘭奇被市場視作宏碁近年來成功的關鍵人物。同時,連續修正財務預測是一個危險的警訊。

4/1 德意志 維持持股 84降至58 管理階層的動盪使宏碁未來的獲利風險升高,中長期來說,轉型所造成的風險會一直存在。

註:*為該機構尚未重估其目標價更新思惟 宏碁尋找新的致勝方程式

蘭奇時代

1. 業務、行銷、公關

一把抓:

即使蘭奇升任宏碁執行長,對於佔營收四成的歐洲市場,蘭奇依舊緊抓在手,始終兼任宏碁泛歐地區總經理。

2.衝高出貨量:

以行銷見長的蘭奇,通路管理做到淋漓盡致,在衝高出貨量的大旗下,產品研發工作卻都交給代工廠,而出現偏廢產品研發的情形。

3.大量晉用

外籍主管:

連向來各家品牌廠都打「以夷制夷」的中國區,蘭奇也大膽任用德國籍副總裁艾仁思。

新宏碁時代

1. 權力重分配:

泛歐地區總經理將由泛歐地區代總經理狄普勒接任,業務、行銷等大權也將重新分配,而非集中一人之手。

2.產品策略導向:

在全球資深副總裁暨IT產品事業群總經理翁建仁領軍下,過去「業務導向」的策略,可望轉向「產品策略」,進一步強化宏碁的產品研發實力。

3.東西再融合:

第三次再造下,宏碁的用人策略也將全盤重新考量,東西方的經營團隊也勢必要進一步融合。

蘭奇衝出高市佔,毛利卻逐年下滑第二次改造至今,稅後淨利仍大增15倍

日期 年底收盤價 營收

(億元) 稅後淨利

(億元) 毛利率

(%) PC全球市佔率 (%) 2000 94.27 305 9.7 9.1 N/A 2001 40.73 930 10.3 10.1 N/A 2002 42.55 1073 86.5 13.6 N/A 2003 26.96 1576 73.1 13.2 N/A 2004 45.29 2250 70.1 12.1 3.4 2005 44.89 3180 84.8 10.7 4.6 2006 69.47 3508 102.2 10.9 5.8 2007 60.18 4620 129.6 10.3 9.0 2008 48.72 5463 117.4 10.5 10.9 2009 41.75 5740 113.5 10.2 13.4 2010 89.70 6297 151.2 9.8 13.0 資料來源:IDC、Gartner、外資報告、宏碁歷年財報

整理:楊卓翰

蘭奇去職 施振榮主導

此次主導宏碁臨時董事會、並請蘭奇去職的人,就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雖然蘭奇去職引起國內許多管理學界巨擘的質疑,不過,施振榮要宏碁進行改造的想法,其實早在去年底就已有跡象。

蘭奇去職的消息傳出後,包括台大教授湯明哲及政大教授於卓民等人,都表達不解與惋惜。湯明哲甚至認為,宏碁公司治理結構出了問題,董事會對經理人標準不一,已創下不好的先例。

事實上,去年11月,施振榮就已在公開場合提到,宏碁需要第三度再造,當時,蘭奇還曾隔海發電子郵件向施振榮「請教」,結果,隔天施振榮辦公室就對外發聲明稿,指出自己是站在企業管理的立場,而非宏碁董事的角度來建議。

施振榮與蘭奇對宏碁發展的歧異,主要還是蘭奇一心想要衝出貨量,做到筆電全球第一,但施振榮認為應該強化研發並調整產品線,及早因應iPad的衝擊。由於基本路線不同,加上去年以來,蘭奇與台灣方面持續溝通不良,才出現財測失準,頻頻讓外界跌破眼鏡的情況。

對 於公司有沒有走在對的道路上,施振榮向來非常堅持,而且一覺得不對就會立即處置,否則問題只會愈拖愈大。如同2000年時,施振榮發現旗下的德碁半導體根 本沒有競爭力,便迅速決定賣掉;後來包括出脫國碁、揚智,以及宏碁與緯創分家等,都可以看出施振榮明快處置的作風。此次遇到執行長暨全球總裁蘭奇對基本路 線看法不同,預先看到宏碁未來命運的創辦人施振榮痛下鐵腕、蘭奇去職,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林宏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93

漢庭人事動盪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462
 新人來了。


  4月6日,漢庭酒店集團宣佈任命解云航為首席運營官(COO),成為這一空缺達半年之久的職位的繼任者。


  在加入漢庭之前,解云航有著超過16年的IT從業經歷,曾經擔任過神州數碼的總經理和聯想網絡部的副總經理。在未來的三到六個月裡,解云航將會逐漸從集團董事長季琦手中接過運營部門的權杖。


  就在宣佈新COO就任的同時,漢庭還發表聲明,將正式接受執行副總裁王海軍的辭職申請。這是漢庭近半年來第三次高層人事變動了。2011年11月,加 入漢庭僅10個月的首席運營官蘇暢因個人原因辭職;兩個月後,時任漢庭CEO的張拓卸任,被選為公司非執行董事兼副董事長,季琦開始兼任CEO。


  這不像是一個好信號。


  2010年3月,漢庭登陸納斯達克,而張拓是在漢庭上市前一年上任的。「漢庭在上市之前任命的高管,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公司順利上市。」上海盈蝶酒店 管理諮詢公司CEO胡昇陽說。但漢庭的股價自2011年起一路下滑,目前已跌破了發行價。而這直接影響到了手握股權的漢庭高管們的個人收益。


  漢庭自上市以來,公司策略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原先的以漢庭快捷酒店品牌為主,轉而推行多品牌策略,著力發展定位中高端的全季酒店品牌。「中高端酒店的運營管理不能照搬快捷酒店模式,甚至需要完全不同的兩個團隊來運作。這可能給漢庭帶來管理上的困惑。」胡昇陽說。


  而此番辭任的王海軍所管轄的正是新品牌業務。他早在如家時期就是季琦的老部下,也是漢庭的元老級人物。但他在快捷酒店品牌積累的管理經驗在新品牌中可 能助益不大。據一位漢庭內部人士稱,全季酒店在過去一年中完成了包括品牌定位、酒店設施、服務等多方面的標準化,而這些幾乎都是董事長季琦親自統籌。


  業績不好,為對投資者有所交代,換掉部分管理層也屬正常,雖然不一定奏效。


  從漢庭近日發佈的2011年全年財報來看,儘管漢庭的入住率仍然高達92%,但全年歸屬股東利潤與上一年相比卻下滑了近一半,僅為1.15億元。漢庭 的運營支出卻同比上漲超過50%,達到17.03億元。儘管7天和如家同樣面臨租金、人力成本上升的壓力,但如家2011年全年淨利潤僅比去年下滑 2.3%,而7天更是實現了近三成的增長。


  這個行業向來信奉規模至上:因為消費群體的特點,這些經濟型酒店往往難以提價以應對成本上漲—要提高收益,只有依靠規模和佈局來提升開房率。


  去年,如家依靠收購莫泰使得門店數超過1000家,再加上2011年全年新開的316家店,如家目前的門店數字已經超過了1400家;7天的門店擴張數字則繼續領跑行業,2011年新增店舖達376家,還收購了區域性經濟型酒店品牌華天之星,使得門店數也突破了千家。


  而漢庭一直採取直營與加盟均衡發展的策略,是中國唯一一家至今仍保持直營店比加盟店數量多的經濟型酒店。同加盟店相比,直營店雖然風險可控,並在兩三 年後便能顯現出更好的回報率,但也因為前期投入大而制約了漢庭的擴張速度。去年一年,漢庭僅新增201家店,開業門店總數僅為639家。


  漢庭也意識到是時候做出改變。在2011年財報裡,季琦已經發出了加速擴張的訊號。未來,漢庭會轉變直營多於加盟的模式,逐步提高加盟比例,預計至 2012年底開業酒店數會超過千家。同時,漢庭也將「密切關注行業內中小規模酒店連鎖的收併購機會」。據漢庭內部人士透露,在一些旅遊城市,漢庭將更多倚 仗加盟店,以分攤由於明顯的淡旺季而造成的全年運營風險。


  不過,這套已經被實踐多次的法則也隱含其他問題,比如市場到底需不需要這麼多經濟型酒店,而租金成本的上升也有可能導致成本更大。在短時間內加盟店擴展太快,也很容易侵蝕服務品質。


  當然它還可以通過削減成本來改善利潤。解云航如果可以建立一套更完善的IT管理架構系統以及會員體系以減少內耗,倒也可能會在短時間內讓漢庭的報表變得好看點。


  此外漢庭還需認真考慮差異化經營的意義。它正在著力發展的全季品牌現在還看不出有什麼明顯的特別之處,如家和7天也都有類似的發展計劃。如果非要說優 點的話,大概是全季酒店的數量超過了競爭對手。漢庭還在發展更為低端的百元酒店品牌海友客棧—解云航應該知道,IT行業都已經對設立高、中、低端產品線的 貫常套路失去興趣,如果三個品牌的產品都沒有顯著特色只擁有價格差異的話,非但難以提振銷售額,還有可能加大成本。


  

漢庭SWOT分析


  S 過去穩紮穩打的直營店積累較加盟店能提供更好的投資回報/三巨頭中多品牌戰略發展最好的/會員體系好,會員忠誠度更高/大客戶管理方面的優勢/此前採取的直營也更容易控制風險


  W 由於過去加盟店拓展力度較弱造成的門店數量較少;運營成本不斷攀升/高層人事動盪


  O 未來加盟店發展有望加速擴張/全季品牌潛力巨大;健全的多品牌策略將有可能轉變為漢庭的核心競爭力


  T 如家和7天紛紛推出升級品牌/多品牌對管理團隊和管理經驗提出挑戰/海友客棧前途不明,其所處的百元酒店市場盈利較難,且面臨眾多競爭對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12

拉手網人事風暴:創始人吳波被架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8-8/0ONDE5XzQ5MzI0OQ.html

週一,有消息稱拉手網董事長兼CEO吳波離職。隨後,拉手網出面否認該傳言,稱吳波仍然擔任拉手網董事長,將繼續全面負責公司戰略發展和業務創新。但對吳波是否辭任CEO一職未有明確回應。

但南都記者從拉手網內部獲悉,資本方自今年開始已經全面介入拉手網的日常管理,升任COO的周峰全面負責拉手網日常運營,吳波職權被架空,並最終脫離了C EO職位。

繼近期雷士內訌風波後,創始人與投資方博弈的故事再一次上演。不過,拉手網投資方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向南都記者否認,吳波卸任CEO是資本方的決定。

不是資本方決定?

面對吳波是否被資本方要求卸任C E O的疑問,朱嘯虎並不願意多談。「這是公司內部的決定,不是資本方的決定。」隨後,朱嘯虎表示新聞稿已經解釋清楚,就匆匆掛掉電話。(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金沙江是國內最早進入團購的風投之一。2010年6月,金沙江領投了拉手網首輪500萬美元的融資,其後分別在2010年12月、2011年4月繼續參與了二、三輪的融資,這三輪融資共計為拉手網完成超過1.6億美元的融資。

拉手網IPO資料顯示,IPO前,金沙江創投擁有拉手網約31 .6%股權,而吳波及其妻子合計擁有16.4%股權,IPO後,前者擁有26.5%的股權和15.7%的投票權,後者擁有13 .4%股權和37 .4%的投票權。

拉手網內部人士表示,因為投票權比例高,吳波最終得以保留董事長的職位。截至發稿為止,吳波並未接聽電話,拉手網官方以「時機不合適為由」不再對此回應。

週一,拉手網的官方聲明稱:吳波先生作為拉手網公司的創始人、董事長,將繼續全面負責公司戰略發展和業務創新,對公司未來戰略規劃和整體運營管理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聲明同時表示,拉手網各項業務發展平穩,團隊穩定。

不過,拉手網內部各種人事變動似乎一直在發生。南都記者獲悉,自去年中至今,C FO張儉、副總裁宋黎明、市場總監及副總監、公關總監已經陸續離職。中層隊伍中,由於策略調整業務板塊合併或關閉,比如「優惠券頻道」的關閉,也導致經理級別的人員不斷流失。

隨之而來的,則是投資方人員開始進駐拉手管理層。內部人士透露,最開始是去年夏天投資方調遣了一位黃姓高管進駐拉手網擔任人力資源總監,該人士今年已經升任為人事副總,其後該高管再從噹噹網和1號店挖來新的分支負責人,其中包括今年3月從噹噹網挖角的商品團購的負責人。

另一個代表是,以副總裁級別進入拉手網的周峰。「目前,周峰已經升任COO,全面負責拉手網的日常運營。」

上述人士透露,今年6月以後拉手網內部口徑是「不打算再上市」,而吳波在此時已經被架空。

上市遇挫成為導火索

「利潤低,擴張快,成本控制不力」,內部人士認為,這是資方對吳波管理不滿的主要原因。而上市遇挫,最終成為了導火索。

今年6月,拉手網正式宣佈撤消IPO.拉手網市場部副總裁牛麗華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資本市場環境不好,撤消IP O有助於拉手網增加團購業務的靈活性。」她表示,目前拉手網的現金流和資金儲備仍是行業第一,全國已經有三分之二的站點實現了盈利。

一位拉手網的銷售告訴南都記者,因為上市拉手網丟失了很多客戶,直到現在才開始重新追回客戶,想重新把市場份額搶回來。「上市的首個目標是什麼,要盈利。盈利怎麼辦,要控制成本,只有停掉很多推廣,但在這過程中肯定會直接影響賣量和流量,賣不好肯定就影響客戶的選擇。」

拉手網內部人士透露,拉手網直到今年4月仍在考慮IPO事宜,但市場環境一直沒有好轉。「處於上還是不上的糾結中,當時拉手已經被投資方要求進行成本控制,最明顯的是4月拉手網大幅減少了團800、360導航等三大導航網站的廣告投放。」

不過,停掉導航網站廣告後,渠道丟失壓力也在加大。導航網站團800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拉手網的銷售額在達到2.59億元後開始下跌,4、5、6月的銷售額分別為1.94億元、1.81億元、1.83億元,銷售排名至6月已經跌至第五名。

有 團購行業的人士表示,「盡快上市」一度是吳波和朱嘯虎共同的觀點,由此並不太重視技術積累,而把精力都放在銷售和擴張上。這個觀點在早期體現為大規模的拓 張,拉手網曾經用四個月覆蓋了超過200個城市,高峰時他的銷售隊伍達到美團的3倍,地面公車站、央視都出現過「團購上拉手」的口號。

但是,相對應的卻是內部管理的鬆動。上述銷售表示,拉手內部對銷售的規章制度時時在變化。「銷售不光是簽單,把單子簽回來以後排單、錄入合同、發郵件申請、等著上線,上線後處理客戶的問題,一個單子簽回來到這個單子下線,什麼問題都要銷售來解決。」

團購行業融資斷流

團購專家胡琛認為,「速度為王」一直是拉手的特色。「你不能簡單地評論對錯,因為當時行業的發展就強調圈地。只是惡性競爭持續,團購毛利率低,企業要面臨撐下去的問題。據瞭解,目前團購網站通常仍與商戶按1︰9分成,團購網站的實際結算收入約為總單價的10%.」

C hinaventure投中集團的數據顯示,2012年團購行業完全沒有新的資金進入。有不願具名的投資界人士表示,金沙江創投在拉手網上的投資應該達到4000萬美元,即便上市成功,曾經的高估值也難免面對風險。

在胡琛看來,由於資本背後的推手,團購這場遊戲早已將中小網站請出了主賽場,團購行業的競爭已經走入第二輪淘汰賽的階段。「即使前十名的團購日子一樣不好過,雖然美團、拉手等紛紛宣佈今年的盈利計劃,但從目前行業現狀來看並不容樂觀」。

一位曾經在24券工作並轉行的員工表示,普通員工感覺不到企業的虧損,但明顯地感到在2011年年底的時候行業已經收縮很快,讓人有種不好的聯想。「規模收縮後所有部門都會有變動,那時候不用裁員自己都想著找下家,想著估計剛找到也差不多裁到自己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82

人事地震餘威未滅 統一超中生代坐大位


2012-8-13  TWM




統一超中國新掌門人名單出爐,不是外傳的「謝老大」謝健南,而是中生代戰將「谷哥」洪金谷。

上月底,前總經理徐重仁屆齡退休後,統一超宣布第一波高層人事命令。外傳接手中國區總經理呼聲最高的謝健南,因申請退休,未在名單上,出線的是「三進三出」統一超的南聯總經理洪金谷。

不到五十歲的洪金谷,從基層做起,十二年前,他調任統一速達(宅急便)副總經理,統一速達上軌道後,又回調統一超;○六年,他接手夢時代購物中心「統一阪 急百貨」總經理,創下九千坪賣場在一年半內開幕營運的紀錄,為此,曾一個月在高雄打拚未北上返家。洪金谷的拚勁,讓統一集團高層,包括羅智先、高秀玲夫妻 印象深刻。

統一阪急百貨開幕後,洪金谷又回調統一超商場事業部,今年三月才到南聯就任總經理一職:未料,不到半年,他就回鍋統一超接任大位。

洪金谷受統一企業總經理羅智先重用,也與高秀玲互動良好。只是統一超商目前在中國,遠遠落後對手全家便利店,洪金谷將有一場硬仗要打。而隨著徐重仁退休,統一超人事,預估持續將有變動。

(賴琬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70

就任總經理未滿三個月 陳允進傳異動 彰銀高層人事近期大地震

2012-10-08  TWM



彰化銀行高層主管人事布局在近日內將有異動!據了解,新任總經理陳允進因八年前一件案子遭黑函檢舉,恐將調任新職。

撰文‧許瀞文

近日金融圈傳出,彰化銀行高層在近期內將人事異動,就任不到三個月的彰化銀行總經理陳允進,恐調任其他職務。

今年七月九日才接任總經理一職的陳允進,同時也是財政部指派的官股董事,因過去自己殷實的努力,及在財政部的好人緣,也獲得彰銀另一大股東台新金的支持,現在卻傳出財政部要換將,彰銀內部一片譁然。

事情的起因,是由於今年七月陳允進上任後,有人向金管會檢舉,他和彰銀的企業授信戶間有金錢往來,且該公司目前已經倒閉;彰銀因為這筆貸款,硬是吞下五千萬元的呆帳。

根據本刊進一步調查得知,約在二○○四年,當時剛從彰銀倫敦分行經理一職,調回台灣接任資金營運處處長的陳允進,同時自己也投資了一間和彰銀有貸款往來、資本額三千萬元的未上市公司。

等到○六年時,據了解,因陳的好友也想投資這家公司,便匯款六百萬元現金給該公司總經理,但該公司總經理據悉只先給了市值三百萬元的股票。

另外不足的三百萬元,雖然未上市公司股價難有明確的界定,但陳允進就將主觀認定,「市值三百萬元的股票」轉匯給該名好友,而該公司總經理得知此事後,便主動匯款三百萬元現金「還」給陳允進。

早在今年一月,便有黑函向金管會舉報,金管會函令要彰銀內部稽核調查該事件經過。但內部調查後,初步認定沒有明顯不合理之處,也同時呈報給金管會及財政部,當時並沒有對陳允進做出任何懲處,不過彰銀內部有略微調整他管轄的範圍。

今年七月,陳允進順利內升為總經理後,又有黑函向金管會檢舉,金管會自己調查後,認為銀行的高階主管不該與自家企業授信戶有金錢往來,行為上有瑕疵,才決定要做人事上的調整。

對此,本刊向陳允進求證,陳允進僅表示,這只是個人的投資行為,一切可受公評,而且自認清白。

或許,陳允進時運不濟,但擔任官股銀行的高階主管,屬於公職,必須對國家及全民負責,對自身的資金往來必須更加小心。在此次事件後,金管會及財政部對未來官股高階主管的選任,是否能更加謹慎,才是這次事件的最大啟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62

當研發預算變成人事費用及論文資源 兩大錯誤 台灣千億科研預算形同虛擲

2013-01-07   TWM  
 

 

台灣一年花費超過三千億新台幣資金投入研發領域,政府、學校,甚至企業大舉燒錢搞研發的結果,卻換來每年必須再付出一千多億新台幣的專利金,向其他國家購買專利。到底是台灣投入科研的經費不及國際水準?還是資源配置出了問題?

撰文‧張瀞文

第九次全國科技會議召開期間,國科會主委朱敬一高分貝指出,台灣的專利能量全球第一、總量全球第四或第五,但一年卻付給其他國家超過一四○○億新台幣專利金,超過一整年的政府科研預算,這代表台灣的智慧財產、專利布局非常差。

智財專利布局差,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專家學者普遍認為,國內科研相關投入經費已不算低,但就官方所付出的科研預算來看,從開始的資源配置到資金運用,其實已經為這樣的結果埋下伏筆。

據二○一二年預算,政府投入的科研預算約千億元,加上教育部獎勵頂尖大學所編列的「五年五百億元」計畫,官方一年投入科研的經費早已超過千億元。

事實上,近幾年國家財政吃緊,但官方投入的科研預算的確呈現一路成長。根據統計,近十年來,國科會科研預算成長幅度達三三%,不僅高於其他部會,也遠高於整體中央政府總預算(成長幅度約二成)。

錯誤一:淪為預算替代品

表面上看來,台灣科研經費投入金額已不輸先進國家,但成效與實質對產業的貢獻上,落差相當大。台大國發所教授劉靜怡直指關鍵原因,「目前科研預算有很大比率是拿來『養人』,但這些常態性的人事費用,根本不該放在科研經費裡。」根據統計,一二年科技發展計畫經費編列約九四一億元,除了占大宗的國科會、經濟部、中研院、衛生署、農委會、教育部外,國史館、原民會、體委會、客委會、陸委會、僑委會、勞委會、新聞局、人事行政總處、法務部甚至故宮博物院、研考會、公共工程委員會等也都編列金額不等的科研預算。

其中,包括原民、客委、僑委、體委、人事行政總處、陸委等六部會,都是近年科研預算開始增加後才陸續加入分食大餅。而在一二年,連「保訓會(公務人員保障及培訓委員會)」也加入朋分行列。

相對於上述各單位近年陸續增列科研預算,與產業關聯度最高的經濟部,分配到的科研預算卻一年比一年少,○九年仍有二九三億元預算,至一二年,則已降至二七一億元。與產業關聯度低的單位愈編愈多,核心的經濟部卻愈編愈少,凸顯政府科研預算資源錯置的根本問題。

立委鄭麗君說,從保訓會也可以分配科研預算,就可看出科研經費早已淪為其他部會預算不足時的救火隊。台經院三所所長林欣吾也提出評論:「科研預算不是補貼,科研經費是要投資在對產業及生產力有貢獻的事情上,不是救急救窮的費用!」除了資源錯置問題之外,科研經費的運用也必須檢討。以目前作法,取得大筆預算的國科會、中研院、教育部,是把大多數經費投入在學術專題研究,換成一本本的論文,卻無法成為產業實戰當中的資源。

錯誤二:淪為學者升等籌碼造成上述結果的原因,在於國科會評估經費發放的關鍵績效指標(KPI)流於表面。近年來,學者或教授要向國科會申請科研經費,前提必須是在國際論文期刊上的曝光度夠高,這樣的KPI,造成許多學者把「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當做研究目標,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有足夠曝光度就能申請經費,經費用來寫論文維持曝光度,才能繼續申請。

當科研經費淪為「寫論文上國際期刊」的資源,造成的後果就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連結度太低」,台大電機系教授、現任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陳良基,以數據佐證這樣的說法!

從近年各大學「育成中心智財收入」及「新創公司家數」等兩個指標來看,就能清楚看見台灣科研預算虛擲的結果。根據教育部大專院校產學合作績效評估調查顯示,○九年政府資助國立大學的研發經費高達二六八億元,當年度所創造的智財總收入才三億元,投報率為一.○二%,遠落後於美國六.七%。

至於在新創公司部分,○九年進駐或未進駐各大學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共三十九家,這與○八年美國各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新公司達五九五家相比,「正足以凸顯台灣科研成果與產業鏈脫鉤。」陳良基說。

為改善現狀,經濟部已初步確定科研預算運用的調整方向,未來提出申請的計畫,若能夠做完整的專利布局規畫,將優先處理。林欣吾認為,經濟部的調整方向正確,但就像政府長期以來許多產業升級轉型計畫一樣,最怕的就是空有口號,沒有執行。

為重建台灣智財布局,經濟部無論如何已經跨出一小步,但國家科研經費究竟應該怎麼重新配置與運用,其實需要更宏觀的全盤調整。

台灣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大學科研產業化價值現況

類別

智財收入 創新企業家數

智財總收入(億元)

智財總收入占大學研發經費比率(%) 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 進駐育成中心無技轉新創公司數(家)未進駐育成中心有技轉新創公司數(家)公立大學(36) 3.00 1.02 17 286 22 合計(165) 4.74 1.04 62 71266

參考指標:

美國2008年 智財收入占研發經費6.7% 2008年美國大學孕育有技術授權的

新公司有595家

資料來源:陳良基教授,大學科研產業化與價值創造(2009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3

金融人事三關鍵

2013-3-4  NCW
 
 

 

政府換屆,金融界最關心一行三會(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人事動向。傳言一日三變,其實,無論最終為何,金融人事關鍵不出三點:第一,要堅持既定的市場化改革方向。中國金融業的正常化道路必須繼續。

中國經濟需要資金由市場定價,需要具備資本自由流動的條件,需要真正市場化融資的機制,需要金融創新層出不窮同時又厘清市場主體自負其責的邊界。

凡此種種,過去十年間進步斐然卻又有待完成,應特別注重對金融改革延續性和政策穩定性。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最後一段路程里,尚有關鍵的一躍。掌舵中國金融業的決策者,不僅要有道有術,還要對金融改革歷程與邏輯瞭然于胸,對整體改革有構思有規劃,才能安然渡過這一考驗。

第二,中國金融業從業務到監管已全面與全球金融業對接。中國金融機構正在走向世界,中國金融市場牽動全球金融市場的神經。中國金融監管者,必須具備與國際同行平等對話有效溝通整體協調的能力。

第三,中國經濟近年劇烈加杠杆,整體負債率大幅攀升。如果經濟形勢轉 向負面,以銀行業為主但不限于銀行業的債務挑戰可能變得嚴峻,以國有為主的金融機構委托代理問題將再次浮出水面。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的大面積金融機構重整並未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中國金融業的決策者必須具有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經驗和心理素質。

誰掌中國金融?答案已呼之欲出。 本期值班主編 凌華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